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桂西北环江下开喀斯特洼地表土孢粉与现代植被的关系
1
作者 郝秀东 王艾岚 +4 位作者 欧阳绪红 李立学 秦琳娟 韦嘉胜 陆雅娴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6822-6832,共11页
厘清喀斯特洼地表土花粉与现代植被的关系,对准确运用沉积地层中的孢粉记录来解析过去植被动态与气候变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选取桂西北环江下开6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喀斯特洼地,系统开展表土花粉与现代植被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研... 厘清喀斯特洼地表土花粉与现代植被的关系,对准确运用沉积地层中的孢粉记录来解析过去植被动态与气候变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选取桂西北环江下开6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喀斯特洼地,系统开展表土花粉与现代植被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共鉴定孢粉类型46科/属,孢粉组合中以针叶类花粉占优势(主要为松属),含量为29.02%—74.51%;其次为草本植物(含量为19.89%—67.38%)和蕨类植物(22.75%—68.13%),阔叶乔木类植物花粉含量最低,为2.58%—5.93%;孢粉组合中以松属、柏/杉科、栗属、禾本科、菊科、苋科/藜科、十字花科、天南星科、芒萁属以及凤尾蕨属为主要孢粉类型,但松属花粉的超代表性可能对群落优势种的孢粉含量判断造成一定的干扰性;水稻田、玉米地、桑林、次生林都能较好反映其上及周边近距离植物组成特征,但番薯地与大豆田与其植物组成相关性较差;(2)土地利用强度与表土孢粉组合密切相关,即随着土地利用强度的增加,表土孢粉组合中的乔木和灌木花粉含量呈减少趋势,而草本植物和蕨类植物孢粉含量却呈上升趋势;(3)主成分分析可以较好的区分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的孢粉组合特征,但不能明显区分出番薯地和大豆田;(4)表土和苔藓样品的孢粉平均浓度相近,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孢粉浓度存在差异,其中,玉米地浓度最高(62649粒/g),次生林最低(21223粒/g),农用地的孢粉浓度普遍高于非农用地。研究结果可为我国西南地区生态保护与石漠化治理提供参考,并为孢粉数据库、古植被与古气候重建工作提供更多的原始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土孢粉组合 桂西北 喀斯特 下开洼地 现代植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防城金花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表土花粉的初步研究
2
作者 秦琳娟 郝秀东 +3 位作者 欧阳绪红 韦嘉胜 王艾岚 陆雅娴 《地理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2323-2332,共10页
通过对广西防城金花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沟谷雨林、热带季雨林、常绿阔叶林、金花茶林地、肉桂林、马尾松林、金花茶基因库65份苔藓/表土的花粉分析,并结合植物群落调查结果,运用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方法,探讨其表土花粉与现代植被的对... 通过对广西防城金花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沟谷雨林、热带季雨林、常绿阔叶林、金花茶林地、肉桂林、马尾松林、金花茶基因库65份苔藓/表土的花粉分析,并结合植物群落调查结果,运用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方法,探讨其表土花粉与现代植被的对应关系。研究结果表明:①研究区孢粉组合共由132科/属孢粉类型组成,以血桐属(Macaranga)、栎属(Quercus)、海漆属(Excoecaria)等常绿乔木占优势,其次为针叶乔木类,蕨类和草本植物相对较少;表土花粉组合整体上能较好地反映广西防城金花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应的现代植被群系及其分布特点,除肉桂林外,表土花粉组合能较好地反映出采样点周围的植被组成特征。②常绿乔木花粉在沟谷雨林、热带季雨林、常绿阔叶林和肉桂林的含量较高,分别达59.12%、62.25%、58.89%和72.37%;草本植物花粉在金花茶基因库的含量最高(平均57.38%),主要以禾本科(Poaceae)为主;金花茶林地(平均46.32%)和马尾松林(平均44.68%)的蕨类孢子含量较高,主要以芒萁属(Dicranopteris)为主。