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9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经络穴位到支持与储备系统——基于数字解剖学研究提出人体第十大功能系统假说(英文) 被引量:17
1
作者 王军 董为人 +5 位作者 姚大卫 王春雷 赵冰雷 沈宝林 杨林林 原林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573-579,共7页
中国传统针灸作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已广为接受,但其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为此,我们基于数字化虚拟人技术构筑了人体全身结缔组织筋膜网状支架,并对结缔组织的聚集部位进行标记,并将虚拟的经穴三维图像与传统针灸疗法的刺激部位进行对比... 中国传统针灸作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已广为接受,但其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为此,我们基于数字化虚拟人技术构筑了人体全身结缔组织筋膜网状支架,并对结缔组织的聚集部位进行标记,并将虚拟的经穴三维图像与传统针灸疗法的刺激部位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由结缔组织构成的筋膜网络支架可能构成针灸穴位的解剖学基础。我们发现,穴位主要分布于结缔组织聚集的部位,该处富含敏感的神经末梢、活性细胞和淋巴管,针刺这些部位能产生较强的生物学效应。从生物种系发生和胚胎发育的角度来看,人体全身的结缔组织网状支架构成人体一个新的功能系统——支持与储备系统,对该系统的研究称为筋膜学。该假说能全面(形态、功能)的解释针灸的基础理论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人/解剖学 结缔组织 自体监控系统 筋膜学/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股沟浅层淋巴结及其营养血管的解剖学研究
2
作者 何锡珠 梁海彬 +4 位作者 李泽宇 曾德庆 柯武妹 欧阳钧 王海文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22-626,共5页
目的 明确腹股沟浅层淋巴结的数量、大小、分布规律及其营养动脉的来源与外径,为临床带淋巴血管蒂皮瓣移植、淋巴结移植治疗肢体水肿等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对4具(8侧)成年尸体的腹股沟区进行解剖,以大隐静脉汇入股静脉处为原点划分象... 目的 明确腹股沟浅层淋巴结的数量、大小、分布规律及其营养动脉的来源与外径,为临床带淋巴血管蒂皮瓣移植、淋巴结移植治疗肢体水肿等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对4具(8侧)成年尸体的腹股沟区进行解剖,以大隐静脉汇入股静脉处为原点划分象限,使用Photoshop测量法测量并统计各象限浅层淋巴结及其营养血管。结果 8侧共统计38个淋巴结,其中象限一(2.3±0.7)个,象限二(0.8±0.7)个,象限三(1.3±0.7)个,象限四(0.5±0.5)个。象限一分别与象限二,象限三,象限四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淋巴结主要动脉来源与外径情况如下:象限一为旋髂浅动脉;腹壁浅动脉;股深动脉,(0.53±0.23)mm;象限二为旋髂浅动脉;腹壁浅动脉,(0.56±0.09)mm;象限三为股深动脉,(0.81±0.17)mm;象限四为股深动脉,(0.58±0.11)mm。结论 象限一内的淋巴结数量多于其他三个象限,且面积相对较小,营养动脉外径大小满足显微外科血管缝合要求,可作为临床带淋巴血管蒂皮瓣移植、淋巴结移植的备选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股沟 淋巴结 解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锥状肌及耻骨前韧带的解剖学观测
3
作者 袁嘉杰 袁志荣 +7 位作者 陈小妹 苏明浩 李泽霖 贺善礼 刘畅 李泽宇 欧阳钧 戴景兴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515-518,共4页
