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与阴道菌群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45
1
作者 潘颖 盛华芳 +4 位作者 康玲 马啸 郑慧敏 周宏伟 刘木彪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3期1559-1564,共6页
目的探索高危型人乳头瘤状病毒(high-risk human papillomavirus,HR-HPV)感染阴性与阳性女性之间阴道菌群构成的差异。方法采集2014年9月至2015年9月间于我科就诊的33例未感染HR-HPV(HPV^-)女性及98例感染HR-HPV(HPV^+)患者的阴道分泌物... 目的探索高危型人乳头瘤状病毒(high-risk human papillomavirus,HR-HPV)感染阴性与阳性女性之间阴道菌群构成的差异。方法采集2014年9月至2015年9月间于我科就诊的33例未感染HR-HPV(HPV^-)女性及98例感染HR-HPV(HPV^+)患者的阴道分泌物,分别对每个样本进行细菌总基因组DNA提取、16S rRNA V4区基因扩增及采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扩增的PCR产物进行测序等步骤,然后通过BIPES、TSC、GAST等程序,分析阴道菌群物种丰度和结构,并对两组女性的阴道菌群构成进行比较。结果 HPV^-组女性阴道菌群以乳酸杆菌为优势菌属,占81.54%,同时含有少量的加德纳菌属、链球菌属、普氏菌属等。HPV^+组患者阴道菌群中乳酸杆菌属则显著减少(40.48%),加德纳菌属显著增加(32.35%),同时普氏菌属、奇异菌属、厌氧球菌属等多种厌氧菌属相对丰度也有所增加。在HPV^+组女性的阴道菌群中发现布鲁菌属的存在,而HPV^-组中未见此菌属。结论阴道菌群失调与HR-HPV感染之间存在相关性,HR-HPV感染者阴道菌群中乳酸杆菌属显著减少,加德纳菌属等多种厌氧菌属过度增殖,并发现有布鲁菌属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乳头状瘤病毒 阴道菌群 高通量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肠道菌群结构预测摄入益生元后双歧杆菌的变化趋势 被引量:7
2
作者 罗月梅 刘斐童 +4 位作者 陈慕璇 唐文丽 杨月莲 谭细兰 周宏伟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51-260,共10页
目的研究益生元干预对肠道菌群的影响,基于肠道菌群数据建立模型预测摄入益生元后双歧杆菌的变化。方法将35名健康志愿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接受16 g/d低聚果糖(FOS)或低聚半乳糖(GOS)干预,干预时间9 d,采集第0、5、9天粪便标本进行16s r ... 目的研究益生元干预对肠道菌群的影响,基于肠道菌群数据建立模型预测摄入益生元后双歧杆菌的变化。方法将35名健康志愿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接受16 g/d低聚果糖(FOS)或低聚半乳糖(GOS)干预,干预时间9 d,采集第0、5、9天粪便标本进行16s r RNA基因高通量测序分析,分析两种益生元干预对肠道菌群结构、多样性与功能的影响。用随机森林方法区分益生元干预5 d后双歧杆菌变化,并用初始的菌群构建一个连续型指数(index),实现指数与双歧杆菌实际变化量相关联,而后,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 FOS干预5 d后降低肠道菌群α多样性,9 d时回升,GOS在干预5、9 d时α多样性均下降。两种益生元对β多样性影响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随机森林方法建立的预测模型,ROC曲线下面积为89.6%;建立的指数与双歧杆菌变化量关联r值为0.45(P<0.01),验证模型r值为0.62(P<0.01)。结论益生元干预可迅速降低肠道菌群α多样性。根据干预前的肠道菌群预测服用益生元后双歧杆菌的变化,预测效果良好,此方法为精准膳食的实现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益生元 低聚果糖 低聚半乳糖 肠道菌群 精准膳食 双歧杆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肠道菌群预测摄入胆碱后血氧化三甲胺的变化 被引量:5
3
作者 路浚齐 王珊 +5 位作者 尹恝 吴珊 何彦 郑慧敏 盛华芳 周宏伟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90-295,共6页
目的建立基于肠道菌群预测摄入胆碱食物后体内氧化三甲胺(TMAO)代谢水平变化趋势的模型,为个体精准膳食提供指导,同时为潜在的心脑血管疾病高危人群筛选提供参考。方法采集18位健康志愿者的空腹血清样本及食用等量胆碱食品8 h后的血清样... 目的建立基于肠道菌群预测摄入胆碱食物后体内氧化三甲胺(TMAO)代谢水平变化趋势的模型,为个体精准膳食提供指导,同时为潜在的心脑血管疾病高危人群筛选提供参考。方法采集18位健康志愿者的空腹血清样本及食用等量胆碱食品8 h后的血清样本,根据前后血清TMAO水平升降趋势,将志愿者分为升高组和降低组。采集粪便样品,对粪便样本DNA的16 SrRNA基因V4可变区进行测序分析,比较两组志愿者的肠道菌群数据;根据肠道菌群及TMAO的数据,采用机器学习随机森林方法建立预测模型,并对模型进行检验。结果升高组与降低组在反映肠道菌群β多样性的主坐标分析(PCOA)图展示明显的区分,两组肠道菌群物种多样性存在差异;建立的预测模型曲线下面积为86.39%,95%置信区间为(72.7%,100%);验证集合代入模型显示降低组志愿者的TMAO变化水平被模型判定为降低的可能性明显高于升高组志愿者。结论根据肠道菌群可以建立预测TMAO水平变化模型,模型预测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菌群 氧化三甲胺 机器学习 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歇性断食对老年前期肥胖大鼠肠道菌群及代谢的影响 被引量:17
