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环境毒理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9
1
作者 董芳 李芳芳 +1 位作者 祁晓霞 朱琳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2011年第1期9-17,共9页
综述了近年来环境毒理学的研究进展,内容包括:环境污染物对机体的影响及其环境行为、环境污染物及其转化物的毒性和评估方法、实验室模式生物、生物标志物以及环境毒理学在其他相关学科中的应用等。此外,还对环境化学品管理和安全性评价... 综述了近年来环境毒理学的研究进展,内容包括:环境污染物对机体的影响及其环境行为、环境污染物及其转化物的毒性和评估方法、实验室模式生物、生物标志物以及环境毒理学在其他相关学科中的应用等。此外,还对环境化学品管理和安全性评价、Hormesis(兴奋效应)现象、遗传毒性致癌物的危险度评价、室内环境毒理学分析与研究等热点问题进行了讨论。并且指出了环境毒理学面临的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毒理学 环境污染物 纳米材料 持久性有机物 环境类激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浮游生物群落变化的生态学基准值计算方法初探 被引量:7
2
作者 段梦 朱琳 +2 位作者 冯剑丰 董芳 李芳芳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25-132,共8页
基于浮游生物群落对环境压力变化的响应,参照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US EPA)颁布的生物学基准计算方法,结合理化因子,采用综合指数法计算了我国太湖流域和辽河流域的生态学基准值.计算框架为:①确定流域水环境生态学基准参照点和生态学基... 基于浮游生物群落对环境压力变化的响应,参照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US EPA)颁布的生物学基准计算方法,结合理化因子,采用综合指数法计算了我国太湖流域和辽河流域的生态学基准值.计算框架为:①确定流域水环境生态学基准参照点和生态学基准指标;②作出参照点各基准指标box分布图并进行评分;③将各生态学基准指标得分等权重相加,并把90分位数值作为该流域的基准值.结果表明:我国太湖流域夏、冬季的生态学基准值分别为94.7和86.7,辽河流域夏、冬季的生态学基准值分别为100.0和96.4.通过该基准值可较好地区分2009年辽河流域和太湖流域夏、冬季采样点位的生境优劣,这说明基于浮游生物群落变化来计算生态学基准值的方法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学基准 浮游生物群落 完整性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污染胁迫下的分子生物标志物和分子诊断技术 被引量:10
3
作者 何康信 周启星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16,共16页
在环境科学领域中,细胞和分子水平的生物标志物由于其特异性和实用性等优点,在近年来已经被广泛认可。传统的分子生物标志物,如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丙二醛(malonaldehyde,MDA)、8-羟基脱氧鸟苷(8-hydroxydeoxygu... 在环境科学领域中,细胞和分子水平的生物标志物由于其特异性和实用性等优点,在近年来已经被广泛认可。传统的分子生物标志物,如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丙二醛(malonaldehyde,MDA)、8-羟基脱氧鸟苷(8-hydroxydeoxyguanosine,8-OHdG)等,往往只能表征某类胁迫的程度,但却不能解释损伤和响应发生的分子机理,也不能精确地指示环境污染物的种类。新技术(高效液相色谱,气质联用,酶联免疫法等)的发展提升了传统分子生物标志物的检测灵敏度和特异性。为了加深对分子毒理学机理,筛选和确定新的分子生物标志物,一些新技术常着眼于提高筛选通量,提升可操作性和降低成本(如组学技术,单细胞凝胶电泳,报告生物体)。分子诊断的概念起初来源于临床诊断,转而被引入到环境科学研究中来,因为环境和人体一样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环境污染可以看作一个复杂系统的疾病。为了更快更有效地筛选合适的生物标志物,需要广泛开展对模式生物的组学研究和致毒分子机制的研究。同时,也应注意研究过程中的标准化(如谨慎选择暴露浓度和时间,代表物种和其特定的生活史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染检测 生物技术 环境监测 生态毒理效应 生物标志物 分子诊断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物配体模型的中国水质基准探讨 被引量:2
4
作者 杨光 朱琳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2012年第6期23-26,31,共5页
