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8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八大综合经济区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测度、区域差异和收敛性研究 被引量:14
1
作者 王家庭 袁春来 +1 位作者 马宁 姜铭烽 《区域经济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1-121,共11页
当前,区域间数字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显现,过大的数字经济发展差异制约着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运用熵值法、基尼系数分解法以及收敛模型,考察了中国八大综合经济区2010—2021年数字经济发展情况、区域差异及其收敛性。研究发现:我国数字... 当前,区域间数字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显现,过大的数字经济发展差异制约着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运用熵值法、基尼系数分解法以及收敛模型,考察了中国八大综合经济区2010—2021年数字经济发展情况、区域差异及其收敛性。研究发现: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八大综合经济区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也均实现了增长,但各地区之前数字经济发展空间差异较大;全国数字经济发展的总体差异呈下降趋势,北部沿海地区的区域内部差异最大,长江中游的区域内部差异最小;全国以及东北地区、北部沿海地区、南部沿海经济区均存在σ收敛特征;全国与北部沿海地区、东部沿海地区、长江中游地区、西南地区、西北经济区数字经济发展均存在绝对β收敛,但收敛速度不一。研究结论为分析八大综合经济区数字经济时空格局提供依据,对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政策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八大综合经济区 区域差异 空间收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城市化与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空间计量研究 被引量:35
2
作者 王家庭 贾晨蕊 《经济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94-102,共9页
本文从城市化角度出发,利用空间滞后回归模型定量地研究了城市化过程中的城市人口规模和产业结构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同时结合人均GDP、城市人口规模和第三产业比重的Moran散点图和显著性水平图发现: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出现明显的空间... 本文从城市化角度出发,利用空间滞后回归模型定量地研究了城市化过程中的城市人口规模和产业结构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同时结合人均GDP、城市人口规模和第三产业比重的Moran散点图和显著性水平图发现: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出现明显的空间聚集现象,表现在东部集中偏高和西部集中偏低;城市人口规模已产生规模不经济,这种现象抑制了城市人口规模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第三产业比重总体偏小,但是第三产业比重的增加会极大地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因此,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是当今经济发展需要注重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化 区域经济增长 空间计量 空间滞后回归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碳转型能否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来自“低碳城市”建设的经验证据 被引量:13
3
作者 王家庭 王浩然 《经济与管理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1-44,共14页
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实现共同富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路径。基于2006-2019年中国24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法系统考察了低碳转型对区域协调发展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低碳城市建设能显著缩小非中心城... 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实现共同富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路径。基于2006-2019年中国24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法系统考察了低碳转型对区域协调发展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低碳城市建设能显著缩小非中心城市与中心城市的经济差距,而且对于整体发展水平较低、工业依赖型和距离中心城市较近的城市,在缩小与中心城市的经济差距方面有更明显的影响。低碳城市建设缩小区域经济差距的主要传导机制来自城市产业低碳转型、技术创新能力的增强与人力资本的流入。这意味着低碳转型有助于实现“碳中和”与区域协调发展的“双赢”目标。为统筹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和共同富裕,要建立绿色低碳转型的区域协作机制,加快产业绿色低碳升级改造,以低碳转型为契机加强人才引进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碳转型发展 低碳城市 区域协调发展 区域经济差距 双重差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协调发展研究——以珠江三角洲为范例 被引量:17
4
作者 刘秉镰 王家庭 《南开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38-43,共6页
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从微观角度分析了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的经济机理,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中国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所依赖的基本路径,结合珠江三角洲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演进历程进行了实证... 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从微观角度分析了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的经济机理,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中国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所依赖的基本路径,结合珠江三角洲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演进历程进行了实证分析,并提出了促进中国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工业化 城市化 协调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城市的资源集约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1
5
