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61篇文章
< 1 2 2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推进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融合发展 被引量:4
1
作者 杜传忠 《人民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8-53,共6页
当前,我国推进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融合发展已取得明显成效,但也面临挑战与制约因素。加快推进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融合发展,需要进一步加强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夯实人工智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技术根基,推动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突... 当前,我国推进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融合发展已取得明显成效,但也面临挑战与制约因素。加快推进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融合发展,需要进一步加强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夯实人工智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技术根基,推动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突出人工智能对产业深度转型升级的赋能作用,加快培养和引进创新型复合型人工智能人才,健全人工智能治理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经济社会发展 融合 赋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京津冀交通一体化高质量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耦合研究
2
作者 张贵 程一诺 冯奎 《区域经济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5-54,共10页
交通一体化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率先突破领域。当前京津冀交通一体化高质量建设持续向纵深推进,通过“硬联通”建设持续完善了交通骨干网络;同步推进“软联通”建设,优化交通服务,促进跨域政策衔接,有效促进了区域要素流动与产业协作。... 交通一体化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率先突破领域。当前京津冀交通一体化高质量建设持续向纵深推进,通过“硬联通”建设持续完善了交通骨干网络;同步推进“软联通”建设,优化交通服务,促进跨域政策衔接,有效促进了区域要素流动与产业协作。但在交通可达性、运输结构、服务质量、跨区域交通政策协调等方面仍存在问题,制约了区域协同发展的整体效能提升。在综合分析发展现状的基础上,运用熵权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测度京津冀交通一体化高质量建设水平以及“交通—经济”系统的耦合协调度。结果表明:京津冀交通一体化高质量建设水平稳步提升,呈现京津引领、河北转型的发展格局。其中,路网基础设施建设成效突出,政策协同机制基本成型,城市轨道建设持续完善,但在网络衔接方面还有较大发展空间,且交通服务一体化水平相对滞后。据此,在“十五五”期间,应着力强化综合交通网络顶层设计,健全一体化发展框架;打造多层次综合交通枢纽,优化经济带交通网络体系;升级交通“软联通”建设;优化交通布局与公共服务配套,规划客货环线释放铁路运能等。通过上述措施,进一步推动京津冀交通一体化迈上新台阶,有力支撑高质量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一体化高质量建设 京津冀协同发展 “交通—经济”耦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八大综合经济区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测度、区域差异和收敛性研究 被引量:14
3
作者 王家庭 袁春来 +1 位作者 马宁 姜铭烽 《区域经济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1-121,共11页
当前,区域间数字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显现,过大的数字经济发展差异制约着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运用熵值法、基尼系数分解法以及收敛模型,考察了中国八大综合经济区2010—2021年数字经济发展情况、区域差异及其收敛性。研究发现:我国数字... 当前,区域间数字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显现,过大的数字经济发展差异制约着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运用熵值法、基尼系数分解法以及收敛模型,考察了中国八大综合经济区2010—2021年数字经济发展情况、区域差异及其收敛性。研究发现: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八大综合经济区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也均实现了增长,但各地区之前数字经济发展空间差异较大;全国数字经济发展的总体差异呈下降趋势,北部沿海地区的区域内部差异最大,长江中游的区域内部差异最小;全国以及东北地区、北部沿海地区、南部沿海经济区均存在σ收敛特征;全国与北部沿海地区、东部沿海地区、长江中游地区、西南地区、西北经济区数字经济发展均存在绝对β收敛,但收敛速度不一。研究结论为分析八大综合经济区数字经济时空格局提供依据,对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政策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八大综合经济区 区域差异 空间收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数融合、人力资本与经济高质量发展
4
作者 周密 段晨陶 《北京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39-53,共15页
