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安石亭群体种茶树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及主要成分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欧晓西 林宏政 +5 位作者 何吉杭 李秋明 傅瑞典 陈育财 郑玉成 孙云 《福建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076-1085,共10页
【目的】深入了解南安石亭群体种茶树种质资源(Camellia sinensis)的遗传多样性及其直接利用价值,为南安石亭群体种茶树种质资源的创新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SNP分子标记技术对17份南安石亭群体种茶树种质资源及福建6个代表性... 【目的】深入了解南安石亭群体种茶树种质资源(Camellia sinensis)的遗传多样性及其直接利用价值,为南安石亭群体种茶树种质资源的创新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SNP分子标记技术对17份南安石亭群体种茶树种质资源及福建6个代表性品种进行亲缘关系及遗传多样性分析。进一步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和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PLC-MS/MS)测定代表性的10份南安石亭群体种茶树种质资源儿茶素及游离氨基酸等组分含量。【结果】筛选出44个适用于鉴定南安石亭群体种茶树种质资源的SNP位点,构建南安石亭群体种茶树种质资源SNP指纹图谱。通过UPGMA进化树构建,发现23个样品可分为4个亚群,南安石亭群体种茶树种质资源与闽北地区的肉桂、奇丹亲缘关系较近。此外,进行了氨基酸,儿茶素含量分析,发现南安石亭群体种茶树种质资源的主要品质成分含量差异显著(P<0.05)。儿茶素总量为107.55~177.47 mg·g^(−1),游离氨基酸总量为8.35~32.32 mg·g^(−1)。其中ST2、ST3、ST6、ST17种质具有较高的EGCG或EGCG3"Me含量,ST3种质氨基酸含量最高、儿茶素苦涩味指数最低。【结论】南安石亭群体种茶树种质资源丰富,与闽北地区茶树资源亲缘关系较为亲密。ST2、ST3、ST6和ST17具有较高的EGCG或EGCG3"Me含量,ST3适制绿茶,可进一步开展选育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安石亭 茶树 种质资源 遗传多样性 成分分析 SN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安石亭绿茶种质资源保护和改造发展
2
作者 陈育才 《中国茶叶加工》 2014年第3期41-44,共4页
文章介绍了石亭绿茶的自然情况和生产现状,提出界定石亭绿茶种质资源保护区,加强绿茶种质资源的研究保存、观测记录和建立档案等相应措施,并采用优质栽培管理技术、先进的生物农药和生物肥源应用技术,因地制宜建设生态茶园等方法,以求... 文章介绍了石亭绿茶的自然情况和生产现状,提出界定石亭绿茶种质资源保护区,加强绿茶种质资源的研究保存、观测记录和建立档案等相应措施,并采用优质栽培管理技术、先进的生物农药和生物肥源应用技术,因地制宜建设生态茶园等方法,以求对石亭绿茶种质资源进行保护管理和改造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亭绿茶 种质资源保护 改造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姜黄不同种质生物学特性及品质成分比较 被引量:4
3
作者 陈钦 高俊杰 +4 位作者 刘建福 陈育才 庄卫东 林金秀 张平泉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01-105,共5页
本研究以不同产地的8个姜黄种质为试验材料,比较姜黄种质在福建泉州地区的生长特征、根状茎特征、产量和姜黄素含量的变化,评价不同姜黄种质的生物学特性和有效成分。结果表明,GY01的姜黄根状茎产量达最大值为35 kg/m2,总姜黄素含量为1.... 本研究以不同产地的8个姜黄种质为试验材料,比较姜黄种质在福建泉州地区的生长特征、根状茎特征、产量和姜黄素含量的变化,评价不同姜黄种质的生物学特性和有效成分。结果表明,GY01的姜黄根状茎产量达最大值为35 kg/m2,总姜黄素含量为1.996 mg/g;GJHX的姜黄根状茎产量为32.7 kg/m2,姜黄素含量达最大值为3.838 mg/g。GY02、GJHP和GY04综合表现一般,仅适用于某些地区试种。GY01和GJHX综合表现较好,根状茎产量和总姜黄素含量均较高,可以在福建泉州地区进行推广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姜黄 姜黄素 生长特性 种质评价 抗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六个高香乌龙茶品种的红茶适制性初探 被引量:10
4
作者 陈育才 《福建茶叶》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5,共2页
近年来,花香型红茶受到许多消费者的青睐。本试验以金观音、本山等六个乌龙茶高香品种鲜叶为原料,在初制工艺上采用日光萎凋及轻做青工艺进行红茶适制性试验。初步结果表明,这六个品种均适合制作高香型红茶,其质量以金观音最优(香气高... 近年来,花香型红茶受到许多消费者的青睐。本试验以金观音、本山等六个乌龙茶高香品种鲜叶为原料,在初制工艺上采用日光萎凋及轻做青工艺进行红茶适制性试验。初步结果表明,这六个品种均适合制作高香型红茶,其质量以金观音最优(香气高爽、花香明显、滋味鲜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品种 适制性 红茶 制作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几个乌龙茶品种适制石亭绿茶效果初探 被引量:2
5
