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董氏奇穴疗法改善中风恢复期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4
1
作者 余康潮 陈俊琦 +1 位作者 高怡婷 黄泳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01-104,共4页
目的探讨董氏奇穴疗法改善中风恢复期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基础治疗,治疗组配合董氏奇穴疗法,对照组配合常规针刺。3个疗程后,比较两组患者神经功... 目的探讨董氏奇穴疗法改善中风恢复期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基础治疗,治疗组配合董氏奇穴疗法,对照组配合常规针刺。3个疗程后,比较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改善的临床疗效、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量表(CSS)总分和因子分、不良反应。结果 (1)60例中风恢复期患者无1例脱落。(2)经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0.0%(27/30)和86.7%(26/30),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者治疗前CSS总分和除意识外的其他因子分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CSS总分和各因子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面瘫、言语、上肢肌力、手肌力、下肢肌力、步行能力因子分和CSS总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患者在试验过程中未出现针刺后不良反应。结论董氏奇穴疗法对改善中风恢复期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临床疗效确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董氏奇穴疗法 巨刺 倒马刺法 运动针法 中风 神经功能缺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伏灸对变应性鼻炎患者生活质量影响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0
2
作者 陈俊琦 王宁宁 +3 位作者 张继苹 陈伟明 黄焕琳 陈静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9期2234-2236,共3页
目的探讨三伏灸对变应性鼻炎患者生活质量影响的特点。方法 60例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分为2组,治疗组接受三伏灸治疗,对照组接受荞麦粉等组成的安慰剂治疗。采用生活质量量表(RQLQ)评定患者治疗前后和半年后随访生活质量的变化。所得数据... 目的探讨三伏灸对变应性鼻炎患者生活质量影响的特点。方法 60例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分为2组,治疗组接受三伏灸治疗,对照组接受荞麦粉等组成的安慰剂治疗。采用生活质量量表(RQLQ)评定患者治疗前后和半年后随访生活质量的变化。所得数据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与同组治疗前分值比较,治疗组行为问题、鼻症状和生活质量总分在治疗后和随访时分值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情感反应在随访时分值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日常生活、行为问题和生活质量总分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同组治疗后分值比较,治疗组患者眼症状在随访后分值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行为问题、鼻症状、情感反应和生活质量总体情况在治疗后和随访时改善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伏灸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具体体现在鼻症状、行为问题和情感问题经治疗后得到持久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应性鼻炎 三伏灸 生活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血性中风患者健侧外关穴浅刺fMRI脑功能成像研究 被引量:8
3
作者 肖慧玲 陈俊琦 +3 位作者 曲姗姗 郑禹 卢阳佳 黄泳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12年第10期2044-2046,共3页
目的:运用fMRI脑功能成像研究技术,研究浅刺缺血性中风患者健侧外关穴和非穴的脑区激活情况。方法:12例右脑缺血性中风患者随机分成2组,分别观察健侧外关穴浅刺和健侧非穴浅刺的fMRI脑功能成像特点,所得图像采用SPM2软件包进行处理和分... 目的:运用fMRI脑功能成像研究技术,研究浅刺缺血性中风患者健侧外关穴和非穴的脑区激活情况。方法:12例右脑缺血性中风患者随机分成2组,分别观察健侧外关穴浅刺和健侧非穴浅刺的fMRI脑功能成像特点,所得图像采用SPM2软件包进行处理和分析。结果:健侧外关穴浅刺无激活点,在BA7、BA10有负激活点,健侧非穴浅刺在BA8、左侧小脑后叶山坡有激活点,在BA10有负激活点。与浅刺非穴比较,浅刺健侧外关穴无激活、负激活点。结论:健侧浅刺对脑区血流状态有着肯定的影响,但浅刺外关穴与非穴无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刺 外关穴 FMRI 脑功能成像 缺血性中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刺对大鼠局部筋膜和脊髓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和P38丝裂酶原活化蛋白激酶信号通路的影响 被引量:8
4
作者 姜雪梅 原林 +5 位作者 张学全 杨春 黄泳 戴景兴 吴金鹏 余磊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973-976,I0001,共5页
