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转移性收入·社会网络与农户多维相对贫困减缓——基于CFPS2020的实证分析
1
作者 陆轶 尹文嘉 《安徽农业科学》 2025年第18期265-271,共7页
在梳理与归纳多维相对贫困与反贫困的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利用202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通过构建Logit模型,检验改善农户多维相对贫困状况时,转移性收入与社会网络对此的贡献。结果表明,转移性收入因素不仅没有减少农户陷入多维... 在梳理与归纳多维相对贫困与反贫困的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利用202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通过构建Logit模型,检验改善农户多维相对贫困状况时,转移性收入与社会网络对此的贡献。结果表明,转移性收入因素不仅没有减少农户陷入多维相对贫困的概率,反而增加了农户陷入多维相对贫困的概率。社会网络因素对减缓农户的多维相对贫困状况有正相关作用。总体而言,转移性收入因素与社会网络因素由于复杂的纠缠作用,两者的共同作用整体上对改善农户的多维相对贫困状态没有帮助。希望能助力乡村振兴,以及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网络 转移性收入 多维相对贫困 LOGIT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振兴下农村空心化的现状及其治理路径
2
作者 周芷婷 《农村实用技术》 2025年第2期16-18,共3页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我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生活质量的改善和收入的提高促使农民住房向外扩展,农村形成“内空外扩”的现象。城市相对较高的收入、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以及丰富的资源对农村人口迁移产生拉力,导...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我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生活质量的改善和收入的提高促使农民住房向外扩展,农村形成“内空外扩”的现象。城市相对较高的收入、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以及丰富的资源对农村人口迁移产生拉力,导致农村空心化问题。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农村空心化的内涵、发展过程、体现及其原因等进行分析,为治理农村空心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农村空心化 现状 治理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精神贫困的社会学分析
3
作者 穆飞印 郝雨桐 《村委主任》 2022年第7期96-98,共3页
经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不懈努力,2020年我国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解决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对我国国计民生的困扰,创造了我国历史上反贫困的一大奇迹。绝对贫困虽已得到解决,但相对贫困仍然存在,精神贫困作为一种相对贫困仍然是阻... 经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不懈努力,2020年我国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解决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对我国国计民生的困扰,创造了我国历史上反贫困的一大奇迹。绝对贫困虽已得到解决,但相对贫困仍然存在,精神贫困作为一种相对贫困仍然是阻碍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实现的一大恶疾。事实上,精神贫困才是真正的贫困,相对于物质贫困而言,精神贫困有着难以根除、及其顽固和较为隐蔽的特征。因此,要解决精神贫困,就必须深层次分析其成因,以便对症下药。本文借鉴了前人的研究成果,通过对精神贫困的各种文献进行梳理,对其中一系列问题进行归纳总结,从社会学角度解释其背后的原因,以期为相关治理策略的研究提供参考性依据,从而更好的促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农村 精神贫困 社会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场域视角下乡村轮岗交流教师流动困境与对策——以河南省B村小学轮岗教师为例
4
作者 郭祖昌 《农村农业农民》 2024年第8期59-61,共3页
教师轮岗交流作为城乡间教师一种社会流动,需要城乡教师双方的共同参与。通过对河南省B村小学轮岗教师展开深度访谈,询问其参与轮岗交流的主观感受,并结合布迪厄的场域理论,对乡村轮岗交流教师的流动问题进行探讨。研究发现,乡村教师参... 教师轮岗交流作为城乡间教师一种社会流动,需要城乡教师双方的共同参与。通过对河南省B村小学轮岗教师展开深度访谈,询问其参与轮岗交流的主观感受,并结合布迪厄的场域理论,对乡村轮岗交流教师的流动问题进行探讨。研究发现,乡村教师参与轮岗交流的意愿总体偏低,出现了乡村教师流动难、教师单向流动的困境,这主要是受在场环境、在场资本、在场惯习、在场关系四个层面的变动的影响。因此,要纾解乡村轮岗教师的交流困境,亟须在改善在场环境、推动教师融入,聚焦在场资本、填补资本缺失,重构在场惯习、转变授课方式,疏通在场关系、促使身份认同四个方面努力,以促进城乡教育高质量融合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师轮岗交流 场域 教师流动 乡村教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村安宁疗护多元实践路径探析 被引量:5
5
作者 黎赵 赵丹 +2 位作者 李梦 贾乘一 涂爱仙 《医学与哲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1-34,共4页
运用文献研究法和调查研究法对农村安宁疗护多元实践路径进行探究。首先,回顾农村安宁疗护的既往研究,梳理当前存在的施榕模式等多种农村安宁疗护实践路径,并探讨这些路径面临着就医模式多元化引致临终地点不确定等诸多挑战。其次,从多... 运用文献研究法和调查研究法对农村安宁疗护多元实践路径进行探究。首先,回顾农村安宁疗护的既往研究,梳理当前存在的施榕模式等多种农村安宁疗护实践路径,并探讨这些路径面临着就医模式多元化引致临终地点不确定等诸多挑战。其次,从多元视角出发揭示医学支持与社会支持在农村安宁疗护中发挥的作用。最后,提出目前依托于城市医院和社区卫生中心的安宁疗护制度是为城市居民服务的制度,广大农村在可预见的较长时间内需要地方性资源维系对慢性病患者的安宁疗护,并且应因地制宜、根据各地社会文化状况构建多元实践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 安宁疗护 乡村医生 施榕模式 慢性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传统盐业生产技术变迁的动因分析——以兰坪县为例 被引量:1
6
作者 李何春 陶彦孜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CSSCI 2021年第2期144-152,156,共10页
兰坪县盐业生产在云南盐业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该处井盐生产技术从原始的制盐技术最后发展到真空法制盐,是边疆民族地区生产力水平不断提升的表现。探讨影响兰坪盐业生产技术变迁的三个动力因素,即环境、人口和制度。通过考察盐业生产... 兰坪县盐业生产在云南盐业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该处井盐生产技术从原始的制盐技术最后发展到真空法制盐,是边疆民族地区生产力水平不断提升的表现。探讨影响兰坪盐业生产技术变迁的三个动力因素,即环境、人口和制度。通过考察盐业生产技术的变迁,有利于从生态人类学的视角考察传统盐业生产和环境、人口的关系,以及分析盐业生产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西北 少数民族地区 兰坪井盐 传统制盐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水稻到沃柑:一个村落生计方式变迁的文化生态解读
7
作者 刘坚 《农业考古》 2019年第6期115-123,共9页
直到20世纪90年代前,下渌村的生计方式还是以种植水稻为主,兼种木薯、土豆、玉米,以及饲养家禽家畜,在这样的生计背景下,下渌村建构起了一套适合当地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生态体系。其后,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这里的水稻及其他作物被沃柑... 直到20世纪90年代前,下渌村的生计方式还是以种植水稻为主,兼种木薯、土豆、玉米,以及饲养家禽家畜,在这样的生计背景下,下渌村建构起了一套适合当地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生态体系。其后,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这里的水稻及其他作物被沃柑种植所代替,在村民得到丰厚回报的同时,当地民族文化发生了变化,所处的生态环境也发生了变迁。此前的研究多聚焦于经济学的视野去展开讨论,本文从生态人类学的角度,以文化的整体性展开深入分析,揭示变迁的实质及影响,以期更好地服务于当前的乡村振兴战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计方式 变迁 文化生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