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11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股四头肌肌力与髌股关节稳定性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
21
1
作者
梁兴森
余正红
+2 位作者
王宗帅
李鉴轶
李义凯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1064-1066,共3页
目的:了解组成股四头肌的4块肌在维持髌骨稳定性中的作用,为临床治疗髌股关节不稳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6例新鲜膝关节标本,在不同屈曲度下,分4种工况进行加载分别模拟组成股四头肌的4块肌在生理及不同病理状态下的肌力。对髌骨施加外...
目的:了解组成股四头肌的4块肌在维持髌骨稳定性中的作用,为临床治疗髌股关节不稳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6例新鲜膝关节标本,在不同屈曲度下,分4种工况进行加载分别模拟组成股四头肌的4块肌在生理及不同病理状态下的肌力。对髌骨施加外侧方移位载荷,记录使髌骨向外移位1cm的载荷。结果:生理状态下,在膝关节屈曲过程中,20°时使髌骨向外侧半脱位的载荷最小(61±13N),约为屈曲90°时的1/3;在松解股内侧肌后,屈膝10°—30°半脱位载荷明显减小(P<0.05),进一步松解股外侧肌导致整个屈膝过程中半脱位载荷均明显减小(P<0.05)。结论:整个股四头肌在髌骨外侧半脱位的预防、治疗及康复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手术治疗不宜破坏股外侧肌,康复尤其应重视股内侧肌肌力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髌股关节
股四头肌
髌骨半脱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腰椎间孔侵入性操作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
15
2
作者
袁仕国
李义凯
+1 位作者
王华军
潘长卿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27-130,共4页
目的为腰椎间孔的侵入性操作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10具防腐尸体上,解剖观测走行于L1~5椎间孔的血管、韧带和神经及其毗邻关系。结果腰椎间孔出口区几乎被神经血管封闭,在相邻两横突根(或横突根与骶翼)连线的中点紧贴椎板外缘,以及横...
目的为腰椎间孔的侵入性操作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10具防腐尸体上,解剖观测走行于L1~5椎间孔的血管、韧带和神经及其毗邻关系。结果腰椎间孔出口区几乎被神经血管封闭,在相邻两横突根(或横突根与骶翼)连线的中点紧贴椎板外缘,以及横突根(或骶翼)上缘存在2个相对无神经血管区(三角工作区),但有12%腰横突根上缘三角工作区出现腰升静脉或(和)椎间静脉下支至腰静脉的交通支。结论⑴"三角工作区"为相对无血管区;⑵腰椎侧后方手术要注意入路区可能存在血管;⑶腰椎间孔穿刺时,针尖宜从两横突根中点,并紧贴椎板外缘刺入;⑷由于椎间孔出口区几乎被神经血管封闭,针刀在此处盲切危险性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孔
椎间孔注射
三角工作区
腰椎间盘突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寰椎不对称性的解剖学研究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
5
3
作者
付小勇
梅凌
+1 位作者
张英琦
李义凯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426-427,432,I0002,共4页
目的:研究成人寰椎不对称性的发生情况,为临床诊治提供解剖形态学基础。方法:应用带有纵横坐标系的测量板,对100例成人干燥寰椎骨骼标本双侧横突、寰椎后弓的左右半、前后结节和椎孔的不对称性进行观测。结果:100例寰椎标本左右横突在...
目的:研究成人寰椎不对称性的发生情况,为临床诊治提供解剖形态学基础。方法:应用带有纵横坐标系的测量板,对100例成人干燥寰椎骨骼标本双侧横突、寰椎后弓的左右半、前后结节和椎孔的不对称性进行观测。结果:100例寰椎标本左右横突在横轴上偏歪者15例(15%)、前后结节在纵轴上不对称者5例(5%)、左右后弓不对称者10例(10%)、椎孔不对称者11例(11%)。结论:寰椎不对称者占有相当的比例,临床触诊时不应将此正常的解剖学变异视为异常,更不能将此作为某些疾病的征象及确诊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椎
不对称性
触诊
手法
解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后局部应力分布的有限元研究
被引量:
5
4
作者
陈超
李前龙
+2 位作者
刘海全
李义凯
刘庆思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1期5-7,51,共4页
目的研究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后椎体局部应力分布情况,解释再骨折发生的原理。方法获取健康老年女性胸腰段CT平扫数据,通过Mimics及Geomagic对胸腰段椎体进行三维实体化,并修饰模型,使之符合分析要求,导入有限元软件ANSYS分析,通过改变...