作者 林天喜 张经贤 +3 位作者 陈育才 王振川 林天丛 林金良 《福建茶叶》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1-12,共2页
以引种在南安市日泰茶业南安市向阳乡海山日泰茶业绿色食品茶叶生产基地的五个高香茶树品种铁观音、本山、水仙、黄旦、金观音鲜叶为原料进行石亭绿茶适制性试验,结果表明,这五个品种均适合制石亭绿茶,其质量以金观音最优。
关键词 茶树品种 石亭绿茶 适制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刺火龙果等3个火龙果新品种引种试验初探 被引量:4
6
作者 陈育财 《现代园艺》 2021年第23期69-70,72,共3页
引进3个火龙果新品种在泉州市台商投资区进行引种试验,观察其生长习性、适应性、抗逆性、丰产性等生物学指标,结果表明:台湾无刺火龙果、台湾红冠火龙果具有早投产、高产、优质、抗病虫等特性,其中无刺红龙果表现最好,红冠火龙果次之,... 引进3个火龙果新品种在泉州市台商投资区进行引种试验,观察其生长习性、适应性、抗逆性、丰产性等生物学指标,结果表明:台湾无刺火龙果、台湾红冠火龙果具有早投产、高产、优质、抗病虫等特性,其中无刺红龙果表现最好,红冠火龙果次之,台湾燕窝火龙果产量低、抗性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龙果 新品种 引种 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树新品种引种试验 被引量:2
7
作者 陈育才 《茶叶科学技术》 2014年第4期37-39,共3页
以本地菜茶为对照品种,对引种的台茶12号和茗科1号茶树新品种的适应性、生长势、抗病虫害能力、物候期、鲜叶产量和成品茶品质等进行鉴定。结果表明,与本地菜茶相比较,台茶12号和茗科1号均适宜在石亭绿区域推广种植,且台茶12号优于茗科... 以本地菜茶为对照品种,对引种的台茶12号和茗科1号茶树新品种的适应性、生长势、抗病虫害能力、物候期、鲜叶产量和成品茶品质等进行鉴定。结果表明,与本地菜茶相比较,台茶12号和茗科1号均适宜在石亭绿区域推广种植,且台茶12号优于茗科1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新品种 引种 台茶12号 茗科1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龙茶秋季采摘时期调节技术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陈育才 梁月清 《现代园艺》 2017年第11期14-16,共3页
在中芽茶树品种铁观音投产园,于暑茶季节进行了不同时期轻修剪试验。结果表明:与常规茶园相比,适时修剪茶树的生长情况良好,秋茶茶树的生育物候期推迟,最长可迟47d,大大延长秋茶采摘期和鲜茶上市期,有效缓解用工紧张和茶叶采制人工成本... 在中芽茶树品种铁观音投产园,于暑茶季节进行了不同时期轻修剪试验。结果表明:与常规茶园相比,适时修剪茶树的生长情况良好,秋茶茶树的生育物候期推迟,最长可迟47d,大大延长秋茶采摘期和鲜茶上市期,有效缓解用工紧张和茶叶采制人工成本,提高制茶质量和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观音 秋茶 开采期 调控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亭绿茶萎凋工艺探讨 被引量:1
9
作者 陈育才 《福建茶叶》 2014年第4期14-15,共2页
传统的石亭绿茶制作中的萎凋都是采用室内自然萎凋。本试验采用日光萎凋对石亭绿茶品质的影响进行探讨,结果表明,经过日光萎凋的茶叶,具有兰花香,滋味醇厚,汤色、叶底更加翠绿。该技术操作简单,有利于石亭绿茶区推广应用。
关键词 石亭绿茶 日光萎凋 品质 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亭绿茶初制复炒工艺的技术探讨
10
作者 陈育才 《福建茶叶》 2014年第3期18-20,共3页
色泽是判断名优绿茶品质优劣的重要标准之一。为此,笔者新引进茶叶烘干设备,对石亭绿茶复炒工艺的各参数进行试验,以探明对茶叶色泽、品质的影响。实践表明,新设备的应用,明显提高了石亭绿茶"三绿"水平。
关键词 茶叶烘干机 石亭绿茶 茶叶色泽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淀粉型甘薯新品种“泉薯76”的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
11
作者 吴帮助 《安徽农学通报》 2008年第13期224-224,113,共2页
泉薯76株型较好,具淀粉含量高、高产、稳产、抗病等优点,栽培上应注意培育壮苗、适时早播,合理密植、科学施肥、加强田管、防治病虫害。
关键词 甘薯 特征特性 栽培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制茶机械在石亭绿茶加工中的应用
12
作者 陈育才 张经贤 陈顺安 《福建茶叶》 2010年第9期43-45,共3页
石亭绿茶以"三绿三香"的独特风格,于1956年被农业部定为全国历史名茶。石亭绿传统的"双炒双揉"手工制作,工艺复杂,劳动强度大,成本高。2009年开始引进茶叶机械,进行石亭绿工艺制作试验。实践证明,与手工加工相比,... 石亭绿茶以"三绿三香"的独特风格,于1956年被农业部定为全国历史名茶。石亭绿传统的"双炒双揉"手工制作,工艺复杂,劳动强度大,成本高。2009年开始引进茶叶机械,进行石亭绿工艺制作试验。实践证明,与手工加工相比,机械制作石亭绿茶,具有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工效,降低生产成本,适合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成茶品质稳定等优点。石亭绿茶加工工序是:鲜叶→摊凉→杀青→揉捻→复炒→复揉→炒干→雾→拣剔→筛簸→成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叶机械 石亭绿 加工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