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8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以社会学为业:中国社会学重建之初的学术职业建构
1
作者 张龙 《浙江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6-56,共11页
在中国社会学刚获重建的历史背景下,新一批社会学者是如何“入行”并成为“内行”的?本文以口述史料和文献资料为基础,从职业社会学的视角呈现了中国社会学重建之初的学术职业建构过程。研究发现:一方面,新一批社会学者在职业化程度较... 在中国社会学刚获重建的历史背景下,新一批社会学者是如何“入行”并成为“内行”的?本文以口述史料和文献资料为基础,从职业社会学的视角呈现了中国社会学重建之初的学术职业建构过程。研究发现:一方面,新一批社会学者在职业化程度较低的制度条件下取得职业身份,社会学的培训项目、专业学位或教学与研究职位构成了他们进入社会学这一行的制度性标准,入行门槛带有较大的灵活性;另一方面,新一批社会学者在长期、系统的正式教育方面存在一定局限,但强调社会阅历、自学能力和在教研实践中持续提升的职业社会化过程则部分弥补了这一不足,甚至可能形成他们在职业上的独特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社会学重建 社会学史 学术职业 职业社会学 社会学的社会学 反思社会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治理的社会创新:健全人口发展支持和服务体系的治理现代化 被引量:1
2
作者 朱荟 《河北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0-151,共12页
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背景下,探讨社会创新在健全人口发展支持和服务体系中的作用显得尤为关键。由于人口新国情与治理现代化之间的限度,中国人口治理的社会创新始终面临一系列挑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人口治理的创新... 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背景下,探讨社会创新在健全人口发展支持和服务体系中的作用显得尤为关键。由于人口新国情与治理现代化之间的限度,中国人口治理的社会创新始终面临一系列挑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人口治理的创新实践从工具主义导向的偶发性举措创新,到市场驱动下的政策形式创新,再到风险叠加背景下的工具理性创新,最终发展至人口国情下的实质性社会创新。通过构建一个涵盖“横向协调、纵向协同、长远规划”的三维模型,重新建立健全人口发展支撑和服务体系的理论解释框架。该框架的主旨内涵是国家治理的社会创新,要求从整体视角审视人口治理的现代化进程,促进国家战略转向为社会行动。即健全人口发展支持和服务体系在未来实践中,将进一步拓展为“发展性—社会包容”“普惠性—社会投资”“基础性—社会动员”“兜底性—社会保护”的治理现代化矩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发展支持和服务体系 全面深化改革 国家治理 社会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层分类框架下我国社会救助制度增能转型:理论思考与改革措施 被引量:1
3
作者 关信平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共9页
完善分层分类社会救助制度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我国社会救助制度新的发展方向,具有重要意义。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制度的框架下,应积极开展社会救助制度的增能转型。增能型社会救助的基本目标是要通过物质加服务的积极社会救助措施,... 完善分层分类社会救助制度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我国社会救助制度新的发展方向,具有重要意义。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制度的框架下,应积极开展社会救助制度的增能转型。增能型社会救助的基本目标是要通过物质加服务的积极社会救助措施,帮助困难群众提升各方面的能力,从而更好地克服困难,获得高质量生活。增能型社会救助服务应该从能力提升、机会扩展、动机激励等多种路径开展。当前,大力推动增能型社会救助能够更好地实现社会救助制度的基本目标,更好地体现共建共享的发展理念和积极救助的原则,能够使社会救助制度帮助到更多的救助对象,并取得更好的救助效果。推动我国社会救助制度增能转型需要对现行社会救助制度作出多方面的改革,包括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对社会救助标准,及专项救助、临时救助和基本生活救助等各层各类制度方面加以改革,并积极推动服务救助和加强增能型社会救助的工作人员队伍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救助 困难群众 增能转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织化承载与社会性参与:社区自组织建构社区共同体的案例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杨慧 杨琳 《学术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7-84,共8页