目的研究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后椎体局部应力分布情况,解释再骨折发生的原理。方法获取健康老年女性胸腰段CT平扫数据,通过Mimics及Geomagic对胸腰段椎体进行三维实体化,并修饰模型,使之符合分析要求,导入有限元软件ANSYS分析,通过改变结构的物理属性设定,获得健康及退变腰椎在不同背部伸肌质量情况下的应力分布情况。结果背伸肌在理想状态下,能够将骨折后作用与腰1上表面的最大应力减小25%。结论背部伸肌能够维持脊柱正常力学结构平衡,其素质的提高能够更好的增加肌骨骼适应性,对于骨质疏松患者预防骨折和再骨折有着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症
椎体骨折
有限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前交叉韧带胫骨附着处临床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
6
5
作者
何国超
汪青春
+1 位作者
向孝兵
胡星荣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55-158,共4页
目的研究前交叉韧带(ACL)胫骨附着处的解剖形态学特点,并探讨ACL胫骨附着处测量值对选择ACL重建方式的意义。方法对10例福尔马林处理的成人膝关节标本进行解剖。在屈伸膝关节时根据ACL纤维张力区分前内束和后外束,然后从胫骨附着处切断...
目的研究前交叉韧带(ACL)胫骨附着处的解剖形态学特点,并探讨ACL胫骨附着处测量值对选择ACL重建方式的意义。方法对10例福尔马林处理的成人膝关节标本进行解剖。在屈伸膝关节时根据ACL纤维张力区分前内束和后外束,然后从胫骨附着处切断韧带,用Photoshop软件测量附着处的相关数据。结果 ACL存在着两个不同的功能束,即前内束和后外束;胫骨附着处的形状不规则,可分为倒三角形、椭圆形及四边形三种;ACL胫骨附着处的前后径与横径分别为(17.89±2.44)mm、(13.85±1.79)mm;前内束和后外束胫骨附着处的面积分别为(101.18±32.28)mm2、(77.61±19.86)mm2;两束中心点连线的距离为(8.03±1.51)mm。结论本研究改进的数字图像测量方法是一种既实用又廉价的测量方法;ACL胫骨附着处测量值可作为选择ACL重建方式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叉韧带
胫骨附着处
解剖学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骶骨副耳状面解剖学观测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
2
6
作者
张英琦
付小勇
+1 位作者
梅凌
李义凯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52-54,共3页
目的:研究骶骨副耳状面的发生率、形态学特征及临床意义。方法:按所观测标本的性别对96具成人干燥骶骨标本副耳状面的发生率、发生部位、径线及伴有副耳状面骶骨标本的大致解剖学特征进行观测。结果:96具标本中有14.58%(14具)出现副耳状...
目的:研究骶骨副耳状面的发生率、形态学特征及临床意义。方法:按所观测标本的性别对96具成人干燥骶骨标本副耳状面的发生率、发生部位、径线及伴有副耳状面骶骨标本的大致解剖学特征进行观测。结果:96具标本中有14.58%(14具)出现副耳状面,其中男性有13具,女性1具。副耳状面多为双侧,位于骶髂关节的后下部,与耳状面有一定的角度。发生副耳状面的骶骨有较多的变异。结论:副耳状面的发生与人体的负重和性别有关。在诊断骶髂关节病变及影像学观测时,要考虑到副耳状面的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骶骨
骶髂关节
耳状面
副耳状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枢椎解剖学变异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
2
7
作者
付小勇
张英琦
+1 位作者
梅凌
李义凯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08-510,共3页
目的:研究成人枢椎解剖学变异的发生情况,为临床诊治提供解剖形态学基础。方法:对100例成人干燥枢椎骨骼标本的解剖学变异,如齿突偏歪、棘突轴线偏歪、棘突分叉情况等指标进行观测并测量横突尖至下关节面前缘距离。结果:100例枢椎标本...