目的:观察针刺捻转拉伸大鼠皮下筋膜对局部筋膜和脊髓背角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ERK1/2)和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P38MAPK)信号通路的影响及筋膜结缔组织的形态学变化。方法:20只SD大鼠通过随机分组,每组5只,针刺后三里组和针刺非穴位... 目的:观察针刺捻转拉伸大鼠皮下筋膜对局部筋膜和脊髓背角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ERK1/2)和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P38MAPK)信号通路的影响及筋膜结缔组织的形态学变化。方法:20只SD大鼠通过随机分组,每组5只,针刺后三里组和针刺非穴位组进行手针捻转,拉伸刺激组进行拉伸刺激,采用免疫组化技术观察筋膜和脊髓组织中细胞信号蛋白的变化;利用相差显微镜观察拉伸刺激组局部皮下筋膜形态学变化。结果:组织学改变:拉伸刺激组皮下筋膜的纤维以拉伸点为中心呈向心性分布,单位面积内细胞密度增大,细胞骨架和胞核重构成"扁梭形"。细胞信号蛋白变化:针刺组筋膜结缔组织ERK1/2和P38MAPK表达与对照组相比均有增加,但以非穴组增加显著;ERK1/2与P38MAPK在脊髓中的表达位置由胞质转向胞核,ERK1/2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没有显著性意义;P38MAPK的表达有所增加。结论:针刺对局部浅筋膜的ERK1/2和P38有上调作用,但与脊髓中的信号蛋白增加幅度并不完全一致,提示筋膜结缔组织支架可能在微观的信号转导层面对局部细胞分化与增殖具有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下筋膜/针刺 信号转导 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 丝裂酶原活化蛋白激酶 穴位/非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针合并帕罗西汀对抑郁症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14
5
作者 汪崇琦 彭玲梅 黄泳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3期1440-1443,共4页
目的探讨电针联合帕罗西汀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疗效、副作用及对患者生存质量的改善效果。方法62例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口服帕罗西汀合并电针治疗(治疗组)与单用帕罗西汀治疗(对照组),疗程均为6周,10周后随访,于治疗前后采用汉... 目的探讨电针联合帕罗西汀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疗效、副作用及对患者生存质量的改善效果。方法62例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口服帕罗西汀合并电针治疗(治疗组)与单用帕罗西汀治疗(对照组),疗程均为6周,10周后随访,于治疗前后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量表)和Asberg抗抑郁药物副作用量表(SERS量表)及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QOL-BREF)评定。结果两组患者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从治疗1周末起,对照组从治疗2周末起HAMD量表评分较治疗前开始有显著性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WHOQOL-BREF心理、环境领域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2周末、治疗4周末SERS量表分值与对照组同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联合帕罗西汀治疗抑郁症比单纯用抗抑郁药临床疗效佳,且起效迅速,副作用少,在改善患者生存质量上更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电针 帕罗西汀 生存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薄氏腹针疗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0
6
作者 陈静 黄泳 +2 位作者 李求实 王升旭 陈俊琦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39-340,共2页
目的:观察腹针治疗颈性眩晕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运用腹针对30~65岁的56例颈性眩晕患者进行治疗,选用君(主穴)引气归元;臣(次穴)商曲、气穴;佐:滑肉门、气旁、上脘上、建里。每日1次,连续2个疗程,于治疗前后均采用《颈性眩晕症状与功... 目的:观察腹针治疗颈性眩晕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运用腹针对30~65岁的56例颈性眩晕患者进行治疗,选用君(主穴)引气归元;臣(次穴)商曲、气穴;佐:滑肉门、气旁、上脘上、建里。每日1次,连续2个疗程,于治疗前后均采用《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进行评定。所有病例数据,采用SPSS10.0软件包进行配对t检验处理。结果:统计结果表明,经过治疗,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的总分及眩晕、肩颈痛、头痛、日常生活及工作、心理及社会适应等5个指标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观察表明,经薄氏腹针治疗后,患者眩晕、肩颈痛、头痛、日常生活及工作、心理及社会适应等方面有显著好转,且无明显副作用,说明薄氏腹针为一种确实可行、安全有效的治疗颈性眩晕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针疗法 颈性眩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薄氏腹针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生存质量分析 被引量:7
7
作者 何建新 林伟容 +4 位作者 陈俊琦 黄泳 王升旭 周腾浩 潘洪权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12年第7期1388-1390,共3页
