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幼林期不同桉树叶片挥发性有机物分析
1
作者 伍琪 任世奇 +4 位作者 伍禄军 谷瑶 韦振道 朱慧 赵瑛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3-60,共8页
【目的】研究幼林期不同桉树Eucalyptusspp.叶片中挥发性有机物特征,为探索桉树不同生长阶段叶片含油量变化及桉树叶油的综合利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对幼林期柠檬桉Eucalyptuscitriodora、托里桉Corymbia... 【目的】研究幼林期不同桉树Eucalyptusspp.叶片中挥发性有机物特征,为探索桉树不同生长阶段叶片含油量变化及桉树叶油的综合利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对幼林期柠檬桉Eucalyptuscitriodora、托里桉Corymbiatorelliana、大花序桉Eucalyptuscloeziana、粗皮桉Eucalyptuspellita叶片的挥发性物质成分进行检测,比较不同桉树叶片的挥发性物质成分及含量差异,研究不同桉树叶片释放挥发性物质的种类及其相对含量。【结果】利用GC-MS对4种桉树叶片进行检测,共检测出44种挥发性成分,包括萜烯类16种,酯类2种,醛类2种,醇类19种,酮类1种,其他类4种,各类成分相对质量分数分别占主要挥发性成分总量的19.76%、0.59%、24.88%、48.25%、0.57%、5.96%。其中,柠檬桉叶片中烯萜类物质含量最多,为5种,大花序桉叶片中烯萜类和醇类物质含量均较多,为7种,托里桉、粗皮桉叶片中醇类物质含量最多,分别为7种、9种。柠檬桉叶片挥发性有机物组成以香茅醛为主,占78.18%;托里桉、大花序桉、粗皮桉叶片挥发性有机物主要为醇类,其中托里桉叶片中愈创醇含量较高占总含量的11.79%,大花序桉和粗皮桉叶片中α-松油醇含量较高分别占总含量的41.44%、24.57%。β-蒎烯、β-石竹烯2种挥发性物质为4种桉树叶片中共同检测到的组分。【结论】不同桉树叶片释放的挥发性成分在物质种类上差异较小,而其挥发性成分相对含量差异较大。托里桉和粗皮桉叶片间总挥发性物质含量差异不显著,但均与柠檬桉和大花序桉叶片间总挥发性物质含量呈显著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相色谱-质谱法 挥发性物质 桉树 幼林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混交模式下幼龄桉树混交林的生长和水土流失特征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韦振道 周启华 +6 位作者 朱原立 朱慧 向旺 伍琪 任一平 李书玲 任世奇 《桉树科技》 2024年第1期27-33,共7页
设计尾巨桉×红椿和大花序桉×闽楠的垂直、水平、块状三种混交方式的试验林,以研究不同混交模式下桉树混交林的生长和水土流失规律。结果表明:1年生尾巨桉、红椿、大花序桉和闽楠分别在水平、块状、块状和水平混交模式下的树... 设计尾巨桉×红椿和大花序桉×闽楠的垂直、水平、块状三种混交方式的试验林,以研究不同混交模式下桉树混交林的生长和水土流失规律。结果表明:1年生尾巨桉、红椿、大花序桉和闽楠分别在水平、块状、块状和水平混交模式下的树高增长率最大,依次为1560.00%、863.33%、457.50%和6.67%,因此水平混交模式和块状混交模式的林分树高生长效果较好。在尾巨桉×红椿和大花序桉×闽楠两种林分中的月均地表径流以块状混交模式最少,分别是107.72 L和215.24 L,月均土壤流失以块状混交模式较少,分别是4.95 kg和7.25 kg,因此块状混交模式对水土保持的效果较优于垂直混交模式和水平混交模式。综合考虑,采用块状混交模式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桉树混交林 混交模式 林分生长 水土流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叶桉家系精油组分及抗菌活性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梁胜焕 朱慧 +2 位作者 韦垠洲 郭东强 杨梅 《广西植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17-327,共11页
