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骨唾液酸蛋白对Caspase介导的RAW264.7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6
1
作者 张彦 石羽 +3 位作者 刘思念 李奕 韩超 李凌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10-513,共4页
目的:探讨骨唾液酸蛋白(BSP)对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Caspase)介导破骨细胞前体RAW264.7凋亡中所起的作用。方法:培养破骨细胞前体RAW264.7,加信号通路相应抑制剂和(或)BSP处理后,用Caspase3/7/8/9检测试剂盒检测细胞Caspase3/7/8/9... 目的:探讨骨唾液酸蛋白(BSP)对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Caspase)介导破骨细胞前体RAW264.7凋亡中所起的作用。方法:培养破骨细胞前体RAW264.7,加信号通路相应抑制剂和(或)BSP处理后,用Caspase3/7/8/9检测试剂盒检测细胞Caspase3/7/8/9的活性,用Co-IP检测Caspase-8与整和素ανβ3是否存在相互作用。结果:BSP处理后RAW264.7细胞的Caspase-3/8/9活性下降,显著抑制了RAW264.7细胞的凋亡;而Caspase-8活性与Caspase-3活性存在正相关关系;且Caspase-8与整合素αvβ3存在相互作用。结论:BSP对RAW264.7细胞的抗凋亡作用主要通过调节外源性细胞凋亡途径来实现,并且由Caspase-8引起的细胞凋亡可因BSP与αvβ3的相互结合而抑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唾液酸蛋白 RAW264.7 CASPASE 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ITA协同替莫唑胺抑制人脑胶质瘤U87细胞的生长 被引量:6
2
作者 何小艳 冯小丽 +5 位作者 宋鑫培 曾焕超 曹中栩 肖维威 张宝 吴清华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423-1428,共6页
目的探讨p53靶向小分子RITA,替莫唑胺(TMZ)以及二者联用对人脑胶质瘤细胞U87的增殖、克隆形成和凋亡等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采用MTS法分别检测0、1、5、10、20μmol/L的RITA、TMZ和半剂量的RITA+TMZ作用于U87细胞0、24、48、72 h的... 目的探讨p53靶向小分子RITA,替莫唑胺(TMZ)以及二者联用对人脑胶质瘤细胞U87的增殖、克隆形成和凋亡等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采用MTS法分别检测0、1、5、10、20μmol/L的RITA、TMZ和半剂量的RITA+TMZ作用于U87细胞0、24、48、72 h的细胞增殖情况,计算增殖率和抑制率,金正均法进行药物联用效果评价;q RT-PCR法和蛋白质印迹法分别检测p53和p21等肿瘤凋亡相关基因的m RNA和蛋白质表达水平;流式细胞术Annexin V/PI双染色法检测细胞凋亡;结晶紫染色检测细胞克隆形成。结果 MTS结果显示,RITA对U87细胞抑制作用明显,且显著强于TMZ(72 h,4个浓度对比P=0.000),1~20μmol/L的RITA、TMZ作用72h抑制率分别为25.94%~41.38%、3.84%~8.20%;二者联用细胞抑制率高于RITA(P<0.01)、TMZ单用(P=0.000),抑制率为29.21%~52.11%,抑制作用更显著。金正均法计算q值,半剂量RITA和TMZ联合给药48 h后,浓度高于5μmol/L时q值均大于1.2,药物联用表现为协同效应;RITA和TMZ均能促进p53,p21和puma等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促进细胞凋亡,抑制细胞生长和克隆形成,且效果为RITA+TMZ>单用RITA>单用TMZ。结论 RITA可通过上调p53的表达发挥抑癌作用并提高人脑胶质瘤细胞对TMZ的敏感性,使二者联用具有明显的协同作用。本研究为进一步深入探索RITA在脑胶质瘤治疗中的应用及与TMZ联用后药效提高机制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脑胶质瘤 RITA 替莫唑胺 肿瘤抑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体依赖增强效应发生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6
3
作者 袁伟壮 杨逸成 +5 位作者 刘旭玲 何晓恩 惠媛 刘雨菁 李盈 赵卫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650-657,共8页
在各类病原体特别是病毒的感染中,抗体依赖增强效应(Antibody-dependent enhancement,ADE)可使原有的感染加重,引起严重疾病。研究发现多种病原体的感染过程中均有抗体依赖增强效应ADE现象,且可能存在不同的发生机制。随着抗体依赖增强... 在各类病原体特别是病毒的感染中,抗体依赖增强效应(Antibody-dependent enhancement,ADE)可使原有的感染加重,引起严重疾病。研究发现多种病原体的感染过程中均有抗体依赖增强效应ADE现象,且可能存在不同的发生机制。随着抗体依赖增强效应ADE现象产生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有助于相应病原体疫苗的改造,从而使疫苗效用最大化,对控制包括寨卡病毒在内的病原体的感染将提供巨大帮助。本文就近年来抗体依赖增强效应ADE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包括Fc段受体依赖、补体系统介导、非中和抗体介导、病毒表面蛋白介导及细胞活动介导的抗体依赖增强效应ADE机制,同时以登革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柯萨奇病毒、埃博拉病毒、寨卡病毒及其他病原体为例进行分类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体依赖性增强感染 机制 病原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数字全息显微术的登革病毒感染C6/36细胞的3D形态学 被引量:1