现代社区的治理应转向一种更加多元和自主的发展模式,其中社区自组织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基于贵州省易地搬迁安置社区的案例研究发现,社区自组织通过空间接触催生社区参与、组织化促成社会信任重构、“个人—社区”融入性连带增强社区团... 现代社区的治理应转向一种更加多元和自主的发展模式,其中社区自组织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基于贵州省易地搬迁安置社区的案例研究发现,社区自组织通过空间接触催生社区参与、组织化促成社会信任重构、“个人—社区”融入性连带增强社区团结等机制推动了社区共同体的建构。但社区自组织也面临空间承载力不足和制度不完善导致“小众参与”、资源配置失衡阻碍功能发挥、行政力量介入削弱组织自主性、成员特性限制服务效能等发展困境。具有内在韧性和现代适应能力的易地搬迁安置社区治理结构的形成有赖于相应破解措施的有效实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区自组织 社区共同体 组织化 社会参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社会工作专业关系的知识生产转型——基于文化谦逊的本土实践与实证检验
5
作者 吴帆 严艺文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2-64,共13页
文化谦逊根植于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并始终贯穿于本土社会关系的建构逻辑。尽管西方率先开发文化谦逊量表(CHS)并应用于社会工作领域,但是基于中国情境的实证检验显示,社会工作者在老年服务中的文化谦逊水平高于西方常模,其深层逻辑高度... 文化谦逊根植于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并始终贯穿于本土社会关系的建构逻辑。尽管西方率先开发文化谦逊量表(CHS)并应用于社会工作领域,但是基于中国情境的实证检验显示,社会工作者在老年服务中的文化谦逊水平高于西方常模,其深层逻辑高度契合中国传统伦理。分层回归分析表明,文化谦逊对社会工作专业关系质量具有显著预测作用,凸显中华传统文化对专业实践的当代价值。研究指出,中国社会工作长期依赖西方理论框架解释本土经验,缺乏文化主体性的理论创新,亟须通过实践与理论的双向互构,提炼中国的本土经验与实践智慧,推动社会工作专业关系的知识生产转型,彰显社会工作领域的理论自信与实践生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谦逊 专业关系 社会工作 知识生产 本土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政策变革:一个认知社会学分析框架的提出
6
作者 柳静虹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24-239,共16页
变革是政策研究的一个经典议题。本文尝试在认知社会学视域下发展一种解释社会政策变革的认知分析方法,探究变革背后政策的认知过程,明晰政策变革的内在逻辑。长期以来,政策研究大多集中于对变革的外生解释,倾向政策的内稳态假设,对变... 变革是政策研究的一个经典议题。本文尝试在认知社会学视域下发展一种解释社会政策变革的认知分析方法,探究变革背后政策的认知过程,明晰政策变革的内在逻辑。长期以来,政策研究大多集中于对变革的外生解释,倾向政策的内稳态假设,对变革的内生性根源的思考相对受限。认知社会学为解释政策的变革提供了一个前沿“解题”思路:政策变革基于众多缘由,但变革必然通过政策的认知调整来实现。基于此,本文发展了聚焦政策认知过程的认知分析框架,从理论立场、基本假设和分析要素三方面进行具体的理论提出。政策认知分析框架为政策变革研究提供了一般意义上的理论解释,其边际贡献在于将政策变革理论拓展为一种聚焦社会制度反身性的社会理论,阐明社会政策作为社会的认知系统及其对现实赋意的多极建构,揭示了政策变革伴随的政策认知过程动态。本文对政策认知过程的关注,也为理解政策变革与其思想、话语转变之间的关联提供了一个衔接的理论观点,为发展政策的强认知分析方法提供了一个讨论的起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革 社会政策 认知分析 认知社会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国有企业产权变革的社会逻辑
7
作者 王庆明 《学海》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3-124,214,共13页