为筛选出具有优良抗菌活性的大叶桉(Eucalyptus robusta)精油家系,探讨家系精油产率组分差异、变化和成分对抗菌活性的影响。该研究以南宁和武宣的4个5年生大叶桉家系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鲜叶水蒸气蒸馏法进行桉叶精油提取,鉴定了精油化... 为筛选出具有优良抗菌活性的大叶桉(Eucalyptus robusta)精油家系,探讨家系精油产率组分差异、变化和成分对抗菌活性的影响。该研究以南宁和武宣的4个5年生大叶桉家系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鲜叶水蒸气蒸馏法进行桉叶精油提取,鉴定了精油化学组分,并测定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和伤寒杆菌的抗菌活性。结果表明:(1)大叶桉4个家系桉叶精油组成以73.695%~84.535%的单萜类化合物为主,主要组分为蒎烯、水芹烯和对伞花烃,其中α-蒎烯在大叶桉1号家系含量可达41.629%,家系间的共有组分为α-蒎烯、β-蒎烯、α-水芹烯、d-柠檬烯、对伞花烃、γ-松油烯、4-松油醇和α-松油醇,1,8-桉叶素精油化学型产油率均较低。(2)不同桉叶精油对于环境变化响应不同,α-水芹烯、1,8-桉叶素、d-柠檬烯、α-松油醇和对伞花烃是大叶桉家系精油中的相关性组分。(3)大叶桉精油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伤寒杆菌具有抗菌活性,甚至3号家系显现出高于链霉素的抗伤寒杆菌活性,但均未发现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抗菌活性,而醇酮醛类物质的增加有利于提高精油抗菌活性。综上认为,大叶桉精油以单萜类化合物为主,其中以萜烯类化合物含量最高,家系间部分精油组分具有相关性且存在共有组分,组分中醇类、酮类和醛类化合物有利于抗菌活性的提高,但大叶桉1,8-桉叶素化学型产油率均较低,仍需进一步选育,该研究结果为大叶桉精油品种选优选育及在香料和医药应用方面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叶桉 家系 精油 ESKAPE病原菌 抗菌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桉树种植年限对土壤化学性质、酶活性及其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4
作者 向旺 韦振道 +3 位作者 任世奇 伍琪 朱慧 李典云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34-143,共10页
【目的】明确桉树种植年限对土壤化学性质、酶活性和微生物群落的影响,确定桉树人工林的合理采伐期,为桉树人工林可持续生态经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种植桉树0.5年(E1)、1.5年(E2)、6年(E3)、13年(E4)和天然次生林(NF)为研究对象,... 【目的】明确桉树种植年限对土壤化学性质、酶活性和微生物群落的影响,确定桉树人工林的合理采伐期,为桉树人工林可持续生态经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种植桉树0.5年(E1)、1.5年(E2)、6年(E3)、13年(E4)和天然次生林(NF)为研究对象,测定土壤化学指标、酶活性和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及组成,分析桉树种植年限对土壤化学指标、酶活性和真菌群落的影响,并比较桉树纯林与天然次生林的土壤性质差异。【结果】1)随桉树种植年限延长,土壤主要营养物质含量和酶活性呈增加趋势。E3和E4的全磷(TP)、速效磷(AP)、有机质(OM)、蔗糖酶(SC)、酸性磷酸酶(ACP)、过氧化氢酶(CAT)均显著高于E1和E2,然而,E1与E2之间的TP、AP、全钾(TK)、速效钾(AK)、OM、SC、ACP、CAT和脲酶(UE)没有显著差异。此外,NF的TP、TK、全氮(TN)、速效氮(AN)、OM和SC均显著高于不同种植年限的桉树纯林,然而,NF的AP、AK、ACP、CAT以及UE与E4的这些土壤指标没有显著差异;2)细菌群落多样性指数随桉树种植年限延长呈显著增加趋势(除Simpson指数以外),但真菌群落多样性指数在不同林分间差异较小。此外,NF的细菌群落多样性指数(Observed species、Shannon和Chao1指数)显著高于E1、E2和E3,但NF的细菌群落多样性指数与E4没有显著差异;3)子囊菌门Ascomycota和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的相对丰度随桉树种植年限增加呈增加趋势,而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相对丰度则与之相反。此外,NF的Ascomycota和Acidobacteria相对丰度显著高于桉树纯林,但NF的Basidiomycota相对丰度低于桉树纯林;4)冗余分析(RDA)表明,Ascomycota和Acidobacteria的相对丰度与SC、AP、TP、TN、TK和CAT显著正相关,而绿弯菌门Chloroflexi的相对丰度与这些土壤因子显著负相关。【结论】土壤重要营养物质含量、酶活性和微生物群落随桉树种植年限增加而增加,此外,天然次生林的土壤质量显著优于中、幼龄桉树纯林,但天然次生林与桉树纯林的土壤质量差异随桉树种植年限延长而减小。因此,综合考虑可持续生态经营,建议适当延长桉树种植年限以改善土壤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桉树 土壤质量 土壤化学性质 酶活性 微生物群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个桉树树种幼龄人工林侧枝生长特性
