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52篇文章
< 1 2 1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以重点学科为依托 培养本科创新人才——南开大学环境化学创新人才的培养实践 被引量:8
1
作者 孙红文 戴树桂 +3 位作者 徐建 马小东 汪磊 张彦峰 《中国大学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11-13,共3页
本文分析了重点学科在本科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优势和潜在问题,讨论了提高本科生培养质量与重点学科建设相辅相成的关系,提出了依托重点学科做好本科创新人才培养的途径,并介绍了南开大学在环境化学创新人才培养中的有益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 本科教育 创新人才 重点学科 课外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开大学大型精密仪器开放管理探索 被引量:12
2
作者 杨丽萍 卢媛 +2 位作者 陈翠红 孟凤林 展思辉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255-256,261,共3页
大型精密仪器开放是实现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支撑"双一流"大学建设的必然选择。结合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大型精密开放过程遇到的问题,通过改革开放模式、完善制度建制、提高管理队伍水平等措施,建立了统筹教学、科研、... 大型精密仪器开放是实现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支撑"双一流"大学建设的必然选择。结合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大型精密开放过程遇到的问题,通过改革开放模式、完善制度建制、提高管理队伍水平等措施,建立了统筹教学、科研、服务和交流的大型精密仪器开放管理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精密仪器 开放管理 双一流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二届海峡两岸土壤及地下水污染与修复研讨会在南开大学召开
3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1069-1069,共1页
关键词 海峡两岸 研讨会 召开 协会 决定 合作 大会 地下水污染 土壤 地下水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科学专业核心知识单元与核心课程设置实践 被引量:4
4
作者 鞠美庭 楚春礼 刘海峰 《中国大学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8-41,共4页
推动课程体系建设是落实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专业提出建立核心知识单元和核心知识点,推动核心课程体系建设,围绕环境问题识别和分析、实验与实践教学、科研创新训练三条主线推动课程建设,而国家级特色专业建... 推动课程体系建设是落实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专业提出建立核心知识单元和核心知识点,推动核心课程体系建设,围绕环境问题识别和分析、实验与实践教学、科研创新训练三条主线推动课程建设,而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精品课程群、国家级教学团队、精品教材、精细化管理等是课程教学的有效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科学专业 核心课程 核心知识 主线 保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碳中和生物”环境科学的新概念与研究展望 被引量:20
5
作者 周启星 李晓晶 欧阳少虎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9,共9页
碳达峰、碳中和是责任,是使命,更是机遇和挑战。时至今日,越来越多的国家、地区和个人投身这一事业中,共创人类可持续的未来。我国政府更是承诺,通过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力争CO;排放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 碳达峰、碳中和是责任,是使命,更是机遇和挑战。时至今日,越来越多的国家、地区和个人投身这一事业中,共创人类可持续的未来。我国政府更是承诺,通过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力争CO;排放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为了更好、更快地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创新推动碳中和工作,本文首次提出了"碳中和生物"的新概念,并对其内涵进行了辨析。从碳中和植物、碳中和微生物、碳中和动物、碳中和种群/群落以及碳中和生态系统的界定入手,深入阐述了碳中和生物的分类体系。为了自然界生物本身的碳中和功能尽可能放大或得以最大程度的提升,必须大规模构建碳中和生物生态体系,包括农业碳中和粮食作物体系、低碳养殖体系、碳中和湿地生态系统、碳中和生物共生或协同体系,以及基于环境修复的碳中和体系。最后,还对碳中和生物和生物固碳的今后研究进行了建设性的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中和 生物固碳 地质封存 绿色治理 可持续地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世界农业环境科学研究动态与展望 被引量:8
6
作者 周启星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6,共6页
扼要概述了农业环境科学在国际上兴起与发展所经历的3个阶段,以及在我国所走过的5个相对独立的时期;列举了包括英国、荷兰、意大利、美国和日本等国在内的国际农业环境研究机构,并简要介绍了其开展的主要研究动态;分析、阐述了世界农业... 扼要概述了农业环境科学在国际上兴起与发展所经历的3个阶段,以及在我国所走过的5个相对独立的时期;列举了包括英国、荷兰、意大利、美国和日本等国在内的国际农业环境研究机构,并简要介绍了其开展的主要研究动态;分析、阐述了世界农业环境科学研究发展的趋势;提出了该学科发展今后的主要任务与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环境科学 世界农业 生态影响 研究动态 学科发展 展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液异相催化剂在环境科学领域中的应用 被引量:1
7
