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深圳急性肠胃炎住院患儿中人副肠孤病毒临床和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被引量:10
1
作者 祝亚楠 张海龙 +6 位作者 陈龙 姚相杰 杨洪 韩敏 关心 何雅青 胡贵方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00-405,共6页
目的研究深圳地区急性肠胃炎住院患儿中人副肠孤病毒(HPeV)的临床和流行病学特征。方法收集2017年1月到2018年12月深圳地区5岁以下急性肠胃炎住院患儿粪便标本(常规细菌鉴定为阴性)497份,实时荧光RT⁃PCR方法检测HPeV,通过巢式PCR扩增VP3... 目的研究深圳地区急性肠胃炎住院患儿中人副肠孤病毒(HPeV)的临床和流行病学特征。方法收集2017年1月到2018年12月深圳地区5岁以下急性肠胃炎住院患儿粪便标本(常规细菌鉴定为阴性)497份,实时荧光RT⁃PCR方法检测HPeV,通过巢式PCR扩增VP3/VP1连接区片段进行分型,同时对患儿的流行病学和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497例患儿中,HPeV的阳性率为8.2%;男性HPeV阳性率为7.6%,女性HPeV阳性率为9.4%(χ2=0.491,P=0.501);0~6月龄患儿HPeV阳性率最高,且92.7%的HPeV阳性患儿月龄<24个月;深圳夏季(7~9月)HPeV的阳性率最高。HPeV阳性患儿主要临床表现为中热(38.1~39℃),腹泻频率平均>6次/d,以黏液便为主,常伴有呕吐,呕吐频率平均每天5次,呕吐物以胃内容物为主。HPeV阳性患儿较阴性患儿在有无呕吐和呕吐物性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本研究中共检测到HPeV⁃1(HPeV⁃1A和HPeV⁃1B亚型)、3、4、5、6和14在内的6种基因型,其中HPeV⁃1B(56.1%)为优势流行株,其次是HPeV⁃1A(17.1%)、HPeV⁃3(7.3%)、HPeV⁃4(7.3%)、HPeV⁃5(4.9%)、HPeV⁃6(4.9%)和HPeV⁃14(2.4%)。系统进化分析结果显示,大部分深圳分离株与兰州和广州来源的参考株核苷酸序列一致性高。结论本研究首次在深圳地区5岁以下急性肠胃炎住院患儿粪便中检测到HPeV,且在2017年和2018年有稳定的感染率,检测到6种HPeV基因型别可能与急性肠胃炎相关,HPeV夏季检出率最高,好发于0~6个月患儿,可能是引起急性肠胃炎住院患儿呕吐胃内容物的病因。开展HPeV监测以更充分地掌握其在深圳地区的流行和临床特征,有助于进一步明确深圳地区住院患儿病毒性急性肠胃炎病原谱构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副肠孤病毒 急性肠胃炎 儿童 基因分型 系统进化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临床医学不同学位类型的硕士研究生毕业去向比较分析--以广东某医科院校2017-2019届毕业生为例 被引量:5
2
作者 王嘉慧 黄清湄 +3 位作者 任娇娇 朱鸿飞 毛琛 凌志海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857-861,共5页
目的:了解临床医学不同学位类型的硕士研究生毕业去向现状并提出建议.方法:选取某医科院校1710名临床医学硕士为研究对象,收集其入学基本信息、毕业去向及就业单位等信息,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及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调整其他因素后,... 目的:了解临床医学不同学位类型的硕士研究生毕业去向现状并提出建议.方法:选取某医科院校1710名临床医学硕士为研究对象,收集其入学基本信息、毕业去向及就业单位等信息,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及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调整其他因素后,专业型硕士选择就业可能性是学术型硕士的1.56倍(OR=1.56,95%CI:1.16~2.10),且学位类型与入学方式对毕业去向的影响有交互作用(P<0.05),推免生中专业型硕士选择就业可能性是学术型硕士的4.31倍(OR=4.31,95%CI:1.65~11.33).在选择就业的1478名硕士中,86.4%就业单位为三甲医院,不同学位类型对硕士去往三甲医院就业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专业型和学术型硕士毕业去向符合培养预期,医科院校应根据临床医学不同学位类型的培养特点提供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医学硕士 毕业去向 就业单位 学位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梅毒患者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增强HIV-1复制及其潜在的分子机制
3
作者 张纯 柯吴坚 +1 位作者 江银波 唐时幸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47-656,共10页