5
作者 韦利达 韦振道 +3 位作者 任世奇 黄黎敏 朱慧 伍琪 《林业与环境科学》 2025年第3期129-135,共7页
为指导人工修枝,培育优质桉树无节材,以2 a生粗皮桉Eucalyptus pellita、大花序桉E.cloeziana、托里桉E.torelliana和尾叶桉E.urophylla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开展每木检尺调查,测定枝下高、枝条数量、枝条基径、枝条... 为指导人工修枝,培育优质桉树无节材,以2 a生粗皮桉Eucalyptus pellita、大花序桉E.cloeziana、托里桉E.torelliana和尾叶桉E.urophylla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开展每木检尺调查,测定枝下高、枝条数量、枝条基径、枝条长度和分枝角度。结果表明,4种桉树幼龄林的生长指标(树高、胸径等)和枝条生长特性(枝条数量、枝下高等)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在生长指标上,尾叶桉林分的长势最佳(树高9.94 m,胸径9.38 cm),显著优于粗皮桉(树高7.16 m,胸径7.20 cm)、托里桉(树高6.88 m,胸径7.84 cm)和大花序桉(树高5.57 m,胸径6.63 cm)(P<0.05)。在侧枝数量方面,大花序桉侧枝最多(9.5条),其次是粗皮桉(4条)、托里桉(2.8条),尾叶桉侧枝最少(1.6条)。在枝条生长特性方面,大花序桉枝下高最低(0.79 m),尾叶桉(1.26 m)和粗皮桉(1.27 m)次之,托里桉最高(1.71 m)。4种桉树间的枝条基径和长度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因此,建议针对不同桉树的侧枝生长特性制定修枝策略,以实现无节材的高效培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粗皮桉 大花序桉 托里桉 尾叶桉 幼龄人工林 侧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种桉树不同器官的单宁组成及含量比较
6
作者 韦毅 姜黎明 +3 位作者 肖晓华 伍琪 韦振道 任世奇 《亚热带农业研究》 2025年第2期118-124,共7页
[目的]探究桉树单宁的组成成分及含量,为提升桉树人工林生态效益提供依据。[方法]以1.5年生大花序桉(Eucalyptus cloeziana)、托里桉(Corymbia torelliana)、尾巨桉(E.grandis×E.urophylla)、粗皮桉(E.pellita)、柠檬桉(C.citriodo... [目的]探究桉树单宁的组成成分及含量,为提升桉树人工林生态效益提供依据。[方法]以1.5年生大花序桉(Eucalyptus cloeziana)、托里桉(Corymbia torelliana)、尾巨桉(E.grandis×E.urophylla)、粗皮桉(E.pellita)、柠檬桉(C.citriodora)的叶片、枝条、树皮为研究对象,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其单宁组分及含量,并比较不同桉树叶片、枝条、树皮单宁组分的差异。[结果]尾巨桉叶片、枝条、树皮的单宁类化合物具有丰富的组分多样性,而其他4种桉树叶片、枝条、树皮中单宁组分差异较大。尾巨桉叶片、枝条的没食子儿茶素(GC)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他桉树(P<0.05);粗皮桉叶片、枝条、树皮的表没食子儿茶素(EGC)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他桉树;粗皮桉枝条和柠檬桉树皮中的儿茶素没食子酸酯(CG)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他桉树。[结论]桉树单宁类物质的组成呈现明显的种间和器官间差异。采用组培苗营造的1.5年生尾巨桉枝条和树皮中的单宁组分均较同龄实生苗营造的桉树丰富;采用实生苗营造的大花序桉、粗皮桉、柠檬桉的单宁类物质主要集中在叶片,托里桉单宁类物质则主要集中在树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尾巨桉 大花序桉 单宁 没食子酸 没食子儿茶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桉树人工林碳储量的研究方法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3