基于2011—2022年中国26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数据,构建了包含教育部门人力资本培育和人力资本匹配的均衡模型,揭示了人力资本在实数融合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研究发现,实数融合以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驱动经济高质量发... 基于2011—2022年中国26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数据,构建了包含教育部门人力资本培育和人力资本匹配的均衡模型,揭示了人力资本在实数融合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研究发现,实数融合以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这一影响在经济实力强、政策环境良好的城市更显著。人力资本参与数量增加、人力资本积累质量提升和人力资本配置效率优化是实数融合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机制。进一步分析表明,在细分行业层面,服务业与数字产业融合、实体产业与数字技术应用业融合及实体产业与数字产品制造业融合,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推动作用更为明显。对南北方进行比较发现,南方地区实数细分产业融合形成的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产业组合更丰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数融合 经济高质量发展 人力资本 数字产业 数字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经济赋能高质量发展的空间门槛效应及地理衰减边界——来自长三角的证据
5
作者 杨万平 姚清宇 李冬 《华东经济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79-90,共12页
文章依托“门槛理论+极化涓滴效应学说+距离衰减规律”的理论体系,并借助空间门槛杜宾模型揭示数字经济对高质量发展影响的空间门槛效应及地理衰减边界。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对本地高质量发展的赋能作用呈现单门槛下的逐级递增效应,对邻... 文章依托“门槛理论+极化涓滴效应学说+距离衰减规律”的理论体系,并借助空间门槛杜宾模型揭示数字经济对高质量发展影响的空间门槛效应及地理衰减边界。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对本地高质量发展的赋能作用呈现单门槛下的逐级递增效应,对邻地高质量发展的正向溢出呈现单门槛下的逐级递减特征;当数字经济位于低门槛区间时,其正向溢出半径在175公里附近达到极限,而在高门槛区间下,数字经济的辐射范围增至395公里且表现为“先促进、后抑制”的溢出态势;在城市功能转型、经济增长目标、市场需求潜力、公众环保诉求的影响下,数字经济赋能高质量发展的空间门槛效应还存在显著的动态调节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三角 数字经济 高质量发展 空间门槛效应 地理衰减边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障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机理与实践路径
6
作者 刘秉镰 高子茗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3,共13页
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保障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举措。在新征程中纵深推进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加深对其历史演进和理论逻辑的认识,厘清其在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明确政府和市场关系中的重要价值。当前社会主... 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保障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举措。在新征程中纵深推进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加深对其历史演进和理论逻辑的认识,厘清其在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明确政府和市场关系中的重要价值。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在政府干预形式、各类市场分割、资源配置扭曲、生产方式变革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应着力完善“配置改善”和“市场发展”功能,要以此为基础着力深化中国式现代化细分领域的改革,提高政府治理能力、消除制度性障碍、破除区域间分割、限制行政性垄断、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高水平对外开放是深化改革的基本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全面深化改革 新发展格局 市场经济 高质量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县域数字经济发展对土地资源错配的影响——基于市场化转型视角
7
作者 周玉龙 张珂涵 杨继东 《中国土地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60-71,共12页
研究目的:在县域层面探讨数字要素对土地要素配置的影响以及作用机制,为缓解建设用地部门间资源错配、以新兴数字要素赋能建设用地市场提供参考。研究方法:多期双重差分模型,双重机器学习。研究结果:(1)县域数字经济发展缓解了建设用地... 研究目的:在县域层面探讨数字要素对土地要素配置的影响以及作用机制,为缓解建设用地部门间资源错配、以新兴数字要素赋能建设用地市场提供参考。研究方法:多期双重差分模型,双重机器学习。研究结果:(1)县域数字经济发展缓解了建设用地在部门间的资源错配,矫正了价格偏离,相较于事前水平,带来了约18.63%的改进;(2)数字经济发展促进了建设用地市场的市场化转型,具体反映在出让方式的市场化以及出让结构的合理化上;(3)由发展路径和财政压力构成的调整动力分异,以及由上级政府支持和对数字经济发展的关注所构成的调整能力分异,具有不同的错配缓解效果。研究结论:应充分发挥数字经济赋能土地要素市场、提升建设用地市场化水平的积极作用,优化土地供应方式与结构以促进价格的合理化,实现改善土地资源错配的治理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发展 市场化转型 土地资源错配 土地财政依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经济发展必然减少行业碳排放吗?——来自物流业的新证据 被引量:10
