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0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文明交流互鉴意义上认识现代西方文明
1
作者 俞金尧 屈林晓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1-31,共11页
现代西方文明是在过去五个多世纪里发展起来的,是当今世界影响较大的一种文明。其随现代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兴起而逐渐形成,并随资本主义的扩张而影响到全世界,基础是资本主义。现代西方文明在发展生产力和创造物质财富方面具有惊人的能力... 现代西方文明是在过去五个多世纪里发展起来的,是当今世界影响较大的一种文明。其随现代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兴起而逐渐形成,并随资本主义的扩张而影响到全世界,基础是资本主义。现代西方文明在发展生产力和创造物质财富方面具有惊人的能力,表现出市场化、现代化、城市化、全球化等多种形式,但也伴随着因资本扩张而造成的野蛮性和破坏性影响。不过,资本主义在历史中发展进步,把世界联系为一个整体,这就为构建休戚与共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了物质条件。资产阶级在反对封建主义和专制主义斗争中提出民主、自由、平等、人权等口号,并为人类所利用,推动了西方文明的世界性发展。现代西方文明是一个现实的存在,在文明交往和互鉴的意义上,应当对西方文明有一个客观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西方文明 交流互鉴 资本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学术规范建设与世界史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李剑鸣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80-88,共9页
学术规范建设关系到中国学术的发展和繁荣,对于世界史研究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开展学术规范的建设,既要考虑学术规范自身的系统性,又要照顾不同学科的特点;既要引进欧美学术界的成功经验,又要结合中国学术的传统和实际。世界史作为中... 学术规范建设关系到中国学术的发展和繁荣,对于世界史研究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开展学术规范的建设,既要考虑学术规范自身的系统性,又要照顾不同学科的特点;既要引进欧美学术界的成功经验,又要结合中国学术的传统和实际。世界史作为中国学术的一个分支,其发展需要学术整体进步的带动,同时在学术规范建设中也能发挥某些独特的作用。世界史学科的特点是具有跨文化了解的性质,需要大量使用外文文献,其研究的难度较大,因此,在研究取向、资料运用、引用方式、标注形式、防止抄袭和剽窃各个环节,均有特别的要求。学术规范建设只有顾及世界史的这些特点,才能对其研究水平的不断提高产生有力的推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术规范 世界史研究 欧美学术界 学科特点 技术性规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野口英世黄热病研究与科研范式的批判性刍议
3
作者 田妍 《医学与哲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76-80,共5页
日本著名微生物学家野口英世的黄热病研究一度举世瞩目,但其研究不久便遭到质疑。基于科赫法则,野口认为类黄疸性钩端螺旋体为黄热病病原体,然而泰勒尔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没有盲从科赫法则,批判性地证明了黄热病病原体为滤过性病毒,... 日本著名微生物学家野口英世的黄热病研究一度举世瞩目,但其研究不久便遭到质疑。基于科赫法则,野口认为类黄疸性钩端螺旋体为黄热病病原体,然而泰勒尔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没有盲从科赫法则,批判性地证明了黄热病病原体为滤过性病毒,否证了野口的结论。面对泰勒尔的质疑野口没有及时反省,最终逝于前往非洲研究黄热病的途中。由野口黄热病研究的失败可见,科学研究中不应预设结果,要做到大胆假设、批判性求证。深入分析类似于野口的科学家在科研活动中的思维路径,有助于认识科研范式在应用中遇到的真实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口英世 黄热病 科赫法则 科研范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决策及其战略误判
4
作者 王美平 《社会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5-68,共14页