目的 研究梅毒患者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对人类免疫缺陷病毒Ⅰ型(HIV-1)感染和复制的影响,探讨梅毒螺旋体(TP)促进HIV-1复制的分子机制。方法 从梅毒患者和未感染TP的健康献血者分离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s),体外感染HIV-1,研究HIV-1复... 目的 研究梅毒患者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对人类免疫缺陷病毒Ⅰ型(HIV-1)感染和复制的影响,探讨梅毒螺旋体(TP)促进HIV-1复制的分子机制。方法 从梅毒患者和未感染TP的健康献血者分离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s),体外感染HIV-1,研究HIV-1复制水平。用TP刺激健康人PBMCs再感染HIV-1,通过流式细胞术分离CD4^(+)T淋巴细胞,采用信使RNA(mRNA)高通量测序和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方法验证宿主基因表达谱变化。结果 TP感染者CD4^(+)T淋巴细胞和TP刺激健康人CD4^(+)T淋巴细胞可显著增加HIV-1感染和病毒复制水平,培养细胞上清液中HIV-1 p24含量以及细胞内HIV-1 DNA拷贝数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TP刺激合并HIV-1感染组与单纯HIV-1感染组细胞mRNA基因表达谱存在明显差异,其中趋化因子CXCL5和CXCL8表达水平在TP刺激合并HIV-1感染组显著上调,提示趋化因子在TP促进HIV-1感染和复制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结论 TP感染可显著增强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对HIV-1的易感性和病毒复制,为TP感染促进HIV-1感染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毒螺旋体 HIV-1 感染 CXCL5 CXCL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核糖核酸病毒感染与人兽共患病的关系 被引量:2
4
作者 张敏怡 由芳菲 陈清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922-930,共9页
小核糖核酸病毒作为重要的感染性病原体,其在基因突变和重组的驱动下表现出高度的遗传变异性,可感染从低等脊椎动物到哺乳动物等多种宿主,包括人类、非人灵长类动物、啮齿动物、蝙蝠、鸟类等。近年来,由新发病毒引起的人兽共患病受到公... 小核糖核酸病毒作为重要的感染性病原体,其在基因突变和重组的驱动下表现出高度的遗传变异性,可感染从低等脊椎动物到哺乳动物等多种宿主,包括人类、非人灵长类动物、啮齿动物、蝙蝠、鸟类等。近年来,由新发病毒引起的人兽共患病受到公共卫生领域的广泛关注。鉴于小核糖核酸病毒种类的高度多样性,许多新发现的病毒属于小核糖核酸病毒科(Picornaviridae)的家族成员。目前,与人类疾病相关的小核糖核酸病毒在人群中的流行情况及其遗传多样性特征已有一定的研究基础。本文围绕小核糖核酸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特征、分类学以及可能引起人兽共患病的病毒属等进行综述,为进一步开展小核糖核酸病毒感染的预防控制和科学研究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核糖核酸病毒 人兽共患病 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外周血和海马组织共表达差异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钟逸诗 吴茵如 +4 位作者 高健 宋玮琦 陈沛良 陈子婷 吴娴波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507-1513,共7页
目的:基于生物信息学筛选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患者外周血和海马组织中有共同表达趋势的差异基因,为AD的诊断、治疗靶点的筛选提供新的思路。方法:从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Gene Expression Omnibus,GEO)下载关于AD的... 目的:基于生物信息学筛选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患者外周血和海马组织中有共同表达趋势的差异基因,为AD的诊断、治疗靶点的筛选提供新的思路。方法:从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Gene Expression Omnibus,GEO)下载关于AD的数据集GSE97760(9例AD、10例健康对照)、GSE5281(10例AD、13例健康对照)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分别筛选AD患者外周血和海马组织的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DEGs),并确定2个数据集中有共同表达趋势的DEGs。