7
作者 任一平 任世奇 +4 位作者 朱慧 伍琪 韦振道 杨梅 陶怡 《桉树科技》 2023年第3期94-100,共7页
桉树人工林作为我国南方的主要用材林,其生态系统碳储量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综述了当前计量桉树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所采用的直接实测法、模型模拟法、微气象学法和遥感估算法的测定步骤、基本公式、优势缺点等关... 桉树人工林作为我国南方的主要用材林,其生态系统碳储量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综述了当前计量桉树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所采用的直接实测法、模型模拟法、微气象学法和遥感估算法的测定步骤、基本公式、优势缺点等关键内容,从桉树人工林的经营周期、林龄、种植密度、土壤微生物等方面分析了其对生物量形成的影响特征,较全面总结了目前用于计量桉树人工林碳储量的方法及其关键影响因素,为优化现有计量模型参数或开发新的计量方法学以精准计量桉树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提供参考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林 碳储量 计量方法 影响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桉树人工林地表水土流失研究现状 被引量:8
8
作者 韦振道 伍琪 任世奇 《桉树科技》 2022年第4期63-68,共6页
桉树作为我国三大速生树种之一,对我国的木材供应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传统桉树人工林在经营过程采取不合理的经营措施,导致出现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本文总结了近年来我国有关桉树人工林水土流失的研究现状,通过探讨影响桉树人... 桉树作为我国三大速生树种之一,对我国的木材供应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传统桉树人工林在经营过程采取不合理的经营措施,导致出现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本文总结了近年来我国有关桉树人工林水土流失的研究现状,通过探讨影响桉树人工林地表水土流失的因子,并就目前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研究的发展方向提出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桉树人工林 地表 水土流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混交模式和种植密度对桉树混交林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11
9
作者 向旺 韦振道 +5 位作者 伍琪 朱慧 莫云善 李秋荔 罗伟 任世奇 《桉树科技》 2024年第1期34-40,共7页
通过分析混交模式和种植密度对桉树混交林生长特征的影响,为桉树人工林高效、可持续经营提供科学依据。分别设置尾巨桉与红锥、黑木相思、白千层、香樟(B1),与灰木莲、大花序桉、米老排、柠檬桉(B2)2种混交模式和4种种植密度(A1:1.5 m&#... 通过分析混交模式和种植密度对桉树混交林生长特征的影响,为桉树人工林高效、可持续经营提供科学依据。分别设置尾巨桉与红锥、黑木相思、白千层、香樟(B1),与灰木莲、大花序桉、米老排、柠檬桉(B2)2种混交模式和4种种植密度(A1:1.5 m×2.0 m;A2:2.0 m×2.8 m;A3:2.5 m×3.5 m;A4:3.0 m×4.2 m),比较混交模式和种植密度对混交树种树高、胸径、材积和保存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混交模式对尾巨桉生长影响较小,但A3、A4显著增加尾巨桉胸径和单株材积;(2)种植密度对混交树种树高生长影响不显著,但黑木相思和灰木莲在A1种植密度处理下的胸径和单株材积显著低于其他密度处理;(3)大花序桉和米老排A1种植密度处理保存率显著低于A3和A4密度处理,混交树种不同种植密度之间保存率没有显著差异。综合分析,认为A3是较好的种植密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桉树 混交树种 种植密度 生长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模式桉树混交林的生长效应分析 被引量:9
