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精胺抑制巨噬细胞中GBP5介导的NLRP3炎性小体活化减轻感染肠道病毒71型的新生小鼠脏器损伤
1
作者 田芷华 杨青青 +3 位作者 陈欣 张方方 钟柏茂 曹虹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01-910,共10页
目的基于巨噬细胞中GBP5调控NLRP3炎症小体活化,探究精胺(Spm)治疗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引起的重症手足口病的机制。方法体内实验:将3~5 d龄的BALB/c乳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ON组)、感染组(EV71组)、治疗组(SPM组),感染组和治疗组每只腹... 目的基于巨噬细胞中GBP5调控NLRP3炎症小体活化,探究精胺(Spm)治疗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引起的重症手足口病的机制。方法体内实验:将3~5 d龄的BALB/c乳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ON组)、感染组(EV71组)、治疗组(SPM组),感染组和治疗组每只腹腔注射浓度为1×10^(6)半数组织培养感染剂量(TCID50)病毒液50μL,治疗组在注射病毒3 d后注射100μmol/L精胺50μL,对照组腹腔注射无菌PBS 50μL。观察小鼠状态1周,提取小鼠心、肝、肺及肾组织全蛋白、RNA及组织切片,Western blotting、qPCR检测小鼠组织GBP5、NLRP3、CXCL10、TNFSF10表达水平,HE染色观察小鼠组织损伤及炎症细胞浸润状况,免疫组化法观察组织巨噬细胞浸润情况及GBP5的表达水平。体外实验:分别设置对照组(CON组)、感染组(EV71组)、治疗组(SPM组)、多胺生物合成抑制剂组。提取THP-1及RAW细胞RNA,通过RT-PCR检测细胞GBP5、NLRP3、CXCL10、TNFSF10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小鼠在感染EV71后心、肝、肺及肾组织出现明显损伤,其中心、肺组织中明显观察到巨噬细胞的浸润。心、肝、肺及肾组织中GBP5、NLRP3、CXCL10、TNFSF10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经精胺治疗后,与感染组相比治疗组小鼠组织损伤明显改善,心、肺组织中的巨噬细胞浸润减少。精胺治疗后小鼠心、肝、肺及肾组织中NLRP3、GBP5、CXCL10、TNFSF10表达水平降低(P<0.05)。在THP-1及RAW细胞中发现,感染EV71病毒后GBP5、NLRP3、CXCL10、TNFSF10表达升高(P<0.05),经精胺治疗后细胞中GBP5、NLRP3、CXCL10、TNFSF10表达降低(P<0.05)。在THP-1细胞中使用多胺生物合成抑制剂减少精胺合成可改善由GBP5 siRNA干扰引起的GBP5、NLRP3、CXCL10、TNFSF10表达降低(P<0.05)。结论精胺治疗可以降低EV71感染引起的巨噬细胞中GBP5介导的NLRP3炎症小体活化,减少炎症因子释放从而发挥治疗儿童重症手足口病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手足口病 肠道病毒71型 NLRP3 GBP5 巨噬细胞 精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槲皮素促进应激颗粒G3BP1解聚改善HIV-1 gp120诱导的星形胶质细胞神经毒性
2
作者 黄鹏伟 陈洁 +2 位作者 邹金虎 高雪锋 曹虹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04-312,共9页
目的探究槲皮素(QC)在HIV-1 gp120诱导的星形胶质细胞神经毒性中的抑制作用及机制。方法分离原代星形胶质细胞作为细胞模型,将细胞分为对照组、QC组、HIV-1 gp120组和梯度剂量QC治疗组。免疫荧光法观察应激颗粒(SGs)形成。氧化应激标志... 目的探究槲皮素(QC)在HIV-1 gp120诱导的星形胶质细胞神经毒性中的抑制作用及机制。方法分离原代星形胶质细胞作为细胞模型,将细胞分为对照组、QC组、HIV-1 gp120组和梯度剂量QC治疗组。免疫荧光法观察应激颗粒(SGs)形成。氧化应激标志物水平和相关蛋白表达水平分别使用特异性试剂盒和Western blotting测定。HIV-1 gp120转基因小鼠(Gp120 tgm)灌胃50 mg/kg QC治疗4周。随后进行行为学评价实验,取血清进行氧化应激指标检测,取脑组织进行免疫组化染色与Western blotting分析。结果体外实验中,QC减少星形胶质细胞中的SGs(P<0.05),提高抗氧化指标水平(P<0.05),同时降低氧化物质水平(P<0.001),并且上调与SGs解聚相关的蛋白水平(P<0.05)。