对共表达DEGs进行基因本体论(Gene Ontology,GO)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分析,构建蛋白互作(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网络进一步筛选关键基因,并对关键基因进行验证。结果:基于对2个GEO数据集的综合分析,共筛选出669个共表达DEGs,包括64个上调DEGs、605个下调DEGs,GO和KEGG分析分别揭示了174个关键条目、40个关键通路,主要在RNA聚合酶的转录调控、神经胶质瘤通路等方面显著富集。通过PPI网络进一步筛选出10个与AD相关的关键基因TP53、PTEN、HNRNPC、EIF4G1、SF3B1、SRSF11、PIK3R1、RBM39、LUC7L3、RBM25,其中PTEN、HNRNPC、SF3B1、PIK3R1、LUC7L3在数据集GSE48350中得到了验证。结论:本研究筛选得出的5个值得进一步研究的关键基因(PTEN、HNRNPC、SF3B1、PIK3R1、LUC7L3),可作为AD诊断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茨海默病 生物信息学 GEO数据库 海马组织 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子宫颈癌根治术中盆腔淋巴结切除数目对患者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南颖 王晓萌 +4 位作者 宋玮琦 钟文芳 黎志强 陈春林 毛琛 《实用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816-822,共7页
目的:探讨广泛子宫颈癌(CC)根治术中盆腔淋巴结切除(RLN)数目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CC临床诊疗大数据库中2004年1月1日至2018年8月31日期间行CC根治术患者21416例的临床资料。采用限制性立方样条函数(RCS)分析RLN数目... 目的:探讨广泛子宫颈癌(CC)根治术中盆腔淋巴结切除(RLN)数目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CC临床诊疗大数据库中2004年1月1日至2018年8月31日期间行CC根治术患者21416例的临床资料。采用限制性立方样条函数(RCS)分析RLN数目与预后之间的剂量-反应关系,并根据RCS及RLN数目分为1~17枚组(8733例)、18~26枚组(8189例)、≥27枚组(4494例)。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和Log-rank对数秩检验比较组间3年、5年总体生存率(OS)和无病生存率(DFS),并通过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预后的死亡风险。结果:①RCS结果示,RLN数目与预后呈“U”型非线性剂量-反应关系(P<0.01):RLN<26枚时,死亡风险随RLN数目的增加而降低,26枚时风险最低;②3组患者的年龄、组织学类型、肿瘤直径、是否有神经浸润、宫体浸润、血管淋巴结间隙浸润、子宫颈浸润、淋巴结转移数目、是否接受术前辅助治疗、术后辅助治疗以及术后辅助治疗是否规范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1~17枚组、18~26枚组、≥27枚组的5年OS依次为90.23%、92.28%、91.61%,5年DFS依次为85.32%、87.90%、87.18%,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④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示,以18~26枚组为参照组,RLN数目1~17枚为CC患者3年、5年OS及DFS预后的危险因素(HR>1,P<0.05)。结论:RLN范围是影响CC预后的指标之一;当RLN数目为18~26枚时,患者的预后可能更好,RLN数目在1~17枚可能会增加患者的复发或死亡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颈癌 淋巴结切除数目 预后 真实世界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噬菌体展示随机12肽库筛选诺如病毒抗原模拟表位
7
作者 周飞园 王璐 +6 位作者 梁芷妍 林璧慧 李佳恒 王宇 井多娜 张绪富 戴迎春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83-388,共6页
目的:利用Ph.D.-12噬菌体展示肽库筛选诺如病毒(NoV)的抗原模拟表位。方法:包被与GⅡ.4、GⅡ.6、GⅡ.17型NoV具有高特异性及中和能力较强的单链可变片段抗体(scFv),用Ph.D.-12噬菌体展示肽库进行3轮生物淘选。ELISA鉴定淘选所得噬菌体与... 目的:利用Ph.D.-12噬菌体展示肽库筛选诺如病毒(NoV)的抗原模拟表位。方法:包被与GⅡ.4、GⅡ.6、GⅡ.17型NoV具有高特异性及中和能力较强的单链可变片段抗体(scFv),用Ph.D.-12噬菌体展示肽库进行3轮生物淘选。ELISA鉴定淘选所得噬菌体与scFv的结合活性及其与NoV P蛋白的竞争作用;阳性克隆测序后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合成多肽鉴定其抗原性。结果:发现1段与GⅡ.6 VP1区同源性较高的氨基酸序列“MG-D-W”,综合分析提示其可能为GⅡ.6 NoV的抗原模拟表位,且合成的包含“MG-D-W”的多肽可竞争抑制P蛋白与人类组织血型抗原(HBGAs)受体的结合。结论:“MG-DW”是与NoV单链抗体高亲和力的肽段,可能模拟了GⅡ.6 NoV与scFv结合的抗原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诺如病毒 12肽库 抗原模拟表位 单链可变片段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创伤弧菌快速检测试纸条的研制 被引量:16