10
作者 陆海燕 伍琪 +4 位作者 庞海恩 崔俊峰 胡雪玲 潘永林 任世奇 《桉树科技》 2024年第1期41-44,共4页
为探索伴生树种早期对桉树生长的影响,以桉树×红椎、桉树×火力楠、桉树×火力楠×黑木相思、桉树×黑木相思4种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对其林木生长量及桉树在不同混交模式中的生长效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4种混交模... 为探索伴生树种早期对桉树生长的影响,以桉树×红椎、桉树×火力楠、桉树×火力楠×黑木相思、桉树×黑木相思4种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对其林木生长量及桉树在不同混交模式中的生长效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4种混交模式下混交树种早期生长量均优于其纯林生长量。桉树×火力楠对桉树树高促进作用最大,增量为4.94±1.57 m;桉树×火力楠×黑木相思对桉树胸径和材积促进作用最大,增量分别为2.47±0.70 cm和0.8695±0.7066 m^(3)•hm^(−2)。总体以桉树×火力楠×黑木相思混交模式最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交林 生长效应 桉树 火力楠 黑木相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胶合板加工领域专利分析
11
作者 卢翠香 刘媛 +2 位作者 唐庆兰 任世奇 陈升侃 《贵州林业科技》 2025年第2期39-43,48,共6页
了解我国胶合板加工领域专利现状,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参考,通过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检索及分析平台对“发明名称=胶合板”的相关专利检索收集,从专利申请量、专利类型、申请人、受理国家、地区分布、技术领域和生命周期等方面进行分析。结... 了解我国胶合板加工领域专利现状,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参考,通过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检索及分析平台对“发明名称=胶合板”的相关专利检索收集,从专利申请量、专利类型、申请人、受理国家、地区分布、技术领域和生命周期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胶合板加工领域专利申请始于1965年,自2015年起,申请量呈现增加趋势,在2020年达到峰值。在5944件专利中,实用新型专利占比最大,达67.16%;企业是专利的主要申请人,占比达80.02%;江苏的专利申请量最多,占比达26.79%;专利技术领域以作业运输类为主。当前胶合板领域的专利数量在2020年达到峰值后出现下降趋势,预示着该技术领域可能已进入成熟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合板 加工领域 专利 知识产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年生杂交桉无性系木材密度和生材含水率差异
12
作者 卢翠香 叶家义 +4 位作者 马宏伦 黄文丽 李霞 邓海群 李昌荣 《广西林业科学》 2025年第2期173-178,共6页
为给新的杂交桉无性系推广与种植提供科学依据,以15个3年生杂交桉新无性系木材为研究对象,无性系DH32-28和DH32-29为对照,测定无性系木材密度和生材含水率。结果表明,15个杂交桉新无性系生材密度、基本密度和生材含水率分别为0.977~1.07... 为给新的杂交桉无性系推广与种植提供科学依据,以15个3年生杂交桉新无性系木材为研究对象,无性系DH32-28和DH32-29为对照,测定无性系木材密度和生材含水率。结果表明,15个杂交桉新无性系生材密度、基本密度和生材含水率分别为0.977~1.077 g/cm^(3)、0.375~0.516 g/cm^(3)和107.95%~169.91%,木材密度符合纤维材原料要求。生材密度、基本密度和生材含水率在无性系间和部位间均差异显著或极显著,在株间均差异不显著。在径向上,生材密度和生材含水率沿髓心向外均整体呈上升趋势,基本密度变化规律相反。无性系DH693-1、E6、DH599-4、DH707A-1、DH696-5和DH723A-1基本密度均较优,可作为优选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材密度 基本密度 生材含水率 无性系 杂交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尾巨桉混交林胸径-树高模型