③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金花茶林地、肉桂林、马尾松林、金花茶基因库具有较好的集群性和分异性,而沟谷雨林、热带季雨林和常绿阔叶林较为离散且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叠。④金花茶组(Sect.Chrysantha)花粉的传播距离较短,且在表土花粉中的含量较低,在金花茶组植物密集程度最高的基因库区域,其花粉含量也仅有1.53%,在花粉组合中体现出低代表性。因此,本研究结果可为今后在地层孢粉组合鉴定出金花茶组植物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土花粉组合 花粉与植被关系 金花茶组 防城金花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7~2016年广西地表温度时空分异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9
3
作者 熊小菊 廖春贵 胡宝清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7期44-52,共9页
以GIS、RS技术为支撑,利用2007~2016年MOD11A2数据,对广西地表温度时空分异规律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广西年均地表温度(land surface temperature,LST)在23.19~23.87℃,多年LST均值为23.64℃,2008、2010、2014年较为突出,... 以GIS、RS技术为支撑,利用2007~2016年MOD11A2数据,对广西地表温度时空分异规律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广西年均地表温度(land surface temperature,LST)在23.19~23.87℃,多年LST均值为23.64℃,2008、2010、2014年较为突出,分别超出多年LST均值0.22、0.15、0.12℃;LST值月际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各季节LST值,夏季最高,冬季最低。②空间上,LST值呈现出西南高于东北的格局。高温区分布在左江、右江河谷及北部湾沿岸区域,而低温区分布在东北部。③不同岩性LST值由小到大为非碳酸盐岩<白云岩石灰岩互层<连续性白云岩<连续性石灰岩<白云岩碎屑岩<石灰岩碎屑岩;各种岩性LST处于中温等级面积比例最高,白云岩碎屑岩的极高温面积比例最大,非碳酸盐岩和白云岩碎屑岩的极低温面积比例较大;④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建设用地的LST值最高,而水域的最低;水域、草地、林地、耕地的LST较稳定,而建设用地的LST变化剧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温度 MODIS 土地利用类型 岩性 变化特征 广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能值的广西“两山”价值转化评价 被引量:1
4
作者 张礼黎 胡宝清 +3 位作者 张泽 梁高都 董丽丽 黄丽芳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4-51,共8页
为探究广西“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间的价值转化效率,通过能值法构建“两山”价值转化输入输出模型,评价2009—2020年广西“两山”价值转化水平与生态资本减值强度,并利用灰色预测模型预测未来5年“两山”价值转化率。结论如下:(1)2... 为探究广西“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间的价值转化效率,通过能值法构建“两山”价值转化输入输出模型,评价2009—2020年广西“两山”价值转化水平与生态资本减值强度,并利用灰色预测模型预测未来5年“两山”价值转化率。结论如下:(1)2000—2018年间,广西“两山”价值转化水平整体上呈现波动上升的大幅调整过程,2018—2020年有小幅下降趋向。(2)在研究期间,广西生态资本减值强度呈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推动广西生态资本减值的绝对驱动力量是工业废物排放。(3)2000—2020年间广西“两山”价值转化率预测值与实际值呈较一致的变化趋势,2021—2025年能值转化趋向表现为持续上升。因此,需减少水土流失、工业“三废”以及碳排放对环境的负压,降低生态系统的功能损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值法 “两山”价值转化 灰色预测模型 广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澳洲坚果园地杂草区系特征分析
5
作者 汪珍川 卢硕闻 +4 位作者 黄日铭 韦萍萍 周春衡 黄锡云 谭秋锦 《林草资源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56-163,共8页