8
作者 严智敏 郑晶 +1 位作者 陈清 申洪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894-896,共3页
目的研制一种敏感、特异、快速的免疫试纸条,用于创伤弧菌检测。方法用创伤弧菌(ATCC27562)菌体抗原免疫家兔,制备兔抗创伤弧菌多克隆抗体;采用柠檬酸盐还原法制备胶体金颗粒并标记多克隆抗体,纯化后滴加在玻璃纤维素膜上;在硝酸纤维... 目的研制一种敏感、特异、快速的免疫试纸条,用于创伤弧菌检测。方法用创伤弧菌(ATCC27562)菌体抗原免疫家兔,制备兔抗创伤弧菌多克隆抗体;采用柠檬酸盐还原法制备胶体金颗粒并标记多克隆抗体,纯化后滴加在玻璃纤维素膜上;在硝酸纤维素膜上包被兔抗创伤弧菌多克隆抗体和羊抗兔IgG,分别作为检测线和质控线;将处理后的硝酸纤维膜、玻璃纤维素膜与样品垫、吸水纸组装成试纸条,4℃保存并定期检测;设阳性及阴性对照,对本试纸条检测的灵敏度、特异性进行检测。结果将试纸条插入样品溶液中,20~30min内即可显示结果,其检测灵敏度为2×106CFU/ml;特异性检测显示本试纸条与溶血性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副溶血弧菌等12种菌株均无交叉反应;稳定性检测表明该试纸条可4℃保存4个月。结论本研究构建出创伤弧菌多克隆检测试纸条,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较好的特异性,简便,20~30min即可获得检测结果,可用于创伤弧菌的快速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弧菌 胶体金 免疫层析 试纸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肥胖判定指标及其组合对预测高血压患病风险的效率评价 被引量:10
9
作者 陈敏敏 邓文峰 +3 位作者 黄奕强 李霞 杨国平 陈清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3期1823-1828,共6页
目的探讨和评价单项肥胖判定指标和各项肥胖判定指标联合使用对高血压患病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对调查地区3 216名成年居民的体质指数(BMI)、腰围(WC)、腰臀比(WHR)、腰高比(WHtR)等结果进行横断面分析;通过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确立... 目的探讨和评价单项肥胖判定指标和各项肥胖判定指标联合使用对高血压患病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对调查地区3 216名成年居民的体质指数(BMI)、腰围(WC)、腰臀比(WHR)、腰高比(WHtR)等结果进行横断面分析;通过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确立预测高血压的最优肥胖指标;分析各肥胖判定指标和各肥胖判定指标联合使用对预测高血压的ROC曲线,比较各ROC曲线下面积(AUC),探索预测高血压患病风险能力的最佳组合。结果 BMI、腰围、腰臀比和腰高比均为检出高血压的危险因素,男性OR值分别为1.46(95%CI:0.98~1.89)、1.72(95%CI:1.10~2.52)、1.81(95%CI:1.18~2.62)、2.05(95%CI:1.40~3.05);女性OR值分别为1.84(95%CI:1.34~2.52)、1.57(95%CI:1.08~2.43)、2.02(95%CI:1.24~3.10)、1.86(95%CI:1.21~2.78)。单项指标不同性别间AUC最大的指标均为腰高比,分别达到0.685和0.718,其AUC与BMI、腰围和腰臀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除女性腰高比的AUC> 0.7,其余均在0.5~0.7之间,诊断准确度较低。对各指标组合后,AUC随指标组合增多而增大,准确度较高,BMI&腰围&腰高比与腰围&腰高比、腰围&腰臀比&腰高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余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且男性和女性的AUC均在BMI&腰围&腰高比组合达到最高值,分别达到0.703和0.740。结论单项指标中,腰高比为预测高血压患病风险的最佳指标,但预测准确性不高;BMI&腰围&腰高比组合可能是预测高血压患病风险的最佳组合;以腰高比为必选项的组合指标有助于提高高血压预测能力,同时应在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中引起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胖指标 高血压 患病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寻常型天疱疮患者外周血T细胞受体β链可变区CDR3基因克隆谱型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茜 曾抗 +2 位作者 周浩 孙乐栋 周再高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91-294,共4页
