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00篇文章
< 1 2 6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在线教学的思考——兼谈南开大学“大学语文”在线课程建设 被引量:27
1
作者 冯大建 迟宝东 刘子琦 《中国大学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24-28,共5页
南开大学"大学语文"课程在线教学实施多年,与课堂教学配合紧密,深化课堂教学、推动自主学习、改革评测体系,开发出一套有特色的在线教学软件与教学模式。此系列软件与教学模式,不仅适用于大学语文课程,对于高校人文素质教育... 南开大学"大学语文"课程在线教学实施多年,与课堂教学配合紧密,深化课堂教学、推动自主学习、改革评测体系,开发出一套有特色的在线教学软件与教学模式。此系列软件与教学模式,不仅适用于大学语文课程,对于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其他课程也具有较强的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在线教学 大学语文 人文素质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外结合”的有机整体观--南开大学博士生导师王立新教授访谈 被引量:1
2
作者 王立新 欧光安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3-8,共6页
文章是对南开大学文学院王立新教授的访谈,涉及希伯来文学研究、外国文学研究方法、外国文学史的编写及青年教师成长方面的话题。王立新教授认为,希伯来文学研究与通常所说的圣经文学研究并不能简单地等同为一个研究领域,前者需要在希... 文章是对南开大学文学院王立新教授的访谈,涉及希伯来文学研究、外国文学研究方法、外国文学史的编写及青年教师成长方面的话题。王立新教授认为,希伯来文学研究与通常所说的圣经文学研究并不能简单地等同为一个研究领域,前者需要在希伯来自身的历史文化传统语境中展开,后者一般则被置于基督教历史文化的论域中进行。在外国文学研究的方法上,他认同"内外结合"的研究方法,反对将文学研究作为普泛式的文化研究,坚持文学既拥有自身的疆界,又是在一定的时代精神、历史文化土壤中产生,需要在跨学科视域中予以深入讨论的基本立场,主张以形式诗学与文化诗学有机结合的批评方法,在有效认识文学文本的艺术世界如何被建构的基础上合乎逻辑地揭示其丰富的文化意蕴。关于外国文学史,他主张要更重视世界文学发展过程中东西方文学的交流和相互影响,特别是20世纪以来的文学史书写,更要注意打破以往东西方文学二分的认识模式,并且要警惕将文学研究变为某种文化批评理论的注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希伯来文学 研究方法 文学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焚椒录》看辽代文学的发展水平
3
作者 查洪德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5-114,共10页
辽代王鼎的《焚椒录》,是一部兼具笔记与传奇性质的优秀作品。作为传奇作品,与宋代的同类作品相比,绝无逊色。它能躲过辽代严厉文禁流传至今,既有其本身艺术力量的因素,也是一种偶然。在当今的中国文学史研究中,辽代基本上是被忽视的,... 辽代王鼎的《焚椒录》,是一部兼具笔记与传奇性质的优秀作品。作为传奇作品,与宋代的同类作品相比,绝无逊色。它能躲过辽代严厉文禁流传至今,既有其本身艺术力量的因素,也是一种偶然。在当今的中国文学史研究中,辽代基本上是被忽视的,文学史家曾有“元无文学”之说,对辽代文学评价,则更等而下之。但有《焚椒录》一篇,足以说明辽代文学发展所达到的高度。我们无法推知,辽代有多少如《焚椒录》这样甚至可能更优秀的作品,因辽政府文禁未能流传,而淹没在历史尘埃中。把《焚椒录》看作辽代优秀文学作品的冰山一角,可以得出这样的认识:辽代文学的发展,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它承唐伴宋,无疑是中国文学史一个很有价值的重要部分。由此我们更应该高度重视《焚椒录》,因为它标志着一个朝代文学的高度。进而对于辽代文学有幸存留的吉光片羽,都应备加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代文学 王鼎 《焚椒录》 萧观音 传奇 笔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世界文学光谱与韩江获奖的极化现象——郝岚与金在涌教授的对谈 被引量:1
4
作者 郝岚 金在涌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2-72,共11页
韩国作家韩江荣获2024年诺贝尔文学奖引起广泛讨论,其背后的跨文化机制及世界文学意义值得深入讨论。对谈以韩江获奖为切入,围绕“新世界文学光谱”这一新的理论框架,探讨全球化背景下文学评价体系的动态变迁与非西方文学复杂的突围路径... 韩国作家韩江荣获2024年诺贝尔文学奖引起广泛讨论,其背后的跨文化机制及世界文学意义值得深入讨论。对谈以韩江获奖为切入,围绕“新世界文学光谱”这一新的理论框架,探讨全球化背景下文学评价体系的动态变迁与非西方文学复杂的突围路径,进而引出翻译问题在世界文学图景中的重要地位。郝岚教授强调,在“新世界文学光谱”中国际文学奖项作为认知工具折射出冷战结束后多元交织的世界文学面貌,而韩江的获奖则可以被视为“极化现象”,其女性身份、韩语写作及对历史创伤的诗性书写挑战了西方中心主义的传统评价标准。对其中的典范价值与机遇挑战,金在涌教授从韩国文学国际化机制切入,分析国家翻译支持对非西方文学全球化的推动作用,并指出韩江创作既根植于韩国女性主义文学传统,又通过叙事创新实现了本土经验与世界议题的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世界文学光谱 诺贝尔文学奖 韩江 翻译 女性主义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同体意识、间性文本与体系批评——中国民族文学的实然形态与应然追求