目的探究锥状肌及耻骨前韧带的毗邻关系,为进一步了解维持耻骨联合稳定的机制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选用24具标本(男19具,女5具),观测锥状肌的长、宽、厚及其与邻近的腹直肌、长收肌和耻骨前韧带之间的毗邻关系。结果95.8%大体标本双侧... 目的探究锥状肌及耻骨前韧带的毗邻关系,为进一步了解维持耻骨联合稳定的机制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选用24具标本(男19具,女5具),观测锥状肌的长、宽、厚及其与邻近的腹直肌、长收肌和耻骨前韧带之间的毗邻关系。结果95.8%大体标本双侧存在锥状肌(23/24,男性19例,女性4例),4.2%右侧缺如(1/24,女性1例)。测得锥状肌长度,右侧:男(70.64±13.48)mm,女(71.81±11.27)mm,左侧:男(69.60±12.01)mm,女(64.25±19.79)mm;宽度,右侧:男(20.68±4.12)mm,女(20.65±2.04)mm,左侧:男(20.02±2.99)mm,女(18.23±4.77)mm;厚度,右侧:男(2.50±1.61)mm,女(1.49±0.40)mm,左侧:男(2.19±1.06)mm,女(1.50±0.56)mm,左、右侧锥状肌的长、宽和厚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测得耻骨前韧带宽度,右侧:男(5.96±1.55)mm,女(6.60±1.10)mm,左侧:男(6.35±1.58)mm,女(6.16±0.69)mm。锥状肌以腱性纤维起于耻骨前面及耻骨联合前的纤维性韧带;腹直肌肌腱、长收肌肌腱、腹股沟韧带以及锥状肌起点在耻骨嵴处交织毗邻,形成层次鲜明的耻骨前韧带。结论锥状肌起于耻骨前韧带,与腹股沟韧带和长收肌肌腱一同构成耻骨前韧带;同时以耻骨前韧带为中心,毗邻结构共同构成一个复合体,为耻骨联合的稳定提供重要的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锥状肌 耻骨前韧带 解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颈椎前路椎弓根皮质骨螺钉的解剖学研究
4
作者 彭鹏 黄刚 +1 位作者 朱美松 李鉴轶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505-510,共6页
目的测量正常成人下颈椎椎弓根的解剖学参数,探讨下颈椎前路椎弓根皮质骨螺钉内固定技术的可行性。方法随机选取80例正常成人颈椎CT影像资料,将扫描数据导入MIMICS 19.0软件。测量C_(3)~C_(7)椎体的椎弓根宽度(OPW)、椎弓根高度(OPH)、... 目的测量正常成人下颈椎椎弓根的解剖学参数,探讨下颈椎前路椎弓根皮质骨螺钉内固定技术的可行性。方法随机选取80例正常成人颈椎CT影像资料,将扫描数据导入MIMICS 19.0软件。测量C_(3)~C_(7)椎体的椎弓根宽度(OPW)、椎弓根高度(OPH)、内侧皮质骨厚度(MCT)以及颈前路椎弓根皮质骨螺钉置钉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各节段左右两侧OPH和MCT参数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测量男性的OPH和OPW参数均大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_(3)~C_(4)进钉点位于椎体正中矢状面椎弓根的对侧1.0~3.0 mm,距椎体上终板平面1.0~3.5 mm;C_(5)进钉点位于椎体正中矢状面椎弓根同侧或对侧1.0~2.0 mm,距椎体上终板平面3.0~4.0 mm;C_(6)~C_(7)进钉点位于椎体正中矢状面椎弓根的同侧2.0~4.5 mm,距椎体上终板平面4.5~7.0 mm。C_(3)~C_(7)的皮质骨螺钉总体内倾角平均值分别是:39.13°、41.00°、40.91°、37.28°、31.84°,总体矢状角是:90.85°、97.23°、108.97°、111.60°、104.83°。螺钉的直径为3.5 mm,长度选择30 mm,32 mm较为适宜。结论下颈椎前路椎弓根皮质骨螺钉内固定技术在理论上具有可行性,并总结出置钉规律,为其下一步的临床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质骨螺钉 下颈椎 解剖学 椎弓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点赞”形态前臂动脉铸型制作及原形透明包埋方法
5
作者 肖钊明 马梓玮 +6 位作者 李泽宇 刘畅 许广威 梁海彬 周贤熙 戴景兴 欧阳钧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83-485,共3页