研究果园杂草区系特征可为果园林业环境管理、生态保护和发展提供理论支撑。通过样方法实地调查及信息检索,对广西全区澳洲坚果园地杂草的组成、地理成分及侵袭性进行分析和讨论。结果显示,广西澳洲坚果园地杂草共有77种,隶属33科70个属... 研究果园杂草区系特征可为果园林业环境管理、生态保护和发展提供理论支撑。通过样方法实地调查及信息检索,对广西全区澳洲坚果园地杂草的组成、地理成分及侵袭性进行分析和讨论。结果显示,广西澳洲坚果园地杂草共有77种,隶属33科70个属,其中外来入侵杂草30种13科28个属,主要为菊科和禾本科。杂草科,属地理类型和特征差异显著,科水平上以热带性质为主,地理成分相对简单;属的类型丰富且属级分化程度极高、地理成分复杂。根据不同区域出现的频次,广西澳洲坚果园地杂草分布15个常见属,外来入侵杂草占比较大,入侵程度较深,入侵性严重。在30种外来入侵杂草中,有16种危害程度尚未确定,需开展更深入、全面的果园杂草研究,以更好地管理杂草,减轻其对果园林业和生态环境的潜在危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区系 地理成分 杂草物种 外来入侵 澳洲坚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水量平衡的西江流域实际蒸散发评估
6
作者 童凯 鞠琴 +1 位作者 赵银军 胡宝清 《地理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10-918,共9页
本文以中国西南喀斯特流域——西江为研究区域,基于流域水量平衡方程,利用实测降水、径流和GRACE重力卫星陆地水储量数据估算流域实际蒸散发,进而评估GLDAS-Noah和ERA5这2套网格蒸散发产品适用性,在此基础上,分析2000—2021年流域实际... 本文以中国西南喀斯特流域——西江为研究区域,基于流域水量平衡方程,利用实测降水、径流和GRACE重力卫星陆地水储量数据估算流域实际蒸散发,进而评估GLDAS-Noah和ERA5这2套网格蒸散发产品适用性,在此基础上,分析2000—2021年流域实际蒸散发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 GLDAS-Noah和ERA5蒸散发产品在西江流域适用性较好(NSE>0.72,R^(2)>0.78,P_(bias)分别为-11.0%和10.6%;2套产品组合平均后P_(bias)显著降低为-0.2%);(2)流域蒸散发空间上呈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2000—2021年年均蒸散发为866.5 mm,并呈2.7 mm/a的显著增加趋势;(3)西江流域实际蒸散发的增加主要由植被恢复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散发 GRACE重力卫星 水量平衡方程 喀斯特 西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eomorphons方法的全国陆表切割密度空间格局研究
7
作者 孙晓琳 赵银军 +3 位作者 彭培好 程维明 童凯 王升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4-32,共9页
陆表切割密度(Land Dissection Density,LDD)的空间格局与陆地表面土壤侵蚀息息相关,国内相关研究主要基于流域或局地尺度分析黄土高原和东北地区的陆表切割情况,全国尺度上陆表切割情况仍未知。该文基于ALOS World 3D-30 m DEM数据和... 陆表切割密度(Land Dissection Density,LDD)的空间格局与陆地表面土壤侵蚀息息相关,国内相关研究主要基于流域或局地尺度分析黄土高原和东北地区的陆表切割情况,全国尺度上陆表切割情况仍未知。该文基于ALOS World 3D-30 m DEM数据和全国二级流域数据,利用Geomorphons地形元素分类方法制成全国陆表切割密度分布图,并结合地貌区划分析各地貌区内不同等级切割密度的分布情况。结果显示:全国二级流域的陆表切割密度介于0~7 km/km^(2)之间,强烈切割(3~<5 km/km^(2))流域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0.54%;切割密度与流域地形因素密切相关,缓斜坡(2°<~5°)、高丘陵和小起伏山地(100~400 m)以及低海拔(<1000 m)地区是切割易发区;一级地貌大区间的切割密度空间格局差异显著,中度及以上切割(LDD≥2 km/km^(2))流域空间分布呈现出不同模式,体现了地貌区内外营力的共同作用;陆表切割易发生在受剥蚀外营力作用影响的二级地貌区,且不同等级切割密度在不同地貌类型上具有一定聚集性。研究结果可拓展现有陆表切割研究的空间尺度,为宏观层面的陆表切割现状和全国各地土壤侵蚀评估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表切割密度 空间格局 Geomorphons方法 地貌区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琼北盆地晚新生代沉积环境变迁的孢粉记录
8
作者 陈双喜 黎清华 +3 位作者 张再天 张彦鹏 齐信 郝秀东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98-209,共12页