目的:探讨寻常型天疱疮(PV)患者外周血T细胞受体(TCR)互补决定区(CDR3)基因谱型变化,了解克隆扩增的T细胞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相互关系。方法:采用免疫扫描谱型分析技术,分析6例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TCRβ链可变区(BV)CDR3谱型分布特... 目的:探讨寻常型天疱疮(PV)患者外周血T细胞受体(TCR)互补决定区(CDR3)基因谱型变化,了解克隆扩增的T细胞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相互关系。方法:采用免疫扫描谱型分析技术,分析6例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TCRβ链可变区(BV)CDR3谱型分布特征以及6例PV患者CDR3谱型变化情况。结果:6例正常人TCRBVCDR3谱型均符合正态分布,6例PV患者TCRBVCDR3谱型均出现多态性降低,BV亚家族单/寡克隆增生。结论:PV患者外周血TCR可变区β链CDR3谱型异常可能与PV发病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寻常型天疱疮 T淋巴细胞受体 互补决定K 3 基因多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耳念珠菌不同条件下生长特性及体内毒性 被引量:4
11
作者 付雷雯 乐婷婷 +5 位作者 王玲 郭辉杰 刘志华 杨钧 陈清 胡静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049-1055,共7页
目的探讨耳念珠菌在不同条件下的生长特性、代谢特点及体内毒性特征。方法以白色念珠菌为参照,测定并比较耳念珠菌与白色念珠菌在常规培养条件、不同pH值和不同盐含量下的生长情况;利用微量生化反应管测定两种念珠菌糖醇发酵情况;以四... 目的探讨耳念珠菌在不同条件下的生长特性、代谢特点及体内毒性特征。方法以白色念珠菌为参照,测定并比较耳念珠菌与白色念珠菌在常规培养条件、不同pH值和不同盐含量下的生长情况;利用微量生化反应管测定两种念珠菌糖醇发酵情况;以四周龄裸鼠为实验动物,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耳念珠菌感染组、白色念珠菌感染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5只/组。耳念珠菌感染组和白色念珠菌感染组取0.3 mL已调至5×10^9cfu/mL菌液,对裸鼠进行灌胃处理,建立胃肠道感染模型,对照组用等量生理盐水灌胃,取肝脏、肾脏、肠、粪便和血液等标本,通过真菌培养和组织病理学变化分析耳念珠菌的体内分布和毒性特征。结果耳念珠菌的对数生长期约为8~24 h,约在24 h后进入生长稳定期,最适生长的pH值范围为5~7,生长模式与白色念珠菌相同;耳念珠菌在浓度为5%和10%的NaCl培养基中生长情况优于白色念珠菌,能发酵葡萄糖、蔗糖、海藻糖和山梨醇;从裸鼠的粪便、血液、肝脏和肾脏组织中分离出耳念珠菌,肝脏载菌量最多为5.7 log10cfu/g,其可造成肝组织和肠组织病理学改变,但病变程度比白色念珠菌弱。结论耳念珠菌在弱酸或中性条件下最适宜生长,具有高耐盐性,在免疫抑制状态下感染机体后,存在突破肠屏障入血及随血流播散并导致组织病变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耳念珠菌 生长特征 体内毒性 白色念珠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T-PCR/CRISPR-Cas12a快速检测和区分SARS-CoV-2 Omicron BA.4/5变异株 被引量:4
12
作者 马玉楠 邹丽容 +6 位作者 梁源浩 刘泉汛 孙倩 庞玉莲 林洪青 邓小玲 唐时幸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16-526,共11页
目的建立一种基于CRISPPR-Cas12a基因编辑技术对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奥密克戎BA.4/5变异株快速检测与鉴别的方法。方法结合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与CRISPR基因编辑技术,基于次优原间隔区相邻基序(suboptimal-PAM)设计奥密克... 目的建立一种基于CRISPPR-Cas12a基因编辑技术对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奥密克戎BA.4/5变异株快速检测与鉴别的方法。方法结合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与CRISPR基因编辑技术,基于次优原间隔区相邻基序(suboptimal-PAM)设计奥密克戎BA.4/5变异株特异性的CRISPRRNA(crRNA),从而建立RT-PCR/CRISPR-Cas12a快速检测新冠病毒BA.4/5变异株的方法。