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四烃基二锡氧烷在酯化反应中的催化作用 被引量:6
1
作者 吕妍 兰支利 +1 位作者 李靖 谢庆兰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849-851,共3页
1,1,3,3-四烃基二锡氧烷Ⅰ是一类有机锡氧簇合物, 它在固相和液相中[1,2]均为二聚梯形层状结构, 在有机合成中表现出特殊的催化活性, 与其它含Sn-O键非簇类化合物相比, 催化活性和选择性均有大幅度提高. 该类化合物是酯交换、酯化、官... 1,1,3,3-四烃基二锡氧烷Ⅰ是一类有机锡氧簇合物, 它在固相和液相中[1,2]均为二聚梯形层状结构, 在有机合成中表现出特殊的催化活性, 与其它含Sn-O键非簇类化合物相比, 催化活性和选择性均有大幅度提高. 该类化合物是酯交换、酯化、官能团保护和脱保护等反应的优良催化剂[3]. 本文合成了一系列四烃基二锡氧烷, 并以乙酸与丁醇的酯化反应为例, 研究其对该反应的催化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烃基二锡氧烷 酯化反应 催化作用 催化剂 反应机理 乙酸 丁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酸丙烯酯合成的工艺绿色化进展 被引量:9
2
作者 赵元 漆新华 +1 位作者 何良年 庄源益 《化学世界》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696-699,共4页
以碳酸丙烯酯的合成为例,概要地介绍了这种化学品合成工艺的绿色化进展,其中包括各种合成方法采用的原始材料、催化剂选择和制备、副产物的生成、过程的原子经济性等。另外还介绍了以含叔胺基和季铵盐基团的大孔离子交换树脂和季铵化壳... 以碳酸丙烯酯的合成为例,概要地介绍了这种化学品合成工艺的绿色化进展,其中包括各种合成方法采用的原始材料、催化剂选择和制备、副产物的生成、过程的原子经济性等。另外还介绍了以含叔胺基和季铵盐基团的大孔离子交换树脂和季铵化壳聚糖为多相催化剂由环氧丙烷和二氧化碳在超临界条件下合成碳酸丙烯酯过程中各自的一些工艺试验参数、影响因素、收率和选择性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丙烯酯 绿色化合成 催化剂 离子交换树脂 季铵化壳聚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Z)-2-(1H-咪唑-1-基)-1-(2,3,4-三甲氧基)苯乙酮肟酯的设计与合成 被引量:8
3
作者 杨松 宋宝安 +2 位作者 李正名 廖仁安 刘刚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59-262,共4页
合成了 8个 (Z) -2 -(1 H-咪唑 -1 -基 ) -1 -(2 ,3 ,4-三甲氧基 )苯乙酮肟脂 ( )新化合物 ,收率在 62 .1 %~84.1 %之间 .经元素分析、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表征了它们的结构 ,并讨论了化合物构型与光谱特征之间的关系 .
关键词 合成 立体异构体 设计 农药 (Z)-2-(1H-咪唑-1-基)-1-(2 3 4-三甲氧基)苯乙酮肟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计算机模拟内毒素吸附剂吸附机理的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李纪红 俞玫 +2 位作者 王慧彦 袁直 马翼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066-1069,共4页
应用计算机模拟的方法研究了内毒素吸附剂的吸附机理.模拟结果显示,以二甲胺为配体的吸附剂,当β位存在羟基时,此羟基可与内毒素分子间形成氢键,并形成一个八元环的稳定结构.此时吸附剂与内毒素之间存在静电、氢键、疏水相互作用和八元... 应用计算机模拟的方法研究了内毒素吸附剂的吸附机理.模拟结果显示,以二甲胺为配体的吸附剂,当β位存在羟基时,此羟基可与内毒素分子间形成氢键,并形成一个八元环的稳定结构.此时吸附剂与内毒素之间存在静电、氢键、疏水相互作用和八元环的协同作用.同时模拟了羟基位于配体不同位置的吸附剂与内毒素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静电作用为主要的相互作用力,羟基的位置对吸附剂的吸附能力影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毒素 计算机模拟 吸附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苯并呋喃-2,3-二酮和丙酮的不对称Aldol反应 被引量:2
5
作者 李鑫 韩玉 +2 位作者 谈柏轩 王斌 程津培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908-1911,共4页
以脯氨酸作为催化剂催化苯并呋喃-2,3-二酮与丙酮的不对称Aldol反应,高选择性地合成了一系列3位含有手性季碳中心的苯并呋喃酮类化合物.