5
作者 傅钱余 刘俐俐 《内蒙古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23-130,共8页
在加快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背景下,中国民族文学是一个整体性、综合性的概念。它基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进程和现实存在,强调中国文学的民族维度,强调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凸显多民族文学交融互渗的整体... 在加快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背景下,中国民族文学是一个整体性、综合性的概念。它基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进程和现实存在,强调中国文学的民族维度,强调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凸显多民族文学交融互渗的整体关系。在实然性上,中国民族文学文本是一种间性形态,存在于各个层面复杂的相互关系之中;在应然性上,呼吁和追求中国民族文学的体系批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性文本 体系批评 共同体意识 中国民族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韩江与小语种文学的新世界文学困境
6
作者 郝岚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9-140,共12页
202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韩江的创作实践,为审视小语种文学在“新世界文学”体系中的独特困境与突围路径提供了典型案例。韩江所属的韩语文学在新世界文学框架中面临三重困境:如何命名、怎样流通以及本土文学传统遭受忽视。面对“小文学... 202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韩江的创作实践,为审视小语种文学在“新世界文学”体系中的独特困境与突围路径提供了典型案例。韩江所属的韩语文学在新世界文学框架中面临三重困境:如何命名、怎样流通以及本土文学传统遭受忽视。面对“小文学”“弱势文学”等概念因文化语境差异难以适配的情况,提出以语言使用人数为核心的“小语种文学”概念,强调其区别于流散、移民写作的东亚本土性经验。小语种文学在西方中心霸权下遭遇的流通困境,包含跨文化翻译的错漏折射的语言政治不平等,以及国际影响力背后潜藏着小语种国家文化宣传政策与国际市场的妥协之间的现实张力。此外,对以韩江作品为代表的小语种本土文学传统的忽视,体现在国际文学奖的选择和对文本的批评解读,往往深陷西方经典理论阐释的惯性框架中,以西方文学传统模式界定其文学价值,忽略其本身与本土传统文化及文学脉络的深层关联。在警惕西方理论收编的危险的同时,重新强调本土文化对小语种作品阐释的意义。以韩江被新世界文学“祝圣”为镜,小语种文学的世界化进程既需突破西方霸权话语的围剿,亦需在技术变革与文化认同的多重张力中重构主体性,这为重新思考新世界文学体系中的边缘文学提供极具意义的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韩江 新世界文学 小语种文学 流通 本土文学传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明清“小说家言”所反映的文学生态
7
作者 陈才训 《学习与探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7-165,共9页
在明清小说文本中,小说家往往通过现身说法的方式,表达自己对于某些文学现象的真知灼见,生动形象地呈现了当时的文学生态。这些颇具认识价值的“小说家言”,或对小说创作与传播环境予以评价,或直接表明作者的小说观,或对小说创作技巧加... 在明清小说文本中,小说家往往通过现身说法的方式,表达自己对于某些文学现象的真知灼见,生动形象地呈现了当时的文学生态。这些颇具认识价值的“小说家言”,或对小说创作与传播环境予以评价,或直接表明作者的小说观,或对小说创作技巧加以申说。有时小说家通过精心设置的故事情境,借小说人物之口直观生动地表达自己的诗学主张;有时小说家在刻画人物形象时,间接展示了当时的诗歌生态环境。明清时期,作为强势文体的时文与古文之间的关系,成为影响当时文坛生态的一个重要因素,小说家通过特定人物形象反映了当时文章学的某些真实状貌,尤其对“以古文为时文”之说给文坛带来的多重影响予以充分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小说 小说家言 文学生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魏晋南北朝文学演进中的地图影响
8
作者 丁涵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7-88,共12页