目的 制作“点赞”的前臂及手掌动脉铸型以及为其原型包埋,为临床诊治,解剖学的教学、科研及科普提供直观的血管原型包埋模型,为其他不同形态的铸型标本的原型包埋提供经验及依据。方法 以带造型手掌为模,以硅胶及石膏为材料,制作阴阳... 目的 制作“点赞”的前臂及手掌动脉铸型以及为其原型包埋,为临床诊治,解剖学的教学、科研及科普提供直观的血管原型包埋模型,为其他不同形态的铸型标本的原型包埋提供经验及依据。方法 以带造型手掌为模,以硅胶及石膏为材料,制作阴阳面硅胶包埋模具,然后把标本灌注,腐蚀,最后把铸型放进硅胶模具内,使用水晶AB胶浇注。结果 水晶模型透明度高,无气泡,造型与设计一致,能够清晰地观察内部的血管铸型的管道走行及分布,清晰的观察到血管铸型与表皮及关节之间的空间比邻关系。结论 制作成本低廉,性价比高;血管铸型真实、精细,本方法可体现血管在不同姿势下,与表皮及关节之间的空间比邻关系,为临床诊治,解剖学的教学、科研及科普提供直观的血管原型包埋模型,可为其他不同形态的铸型标本的原型包埋提供经验及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铸型 包埋 硅胶 水晶AB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使用碱性蛋白酶去除人体骨骼标本软组织的技术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肖钊明 李泽宇 +10 位作者 刘畅 马梓玮 吴坤成 许广威 梁海彬 骆宝华 骆世文 骆建恒 李忠华 戴景兴 欧阳钧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63-465,共3页
未防腐的人体骨骼标本的常用制备方法包括自然腐蚀法、水煮法和药液浸泡法[1],1989年开始有动物解剖学者尝试使用蛋白酶分解蛋白的方式来去除(仓鼠和家兔)肌肉组织来获取骨骼标本,他们使用蛋白酶的浓度为0.3%~0.5%[2-4]。
关键词 碱性蛋白酶 骨骼标本 软组织 自然腐蚀法 制备方法 肌肉组织 浸泡法 水煮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女性骶棘韧带区域应用解剖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刘萍 王可竞 +4 位作者 陈春林 陈兰 唐连 郭飞燕 骆世文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73-375,380,共4页
目的研究女性尸体标本骶棘韧带(sarospinous ligament,SSL)的解剖特点及其毗邻,为骶棘韧带固定术提供解剖学参考。方法对24具女性尸体进行解剖,测量相关参数。结果SSL长度右侧为(5.11±0.30)cm,左侧为(5.10±0.36)cm;两侧长度... 目的研究女性尸体标本骶棘韧带(sarospinous ligament,SSL)的解剖特点及其毗邻,为骶棘韧带固定术提供解剖学参考。方法对24具女性尸体进行解剖,测量相关参数。结果SSL长度右侧为(5.11±0.30)cm,左侧为(5.10±0.36)cm;两侧长度无明显差别。24具尸体阴部管最内侧均为阴部神经,其与坐骨棘距离为右侧(1.51±0.35)cm,左侧(1.61±0.31)cm。SSL薄且坚韧,所有标本的平均厚度约0.2 cm。尾骨肌位于SSL盆腔侧,层厚远大于SSL,且覆盖范围更大,二者联系紧密,重合部分可视为整体。臀下动脉均走行于SSL上缘及以上出骨盆,其中7条经坐骨棘端出骨盆。坐骨神经远离SSL。SSL盆腔面未见重要血管神经束。有少量血管及神经走行于SSL背侧。结论行骶棘韧带固定术时应选择离右侧坐骨棘至少1.51 cm、左侧至少1.61 cm处作为悬吊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骶棘韧带 解剖 骶棘韧带固定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路寰枢椎连接棒不同固定方式的生物力学研究
8
作者 陈啟鸰 欧阳北平 +2 位作者 罗春山 梁栋柱 陆廷盛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56-459,共4页
目的 探讨不同连接棒组合方式在后路寰枢椎固定中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 选取6具新鲜人体枕颈标本。分为完整状态组(A组)。在完整状态组的基础上建立了II型齿状突骨折的寰枢椎失稳模型(B组)。在失稳模型上,采用不同的固定方式进行后路... 目的 探讨不同连接棒组合方式在后路寰枢椎固定中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 选取6具新鲜人体枕颈标本。分为完整状态组(A组)。在完整状态组的基础上建立了II型齿状突骨折的寰枢椎失稳模型(B组)。在失稳模型上,采用不同的固定方式进行后路寰椎(C_(1))侧块和枢椎(C_(2))椎弓根及椎板螺钉固定,这包括C_(1)侧块和C_(2)椎弓根平行棒固定(C组)、交叉棒固定(D组),C_(1)侧块和C_(2)椎板平行棒固定(E组)、交叉棒固定(F组)。