目的:研究成人枢椎解剖学变异的发生情况,为临床诊治提供解剖形态学基础。方法:对100例成人干燥枢椎骨骼标本的解剖学变异,如齿突偏歪、棘突轴线偏歪、棘突分叉情况等指标进行观测并测量横突尖至下关节面前缘距离。结果:100例枢椎标本齿突偏歪者14例(14%)、棘突轴线偏歪者3例(3%)、棘突分叉者96例(96%),其中棘突分叉左右两侧相等者56例(56%)、左侧长于右侧者21例(21%)、右侧长于左侧者19例(19%),横突尖至下关节面距离,左侧(17.39±2.53)mm、右侧(17.35±2.51)mm。结论:枢椎的解剖学变异较为常见,临床触诊及X线检查时应考虑到其解剖学变异及特点等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枢椎
解剖学变异
寰枢关节半脱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胸锁乳突肌三维有限元的建立
被引量:
1
8
作者
黄宇琦
阚和平
+3 位作者
林智棋
周杰
李义凯
原林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423-425,I0002,共4页
目的:采用三维有限元重建技术,建立出胸锁乳突肌的三维有限元模型。研究和分析颈部体位姿势对本模型各组成部分应力变化和分布特点的影响。方法:取材来自中国数字人I号头颈部断面切片图片,层距0.2mm,图片序号7800-8400,包含数字人胸锁...
目的:采用三维有限元重建技术,建立出胸锁乳突肌的三维有限元模型。研究和分析颈部体位姿势对本模型各组成部分应力变化和分布特点的影响。方法:取材来自中国数字人I号头颈部断面切片图片,层距0.2mm,图片序号7800-8400,包含数字人胸锁乳突肌全长。对图片序号每间隔10张抽取1张,层厚2mm(0.2mm×10)。图片保存为BMP灰度图。采用Ansys8.0软件,分别以双侧轴向向上载荷100N,作用于乳突部,模拟头后仰时拉伸力;给一侧乳突部水平向前拉力100N,另一侧乳突部水平向后拉力100N,模拟头旋转时作用力。结果:根据中国数字人男I号头颈部断面切片图片和利用Ansys8.0系统建立出包含了双侧胸锁乳突肌的实体模型。头后仰时的拉伸应力分布均匀,作用点集中在双侧胸锁乳突肌的乳突部。头旋转时应力分布出现高应力区,集中于对侧胸锁乳突肌肌腹的偏下部及乳突部。结论:基于中国数字人男I号头颈部断面切片图片建立的胸锁乳突肌三维有限元模型的效果直观、准确、仿真,可满足研究的要求,今后需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锁乳突肌
三维有限元
肌筋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椎间孔镜(TESSYS)入路相关的L_5~S_1节段椎间孔解剖学观测
被引量:
22
9
作者
李嵩鹏
周游
+2 位作者
李定
张佩
李义凯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29-133,共5页
目的为侧后路经皮L5~S1节段椎间孔入路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成人脊柱标本10具,左右共20侧,观测椎间孔镜侧后方入路时穿刺针与髂嵴、S1上关节突、L5出口根、硬膜囊以及椎体动静脉等结构的毗邻关系;并测量各型突出的...