在中国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国有企业不仅是一般的经济组织,而且承担着重要的社会功能。从社会主义公有制企业产权界定的难题出发,文章重新检视了企业与产权两个基础性概念,并从产权社会学视角揭示出国企产权变革是涉及企业所有权置换... 在中国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国有企业不仅是一般的经济组织,而且承担着重要的社会功能。从社会主义公有制企业产权界定的难题出发,文章重新检视了企业与产权两个基础性概念,并从产权社会学视角揭示出国企产权变革是涉及企业所有权置换和职工身份置换的“双向进程”。在制度分析和组织分析的基础上,文章提出“把人带回产权分析的中心”,并从长时段考察“工人是企业主人”这一主人翁话语的认知基础与产权意涵。在国有企业产权变革的整体进程中,产权不单是一种市场性合约,还是一种社会性合约。国企产权界定除了受到经济因素影响外,还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国有企业运行的社会成本、企业组织及其员工的社会身份等级、国有企业嵌入的多重社会关系网络,以及国家、企业和职工三者对产权的社会认知,构成国企产权界定的社会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有企业 产权变革 产权社会学 社会逻辑 不完全企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迈向反思性评估:社会工作第三方评估模式转换的理论内核、实践逻辑与生成机制
8
作者 张鹏飞 吴佳峻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2-46,共15页
第三方评估作为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理论上对政府部门和社会工作机构分别发挥着绩效审核和建设增能的复合型功能。但实践中,第三方评估的建设功能却悬浮于监管功能之上难以落地,第三方评估组织多扮演着政府技术治理的工具... 第三方评估作为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理论上对政府部门和社会工作机构分别发挥着绩效审核和建设增能的复合型功能。但实践中,第三方评估的建设功能却悬浮于监管功能之上难以落地,第三方评估组织多扮演着政府技术治理的工具角色。过往研究大多从外部制度环境考量悬浮困局背后的制度限制,而本研究则试图从第三方评估组织内部的反思性视角出发,强调“第三方反思自身评估方法”的重要性,并提出了评估身份反思、评估方法反思、评估结果反思三重实践逻辑,创新性地在不同评估阶段整合了政府绩效审核与社会工作机构建设增能的复合评估需求。研究认为,外在制度环境的合作主义转向、社会工作机构建设增能的社会性需求是促成第三方迈向反思性实践的重要外部因素,而第三方自身的实践自觉是其迈向反思性实践的内在根本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工作 第三方评估 反思性评估 评估自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技能型社会建设的中国特色议题及其理论拓展 被引量:4
9
作者 王星 王雪莲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22,共11页
“技能型社会”作为本土原创性概念尤其需要关注中国技能型社会建设过程中的特色议题,这是其能否有效解释中国现实问题的关键。在中国技能型社会建设进程中,“社会”角色定位、劳动力市场的体制分割,以及城乡分化是其中值得重点关注的... “技能型社会”作为本土原创性概念尤其需要关注中国技能型社会建设过程中的特色议题,这是其能否有效解释中国现实问题的关键。在中国技能型社会建设进程中,“社会”角色定位、劳动力市场的体制分割,以及城乡分化是其中值得重点关注的特色议题。从跨学科的“大职业教育主义”视角对中国职业教育体系支撑技能型社会建设过程中的本土事实展开深入实证分析,才能从理论上丰富和充实“技能型社会”概念的适应性和解释力,也才能更好地从实践中探寻中国技能型社会建设的本土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能型社会 体制分割 城乡分化 大职业教育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活方式的东西差异:中国农村社会现代化路径再认识 被引量:3
10
作者 杜鹏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5-122,共8页
农村现代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同区域的农民以不同的条件参与这个过程,并形成了富有差异的生活方式。因为市场区位条件不同,无论从生活动力还是生活空间的维度看中国农民的生活方式都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东部农村因其本地工业化的市... 农村现代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同区域的农民以不同的条件参与这个过程,并形成了富有差异的生活方式。因为市场区位条件不同,无论从生活动力还是生活空间的维度看中国农民的生活方式都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东部农村因其本地工业化的市场参与模式,形成了压力释放型的生活方式;中部农村因其跨区域流动的市场参与模式,形成了压力集聚型的生活方式;而西部农村则在本地维持型的低度市场参与模式下,形成了压力缺失型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的区域差异反映了中国农村社会现代化过程的非线性特征,通过中观分析展现农民生活逻辑的多样性,有助于从政策层面具体有效地回应农民的美好生活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活方式 东西差异 现代化 乡村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社会政策公平性的理论思考与提升路径 被引量:3