魏晋南北朝文学中取法、援用和咏写地图的特出时代现象,顺应了汉末以降史学及其附属的地理学不断成长的学术发展态势。地图作为其时史部地理类文献中主要且特殊之一种,融时间与空间、图像与文字、技术与艺术于一炉,不唯与历史地理学密... 魏晋南北朝文学中取法、援用和咏写地图的特出时代现象,顺应了汉末以降史学及其附属的地理学不断成长的学术发展态势。地图作为其时史部地理类文献中主要且特殊之一种,融时间与空间、图像与文字、技术与艺术于一炉,不唯与历史地理学密不可分,同时也与都邑、山水、行旅等诸多文学题材息息相关。这一时段内,有关文学展示出的地图影响特点表现在:首先,地图绘制的理念、元素、方法,不时渗入文学作品的书写模式、内容形态、语言体制中;其次,地图承载着的真确、精博的图文资料,屡屡构成文学创作的知识来源和校核依据,催生了一股崇真尚实的文风潜流。在技术和工具层面之外,地图蕴含的美学属性和象征寓意,还能唤起文人的阅读想象力,故此将地图用于审美和隐喻思维的表达,丰富和增进了文学的表现力。上述因地图之制作、观览与想象所造成的三重影响,使其在汉唐之间的文学演进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南北朝 史部地理类文献 地图影响下的文学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大学讲义集中出版现象概说——以中文学科为中心 被引量:7
9
作者 李瑞山 金鑫 《出版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99-105,共7页
教员编发讲义在民国大学非常普遍,这些讲义经过教学实践的反复打磨日渐精湛,成为最具出版潜质的学术稿本。经民初十余年的积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这些讲义以多种形式集中出版,构成近代出版史上独特的大学讲义出版高潮。本文从出版史与... 教员编发讲义在民国大学非常普遍,这些讲义经过教学实践的反复打磨日渐精湛,成为最具出版潜质的学术稿本。经民初十余年的积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这些讲义以多种形式集中出版,构成近代出版史上独特的大学讲义出版高潮。本文从出版史与学科史、教育史结合的角度,以中文学科为中心,通过史料钩沉和文献整理对讲义集中出版现象作一呈现,考察民国出版业对我国现代学术发展积极作用的同时,为研究近代出版与近代教育的复杂关系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和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讲义 出版 大学 中文学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的“观念”、“叙述”与接受反映——从大学课堂教学看“中国当代文学史”的编撰问题 被引量:2
10
作者 时世平 张立群 《扬子江(评论)》 2010年第1期18-24,共7页
作为'二级学科'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一个分支,'中国当代文学'无疑会因其开放性而成为一门最具活力同时又最不稳定的学科。虽然,对于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而言。
关键词 中国当代文学史 中国文学史 中国现当代文学 十七年文学 大学课堂教学 历史情境 现代文学 文学史写作 汉语言文学专业 意识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通识教育背景下中国文学史教材编写探赜
11
作者 宁稼雨 《中国大学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80-85,共6页
追溯中国文学类通识教育课程及教材的产生发展历程,在对学科知识系统逻辑规律及其受众范围进行分析推理的基础上,提出通识性文学史形成独立教学和教材发展空间的必要性。并且在通识性文学史与大学语文和专业性文学史两个相关学科知识领... 追溯中国文学类通识教育课程及教材的产生发展历程,在对学科知识系统逻辑规律及其受众范围进行分析推理的基础上,提出通识性文学史形成独立教学和教材发展空间的必要性。并且在通识性文学史与大学语文和专业性文学史两个相关学科知识领域各自特点比较中,梳理出通识性文学史的特点属性。进而提出通识教育背景下文学史教材编写的思路、体例结构方式、语言表述方式,以及统一的理论框架支撑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识教育 中国文学史 编写 探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语言模型在哪里挑战了语言学? 被引量:1
12
作者 石锋 《语言战略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7-96,共10页
