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9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膝关节神经分布的解剖学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50
1
作者 余正红 蔡胥 +3 位作者 赵卫东 李忠华 李鉴轶 钟世镇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1-16,共6页
目的:为膝关节疼痛的诊断及手术治疗提供局部神经支配的解剖形态学基础。方法:对80例成人下肢标本膝关节神经分布进行解剖观测。结果:支配膝关节的神经可分为浅、深2层。浅层为皮神经,部分干较粗,容易形成皮神经瘤;深层可以分为伸膝肌... 目的:为膝关节疼痛的诊断及手术治疗提供局部神经支配的解剖形态学基础。方法:对80例成人下肢标本膝关节神经分布进行解剖观测。结果:支配膝关节的神经可分为浅、深2层。浅层为皮神经,部分干较粗,容易形成皮神经瘤;深层可以分为伸膝肌支膝关节支组成的髌上区组,隐神经分支组成的内侧及髌下区组,腓总神经关节支组成的后外侧区组,月国丛神经组成的月国区组4组。4组神经在关节囊外分布有重叠交叉,但区域明确。深层的隐神经膝关节支、腓总神经膝关节支和股内侧肌支膝关节支等神经支粗约1mm,位置表浅且固定,具有选择性切断的可行性。结论:TKA、膝关节镜等术中通过滑膜切除、关节支切断进行髌骨周围去神经化术对降低髌股关节疼痛有合理的解剖机制;膝关节局部去神经化术对确诊局部皮神经瘤形成或神经支卡压等关节外源性疼痛具有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 神经分布 去神经化术 全膝关节置换术 应用解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颞骨手术相关的面神经临床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10
2
作者 田广永 段永畅 +2 位作者 石小田 黄美贤 徐达传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593-597,共5页
目的探讨颞骨手术中面神经的解剖学特点及手术中的定位方法。方法 (1)在15例尸头标本上(30侧)模拟完壁式乳突根治术,面神经隐窝入路,面神经减压手术,迷路下入路,颅中窝入路内耳道等手术,观察面神经形态及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2)30例干... 目的探讨颞骨手术中面神经的解剖学特点及手术中的定位方法。方法 (1)在15例尸头标本上(30侧)模拟完壁式乳突根治术,面神经隐窝入路,面神经减压手术,迷路下入路,颅中窝入路内耳道等手术,观察面神经形态及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2)30例干颞骨标本采用断面方法观察面神经管与周围主要结构之间的关系。结果 (1)面神经垂直段中点距离乙状窦前壁(6.42±2.65)mm,距离颈静脉球外侧壁(3.58±1.33)mm。(2)面神经隐窝外侧气房明显存在者86.67%(26例),不明显者13.33%(4侧),面神经隐窝外侧气房可以定位面神经与面神经隐窝。(3)在外半规管中后1/3交点下方(1.70±0.33)mm可定位面神经锥段,向下与二腹肌嵴前端连线是面神经垂直段位置。(4)膝神经节位于匙突前(2.48±0.23)mm。(5)弓状隆起外侧端前方是内耳道底位置,岩浅大神经方便定位面神经迷路段。结论利用面神经与周围结构的关系,根据面神经走行特点及面神经管周围颜色、骨质改变在颞骨部位手术中能够快速准确的定位面神经,同时也可以将面神经作为其它手术的重要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神经 颞骨 应用解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乳突面隐窝入路后鼓室相关手术的临床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张珊珊 田广永 +1 位作者 段永畅 徐达传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16-118,共3页