在体内,QC改善了Gp120 tgm的认知功能障碍表现,缓解氧化应激(P<0.05),促进SGs解聚相关蛋白表达(P<0.05)。结论QC通过抑制氧化应激,促进SGs解聚蛋白表达和SGs解聚,减轻HIV-1 gp120诱导的星形胶质细胞毒性和改善认知功能。提示QC具备作为HIV-1相关神经认知障碍的治疗药物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槲皮素 星形胶质细胞 应激颗粒 氧化应激 HIV-1 gp12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健康新生儿粪便中耐铅菌株的分离鉴定及铅吸附实验 被引量:5
3
作者 沈薇 俞勤斐 +3 位作者 王雨皓 张益多 孟晓静 范宏英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602-1608,共7页
目的分离、鉴定具备重金属铅抗性、铅吸附性的乳酸菌,为成为具有排铅功能的新型保健食品提供新的菌源。方法利用乳酸菌选择性培养基MRS,从30份健康、足月新生儿粪便分离耐铅菌,通过形态特征,16S rRNA测序,构建系统发育树;利用《伯杰氏... 目的分离、鉴定具备重金属铅抗性、铅吸附性的乳酸菌,为成为具有排铅功能的新型保健食品提供新的菌源。方法利用乳酸菌选择性培养基MRS,从30份健康、足月新生儿粪便分离耐铅菌,通过形态特征,16S rRNA测序,构建系统发育树;利用《伯杰氏系统细菌学手册》进行生理生化、药敏检测和耐酸耐胆盐试验;进一步通过ICP-OES法检测分离菌对铅离子的吸附能力。结果分离得到3株可耐受500 mg/L铅离子浓度的干酪乳杆菌,均对青霉素、头孢曲松敏感。耐酸耐胆盐试验显示p H 2.0人工胃液培养3 h,细菌数保持相同数量级,0.3%的胆盐环境8 h存活率可达62.5%。吸附实验表明对低浓度(1 mg/L)铅离子的吸附率高达90.4%,对高浓度(50 mg/L)铅离子的吸附率可达86.27%。结论从新生儿粪便中分离到3株具备铅抗性、铅吸附性、耐酸耐胆盐的干酪乳杆菌,为利用益生菌膳食策略缓解铅中毒效应开辟新的途径和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铅 16S RRNA 新生儿 粪便 干酪乳杆菌 吸附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鼠李糖乳杆菌培养上清液通过抑制NF-κB通路预防大肠杆菌性脑膜炎 被引量:4
4
作者 曾庆 何肖龙 +6 位作者 肖汉森 杜蕾 李雨静 陈乐程 田慧文 黄胜和 曹虹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4-29,共6页
目的体外探讨鼠李糖乳杆菌上清液(LGG-CM)能否通过抑制NF-κB通路来阻断大肠杆菌K1(E.coli K1)株引起的细菌性脑膜炎。方法用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HBMEC)构建体外血脑屏障模型;采用免疫印迹研究LGG-CM能否抑制E.coli K1激活NF-κB通路;... 目的体外探讨鼠李糖乳杆菌上清液(LGG-CM)能否通过抑制NF-κB通路来阻断大肠杆菌K1(E.coli K1)株引起的细菌性脑膜炎。方法用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HBMEC)构建体外血脑屏障模型;采用免疫印迹研究LGG-CM能否抑制E.coli K1激活NF-κB通路;通过侵袭实验和中性粒细胞迁移实验,研究LGG-CM能否抑制细菌侵袭和中性粒细胞迁移;通过免疫印迹研究黏附分子CD44和紧密连接蛋白ZO-1的表达;免疫荧光检测ZO-1蛋白的细胞内分布;用Transwell建立体外血脑屏障模型,通过跨细胞内皮电阻(TEER)值和细菌迁移实验评价LGG-CM对细胞屏障完整性的保护作用。结果免疫印迹结果表明LGGCM能抑制E.coli K1激活NF-κB通路,藉此抑制E.coli K1的侵袭和中性粒细胞迁移。同时,LGG-CM可抑制E.coli K1上调CD44蛋白和下调紧密连接蛋白ZO-1。此外,LGG-CM能够明显减缓TEER值的降低和抑制E.coli K1穿越体外血脑屏障。结论体外实验表明,LGG-CM能够通过抑制NF-κB通路激活、阻断E.coli K1侵袭和中性粒细胞迁移及维护血脑屏障完整性来预防E.coli K1引起的细菌性脑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鼠李糖乳杆菌 上清液 脑膜炎 人脑血管内皮细胞 E. COLI K1 E. COLI K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奇异变形杆菌聚磷酸盐激酶多克隆抗体的制备和鉴定 被引量:1
5
作者 彭亮 区静怡 +3 位作者 潘嘉韵 邓聪 陈景红 曹虹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12-316,共5页