“人工智能教父”辛顿对乔姆斯基的批评,值得语言学者思考:大语言模型究竟在哪里挑战了语言学?本文讨论以下问题:(1)搞大语言学还是小语言学?这一问题涉及语言学研究对象拓展和研究范式转换。当前特别需要把小语言学观念转变为大语言学... “人工智能教父”辛顿对乔姆斯基的批评,值得语言学者思考:大语言模型究竟在哪里挑战了语言学?本文讨论以下问题:(1)搞大语言学还是小语言学?这一问题涉及语言学研究对象拓展和研究范式转换。当前特别需要把小语言学观念转变为大语言学观念,建立基于数据和概率统计的多学科、跨领域的科学观。大语言学向外融合文、理、医、工等多学科,向内跨越语音、语法、语义、语用等多领域,海阔天空,大有作为。(2)语言和思维可分还是不可分?人类的思维可以离开语言,语言不可离开思维。思维是为了交流,没有新信息,思维会失去活力而枯竭。不能人为地把思维和交际分离开。(3)语言习得是先天的,还是经验的?人工智能弃用乔姆斯基的语言先天论,转而基于语言经验论,取得了里程碑式的成功。(4)人工智能会不会有思维,甚至有生命?人工智能不会具有生命。人工智能的语言是离开思维的语言。流利的语言并不等于自主的思维。离开人类智能的主宰操控,人工智能将一事无成。我们要学会驾驭人工智能,适应这个有了人工智能的世界,去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大语言学 自主思维 概率匹配 复杂适应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魏晋文化的总体潮流精神 被引量:1
13
作者 宁稼雨 《中州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4-157,共14页
魏晋文化是士人文化的起步阶段,在中国士人文化乃至整个中国文化演变历程中占有重要地位。魏晋士人文化的最大特色与亮点,就是用个人色彩很强的全新士人价值观念和人生信条来取代此前为中央集权专制统治服务的帝王文化。其总体潮流精神... 魏晋文化是士人文化的起步阶段,在中国士人文化乃至整个中国文化演变历程中占有重要地位。魏晋士人文化的最大特色与亮点,就是用个人色彩很强的全新士人价值观念和人生信条来取代此前为中央集权专制统治服务的帝王文化。其总体潮流精神集中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以超然的精神追求取代现实物质欲求,二是以个体的自由洒脱取代社会的规矩樊笼,三是以“道统”良知取代皇权“势统”控驭,四是以审美人生态度取代现实功利人生态度。这些理念不仅明确夯实了中国古代士人文化的基本底色和价值取向,而且也为后来唐宋士人文化高潮繁荣局面的到来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文化引领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文化 潮流精神 士人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联系与“对话”中精准指认新诗——罗振亚教授访谈
14
作者 罗振亚 宋宝伟 《当代文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3-49,F0002,共8页
一新诗批评宋宝伟:罗老师您好,中国新诗已经走过了一百多年的历史。在这一个世纪多的发展历程中,不仅改变了中国古典诗歌模式,也完成了新诗的现代化建构。新诗流变可谓跌宕多姿,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在各自的道路上不断发展、... 一新诗批评宋宝伟:罗老师您好,中国新诗已经走过了一百多年的历史。在这一个世纪多的发展历程中,不仅改变了中国古典诗歌模式,也完成了新诗的现代化建构。新诗流变可谓跌宕多姿,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在各自的道路上不断发展、更迭转换,“面容”丰富,“形象”多元。您在一篇文章中提出“反”取向探索对新诗形象建构意义重大,这为我们认识新诗提供了新的视角,您是基于怎样的思考提出这一全新的批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实主义 新诗 现代化建构 罗振亚教授 批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中和军话、官田军话舌齿音声母的两种链式音变
15
作者 刘春陶 倪博洋 《语言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9-86,共18页
海南中和、官田两处军话同样受到侗台语和闽粤方言影响,但在是否产生内爆音声母和声母系统如何接触演变问题上表现迥异。通过不同声类的历史比较,可以发现两地军话的舌齿音声母均存在链式音变,但演变链的环节各不相同。演变的触发环节... 海南中和、官田两处军话同样受到侗台语和闽粤方言影响,但在是否产生内爆音声母和声母系统如何接触演变问题上表现迥异。通过不同声类的历史比较,可以发现两地军话的舌齿音声母均存在链式音变,但演变链的环节各不相同。演变的触发环节和语言接触的社会因素有关,演变链的后续环节则为方言音系内部调整,可反映二者作为官话的底层声类结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军话 舌齿音声母 链式音变 语言接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秀水派的诗派建构
16
作者 查洪德 王碧伦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9-87,共9页
清中期诗坛,以学黄庭坚诗为主要特征的秀水派异军突起。其先以“南郭五子”的形象崭露头角,后在京师高扬旗帜、传播宗声的同时逐渐凝合诗派。又经诗派内外“尊朱宗钱”传统的阐发与复沓,确立诗派领袖,体现盟主意识。秀水地区自然与人文... 清中期诗坛,以学黄庭坚诗为主要特征的秀水派异军突起。其先以“南郭五子”的形象崭露头角,后在京师高扬旗帜、传播宗声的同时逐渐凝合诗派。又经诗派内外“尊朱宗钱”传统的阐发与复沓,确立诗派领袖,体现盟主意识。秀水地区自然与人文传统作为派中诗人固有的身份符号,频繁出现在诗歌创作之中。秀水派承续家乡的诗歌传统,以此强化秀水文人的地域文化认同和地方审美,成就代表秀水气象的经典地位。秀水派建构的过程交织着派中诗人与他域文人的论述,二者交互作用,从而使秀水派在清中期诗坛占据一席之地,于后世持续引发反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秀水派 诗派建构 “南郭五子” 京师诗坛 盟主意识 地方文学传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1世纪诗歌的生长趋向