目的探讨经乳突面隐窝入路后鼓室人路的相关解剖,进行观察测量,为该入路手术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成人头颅福尔马林泡过6例12侧,在放大10倍的手术显微镜下模拟中耳乳突面隐窝后鼓室入路手术,观察和测量了外耳道上棘、面神经、面隐窝、... 目的探讨经乳突面隐窝入路后鼓室人路的相关解剖,进行观察测量,为该入路手术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成人头颅福尔马林泡过6例12侧,在放大10倍的手术显微镜下模拟中耳乳突面隐窝后鼓室入路手术,观察和测量了外耳道上棘、面神经、面隐窝、锥隆起、圆窗、卵圆窗,岬小桥、岬后脚、等相关的解剖结构,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外耳道上棘至砧骨短脚的平均距离为20.06mm,外耳道上棘至面神经锥段中点平均距离为17.28 mm,面神经锥段中点距外耳道后壁垂直距离平均为4.67mm,面神经水平段平均长12.30 mm,面神经垂直段平均长16.31 mm.面神经水平段与垂直段的夹角平均为111.5°,鼓索神经与面神经垂直段的夹角平均为23.9°锥隆起至圆窗龛的平均距离为4.46 mrn,锥隆起到镫骨头平均距离2.62mm,锥隆起到砧骨窝平均距离4.43mm,卵圆窗至圆窗龛的平均距离为3.84mm,砧镫关节至圆窗龛的平均距离为3.89mm面神经锥段中点到卵圆窗平均距离8.10mm;面神经锥段中点到岬小桥与岬下脚下端的距离分别是(4.85±0.45mm),(6.21±0.52mm);鼓索神经和面神经垂直段夹角平均为48.3°,水平半规管与面神经水平段夹角平均为19.5°,面神经水平段与垂直段夹角平均为111.5°。结论中耳乳突入路手术中部分重要解剖结构位置恒定,重要解剖结构间距离及角度在一定范围内变化,熟悉其解剖关系,可以完全的清楚病变,又可以指导临床手术,避免手术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耳 后鼓室 面隐窝 应用解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少年胸腰椎峡部及椎板解剖学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4
4
作者 李筱贺 李少华 +4 位作者 李志军 蔡永强 王星 陈海芳 徐达传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4-16,共3页
目的测量青少年(14~19岁)脊柱胸腰段椎板峡部上下缘的厚度、峡部上下缘距离及椎板厚度值,为临床及运动医学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年龄在14~19岁(平均16.5岁)25例原配完整的胸腰段(T1~L5)标本,分别测量峡部上缘厚度,峡部下缘厚度,... 目的测量青少年(14~19岁)脊柱胸腰段椎板峡部上下缘的厚度、峡部上下缘距离及椎板厚度值,为临床及运动医学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年龄在14~19岁(平均16.5岁)25例原配完整的胸腰段(T1~L5)标本,分别测量峡部上缘厚度,峡部下缘厚度,峡部上下缘距离和椎板厚度并对峡部上下缘厚度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峡部上缘厚度:胸段在(2.96±0.69)mm~(3.74±0.55)mm之间,呈逐渐上升趋势,腰段在(4.29±0.98)mm~(4.83±0.80)mm之间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峡部下缘厚度:胸段由(4.52±1.06)mm到(5.11±0.99)mm呈逐渐上升的趋势;腰段在(6.06±1.03)mm到(7.30±1.24)mm之间,变化不大。峡部上、下缘为近似"双轨"的曲线,上、下缘间差值保持在2.00mm左右。峡部上下径:整体在(17.51±3.55)mm~(7.90±1.71)mm之间,胸段呈上升的趋势,腰段呈下降的趋势。椎板厚度:整体在(4.94±1.00)mm~(6.79±1.01)mm之间,呈两端高中间低的"马鞍形"。结论青少年胸腰椎峡部与椎板相关参数变化有一定规律,峡部下缘总是较上缘厚,且具有一定的差值;其与成人数据相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 胸腰椎 峡部 椎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镜下乙状窦前后入路的临床解剖学比较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田广永 徐达传 彭志强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485-488,共4页