13
作者 任一平 杨梅 +3 位作者 任世奇 朱慧 韦振道 伍琪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0-148,共9页
运用卷积神经网络(CNN)对尾巨桉(Eucalyptus urophylla×E. grandis)中大径材混交林的树高进行预测,为森林资源监测和评价提供理论依据。该研究以南宁桉树野外站24块尾巨桉大径材套种米老排(Mytilaria laosensis)、红锥(Castanopsis... 运用卷积神经网络(CNN)对尾巨桉(Eucalyptus urophylla×E. grandis)中大径材混交林的树高进行预测,为森林资源监测和评价提供理论依据。该研究以南宁桉树野外站24块尾巨桉大径材套种米老排(Mytilaria laosensis)、红锥(Castanopsis hystrix)、灰木莲(Manglietia glauca)、火力楠(Michelia macclure)形成的混交林为研究对象,结合林分优势高分树种(组),运用样本信息与卷积神经网络先验信息统计推断,经过训练得到各树种(组)适宜模型结构。使用基本一致的建模数据求解传统的树高方程,未参与建模样地作为验证集对比分析基于非线性模型或非线性混合效应6种经典模型和3种基于激活函数的CNN模型方法进行验证。结果表明,Näslund、Curtis、Logistic、Weibull、Gomperz、Korf传统模型和L-M模型(模型Ⅰ)均方根误差(RMSE)为2.5~5.6;ReLU激活函数卷积神经网络模型(模型Ⅱ)的RMSE=2.304 2,R2=0.814 9;Logistic激活函数卷积神经网络模型(模型Ⅲ)的R2=0.958 8。CNN的激活函数模型无需依赖经验模型筛选,与传统经验模型相比,基于Logistic方程的树高-胸径卷积神经网络模型决定系数高且均方根误差低,拟合精度普遍更高,能更好地拟合不同树种的生长规律,提高预测的准确性和稳定性,优化林业的生态和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培育 尾巨桉 混交林 树高 卷积神经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尾巨桉、杉木和马尾松成熟人工纯林的土壤养分及微生物群落特征
14
作者 向旺 韦振道 +2 位作者 任世奇 伍琪 朱慧 《桉树科技》 2025年第2期1-9,共9页
分析尾巨桉、杉木和马尾松成熟人工纯林土壤养分及其微生物群落特征,为人工林可持续培育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测定尾巨桉、杉木和马尾松成熟人工纯林的土壤化学性质、酶活性以及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和组成,探究微生物群落与土壤化学性质和... 分析尾巨桉、杉木和马尾松成熟人工纯林土壤养分及其微生物群落特征,为人工林可持续培育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测定尾巨桉、杉木和马尾松成熟人工纯林的土壤化学性质、酶活性以及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和组成,探究微生物群落与土壤化学性质和酶活性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尾巨桉和杉木的全磷(TP)、全氮(TN)、速效氮(AN)和有机质(OM)含量显著高于马尾松,但杉木和马尾松的速效磷(AP)、速效钾(AK)和全钾(TK)含量均显著低于尾巨桉;尾巨桉的蔗糖酶(SC)、酸性磷酸酶(ACP)和脲酶(UE)活性均显著高于杉木和马尾松,并且杉木的SC和UE活性显著高于马尾松,但杉木与马尾松之间的ACP活性无显著差异;尾巨桉的担子菌门和变形菌门相对丰度显著高于杉木和马尾松。马尾松的球囊菌门相对丰度显著高于尾巨桉和杉木。杉木的酸杆菌门相对丰度显著高于马尾松和尾巨桉。冗余分析结果表明,尾巨桉的担子菌门与AK和TK显著正相关,杉木的酸杆菌门与TN、OM和TP显著正相关,马尾松的球囊菌门与ACP显著正相关。树种差异导致3个树种之间的部分养分含量以及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和组成均存在显著差异,尾巨桉纯林土壤的养分及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均不同程度优于杉木和马尾松纯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尾巨桉 杉木 马尾松 人工纯林 土壤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更新方式对1年生尾巨桉侧枝生长的影响
15
作者 韦利达 马洪轩 +5 位作者 任世奇 黄黎敏 韦振道 伍琪 朱慧 向旺 《桉树科技》 2025年第2期32-40,共9页