卢沟桥事变后,日本虽出台了所谓“不扩大方针”,但此方针以任其处置华北为前提。而华北驻屯军的增兵举措与关东军的增兵动向,刺激了国民政府派军北上。日本军部借此提出大规模增兵方案,得到内阁与天皇的同意。日本还撕毁现地停战协定,... 卢沟桥事变后,日本虽出台了所谓“不扩大方针”,但此方针以任其处置华北为前提。而华北驻屯军的增兵举措与关东军的增兵动向,刺激了国民政府派军北上。日本军部借此提出大规模增兵方案,得到内阁与天皇的同意。日本还撕毁现地停战协定,从关东军、朝鲜军增兵华北,制定扩大作战计划及要领、动武时机与限期交涉方案。冀察当局因妥协后未见日本停止增兵,态度由“和”转“战”,国民政府亦拒绝日方无理要求,日本遂派出内地师团侵占华北。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决策,经历了由军部中坚层出台方案、高层批准,经内阁同意,终由昭和天皇允准实施的过程。“华北可分”“两月亡华北”“三月亡中国”等战略误判,导致日本狂妄地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卢沟桥事变 日本全面侵华战争 抗日战争 太平洋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史视野下北美人参向欧洲的流动与本土化困境
5
作者 杜卓阳 丁见民 《安徽史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5-85,共11页
17世纪以来,随着全球化贸易体系的建立,许多非欧洲的地方产品随着全球化浪潮走向世界市场,人参正是其中之一。在其漫长的全球化历程中,人参及其相关知识通过传教士流入欧洲,并在植物学大发现的浪潮下“发现”了北美人参,形成了人参全球... 17世纪以来,随着全球化贸易体系的建立,许多非欧洲的地方产品随着全球化浪潮走向世界市场,人参正是其中之一。在其漫长的全球化历程中,人参及其相关知识通过传教士流入欧洲,并在植物学大发现的浪潮下“发现”了北美人参,形成了人参全球贸易的基础。但在商业实践中,中国市场的庞大需求和高额价格反而成为人参进入欧洲本土市场的阻碍,人参因而始终以东方商品的角色成为弥补对华贸易逆差的工具。同时,人参进入欧洲医药消费市场时正值欧洲医学转型时期,在文化偏见与医学转型的影响下被认定为一种可信度不高的药物而加以边缘化。这些因素共同促成了人参全球贸易、东方消费这一特殊的全球流动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参 本土化 全球贸易 近代欧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拉丁美洲现代化步履维艰的文化根源 被引量:7
6
作者 王晓德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68-72,共5页
天主教伦理是拉丁美洲文化体系的主要基础 ,这是西班牙和葡萄牙对美洲征服和殖民化过程中所留下的遗产。这套伦理观对拉美人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成为具有伊比利亚传统的拉丁美洲经济长期难以走出不发达的主要根... 天主教伦理是拉丁美洲文化体系的主要基础 ,这是西班牙和葡萄牙对美洲征服和殖民化过程中所留下的遗产。这套伦理观对拉美人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成为具有伊比利亚传统的拉丁美洲经济长期难以走出不发达的主要根源之一。拉美地区走出不发达的状态首先在于走出文化精神上的“不发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主教伦理 拉丁美洲 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研究视角与史料——“查士丁尼瘟疫”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陈志强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45-52,共8页
历史研究者的立场和观察问题的角度常常决定其对史料的选取、考证、解读和运用,进而影响其对历史问题作出的判断。6世纪拜占廷作家普罗柯比关于“查士丁尼瘟疫”的史料长期没有得到学术界应有的注意,相关研究的结论也大不相同。究其原... 历史研究者的立场和观察问题的角度常常决定其对史料的选取、考证、解读和运用,进而影响其对历史问题作出的判断。6世纪拜占廷作家普罗柯比关于“查士丁尼瘟疫”的史料长期没有得到学术界应有的注意,相关研究的结论也大不相同。究其原因在于,过去人们大多以为“人力”胜于“天力”,关注的重点在当时的皇帝查士丁尼一世推行的内外政策上,而没有注意到这些史料记述的历史事件的重要性。目前,“查士丁尼瘟疫”作为地中海世界第一次“黑死病”的史实基本上无人质疑。但是,由于学者们研究的视角和出发点不同,这次瘟疫造成的严重后果似乎还没有引起史学界应有的注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料 “查士丁尼瘟疫” 历史研究 历史事件 拜占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17年前俄国驻北京传教团办学活动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肖玉秋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30-137,共8页
1822年俄国东正教驻北京传教团开办了第一所针对满洲镶黄旗俄罗斯佐领子弟的学校。虽然1858年俄国通过《中俄天津条约》攫取了在华自由传教的特权,但在此后的几十年的时间里俄国传教团仅在北京地区增开了两所学校。庚子之变以后,为适应... 1822年俄国东正教驻北京传教团开办了第一所针对满洲镶黄旗俄罗斯佐领子弟的学校。虽然1858年俄国通过《中俄天津条约》攫取了在华自由传教的特权,但在此后的几十年的时间里俄国传教团仅在北京地区增开了两所学校。庚子之变以后,为适应在华传教活动的需要,俄国传教团不断扩大办学地域,增加学校数量。然而,由于俄国政府对在华传教投入不足,加之这些学校办学目的单一,缺乏有效管理,无力与西方教会学校和新式学堂竞争,往往难以为继,无果而终,其通过办学活动向中国进行文化渗透的目标与实际效果相差甚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俄国 中国 东正教 学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法国农民在现代化进程中的进步性与保守性 被引量:2