8
作者 焦志伦 李雯雯 刘秉镰 《南开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0-128,共19页
推进数字化和绿色化的深度融合发展是当今世界的重要议题。本文提出,数字经济对具体行业碳排放的影响既存在由碳效率提升带来的“低熵”效应,又存在由总需求扩张带来的“增耗”效应。数字经济对具体行业碳排放的影响总体由两类效应共同... 推进数字化和绿色化的深度融合发展是当今世界的重要议题。本文提出,数字经济对具体行业碳排放的影响既存在由碳效率提升带来的“低熵”效应,又存在由总需求扩张带来的“增耗”效应。数字经济对具体行业碳排放的影响总体由两类效应共同决定,并可能对行业碳排放产生正向影响。以物流业为例,本文以DEA等综合评价方法系统测算了区域数字经济发展水平,采用基于工具变量的GMM面板数据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创新性引入引力模型形式,设计了带有固定项和时变项外生变量的数字经济工具变量,提供了基于模型形式和变量外生性合力构建工具变量的新思路。同时,本文对数字经济影响物流业碳排放的机制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样本期内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与物流业碳排放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现阶段数字经济对物流业的增耗效应更强,且在进行替换核心变量、采用异质性分析、数字经济维度分解、城市级样本数据扩展的稳健性检验之后,该结论仍然成立。此外,本文从行业要素配置效率和能源效率两个渠道验证了低熵效应机制的显著性,从货运周转量、城镇消费物流需求两个渠道验证了增耗效应机制的显著性。本文提出,不同行业碳减排需要根据自身低熵效应和增耗效应特点实施差异化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行业碳排放 物流业 引力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发展格局下以城市循环能力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的模式和机制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周密 王威华 李月 《南开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48-167,共20页
“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是新形势新条件下对构建新发展格局提出的重大要求之一。本文提出“城市节点-城市群块-流关系链-双向循环网”的研究框架,以289个城市的循环能力衡量城市供需的特征性事实,并运用投入产出表和社会网络分析方... “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是新形势新条件下对构建新发展格局提出的重大要求之一。本文提出“城市节点-城市群块-流关系链-双向循环网”的研究框架,以289个城市的循环能力衡量城市供需的特征性事实,并运用投入产出表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刻画国内大循环网络,探究以城市循环能力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的模式和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第一,样本期城市循环能力面临着联动性不畅、均衡性不足和协调性不强的三重结构性困境;第二,破解三重结构性困境需要认识城市在国内大循环网络中的中间人角色及其联动模式。联动性不畅是由于联络人不多,均衡性不足是由于协调人角色较少,协调性不强是由于守门人和联络人较少;第三,在上述联动模式的基础上,本文从城市循环能力内生性、网络结构动力双重性和中间人作用异质性等多重角度,采用指数随机图模型实证探究城市循环能力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的模式与机制。本文对于如何从城市层面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助力新发展格局构建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循环能力 国内大循环 内生动力 指数随机图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兼顾效率与公平:中国数字经济发展对经济增长与收入不平等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30
10
作者 白雪洁 李琳 宋培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8-50,共13页
针对数字经济推动经济增长的同时是否会加剧收入不平等问题,剖析数字经济影响经济增长与收入不平等的理论机制,测算并分析地区基尼系数的发展趋势及地区差异,并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展开实证检验。研究表明:(1)2010—2018年中国年均基... 针对数字经济推动经济增长的同时是否会加剧收入不平等问题,剖析数字经济影响经济增长与收入不平等的理论机制,测算并分析地区基尼系数的发展趋势及地区差异,并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展开实证检验。研究表明:(1)2010—2018年中国年均基尼系数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且具有显著的区域异质性,其中,收入差距最小的是东北地区,其次是东部和中部地区,西部地区最为严峻。(2)中国数字经济发展可以兼顾效率与公平。数字经济每提高1%,将显著促使人均收入提高0.053个单位,基尼系数显著降低0.046个单位。(3)区域异质性检验表明,数字经济有利于提升各区域人均收入水平、缩小各区域收入差距,且影响效果呈现为低收入组优于中收入组优于高收入组。(4)时间异质性检验表明,数字经济在两个阶段对人均收入的影响均显著为正,但在第二阶段的推动效果显著高于第一阶段;数字经济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在第一阶段显著为正,在第二阶段显著为负。(5)机制检验表明,增加个体就业机会和提高家庭收入水平是数字经济缓解收入不平等的重要渠道。据此提出通过创新驱动攻克数字经济关键技术、加快打造数字基础设施、警惕数字鸿沟风险、加强数字领域监管等政策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经济增长 收入不平等 基尼系数 效率与公平 区域异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碳产业与低碳经济发展路径研究 被引量:53
11