目的表达、纯化奇异变形杆菌聚磷酸盐激酶(PPK)蛋白,制备PPK多克隆抗体。方法利用分子生物学软件分析奇异变形杆菌PPK的抗原性、疏水性等参数,选取N端较保守的309个氨基酸,并对其基因序列进行密码子优化以利于原核表达。合成新的基因序... 目的表达、纯化奇异变形杆菌聚磷酸盐激酶(PPK)蛋白,制备PPK多克隆抗体。方法利用分子生物学软件分析奇异变形杆菌PPK的抗原性、疏水性等参数,选取N端较保守的309个氨基酸,并对其基因序列进行密码子优化以利于原核表达。合成新的基因序列后插入pET28b(+)质粒,转化入转化宿主菌BL21(DE3),诱导、表达融合蛋白。通过镍琼脂糖亲和层析技术,将获得的融合蛋白进行纯化。以纯化的蛋白作为免疫原并结合使用佐剂,背部多点注射新西兰大白兔,ELISA检测兔血清效价,Western Blotting验证抗体特异性。结果成功构建了奇异变形杆菌PPK的原核表达重组质粒,可在0.5 mmol/L IPTG、37℃条件下获得较好的诱导、表达;利用镍柱纯化后的PPK蛋白与免疫佐剂一起,采用背部多点接种新西兰大白兔,制备了效价高的兔抗血清。ELISA检测血清效价达到1∶512 000,Western Blotting对ppk基因缺失株及其野生株进行验证显示抗体特异性良好。结论利用pET28b(+)载体可构建奇异变形杆菌PPK的原核表达重组质粒,表达、纯化后的蛋白与佐剂共同免疫新西兰大白兔,可获得效价高、特异性良好的兔多克隆抗体血清,为奇异变形杆菌聚磷酸盐激酶的检测以及深入研究PPK在奇异变形杆菌致病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奇异变形杆菌 聚磷酸盐激酶 多克隆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Bi4211通过抑制S100B/RAGE表达减轻gp120诱导的中枢神经损伤 被引量:4
6
作者 杨少杰 邓小燕 +9 位作者 张铁松 肖仪 彭亮 李莉 何肖龙 魏轶 刘利群 曹虹 龙北国 黄胜和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693-1702,共10页
目的研究S100B抑制剂SBi4211(heptamidine)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HIV-1)包膜蛋白gp120损伤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方法通过U251细胞和SH-SY5Y细胞建立非接触式星形胶质细胞-神经元共培养体系,由gp120蛋白处理U251细胞激活神经炎症反应造... 目的研究S100B抑制剂SBi4211(heptamidine)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HIV-1)包膜蛋白gp120损伤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方法通过U251细胞和SH-SY5Y细胞建立非接触式星形胶质细胞-神经元共培养体系,由gp120蛋白处理U251细胞激活神经炎症反应造成神经元损伤,体外水平探讨SBi4211在gp120诱导的中枢神经毒性中的作用;体内实验中,以8月龄gp120转基因小鼠模拟HIV相关神经认知障碍(HAND)模型,实验分为对照组、gp120组以及gp120+SBi4211组(SBi4211处理组)。采用CCK-8、流式细胞术检测神经元活性及凋亡情况,ELISA检测S100B及炎症因子IL-6、TNF-α表达水平,Western blot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RAGE、GFAP、NeuN、Syn、MAP-2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体外实验结果显示SBi4211可以显著抑制gp120刺激后U251细胞S100B、RAGE的表达(P<0.001),降低炎症因子iNOS、IL-6和TNF-α的表达水平(P<0.001),维持神经元相关标记蛋白NeuN、Syn的表达(P<0.001)。体内实验结果显示SBi4211显著降低gp120转基因小鼠S100B、RAGE表达及炎症水平(P<0.05),并且抑制脑内星形胶质细胞活化,保护神经元的完整性(P<0.05)。结论SBi4211可能通过下调S100B/RAGE表达,抑制gp120引发的神经炎症反应,继而阻断gp120的中枢神经毒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V-1 gp120 HAND SBi4211 S100B/RAG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疫情严重地区居民对COVID-19的知识、态度、行为调查 被引量:12
7