本研究检测了43例新冠病毒阳性的临床样本(包括新冠病毒野生株以及变异株Alpha、Beta、Delta、奥密克戎BA.1和BA.4/5)以及20例新冠病毒阴性的临床样本(包括11种常见呼吸道病原体),并以测序结果为金标准计算PCR/CRISPR-Cas12a检测方法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以及灵敏度(SEN)、特异性(SPE)、一致性(Kappa)评价检测方法的性能。结果本研究筛选到两条特异性crRNA-1和crRNA-2,所建立的方法可在30min内快速特异地检测出SARS-CoV-2奥密克戎BA.4/5变异株,最低检测限为10copies/μL。此外,在检测感染11种常见呼吸道病原体的临床样本时均未观察到非特异性交叉反应。基于crRNA-1和crRNA-2的检测结果的灵敏度分别为97.83%、100%;特异性均为100%;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989和1.0;与Sanger测序方法的一致性分别为92.83%、96.41%。结论本研究采用CRISPPR-Cas12a基因编辑技术与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相结合,成功建立了一种快速检测与鉴别SARS-CoV-2奥密克戎BA.4/5变异株的新方法。其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稳定性好,可用于新冠病毒奥密克戎BA.4/5变异株的批量检测与分型,可用于常规监测和跟踪SARS-CoV-2变异的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酶链式反应 CRISPR基因编辑 新冠核酸检测 奥密克戎 BA.4/5变异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Ⅱ.17型诺如病毒人源中和性单链抗体制备及生物特性鉴定 被引量:3
13
作者 王璐 侯玉珍 +4 位作者 曾志云 谢东杰 邱梦丝 张绪富(指导) 戴迎春(指导)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5期1860-1866,1871,共8页
目的:基于一起暴发疫情,构建人源噬菌体单链抗体库,筛选特异性GⅡ.17型诺如病毒(NoV)单链抗体(scFv),并进行表达纯化及鉴定。方法:采集患者粪便或肛拭子样本,RT-PCR检测肠道病毒核酸,PCR扩增NoV衣壳蛋白N/S区和P区序列,Mega 4.0构建系... 目的:基于一起暴发疫情,构建人源噬菌体单链抗体库,筛选特异性GⅡ.17型诺如病毒(NoV)单链抗体(scFv),并进行表达纯化及鉴定。方法:采集患者粪便或肛拭子样本,RT-PCR检测肠道病毒核酸,PCR扩增NoV衣壳蛋白N/S区和P区序列,Mega 4.0构建系统进化树。采集并分离患者恢复期外周血PBMC,Trizol提取总RNA;RT-PCR扩增抗体重轻链可变区基因,重叠扩增PCR将两者拼接为scFv基因,将其克隆至噬菌粒载体pCANTAB-5E构建人源噬菌体单链抗体库。以GⅡ.17 P颗粒为固相抗原,对抗体库进行筛选及鉴定,将阳性克隆进行原核表达及纯化,ELISA鉴定其生物特性。结果:此次疫情中,83.3%(15/18)粪便或肛拭子样本呈GⅡ型NoV核酸阳性,经序列比对分析确定由GⅡ.17型感染导致;成功构建人源噬菌体单链抗体库,以GⅡ.17 P颗粒为抗原筛选得到11株序列不同且正确的阳性克隆;经原核表达获得9株与GⅡ.17 P颗粒具有良好亲和力的高纯度scFv,且与GⅡ.4和GI.3 P颗粒均有较好的特异性交叉反应,其中7株具有较强阻断GⅡ.17 P颗粒与HBGA受体结合的能力。结论:此次疫情为一次GⅡ.17型NoV引发的急性胃肠炎暴发,构建了人源噬菌体抗体库,经淘筛及表达纯化,最终获得9株GⅡ.17型NoV单链抗体,其中7株具有较强的中和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Ⅱ.17型诺如病毒 噬菌体展示技术 人源单链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厦门、深圳及广州鼠形动物脑组织标本基孔肯雅病毒携带情况调查 被引量:1
14
作者 霍舒婷 莫云 +7 位作者 师永霞 熊益权 李东亮 邱旻 郑雪燕 陈少威 蒋丽娜 陈清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820-822,共3页
目的:了解厦门、深圳及广州的鼠形动物脑组织标本基孔肯雅病毒(CHIKV)的携带情况,分析鼠形动物作为人类CHIKV宿主和潜在传染源的可能性。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6年6月在厦门、深圳及广州(白云区、越秀区)部分居民区、城市公园、医院... 目的:了解厦门、深圳及广州的鼠形动物脑组织标本基孔肯雅病毒(CHIKV)的携带情况,分析鼠形动物作为人类CHIKV宿主和潜在传染源的可能性。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6年6月在厦门、深圳及广州(白云区、越秀区)部分居民区、城市公园、医院、农贸市场、学校捕获鼠形动物,无菌采集其脑组织样本,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CHIKV。结果:本次调查共捕获鼠形动物1 092只2目2科3属7种,家鼠以褐家鼠为优势鼠种,野鼠以黄毛鼠为优势鼠种,共获1 092份脑组织标本,RT-PCR方法未在采集的脑组织标本中检测出CHIKV。结论:厦门、深圳及广州鼠形动物作为CHIKV宿主和传染源的可能性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孔肯雅病毒 鼠形动物 脑组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9]轮状病毒受体结合特征及其人群抗体水平与HBGA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侯玉珍 龙艳 +3 位作者 郭伦爱 陈俊锐 张绪富 戴迎春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688-693,共6页