使用三维运动仪测试各组标本在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和左右旋转状态下的寰枢椎活动度(ROM),并通过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评估各组的生物力学特性。结果 (1)在各种状态下,完整状态组和内固定组的寰枢椎活动度均小于失稳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在前屈、后伸和左右侧屈状态下,四种内固定组的寰枢椎活动度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3)在旋转方向上,平行棒内固定组活动度小于交叉棒内固定组,有显著差异(P<0.05),但F组与C组活动度相当,无统计学差异(P>0.05),活动度(ROM):D组<F组=C组<E组<A组<B组。结论 C_(1)侧块联合C_(2)椎板螺钉构成的短节段平行棒固定系统的抗旋转稳定性稍显不足,而交叉棒固定可以较好的予以弥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钉棒 后路 寰枢椎 生物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型钢板与克氏针固定(猪)掌骨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
9
作者 林泽金 张美超 +3 位作者 邓凯 杜雪华 谢锡洪 吴海东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60-465,共6页
目的采用生物学方法对掌骨骨折的3种固定方式进行力学分析,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数据支持。方法通过对掌骨骨折不同方式固定,进行三点弯曲实验及压缩实验,分别计算其抗弯刚度和压缩刚度,监测荷载-位移加载变化情况,比较不同固定方式的刚... 目的采用生物学方法对掌骨骨折的3种固定方式进行力学分析,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数据支持。方法通过对掌骨骨折不同方式固定,进行三点弯曲实验及压缩实验,分别计算其抗弯刚度和压缩刚度,监测荷载-位移加载变化情况,比较不同固定方式的刚度差异。结果钛质锁定钢板(4/6枚螺钉)背侧固定术与标准交叉克氏针固定术比较,在三点弯曲实验(掌侧加压)中有显著性差异,在三点弯曲实验(外侧加压)及压缩实验中不存在显著性差异;钛质锁定钢板背侧固定术在三点弯曲实验及压缩实验中,锁定螺钉采用4枚或者6枚固定效果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掌骨骨折移位的主要力量来源于屈曲侧,背侧钢板固定术符合人体生物力学,是治疗掌骨不稳定骨折的最佳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力学分析 掌骨骨折 微型锁定钢板 克氏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骶直肠筋膜在轴向腰椎椎间融合术中的应用解剖
10
作者 王江栓 丁冉 +4 位作者 赵庆豪 王丰刚 王建中 丁自海 王福青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60-262,共3页
目的观察骶直肠筋膜在轴向腰骶椎椎间融合术中的应用解剖。方法 10具(20侧)男女骨盆标本,观察骶直肠筋膜的位置,并进行相关解剖学测量。结果 (1)骶直肠筋膜起自S3者较多,为44.4%,将骶前间隙分为上下两部分;(2)男性骶直肠筋膜跨越直肠两... 目的观察骶直肠筋膜在轴向腰骶椎椎间融合术中的应用解剖。方法 10具(20侧)男女骨盆标本,观察骶直肠筋膜的位置,并进行相关解剖学测量。结果 (1)骶直肠筋膜起自S3者较多,为44.4%,将骶前间隙分为上下两部分;(2)男性骶直肠筋膜跨越直肠两侧连于骨盆腔壁腹膜,女性的则两侧跨越直肠后连于直肠子宫襞;(3)骶直肠筋膜长度(23.14±1.41)mm、厚度(1.25±0.13)mm,距离手术切口(66.10±7.03)mm、距离S1/S2横线中点(23.09±1.87)mm。结论 (1)骶直肠筋膜在骶前间隙内普遍存在,术中应对其进行锐性分离以避免骶前静脉丛撕裂伤;(2)女性骶直肠筋膜可能为子宫骶韧带的一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轴向腰椎椎间融合术 骶直肠筋膜 骶前静脉丛 子宫骶韧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化石墨烯纳米颗粒在小鼠骨骼肌和人血液中诱导的免疫反应与毒性效应 被引量:1
11
作者 孙益明 黄爱兰 +2 位作者 赵志 宋晨 赖桂华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17-626,共10页