作者 胡友坤 张高强 +7 位作者 李志浩 杨佳妮 莫丽君 张希如 熊莉莉 吴炜亮 毛琛 杨杏芬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733-740,共8页
目的分析疫情严重地区居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相关的知识、态度和行为现况,以期为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网络邀请湖北省及河南省等疫情严重地区居民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现况调查研究,调查时间为2020年2月21... 目的分析疫情严重地区居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相关的知识、态度和行为现况,以期为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网络邀请湖北省及河南省等疫情严重地区居民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现况调查研究,调查时间为2020年2月21日12∶00时~2月23日12∶00时,调查内容包括居民的基本情况,对COVID-19的认知、态度和防控行为等,以及心理状态和生活状况。结果问卷填写有效应答率为98.9%,调查对象的年龄M(P25,P75)为19(16,40)岁,学生占比为54.3%,调查对象最主要的疫情信息来源渠道是网络社交工具。调查对象对COVID-19可以在人际间传播和经呼吸道/飞沫传播的知晓率较高,但对COVID-19人群普遍易感及其具体症状知晓率相对较低,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女性、学生和本科(大专)及以上学历群体对COVID-19的认知更为良好(P<0.05);调查对象感到不同程度的担心、焦虑、恐慌等心理不适的比例达77.2%,表示需要心理干预的占比为16.7%;认为社会上对疫情严重地区人员返程存在偏见的调查对象达63.6%,而认为自己因身处疫情严重地区会受到偏见的调查对象占22.4%;调查对象感到疫情防护用品(口罩、75%酒精、84消毒液等)短缺的比例为69.4%;咳嗽或打喷嚏时遮掩口鼻、按照规范正确使用口罩、按照规范正确进行手部卫生、减少亲友聚会、减少前往公共场所这5种防护行为,执行率分别为92.4%、95.9%、93.5%、88.8%、和93.1%,女性及认知良好的群体在防护行为方面表现更为良好(P<0.05)。结论疫情严重地区居民对COVID-19相关的知识、态度和行为情况总体较好,网络平台对防控疫情相关信息的传播有着积极的作用。需加强防疫相关物资的保障,重视疫情期间居民的心理健康状态,并为有需要的人士提供心理疏导和心理防护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 态度 行为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学龄期儿童肉类食品摄入模式对其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5
8
作者 林琼希 伦静娴 +4 位作者 张吉敏 何肖龙 龚泽龙 高雪峰 曹虹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801-1808,共8页
目的研究不同肉食偏好模式下学龄期儿童的肠道菌群差异。方法选取深圳地区学龄期健康儿童共44例,年龄范围8~10岁。根据每个儿童白肉和红肉的月均摄入频率的比值将所有儿童分为3组:红肉模式组(15例)、均衡组(16例)、白肉模式组(13例)。... 目的研究不同肉食偏好模式下学龄期儿童的肠道菌群差异。方法选取深圳地区学龄期健康儿童共44例,年龄范围8~10岁。根据每个儿童白肉和红肉的月均摄入频率的比值将所有儿童分为3组:红肉模式组(15例)、均衡组(16例)、白肉模式组(13例)。采用膳食频率调查问卷进行面访调查及采集晨便,提取粪便DNA后进行扩增并使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儿童肠道菌群测序分析。结果红肉偏好模式和白肉偏好模式的儿童肠道菌群的丰度和多样性均显著低于均衡饮食模式(P<0.05)。LEfSe分析发现与均衡组相比,红肉组的样本中主要富集埃希-志贺菌属、粪芽孢菌属和嗜冻菌属,白肉组主要富集霍尔德曼氏菌属,而与红肉组和白肉组相比均衡组分别显著富集了31和25个菌属,包括毛螺菌属、瘤胃球菌属等。采用PICRUSt2对细菌功能信号通路预测发现,与均衡组相比红肉组显著激活菌群脂多糖生物合成(P<0.01)、花生四烯酸代谢(P<0.01)、甲状腺激素合成(P<0.001)和碳水化合物消化吸收功能(P<0.05);但相比白肉组,红肉组仅显著激活菌群花生四烯酸代谢(P<0.05)和甲状腺激素合成通路(P<0.05)。结论本研究发现相比均衡模式,红肉和白肉偏好模式均会显著下调肠道菌群丰度及改变菌群结构,并且红肉模式饮食可能会更多富集埃希-志贺菌属,并可能显著上调脂多糖生物合成通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龄期儿童 肠道菌群 肉类饮食 高通量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鼠李糖乳杆菌效应蛋白HM0539增强小鼠对大肠杆菌O157:H7肠道感染的抵抗力 被引量:3