作者 王家庭 赵亮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45-52,共8页
运用DEA分析方法,构建了测算城市发展过程中资源利用集约效率的计算模型,并对我国35个大中城市2001-2006年间的劳动力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和电力资源这四种资源的集约效率进行了测算。发现,我国城市资源集约效率较低,效率值平均在70... 运用DEA分析方法,构建了测算城市发展过程中资源利用集约效率的计算模型,并对我国35个大中城市2001-2006年间的劳动力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和电力资源这四种资源的集约效率进行了测算。发现,我国城市资源集约效率较低,效率值平均在70左右,并呈现出东部城市的资源集约效率高于中西部地区城市的不均衡分布状况。同时,运用随机效应面板模型分析了影响资源集约效率的因素。在影响集约效率的因素中,政府作用力、经济开放程度对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集约效率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对电力资源和劳动力资源却有着抑制作用。产业结构和经济腹地变量对资源集约效率的提高有着正向的促进作用,而金融发展环境变量对资源集约效率的提高有着负向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 资源 集约效率 数据包络分析 随机效应面板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测度研究--基于我国34个典型城市的统计数据分析 被引量:8
6
作者 王家庭 季凯文 《统计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52-56,共5页
随着城市经济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我国城市土地利用的问题和矛盾也日益突出。本文通过构建我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测度的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对我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了测度。针对目前我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现状,为提高... 随着城市经济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我国城市土地利用的问题和矛盾也日益突出。本文通过构建我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测度的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对我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了测度。针对目前我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现状,为提高我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本文提出了相关的政策性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土地 集约利用 层次分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城市环保行业的技术效率研究——以35个大中城市为例 被引量:6
7
作者 王家庭 张俊韬 《统计与信息论坛》 CSSCI 2010年第12期57-63,共7页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运用三阶段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对2007年中国35个大中城市环保行业技术效率进行测度,剔除环境因素和统计噪音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城市环保行业的平均技术效率依...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运用三阶段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对2007年中国35个大中城市环保行业技术效率进行测度,剔除环境因素和统计噪音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城市环保行业的平均技术效率依然偏低只有0.772,其中规模效率是制约其提高的关键因素;在剔除环境因素和统计噪音的影响后,各城市环保行业技术效率水平有所提高,其中纯技术效率大幅度上升,规模效率略有提高;中国城市环保行业技术效率具有一定的区域差异性,东、中、西部效率值各为0.76、0.838、0.74。为此,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 环保行业 三阶段DEA模型 技术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效率评价:基于34个典型城市数据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王家庭 季凯文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74-80,共7页
随着中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土地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对于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但是,总体而言,中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效率并不高。本文运用DEA模型方法对中... 随着中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土地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对于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但是,总体而言,中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效率并不高。本文运用DEA模型方法对中国典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效率进行了实证研究。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对中国典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总体效率低下的原因做了进一步的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A模型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 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一体化政策对新质生产力的影响——基于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视角 被引量:7
9
作者 王家庭 王浩然 《学习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2-83,共12页