孢粉是近海沉积环境研究中的重要微体化石,为进一步了解琼北盆地新生代沉积环境演化,支撑区域统一地层格架的建立,在碎屑石英电子自旋共振测年的基础上,对琼北盆地QJD10孔岩芯进行了系统的孢粉鉴定,并结合沉积特征重建了琼北盆地的沉积... 孢粉是近海沉积环境研究中的重要微体化石,为进一步了解琼北盆地新生代沉积环境演化,支撑区域统一地层格架的建立,在碎屑石英电子自旋共振测年的基础上,对琼北盆地QJD10孔岩芯进行了系统的孢粉鉴定,并结合沉积特征重建了琼北盆地的沉积环境变迁。QJD10孔共鉴定花粉和孢子121科属,根据分布特征将其分为3个组合带、6个亚带。QJD10孔近岸地层孢粉浓度高,孢粉组合中常绿栎属、松属等热带亚热带木本植物花粉组分占绝对优势,而远岸地层以低孢粉浓度和孢粉组合中高蕨类植物孢子含量的特征,结合测年数据、地层沉积特征和沟鞭藻、有孔虫海相微体化石的分布,揭示晚新生代琼北盆地经历了由三角洲至无障壁海岸、再到湖泊和暴露风化环境的海陆变迁。QJD10孔孢粉的变化还记录了水动力环境的变迁,238.30~123.40 m段的高蕨类植物孢子含量和总体孢粉浓度的明显下降,以及199.90~189.00 m段孢粉浓度的突然升高指示了一个受水流影响的高能沉积环境,可能还受到琼州海峡古洋流的作用。QJD10孔的孢粉记录了琼北盆地晚新生代的沉积环境演化,为区域地层对比提供了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孢粉 沉积环境 晚新生代 琼北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风速资源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被引量:7
9
作者 蒙良莉 莫建飞 +1 位作者 钟仕全 陈燕丽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1期71-78,共8页
选取广西1971~2015年91个气象站点风速数据,辅以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 DEM)与遥感本底信息数据,运用气候学方法和指数空间推算法,构建广西不同时间尺度的风速资源空间分析模型,模拟广西近地层年均、季度风速,利用交叉... 选取广西1971~2015年91个气象站点风速数据,辅以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 DEM)与遥感本底信息数据,运用气候学方法和指数空间推算法,构建广西不同时间尺度的风速资源空间分析模型,模拟广西近地层年均、季度风速,利用交叉验证法进行对比验证,选出较高精度的模拟结果,分析广西风速资源时空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基于指数空间推算法的风速空间分析模型,综合考虑海拔高度及下垫面类型等因素的影响,可模拟精度较高的风速资源分布情况。广西近地表风能资源丰富区主要位于钦州市、防城港市、北海市等沿海一带以及由大山脉的主脉与周围大片谷地构成的地形区,该区域春季风速较高,冬季次之,秋夏季最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速资源 时空分布 地理信息系统 广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北部湾近岸海域营养盐与富营养化状态研究 被引量:9
10
作者 温玉娟 徐轶肖 +3 位作者 黎慧玲 雷富 谢欢达 吴淼 《广西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541-551,共11页
为全面了解广西北部湾近岸海域营养盐与富营养化程度,于2021年8月和2022年1月在珍珠湾、钦州湾、廉州湾、铁山港和涠洲岛海域共27个站位采集表层水,分析营养盐浓度,并运用营养盐限制因素评价方法和富营养化指数法分析营养盐结构特征和... 为全面了解广西北部湾近岸海域营养盐与富营养化程度,于2021年8月和2022年1月在珍珠湾、钦州湾、廉州湾、铁山港和涠洲岛海域共27个站位采集表层水,分析营养盐浓度,并运用营养盐限制因素评价方法和富营养化指数法分析营养盐结构特征和富营养化状况。结果表明:广西北部湾近岸海域夏季表层水体溶解态无机氮(DIN)、磷酸盐(PO_(4)^(3-)-P)和硅酸盐(SiO_(3)^(2-)-Si)均值分别为0.177 mg/L、0.019 mg/L和0.578 mg/L,冬季三者分别为0.162 mg/L、0.021 mg/L和0.324 mg/L,营养盐浓度均为SiO_(3)^(2-)-Si>DIN>PO_(4)^(3-)-P;其中DIN和SiO_(3)^(2-)-Si平均值在夏季高于冬季,而PO_(4)^(3-)-P为夏季略低于冬季。各海湾营养盐浓度大小依次为铁山港和钦州湾>廉州湾>珍珠湾>涠洲岛,且在4个海湾均呈湾内向湾外递减的空间变化趋势。夏季氮磷摩尔比(N/P)、硅氮摩尔比(Si/N)和硅磷摩尔比(Si/P)分别为4.3-35.2,0.5-6.5和12.0-139.9,对应均值分别为19.6,2.0和35.5,以潜在磷(P)限制为主,占所有站位的29.6%;氮(N)限制占14.8%,其余站位无营养盐限制的情况。冬季N/P、Si/N和Si/P分别为4.3-36.2,0.8-2.0和8.4-37.1,对应均值分别为20.4,1.1和21.5,以潜在P限制为主,占所有站位的36.4%;N限制占9.1%。夏季富营养化指数E为0.04-3.92,平均值为1.13;冬季富营养化指数E为0.03-3.68,平均值为1.08,夏季富营养化程度略高于冬季。总的来说,北部湾近岸铁山港富营养化程度最高,其次为钦州湾,两者绝大部分海域均已达到中度富营养,廉州湾30.0%海域达到轻度富营养,而珍珠湾和涠洲岛均属于贫营养。本研究结果可为北部湾海洋环境保护和海水养殖提供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营养盐 富营养化 营养盐浓度 营养盐结构 近岸海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宁市主城区不透水面与热环境效应的空间关系研究 被引量:11