作者 李金辉 刘军 《经济问题》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7-40,56,共5页
发展低碳产业是实现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路径。在依据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及国民经济行业分类表的基础上,提出了低碳产业的概念、特征及分类,即低碳产业是由高碳产业低碳化、含碳量低、生产低碳技术及碳交易等作业构成,具有低碳化、... 发展低碳产业是实现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路径。在依据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及国民经济行业分类表的基础上,提出了低碳产业的概念、特征及分类,即低碳产业是由高碳产业低碳化、含碳量低、生产低碳技术及碳交易等作业构成,具有低碳化、产业化两个重要特征,最后提出了促进我国低碳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碳产业 低碳经济 产业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农村工业化发展循环经济的博弈分析及对策研究 被引量:7
12
作者 杜传忠 刘英基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6,共6页
我国农村工业化过程中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重的粗放型增长方式要求发展循环经济,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农村工业化向新型农村工业化的转变。农村工业化进程中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 我国农村工业化过程中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重的粗放型增长方式要求发展循环经济,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农村工业化向新型农村工业化的转变。农村工业化进程中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有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发展目标的重要途径和必然选择。通过博弈模型分析发现由于目标、认识和利益取向的差异,上级政府、基层政府和农村企业之间在发展循环经济过程中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博弈过程。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途径是使上级政府、基层政府和农村企业在发展循环经济的行为博弈中实现收益最大化。本文认为应该从完善循环经济法律和制度、健全循环经济激励机制、加强对基层政府和农村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意识和自觉性教育、积极为农村工业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提供科技支持力度、加强产业生态园区建设等方面采取措施改善各方博弈行为,从而有效实施新型农村工业化要求的循环经济发展战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工业化 循环经济 博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经济发展对企业生产率增长的影响机制研究 被引量:170
13
作者 杜传忠 张远 《证券市场导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41-51,共11页
第四次工业革命以来,以网络化、数字化和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数字经济日益成为推动经济发展效率变革的新动能。基于2015―2018年腾讯研究院编制的城市数字经济指数和A股上市公司匹配数据,本文系统考察了数字经济发展对企业生产率的影响... 第四次工业革命以来,以网络化、数字化和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数字经济日益成为推动经济发展效率变革的新动能。基于2015―2018年腾讯研究院编制的城市数字经济指数和A股上市公司匹配数据,本文系统考察了数字经济发展对企业生产率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对企业生产率的影响呈倒U型,但在本文考察期内,数字经济对企业生产率主要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异质性分析表明,在东部地区、非农行业和大中型企业,数字经济对企业生产率的积极影响更为显著。中介效应模型分析表明,数字经济能够通过规模经济效应、范围经济效应、技术创新效应和管理效率效应四个间接途径促进企业生产率增长。本文结论为推进"新基建"战略提供了理论支撑,同时也对如何发展数字经济以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企业生产率 中介效应 新基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经济赋能城市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效应与机制研究 被引量:88
14
作者 刘维林 王艺斌 《南方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73-91,共19页
伴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革命的飞速发展,以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经济蓬勃兴起,已逐渐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进步的重要引擎。在此背景下,如何借助数字经济的发展推动中国城市走向创新驱动、绿色发展的新模式,是当... 伴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革命的飞速发展,以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经济蓬勃兴起,已逐渐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进步的重要引擎。在此背景下,如何借助数字经济的发展推动中国城市走向创新驱动、绿色发展的新模式,是当前亟待进行理论阐释与实证研究的重要课题。