9
作者 刘书增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75-179,共5页
农民问题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中的关键问题。法国农民在现代化进程中既表现出经济改革上的进步性和保守性,也表现出政治革命中的革命性和保守性。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法国农民在物质生产能力和商品交换能力提高的基础上,生产生活... 农民问题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中的关键问题。法国农民在现代化进程中既表现出经济改革上的进步性和保守性,也表现出政治革命中的革命性和保守性。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法国农民在物质生产能力和商品交换能力提高的基础上,生产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逐渐向现代人转变。这对于我国正在进行的农业现代化建设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化 法国农民 法国大革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主教修会传教中心在西属美洲殖民地开拓中的作用 被引量:1
10
作者 韩琦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58-69,191,共13页
在15世纪末和16世纪初,西班牙国王从罗马教皇处获得了保教权,西班牙成为事实上的政教合一的国家。西班牙对美洲的征服和殖民是剑与十字架同行的,天主教会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而天主教修会更是充当了先锋。与在俗教会不同,修会传教的... 在15世纪末和16世纪初,西班牙国王从罗马教皇处获得了保教权,西班牙成为事实上的政教合一的国家。西班牙对美洲的征服和殖民是剑与十字架同行的,天主教会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而天主教修会更是充当了先锋。与在俗教会不同,修会传教的对象更多是农村地区的印第安人。在完成了对西属美洲中心地带定居印第安人的传教工作之后,修会的传教工作又转向了西属美洲的边疆地区。在新西班牙的北方地区和南美洲的拉普拉塔地区,都分布着大量的修会传教中心。修会传教中心在边疆地区发挥了多种功能,在文化上传播天主教信仰和欧洲文明,在军事上防御外国人和敌对印第安部落的侵扰并加强内部纪律管理,在经济上从事生产和贸易,在政治上为建立新的社区和行政单位打下基础。尽管修会传教中心对印第安人的剥削及其带来的疫病导致印第安人的大量死亡,激起印第安人的反抗乃至起义,其对印第安人的宗教皈依和文明传播的目标也未完全实现,但修会传教中心的确与西班牙国家一起塑造了一个与军事、政治边界平行的精神文化边疆,修会传教中心是西班牙殖民主义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班牙美洲 教职人员推荐权 委托监护制 修会 传教中心 归化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学术界对拉丁美洲的认知——以《拉丁美洲研究》为例的学术史梳理 被引量:1
11
作者 韩琦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50-57,共8页
《拉丁美洲研究》是中国唯一一份研究拉美的专业刊物,该刊集中反映了中国学术界对拉美的认知水平。自1979年创刊以来,该刊发表了三千多篇文章,从这些研究成果可以看出,中国学者研究和关心的拉美问题十分广泛,但总体上都与中国的发展和... 《拉丁美洲研究》是中国唯一一份研究拉美的专业刊物,该刊集中反映了中国学术界对拉美的认知水平。自1979年创刊以来,该刊发表了三千多篇文章,从这些研究成果可以看出,中国学者研究和关心的拉美问题十分广泛,但总体上都与中国的发展和中拉关系的发展息息相关。就该刊组织讨论的十个方面的问题而言,如拉丁美洲的社会性质、南北美洲发展道路的比较、拉美和东亚发展模式的比较、对新自由主义改革的评价、关于"拉美化"和"中等收入陷阱"问题的争论、对拉美左派崛起和"21世纪社会主义"的看法等等,学者们都提出了正反两方面的多种观点。由此观之,中国学者力图客观公正地评价拉美问题,并力图认识一个真实的拉丁美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丁美洲研究 哥伦布 玻利瓦尔 中等收入陷阱 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国史视角下的美国私人基金会:既有研究和未来趋向
12
作者 滕凯炜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03-112,144,共11页