11
作者 王嘉丽 冯婧珂 +3 位作者 杨元征 俎佳星 蔡文华 杨健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25-534,共10页
快速城市化过程中不透水面持续扩张是影响城市热环境变化的重要原因。科学测度城市不透水面变化及其与热环境之间的关系,可以为有效制定合理的城市蓝绿空间规划提供依据。基于南宁市主城区2003-2019年间Landsat遥感影像,利用面向对象分... 快速城市化过程中不透水面持续扩张是影响城市热环境变化的重要原因。科学测度城市不透水面变化及其与热环境之间的关系,可以为有效制定合理的城市蓝绿空间规划提供依据。基于南宁市主城区2003-2019年间Landsat遥感影像,利用面向对象分类方法获取城市土地利用数据,借助辐射传输方程反演地表温度,定量分析城市不透水面与热环境效应的时空格局演变特征,运用双变量空间自相关方法探索城市不透水面与热环境效应的空间关系和集聚规律。研究结果显示,近15年来南宁市主城区不透水面的面积显著增加,城市主要沿环路以内的老城区和主要交通要道不断向外扩展,主要扩张方向为向东和向南。城市热场由中温区占主导,低温区和次低温区的面积波动下降,高温区与次高温区的范围逐渐蔓延,城市热岛效应有所加剧。南宁市热岛分布格局由单中心转变为多中心,新开发区的热岛效应明显增强。南宁市主城区不透水面与热环境效应之间呈现明显正相关关系,从2003-2019年相关性逐渐增强。空间集聚类型以高-高聚集和低-低集聚为主,高-高聚集区主要分布于城市中心,低-低聚集区位于东部绿地比例较高及河流分布集中的地区。该研究通过探讨南宁市主城区不透水面与热环境的空间关系,明确二者空间集聚与分异特征,有助于识别城市热环境亟需优化改善的区域,进而通过增加城市绿地和水体斑块,加强城市绿地生态网络建设等方式实现城市蓝绿空间优化配置以缓解热岛效应。研究结果可以为城市景观格局优化和生态宜居城市建设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透水面 热环境 热场强度 时空演变特征 双变量空间自相关 南宁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西江流域水源涵养服务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7
12
作者 张成虎 刘菊 +1 位作者 胡宝清 陈秀芬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104-1113,共10页
[目的]水源涵养在众多生态系统服务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揭示水源涵养服务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识别水源涵养服务重要区,对流域水资源利用、分区管理与综合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广西西江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InVEST模型、GeoDa... [目的]水源涵养在众多生态系统服务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揭示水源涵养服务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识别水源涵养服务重要区,对流域水资源利用、分区管理与综合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广西西江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InVEST模型、GeoDa与ArcGIS等工具,使用全域和局域空间自相关检验研究区水源涵养服务空间分布模式,构建空间误差模型辨识水源涵养服务关键影响因素,采用分位数分类法进行水源涵养服务重要性分级。【结果】广西西江流域多年平均水源涵养量为185.36 mm,2015年总量为376.10亿m^(3)。全域莫兰指数为0.769,表明研究区水源涵养服务在空间分布上具有空间依赖性。考虑到多重共线性的影响,最终从13项影响因素中筛选出7项进入空间误差模型,得出土壤饱和导水率、多年平均降水量、坡度、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经济密度对水源涵养服务产生显著正面影响,而人口密度和不透水率对水源涵养服务产生显著负面影响。识别出黔浔江流域及左郁江流域南部区域是水源涵养服务重要区,在相关政策制定与管理决策中需重点和优先考虑。【结论】广西西江流域水源涵养服务在空间分布上呈现集聚分布,并以低-低聚集和高-高聚集类型为主。土壤饱和导水率、多年平均降水量、坡度以及不透水率是水源涵养服务最主要的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源涵养 空间格局 影响因素 空间误差模型 广西西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地基激光雷达估测广西桉树人工林的林分参数 被引量:9