目的为侧后路经皮L5~S1节段椎间孔入路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成人脊柱标本10具,左右共20侧,观测椎间孔镜侧后方入路时穿刺针与髂嵴、S1上关节突、L5出口根、硬膜囊以及椎体动静脉等结构的毗邻关系;并测量各型突出的穿刺角度范围。结果所有数据经左右配对t检验,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走行于S1上关节突根部的结构有L5脊神经后内侧支和L5节段动脉背侧支的降支及其伴行静脉。髂嵴最高点至脊柱中线的垂直距离为(9.25±0.47)cm,髂嵴最高点与上关节突前缘的冠状面夹角为(11.10±1.17)°,冠状面L5横突与髂嵴的距离为(10.78±0.81)mm,中央型、侧旁型和极外侧型进针角度分别为(83.00±1.92)°、(32.15±1.63)°^(62.60±1.70)°和(11.75±1.16)°,L5出口根、硬膜囊至上关节突定位点的距离分别为(8.30±0.87)mm和(17.29±1.06)mm,L5出口根下缘至椎间孔下缘距离为(5.84±0.67)mm,上关节突的高度为(11.31±0.96)mm,S1上关节突前后缘总长为(17.41±0.98)mm。结论侧后路经皮L5~S1节段椎间孔入路的穿刺定位较复杂,要求术者有较强的解剖学知识和空间想象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孔镜
L5-S1椎间孔
S1上关节突
解剖测量
穿刺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肩胛切迹的骨性观测及定位研究
被引量:
3
10
作者
傅渊源
王华军
+3 位作者
李义凯
潘长卿
袁仕国
沈欣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527-530,共4页
目的:为肩胛上神经卡压综合征的临床诊治提供解剖形态学基础。方法:对200例成人干燥肩胛骨的肩胛切迹形状及以肩峰角为标志来确定肩胛切迹的定位方法进行研究。结果:肩胛切迹分为U型、大弧型、V型、O型及部分骨化型,其中以U型居多(52.50...
目的:为肩胛上神经卡压综合征的临床诊治提供解剖形态学基础。方法:对200例成人干燥肩胛骨的肩胛切迹形状及以肩峰角为标志来确定肩胛切迹的定位方法进行研究。结果:肩胛切迹分为U型、大弧型、V型、O型及部分骨化型,其中以U型居多(52.50%);肩胛切迹宽度为(10.52±4.27)mm,深度为(6.12±2.24)mm;肩胛切迹到肩胛冈的垂线交点到肩峰角的距离为(43.12±4.82)mm,从交点至肩胛切迹的深度为(31.42±4.01)mm,肩峰角多为钝角,突起明显,位置恒定。结论:肩峰角可作为肩胛切迹的定位标志,从肩峰角沿肩胛冈上缘水平向内约4cm,再向前约3cm即为肩胛切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胛上神经
应用解剖
肩胛切迹
肩峰角
封闭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肩胛冈和肩峰角的骨性观测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
3
11
作者
傅渊源
王华军
+2 位作者
李义凯
潘长卿
袁仕国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68-271,共4页
目的为肩胛冈及肩峰角的定位和肩部疾病的诊治提供解剖形态学基础。方法对200例成人干燥肩胛骨的肩胛切迹、肩胛冈以及肩峰角的形状、走形及定位方法等特点进行研究。结果肩胛切迹宽度为(10.52±4.27)mm,深度为(6.12±2.24)mm;...
目的为肩胛冈及肩峰角的定位和肩部疾病的诊治提供解剖形态学基础。方法对200例成人干燥肩胛骨的肩胛切迹、肩胛冈以及肩峰角的形状、走形及定位方法等特点进行研究。结果肩胛切迹宽度为(10.52±4.27)mm,深度为(6.12±2.24)mm;肩胛切迹到肩胛冈的垂线交点到肩峰角的距离为(43.12±4.82)mm,从交点至肩胛切迹的深度为(31.42±4.01)mm;肩胛冈部位表浅,走形恒定。长度为(118.28±4.37)mm,基底长度为(81.12±4.56)mm,冈中隆凸宽度为(11.38±2.64)mm,冈中隆凸高度为(18.72±2.67)mm;肩峰角分为三型,肩峰角(119.9±8.53)°,其中C型占68.00%,肩峰角(124.6±6.49)°;L型占22.50%,肩峰角(104.8±5.54)°;双角型占9.50%。结论 (1)肩胛冈上缘及肩峰角走形恒定,部位表浅可作为肩部疾病的诊治定位标志。(2)从肩峰角沿肩胛冈上缘水平向内约4cm,再向前约3cm即为肩胛切迹。(3)不同类型肩峰角在定位时的特点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胛骨
肩胛切迹
肩胛冈
肩峰角
应用解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股四头肌肌力与髌股关节稳定性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
21
1
作者
梁兴森
余正红
王宗帅
李鉴轶
李义凯
机构
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骨伤推拿教研室
南方医科大学
临床解剖学研究所
南方医科大学
广东省医学生物力学重点实验室
出处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1064-1066,共3页