目的:探讨内镜下乙状窦前-迷路后(presigmoid-retrolabyrinthine,PSRL)与乙状窦后(retrosig moid,RS)手术入路的临床解剖结构特点,为桥小脑角部位手术入路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3具(26侧)经10%福尔马林固定之成人头湿标本,2具(4侧)... 目的:探讨内镜下乙状窦前-迷路后(presigmoid-retrolabyrinthine,PSRL)与乙状窦后(retrosig moid,RS)手术入路的临床解剖结构特点,为桥小脑角部位手术入路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3具(26侧)经10%福尔马林固定之成人头湿标本,2具(4侧)新鲜成人头标本在内窥镜下分别模拟PSRL与RS入路操作。对比观察两手术入路下的解剖学结构,测量相关数据。结果:PSRL入路中内耳道后唇、三叉神经、迷走神经距离骨窗口前缘的距离分别为(14.04±3.56)mm、(28.62±1.62)mm、(12.53±4.11)mm。RS入路中3者距离骨窗口前缘的距离分别为(28.66±3.78)mm、(42.00±2.40)mm、(33.16±4.80)mm。内镜与岩锥后面的角度在PSRL入路接近平行,在RS入路大于25°。在两入路中内镜下解剖结构的位置关系有所不同。结论:(1)骨窗口至主要结构的距离在内镜下PSRL入路较RS入路近,有利于内镜操作。(2)在内镜下PSRL入路利于处理小脑腹侧病变,适合与幕上或中颅窝入路联合。(3)RS入路利于观察岩锥后面的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 解剖 桥小脑角 显微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种手术入路显露尿道膜部的比较解剖学研究及临床应用
6
作者 张小明 何恢绪 +6 位作者 胡卫列 吕 军 聂海波 杨槐 姚华强 李忠华 罗积慎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624-627,共4页
目的:评价经耻骨上、耻骨下及会阴三种手术入路暴露尿道膜部的优劣,并探讨耻骨下部分切除入路治疗复杂性后尿道狭窄的应用。方法:35例成年男性尸体标本解剖后测量耻骨联合上缘(A)、下缘(B)及会阴部两坐骨结节连线上缘中点(C)距尿道球膜... 目的:评价经耻骨上、耻骨下及会阴三种手术入路暴露尿道膜部的优劣,并探讨耻骨下部分切除入路治疗复杂性后尿道狭窄的应用。方法:35例成年男性尸体标本解剖后测量耻骨联合上缘(A)、下缘(B)及会阴部两坐骨结节连线上缘中点(C)距尿道球膜部交界处(D)、前列腺尖(E)连线距离及其相关角度;复杂性后尿道狭窄8例,全部采用耻骨下部分切除入路治疗。结果:AD=(6.5±0.5)cm,BD=(2.2±0.5)cm,CD=(3.4±0.6)cm,BD<CD<AD(P<0.05,SNK法);AE=(6.6±0.5)cm,BE=(3.0±0.5)cm,CE=(4.4±0.7)cm,BE<CE<AE(P<0.05,SNK法);∠EAD(α1)=9.3°±2.0°,∠EBD(α2)=17.4°±3.8°,∠ECD(α3)=9.2°±1.6°,α1<α2(P<0.05,t=11.1),α3<α2(P<0.05,t=12.1);8例患者中7例手术一次成功,效果良好。结论:经耻骨下途径暴露尿道膜部最佳;对于反复手术的复杂性后尿道狭窄,经耻骨下部分切除入路后尿道成形为一种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道膜部 会阴 耻骨 手术入路 后尿道狭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股骨颈支持带的解剖学研究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6
7
作者 古丽扎尔.阿布都热西提 谭为 +2 位作者 杨洋 刘桂英 黄文华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625-628,共4页
目的探讨股骨颈支持带的形态结构特点,为临床股骨颈的安全显露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取新鲜下肢标本4例、红色乳胶灌注固定标本60例,通过显微解剖、铸型标本和股骨颈支持带切片等方法研究股骨颈支持带的位置、形态、分布及中段宽度等。结... 目的探讨股骨颈支持带的形态结构特点,为临床股骨颈的安全显露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取新鲜下肢标本4例、红色乳胶灌注固定标本60例,通过显微解剖、铸型标本和股骨颈支持带切片等方法研究股骨颈支持带的位置、形态、分布及中段宽度等。结果 (1)3条支持带的形态结构特点:上支持带出现率100%,恒定出现,走行在11:00~13:00位置,此支持带变异最小;下支持带出现率为100%,走行在06:00~07:30位置,在3条支持带中它最为坚韧;前支持带出现率为60%,变异最大,走行在02:30~04:00位置。(2)组织切片显微镜观察发现血管贯穿于支持带,上、下支持带均有血管、神经支配。(3)股骨颈安全显露的区域:08:00~10:00的位置,此处支持带较少出现。结论上、下支持带恒定出现,走行位置较为恒定,且富含血管、神经,是股骨头血供的重要来源,同时经大转子后内侧切开显露股骨颈,操作更安全、方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头 血供 支持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为蒂分叶股前外侧肌皮瓣设计的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106