20世纪初兴起于美国的大型私人基金会,有着巨大的规模和高效的管理模式,活动范围遍及全球,它们的非政府和跨国性特质使其成为跨国史研究的重点对象。在跨国史的视野下,相关研究主要表现为三个路径:一是考察基金会在知识生产、公共卫生... 20世纪初兴起于美国的大型私人基金会,有着巨大的规模和高效的管理模式,活动范围遍及全球,它们的非政府和跨国性特质使其成为跨国史研究的重点对象。在跨国史的视野下,相关研究主要表现为三个路径:一是考察基金会在知识生产、公共卫生、人口控制等跨国事务中的角色;二是探讨作为非国家行为体的基金会如何介入国际组织和国际秩序的建设;三是检视基金会对美国外交事务的影响及其与美国全球权力成长之间的关系。跨国史视角的引入,为基金会研究开辟了许多新的研究题材和领域,展示出跨国行为体对世界历史和各国发展的重要影响,有助于进一步补充和深化美国对外关系史和20世纪国际史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国史 私人基金会 跨国事务 国际组织 美国对外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本国际协调型经济发展路径研究
13
作者 张玉来 《人民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96-99,共4页
20世纪80年代中叶,曾创造了战后增长奇迹的日本经济迎来了重要转折点。面对来自头号经济伙伴,同时也是同盟国——美国不断加码升级的巨大压力,日本转变战后以来确立的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高高擎起“扩大内需”的鲜明旗帜,以提升国民生... 20世纪80年代中叶,曾创造了战后增长奇迹的日本经济迎来了重要转折点。面对来自头号经济伙伴,同时也是同盟国——美国不断加码升级的巨大压力,日本转变战后以来确立的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高高擎起“扩大内需”的鲜明旗帜,以提升国民生活质量为最终目标,开始构建国际协调型经济发展模式。由此,日本不仅成功化解了美国的重压,缓解了两次石油危机的冲击,调整了经济产业结构,保持了长期稳定经济增长,而且大幅提升了国民生活质量。然而,扩大内需政策也带来了经济泡沫化的负面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扩大内需 日美摩擦 出口导向型 泡沫经济 前川报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初中美知识交流及其对美国的影响——以来华美国专家顾问为中心
14
作者 滕凯炜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84-93,共10页
20世纪初,成长为世界大国的美国开始寻求在世界舞台上发挥更大的影响力,适逢中国爆发辛亥革命,这为美国提供了机会。民国初年,卡内基基金会委派艾略特、古德诺、韦罗贝和韦罗璧等学者赴华,试图以知识和理性影响民国的“共和试验”,特别... 20世纪初,成长为世界大国的美国开始寻求在世界舞台上发挥更大的影响力,适逢中国爆发辛亥革命,这为美国提供了机会。民国初年,卡内基基金会委派艾略特、古德诺、韦罗贝和韦罗璧等学者赴华,试图以知识和理性影响民国的“共和试验”,特别是制宪问题。然而,这些专家学者更多参与到两国学术交往活动中,中美之间由此形成一个跨国知识网络,呈现出非政府组织、专家学者和思想观念跨国双向流动的态势。这一网络的兴起,不仅影响了中国的学术与政治,也改变了美国的知识生产和对华认知,更新了美国的国际法观念并对其对华政策产生一定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美关系 知识网络 私人基金会 跨国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拉美国家城市化转型中的经验和挑战 被引量:1
15
作者 韩琦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21,5,共7页
拉美是世界上城市化率最高的地区之一,目前的城市化率已经超过80%,仅次于北美地区。20世纪80年代以来,拉美地区“城市爆炸”的阶段已经结束,并逐渐进入城市化进程巩固阶段,原来那种由农村向城市移民的高潮已经逐渐让位于城市体系内部的... 拉美是世界上城市化率最高的地区之一,目前的城市化率已经超过80%,仅次于北美地区。20世纪80年代以来,拉美地区“城市爆炸”的阶段已经结束,并逐渐进入城市化进程巩固阶段,原来那种由农村向城市移民的高潮已经逐渐让位于城市体系内部的整合和平衡发展。城市化正在向社会公正、绿色城市、生态城市和可持续发展城市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巩固阶段 城市移民 拉美国家 城市化率 拉美地区 可持续发展城市 北美地区 城市化转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学家与美国政府的冷战政策
16
作者 赵学功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7-66,共10页
美国科学家无论是在冷战的起源、演进及结束过程中都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基本形成了支持和反对美国冷战政策的两派。一派科学家反对军备竞赛,主张对核武器实施国际管制,全面禁止核试验,通过国际合作谋求东西方关系的缓和;另一派则力... 美国科学家无论是在冷战的起源、演进及结束过程中都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基本形成了支持和反对美国冷战政策的两派。一派科学家反对军备竞赛,主张对核武器实施国际管制,全面禁止核试验,通过国际合作谋求东西方关系的缓和;另一派则力主通过技术进步来确保美国的国家安全,主张大力发展核力量,谋求对苏联的绝对优势,以此威慑苏联,并在必要时使用核武器以实现美国的政治和军事意图。两派都通过各种渠道对美国政府的政策施加影响,双方之间的较量贯穿于整个冷战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本海默 特勒 科学家 冷战 核军备竞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市场经济中的城市化:欧洲的经验