目的探讨氧化石墨烯(GO)在小鼠骨骼肌和血液中的免疫反应性,评估其毒性效应。方法超声破碎法制备GO纳米颗粒,动态光散射仪测定悬浮于去离子水和PBS的GO纳米颗粒粒径与表面电荷。将不同浓度(0.5、1和2mg/mL)的GO悬浮液或PBS分别注入C57B... 目的探讨氧化石墨烯(GO)在小鼠骨骼肌和血液中的免疫反应性,评估其毒性效应。方法超声破碎法制备GO纳米颗粒,动态光散射仪测定悬浮于去离子水和PBS的GO纳米颗粒粒径与表面电荷。将不同浓度(0.5、1和2mg/mL)的GO悬浮液或PBS分别注入C57BL/6小鼠腓肠肌,HE和免疫荧光染色评价小鼠体内炎症和免疫反应性。采用扫描电镜、分光光度计和血栓弹性描记图(TEG)观察GO对体外人血红细胞形态、溶血和凝血的影响。结果动态光散射研究显示,与水悬浮液相比,GO颗粒的PBS悬浮液具有更优的胶体分散性、稳定性、表面电荷效应及体内微环境模拟性。HE和免疫荧光染色显示,小鼠腓肠肌中GO植入区周围的炎症浸润、肌纤维变性以及巨噬细胞、单核细胞、树突状细胞和CD4^(+)T细胞的浸润程度(包括F4/80^(+)、CD11b^(+)、CD11c+的平均阳性荧光面积百分比和CD3^(+)CD4^(+)细胞数等)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呈明显的剂量和时间依赖性。扫描电镜观察显示,相比低浓度(0.002和0.02mg/mL)的GO和PBS,较高浓度(0.2、2和20mg/mL)的GO可使体外红细胞形态发生明显改变并引起红细胞溶血(P<0.05)。TEG显示,相较低浓度组和PBS组,高浓度GO组的多项血液凝固参数(K,α,R和MA)出现明显异常。结论GO可持久诱导炎症和免疫反应性,因而具有一定的骨骼肌肌肉毒性和体外血液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石墨烯 免疫反应 肌肉毒性 血液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铸型结合CT三维模型评估先兆子痫胎盘血管结构
12
作者 郭红志 王瑜 +5 位作者 张加琪 梁海彬 马梓玮 冯伟 吴忧 司子燚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10,共6页
目的通过子痫前期胎盘血管铸型及CT数字化三维结构模型分析子痫前期胎盘血管的解剖学特征,为子痫前期的临床预判提供数据支持。方法随机收集2018年11月至2020年6月的134例孕周≥34周胎盘,其中正常组68例,子痫前期66例(轻度组36例、重度... 目的通过子痫前期胎盘血管铸型及CT数字化三维结构模型分析子痫前期胎盘血管的解剖学特征,为子痫前期的临床预判提供数据支持。方法随机收集2018年11月至2020年6月的134例孕周≥34周胎盘,其中正常组68例,子痫前期66例(轻度组36例、重度组30例)。以自凝型牙托粉添加造影剂硫酸钡构建胎盘的血管铸型模型,对胎盘血管铸型模型进行CT扫描得到数字化的三维结构模型,测量铸型模型胎盘动静脉分级数、各级分支血管的直径及胎盘动静脉血管容积并比较3组差异。结果晚发型重度子痫前期胎盘与同期正常组、轻度子痫前期组相比,胎盘血管总容积及胎盘静脉容积变小(P<0.05),胎盘静脉分级数减少、静脉各级分支直径变细(P<0.05),动脉分级数减少及动脉第3、4级分支直径变细(P<0.05)。结论血管铸型结合CT三维模型有助于直观、全面地认识先兆子痫胎盘血管结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铸型 CT三维模型 胎盘 子痫前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膝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失血量的评估 被引量:41
13
作者 罗吉伟 金大地 +2 位作者 黄美贤 廖华 徐达传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1606-1608,共3页
目的评估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围手术期的显性和隐性失血量。方法对2002~2005年的40例TKA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Gross方程推算患者术后平均显性失血量及隐性失血量。结果平均总失血量1538ml,其中显性失血量747ml(49%),隐性失血量... 目的评估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围手术期的显性和隐性失血量。方法对2002~2005年的40例TKA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Gross方程推算患者术后平均显性失血量及隐性失血量。