目的:通过分析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QOL-BREF)的测定结果,观察经腹针疗法治疗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生存质量。方法:将6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3例,分别接受腹针治疗(治疗组)和以督脉、足太阳膀胱... 目的:通过分析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QOL-BREF)的测定结果,观察经腹针疗法治疗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生存质量。方法:将6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3例,分别接受腹针治疗(治疗组)和以督脉、足太阳膀胱经腧穴为主的常规针刺治疗(对照组),疗程3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3周后测定WHOQOL-BREF,所得数据用SPSS 13.0统计软件分析。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于治疗3周后生理、心理、社会和环境四个领域的生存质量均显著提高(P≤0.001);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于治疗3周后,除了环境领域外,生理、心理、社会领域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腹针治疗和常规针刺治疗均能有效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各方面的生存质量,但腹针对总的生存质量、总的健康状况以及生理、心理、社会领域的改善更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氏腹针疗法 针刺 腰椎间盘突出症 WHOQOL-BREF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药超微粉腧穴敷贴对变应性鼻炎大鼠鼻黏膜重塑的影响 被引量:8
8
作者 陈静 张嘉玲 +3 位作者 甘忠源 吴春晓 李求实 王升旭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356-1359,共4页
目的:观察中药超微粉腧穴敷贴对变应性鼻炎大鼠鼻黏膜重塑的影响。方法: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D组)和造模组,造模组予卵蛋白腹腔注射、滴鼻及喷雾吸入,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空白组(A组)、丙酸氟替卡松组(B组)和超微粉组(C组)。记录鼻... 目的:观察中药超微粉腧穴敷贴对变应性鼻炎大鼠鼻黏膜重塑的影响。方法: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D组)和造模组,造模组予卵蛋白腹腔注射、滴鼻及喷雾吸入,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空白组(A组)、丙酸氟替卡松组(B组)和超微粉组(C组)。记录鼻黏膜嗜酸性粒细胞(EOS)计数、HE染色及电镜观察结果。结果:(1)与D组相比,A组EOS计数升高(P<0.01),HE染色示黏膜上皮肿胀,毛细血管扩张,EOS浸润,电镜示黏膜不完整,纤毛、微绒毛畸形稀松,线粒体肿胀,部分线粒体脊丢失;(2)EOS计数:B、C组较A组显著下降(P<0.05,P<0.01)。C组较B组显著下降(P<0.05),与D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539);HE染色:B组黏膜毛细血管轻微扩张,散见EOS,C组黏膜上皮轻微肿胀,无毛细血管扩张;电镜:B、C组黏膜完整,纤毛等结构排列均匀,细胞连接正常,C组还可见正常线粒体及内质网。结论:中药超微粉腧穴敷贴可有效控制变应性鼻炎症状,减缓甚至逆转鼻黏膜重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应性鼻炎 鼻黏膜重塑 中药超微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董氏奇穴针刺疗法治疗中心型单纯性肥胖症的临床效果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陈绍辉 宋翔 +2 位作者 马兴帆 邓桂珠 黄泳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486-489,共4页
目的探讨董氏奇穴针刺疗法治疗中心型单纯性肥胖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南方医院针灸科门诊2013年1—7月收治的中心型单纯性肥胖症患者9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基础治疗,即饮食疗法和运动疗... 目的探讨董氏奇穴针刺疗法治疗中心型单纯性肥胖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南方医院针灸科门诊2013年1—7月收治的中心型单纯性肥胖症患者9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基础治疗,即饮食疗法和运动疗法。在此基础上,对照组配合常规针刺疗法,治疗组配合董氏奇穴针刺疗法。两组患者均隔日治疗1次,15次为1个疗程,两个疗程之间休息7 d,共连续治疗3个疗程。观察两组患者体质量、体质指数、脂肪百分率、腰围、臀围、腰臀比改善情况及治疗相关并发症。结果对照组有3例,治疗组有4例患者未完成第1个疗程的治疗,视为脱落;两组共15例患者在第1个疗程之后中止治疗,计入疗效统计。组内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的体质量、体质指数、脂肪百分率、腰围、臀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腰臀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两组患者治疗1个疗程、3个疗程时腰围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晕针、断针、血肿等。结论在运动疗法和饮食疗法的基础上,配合董氏奇穴针刺疗法治疗中心型单纯性肥胖症疗效满意,与常规针刺疗法相比,其对患者腰围的改善作用更为明显,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胖症 处方 针灸 穴位 经外奇 治疗结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针配合体针对轻中度抑郁症HAMD各因子评分的影响 被引量:6
10
作者 陈燕云 王艳杰 黄泳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981-983,共3页