探究更新方式对1年生尾巨桉DH32-29侧枝生长的影响,为尾巨桉林分培育和修枝提供技术参考。以广西国有高峰林场的1年生尾巨桉DH32-29一代植苗林、二代萌芽林和三代萌芽林为研究对象,统计样方内每株林木的枝条数量,测定其基径、长度及分... 探究更新方式对1年生尾巨桉DH32-29侧枝生长的影响,为尾巨桉林分培育和修枝提供技术参考。以广西国有高峰林场的1年生尾巨桉DH32-29一代植苗林、二代萌芽林和三代萌芽林为研究对象,统计样方内每株林木的枝条数量,测定其基径、长度及分枝角度。结果表明:1年生尾巨桉DH32-29的树高、胸径和材积随着更新代次的增加而增加。植苗林的活枝数量、枝条总数及枝下高显著高于萌芽林,枯枝率显著低于萌芽林。植苗林的活枝基径、长度和分枝角度均大于萌芽林,死枝基径和长度呈线性相关。一代植苗林的枝下高与枯枝率呈正相关,枯枝率与活枝基径呈正相关;二代萌芽林的死枝基径与树高、胸径和分枝角度呈显著负相关;三代萌芽林的死枝基径与其分枝角度也呈显著负相关。总体而言,1年生尾巨桉DH32-29一代植苗林具备更大的生长潜力,适宜以大径材为培育目标;二代、三代萌芽林分别适宜培育成中、小径材。三代萌芽林修枝时间应早于二代萌芽林,以减少节子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尾巨桉DH32-29 更新方式 枝条生长 侧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林碳储量研究进展
16
作者 伍琪 任世奇 +1 位作者 韦振道 任一平 《桉树科技》 2022年第4期56-62,共7页
为了解人工林在我国森林生态系统乃至整个陆地生态系统中的固碳作用,在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分别从影响因素和研究方法两方面对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研究进展进行了归纳总结,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的研究方向,以期为人工林经营管... 为了解人工林在我国森林生态系统乃至整个陆地生态系统中的固碳作用,在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分别从影响因素和研究方法两方面对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研究进展进行了归纳总结,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的研究方向,以期为人工林经营管理和人工林碳储量计算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林 碳储量 影响因素 研究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间伐强度对尾巨桉林分生长的影响
17
作者 黄艳芳 莫凡 +6 位作者 江天远 文杰 雷福年 刘杰 罗华龙 朱原立 罗启仁 《桉树科技》 2025年第2期41-49,共9页
为探讨不同间伐强度对尾巨桉人工林长周期大径材培育潜力的影响,以5年生尾巨桉人工林为研究对象,设置间伐强度HT(83.8%)、MIT(68.5%)、MT(50.5%)、LT(33.6%)、对照组(CK),跟踪测定间伐后的第1、第3和第5年生长量,分析生长和直径结构对... 为探讨不同间伐强度对尾巨桉人工林长周期大径材培育潜力的影响,以5年生尾巨桉人工林为研究对象,设置间伐强度HT(83.8%)、MIT(68.5%)、MT(50.5%)、LT(33.6%)、对照组(CK),跟踪测定间伐后的第1、第3和第5年生长量,分析生长和直径结构对间伐强度差异的动态响应规律。结果表明:HT处理的胸径、树高、单株材积较CK增幅最大,分别提高了66.33%、19.20%和133.77%,MIT和MT次之;间伐后第3年HT、MIT处理的蓄积增速分别达47.40%、48.15%,显著高于CK。间伐后第5年,HT、MIT、MT、LT林分中的中大径级林木(DBH≥18 cm)占比90%以上,而CK仅为63.23%,MIT处理的林分直径分布符合Normal分布,结构稳定性最优,而HT处理因过度移除小径木导致直径分布左偏。间伐后第5年的观测结果显示,MIT处理在实现单株林木生长量提升与林分结构稳定性方面表现最佳,更适宜于长轮伐期大径材生产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伐强度 尾巨桉 生长量 直径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尾巨桉伐倒木腐朽率调查研究
18
作者 卢翠香 王杰 +3 位作者 毛纯 杨中宁 陆绍锋 唐正涛 《桉树科技》 2022年第4期13-16,共4页