13
作者 谢贤胜 苏宏新 +4 位作者 杨元征 李春海 卢峰 罗蔚生 徐占勇 《林业资源管理》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00-108,共9页
以地面实测数据为对照,应用地基激光雷达技术对广西国有高峰林场2,5,10 a生桉树(Eucalyptus)人工林进行扫描,评估了地基激光雷达对单木识别和单木参数提取的能力,并进一步探讨其对林分参数提取的可行性。结果显示:1)地基激光雷达对桉树... 以地面实测数据为对照,应用地基激光雷达技术对广西国有高峰林场2,5,10 a生桉树(Eucalyptus)人工林进行扫描,评估了地基激光雷达对单木识别和单木参数提取的能力,并进一步探讨其对林分参数提取的可行性。结果显示:1)地基激光雷达对桉树人工林的单木识别能力较强,总体识别率达93.45%,提取的各类单木参数在不同林龄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与实测趋势相一致。2)在2 a生桉树人工林中,地基激光雷达估测的单木胸径值、胸高断面积值、单木材积值与实测值均无差异。同时发现,基于地基激光雷达结合AdQSM重建林木模型的方法是可行的,其与通过立木材积模型计算的结果呈现极显著的线性相关(P<0.01,R^(2)=0.96,MAE=0.05m^(3))。3)在林分水平上,地基激光雷达对林分平均胸径、平均树高、林分断面积、单位蓄积量的估测精度分别为94.69%,93.75%,89.66%,84.22%,具有较优的估测能力。研究表明,应用地基激光雷达可以在样地尺度上快速估测桉树人工林的林分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桉树 地基激光雷达 单木参数 林分参数 定量结构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30年广西土壤有机质演变特征 被引量:4
14
作者 谢贤胜 康吉利 +6 位作者 冯鑫鑫 刘文奇 侯显达 王铄今 贾书刚 刘书田 侯彦林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014-1024,共11页
土壤有机质(SOM)是衡量农业生产力和土壤整体健康的重要指标,对促进区域粮食安全和缓解全球变暖下的粮食危机具有重要意义。为揭示1984—2009年广西全域SOM变化情况,基于广西第二次土壤普查项目(1984年)和广西测土配方施肥项目(2009年)... 土壤有机质(SOM)是衡量农业生产力和土壤整体健康的重要指标,对促进区域粮食安全和缓解全球变暖下的粮食危机具有重要意义。为揭示1984—2009年广西全域SOM变化情况,基于广西第二次土壤普查项目(1984年)和广西测土配方施肥项目(2009年)两期数据,利用地统计学、动态度、分布指数等方法分析了广西土壤表层SOM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在不同海拔高度上的分布状况。结果显示,近30年广西SOM总体含量大幅提升,各含量等级已由零散交错的不均匀分布演变为相对集中的连片分布,分布面积呈现:等级4(20~30 g·kg^(-1))>等级5(30~40 g·kg^(-1))>等级6(>40 g·kg^(-1))>等级3(10~20 g·kg^(-1))>等级1(≤6 g·kg^(-1))>等级2(6~10 g·kg^(-1)),等级4和等级5所占比例分别由1984年的28.20%和18.73%提升至2009年的38.09%和36.19%。在变化速率方面,等级2减少最为迅速,动态度为-3.76%,等级5增加最为迅速,动态度为3.73%,各等级动态度表现为等级2>等级5>等级1>等级3>等级4>等级6。在不同海拔高度上,除等级4和等级6外,其余等级的分布指数曲线均发生了较大变动。在海拔≤200 m的区域,等级3始终保持着高优势位特征,而等级6对海拔变动保持较强的选择性,随海拔上升其优势位愈发明显。研究表明,广西SOM各含量等级及空间分布均存在较大差异,海拔是其重要的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西 土壤有机质 时空演变 动态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WAT模型的典型厄尔尼诺/拉尼娜年广西北部湾南流江蓝绿水评估 被引量:4
15
作者 童凯 赵银军 +1 位作者 胡宝清 肖大远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46-49,共4页