4
作者 容祖华 梁少聪 +7 位作者 路浚齐 何彦 罗月梅 游超 夏耿红 Prabhakar M 李攀 周宏伟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23-430,共8页
目的研究间歇性断食对老年前期肥胖大鼠代谢和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雌性Wistar大鼠经42周高脂高糖饲料饲养造模,根据体质量选取模型鼠进行间歇性断食干预。干预方法为每2周断食72 h,总干预时间18周。干预后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血脂... 目的研究间歇性断食对老年前期肥胖大鼠代谢和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雌性Wistar大鼠经42周高脂高糖饲料饲养造模,根据体质量选取模型鼠进行间歇性断食干预。干预方法为每2周断食72 h,总干预时间18周。干预后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血脂4项检测。收集粪便,通过Illumina高通量测序检测16S r RNA基因V4可变区,运用QIIME及LEf Se分析肠道菌群。结果间歇性断食组体质量相对于模型对照组显著下降(P<0.0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均显著下降(P<0.05);空腹血糖显著上升(P<0.01);葡萄糖耐量测试曲线下面积显著高于模型对照组,糖耐量减退(P<0.05);HE染色显示间歇性断食轻度减少肝脏脂肪变性。肠道菌群结果显示,断食组肠道菌群得到显著改善,具体表现为YS2、RF32、Helicobacteraceae(螺杆菌科)增加,Lactobacillus(乳杆菌属)、Roseburia(罗氏菌属)、Erysipelotrichaceae(韦荣球菌科)、Ralstonia(青枯菌属)、Bradyrhizobiaceae(慢生根瘤菌科)和RF39减少。Spearman相关性分析发现Bradyrhizobiaceae与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呈正相关;大鼠体质量与RF39呈负相关。结论间歇性断食能改善肠道菌群,降低老年前期肥胖大鼠体质量和血脂水平,但对糖代谢有不良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胖 断食 肠道菌群 16S RR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龙带水库浮游生物资源调查及水质评价 被引量:6
5
作者 唐美琳 陈颖 +6 位作者 冼鸿仪 连圳炜 姜燃 黄浩宇 郑钟黛西 彭晓武 胡大林 《现代农业科技》 2022年第8期154-158,共5页
为探讨黄龙带水库浮游生物现状及水质情况,于2021年2—5月对黄龙带水库进行环境流行病学调查采样,分析其浮游生物的种类组成和丰度;通过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对水质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本次调查共采集到黄龙... 为探讨黄龙带水库浮游生物现状及水质情况,于2021年2—5月对黄龙带水库进行环境流行病学调查采样,分析其浮游生物的种类组成和丰度;通过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对水质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本次调查共采集到黄龙带水库浮游植物6门30种,其优势藻类为绿藻门;浮游动物13属15种,以轮虫门为主。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丰度分别为10.00×10^(5) ind./L和413 ind./L。黄龙带水库浮游生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大于3;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Pielou均匀度指数分别为0.67和0.94。黄龙带水库浮游生物多样性较高,水质综合评价结果为清洁贫营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生物 生物多样性 均匀度指数 水质评价 黄龙带水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体肠道细菌的培养组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8
6
作者 牛尚博 蔡嘉裕 +4 位作者 韦金涛 黄嘉伟 方舒婷 吴继国 张国霞 《生态科学》 CSCD 2020年第2期227-232,共6页
人体微生物组学研究显示肠道细菌与健康关系极为密切。人体肠道丰富多样的细菌构成了肠道细菌组,是人体微生物组数量最多的部分。研究肠道细菌时使用较多的是宏基因组学方法,但技术本身存在“深度偏差”等缺点亟待解决。肠道细菌的培养... 人体微生物组学研究显示肠道细菌与健康关系极为密切。人体肠道丰富多样的细菌构成了肠道细菌组,是人体微生物组数量最多的部分。研究肠道细菌时使用较多的是宏基因组学方法,但技术本身存在“深度偏差”等缺点亟待解决。肠道细菌的培养组学是近年来的一个研究热点,该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小宏基因组学带来的误差,培养条件的多样化亦可帮助研究者找到目标菌种相对适宜的生长条件,极大提高培养效率等。还综述了近些年国内外人体肠道细菌培养组研究的最新进展,分别从人体肠道细菌的组成特征、肠道细菌培养组学的研究成果,培养组学的不足等方面进行了论述,探讨了肠道细菌的培养组学在人体疾病防治领域应用的可行性。虽然作为一个新兴的研究思路,培养组学还存在很多不够成熟的方面,但不可否认的是它的发展前景十分可观。培养组学和其他研究方法的互补或许会成为下一个研究微生物的突破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体肠道细菌 培养组学 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