结果平均总失血量1538ml,其中显性失血量747ml(49%),隐性失血量是791ml(51%)。使用自体血回输患者的总失血量是1650ml,其中显性失血量903ml(52%),隐性失血量是786ml(48%);未使用自体血回输患者的总失血量是1370ml,其中显性失血量572ml(42%),隐性失血量是798ml(58%)。结论TKA隐性失血占总失血量的比例较高,使用自体血回输不能完全满足机体恢复体循环的需要,在围手术期要注意及时补充血容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 关节成形术 失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限元分析中软组织力学参数的设定及验证 被引量:17
14
作者 孙培栋 陈春 +3 位作者 吴长福 赵卫东 张明 欧阳钧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27-31,共5页
目的提供软组织超弹性材料参数并探讨优化方法,为有限元分析(finite element analysis,FEA)冲击研究中软组织显式求解的准确模拟提供参考。方法测定6具足底软组织标本抗压性能,以实验数据计算FEA材料参数,利用泊松比对材料参数进行优化... 目的提供软组织超弹性材料参数并探讨优化方法,为有限元分析(finite element analysis,FEA)冲击研究中软组织显式求解的准确模拟提供参考。方法测定6具足底软组织标本抗压性能,以实验数据计算FEA材料参数,利用泊松比对材料参数进行优化。设置与体外实验相同工况的FEA模型进行模拟。利用实验及文献报道数据对模拟结果进行验证。结果软组织体外实验中力-位移曲线呈指数增长。FEA模拟与实验结果相比,压缩率≤45%时,结果相一致;在压缩率>45%时,材料泊松比愈接近0.5,FEA模拟的准确性越高。泊松比为0.497时,FEA模拟与体外实验结果有较强线性相关关系(R2=0.9923)。结论本研究中材料参数模拟效果良好。在较低压缩率下,计算结果与体外实验的结果相一致;在较高压缩率下,提高材料泊松比可增加FEA模拟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组织 超弹性 材料参数 抗压性能 有限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长度锁钉固定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生物力学比较 被引量:12
15
作者 刘雄 吴卫东 +1 位作者 荀福兴 张美超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61-166,共6页
目的比较不同长度锁定螺钉固定桡骨远端骨折的术后稳定性及不同时期骨痂和远端螺钉的应力分布情况,为桡骨远端骨折螺钉长度的选择提供生物力学依据。方法分别建立含骨折断面和骨痂的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并用掌侧锁定钢... 目的比较不同长度锁定螺钉固定桡骨远端骨折的术后稳定性及不同时期骨痂和远端螺钉的应力分布情况,为桡骨远端骨折螺钉长度的选择提供生物力学依据。方法分别建立含骨折断面和骨痂的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并用掌侧锁定钢板和不同长度锁钉固定,通过赋予骨痂不同材料属性来模拟骨折术后不同时期。分析术后不同时期骨痂和远端螺钉的应力分布情况,同时根据骨折断面最大轴向位移计算整个固定系统的压缩刚度。结果对于相同轴向载荷,75%长度以上单皮质螺钉固定时压缩刚度与双皮质螺钉固定相比基本无差异;术后早期骨痂处最大应力随着螺钉长度增加逐渐变小;术后中后期远端螺钉最大应力随着螺钉长度增加逐渐变大,远端双皮质螺钉应力最大。结论采用75%长度以上单皮质锁钉固定桡骨远端不仅可以达到早期稳定性,同时也避免伸肌腱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骨远端骨折 皮质螺钉 生物力学 有限元分析 应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脂肪源干细胞移植对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骨量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2
16
作者 陶晖 余美春 +5 位作者 杨会营 杨春 曲戎梅 戴景兴 余磊 原林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817-821,共5页