目的:观察并比较腹针配合体针和单用体针治疗轻中度抑郁症的疗效和对患者HAMD量表因子的影响。方法:将62例轻中度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予腹针配合体针治疗,对照组单纯予体针治疗,评定并比较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和治... 目的:观察并比较腹针配合体针和单用体针治疗轻中度抑郁症的疗效和对患者HAMD量表因子的影响。方法:将62例轻中度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予腹针配合体针治疗,对照组单纯予体针治疗,评定并比较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和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HAMD-17项各因子分值。结果:治疗过程中,对照组脱落2例。治疗结束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6.77%,对照组总有效率82.76%;两组患者治疗后的HAMD-17项各因子分值,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减低(P<0.01);治疗后,治疗组的焦虑/躯体化、迟滞、睡眠障碍三项分值明显低于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的体重项分值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腹针配合体针和体针疗法均能有效治疗抑郁症,且腹针配合体针治疗能明显减低抑郁患者焦虑/躯体化、迟滞、睡眠障碍三项因子分值,能够更显著改善抑郁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腹针 腹针配合体针 针灸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靶向治疗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11
作者 满韦韬 黄泳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08-311,共4页
化学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疗效似已达到平台,分子靶向治疗是进一步提高疗效的新方法。靶向药物包括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抗血管生成药物等。EGFR抑制剂代表药物吉非替尼(Gefitinib)临床收益率低,厄洛替尼(Erlotinib)作为第一个可延... 化学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疗效似已达到平台,分子靶向治疗是进一步提高疗效的新方法。靶向药物包括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抗血管生成药物等。EGFR抑制剂代表药物吉非替尼(Gefitinib)临床收益率低,厄洛替尼(Erlotinib)作为第一个可延长生存期的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成为很有潜力的一线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选择。贝伐单抗(Bevacizumab)作为第一个被美国FDA批准用于癌症治疗的抗血管生成药物,其与化疗联用在一线应用中显示出良好收益。以上药物与其他多种靶向药物的临床研究进展一起,展示了靶向药物对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治疗的良好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分子靶向药物 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奇神经节的临床解剖学观测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2
12
作者 廖立青 贺善礼 +3 位作者 李义凯 何国辉 郭泽钦 陈韦东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6年第11期868-870,共3页
1990年Plancarte首次论述了用奇神经节阻滞的方法治疗会阴部疼痛,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1]。近年来,国内外关于奇神经节的阻滞治疗和损毁性治疗的论述越来越多,如对痛经、会阴部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和会阴部多汗等病证,常采用奇神经节阻滞疗... 1990年Plancarte首次论述了用奇神经节阻滞的方法治疗会阴部疼痛,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1]。近年来,国内外关于奇神经节的阻滞治疗和损毁性治疗的论述越来越多,如对痛经、会阴部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和会阴部多汗等病证,常采用奇神经节阻滞疗法。在奇神经阻滞时所采用的穿刺入路途径不尽相同,如经骶尾关节穿刺、经尾骨穿刺、经肛尾韧带穿刺和经旁正中穿刺等[2]。虽然临床报告均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奇神经节 会阴部疼痛 躯体神经 肛尾韧带 神经阻滞 骶尾关节 尾骨肌 肛周 肛门直肠 阻滞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Wnt/β-catenin通路相关基因参与穴位敷贴修复缺血性脑损伤机制 被引量:4
13
作者 朱道琦 刘雅倩 +1 位作者 刘华聪 张东淑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2651-2654,I0009,共5页
目的:穴位敷贴治疗脑缺血为"靳三针"特色疗法,本实验在前期研究证实穴位敷贴对脑缺血具有神经保护作用的基础上,探讨Wnt/β-catenin通路基因参与其修复缺血性脑损伤的可能机制。方法:制备安宫牛黄贴(药物组成以郁金、黄芩、栀子、... 目的:穴位敷贴治疗脑缺血为"靳三针"特色疗法,本实验在前期研究证实穴位敷贴对脑缺血具有神经保护作用的基础上,探讨Wnt/β-catenin通路基因参与其修复缺血性脑损伤的可能机制。方法:制备安宫牛黄贴(药物组成以郁金、黄芩、栀子、冰片、麝香等为主),实验动物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药物组及穴位敷贴(高、中、低剂量)组,制备大脑中动脉局灶性脑缺血模型(MCAO),每组分为3个亚组(脑缺血后6 h、3 d、7 d)。采用RT-qPCR检测Wnt3、Dishevelled、Caspase-3、Survivin mRNA;Western-bolt检测β-catenin、GSK-3β蛋白表达。结果:穴位敷贴治疗后,穴位敷贴中剂量组大鼠神经行为学评分明显降低(P〈0.05),大鼠缺血侧脑组织Wnt3、Dishevelled、Survivin mRNA、β-catenin蛋白表达不同程度增加,Caspase-3mRNA、GSK-3β蛋白不断下降,与模型组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或P〈0.05),以穴位敷贴中剂量组上述变化较为显著。结论:Wnt/β-catenin通路参与穴位敷贴防治缺血性脑损伤的可能机制为上调核心分子Wnt3、Dishevelled、β-catenin,激活靶基因Survivin,下调抑制因子GSK-3β、Caspase-3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NT/Β-CATENIN通路 基因 穴位敷贴 脑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