基金
国家863项目(2006AA01Z31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600302)
文摘
目的:了解组成股四头肌的4块肌在维持髌骨稳定性中的作用,为临床治疗髌股关节不稳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6例新鲜膝关节标本,在不同屈曲度下,分4种工况进行加载分别模拟组成股四头肌的4块肌在生理及不同病理状态下的肌力。对髌骨施加外侧方移位载荷,记录使髌骨向外移位1cm的载荷。结果:生理状态下,在膝关节屈曲过程中,20°时使髌骨向外侧半脱位的载荷最小(61±13N),约为屈曲90°时的1/3;在松解股内侧肌后,屈膝10°—30°半脱位载荷明显减小(P<0.05),进一步松解股外侧肌导致整个屈膝过程中半脱位载荷均明显减小(P<0.05)。结论:整个股四头肌在髌骨外侧半脱位的预防、治疗及康复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手术治疗不宜破坏股外侧肌,康复尤其应重视股内侧肌肌力的恢复。
关键词
髌股关节
股四头肌
髌骨半脱位
Keywords
patellofemoral joint
quadriceps femoris
patellar subluxation
分类号
R684 [医药卫生—骨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腰椎间孔侵入性操作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
15
2
作者
袁仕国
李义凯
王华军
潘长卿
机构
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骨伤推拿教研室
出处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27-130,共4页
文摘
目的为腰椎间孔的侵入性操作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10具防腐尸体上,解剖观测走行于L1~5椎间孔的血管、韧带和神经及其毗邻关系。结果腰椎间孔出口区几乎被神经血管封闭,在相邻两横突根(或横突根与骶翼)连线的中点紧贴椎板外缘,以及横突根(或骶翼)上缘存在2个相对无神经血管区(三角工作区),但有12%腰横突根上缘三角工作区出现腰升静脉或(和)椎间静脉下支至腰静脉的交通支。结论⑴"三角工作区"为相对无血管区;⑵腰椎侧后方手术要注意入路区可能存在血管;⑶腰椎间孔穿刺时,针尖宜从两横突根中点,并紧贴椎板外缘刺入;⑷由于椎间孔出口区几乎被神经血管封闭,针刀在此处盲切危险性较大。
关键词
椎间孔
椎间孔注射
三角工作区
腰椎间盘突出
Keywords
Intervertebral foramen
Injection through intervertebral foramen
Triangular working zone
Lumbar disc herniation
分类号
R323.3 [医药卫生—人体解剖和组织胚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寰椎不对称性的解剖学研究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
5
3
作者
付小勇
梅凌
张英琦
李义凯
机构
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骨伤推拿教研室
出处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426-427,432,I0002,共4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772841)
文摘
目的:研究成人寰椎不对称性的发生情况,为临床诊治提供解剖形态学基础。方法:应用带有纵横坐标系的测量板,对100例成人干燥寰椎骨骼标本双侧横突、寰椎后弓的左右半、前后结节和椎孔的不对称性进行观测。结果:100例寰椎标本左右横突在横轴上偏歪者15例(15%)、前后结节在纵轴上不对称者5例(5%)、左右后弓不对称者10例(10%)、椎孔不对称者11例(11%)。结论:寰椎不对称者占有相当的比例,临床触诊时不应将此正常的解剖学变异视为异常,更不能将此作为某些疾病的征象及确诊依据。
关键词
寰椎
不对称性
触诊
手法
解剖
Keywords
atlas
asymmetry
palpation
manipulation
anatomy
分类号
R322 [医药卫生—人体解剖和组织胚胎学]
R681.5 [医药卫生—骨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后局部应力分布的有限元研究
被引量:
5
4
作者
陈超
李前龙
刘海全
李义凯
刘庆思
机构
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骨伤推拿教研室
广东医
学院
外科
教研室
广州
中医药
大学
附属
骨伤
科医院
出处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1期5-7,51,共4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0700893)
文摘