在我国,目前关于重金属的标准的水质基准都是基于总浓度制定,并在全国范围内采用统一标准,并不依据各地区具体水体状况不同而有所区别。因此,在我国开展针对地表水水体的重金属标准的修订研究是很有必要的。BLM模型是能够因地而异来制... 在我国,目前关于重金属的标准的水质基准都是基于总浓度制定,并在全国范围内采用统一标准,并不依据各地区具体水体状况不同而有所区别。因此,在我国开展针对地表水水体的重金属标准的修订研究是很有必要的。BLM模型是能够因地而异来制定和修订金属排放控制标准的很好的工具。基于BLM模型来制定水质基准,可以更加经济、合理、有效地控制金属向环境中的排放。在未来,生物配体模型既面临挑战又有着广阔的应用和发展前景,相信生物配体模型在我国水质基准建立的过程中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配体模型 金属 水质基准 水效应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河浮游植物群落及生物多样性基准验证 被引量:10
5
作者 耿文华 陈继淼 +1 位作者 冯剑丰 朱琳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39-245,共7页
为建立中国水环境生态学基准体系,并验证其合理性,于2011和2012年夏季,对辽河水系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进行了调查,并结合所收集到的资料,初步验证了辽河水系浮游植物生物多样性基准值的合理性.两次采样共检出6门169种及变种;细... 为建立中国水环境生态学基准体系,并验证其合理性,于2011和2012年夏季,对辽河水系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进行了调查,并结合所收集到的资料,初步验证了辽河水系浮游植物生物多样性基准值的合理性.两次采样共检出6门169种及变种;细胞密度均值分别为4.91×10^6,7.04×10^6个/L,优势类群为硅藻和绿藻.共检出污染指示种59种,其中乙型中污指示种最多,为53种;检出优势种35种,主要为硅藻.综合各生物指标显示辽河水系夏季为富营养型中度污染水体.Shannon指数(邱在1.18-3.56之间,均未达到本文参考的基准值3.65,分析结果显示用于计算基准值所选取的参照点较为合适,通过分析辽河水系及我国其他一些河流的Shannon指数与水质状况,初步认为,该基准值偏高,建议辽河水系设定基准值的下限H=3.2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河水系 浮游植物 群落结构 生物多样性基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度、光照和磷酸盐脉冲输入对三角褐指藻的交互影响 被引量:4
6
作者 周慧敏 冯剑丰 +1 位作者 朱琳 李文娇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44-250,共7页
研究了光照和温度联合作用下磷酸盐脉冲输入对三角褐指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磷酸盐脉冲输入频率对三角褐指藻生长的影响趋于显著,连续添加磷酸盐和低频脉冲更有利于三角褐指藻快速增长,但较高的光照强度[125μmol/(m2?... 研究了光照和温度联合作用下磷酸盐脉冲输入对三角褐指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磷酸盐脉冲输入频率对三角褐指藻生长的影响趋于显著,连续添加磷酸盐和低频脉冲更有利于三角褐指藻快速增长,但较高的光照强度[125μmol/(m2?s)]和较高的温度(18℃、25℃)同时作用将抑制三角褐指藻的磷酸盐吸收能力.研究证实了温度、光照和脉冲对三角褐指藻的生长存在交互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酸盐脉冲输入 温度 光照 交互作用 浮游植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腐植酸影响扑草净对斑马鱼的急性毒性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赵倩 王灿灿 +1 位作者 袁旭姣 朱琳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653-659,共7页
腐植酸(HA)是水环境中一类重要的溶解性有机质,它能影响有机污染物对生物的急性毒性。以除草剂扑草净(Prometryn)作为目标污染物,模式生物斑马鱼(Danio rerio)作为受试生物,研究了扑草净对斑马鱼的96 h急性毒性以及HA存在下其对斑马鱼... 腐植酸(HA)是水环境中一类重要的溶解性有机质,它能影响有机污染物对生物的急性毒性。以除草剂扑草净(Prometryn)作为目标污染物,模式生物斑马鱼(Danio rerio)作为受试生物,研究了扑草净对斑马鱼的96 h急性毒性以及HA存在下其对斑马鱼的毒性变化情况。结果显示,扑草净对斑马鱼的96 h半致死浓度(96 h LC50)为7.448 mg·L-1,95%置信区间为(7.032~7.971)mg·L-1。5 mg·L-1的HA对扑草净的毒性没有显著影响,但当扑草净浓度为8.5 mg·L-1时,15 mg·L-1的HA增加了其对斑马鱼的96 h累积死亡率,较同样扑草净浓度下无HA组高出40%。研究表明在较高扑草净浓度下,15 mg·L-1HA能增加其对斑马鱼的急性毒性,这可能是由于较高浓度(大于LC50值)的扑草净与HA共存时,减少污染物毒性的络合机制被其他能够引起毒性增加的机制所掩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腐植酸 扑草净 急性毒性 斑马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ZnO和纳米CuO在斑马鱼体内的富集与清除 被引量:2