17
作者 俞金尧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15,5,共7页
人类的社会经济生活发展到一定阶段,城市(聚落)就出现了。当为数众多的一批人聚集于一地,不需要直接从事农业生产劳动,可以通过非农业劳动而稳定地获取生活所需时,城市(聚落)开始出现。城市的兴起说明农业生产已经发展到较高水平。只有... 人类的社会经济生活发展到一定阶段,城市(聚落)就出现了。当为数众多的一批人聚集于一地,不需要直接从事农业生产劳动,可以通过非农业劳动而稳定地获取生活所需时,城市(聚落)开始出现。城市的兴起说明农业生产已经发展到较高水平。只有在粮食出现足够剩余的情况下,社会才可能出现非农业人口聚居的现象;同时,也表明了人类文化和文明的发展。有了城市生活,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交往和生活方式就开始多样化,人类文明进入新阶段。因此,我们把城市的出现看成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符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农业人口 农业生产劳动 城市化 社会交往 市场经济 人类文明 较高水平 聚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德川幕府时期日本与东南亚的朱印船贸易 被引量:7
18
作者 尤建设 吴佩军 《南洋问题研究》 CSSCI 2006年第4期88-95,共8页
本文主要论述了德川幕府时期日本与东南亚地区朱印船贸易的发展状况。朱印船制度的确立,从根本上讲,是为了对内巩固幕府的统治,对外打破葡萄牙商人对日贸易的垄断地位;朱印船贸易的终结,是幕府采取禁教和锁国政策的必然结果。在西势东... 本文主要论述了德川幕府时期日本与东南亚地区朱印船贸易的发展状况。朱印船制度的确立,从根本上讲,是为了对内巩固幕府的统治,对外打破葡萄牙商人对日贸易的垄断地位;朱印船贸易的终结,是幕府采取禁教和锁国政策的必然结果。在西势东渐背景之下,朱印船贸易刺激了“日本—中国—东南亚”贸易圈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东西方的文化交流,反映了区域经济发展的相互依存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川幕府 朱印船贸易 “日本-中国-东南亚”贸易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韩国朴槿惠政府东北亚外交战略的调整及其影响 被引量:5
19
作者 刘勃然 黄凤志 《国际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7-12,79,共6页
朴槿惠执政以来,韩国政府东北亚外交战略出现了显著变化,深化韩美战略同盟关系、探寻韩朝关系"新路径"、推进韩国与中俄战略合作、策略性"制冷"对日外交是其战略调整的突出表现。此项调整主要受国际体系、国家和决... 朴槿惠执政以来,韩国政府东北亚外交战略出现了显著变化,深化韩美战略同盟关系、探寻韩朝关系"新路径"、推进韩国与中俄战略合作、策略性"制冷"对日外交是其战略调整的突出表现。此项调整主要受国际体系、国家和决策者三个层次性动因的综合影响:东北亚地区权力结构的渐变、信任性国际机制的缺失、韩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的发展现状、国家利益的现实需求、国家行为的舆论驱动、朴槿惠决策集团的外交理念及朴槿惠个人的文化情结等因素共同制约着韩国政府东北亚外交战略的最终指向。总体来看,朴槿惠政府正在探寻韩国东北亚外交的"黄金分割点",以使韩国获取更多的政治、经济及安全利益,其对东北亚地区尤其是中国产生的影响值得我们高度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韩国 朴槿惠 东北亚地区 外交战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解释建构中的理解问题 被引量:47
20
作者 李剑鸣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9-25,共7页
历史研究的任务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建构历史解释,而建构历史解释的关键环节是理解。历史学家面对遥远而陌生的过去世界,要对前人抱有“了解之同情”,以博大的襟怀和丰富的知识来了解前人及其生活,尽力突破时空和文化的阻隔,以期对过去做... 历史研究的任务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建构历史解释,而建构历史解释的关键环节是理解。历史学家面对遥远而陌生的过去世界,要对前人抱有“了解之同情”,以博大的襟怀和丰富的知识来了解前人及其生活,尽力突破时空和文化的阻隔,以期对过去做出公正而贴切的解释。诚然,真正理解前人及其生活是一件极为困难的事情,但对历史学家来说,理解首先是一种态度和愿望,基于这种态度和愿望,研究者就会极尽可能地收集材料、调动各种知识和理论资源,以准确地了解前人,避免武断和简单化的评判。当然,“同情”不是同意,“了解”也不是认可。研究者要以中性的立场来建构解释,而不能将自己等同于过去事件的参与者或辩护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解释 理解 心通意会 中性立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