8
作者 陈胜华 徐达传 +3 位作者 周小兵 安高 钟光明 吴坤成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37-241,共5页
目的为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为蒂的分叶股前外侧肌皮瓣的设计与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新鲜下肢标本20侧,动脉灌注红色乳胶,重点观察动脉进入股外侧肌的部位,及其在股外侧肌内的分支、分布与吻合情况。结果 (1)80.8%的降支发自旋股... 目的为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为蒂的分叶股前外侧肌皮瓣的设计与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新鲜下肢标本20侧,动脉灌注红色乳胶,重点观察动脉进入股外侧肌的部位,及其在股外侧肌内的分支、分布与吻合情况。结果 (1)80.8%的降支发自旋股外侧动脉,外径(3.7±0.9)mm,于股直肌深面,沿股外侧肌前缘下降,在起始下方(9.0±3.5)cm处分为内、外两侧支。(2)外侧支营养股外侧肌,肌外血管蒂长(8.1±3.3)cm,在股外侧肌中段肌内行走的全程发出6.6支口径1.0mm的肌支或肌皮支,平均支间距(1.9±0.9)cm。(3)股前外侧部出现皮支(2.5±1.2)支,外径(0.8±0.3)mm,其中肌间隙穿支占23.8%,而肌皮穿支占76.2%。57.7%(15侧)肢体有高位皮动脉出现。结论 (1)可以设计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为蒂的分叶股前外侧肌皮瓣,并用不同部位的血管支的距离来调整肌瓣和肌皮瓣的叶间距离,修复不同的创面。(2)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为蒂的分叶股前外侧肌皮瓣是临床修复复杂创面的一种极佳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股外侧动脉降支 分叶肌皮瓣 股前外侧皮瓣 应用解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鱼际皮瓣的解剖学基础及临床应用 被引量:28
9
作者 李文庆 王钢 +4 位作者 徐达传 张鹏 王文胜 王利 宫云霞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17-220,共4页
目的:介绍大鱼际皮瓣的血管解剖学基础,以及临床应用经验。方法:解剖20侧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手标本,观察大鱼际皮肤的血供来源、走行、分支及吻合情况。临床切取3种不同设计的大鱼际皮瓣,修复拇指软组织缺损共计14例。结果:大鱼... 目的:介绍大鱼际皮瓣的血管解剖学基础,以及临床应用经验。方法:解剖20侧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手标本,观察大鱼际皮肤的血供来源、走行、分支及吻合情况。临床切取3种不同设计的大鱼际皮瓣,修复拇指软组织缺损共计14例。结果:大鱼际皮肤的血供来源主要有4个方面:(1)由掌浅支或其发出的拇指桡侧指动脉发出的皮支;(2)来源于拇主要动脉的拇指桡侧指动脉发出的皮穿支;(3)拇指桡侧指背动脉向大鱼际桡背侧发出的皮支;(4)大鱼际深部血管发出的肌皮穿支。上述这些血管在大鱼际交织成网状,营养整个大鱼际皮肤。临床应用以掌浅支(弓)发出的拇指桡侧指动脉为血管蒂的大鱼际皮瓣4例,拇指桡侧指动脉穿支蒂皮瓣7例,大鱼际桡背侧筋膜血管蒂皮瓣4例,皮瓣全部成活,其中1例指动脉穿支皮瓣远端约4mm坏死,结痂后自行脱落。术后随访半年~2年,平均10个月,皮瓣血运、质地、弹性良好,外形美观。结论:三种皮瓣疗效可靠,是修复拇指软组织缺损的理想方法。临床上可依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方法来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鱼际 血管解剖 外科皮瓣 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尾状叶切除术应用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24