11
作者 关信平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3-120,共8页
维护和提高社会分配的公平性是社会政策的重要功能之一。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需要通过社会政策助力共同富裕,要完成这一任务,就要进一步提升我国社会政策的公平性。这是一个既重要又复杂的任务。其重要性体现在公平性是由社会政策... 维护和提高社会分配的公平性是社会政策的重要功能之一。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需要通过社会政策助力共同富裕,要完成这一任务,就要进一步提升我国社会政策的公平性。这是一个既重要又复杂的任务。其重要性体现在公平性是由社会政策的基本目标、公共资源的性质、人民群众的诉求等方面决定的,并且在社会政策水平提升和走共同富裕道路的新要求下公平性显得更加重要。其复杂性则体现在公众对公平性理解的差异、主体责任的复杂、运行机制的多样、社会政策目标与功能泛化以及社会政策公平性标准的复杂等方面。在过去20多年里我国社会政策的公平性有了较大提升,但目前在公共资金支出、服务提供水平和待遇获得水平等方面的均衡性仍存在不足。其原因既包括历史遗留和经济发展不均衡等客观原因,也有对公平性重视不够等主观原因。对此,首先要确定提高社会政策公平性的基本努力方向,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改革社会政策的主体责任和资源供给体制,努力缩小社会政策的城乡差异与地区差异,重点加强和提升基础性民生保障体系,加强社会政策体系整合,通过社会政策各个领域的具体行动去积极提升社会政策的公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政策 公平性 共同富裕 中国式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建全龄友好社会的重点与关键 被引量:3
12
作者 朱荟 《人民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3期78-82,共5页
构建全龄友好社会既有利于调节人口年龄结构,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也指向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体系。从“全龄”的全景式界定到“全龄友好”的观念更新,再到“全龄友好社会”的治理秩序改革,这一构建历程... 构建全龄友好社会既有利于调节人口年龄结构,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也指向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体系。从“全龄”的全景式界定到“全龄友好”的观念更新,再到“全龄友好社会”的治理秩序改革,这一构建历程体现出中国探索的全新视野。构建全龄友好社会是紧紧围绕年龄的社会治理变革,包括全人群、全代际、全要素、全方位、全价值、全生命周期、全生活事件、全行动主体、全角度覆盖和全技术加持十个方面的改革侧重点。从理论倡导到政策实践,构建全龄友好社会将立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依据社会治理现代化体系和人口及相关领域公共政策体系予以整体性推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龄友好社会 中国式现代化 人口高质量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元嵌入乡村振兴:少数民族务工人员返乡创业社会支持体系构建 被引量:2
13
作者 马伟华 张亦弛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13,共9页
少数民族务工人员的返乡回流,对于乡村振兴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作为一种经济行为,该群体的返乡创业具有明显的社会嵌入特征,其创业行为包括创业意愿、创业决策、创业激情和创业模式在内,深受既有政策、文化环境及社会关系结构的影响。... 少数民族务工人员的返乡回流,对于乡村振兴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作为一种经济行为,该群体的返乡创业具有明显的社会嵌入特征,其创业行为包括创业意愿、创业决策、创业激情和创业模式在内,深受既有政策、文化环境及社会关系结构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需要有针对性地构建一套更为全面的少数民族务工人员返乡创业的社会支持系统:以政府为供给主体的正式社会支持,以乡村社区为供给主体的准正式社会支持和以社会组织、家庭亲友等社会关系网络为供给主体的非正式社会支持。这三种社会支持各有所长,缺一不可,共同构成一套以多元主体协同推进为特色的少数民族务工人员返乡创业的社会支持体系。在此社会支持体系的助推下,少数民族务工人员的返乡创业之路更为顺畅,民族地区乡村产业振兴更具蓬勃发展之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社会嵌入 返乡创业 社会支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制度空间与运作要素:民国时期大学教师破格聘任的特点及启示
14