目的探索异体脂肪源干细胞(ADSCs)移植对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GIOP)大鼠骨密度和骨组织微结构的影响,为GIOP的治疗探索一种新的方法。方法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A组)、模型组(B组)、治疗对照组(C组)和细胞治疗组(D组)。利... 目的探索异体脂肪源干细胞(ADSCs)移植对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GIOP)大鼠骨密度和骨组织微结构的影响,为GIOP的治疗探索一种新的方法。方法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A组)、模型组(B组)、治疗对照组(C组)和细胞治疗组(D组)。利用醋酸泼尼松龙建模成功后,C和D组分别通过尾静脉移植生理盐水和ADSCs。对各组大鼠作腰椎和股骨骨密度测量以及胫骨骨组织形态计量学分析。结果与A组相比,B组腰椎和股骨骨密度、骨小梁的相对体积、厚度和数量均明显降低,骨小梁的分离度和单位骨小梁破骨细胞数显著增加(P<0.05)。ADSCs治疗后,D组中的各项指标均明显改善,并与B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亦明显优于C组。结论 ADSCs可以有效的改善大鼠GIOP,这为GIOP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也为"筋膜学假说"提供了部分实验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筋膜学 脂肪源干细胞 骨质疏松 骨组织形态计量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otch信号通路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肝细胞分化过程中的动态表达特征 被引量:13
17
作者 柳柯 刘桂英 +2 位作者 杨洋 吴章林 黄文华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08-313,317,共7页
目的探寻Notch信号通路对BM-MSCs向肝细胞分化的影响机制。方法诱导BM-MSCs分化成肝细胞。当BM-MSCs分化至第0、7、11、21天时,反向斑点杂交实验检测Notch信号通路中的关键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建立加入Jagged1上调信号通路的对照组RT-... 目的探寻Notch信号通路对BM-MSCs向肝细胞分化的影响机制。方法诱导BM-MSCs分化成肝细胞。当BM-MSCs分化至第0、7、11、21天时,反向斑点杂交实验检测Notch信号通路中的关键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建立加入Jagged1上调信号通路的对照组RT-PCR技术绘制出BM-MSCs分化状态分子表达谱与正常情况下对比。结果 BM-MSCs分化进行至第21天,反向斑点杂交检测到的关键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低于第0、7、11天。加入Jagged1后Notch信号通路被激活,导致下游基因Hes1和Hey1的被表达。BM-MSCs分化过程中Albumin未被检测到。结论本研究的结果表明Notch信号通路在BMMSCs分化成肝细胞过程进行调控是必需的,但是分化必须在信号通路下调的情况下才能进行下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体干细胞 间充在干细胞 定向分化 肝细胞 NOTCH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腰椎融合术后路单、双侧椎弓根固定的有限元比较研究 被引量:11
18
作者 王鹏 王健 +3 位作者 胡勇 陈海峰 焦培峰 张美超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31-337,共7页
目的建立正常人L4~5节段椎间盘切除后单/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椎间融合的有限元模型,对两者在不同运动载荷下的稳定性和应力分布进行比较研究。方法通过正常人L4~5节段CT扫描获取断层图像,然后利用mimics软件重建人体L4~5三维模型,再通... 目的建立正常人L4~5节段椎间盘切除后单/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椎间融合的有限元模型,对两者在不同运动载荷下的稳定性和应力分布进行比较研究。