作者 汪磊 孙红文 《生态环境》 CSCD 2004年第3期420-424,共5页
异相催化是催化反应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应用十分广泛。固-液异相催化作为环境科学领域中的一项比较新颖的技术,在研究污染物在多介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行为、开发受污染环境修复及污废水处理新技术等诸多方面都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因此,... 异相催化是催化反应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应用十分广泛。固-液异相催化作为环境科学领域中的一项比较新颖的技术,在研究污染物在多介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行为、开发受污染环境修复及污废水处理新技术等诸多方面都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因此,对不同类型固-液异相催化剂在环境科学领域的应用研究逐渐成为国内外环境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其中,金属和金属氧化物因对某些氧化-还原反应具有较好的催化作用,在饮用水脱氮、污废水脱卤及深度氧化处理等水处理领域的应用较为广泛;固态酸催化剂能催化聚合、裂化、水解反应,因此与某些有机污染物的降解密切相关;将同相催化剂固定化为异相催化剂,同样成为新技术开发的方向之一;天然催化剂对污染物在多介质环境中行为影响的研究近年来也屡有发表。此外,载体因对催化剂的活性及应用具有重要影响,也日益受到关注。文章对环境科学领域中固-液异相催化剂的应用研究进行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液异相催化 催化剂 环境科学 载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土壤环境基准与标准研究五十年:发展历程与未来展望
8
作者 马瑾 骆永明 +30 位作者 胡清 林玉锁 马义兵 马奇英 姜林 李发生 仇荣亮 赵方杰 杨忠芳 李芳柏 吴龙华 赵晓丽 刘承帅 侯德义 王玉军 龙涛 侯红 林春野 程红光 胡献刚 陈世宝 汪鹏 苏婧 宋静 师华定 郭观林 颜增光 姜锦林 袁勇 王贝贝 吴丰昌 《环境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649-1667,共19页
土壤环境基准是制定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的科学依据,在土壤环境管理体系中具有基础性支撑作用。本文系统梳理回顾了我国土壤环境基准与标准研究50年来的发展历程,将其划分为萌芽起步(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初步应用(20世纪90年代)、先行... 土壤环境基准是制定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的科学依据,在土壤环境管理体系中具有基础性支撑作用。本文系统梳理回顾了我国土壤环境基准与标准研究50年来的发展历程,将其划分为萌芽起步(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初步应用(20世纪90年代)、先行先试(2000-2010年)、系统研究(2011-2019年)和规范发展(2020年至今)五个发展阶段,详细阐述了各阶段的历史背景及国家需求、重要事件及其影响、代表性学者及其学术贡献、重要科研项目及标志性成果、存在问题与不足以及相关成果对国家土壤环境管理的支撑作用等。基于上述分析,形成了我国土壤环境基准与标准研究的历史发展脉络,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我国土壤环境基准与标准研究的内涵和外延。最后,结合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战略需求,特别是针对污染防治攻坚战中的净土保卫战,从顶层设计、技术体系、数据平台、暴露场景和暴露参数等多个维度,提出了未来中国土壤环境基准研究的发展方向,以期为进一步完善中国土壤环境基准体系,更好地支撑我国土壤环境标准体系建设,提升国家土壤环境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环境基准 发展历程 理论方法 研究体系 未来展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银颗粒在水环境中的化学转化及影响因素
9
作者 尤琪 杨艺 +1 位作者 张寅清 祝凌燕 《生态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6-166,共11页
纳米银是目前世界上应用最广的纳米材料,其具有多种形态与尺寸。因其具有诸多优点而被广泛用于众多技术领域,纳米银的大量生产与使用导致其在使用的各个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进入天然水环境中,并产生相应的风险,其中纳米银颗粒的应用最为... 纳米银是目前世界上应用最广的纳米材料,其具有多种形态与尺寸。因其具有诸多优点而被广泛用于众多技术领域,纳米银的大量生产与使用导致其在使用的各个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进入天然水环境中,并产生相应的风险,其中纳米银颗粒的应用最为广泛。天然水环境成分复杂,一旦进入水环境,纳米银颗粒将受到水物理化学以及水生生物的影响,其形态与性能将发生改变。纳米银在水环境中积累、转化并可能引起水生生态系统中微生物的扰动,进而产生复杂的毒理效应。因此,对纳米银颗粒在水环境中环境行为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该文综述了水环境中纳米银颗粒的来源以及纳米银颗粒在水环境中可能发生的转化行为,重点阐述了纳米银颗粒在水环境中的化学转化行为,包括水环境中纳米银颗粒的氧化溶解、硫化、氯化等化学转化的过程,以及纳米银自身理化性质和不同的环境因素对纳米银颗粒不同类型化学转化的影响机制的研究现状。其中纳米银颗粒的氧化溶解是其在水环境中最常见的化学转化过程,这个过程与纳米银的浓度相关,一般可分为快速与慢速两个阶段。而纳米银的硫化与氯化转化过程更复杂,其主要与水环境中的S/Ag与Cl/Ag相关,并且对纳米银颗粒的毒性效应起到关键作用。纳米银在实际环境中的化学转化受到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机制有待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银颗粒 水环境 氧化溶解 氯化 硫化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为环境科学及其教育事业不懈奋斗的学者 恭祝戴树桂教授八十华诞
10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I0001-I0002,共2页
2007年9月22日是我国著名的环境科学及教育家戴树桂教授八十寿辰,在此,我们向桃李满园、成果丰硕的戴树桂教授致以热烈地祝贺,祝他健康长寿.