基于此,文章使用2011—2019年中国25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在剖析数字经济自身特征的基础上,从边际效应和作用机制两方面提出了数字经济赋能城市绿色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假说,并运用多种计量模型对上述假说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数字经济对于城市绿色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在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数字经济对于城市绿色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越强,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数字鸿沟”效应的存在。数字经济通过产业结构优化效应、创新能力激发效应和公众认知能力提升效应三重机制赋能城市绿色高质量发展。这些结论在多种内生性和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本文所进行的相关研究在理论上有助于解析数字经济对城市绿色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理与特征,实践上有助于中国政府充分利用数字经济赋予的时代机遇,加快中国城市发展方式的创新驱动、绿色转型和打造创新、智慧、生态、美丽的新型城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高质量发展 数字鸿沟 中介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据要素市场化与地区绿色低碳发展——来自数据交易平台建设的准自然实验 被引量:6
15
作者 杜传忠 曹效喜 刘书彤 《经济与管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5-44,共20页
数字要素市场化赋能资源节约和资源再配置过程,有利于为地区减排增效注入新动能,从而促进地区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本文基于2007—2021年28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数据,利用数据交易平台建设这一准自然实验构建双重差分模型,实证分析数据... 数字要素市场化赋能资源节约和资源再配置过程,有利于为地区减排增效注入新动能,从而促进地区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本文基于2007—2021年28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数据,利用数据交易平台建设这一准自然实验构建双重差分模型,实证分析数据要素市场化对地区绿色低碳发展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数据要素市场化建设既有利于降低地区碳强度,又有助于提高地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水平,该结论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均成立;(2)数据要素市场化通过影响企业决策和政府环保行为促进地区绿色低碳发展;(3)数据要素市场化的绿色低碳发展效应在信息壁垒强的地区更明显;(4)数据要素市场化对绿色低碳发展的影响存在空间效应和辐射范围,且对社会福利亦有明显提升效果。本文的研究结论对进一步推进数据要素市场化建设、促进其对地区减排增效发挥作用、推动加快绿色高质量发展具有较为重要的政策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据交易 数据要素市场化 碳强度 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信息壁垒 福利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一体化政策对新质生产力的影响——基于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视角 被引量:7
16
作者 王家庭 王浩然 《学习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2-83,共12页
区域一体化政策有助于优化新质生产力布局,推动新一代人工智能等新质生产力核心技术发展。基于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视角,探究以国家级城市群建设为代表的区域一体化政策对新质生产力的赋能效应与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国家级城市群建设对... 区域一体化政策有助于优化新质生产力布局,推动新一代人工智能等新质生产力核心技术发展。基于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视角,探究以国家级城市群建设为代表的区域一体化政策对新质生产力的赋能效应与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国家级城市群建设对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在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非资源型城市和创新能力较强的城市中发挥了更为明显的促进作用。人力资本集聚、协同创新、产业升级在国家级城市群建设推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链式中介效应,其中,协同创新效应占比最高。在促进本地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同时,国家级城市群建设还通过空间溢出效应促进周边城市新一代人工智能的发展。由此,优化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区域布局,建立跨区域合作机制,因地制宜制定发展规划,以加快推进新质生产力的数字化、智能化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一体化政策 国家级城市群 新一代人工智能 新质生产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区绿洲可持续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机制与模式研究——以新疆吐鲁番地区为例 被引量:18
17
作者 马彦琳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540-544,共5页
机制和模式研究是SARD系统研究的核心。以吐鲁番地区为例研究了干旱区绿洲可持续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机制问题 ,并深入分析了其发展趋势 ,提出了现阶段吐鲁番地区可持续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模式 。