10
作者 侯东生 钟世镇 +4 位作者 丁自海 闫东红 叶劲松 朱江 张程鹏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612-615,共4页
目的:为肝尾状叶切除术提供形态学理论基础。方法:选取37具成人离体尸肝标本,采用雕琢法和断层解剖观测肝尾状叶形态、毗邻,血管系统的来源、走行,肝后腔静脉前间隙。结果:尾状叶三管系统的来源,Spiegel叶多以左肝三管系统为主,而腔静... 目的:为肝尾状叶切除术提供形态学理论基础。方法:选取37具成人离体尸肝标本,采用雕琢法和断层解剖观测肝尾状叶形态、毗邻,血管系统的来源、走行,肝后腔静脉前间隙。结果:尾状叶三管系统的来源,Spiegel叶多以左肝三管系统为主,而腔静脉旁叶多以右肝或分杈处为主,三管系统中,以门静脉分支分布最为稳定,尾状叶静脉变异较大;三管系统在进入尾状叶时形成簇;尾状叶有前平面及肝后腔静脉前间隙;尾状叶Spiegel叶与腔静脉旁部存在较为明显的界线,其外部标志大致与其外切迹相当,腔静脉旁部与尾状突无明显的界线。结论:肝尾状叶位置特殊,毗邻关系复杂,三管系统进入尾状叶的位置比较恒定。尾状叶的手术切除术应首先确定边界,根据相应的解剖标志来选择手术方式及入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尾状叶 尾状叶切除术 应用解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颌骨骨折机理的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28
11
作者 刘阳 赵卫东 +3 位作者 王慧君 张美超 李鉴轶 李敏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55-258,共4页
目的:为下颌骨骨折机理的研究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10例新鲜颅面标本进行解剖,对咀嚼肌、位进行观察,把下颌骨横断截开,测量各个解剖区全厚骨质厚度。结果:下颌骨各部分骨质厚度:颏部正中(12.4±0.7)mm、颏孔区(10.6±1.1)mm... 目的:为下颌骨骨折机理的研究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10例新鲜颅面标本进行解剖,对咀嚼肌、位进行观察,把下颌骨横断截开,测量各个解剖区全厚骨质厚度。结果:下颌骨各部分骨质厚度:颏部正中(12.4±0.7)mm、颏孔区(10.6±1.1)mm、磨牙区(14.1±0.9)mm、下颌角(6.8±0.5)mm、下颌孔前区(10.1±1.0)mm、下颌孔后区(6.2±0.5)mm。下颌第3磨牙阻生时,骨质变薄。牙缺失时,骨质吸收牙槽突降低。咀嚼肌在下颌骨两侧呈镜面影像,附着于下颌骨的不同部位。牙尖交错位和下颌后退接触位时上下牙列接触,髁状突与颞骨关节面无间隙,下颌姿势位时使上下牙列及髁状突与颞骨关节面之间均有间隙。结论:(1)颏部正中、下颌体部、下颌角、髁突颈部为下颌骨解剖薄弱区域,下骨全厚骨质厚度和骨折无相关性;(2)下颌第3磨牙阻生、缺失牙、颏孔和尖牙窝使下颌骨变薄弱;(3)咀嚼肌的收缩和位的不同可以改变下颌骨骨折的发生部位;(4)下颌骨薄弱区、咀嚼肌和位共同影响下颌骨骨折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骨 骨折 解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腰椎侧前方静脉的解剖及其在腹腔镜腰椎手术中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9
12
作者 陆声 钟世镇 +3 位作者 徐永清 丁自海 候东生 李忠华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25-127,共3页
目的:探索在腹膜后腹腔镜行下腰椎手术时,下腰椎侧前方血管的解剖及手术暴露时的注意事项。方法:对15具腰椎标本两侧观察腰升静脉和髂腰静脉走行、变异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结果:腰升静脉和髂腰静脉在每具标本中均存在,有静脉分干和... 目的:探索在腹膜后腹腔镜行下腰椎手术时,下腰椎侧前方血管的解剖及手术暴露时的注意事项。方法:对15具腰椎标本两侧观察腰升静脉和髂腰静脉走行、变异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结果:腰升静脉和髂腰静脉在每具标本中均存在,有静脉分干和共干汇流到髂总静脉等4种形式。在牵拉髂总静脉时,可能导致它们的破裂,并且在暴露血管时需注意避免损伤闭孔神经和腰骶干。结论:髂腰静脉和腰升静脉是下腰椎很重要的解剖结构,腹腔镜手术显露下腰椎时应注意在牵拉髂总静脉时暴露和结扎这两个静脉,是手术避免血管破裂导致大出血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 下腰椎 腰升静脉 髂腰静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化医学对临床解剖学的启迪 被引量:12