关键词 苯并呋喃-2 3-二酮 手性季碳 不对称催化 ALDOL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密度泛函数理论的α-二亚胺镍配合物催化乙烯/降冰片烯共聚合的计算化学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杨敏 姜湃 +3 位作者 崔咪咪 薛小松 侯彦辉 刘宾元 《天津工业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71-77,共7页
为探究N,N′-二(2,6-二异丙基)苊二亚胺溴化镍配合物无法催化乙烯、降冰片烯共聚的原因,使用Gaussian软件,运用密度泛函数理论(DFT),将乙烯、降冰片烯共聚过程分为3个阶段:单体竞争链引发过程、单体竞争再插入过程、乙烯链增长和β-H转... 为探究N,N′-二(2,6-二异丙基)苊二亚胺溴化镍配合物无法催化乙烯、降冰片烯共聚的原因,使用Gaussian软件,运用密度泛函数理论(DFT),将乙烯、降冰片烯共聚过程分为3个阶段:单体竞争链引发过程、单体竞争再插入过程、乙烯链增长和β-H转移反应竞争过程,并依序计算每个阶段的动力学能量.结果显示:每个阶段中具有动力学优势的反应分别是降冰片烯单体的链引发、乙烯单体的再插入、链增长过程的β-H转移反应.这3个优势反应将构成"体系循环",使共聚过程仅能获得小分子链段,导致共聚无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度泛函数理论(DFT) 乙烯 降冰片烯 无规共聚 α-二亚胺镍配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3-二氯-1,1,3,3-不对称四烃基二锡氧烷的合成及结构表征
7
作者 吕妍 兰支利 +1 位作者 李靖 谢庆兰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z1期66-70,共5页
通过氧化二烃基锡与二氯二烃基锡的反应,合成了不对称四烃基二锡氧烷[ClR2SnOSnR'2Cl]2(R=Bu,Pr;R=Me,Ph,Cy,Oct).通过对化合物1和5的X-衍射晶体结构分析,表明该类化合物在晶体状态时是含有中心对称Sn2O2四元环的梯状二聚体,内环锡与... 通过氧化二烃基锡与二氯二烃基锡的反应,合成了不对称四烃基二锡氧烷[ClR2SnOSnR'2Cl]2(R=Bu,Pr;R=Me,Ph,Cy,Oct).通过对化合物1和5的X-衍射晶体结构分析,表明该类化合物在晶体状态时是含有中心对称Sn2O2四元环的梯状二聚体,内环锡与外环锡均为五配位的畸变三角双锥构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对称四烃基二锡氧烷 合成 晶体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硝基-2-亚硝基丙烷氧化1,4-二氢Hantzsch酯衍生物的反应机理
8
作者 李鑫 董楠 程津培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88-291,共4页
4位取代的Hantzsch酯(HEH)衍生物在2-硝基-2-亚硝基丙烷的氧化下生成相应的吡啶类化合物.将N-氘代1,4-二氢Hantzsch酯(N-d-HEH)和4,4'-双氘代1,4-二氢Hantzsch酯(4,4'-2d-HEH)分别代替HEH与2-硝基-2-亚硝基丙烷反应,得到的同位... 4位取代的Hantzsch酯(HEH)衍生物在2-硝基-2-亚硝基丙烷的氧化下生成相应的吡啶类化合物.将N-氘代1,4-二氢Hantzsch酯(N-d-HEH)和4,4'-双氘代1,4-二氢Hantzsch酯(4,4'-2d-HEH)分别代替HEH与2-硝基-2-亚硝基丙烷反应,得到的同位素效应常数分别为1.03(kN—H/kN—D)和1.78(kC4—H/kC4—D),表明1,4-二氢Hantzsch酯中4位上氢原子所涉及的C4—H键的断裂发生在反应的决速步骤中或在决速步骤之前,而1位上氢原子所涉及键的断裂则不在决速步骤中.由4位取代的HEH酯衍生物的氧化电位与2-硝基-2-亚硝基丙烷的还原电位可在热力学上判断该反应不是由电子转移引发的.向反应体系中加入单电子转移抑制剂对二硝基苯,反应未受到明显抑制,进一步证明了上述推断.据此推测,反应可能是通过NO+直接对HEH酯上氮原子的亲电历程引发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给体化合物 1 4-二氢Hantzsch酯 氧化反应 电化学 同位素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