关键词 环境科学 教育事业 学者 健康长寿 教育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基准值的科学研究与我国环境标准的修订 被引量:60
11
作者 周启星 罗义 祝凌燕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5,共5页
对环境基准和环境标准在概念上进行了辨析,论述了环境基准科学研究中需要把握的几个核心问题,其中最为关键的一步是不同类型生态受体的选取,因此环境基准值应该是基于不同保护对象的多目标函数或一个范围值。鉴于我国环境标准迫切需要... 对环境基准和环境标准在概念上进行了辨析,论述了环境基准科学研究中需要把握的几个核心问题,其中最为关键的一步是不同类型生态受体的选取,因此环境基准值应该是基于不同保护对象的多目标函数或一个范围值。鉴于我国环境标准迫切需要修订这一实际,呼吁加强环境基准的研究,尤其是要开展一次国家层面上的土壤环境基准的系统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基准值 环境标准 生态受体 生态毒理学 新型污染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安古河道综合开发生态工程地质地貌环境可行性论证 被引量:3
12
作者 罗新正 朱坦 +1 位作者 孙广友 马建平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48-353,共6页
大安古河道位于中新生代松辽沉降带上的中央凹陷区 ,第四纪壳运动以大面积继承性缓慢沉积为主。盖层包括白垩纪浅海相砂岩 ,第三系砂岩、泥岩及厚达 14 3m的第四系碎屑沉积。全新世粘土及粉细砂出露地表 ,对实施水利工程有利。区域地貌... 大安古河道位于中新生代松辽沉降带上的中央凹陷区 ,第四纪壳运动以大面积继承性缓慢沉积为主。盖层包括白垩纪浅海相砂岩 ,第三系砂岩、泥岩及厚达 14 3m的第四系碎屑沉积。全新世粘土及粉细砂出露地表 ,对实施水利工程有利。区域地貌属松嫩冲积低平原 ,阶地海拔高度 14 0m左右 ,呈台状高地。古河道的主体嫩江河漫滩一般低于 132m ,平坦开阔 ,自然坡降 1 5 0 0 0~ 1 10 0 0 0 ,便于布置水利工程。古河道邻近嫩江和月亮泡 ,引水十分方便。排水可直泄查干湖 ,然后回归嫩江河谷 ;或者从三家子古河道出口排入嫩江河谷 ,均为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安古河道 生态工程 地质地貌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2安全科学与工程国际学术会议
13
作者 徐建新 杨杰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27-127,共1页
由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与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联合主办的“2012安全科学与工程国际学术会议”,将于2011年11月7—9日在北京西国贸大酒店举行。
关键词 国际学术会议 安全科学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 工程 经济贸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属硫化物超细颗粒的环境行为和生物效应 被引量:1
14
作者 关文宇 张展华 张彤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71-1084,共14页
微纳尺度的金属硫化物超细颗粒在自然环境中分布广泛且可长期稳定存在,具有不同于大尺寸矿物的理化性质和反应活性.正确认识金属硫化物超细颗粒的来源、环境行为和生物效应,准确评估其对人体和环境的潜在健康风险,已成为环境科学领域热... 微纳尺度的金属硫化物超细颗粒在自然环境中分布广泛且可长期稳定存在,具有不同于大尺寸矿物的理化性质和反应活性.正确认识金属硫化物超细颗粒的来源、环境行为和生物效应,准确评估其对人体和环境的潜在健康风险,已成为环境科学领域热点之一.基于此,本文综述了金属硫化物超细颗粒的自然来源和人为来源,重点分析了金属硫化物超细颗粒的团聚、转化和吸附等环境行为及其对微生物、植物、动物等生物体的影响效应.最后,针对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难点问题,着重从金属硫化物超细颗粒精准识别和定量、超细颗粒与污染物及生物细胞的界面反应过程、超细颗粒与生物体作用的分子学机制和原位表征技术开发等方面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硫化物 超细颗粒 来源 环境行为 生物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29个中心城市碳达峰转型状态评估研究