作者 王处辉 高天宇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6-138,共13页
民国时期大学教师破格聘任制度是指对未达到任职大学教师所需的文凭门槛,但有足够任职能力者如何得到聘任的制度安排。破格聘任对象主要包括大学以下学历者、游学未获学历者、科举秀才者三类。这个时期中央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及大学所颁... 民国时期大学教师破格聘任制度是指对未达到任职大学教师所需的文凭门槛,但有足够任职能力者如何得到聘任的制度安排。破格聘任对象主要包括大学以下学历者、游学未获学历者、科举秀才者三类。这个时期中央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及大学所颁布的教师资格法规及其对教师聘任权的规定,均为文凭不足者被破格聘任为大学教师留有适量制度空间。在运作层面,新式人才匮乏是破格聘任制度的外在人才市场环境要素,施聘者公心选才与受聘者的学术能力是破格聘任制度良性运作的内在要素,社会关系资本是破格聘任制度运作过程中的中介要素,大学拥有的学术权力及与其适配的行政权力是破格聘任得以实现的制度要素。破格聘任制度为特殊人才提供了向上流动的渠道,避免了选聘制度刚性化可能会将一些特殊人才排斥在外的弊端。民国时期大学教师破格聘任的制度与实践对当今中国高等院校选拔及破格聘任特殊人才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破格聘任 制度空间 运作要素 大学教师 民国时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期我国不确定性挑战下的社会政策研究转型
15
作者 关信平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5-102,180,共9页
不确定性是人类认识自然与社会能力不足的表现,具有普遍性、相对性与发展性特点。社会科学因其研究对象更加复杂,因而面临的不确定性更大,但迄今为止社会科学在应对不确定性方面还存在明显不足。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运行和发展中的不确... 不确定性是人类认识自然与社会能力不足的表现,具有普遍性、相对性与发展性特点。社会科学因其研究对象更加复杂,因而面临的不确定性更大,但迄今为止社会科学在应对不确定性方面还存在明显不足。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运行和发展中的不确定性增大,将会给社会政策的运行与发展带来很大的挑战。为此,应该从以下多方面扩展社会政策研究的视角、内容与方法,以应对新的不确定挑战:其一,要进一步突出社会政策研究中的价值引领;其二,进一步重视社会政策的预测性和对策性研究;其三是加强社会政策复杂理论模型研究;其四是提升社会政策研究的动态性视角;其五是进一步加强社会政策学科建设与学科间的交叉与合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政策 不确定性 新时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少年心理资本的年级差异、异质性及其与社会适应的关系
16
作者 张阔 张意雯 李珮瑜 《心理与行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77-783,共7页
当前研究对7304名青少年的心理资本和社会适应状况进行了调查,考察青少年心理资本的年级差异,分析了青少年心理资本的异质性分化及其与社会适应的关系。结果显示:(1)青少年的心理资本在初中阶段逐渐下降,在高中阶段又有所回升,总体上体... 当前研究对7304名青少年的心理资本和社会适应状况进行了调查,考察青少年心理资本的年级差异,分析了青少年心理资本的异质性分化及其与社会适应的关系。结果显示:(1)青少年的心理资本在初中阶段逐渐下降,在高中阶段又有所回升,总体上体现出明显的年级差异。(2)青少年的心理资本存在明显的异质性,在初中和高中阶段均分化为为积极型、良好型、普通型和风险型四个异质性亚组。(3)不同心理资本亚组的青少年在社会适应状况上两两之间差异显著,其中心理资本积极型和良好型青少年在情绪、人际、学业等方面的社会适应状况显著优于普通型和风险型青少年。研究深化了对中学阶段心理资本年级差异和分化模式的认识,对积极视角下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评估和教育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 心理资本 年级差异 异质性 社会适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合流到融合:新时代社会工作与公益慈善的关系建构 被引量:5
17
作者 朱健刚 刘文文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4,28,共15页