13
作者 钟世镇 徐达传 欧阳钧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2,共2页
转化性研究(Translational Research)和转化医学(Translational Medicine),是医学研究领域近年炙手可热的前沿性新名词。什么是转化医学?概括地讲。
关键词 医学研究 转化性 临床解剖学 前沿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镜辅助下远外侧髁后锁孔手术入路的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彭志强 李少华 +2 位作者 田广永 付万新 徐达传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7-20,共4页
目的:探讨内镜辅助下枕下远外侧锁孔手术的可行性及入路的显微外科解剖学基础。方法:10具尸体头标本于乳突后作纵向"S"型、约7cm长头皮切口,上缘起自乳突中点向后2cm处,下界至C2水平。分层翻转枕下肌群,显露枕骨远外侧,做直径... 目的:探讨内镜辅助下枕下远外侧锁孔手术的可行性及入路的显微外科解剖学基础。方法:10具尸体头标本于乳突后作纵向"S"型、约7cm长头皮切口,上缘起自乳突中点向后2cm处,下界至C2水平。分层翻转枕下肌群,显露枕骨远外侧,做直径约3cm的骨窗,牵开小脑半球,神经内镜及显微镜下观察所显露的解剖结构。结果:通过调整神经内镜及显微镜角度,经枕下远外侧髁后锁孔入路可显露同侧椎动脉、小脑下后动脉、小脑下前动脉、面神经、前庭蜗神经神经、后组脑神经、舌下神经和延髓腹外侧等结构。结论:枕下远外侧髁后锁孔入路可很好地显露上述结构,应用神经内镜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外侧入路 锁孔 内镜 神经解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创治疗桡骨远端骨折安全进针区域的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8
15
作者 陈浩宇 高峻青 +1 位作者 李向明 何洁芸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64-267,共4页
目的测量桡骨茎突在腕关节不同角度时与周围肌腱、血管的距离,探讨手法复位经皮闭合穿针内固定术微创治疗桡骨骨折经桡骨茎突的相对安全进针区域。方法 20侧成人前臂标本,以腕部外固定支架固定腕部,分别在腕关节掌屈0°、20°、... 目的测量桡骨茎突在腕关节不同角度时与周围肌腱、血管的距离,探讨手法复位经皮闭合穿针内固定术微创治疗桡骨骨折经桡骨茎突的相对安全进针区域。方法 20侧成人前臂标本,以腕部外固定支架固定腕部,分别在腕关节掌屈0°、20°、40°、60°和尺偏0°、30°等8个位置,测量桡骨茎突最高点与桡侧腕长伸肌腱、拇短伸肌腱的最短距离,桡骨茎突最高点与桡侧腕长伸肌腱、拇长伸肌腱、拇短伸肌腱、桡动脉各交点的距离。结果腕关节掌屈、尺偏运动引起桡骨茎突周围肌腱相对位置规律性地变化,腕关节在尺偏30°掌屈0°~20°范围内时,桡骨茎突的相对安全进针区域最大。结论以桡骨茎突最高点为体表标志,当腕关节在尺偏30°掌屈0°~20°范围内,桡骨茎突最高点周围一定距离范围内,经皮克氏针固定桡骨骨折,能最大限度降低对肌腱及血管的损伤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骨茎突 桡骨骨折固定 肌腱损伤 血管损伤 应用解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阴茎延长术的解剖与临床应用 被引量:4
16
作者 马全福 吴学杰 +3 位作者 袁延年 李宗来 丁自海 陈文军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11年第12期1111-1113,共3页