区域一体化政策有助于优化新质生产力布局,推动新一代人工智能等新质生产力核心技术发展。基于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视角,探究以国家级城市群建设为代表的区域一体化政策对新质生产力的赋能效应与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国家级城市群建设对... 区域一体化政策有助于优化新质生产力布局,推动新一代人工智能等新质生产力核心技术发展。基于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视角,探究以国家级城市群建设为代表的区域一体化政策对新质生产力的赋能效应与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国家级城市群建设对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在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非资源型城市和创新能力较强的城市中发挥了更为明显的促进作用。人力资本集聚、协同创新、产业升级在国家级城市群建设推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链式中介效应,其中,协同创新效应占比最高。在促进本地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同时,国家级城市群建设还通过空间溢出效应促进周边城市新一代人工智能的发展。由此,优化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区域布局,建立跨区域合作机制,因地制宜制定发展规划,以加快推进新质生产力的数字化、智能化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一体化政策 国家级城市群 新一代人工智能 新质生产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技术创新、空间溢出与区域工业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15
10
作者 王家庭 《中国科技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55-61,共7页
运用空间计量方法和经济计量方法实证研究了技术创新的空间溢出对我国区域工业经济增长的影响以及研发经费投入、研发人力投入和政府区域优惠政策的空间溢出在区域技术创新中的作用。研究结果发现:当前技术创新的空间溢出对我国区域工... 运用空间计量方法和经济计量方法实证研究了技术创新的空间溢出对我国区域工业经济增长的影响以及研发经费投入、研发人力投入和政府区域优惠政策的空间溢出在区域技术创新中的作用。研究结果发现:当前技术创新的空间溢出对我国区域工业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推动效应;研发经费、研发人员和政府区域优惠政策都对区域技术创新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研发经费和研发人员投入的空间溢出却对区域技术创新产生微弱的负面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创新 空间溢出 区域工业经济增长 空间计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区域发展差距格式实证研究 被引量:12
11
作者 金相郁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5,共5页
区域发展差距是客观存在的一种空间现象。对于其格式,目前学术界存在2种观点,就是"Williamson假说"和"Amos假说"。文章在以往中国区域发展差距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区域发展差距方程式研究了中国区域发展差距格式。实... 区域发展差距是客观存在的一种空间现象。对于其格式,目前学术界存在2种观点,就是"Williamson假说"和"Amos假说"。文章在以往中国区域发展差距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区域发展差距方程式研究了中国区域发展差距格式。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在1952~2000年期间,中国区域发展差距符合"Amos假说"的格式。但是,不同时期呈现不同的特征,在1952~1980年期间,其差距符合"Williamson假说"的格式,并在1980~2000年期间,其差距符合"Amos假说"的格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 区域发展差距 Williamson假说 Amos假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城市蔓延的多指标指数测度研究——基于快速城镇化的背景 被引量:12
12
作者 王家庭 谢郁 +1 位作者 马洪福 蔡思远 《城市规划》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9-19,共11页
尝试使用统计数据,初步构建了一项涵盖人口、经济、土地利用、基础设施维度的多指标蔓延指数,并对我国69个大中城市2000—2014年的数据进行了实证测度,从区域、时期视角分析了测度结果,并探讨了蔓延类型划分和各类蔓延特点。本文主要结... 尝试使用统计数据,初步构建了一项涵盖人口、经济、土地利用、基础设施维度的多指标蔓延指数,并对我国69个大中城市2000—2014年的数据进行了实证测度,从区域、时期视角分析了测度结果,并探讨了蔓延类型划分和各类蔓延特点。本文主要结论如下:(1)多指标指数适合用于测度现阶段中国的城市蔓延水平;(2)大中城市蔓延水平逐渐加剧,近年趋势稍显缓和;(3)大中城市蔓延水平及其变动趋势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4)不同类型的城市蔓延具有不同的蔓延结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快速城镇化 城市蔓延 指标体系 测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技创新、空间溢出与区域经济增长:基于30省区数据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27
13
作者 王家庭 《当代经济管理》 2012年第11期49-54,共6页
建立了区域科技创新溢出测度模型和区域经济溢出测度模型,并以2004年~2008年我国30个省区的面板数据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回归分析。结果发现:R&D资金投入对于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显著,但影响力增速逐渐放缓,而人力资本量和城市化率对... 建立了区域科技创新溢出测度模型和区域经济溢出测度模型,并以2004年~2008年我国30个省区的面板数据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回归分析。结果发现:R&D资金投入对于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显著,但影响力增速逐渐放缓,而人力资本量和城市化率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不显著,区域间的科技创新溢出受到抑制;各省科技创新投入转化率及科技创新溢出的经济效益有着明显的不同,科技创新在经济各要素的溢出活动中的作用并不突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创新 空间溢出 区域经济增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然资源对中国城市化的约束:基于31省区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家庭 曹清峰 赵晶晶 《现代城市研究》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29-34,共6页
针对城市化进程中凸显的资源问题,在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系统回顾与评价的基础上,建立起了土地、水资源及其它自然资源对城市化进程的约束模型,并利用面板数据方法实证研究了土地资源对中国的城市化进程的约束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城市化 自然资源 约束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国经济区域的再形成 被引量:1
15
作者 马彦琳 马彦华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2001年第3期27-30,共4页
经济区域空间格局变化是区域经济不断发展的外在化表现 ,文章从区域、经济区域等基本概念入手 ,以经济全球化为背景 ,分析了市场机制作用下中国经济区域再形成过程的态势和外部环境变化 ,指出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 ,应积极培... 经济区域空间格局变化是区域经济不断发展的外在化表现 ,文章从区域、经济区域等基本概念入手 ,以经济全球化为背景 ,分析了市场机制作用下中国经济区域再形成过程的态势和外部环境变化 ,指出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 ,应积极培育合理经济区、建立合理的区际分工体系、培育区域之间合理的竞争态势 ,以提高我国区域竞争力和国家竞争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区域 空间格局 经济全球化 中国 市场机制 经济体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化快速发展背景下中国城市规划的新思维研究 被引量:6
