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湖南衡山春季一次酸雨过程气象条件的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樊琦 罗栩羽 +5 位作者 范绍佳 易建平 丁知明 钟流举 王安宇 冯瑞权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879-887,共9页
采用MM5中尺度气象模式对湖南衡山2009年3月22~24日一次典型酸雨过程的气象条件进行了详细的数值模拟研究.模式模拟的降水场、流场、温度场、边界层结构与酸雨实测、实际天气图、地面站观测记录的对比表明,模式模拟的变化趋势与实况非... 采用MM5中尺度气象模式对湖南衡山2009年3月22~24日一次典型酸雨过程的气象条件进行了详细的数值模拟研究.模式模拟的降水场、流场、温度场、边界层结构与酸雨实测、实际天气图、地面站观测记录的对比表明,模式模拟的变化趋势与实况非常一致.研究表明,与广东春季典型的酸雨过程相比,衡山春季北面冷空气的入侵过程受地形作用明显,低层流场受北风影响较快,中高层较晚.广东、衡山两地春季酸雨发生前后整个边界层层结相对稳定,边界层高度较低,同时伴随有逆温过程,均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输送,衡山春季酸雨发生前后的逆温和逆湿层都相对更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雨 气象条件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谈气象资料业务系统MDOS下气象数据的预审
2
作者 易建平 易恒 +1 位作者 曹艳 肖研 《农业与技术》 2016年第22期214-215,共2页
目前县级气象站以新型自动气象站为主,观测和上传资料,备份站为辅,气象资料上传后在气象资料业务系统(MDOS)下完成资料上传的质量控制等。本文就MDOS系统结合新型自动气象站,对如何做好气象资料质量控制及资料预审进行阐释,以便准确完... 目前县级气象站以新型自动气象站为主,观测和上传资料,备份站为辅,气象资料上传后在气象资料业务系统(MDOS)下完成资料上传的质量控制等。本文就MDOS系统结合新型自动气象站,对如何做好气象资料质量控制及资料预审进行阐释,以便准确完整地上传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自动气象站 MDOS系统 质量控制 资料预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岳电线积冰标准冰厚气候特征 被引量:2
3
作者 张剑明 李兴宇 +3 位作者 叶成志 杨加伦 刘彬 丁知明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09-219,共11页
利用1957~2012年南岳高山观测站逐日覆冰资料,对南岳覆冰标准厚度和覆冰日数的时间演变、突变和周期变化进行分析,并推算出南岳各重现期的标准冰厚,结果表明:1)南岳南北向和东西向标准冰厚年代际变化非常相似,呈现偏大—偏小—... 利用1957~2012年南岳高山观测站逐日覆冰资料,对南岳覆冰标准厚度和覆冰日数的时间演变、突变和周期变化进行分析,并推算出南岳各重现期的标准冰厚,结果表明:1)南岳南北向和东西向标准冰厚年代际变化非常相似,呈现偏大—偏小—偏大—偏小—偏大的年代际变化;冰冻日数在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之前,90年代中后期之后冰冻日数偏少,6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中后期冰冻日数偏多。2)冰冻在1~4月、10~12月均有发生,其中1月出现天数最多,占全年的31.8%。3)滑动t检验分析发现,南岳东西向和南北向标准冰厚在20世纪60年代末有减小的突变,冰冻日数在近56年没有出现明显突变。4)Morlet小波和小波功率谱分析发现,南北向和东西向标准冰厚存在显著的2~3年、4~6年振荡周期;冰冻日数存在显著的2~4年、5~7年振荡周期。5)基于Pearson III型概率分布统计发现,各重现期东西向标准冰厚均较南北向标准冰厚要大,其中20年一遇南北向和东西向标准冰厚分别为76.33、85.22 mm,10年一遇南北向和东西向标准冰厚分别为60.86、69.57 mm。6)分析气象要素对覆冰的影响发现,覆冰期气温较无覆冰期要低,相对湿地要大,能见度要小,覆冰期风向以偏北风为准,无覆冰期风向以偏南风为主,覆冰期平均风速较无覆冰期风速要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岳高山站 标准冰厚 III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云水气候特征分析 被引量:10
4
作者 李文韬 李兴宇 +1 位作者 张礼林 成董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574-586,共13页
利用2001~2016年MODIS月平均液相云水路径(Cloud Liquid Water Path,LWP)、冰相云水路径(Cloud Ice Water Path,IWP)资料和ERA-Interim再分析等资料,分析了青藏高原空中云水的分布特征、变化趋势以及与大气环流变化和水汽输送变化的关... 利用2001~2016年MODIS月平均液相云水路径(Cloud Liquid Water Path,LWP)、冰相云水路径(Cloud Ice Water Path,IWP)资料和ERA-Interim再分析等资料,分析了青藏高原空中云水的分布特征、变化趋势以及与大气环流变化和水汽输送变化的关系。结果显示,LWP和IWP的年平均分布形态与降水、可降水量对应较好,林芝地区聚集了丰富的LWP、IWP、降水量和可降水量。受印度洋季风影响,LWP和IWP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夏季LWP和IWP最丰富,冬季最少。水汽传输和高原的动力、热力作用是影响夏季LWP和IWP分布的主要因素,夏季高原南部相对湿度大,水汽抬升强烈,促进了LWP和IWP的形成和积累。LWP和IWP随海拔高度的变化特征较为相似,3000~5500 m海拔高度区间内二者的总体变化特征与青藏高原降水的梯度变化特征一致,为随高度先较快升高后保持稳定的分布特征。青藏高原年平均和季节平均LWP和IWP在2001~2016年间均以减少趋势为主,这一变化趋势与云量和降水变化趋势一致,LWP和IWP的减少趋势与水汽输送通量散度的增加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相云水路径 冰相云水路径 气候特征 青藏高原 MODIS数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突变理论的湖南衡阳暴雨灾害风险评估 被引量:13
5
作者 刘慧 刘波 +1 位作者 许霞 丁心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21-226,共6页
基于衡阳9个县区1967-2016年气象资料、灾情数据、农村经济数据等,采用突变理论,从致灾因子、孕灾环境、承灾体和防灾减灾能力四个方面,综合分析了衡阳暴雨灾害风险的时间演变和空间变化情况。结果表明,①致灾因子方面,其风险由南向北... 基于衡阳9个县区1967-2016年气象资料、灾情数据、农村经济数据等,采用突变理论,从致灾因子、孕灾环境、承灾体和防灾减灾能力四个方面,综合分析了衡阳暴雨灾害风险的时间演变和空间变化情况。结果表明,①致灾因子方面,其风险由南向北逐渐增加。②孕灾环境方面,与致灾因子风险分布相反。③承灾体方面,其风险大致呈现中间高,四周低的趋势。④防灾减灾能力方面,呈现四周低,中间高的趋势。⑤暴雨灾害综合风险,大致呈现由南至北逐渐递减的趋势,与孕灾环境风险分布趋势基本一致。此外,突变理论的采用和评估体系指标的细化,优化了风险评估的过程,提高了风险评估的实用性和科学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突变理论 暴雨灾害 风险评估 湖南衡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