关键词 可持续农业 农村经济 绿洲 发展机制 发展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标准促进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机制与路径 被引量:3
18
作者 杜传忠 林迎蕾 《河北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79-190,共12页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对于国家经济实力和综合竞争力的提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人工智能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通用性目的技术,其标准制定对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而言至关重要。人工智能标准是指规范人工智能技术开发、应用、伦理...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对于国家经济实力和综合竞争力的提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人工智能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通用性目的技术,其标准制定对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而言至关重要。人工智能标准是指规范人工智能技术开发、应用、伦理与社会影响的指导性框架和规则,其基本特征是范式性/兼容性、网络效应与锁定效应、专利性、多源性、软硬法协同、强调伦理价值等,且具有形成人工智能的底层框架与基础逻辑、规制人工智能的技术方式与行业应用等功能。人工智能标准通过规范、推进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和绿色化,以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现阶段,中国人工智能标准制定及其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已取得明显成效,但也存在诸多问题与制约因素。应加快完善人工智能标准顶层设计,加快智能制造标准研制,强化与高端制造联动,提升对绿色制造的针对性,进一步完善人工智能法律制度、标准安全与伦理规范建设,保障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标准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高端化 智能化 绿色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碳”背景下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路径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杜传忠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2-62,共11页
新时代新征程,我国信息化、工业化融合的内容有了新的拓展和延伸,智能化、融合化、高端化、绿色化成为其基本要求。两化融合通过赋能低碳技术创新、推进产业结构升级、降低碳排放强度、促进能源结构优化和效率提升等方式,促进绿色低碳发... 新时代新征程,我国信息化、工业化融合的内容有了新的拓展和延伸,智能化、融合化、高端化、绿色化成为其基本要求。两化融合通过赋能低碳技术创新、推进产业结构升级、降低碳排放强度、促进能源结构优化和效率提升等方式,促进绿色低碳发展,并通过激活数据要素价值潜能,为提高碳治理能力提供新路径。我国推进“两化”融合、促进绿色低碳发展已取得明显成效,但也存在诸多方面的问题与制约。为此,应进一步强化数据、算力、算法、场景创新发展;强化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技术创新和标准引领;适度超前部署数字化基础设施;加快推进企业“智改数转网联”;强化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产业链;强化政府政策作用促进“两化”融合和绿色低碳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化 工业化 融合“双碳”目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经济发展、人力资本积累与劳动收入份额提升——来自中国城市层面的经验证据 被引量:11
20
作者 宋培 李琳 白雪洁 《当代经济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9-74,共16页
数字经济正成为中国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走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重要抓手。构建多部门静态一般均衡模型阐述数字经济发展、人力资本积累与劳动收入份额之间的影响机理,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直观展示这一影响,并利用中国2011—2020年286个城... 数字经济正成为中国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走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重要抓手。构建多部门静态一般均衡模型阐述数字经济发展、人力资本积累与劳动收入份额之间的影响机理,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直观展示这一影响,并利用中国2011—2020年286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展开实证检验。研究发现,伴随着产业结构转型,劳动收入份额的变化方向将由服务业决定,而人力资本积累有助于降低要素替代弹性,提升劳动收入份额;数字经济发展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呈现先抑制后促进的U型趋势,且人力资本积累在其中发挥着正向调节作用。基于地理区位、城市规模、城市群、市场化水平的异质性检验表明,数字经济发展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以及人力资本积累的调节作用存在地区差异性。因此,在数字经济时代,要正确认识服务业在要素收入分配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应坚持推动服务业结构升级,多渠道促进人力资本积累,加快构建“以人为本”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人力资本 劳动收入份额 服务业 产业结构转型 共同富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