目的研究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后椎体局部应力分布情况,解释再骨折发生的原理。方法获取健康老年女性胸腰段CT平扫数据,通过Mimics及Geomagic对胸腰段椎体进行三维实体化,并修饰模型,使之符合分析要求,导入有限元软件ANSYS分析,通过改变结构的物理属性设定,获得健康及退变腰椎在不同背部伸肌质量情况下的应力分布情况。结果背伸肌在理想状态下,能够将骨折后作用与腰1上表面的最大应力减小25%。结论背部伸肌能够维持脊柱正常力学结构平衡,其素质的提高能够更好的增加肌骨骼适应性,对于骨质疏松患者预防骨折和再骨折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骨质疏松症
椎体骨折
有限元
Keywords
Osteoporosis
Compression fracture of vertebra body
Finite element
分类号
R322 [医药卫生—人体解剖和组织胚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前交叉韧带胫骨附着处临床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
6
5
作者
何国超
汪青春
向孝兵
胡星荣
机构
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骨伤推拿教研室
广州市正骨医院运动创伤科
出处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55-158,共4页
文摘
目的研究前交叉韧带(ACL)胫骨附着处的解剖形态学特点,并探讨ACL胫骨附着处测量值对选择ACL重建方式的意义。方法对10例福尔马林处理的成人膝关节标本进行解剖。在屈伸膝关节时根据ACL纤维张力区分前内束和后外束,然后从胫骨附着处切断韧带,用Photoshop软件测量附着处的相关数据。结果 ACL存在着两个不同的功能束,即前内束和后外束;胫骨附着处的形状不规则,可分为倒三角形、椭圆形及四边形三种;ACL胫骨附着处的前后径与横径分别为(17.89±2.44)mm、(13.85±1.79)mm;前内束和后外束胫骨附着处的面积分别为(101.18±32.28)mm2、(77.61±19.86)mm2;两束中心点连线的距离为(8.03±1.51)mm。结论本研究改进的数字图像测量方法是一种既实用又廉价的测量方法;ACL胫骨附着处测量值可作为选择ACL重建方式的参考。
关键词
前交叉韧带
胫骨附着处
解剖学研究
Keywords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Tibial attachment
Anatomy
分类号
R322.73 [医药卫生—人体解剖和组织胚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骶骨副耳状面解剖学观测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
2
6
作者
张英琦
付小勇
梅凌
李义凯
机构
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骨伤推拿教研室
出处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52-54,共3页
基金
广东省东莞市科技计划项目(2007105150127)
文摘
目的:研究骶骨副耳状面的发生率、形态学特征及临床意义。方法:按所观测标本的性别对96具成人干燥骶骨标本副耳状面的发生率、发生部位、径线及伴有副耳状面骶骨标本的大致解剖学特征进行观测。结果:96具标本中有14.58%(14具)出现副耳状面,其中男性有13具,女性1具。副耳状面多为双侧,位于骶髂关节的后下部,与耳状面有一定的角度。发生副耳状面的骶骨有较多的变异。结论:副耳状面的发生与人体的负重和性别有关。在诊断骶髂关节病变及影像学观测时,要考虑到副耳状面的因素。
关键词
骶骨
骶髂关节
耳状面
副耳状面
Keywords
sacrum
sacroiliac joint
auricular surface
accessory auricular surface
分类号
R684 [医药卫生—骨科学]
R322 [医药卫生—人体解剖和组织胚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枢椎解剖学变异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
2
7
作者
付小勇
张英琦
梅凌
李义凯
机构
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骨伤推拿教研室
出处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08-510,共3页
基金
国家自然基金项目(30772841)
文摘
目的:研究成人枢椎解剖学变异的发生情况,为临床诊治提供解剖形态学基础。方法:对100例成人干燥枢椎骨骼标本的解剖学变异,如齿突偏歪、棘突轴线偏歪、棘突分叉情况等指标进行观测并测量横突尖至下关节面前缘距离。结果:100例枢椎标本齿突偏歪者14例(14%)、棘突轴线偏歪者3例(3%)、棘突分叉者96例(96%),其中棘突分叉左右两侧相等者56例(56%)、左侧长于右侧者21例(21%)、右侧长于左侧者19例(19%),横突尖至下关节面距离,左侧(17.39±2.53)mm、右侧(17.35±2.51)mm。结论:枢椎的解剖学变异较为常见,临床触诊及X线检查时应考虑到其解剖学变异及特点等因素。
关键词
枢椎
解剖学变异
寰枢关节半脱位
Keywords
axis
anatomic variation
atlanto-axial subluxation
分类号