方法通过正常人L4~5节段CT扫描获取断层图像,然后利用mimics软件重建人体L4~5三维模型,再通过Ansys软件前处理功能建立有限元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分别建立椎间盘切除后单侧(A)、双侧(B)椎弓根螺钉固定+椎间Cage融合模型,对两组模型分别施加5 N·m的前屈、后伸、左/右屈曲和左/右旋转载荷,比较分析椎体及植入物在不同工况下的位移及应力峰值。结果各种工况下,A组在固定侧侧屈时椎体间位移及椎弓根螺钉应力峰值最大,在后伸时椎体应力峰值最大。B组在后伸时椎体间位移峰值最大,在旋转时螺钉及椎体应力峰值最大。在后伸和固定侧侧屈工况下A组椎体间位移峰值、螺钉及椎体应力峰值较B组相差最大。结论与双侧固定相比,单侧固定融合术后在固定侧侧屈及后伸工况下发生不稳及螺钉松动、断钉的潜在风险最大。单侧固定融合术后的病人在椎间骨融合前应特别减少后伸及固定侧侧屈动作,以降低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双侧固定 单侧固定 应力 有限元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椎间盘退变对软骨终板生物力学特性影响的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14
19
作者 赵亮 闫广华 +3 位作者 瞿东滨 赵卫东 史占军 张美超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55-460,共6页
目的研究腰椎终板不同位点的压应力分布规律,分析腰椎间盘退变对软骨终板压应力的影响。方法选取一青壮年男性新鲜尸体的腰椎运动节段标本,螺旋CT机对腰椎运动节段进行连续CT扫描,利用有限元分析方法,建立L4/5运动节段有限元分析模型,... 目的研究腰椎终板不同位点的压应力分布规律,分析腰椎间盘退变对软骨终板压应力的影响。方法选取一青壮年男性新鲜尸体的腰椎运动节段标本,螺旋CT机对腰椎运动节段进行连续CT扫描,利用有限元分析方法,建立L4/5运动节段有限元分析模型,在此基础上建立椎间盘退变模型。模拟椎间盘正常状态和椎间盘退变状态,在L4、L5椎体终板上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结点,分别代表椎体终板正中部、左右侧边缘、后中部和前中部,对上下软骨终板压应力分布进行有限元分析。结果椎间盘退变组较正常组的终板压应力均显著增大,上下终板在轴向加载、前屈、后伸、左旋和右旋加载时椎间盘退变组较正常状态时应力分布均显著增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椎间盘退变因素对终板的应力分布有明显影响,随着椎间盘退变,椎间盘软骨终板应力显著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软骨终板 腰椎间盘退变 生物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微血管铸型技术研究肝外胆管动脉的分布特征 被引量:7
20
作者 肖钊明 李泽宇 +9 位作者 刘畅 马梓玮 吴坤成 许广威 梁海彬 骆宝华 骆世文 骆建恒 戴景兴 欧阳钧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601-605,共5页
目的统计分析肝外胆管的血供来源和分布以及在十二指肠上段胆管的吻合动脉链之间的多环形血管网,为胆管外科手术提供临床解剖学理论依据。方法以丙烯酸树脂为动脉填充剂灌注6例肝外胆管动脉制备铸型标本,使用photoshop测量法测量微小血... 目的统计分析肝外胆管的血供来源和分布以及在十二指肠上段胆管的吻合动脉链之间的多环形血管网,为胆管外科手术提供临床解剖学理论依据。方法以丙烯酸树脂为动脉填充剂灌注6例肝外胆管动脉制备铸型标本,使用photoshop测量法测量微小血管内径,观测和分析肝外胆管的血供来源和分布情况。结果肝固有动脉左、右支在肝总管上方存在弓型交通支,十二指肠上段胆管左右边缘的吻合动脉链间有丰富的横向动脉,吻合动脉链的供血约53%来自下方,来自上方的约占46%,1%来自中段肝固有动脉。通过对每条横向动脉中部的内径和两侧起始部的内径测量,发现肝总管中段和上段的横向动脉较粗,中部的平均内径分别为(0.26±0.02)mm和(0.24±0.04)mm,与两侧的内径比也比较大,上段比值最大,为1.09,中段其次,为1,下段中部的平均内径为(0.14±0.03)mm;与两侧的内径比值为0.74。结论肝外胆管上、下方的血供来源比例相对均衡;肝外胆管手术应尽可能于动脉吻合相对较少的胆总管十二指肠上段和血管相对较细小肝总管下部做纵行小切口,以降低肝外胆管血供的损伤;肝总管段的血供丰富,支持现行原位肝移植离断部位在胆囊管汇合处上方的主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外胆管 动脉 微血管铸型技术 临床解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