17
作者 罗振亚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2-109,共8页
21世纪诗歌提供了迥异于传统的新质素和新征象,随着及物意识的深细化,比以往更接地气;“思”之品质的凸显,在某种程度上引发了诗歌本体的变化;创作水准获得了大幅度攀升,“叙事”成为诗人们表达生活和情感的主要手段;艺术上的“自由”... 21世纪诗歌提供了迥异于传统的新质素和新征象,随着及物意识的深细化,比以往更接地气;“思”之品质的凸显,在某种程度上引发了诗歌本体的变化;创作水准获得了大幅度攀升,“叙事”成为诗人们表达生活和情感的主要手段;艺术上的“自由”精神标志着个人化写作的彻底落实。目前,21世纪诗歌尚未走出边缘,奇迹没有发生,但是奇迹正在孕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1世纪诗歌 及物 “思” 叙事 多元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明互鉴论视野中的老舍及其文化价值选择的两端性
18
作者 耿传明 王艺璇 《求是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3-168,共16页
老舍的文化价值选择突出表现为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之间的斟酌与磨合:他一方面从动机和目标上认同五四,但又不满于五四启蒙者居高临下的精英主义;他钦羡将个人完全依附于国家的近代西方人的国家崇拜,但也深知其偏狭和不足;他以深... 老舍的文化价值选择突出表现为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之间的斟酌与磨合:他一方面从动机和目标上认同五四,但又不满于五四启蒙者居高临下的精英主义;他钦羡将个人完全依附于国家的近代西方人的国家崇拜,但也深知其偏狭和不足;他以深厚的市民生活经验和与生俱来的幽默感见长,但他同时又是中国市民生活自觉的批判者和严峻的审视者。他对固有传统充满温情和眷恋,但又深知其所爱者恰恰可能成为中国人通往现代生存的最大阻碍;他的国民性批判具有鲜明的理性主义的现代性诉求,但其个人的灵魂深处仍基本表现为一种温良恭俭、行己有耻的传统底色。老舍的文化价值选择具有超越时代信条的自主性和切己性,他对现代文化的探索为我们走出文明一元论的、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的文明观提供了范例,为我们认识现代中国人徘徊于中西古今之间的深邃而又复杂的两端性考量提供了见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舍 国家本位启蒙 两端性 文明互鉴论 温和与刚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语“状语+述语+宾语”序列结构的层次切分
19
作者 王红旗 孙停停 《汉语学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12,共10页
汉语“状语+述语+宾语”序列结构(如“努力学习外语”)层次切分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文章首先批评了“多切分结构”的观点,并对以往层次切分的依据进行了修正和补充。根据修正和补充的层次切分依据,汉语“状语+述语+宾语”序列... 汉语“状语+述语+宾语”序列结构(如“努力学习外语”)层次切分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文章首先批评了“多切分结构”的观点,并对以往层次切分的依据进行了修正和补充。根据修正和补充的层次切分依据,汉语“状语+述语+宾语”序列结构只能切分为“状语/+述语+宾语”。为了证明这样切分的正确性,文章对每一类“状语+述语+宾语”序列结构都做了细致的描写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次分析 多切分结构 述语 宾语 状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学术书评的公共性、前沿性与问题意识——《中国图书评论》的选文思路与栏目分析
20
作者 陈琰娇 石小溪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1-106,共6页
新的人文环境为学术书评的写作带来了新的文化议题,也提出了新的挑战。《中国图书评论》是国内最主要的全书评学术期刊之一,在文化转型的新节点上,《中国图书评论》坚持以“全民阅读”的理念实现学术评论与社会公共现实的对话功能,把书... 新的人文环境为学术书评的写作带来了新的文化议题,也提出了新的挑战。《中国图书评论》是国内最主要的全书评学术期刊之一,在文化转型的新节点上,《中国图书评论》坚持以“全民阅读”的理念实现学术评论与社会公共现实的对话功能,把书评作为方法,让该刊成为关心当前社会、突显新人文视野的前沿刊物。本文从公共性、前沿性和问题意识三方面对当前学术书评的功能建构与《中国图书评论》的办刊思路进行回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图书评论》 新人文 全民阅读 数字化阅读 书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