R322.71 [医药卫生—人体解剖和组织胚胎学]
R323.1 [医药卫生—人体解剖和组织胚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胸锁乳突肌三维有限元的建立
被引量:
1
8
作者
黄宇琦
阚和平
林智棋
周杰
李义凯
原林
机构
南方医科大学
附属
南方
医院肝胆外科
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骨伤推拿教研室
南方医科大学
临床解剖研究所
出处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423-425,I0002,共4页
文摘
目的:采用三维有限元重建技术,建立出胸锁乳突肌的三维有限元模型。研究和分析颈部体位姿势对本模型各组成部分应力变化和分布特点的影响。方法:取材来自中国数字人I号头颈部断面切片图片,层距0.2mm,图片序号7800-8400,包含数字人胸锁乳突肌全长。对图片序号每间隔10张抽取1张,层厚2mm(0.2mm×10)。图片保存为BMP灰度图。采用Ansys8.0软件,分别以双侧轴向向上载荷100N,作用于乳突部,模拟头后仰时拉伸力;给一侧乳突部水平向前拉力100N,另一侧乳突部水平向后拉力100N,模拟头旋转时作用力。结果:根据中国数字人男I号头颈部断面切片图片和利用Ansys8.0系统建立出包含了双侧胸锁乳突肌的实体模型。头后仰时的拉伸应力分布均匀,作用点集中在双侧胸锁乳突肌的乳突部。头旋转时应力分布出现高应力区,集中于对侧胸锁乳突肌肌腹的偏下部及乳突部。结论:基于中国数字人男I号头颈部断面切片图片建立的胸锁乳突肌三维有限元模型的效果直观、准确、仿真,可满足研究的要求,今后需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
胸锁乳突肌
三维有限元
肌筋膜
Keywords
stemocleidomastoid muscle
three-dimensional finite element
muscular fasciae
分类号
R318.01 [医药卫生—生物医学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椎间孔镜(TESSYS)入路相关的L_5~S_1节段椎间孔解剖学观测
被引量:
22
9
作者
李嵩鹏
周游
李定
张佩
李义凯
机构
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骨伤推拿教研室
出处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29-133,共5页
文摘
目的为侧后路经皮L5~S1节段椎间孔入路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成人脊柱标本10具,左右共20侧,观测椎间孔镜侧后方入路时穿刺针与髂嵴、S1上关节突、L5出口根、硬膜囊以及椎体动静脉等结构的毗邻关系;并测量各型突出的穿刺角度范围。结果所有数据经左右配对t检验,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走行于S1上关节突根部的结构有L5脊神经后内侧支和L5节段动脉背侧支的降支及其伴行静脉。髂嵴最高点至脊柱中线的垂直距离为(9.25±0.47)cm,髂嵴最高点与上关节突前缘的冠状面夹角为(11.10±1.17)°,冠状面L5横突与髂嵴的距离为(10.78±0.81)mm,中央型、侧旁型和极外侧型进针角度分别为(83.00±1.92)°、(32.15±1.63)°^(62.60±1.70)°和(11.75±1.16)°,L5出口根、硬膜囊至上关节突定位点的距离分别为(8.30±0.87)mm和(17.29±1.06)mm,L5出口根下缘至椎间孔下缘距离为(5.84±0.67)mm,上关节突的高度为(11.31±0.96)mm,S1上关节突前后缘总长为(17.41±0.98)mm。结论侧后路经皮L5~S1节段椎间孔入路的穿刺定位较复杂,要求术者有较强的解剖学知识和空间想象力。
关键词
椎间孔镜
L5-S1椎间孔
S1上关节突
解剖测量
穿刺定位
Keywords
TESSYS
Percutaneous 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discectomy
L5-S1foramen
S1 superior facet
Anatomical measurements
Puncture and location
分类号
R323.1 [医药卫生—人体解剖和组织胚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肩胛切迹的骨性观测及定位研究
被引量:
3
10
作者
傅渊源
王华军
李义凯
潘长卿
袁仕国
沈欣
机构
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骨伤推拿教研室
山西省怀仁
出处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527-530,共4页
文摘
目的:为肩胛上神经卡压综合征的临床诊治提供解剖形态学基础。方法:对200例成人干燥肩胛骨的肩胛切迹形状及以肩峰角为标志来确定肩胛切迹的定位方法进行研究。结果:肩胛切迹分为U型、大弧型、V型、O型及部分骨化型,其中以U型居多(52.50%);肩胛切迹宽度为(10.52±4.27)mm,深度为(6.12±2.24)mm;肩胛切迹到肩胛冈的垂线交点到肩峰角的距离为(43.12±4.82)mm,从交点至肩胛切迹的深度为(31.42±4.01)mm,肩峰角多为钝角,突起明显,位置恒定。结论:肩峰角可作为肩胛切迹的定位标志,从肩峰角沿肩胛冈上缘水平向内约4cm,再向前约3cm即为肩胛切迹。