16
作者 王家庭 《上海城市规划》 2006年第2期31-35,共5页
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一方面有力推动了城市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也对中国城市规划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更为重要的是,城市化快速发展促使我们必须确立城市规划的新思维,以适应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文章就城市化快速背景下中国城市规划... 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一方面有力推动了城市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也对中国城市规划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更为重要的是,城市化快速发展促使我们必须确立城市规划的新思维,以适应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文章就城市化快速背景下中国城市规划的新思维进行了详细探索,以期对中国城市规划实践有所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化快速发展 城市规划 新思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育对我国农村经济贡献率的区域比较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王家庭 《教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7,共7页
基于丹尼森算法运用省区面板数据测算了1990-2008年教育对区域农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并进行区域差异比较。结果发现:(1)区域间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存在显著不同,1990-2008年间西部地区教育贡献率最大,东部次之,中部最低;(2)不同区域... 基于丹尼森算法运用省区面板数据测算了1990-2008年教育对区域农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并进行区域差异比较。结果发现:(1)区域间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存在显著不同,1990-2008年间西部地区教育贡献率最大,东部次之,中部最低;(2)不同区域教育贡献率的时间变化趋势不同,东部地区2000年-2008年间教育贡献率较之1990-1999年有所降低,而中、西部地区均有较大提升;(3)不同区域起主要贡献作用的教育等级不同,当前阶段东部地区高等教育的贡献率最大,中西部地区则为高中教育。进一步分析发现,北京、海南、辽宁、宁夏、贵州、内蒙谷等少部分省区教育贡献率与所在区域平均情况有明显的差异。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具有区域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 农村经济 贡献率 区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公路建设与城市化发展关系的实证研究
18
作者 王家庭 唐袁 《学习与实践》 CSSCI 2010年第4期39-44,共6页
文章通过运用面板数据的协整分析与Granger因果检验方法,对中国21个省市的公路建设与城市化水平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中国公路建设与城市化水平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关联关系,并且公路建设与城市化水平互为Granger原因... 文章通过运用面板数据的协整分析与Granger因果检验方法,对中国21个省市的公路建设与城市化水平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中国公路建设与城市化水平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关联关系,并且公路建设与城市化水平互为Granger原因。对此,研究认为:应当重视公路建设,以公路建设的增加促进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以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带动公路建设增长,从而走出一条低成本、高质量的城市化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化率 公路覆盖率 协整分析 GRANGER因果检验 面板数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基础教育机会差异研究
19
作者 王家庭 靳淑敏 《教育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4-52,共19页
依据Roemer的机会差异理论和Bourguignon的参数化方法,使用CEPS基线数据分地区测算了我国基础教育机会差异系数,并分析其产生机制。通过回归识别出教育结果的决定因素,控制可能的遗漏变量,借鉴Hayek本地信息思想衡量教育质量,并检验其... 依据Roemer的机会差异理论和Bourguignon的参数化方法,使用CEPS基线数据分地区测算了我国基础教育机会差异系数,并分析其产生机制。通过回归识别出教育结果的决定因素,控制可能的遗漏变量,借鉴Hayek本地信息思想衡量教育质量,并检验其有效性。发现: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的教育机会差异度更低,教育资源的扩张可能会促进教育资源配置的平衡;引入城市行政级别,发现在非省会地级市存在着“贫困的公平”,即升学率低、教育资源差异度低、学生基础教育机会差异低的并存;Shapley值分解结果显示:欠发达地区的差异更多来自学校,即优质教育资源的高度集中;较发达地区的差异更多来自家庭背景,即大城市对高学历家长的选择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础教育 教育机会差异 教育资源配置 城市级别 家庭背景 教育公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质生产力背景下中国人工智能发展的时空格局与驱动因素
20
作者 王家庭 齐嘉瀚 王浩然 《区域经济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6-65,共20页
智能时代的生产力是人工智能(AI)技术全面改造和加持的新质生产力,人工智能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动力。借鉴“物理—事理—人理”(WSR)系统方法论,构建人工智能发展的评价指标,定量刻画了2011—2022年中国31个省份人工智能发展的... 智能时代的生产力是人工智能(AI)技术全面改造和加持的新质生产力,人工智能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动力。借鉴“物理—事理—人理”(WSR)系统方法论,构建人工智能发展的评价指标,定量刻画了2011—2022年中国31个省份人工智能发展的时空演变特征,并利用随机森林算法识别了新质生产力背景下中国人工智能发展的关键驱动因素及其演进特征。结果显示:中国人工智能发展水平呈现稳步提升的演进趋势,在时间上可以划分为探索起步、稳步发展和快速发展三个阶段,在空间上呈现东部地区领先发展、中部地区稳步发展、西部地区追赶发展的格局;中国人工智能发展演变具有空间溢出效应,人工智能发展的增长趋势呈现一定的马太效应;中国人工智能的空间分异显著,但整体不均衡程度有所下降;关键驱动因素中,技术创新、市场化水平、研发强度、绿色金融发展水平为主要驱动因素,大部分驱动因素同人工智能发展水平呈非线性响应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人工智能 WSR系统方法论 随机森林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