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制度变迁与权力博弈:国际货币体系的双重困境
被引量:6
- 1
-
-
作者
杨明真
张发林
-
机构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
南开大学丝绸之路研究中心
南开大学国家安全研究院
-
出处
《国际安全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8-125,159,160,共30页
-
基金
南开大学文科发展基金项目(项目编号:ZB22BZ0329)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的阶段性成果。
-
文摘
在国际秩序变革期,国际货币体系的变迁和安全状况出现新的特征和问题。在体系演进的不同阶段,国际货币体系变革的核心逻辑不同。在运行之初和体系修正时期,制度变迁是核心逻辑,而在霸权护持和体系重构时期,权力政治是核心逻辑。由此,对国际货币体系变迁的解释需要综合考虑权力逻辑和制度逻辑在国际货币体系不同阶段的相互作用和共同影响。从制度逻辑而言,国际货币体系长期存在的诸多问题依然未能得到有效解决,甚至有更加恶化的趋势,主要包括主权货币充当国际货币的困局、全球宏观经济失衡与调整不力、汇率波动与失调持续加剧、全球货币治理组织低效等,国际货币制度变迁的“均衡困境”持续存在。同时,当前国际货币体系已步入霸权护持期,权力博弈和大国竞争更加显著,国际货币体系变革又陷入新困境,即国际货币体系的主导国美国无意或无力修正体系的根本性问题和解决其结构性矛盾,转而运用多种方略维护美元霸权,但这些霸权方略的反噬效应,使国际货币体系变得更加不稳定和不安全。国际货币制度变迁和权力政治博弈逻辑下的新旧困境交叠,维护国际与国家货币安全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由此也为相关研究带来一个新的研究议程。
-
关键词
国际货币体系
国际货币安全
国际制度变迁
权力政治博弈
-
Keywords
international monetary system
international monetary security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al transformation
power games
-
分类号
D815
[政治法律—国际关系]
F821
[经济管理—财政学]
-
-
题名中美关系的“冲突-合作”复合形态
被引量:6
- 2
-
-
作者
张发林
-
机构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
南开大学丝绸之路研究中心
-
出处
《国际展望》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32-50,150,151,共21页
-
基金
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年度项目(TJZZQN20-005)
南开大学文科发展基金项目(ZB22BZ0329)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的阶段性成果。
-
文摘
中美关系并非单纯表现为冲突或合作,而是呈现“冲突-合作”复合形态。对此,可从关系细分、关系分层、关系聚类和关系波动四方面进行剖析。关系细分指中美关系的互动方式不是冲突与合作的二分,而是可细化成一个从冲突到合作的谱系,该谱系至少包含显性暴力冲突、显性非暴力冲突、隐性冲突、胁迫性合作、竞争性合作、依附性合作和对称性合作等明确类型。在不同问题领域之间,中美互动和关系形态存在多样性,形成关系分层。在地理空间上,中美关系还表现出以各自为中心的关系聚类,具体体现为中美两国在不同关系网络中的重要性以及与相关国家的亲疏远近。关系细分、关系分层和关系聚类综合构成了中美两国在特定时期的总体关系形态和在特定时间段中的关系波动。这种波动又可区分为关系调整和结构性变化,当前的中美关系已出现明显的结构性变化特征。本文尝试对“冲突-合作”复合形态进行分析,从而为管控中美分歧和促进双方合作并为中国对外政策的制定提供必要参考。
-
关键词
“冲突-合作”复合形态
中美关系
分歧管控
国际秩序变迁
-
Keywords
conflict-cooperation complex
China-U.S.relations
conflict 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order changes
-
分类号
D822.371.2
[政治法律—外交学]
-
-
题名国际金融安全观的演进与评估
被引量:6
- 3
-
-
作者
张发林
姚远
-
机构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
南开大学丝绸之路研究中心
-
出处
《国际安全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28-58,153,154,共33页
-
基金
天津市2020年度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项目号:TJZZQN20-005)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
文摘
国际金融安全是全球化进程中的重要安全议题,也是当前国际秩序转型期全球治理的重要议题。国际金融安全具有主客交融的属性,既涉及物质层面的客观威胁,又涉及观念层面的威胁认知。金融安全研究的三种基本逻辑是权力竞争、利益互动和安全建构。从全球金融治理的视角可以将国际金融安全观界定为核心治理主体对国际金融风险的来源和性质的认知。风险来源和风险性质是国际金融安全观的两个核心内涵,分别对全球金融治理的层级和模式产生重要影响,并由此形成了一个识别国际金融安全观的理论框架。基于这一框架,二战结束以来国际金融安全观的演进主要经历了货币体系安全观、“完美市场”安全观、微观审慎安全观和宏观审慎安全观四个阶段,它们在风险的来源与性质以及治理的层级、逻辑、模式弹性与效力等维度存在较大差异。在当前国际金融体系下,国际社会的金融安全意识在弱化,大国间的金融安全观分歧和竞争正逐渐侵蚀全球金融治理的共识基础,国际金融安全面临的不确定性风险增加。
-
关键词
国际金融安全观
国际金融风险
全球金融治理
-
Keywords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security concept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risks
global financial governance
-
分类号
D815.5
[政治法律—国际关系]
F831
[经济管理—金融学]
-
-
题名制度性权力竞争与中国策略体系构建
被引量:2
- 4
-
-
作者
张发林
-
机构
南开大学丝绸之路研究中心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
-
出处
《学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70-82,共13页
-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国际金融权力博弈与全球金融治理变革的中国方案研究”(21BGJ044)。
-
文摘
国际秩序的调整与变迁显著表现为主要大国间的国际制度性权力竞争,中美国际制度性权力竞争将决定国际秩序的演进方向和方式。国际制度策略体系是中国在制度竞争和秩序变迁中维系自我发展和维护国际体系稳定的关键因素。国际制度策略体系包含存在逻辑递进关系的三层内容:国家处理与国际制度关系的策略(创建、进入与破坏)、国家通过国际制度建立国家间关系的策略(利他、合作、诱陷、强迫和排他)、国际制度间关系的策略(互动、竞合与对抗),三个层面及其具体策略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分析框架。以此为工具对中国的国际制度策略进行分析发现,中国应通过“改革—创建—退出”三位一体策略进一步完善与国际制度的关系,更全面地考虑积极和消极的制度方略,更加清晰地确立和传播其和平导向和合作导向,但并不完全忽略强制性和冲突性策略的制度性权力观。中国国际制度策略体系的构建将极大地有助于中国的持续发展和国际秩序的和平演进。
-
关键词
国际制度竞争
国际制度性权力
国际制度策略体系
制度方略
-
分类号
D82
[政治法律—外交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