9
作者 张汉运 高杰 +5 位作者 何肖龙 龚泽龙 万宇 胡彤彤 李煜彬 曹虹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11-218,共8页
目的探究鼠李糖乳杆菌LGG的效应蛋白HM0539对大肠杆菌O157∶H7肠道感染的预防效果。方法采用黏附、侵袭实验评价HM0539处理后,大肠杆菌O157∶H7对HT-29细胞的黏附侵袭能力。通过免疫荧光、免疫印迹等方法进一步检测在使用HM0539治疗过... 目的探究鼠李糖乳杆菌LGG的效应蛋白HM0539对大肠杆菌O157∶H7肠道感染的预防效果。方法采用黏附、侵袭实验评价HM0539处理后,大肠杆菌O157∶H7对HT-29细胞的黏附侵袭能力。通过免疫荧光、免疫印迹等方法进一步检测在使用HM0539治疗过程中对HT-29细胞中黏蛋白(MUC2)、紧密连接蛋白(ZO-1)表达的影响;通过动物实验,观察小鼠的生存率及体质量变化,检测攻毒小鼠的肠道病理及肠道屏障功能的改变。结果HM0539呈浓度依赖性地抑制大肠杆菌O157∶H7黏附和侵袭HT-29,且HM0539的预处理效果优于共同处理(P<0.05);免疫荧光和免疫印迹等结果显示,HM0539不仅可以明显降低大肠杆菌O157∶H7感染后MUC2的表达水平(P<0.05),还可显著抑制其对细胞间紧密连接蛋白的破坏(P<0.05)。动物实验结果证明HM0539可抑制攻毒小鼠的体质量下降(P<0.05)和空肠的损伤;HM0539可抑制大肠杆菌O157∶H7诱导的空肠杯状细胞的破坏(P<0.05);此外,HM0539可上调攻毒小鼠空肠中的MUC2、ZO-1蛋白的表达(P<0.05)。结论HM0539可抑制大肠杆菌O157∶H7黏附和侵袭HT-29细胞,而且增强了小鼠对大肠杆菌O157∶H7感染的抵抗力,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大肠杆菌O157∶H7破坏黏蛋白和细胞间紧密连接蛋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杆菌O157∶H7 鼠李糖乳杆菌 黏蛋白 紧密连接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α7nAChR基因敲除HIV-1gp120转基因小鼠模型的构建
10
作者 胡彤彤 龚泽龙 +5 位作者 万宇 李煜彬 高雪锋 伦静娴 黄胜和 曹虹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184-1191,共8页
目的通过构建双基因编辑小鼠模型(α7R-/-/gp120+),为探索α7乙酰胆碱受体(α7 nAChR)介导gp120中枢神经毒性的作用和机制提供研究基础。方法α7 nAChR基因敲除小鼠(α7R-/-)与HIV-1 gp120转基因小鼠(gp120+)杂交(F0),从产生的F1小鼠中... 目的通过构建双基因编辑小鼠模型(α7R-/-/gp120+),为探索α7乙酰胆碱受体(α7 nAChR)介导gp120中枢神经毒性的作用和机制提供研究基础。方法α7 nAChR基因敲除小鼠(α7R-/-)与HIV-1 gp120转基因小鼠(gp120+)杂交(F0),从产生的F1小鼠中,选取基因型为α7R+/-/gp120+的小鼠进一步交配,得到F2小鼠。PCR法鉴定和筛选F3小鼠基因型,免疫组化分析双转基因动物模型蛋白表达;体外实验使用gp120蛋白和α7 nAChR抑制剂处理小胶质细胞,ELISA检测各组IL-1β与TNF-α表达情况。结果F3小鼠的PCR结果符合预期,其中有2只双基因编辑成功的小鼠。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双基因编辑小鼠(α7R-/-/gp120+)的脑组织缺乏α7 nAChR的同时高表达gp120蛋白。体外实验结果表明Gp120可促进小胶质细胞分泌IL-1β与TNF-α,而抑制α7nAChR后IL-1β与TNF-α表达明显降低(P<0.001)。结论α7R-/-/gp120+双基因修饰小鼠成功构建,且具有稳定遗传的特点,可为后续探索α7 nAChR介导gp120中枢神经毒性的作用和机制提供重要的动物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Α7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 HIV-1 gp120 基因敲除 转基因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