为研究尾巨桉伐倒木木材腐朽规律,通过伐倒木法调查伐桩腐朽状况,分析腐朽率与坡位和伐桩直径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6.5年生尾巨桉伐倒木腐朽率15.33%;受立地环境因子影响,中上坡(高海拔)比下坡(低海拔)腐朽率高;随着伐桩直径增大,腐朽... 为研究尾巨桉伐倒木木材腐朽规律,通过伐倒木法调查伐桩腐朽状况,分析腐朽率与坡位和伐桩直径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6.5年生尾巨桉伐倒木腐朽率15.33%;受立地环境因子影响,中上坡(高海拔)比下坡(低海拔)腐朽率高;随着伐桩直径增大,腐朽率逐渐上升,当伐桩直径>25cm时,腐朽率达54.5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尾巨桉 伐倒木 腐朽率 坡位 伐桩直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尾巨桉萌芽林与混交改造林径流水质变化特征 被引量:4
19
作者 伍琪 任世奇 +3 位作者 韦振道 韦俏娜 杨中宁 刘媛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0-107,共8页
【目的】探讨桉树纯林及桉树混交林坡面径流水质变化特征,揭示水质变化的客观规律,为正确回答和解决桉树人工林水质问题,实现桉树人工林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科学依据。【方法】以桉树纯林、桉树×灰木莲混交林(带状混交、行间混交、... 【目的】探讨桉树纯林及桉树混交林坡面径流水质变化特征,揭示水质变化的客观规律,为正确回答和解决桉树人工林水质问题,实现桉树人工林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科学依据。【方法】以桉树纯林、桉树×灰木莲混交林(带状混交、行间混交、株间混交)、灰木莲纯林为研究对象,选取对森林水质有关键影响作用的因子,采用连续监测与实验室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比不同栽培模式条件下径流水质变化差异。【结果】1)试验样地坡面径流水pH值、COD、BOD5均达到我国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 5084—2021)对pH值(5.5~8.5)、COD(<150.00 mg·L^(-1))、BOD5(<60.00 mg·L^(-1))浓度的要求;2)桉树纯林坡面径流水中单宁含量(7.77 mg·L^(-1))显著高于其他样地,达到空白对照样地(1.22 mg·L^(-1))的6.4倍,桉树×灰木莲混交后可以有效降低坡面径流水中单宁含量,其中桉树×灰木莲行间混交模式效果最明显;3)桉树和灰木莲纯林坡面径流水中腐殖酸含量均高于混交林,其中桉树×灰木莲带状混交模式更有利于其坡面径流水中腐殖酸含量的降低。【结论】桉树混交模式的营建在保证坡面径流水质主要指标达标的同时能有效降低坡面径流水中单宁及腐殖酸含量,桉树混交栽培模式进一步缓解了桉树纯林对土壤酸碱性及微生物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桉树 水质 混交林 坡面径流 混交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温度下4种速生树种凋落叶的浸泡分解特性 被引量:1
20
作者 伍琪 李德满 +3 位作者 韦振道 彭玉华 邓紫宇 任世奇 《亚热带农业研究》 2024年第1期48-54,共7页
[目的]了解树种和温度对速生树种凋落叶浸泡后分解特性的影响,以预测气候变化背景下速生树种的生态功能响应。[方法]以4种南方常见速生树种(松树、杉木、桉树、红锥)凋落叶为研究对象,分别在常温、20℃、35℃下浸泡22 d,并比较了4种凋... [目的]了解树种和温度对速生树种凋落叶浸泡后分解特性的影响,以预测气候变化背景下速生树种的生态功能响应。[方法]以4种南方常见速生树种(松树、杉木、桉树、红锥)凋落叶为研究对象,分别在常温、20℃、35℃下浸泡22 d,并比较了4种凋落叶浸泡液的总磷、总氮、腐殖酸、单宁酸、COD含量和浊度、电导率、pH等。[结果]温度显著影响4种速生树种凋落叶浸泡液浊度的变化(P<0.05)。浸泡22 d,桉树凋落叶分解对浸泡液单宁酸含量、腐殖酸含量、pH等指标的影响大于其他树种。其中,桉树凋落叶浸泡液单宁酸含量为1407.84 mg·L^(-1),分别是松树、杉木、红锥的12、14、4倍;腐殖酸溶出量为871.40 mg·L^(-1),分别是松树、杉木、红锥的15、14、12倍;pH值保持在4.35~4.46之间,低于其他树种。[结论]松树、杉木、桉树和红锥凋落叶浸泡液浊度主要受温度影响,其余指标的变化均随树种不同而各有差异。常温比恒温条件更能促进桉树凋落叶浸泡液单宁酸的溶出,进而导致浸泡液pH值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速生树种 凋落叶 温度 浸泡液 单宁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