目的 表达P[9]轮状病毒(rotaviruses,RV)GST-VP8*蛋白,研究其与组织血型抗原(histo-blood group antigen,HBGA)受体的结合方式。了解广东省汕尾市人群P[9]RV特异性抗体水平,并分析其与HBGA受体的相关性。方法 构建pGEX-4T-1- VP8*重组质... 目的 表达P[9]轮状病毒(rotaviruses,RV)GST-VP8*蛋白,研究其与组织血型抗原(histo-blood group antigen,HBGA)受体的结合方式。了解广东省汕尾市人群P[9]RV特异性抗体水平,并分析其与HBGA受体的相关性。方法 构建pGEX-4T-1- VP8*重组质粒,利用原核表达系统表达纯化VP8*蛋白,目的蛋白经Western bolt确定其特异性,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GST-VP8*蛋白与唾液HBGA受体结合方式。利用VP8*蛋白检测广东省汕尾市人群P[9]RV抗体,并检测该人群HBGA受体表型,分析P[9]RV抗体与HBGA的相关性。结果 成功表达了P[9]RV VP8*蛋白,并发现其与A型分泌型HBGA受体特异结合,不结合B、O型分泌型及非分泌型HBGA受体。A型、Le b+/Le y+和分泌型HBGA个体配对的血清中P[9]RV特异性IgG阳性率明显较高。结论 P[9]RV识别A型分泌型HBGA受体,这将有助于理解RV的流行病学,为RV进一步防控提供试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状病毒 VP8* 原核表达系统 组织血型抗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Ⅱ.4诺如病毒P结构域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与鉴定 被引量:2
16
作者 侯玉珍 张婷 +3 位作者 胡贵方 张绪富 郭伦爱 戴迎春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734-739,共6页
目的通过多个基因簇变异株联合免疫的方式制备抗GⅡ.4型诺如病毒(NoV)P结构域单克隆抗体(mAb)。方法用复合抗原GⅡ.4型NoV/1996(VA387)、2004、2006b和2010基因簇P颗粒免疫BALB/c小鼠,将成功免疫的小鼠脾细胞与SP2/0骨髓瘤细胞进行融合... 目的通过多个基因簇变异株联合免疫的方式制备抗GⅡ.4型诺如病毒(NoV)P结构域单克隆抗体(mAb)。方法用复合抗原GⅡ.4型NoV/1996(VA387)、2004、2006b和2010基因簇P颗粒免疫BALB/c小鼠,将成功免疫的小鼠脾细胞与SP2/0骨髓瘤细胞进行融合,通过ELISA筛选出阳性杂交瘤细胞,采用有限稀释法制备mAb并进行纯化,ELISA检测mAb效价和特异性,亚类试剂盒鉴定抗体亚类,NoV P颗粒-HBGA结合阻断实验检测mAb中和能力。结果筛选出13株稳定分泌抗GⅡ.4型NoV P颗粒mAb的杂交瘤细胞株,纯化后的13株mAb效价均在10-4以上,属于IgG1型,且均与不同GⅡ.4型NoV变异株具有结合能力;其中5株mAb与GⅡ.17、GⅡ.3和GⅡ.6型NoV具有结合能力,3株mAb与GⅡ.2型NoV具有结合能力且具有人类组织血型抗原(HBGA)受体阻断能力。结论通过NoV多个基因簇变异株联合免疫,成功制备出抗GⅡ.4型NoV P结构域的mAb,为基于P颗粒的GⅡ.4型NoV诊断、疫苗及抗体药物的研发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Ⅱ.4诺如病毒 变异株 单克隆抗体(mAb) 联合免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ARS-CoV-2溯源新进展 被引量:2
17
作者 何文巧 陈清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838-1842,F0003,共6页
从2019年12月~2020年11月19日,COVID-19大流行已导致全球55928327例确诊病例,造成1344003人死亡。但是,我们对这次疫情的病原体-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的来源仍然未了解清楚。本综述总结和分析SARS-CoV-2溯源研究进展,为进一步的研... 从2019年12月~2020年11月19日,COVID-19大流行已导致全球55928327例确诊病例,造成1344003人死亡。但是,我们对这次疫情的病原体-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的来源仍然未了解清楚。本综述总结和分析SARS-CoV-2溯源研究进展,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启示。现有证据表明SARS-CoV-2有可能是在40~70年前由蝙蝠冠状病毒分化而来;该病毒在进化过程中同时存在多种变异及自然选择现象,病毒基因不同区域可能发生不同变异并受到不同的选择压力,这些都增加了病毒溯源的困难性;有多种动物被认为可能是SARS-CoV-2的宿主,包括猫、狮子、老虎、狗、水貂等;SARS-CoV-2可能可由人类传播给动物,且该病毒也可以在动物间互相传播;现有证据不支持该病毒的源头是中国。我们仍未清楚该病毒如何传播到人类,仍然需要更多的研究去探索SARS-CoV-2的来源、宿主、中间宿主及其跨物种传播的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ARS-CoV-2 宿主 溯源 进化 变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诺如病毒感染树鼩小动物模型的初步探索与思考 被引量:1