4
作者 余健海 刘旭玲 +5 位作者 刘雨菁 何晓恩 惠媛 张宝 朱利 赵卫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01-307,共7页
目的应用一种基于数字全息显微术的活细胞成像技术,监测登革病毒(DENV)感染C6/36细胞过程中3D形态学变化,分析病毒吸附和释放触发的系列细胞形态改变方向及强度,通过不同血清型间变化差异为深入研究相关感染机制提供线索。方法 6孔板中... 目的应用一种基于数字全息显微术的活细胞成像技术,监测登革病毒(DENV)感染C6/36细胞过程中3D形态学变化,分析病毒吸附和释放触发的系列细胞形态改变方向及强度,通过不同血清型间变化差异为深入研究相关感染机制提供线索。方法 6孔板中接种不同密度的C6/36细胞,以确定全息细胞成像仪下最佳成像密度;随后由28℃常规培养调节为37℃病毒培养条件,以分析培养环境改变对细胞状态的影响;4个血清型DENV感染C6/36细胞,在孵育2 h和培养24 h期间分别设计5个观察点;借助Holo Monitor M4全息细胞成像及分析系统记录相应三维全息图及相关形态学参数并应用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4×10~5接种量下,C6/36细胞全息图显示单个细胞三维形态表现统一,细胞面积、厚度和体积离散程度均最小(P<0.05),确定其为最佳成像密度;转移至37℃、5%CO_2培养24 h后细胞厚度、面积和体积改变无显著性差异(P>0.05);孵育和培养期间4个血清型DENV组细胞面积和体积增大表现一致,但孵育期间DENV1-4均表现细胞厚度减小不同,培养期间DENV1、2细胞厚度减小而DENV3、4出现截然相反的厚度增大现象。同时,不同血清型间变化趋势及程度具有各自特异性。结论成功运用此技术实时监测登革病毒感染形态学变化过程;不同时期4个血清型间特异性细胞病变现象存在差异,对登革病毒感染机制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登革病毒 数字全息显微术 3D形态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的变异和进化分析 被引量:28
5
作者 周烨真 张世豪 +3 位作者 陈嘉仪 万成松 赵卫 张宝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52-158,共7页
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的进化、变异情况。方法从GISAID、NCBI中下载相关病毒全基因组序列,运用生物信息学软件MEGA-X、BEAST、TempEst等软件,构建基因组进化树,推测病毒的时间进化信号,计算病毒出现的tMRCA时间,分析病毒进化... 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的进化、变异情况。方法从GISAID、NCBI中下载相关病毒全基因组序列,运用生物信息学软件MEGA-X、BEAST、TempEst等软件,构建基因组进化树,推测病毒的时间进化信号,计算病毒出现的tMRCA时间,分析病毒进化的选择压力。结果基因组进化树显示SARS-CoV-2与蝙蝠冠状病毒Beta CoV/bat/Yunnan/RaTG13/2013、bat-SL-CoVZC45、bat-SL-CoVZXC21和SARS-CoV等病毒共同构成冠状病毒β属的Sarbecovirus亚属。现在的病毒序列有微弱的时间进化信号,tMRCA平均时间为73 d,95%可信区间(38.9~119.3 d),与BetaCoV/bat/Yunnan/RaTG13/2013病毒不具正性时间进化信号,与bat-SL-CoVZC45和SARS-CoV具有强的正性时间进化关系。病毒在流行期间存在变异,主要是净化选择压力。结论病毒SARS-CoV-2可能出现在2019年11月左右,来源于蝙蝠相关冠状病毒。结果将有助于研究病毒SARS-CoV-2的溯源、进化,对疾病进行正确防控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ARS-CoV-2 冠状病毒 进化 变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RI探究交叉韧带松紧度与髌股关节面损伤相关性的临床应用
6
作者 梁杰 庄宁 +4 位作者 黄世嘉 温思妮 何晓恩 陆维智 刘成龙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500-506,共7页
目的探究交叉韧带松紧度与髌股关节面损伤程度的相关性,分析个体交叉韧带长度的解剖差异对髌股关节面损伤的影响,为预防和诊治髌股关节面疾病提供新的依据。方法随机收集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2016年10月至2017年12月110例膝关节MRI资料... 目的探究交叉韧带松紧度与髌股关节面损伤程度的相关性,分析个体交叉韧带长度的解剖差异对髌股关节面损伤的影响,为预防和诊治髌股关节面疾病提供新的依据。方法随机收集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2016年10月至2017年12月110例膝关节MRI资料,磁共振矢状位上测量前、后交叉韧带长度A与B,测量前、后交叉韧带起止点距离La与Lb,计算交叉韧带松紧度M值;根据矢状位与冠状位上评判髌股关节面损伤程度0、Ⅰ、Ⅱ、Ⅲ与Ⅳ级并分别设5个组。通过SPSS20.0统计学软件,将所得数据进行One-Way ANOVA方差分析与Spearman相关性分析,探究交叉韧带松紧度与髌股关节面损伤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One-Way ANOVA方差分析得出各组M值两两之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M值与髌股关节损伤程度间存在正相关性。结论交叉韧带松紧度与髌股关节面损伤存在相关性,随着M值越大,髌股关节面损伤程度越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叉韧带 松紧度 髌股关节面 损伤程度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