15
作者 王军锋 吴艺涵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3-20,30,共9页
中心城市作为中国经济和人口聚集载体,是国家碳达峰目标实现的核心关注区域。科学评估我国中心城市的碳达峰转型的基础以及潜在的挑战,对于当前积极稳妥地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非常重要。论文通过构建中心城市碳达峰转型状态的评估模型... 中心城市作为中国经济和人口聚集载体,是国家碳达峰目标实现的核心关注区域。科学评估我国中心城市的碳达峰转型的基础以及潜在的挑战,对于当前积极稳妥地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非常重要。论文通过构建中心城市碳达峰转型状态的评估模型,选取了适用于评估状态的多维指标,基于2016—2020年的面板数据对中国中心城市碳达峰转型状态进行分析讨论。结果表明:(1)多数中心城市尚未进入碳排放达峰期和达峰后平稳下降期,南方地区中心城市目前经济发展的碳排放效率普遍高于北方城市;(2)中心城市能耗强度的下降速率均较快,这也直接带动了碳排放增量发展趋势的减缓,有利于碳达峰转型尽早实现;(3)中心城市经济和人口与碳排放量的脱钩状态不稳定,实现稳定脱钩的发展状态还需要中长期发展转型策略的设计与实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达峰 碳达峰状态评估 指标体系 中心城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氟与多氟化合物在场地土壤中的垂直迁移行为 被引量:2
16
作者 陈新 孙霄 +2 位作者 单国强 仪淑君 祝凌燕 《环境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0-148,共9页
全氟与多氟化合物(per-and polyfluoroalkyl substances,PFAS)因其极强的环境持久性而受到广泛关注,然而其在土壤中的垂直运移行为尚不清楚.本研究在我国某氟化工业园区附近采集了深度为20.3 m的土柱,对其进行分层并提取土壤中的胶体.... 全氟与多氟化合物(per-and polyfluoroalkyl substances,PFAS)因其极强的环境持久性而受到广泛关注,然而其在土壤中的垂直运移行为尚不清楚.本研究在我国某氟化工业园区附近采集了深度为20.3 m的土柱,对其进行分层并提取土壤中的胶体.定量分析不同深度土壤和胶体中18种常见PFAS.结果表明,土壤和胶体中PFAS平均总浓度分别达到了309.5 ng·g^(−1)干重和542.3 ng·g^(−1)干重,全氟辛酸PFOA为最主要的物质,占比均超过77%.随深度增加,长碳链PFAS在土壤与胶体中占比不断下降而短碳链PFAS则上升,说明短碳链PFAS具有更强的迁移能力.土壤与胶体在PFAS组成上具有明显差异:土壤中新型醚羧酸类PFAS占比显著高于胶体,而胶体中短碳链PFAS占比更高,说明PFAS的化学结构对其在胶体上的吸附具有较大影响.进一步的计算表明,相比于下层土壤,PFAS在上层土壤(0.1—2.6 m)胶体上具有较高的负载量(982.0 ng vs.146.0 ng),表明上层土壤中胶体载带对PFAS的垂直迁移具有一定贡献,特别是对短链羧酸垂直迁移的贡献要大于PFOA.本研究证明PFAS(尤其是短碳链PFAS)能够随胶体垂直运移至深层土壤并对地下水安全造成潜在威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氟与多氟化合物 土柱 胶体 垂直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岛环境空气PM10和PM2.5污染特征与来源比较 被引量:104
17
作者 吴虹 张彩艳 +4 位作者 王静 宣肇菲 楚翠娟 冯银厂 徐虹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583-589,共7页
2011—2012年分别在青岛设6个和2个采样点采集PM10和PM2.5样品,分析二者质量浓度及颗粒物中多种无机元素、水溶性离子和碳等组分的质量浓度,以研究PM10及PM2.5的污染特征.采用CMB-iteration模型估算法,确定一次源类及二次源类对PM10和PM... 2011—2012年分别在青岛设6个和2个采样点采集PM10和PM2.5样品,分析二者质量浓度及颗粒物中多种无机元素、水溶性离子和碳等组分的质量浓度,以研究PM10及PM2.5的污染特征.采用CMB-iteration模型估算法,确定一次源类及二次源类对PM10和PM2.5的贡献,利用统计学方法比较PM10和PM2.5的污染源.