18
作者 郭伦爱 戴迎春 +2 位作者 陈俊锐 段文韬 张绪富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4-18,24,共6页
目的探索通过灌胃攻毒的方法建立树鼩诺如病毒(Human Noroviruses,Hu No Vs)感染动物模型的可行性。方法分别灌胃两组6月龄树鼩攻毒GII.4型Hu No Vs 2010和Sydney株粪便悬液,对照组灌同等体积的PBS(每组5只),攻毒后连续7 d观察体征和腹... 目的探索通过灌胃攻毒的方法建立树鼩诺如病毒(Human Noroviruses,Hu No Vs)感染动物模型的可行性。方法分别灌胃两组6月龄树鼩攻毒GII.4型Hu No Vs 2010和Sydney株粪便悬液,对照组灌同等体积的PBS(每组5只),攻毒后连续7 d观察体征和腹泻症状,每隔24 h采集粪便应用RT-PCR法检测Hu No Vs RNA,处死树鼩后采集小肠组织,HE染色观察病理变化并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病毒抗原,并对树鼩唾液进行人类组织血型抗原(histoblood group antigen,HBGAs)鉴定分析。结果树鼩经Hu No Vs灌胃攻毒后未出现明显感染症状和腹泻,粪便标本中未检测到Hu No Vs RNA,小肠组织中未检测到Hu No Vs抗原,病理变化不明显,树鼩唾液中HBGAs抗原为阴性。结论树鼩对Hu No Vs不易感原因可能与其不分泌表达HBGAs和普通级饲养繁殖条件等有关,Hu No Vs感染树鼩小动物模型仍有待进一步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诺如病毒 动物模型 树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首次自褐家鼠粪便标本中检出香港海鸥菌
19
作者 刘优招 陈炜聪 +5 位作者 刘志华 王丽 葛婧 韩宇宇 陈清 胡静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43-348,共6页
目的了解褐家鼠粪便标本中是否携带香港海鸥菌,并分析其耐药特征及分子分型。方法2015年6月-2016年5月,利用笼捕法于广州市南方医院及其周边居民区捕获褐家鼠,其粪便样本经增菌后接种改良头孢哌酮MacConkey琼脂(CMA)平板培养分离可疑菌... 目的了解褐家鼠粪便标本中是否携带香港海鸥菌,并分析其耐药特征及分子分型。方法2015年6月-2016年5月,利用笼捕法于广州市南方医院及其周边居民区捕获褐家鼠,其粪便样本经增菌后接种改良头孢哌酮MacConkey琼脂(CMA)平板培养分离可疑菌株,经生化试验及16SrRNA测序确认。采用K-B法进行药物敏感性测定,并运用多位点序列分型进行分子分型分析。结果共捕获褐家鼠191只,并在2份褐家鼠粪便标本中检出香港海鸥菌,检出率为1.05%。两株菌16SrRNA的测序结果与香港海鸥菌标准株HKU1的一致性达100%。药敏试验显示两株分离株均对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及利福平耐药。多位点序列分型结果显示两株菌分别为2个新的ST型:ST-163和ST-164。结论褐家鼠粪便中存在香港海鸥菌污染。褐家鼠与人类生活关系密切,可能为人类感染的的另一潜在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港海鸥菌 褐家鼠 16SrRNA测序 多位点序列分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州市腹泻患者Aichi病毒的检测及基因型
20
作者 文羽祺 陈雪姣 +4 位作者 肖刚 何文巧 叶育华 李泳枝 陈清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52-155,共4页
目的了解广州市腹泻患者粪便中Aichi病毒的携带情况,并对其进行基因分析。方法在2015年至2018年,采集南方医科大学某附属医院门诊腹泻患者的粪便样本,利用PCR技术检测粪便中Aichi病毒。采用基因测序与序列比对的方法确认阳性样本,并且... 目的了解广州市腹泻患者粪便中Aichi病毒的携带情况,并对其进行基因分析。方法在2015年至2018年,采集南方医科大学某附属医院门诊腹泻患者的粪便样本,利用PCR技术检测粪便中Aichi病毒。采用基因测序与序列比对的方法确认阳性样本,并且对阳性样本病毒序列进行基因进化分析,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在1 002份腹泻患者粪便样本中,检测到2例Aichi病毒阳性标本,经基因分析一株病毒株为B基因型,另一株为A基因型。结论本研究首次在广东地区发现Aichi病毒,并首次在我国大陆地区检测到A基因型的Aichi病毒,但Aichi病毒总体检出率很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ichi病毒 腹泻 分子流行病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