目的探讨成人阴茎延长术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在20具正常男性成年人尸体阴茎延长解剖学观测的基础上,选择46例阴茎短小(2.8±1.2)cm(1.6~3.5 cm)患者,在阴茎根部设计"N"形切口,左、右径3.0~4.5 cm,保留皮瓣足够厚度... 目的探讨成人阴茎延长术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在20具正常男性成年人尸体阴茎延长解剖学观测的基础上,选择46例阴茎短小(2.8±1.2)cm(1.6~3.5 cm)患者,在阴茎根部设计"N"形切口,左、右径3.0~4.5 cm,保留皮瓣足够厚度和良好血运,从皮肤到阴茎浅韧带的厚度3.0~5.0 cm,直视或指感下完全切断阴茎浅韧带,将深韧带切断1/3,切口留置皮条引流。结果尸体解剖学观测,阴茎浅韧带在阴茎根部的厚度为(0.4±0.1)cm(0.2~0.7 cm),宽度(3.1±0.9)cm(2.1~5.0 cm)。阴茎深韧带厚度为(2.5±1.0)cm(2.0~3.1 cm),宽度(0.5±0.1)cm(0.4~0.6 cm)。46例术后测量阴茎自然静态下长度(4.6±1.5)cm(3.5~6.0 cm),较手术前延长(2.5±0.7)cm(1.9~3.5 cm),术后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28,P=0.000)。3例术后阴茎水肿用1∶5000呋喃西林液浸泡3个月后消退。42例(91.3%)随访8个月~15年,平均6年2个月,>5年31例,患者自信心增加、自觉性生活满意占85.7%(36/42),另6例(14.3%)感到延长长度不够,仍不满意。结论切断阴茎浅韧带和部分深韧带行阴茎延长术安全有效,术后阴茎皮下顽固水肿与阴茎背浅静脉及淋巴管损伤有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茎解剖 阴茎浅韧带 阴茎深韧带 阴茎延长术 静脉 淋巴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肩袖合并肩胛上神经损伤原因的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5
17
作者 赵延旭 顾立强 +1 位作者 徐达传 李泽宇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627-630,共4页
目的:探讨肩袖损伤合并肩胛上神经损伤的解剖学原因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在44侧经常规防腐处理的成人尸体上肢标本上解剖观测肩袖和肩胛上神经,观测肩胛上神经及其分支的数目、直径、起始、走行、分布以及与肩袖的解剖关系。结果:肩胛上... 目的:探讨肩袖损伤合并肩胛上神经损伤的解剖学原因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在44侧经常规防腐处理的成人尸体上肢标本上解剖观测肩袖和肩胛上神经,观测肩胛上神经及其分支的数目、直径、起始、走行、分布以及与肩袖的解剖关系。结果:肩胛上神经行程迂曲,有起点、入肌点两个固定点,另有肩胛上孔、肩胛下孔两个约束点,在冈盂切迹处形成大约50°左右的转折角,发出冈上肌支44支、冈下肌支44支、上关节支42支、下关节支53支、感觉支37支,分布于冈上肌、冈下肌和肩关节等处。肩胛上神经分别在肩胛上、下孔处贴近肩胛上韧带、肩胛下韧带,活动余地较小,肩部外展活动时神经张力增大,肩袖和肩胛上神经干之间有筋膜相隔。结论:肩胛上神经内在的解剖因素是肩袖合并肩胛上神经损伤的基础,肩袖的牵拉是其受伤的直接原因,肩袖损伤时可合并肩胛上神经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袖 肩胛上神经 损伤 解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肛神经阻滞麻醉的解剖学基础研究 被引量:5
18
作者 李忠华 李科 +4 位作者 罗光辉 邱小忠 苏兴桂 丁自海 钟世镇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03-405,共3页
目的:为肛神经阻滞麻醉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15例(30侧)成人尸体标本,置俯卧位,解剖坐骨肛门窝,观测肛神经走向肛门的长度、角度,肛神经毗邻关系及定位标志。结果:肛后缘与尾骨尖的距离为(4.56±0.62)cm(3.80~5.80cm),尾骨尖与坐... 目的:为肛神经阻滞麻醉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15例(30侧)成人尸体标本,置俯卧位,解剖坐骨肛门窝,观测肛神经走向肛门的长度、角度,肛神经毗邻关系及定位标志。结果:肛后缘与尾骨尖的距离为(4.56±0.62)cm(3.80~5.80cm),尾骨尖与坐骨结节最凸点的距离为(6.01±0.86)cm(4.50~8.00cm),肛后缘与坐骨结节最凸点距离为(6.05±0.65)cm(4.50~7.50cm)。