结果表明:青岛大气颗粒物质量浓度季节变化显著,表现为春、冬季高,夏、秋季低;Na、Mg、Al、Si、Ca和Fe元素主要富集在PM10中,SO42-、NO3-、EC和OC主要富集在PM2.5中;城市扬尘、煤烟尘、建筑水泥尘及海盐粒子等粗粒子在PM10中的分担率较PM2.5中的高,分担率分别为28.7%、17.2%、7.16%及4.47%;二次硫酸盐、二次硝酸盐、机动车尾气尘及SOC(二次有机碳)等在PM2.5中的分担率较PM10中的高,分担率分别为19.3%、8.97%、13.7%及6.07%;由PM10与PM2.5化学组分的分歧系数可见,春、秋季PM10和PM2.5化学构成存在一定差异,而冬、夏季二者的化学构成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10 PM2 5 源解析 CMB-iteration模型 富集因子 分歧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炭的环境效应及其应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60
18
作者 李力 刘娅 +3 位作者 陆宇超 梁中耀 张鹏 孙红文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1411-1421,共11页
作为新型环境功能材料,生物炭以其优良的环境效应和生态效应成为环境科学等学科研究的前沿热点.本文介绍了生物炭结构和基本特性,对其在土壤肥力改良、碳的增汇减排以及受污染环境修复的应用和机理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扼要分析... 作为新型环境功能材料,生物炭以其优良的环境效应和生态效应成为环境科学等学科研究的前沿热点.本文介绍了生物炭结构和基本特性,对其在土壤肥力改良、碳的增汇减排以及受污染环境修复的应用和机理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扼要分析了生物炭研究的前景和方向,为生物炭技术的应用和推广提供一定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环境效应 土壤改良 碳增汇减排 环境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波市环境空气中PM_(10)和PM_(2.5)来源解析 被引量:135
19
作者 肖致美 毕晓辉 +4 位作者 冯银厂 王玉秋 周军 傅晓钦 翁燕波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49-555,共7页
2010年在宁波3个环境受体点采集不同季节的PM10和PM2.5样品,同时采集颗粒物源类样品,分析它们的质量浓度及多种无机元素、水溶性离子和碳等组分的含量.采用OC/EC最小比值法确定了SOC(二次有机碳)对PM10和PM2.5的贡献,据此重新构建了受... 2010年在宁波3个环境受体点采集不同季节的PM10和PM2.5样品,同时采集颗粒物源类样品,分析它们的质量浓度及多种无机元素、水溶性离子和碳等组分的含量.采用OC/EC最小比值法确定了SOC(二次有机碳)对PM10和PM2.5的贡献,据此重新构建了受体化学成分谱.使用化学质量平衡模型对宁波市区的PM10和PM2.5来源进行了解析.结果表明:城市扬尘、煤烟尘、二次硫酸盐和机动车尾气尘是环境空气中PM10的主要来源,其分担率分别为23.0%、15.9%、13.3%和12.3%;对PM2.5有重要贡献的源类是城市扬尘、煤烟尘、二次硫酸盐、机动车尾气尘、二次硝酸盐和SOC,其分担率分别为19.9%、14.4%、16.9%、15.2%、9.78%和8.8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10 PM2.5 源解析 化学质量平衡模型 二次有机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贸易自由化对我国环境污染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118
20
作者 张连众 朱坦 +1 位作者 李慕菡 张伯伟 《南开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5,30,共4页
本文的目的是研究贸易自由化对我国环境污染的影响。通过建立贸易与环境污染关系的一般均衡理论模型,合理选择数据,将贸易自由化对我国环境污染的规模效应、组成效应和技术效应进行了定量分析。回归结果显示,规模效应将加剧我国的环境... 本文的目的是研究贸易自由化对我国环境污染的影响。通过建立贸易与环境污染关系的一般均衡理论模型,合理选择数据,将贸易自由化对我国环境污染的规模效应、组成效应和技术效应进行了定量分析。回归结果显示,规模效应将加剧我国的环境污染水平,而组成效应和技术效应将降低我国的环境污染程度,贸易自由化将有利于我国的环境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贸易自由化 环境污染 中国 均衡理论模型 规模效应 组成效应 技术效应 环境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