社会工作从公益慈善中分离出来,形成新的社会服务乃至社会变革范式,是世界近代慈善发展史上的重要一笔。由此公益慈善与社会工作之间的关系也经历了从历史同源到当代分立的变化。而在当代中国,公益慈善与社会工作在经历了21世纪初社会... 社会工作从公益慈善中分离出来,形成新的社会服务乃至社会变革范式,是世界近代慈善发展史上的重要一笔。由此公益慈善与社会工作之间的关系也经历了从历史同源到当代分立的变化。而在当代中国,公益慈善与社会工作在经历了21世纪初社会领域的改革开放以后,走出了独立发展、各成体系的局面。但是新时代的公益慈善和社会工作都面临挑战,各自裂变后,专业社会工作和现代公益慈善出现了某种程度的从合流走向融合的趋势。本文认为,新时代要实现这种融合,需要三个方面的前提条件:一是共同富裕战略目标下共同发展的政治条件,二是资源多元条件下的资源得以合作的经济条件,三是双方行动者合作意愿达成的主观条件。基于新时代中国的现实情境,推动公益慈善与社会工作的融合应以发展为主题,使两者实现资源层面、社区层面、政策层面和机构层面的多层次融合。同时,我们也要规避双方在合作过程中产生的公信力风险、价值观风险和发展本身的系统风险,通过公益慈善与社会工作的融合发展,形成新的公益共同体,实现社会自治和社会公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益慈善 社会工作 融合 建构 新公益共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理论支柱与实践典范——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 被引量:4
18
作者 陈石 袁同凯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6-35,共10页
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引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前行的理论灯塔与实践标杆,深刻阐释了文化在国家进步和民族复兴中的核心作用,为新时代的文化繁荣发展指明了航向。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实现文化强国、保障文化安全、增强文化自信,以及... 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引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前行的理论灯塔与实践标杆,深刻阐释了文化在国家进步和民族复兴中的核心作用,为新时代的文化繁荣发展指明了航向。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实现文化强国、保障文化安全、增强文化自信,以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和行动指南。通过全面展现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核心地位和作用,彰显其对促进文化繁荣兴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深远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文化思想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社会学何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主题拓展与理论追求
19
作者 司文晶 宣朝庆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8,共8页
历史社会学是当前中国社会学的热点领域,而中国式现代化的提出也为历史社会学的主题拓展提供了新方案。作为历史社会学的内嵌议题,现代化在当下阶段的思考需要落脚于对城乡中国的理解与诠释上。这一方面需要看到人的现代化和城市等级秩... 历史社会学是当前中国社会学的热点领域,而中国式现代化的提出也为历史社会学的主题拓展提供了新方案。作为历史社会学的内嵌议题,现代化在当下阶段的思考需要落脚于对城乡中国的理解与诠释上。这一方面需要看到人的现代化和城市等级秩序下未来城乡的融合发展态势,另一方面需要从构建城乡叙事和城乡记忆的角度为现代化速度过快而引发的心灵危机提供解决方案。将以城乡中国为核心的中国式现代化议题纳入历史社会学视域,有助于进一步打破城乡区隔,更快更好地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社会学 中国式现代化 城乡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层级式网络治理:一种社会组织的合作机制 被引量:2
20
作者 叶士华 朱健刚 《社会》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9,共29页
本文以全国性社会组织联合救灾网络为对象,采用案例研究方法,以社会内部视角来解释异质化社会组织之间合作的运行机制。研究发现,该网络以持有现代公益理念的基金会为中心,以省级协调机构为中间层,以具有传统志愿精神的草根组织为基础,... 本文以全国性社会组织联合救灾网络为对象,采用案例研究方法,以社会内部视角来解释异质化社会组织之间合作的运行机制。研究发现,该网络以持有现代公益理念的基金会为中心,以省级协调机构为中间层,以具有传统志愿精神的草根组织为基础,三者之间形成有效联合的层级式网络治理结构。第一层级网络通过达成现代公益理念的共识来凝聚两个主体,第二层级网络通过省级协调机构发挥协调功能来缓解现代公益理念与地方志愿文化两个意义世界之间的张力,并因省级协调机构资源动员策略的分化而导致地方网络活力呈现差异。本文指出,中国情境下社会组织合作网络建立的目的在于实现社会组织的有序参与和有效治理,这一结论挑战了“社会横向连接有助于西方意义上的社会生产”的假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组织 合作网络 层级式治理网络 省级协调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