肛门3点钟和9点钟位距肛神经主干为(4.93±0.91)cm(3.80~7.10cm),肛门3点钟和9点钟位向肛神经主干外偏角度为(35.6±3.3)°(30~40°)。肛神经主干位于坐骨结节与尾骨尖的联线上,距坐骨结节(2.21±0.28)cm(1.50~2.70cm),距坐骨结节或骶结节韧带平面前(1.36±0.13)cm(1.10~1.60cm)。结论:(1)肛神经位置恒定,其主干位于坐骨结节与尾骨尖联线上,坐骨结节内侧2.21cm,约相当于联线的外、中1/3相接处,这个距离约相当于肛后缘至尾骨尖的1/2距离。(2)肛门手术时,平坐骨结节最凸点(相当于平骶结节韧带)前1.36cm,将麻醉剂从此点注入,会有很好的麻醉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肛神经 阻滞麻醉 应用解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髂总静脉汇合点解剖学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3
19
作者 陆声 徐永清 +3 位作者 丁自海 王跃力 游永刚 钟世镇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47-250,共4页
目的:为经腹膜腰椎前路微创手术提供腰椎前方血管的解剖学依据;方法:选择30例防腐固定尸体标本及120例腰椎MRI断层数据,观察下腰椎区域髂总静脉的解剖学特点;根据腰椎前方血管的断层图片判断髂总静脉汇合点(CCIV)对应椎体的位置;L5~S1... 目的:为经腹膜腰椎前路微创手术提供腰椎前方血管的解剖学依据;方法:选择30例防腐固定尸体标本及120例腰椎MRI断层数据,观察下腰椎区域髂总静脉的解剖学特点;根据腰椎前方血管的断层图片判断髂总静脉汇合点(CCIV)对应椎体的位置;L5~S1前方左髂总静脉对应椎间盘的位置。结果:CCIV的位置范围从L4椎体到S1椎体,相对恒定,主要分布在L5及L5~S1椎间隙(二者占87.5%);左髂总静脉的位置直接决定了进入L5~S1椎间盘的难易程度,88.3%左髂总静脉位于L5~S1椎间盘30°~90°的位置。结论:CCIV存在较大的变异,微创前路经腹膜手术在下腰椎损伤大血管的危险性主要来自髂总静脉汇合点及左侧髂总静脉对应椎体的位置,因此强调术前的MRI检查来判断髂总静脉的位置,评价手术的可行性及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髂总静脉 前路 应用解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耳道内神经间吻合及位置关系的显微解剖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田广永 徐达传 +5 位作者 黄德亮 廖华 黄美贤 李泽雨 石小田 钟世镇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2008年第1期119-122,共4页
目的探讨内耳道内神经走行及相互吻合关系。方法在手术显微镜下对30例成人颞骨标本进行显微解剖学研究,观察神经走行、面神经与前庭神经之间的吻合及耳蜗神经与前庭神经之间的吻合。结果(1)30例颞骨标本中,37%(11例)的面神经在内耳道内... 目的探讨内耳道内神经走行及相互吻合关系。方法在手术显微镜下对30例成人颞骨标本进行显微解剖学研究,观察神经走行、面神经与前庭神经之间的吻合及耳蜗神经与前庭神经之间的吻合。结果(1)30例颞骨标本中,37%(11例)的面神经在内耳道内一直在前上位置;63%(19例)的面神经从内耳道底至内耳道口过程中均有围绕前庭神经纵轴不同程度的向前下旋转,旋转范围大致在30°~90°之间,旋转的方向与耳蜗旋转的方向相同。(2)30例标本中,17%(5例)的标本没有发现前庭神经与面神经吻合支;83%(25例)的面神经与前庭神经之间存在吻合支,并且形态和数目存在差异。67%(16例)的吻合支在接近内耳道口部位;33%(8例)的吻合支在接近内耳道底的外1/3的内耳道内。吻合支直径不等,约在0.5~1mm之间。(3)30例标本中,80%(24例)存在前庭耳蜗神经吻合支。在内耳道外1/3部位,13例标本中可明显看到一些刷状的神经纤维束直接进入球囊,15例在内耳道外1/3段有横行的吻合支,2例标本可以看到有多个吻合支,部分为两种形式共存。仅在内耳道中段有吻合支者1例;20%(6例)的标本未见有明显的前庭耳蜗神经吻合。结论在内耳道内,神经走行关系及神经之间的吻合均存在着个体差异。熟悉这些关系有助于手术中保护神经功能,以及探讨面神经、前庭及耳蜗疾病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显微解剖 内耳道 前庭神经 面神经 耳蜗神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