8
作者 张阳 周亚 +1 位作者 陈继淼 朱琳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068-1075,共8页
为探讨工程纳米材料的生物毒性,采用半静态暴露方式(更换试液周期为1 d),在4 mg·L-1和10 mg·L-1浓度条件下,进行了斑马鱼(Danio rerio)对2种金属氧化物纳米材料——nano-Zn O和nano-Cu O的富集和清除实验。整个实验为期52 d,... 为探讨工程纳米材料的生物毒性,采用半静态暴露方式(更换试液周期为1 d),在4 mg·L-1和10 mg·L-1浓度条件下,进行了斑马鱼(Danio rerio)对2种金属氧化物纳米材料——nano-Zn O和nano-Cu O的富集和清除实验。整个实验为期52 d,其中暴露阶段28 d,清除阶段24 d。通过测定不同时间节点纳米材料在鱼体内的浓度,研究了斑马鱼对nano-Zn O和nano-Cu O的富集与清除规律;并计算暴露阶段的最大富集系数(BAFmax)以及清除阶段的排出速率常数和总量清除率,比较分析了斑马鱼对这2种纳米材料的富集与清除能力。结果表明:在暴露阶段,nano-Zn O和nano-Cu O在斑马鱼体内的BAFmax分别为169.5和493.4(4 mg·L-1处理组)及168.4和298.6(10 mg·L-1处理组),二者在斑马鱼体内均不具有生物蓄积性;在清除阶段,nano-Cu O可以被斑马鱼有效地排出,其总量清除率(>99.5%)和排出速率常数均高于nano-Zn O,而直到清除24 d时,斑马鱼对nano-Zn O的清除仍不完全(清除率<91%)。本实验结果为金属氧化物纳米材料对水生生物的慢性毒理学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马鱼 长期暴露 富集 清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金属对发光海藻Pyrocystis lunula的毒性研究——一种新型的快速生物毒性测试方法QwikLite 被引量:2
9
作者 冯鸣凤 朱琳 陈中智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2010年第4期531-536,共6页
利用海洋发光藻--新月梨甲藻Pyrocystis lunula的生物发光特性(QwikLite方法),以发光抑制为测试终点,研究了6种重金属离子Zn2+、Cu2+、Pb2+、Cr6+、Cd2+、Hg2+的毒性,24h EC50分别为4.6601mg·L-1、0.0960mg·L-1、1.4935mg... 利用海洋发光藻--新月梨甲藻Pyrocystis lunula的生物发光特性(QwikLite方法),以发光抑制为测试终点,研究了6种重金属离子Zn2+、Cu2+、Pb2+、Cr6+、Cd2+、Hg2+的毒性,24h EC50分别为4.6601mg·L-1、0.0960mg·L-1、1.4935mg·L-1、0.1626mg·L-1、0.1272mg·L-1、0.0048mg·L-1.将该结果与这6种金属离子对其它发光藻、发光菌、糠虾和泥螺的毒性效应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利用QwikLite方法和Vibrio覱scheri(Microtox方法)测定的6种重金属离子的毒性顺序相似,但QwikLite法比Microtox法的灵敏度高1~2个数量级;发光藻与糠虾和泥螺的灵敏度相似或者更高,与泥螺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发光藻毒性测试方法QwikLite由于灵敏度高、操作简便、快速经济等优点,可以作为一种新型的快速生物测试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yrocystis lunula 生物发光 重金属 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ano-QSAR: 纳米毒理学领域的新方法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阳 朱琳 王璐璐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87-493,共7页
随着纳米毒理学实验研究的不断深入,反映纳米材料生物毒性效应的数据也不断丰富,以这些数据为基础建立的定量结构活性关系(QSAR)模型开始发挥其在纳米材料潜在毒性研究和预测方面的作用。纳米材料的QSAR(Nano-QSAR)研究以经典QSAR模型... 随着纳米毒理学实验研究的不断深入,反映纳米材料生物毒性效应的数据也不断丰富,以这些数据为基础建立的定量结构活性关系(QSAR)模型开始发挥其在纳米材料潜在毒性研究和预测方面的作用。纳米材料的QSAR(Nano-QSAR)研究以经典QSAR模型为指导,结合纳米材料特殊的物理化学性质,提供了一种对纳米材料快速筛选和优先测试的新途径。本文就Nano-QSAR的前期研究现状,从纳米材料结构描述符、毒性效应数据和建模方法3个方面分析了模型的构建流程和框架;通过列举部分研究成果和主要的模型指标,初步探讨了建模方法的选择和结构描述符的识别;最后指出目前Nano-QSAR研究面临的挑战和今后努力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材料 纳米毒理学 Nano-QSAR 结构描述符 数据挖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晶型纳米TiO_2在斑马鱼体内的富集与清除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阳 朱琳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52-57,共6页