关键词
肩胛上神经
应用解剖
肩胛切迹
肩峰角
封闭疗法
Keywords
suprascapular nerve
applied anatomy
scapular notch
acromial angle
block therapy
分类号
R322 [医药卫生—人体解剖和组织胚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肩胛冈和肩峰角的骨性观测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
3
11
作者
傅渊源
王华军
李义凯
潘长卿
袁仕国
机构
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骨伤推拿教研室
出处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68-271,共4页
文摘
目的为肩胛冈及肩峰角的定位和肩部疾病的诊治提供解剖形态学基础。方法对200例成人干燥肩胛骨的肩胛切迹、肩胛冈以及肩峰角的形状、走形及定位方法等特点进行研究。结果肩胛切迹宽度为(10.52±4.27)mm,深度为(6.12±2.24)mm;肩胛切迹到肩胛冈的垂线交点到肩峰角的距离为(43.12±4.82)mm,从交点至肩胛切迹的深度为(31.42±4.01)mm;肩胛冈部位表浅,走形恒定。长度为(118.28±4.37)mm,基底长度为(81.12±4.56)mm,冈中隆凸宽度为(11.38±2.64)mm,冈中隆凸高度为(18.72±2.67)mm;肩峰角分为三型,肩峰角(119.9±8.53)°,其中C型占68.00%,肩峰角(124.6±6.49)°;L型占22.50%,肩峰角(104.8±5.54)°;双角型占9.50%。结论 (1)肩胛冈上缘及肩峰角走形恒定,部位表浅可作为肩部疾病的诊治定位标志。(2)从肩峰角沿肩胛冈上缘水平向内约4cm,再向前约3cm即为肩胛切迹。(3)不同类型肩峰角在定位时的特点不同。
关键词
肩胛骨
肩胛切迹
肩胛冈
肩峰角
应用解剖
Keywords
Scapula
Scapular notch
Scapular spine
Acromial angle
Applied anatomy
分类号
R323.42 [医药卫生—人体解剖和组织胚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股四头肌肌力与髌股关节稳定性关系的研究
梁兴森
余正红
王宗帅
李鉴轶
李义凯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
2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腰椎间孔侵入性操作的应用解剖
袁仕国
李义凯
王华军
潘长卿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
1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寰椎不对称性的解剖学研究及临床意义
付小勇
梅凌
张英琦
李义凯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
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后局部应力分布的有限元研究
陈超
李前龙
刘海全
李义凯
刘庆思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2008
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前交叉韧带胫骨附着处临床解剖学研究
何国超
汪青春
向孝兵
胡星荣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
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骶骨副耳状面解剖学观测及临床意义
张英琦
付小勇
梅凌
李义凯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7
枢椎解剖学变异及临床意义
付小勇
张英琦
梅凌
李义凯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8
胸锁乳突肌三维有限元的建立
黄宇琦
阚和平
林智棋
周杰
李义凯
原林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9
椎间孔镜(TESSYS)入路相关的L_5~S_1节段椎间孔解剖学观测
李嵩鹏
周游
李定
张佩
李义凯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
2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0
肩胛切迹的骨性观测及定位研究
傅渊源
王华军
李义凯
潘长卿
袁仕国
沈欣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
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1
肩胛冈和肩峰角的骨性观测及临床意义
傅渊源
王华军
李义凯
潘长卿
袁仕国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
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