为探讨纳米材料的慢性生物效应以及材料结构对生物富集的影响,开展了A-TiO2(锐钛型纳米TiO2)和R-TiO2(金红石型纳米TiO2)在斑马鱼(Danio rerio)体内的长期富集和清除试验.采用半静态暴露试验,试验周期为46 d(暴露阶段28 d,清除阶... 为探讨纳米材料的慢性生物效应以及材料结构对生物富集的影响,开展了A-TiO2(锐钛型纳米TiO2)和R-TiO2(金红石型纳米TiO2)在斑马鱼(Danio rerio)体内的长期富集和清除试验.采用半静态暴露试验,试验周期为46 d(暴露阶段28 d,清除阶段18 d),每种晶型设置2个处理组(ρ分别为4.0和10.0 mg/L),测定各时间点斑马鱼体内不同晶型纳米TiO2含量(以w计);以暴露阶段的BAF(生物富集系数)以及清除阶段的排出速率常数、总量清除率为终点,比较斑马鱼对2种晶型纳米TiO2的富集、清除的异同.结果表明:在暴露阶段,A-TiO2在斑马鱼体内的富集量显著高于R-TiO2,10.0 mg/L处理组斑马鱼体内富集量均显著高于4.0 mg/L处理组;4.0和10.0 mg/L的A-TiO2处理组的BAF分别为76.7和105.4 L/kg,略高于R-TiO2(41.6和36.1 L/kg),二者在斑马鱼体内均不具有生物蓄积性.在清除阶段,斑马鱼体内的2种晶型的纳米TiO2均可被排出,清除阶段的清除率为88.0%-100%;斑马鱼体内2种晶型纳米TiO2富集量的下降均符合一阶指数衰减方程,排出速率常数在0.26-1.01 d-1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TIO2 晶型 斑马鱼 长期暴露 富集 清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生物配体模型研究铅和镉及其混合物联合毒性 被引量:6
12
作者 周亚 朱琳 +1 位作者 冯剑丰 杨光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7-54,共8页
为探讨生物配体模型(BLM)对金属混合物的适用性,以莱茵衣藻(Chlamydomonas reinhardtii)为研究对象,以藻体内短时间(≤60 min)生物积累量为指标,研究了Pb和Cd对莱茵衣藻的联合毒性作用。结果表明:Pb和Cd单独暴露下,藻体内生物积累过程... 为探讨生物配体模型(BLM)对金属混合物的适用性,以莱茵衣藻(Chlamydomonas reinhardtii)为研究对象,以藻体内短时间(≤60 min)生物积累量为指标,研究了Pb和Cd对莱茵衣藻的联合毒性作用。结果表明:Pb和Cd单独暴露下,藻体内生物积累过程可用米门方程(Michaelis-Menten equation)来描述。计算得到Cd传输位点的最大吸收通量Jmax为(8.312±0.034)×10-12mol·cm-2·s-1,该位点的半饱和系数(米门系数)KM=(1.012±0.032)×10-6mol·L-1,稳定常数KCd=0.988×106(mol·L-1)-1;Pb传输位点的Jmax为(1.28±0.039)×10-11mol·cm-2·s-1,该位点的KM=(3.56±0.34)×10-7mol·L-1,KPb为2.81×106(mol·L-1)-1。Cd和Pb的竞争实验中,当固定Cd的浓度,其吸收通量随Pb的增加而显著降低;固定Pb的浓度,其吸收通量随Cd的增加略有降低。这表明Pb和Cd可能存在相同的传输位点,且Pb对传输位点的结合能力要远大于Cd。在低浓度Pb和Cd的混合暴露溶液中,短时间内绿藻对Pb的生物积累量会远大于Cd。研究结果表明BLM可用于描述低浓度下Cd和Pb的竞争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莱茵衣藻 重金属 PB CD 联合毒性 生物配体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氯农药在东方白鹳组织里的浓度 被引量:3
13
作者 王灿灿 陈旭 +4 位作者 冯剑丰 杜鑫 赵倩 高永飞 朱琳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2807-2814,共8页
对越冬迁徙期间中途停留在天津北大港的野生鸟类—东方白鹳(Ciconiaboyciana)体内肌肉、肝脏、心脏、胃和脾中ΣOCPs浓度进行了检测.各组织中检出的ΣOCPs平均浓度(浓度范围,以脂重计)在心脏中最高,为955.30ng/g(88.65~4102.577ng/g),... 对越冬迁徙期间中途停留在天津北大港的野生鸟类—东方白鹳(Ciconiaboyciana)体内肌肉、肝脏、心脏、胃和脾中ΣOCPs浓度进行了检测.各组织中检出的ΣOCPs平均浓度(浓度范围,以脂重计)在心脏中最高,为955.30ng/g(88.65~4102.577ng/g),次之为肝脏,平均浓度为465.55ng/g(37.96~1476.17ng/g),再次之为胃、脾和肌肉,浓度分别为251.64ng/g(102.88~354.61ng/g)、176.5ng/g(158.72~194.50ng/g)和143.96ng/g(10.90~800.51ng/g).在肝脏和心脏中ΣDDTs和浓度高于ΣHCHs,在其它组织中则相反.与其它研究相比,本研究所检测鸟体内有机氯浓度较低,表明这批东方白鹳并尚未受到环境中OCPs的严重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氯农药(OCPs) 东方白鹳 鸟类 持久性污染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