广西北部湾沿海区域水资源充沛,但受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等影响,年际分布不均匀。以广西北部湾最大入海河流南流江流域为例,通过SWAT模型研究了流域典型厄尔尼诺/拉尼娜年蓝绿水特征。结果表明,1971~2015年流域多年平均蓝水为835.0 mm/... 广西北部湾沿海区域水资源充沛,但受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等影响,年际分布不均匀。以广西北部湾最大入海河流南流江流域为例,通过SWAT模型研究了流域典型厄尔尼诺/拉尼娜年蓝绿水特征。结果表明,1971~2015年流域多年平均蓝水为835.0 mm/年,绿水流为929.0 mm/年,绿水储为114.0 mm/年;典型厄尔尼诺年(1997年)/拉尼娜年(2007年)蓝水、绿水流、绿水储分别为多年平均值的145.7%/51.6%、92.4%/96.9%、115.5%/78.3%;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造成南流江降水明显增多/减少,主要影响蓝水;流域气候湿润,绿水流主要受太阳辐射和风速等因素影响。研究结果可为水资源合理高效利用及区域高质量发展等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绿水 SWAT模型 厄尔尼诺/拉尼娜年 南流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陆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的网络建设
16
作者 卢峰 蔡会德 +5 位作者 苏宏新 童德文 文娟 梁永延 覃志伟 罗蔚生 《湖南林业科技》 2023年第6期75-82,共8页
野外台站是重要的科技基础设施,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科技支撑。在分析广西生态区位和林草资源特殊性和典型性的基础上,面向社会经济和科技战略,提出了广西陆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网络建设的构想。采用多源数据分析与分层抽样相结... 野外台站是重要的科技基础设施,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科技支撑。在分析广西生态区位和林草资源特殊性和典型性的基础上,面向社会经济和科技战略,提出了广西陆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网络建设的构想。采用多源数据分析与分层抽样相结合的方法,在广西全域范围内划分相对均质的9个生态地理分区,并按照层次清晰、功能完善、覆盖全面等原则规划布局森(竹)林、湿地、荒漠(石漠)、草地、城市等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25个。构筑以国家台站为重点、地方台站为补充的上下衔接、横联区内外观测的定位观测研究网络,解答重大科学问题,服务于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广西,筑牢南方生态安全屏障,为高质量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地生态系统 定位观测研究 网络建设 广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角度高光谱指数的花岗岩中长石含量反演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吴梦娟 靳佳 +1 位作者 王金林 王权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14-323,共10页
花岗岩中长石含量的定量估算有助于其定名和分类,为后续相关地质过程研究提供基础数据。在可见光—近红外—短波红外波段范围内(0.35~2.5μm),传统基于光谱吸收特征参数反演矿物种类和含量的方法,不适用于像长石这类无诊断性吸收特征的... 花岗岩中长石含量的定量估算有助于其定名和分类,为后续相关地质过程研究提供基础数据。在可见光—近红外—短波红外波段范围内(0.35~2.5μm),传统基于光谱吸收特征参数反演矿物种类和含量的方法,不适用于像长石这类无诊断性吸收特征的矿物。同时,基于物理的辐射传输模型由于计算复杂,在较大程度上限制了该方法在矿物定量反演中的应用。本文基于多角度高光谱数据,通过不同光谱预处理方法及光谱指数类型的组合实验,创建用于估算花岗岩中长石比例的光谱指数模型。结果表明,使用2035 nm波段的反射率二重差分型(CRDDn_(2035))指数模型,在不同实测数据集中均具有良好表现,估算精度达到0.81。本研究创建了一种适用于估算长石占比的光谱指数模型,为定量反演具有弱吸收特征的岩矿信息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与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角度高光谱数据 光谱指数 花岗岩中长石定量反演 Hapke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莱州湾南岸晚上新世以来(6.8~0.004 Ma)古植被演替与海平面波动 被引量:1
18
作者 郝秀东 劳月英 +8 位作者 欧阳绪红 姜兴钰 王福 田立柱 施佩歆 陈永胜 王宏 李建芬 商志文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89-700,共12页
【研究目的】海岸带沉积物中的微体古生物化石保存着丰富的地质环境信息,本文的目的是重建莱州湾南岸晚上新世以来的古植被演替与海平面波动关系。【研究方法】拟通过对HLL01钻孔的孢粉、淡水藻类、海相沟鞭藻、有孔虫内衬等微体古生物... 【研究目的】海岸带沉积物中的微体古生物化石保存着丰富的地质环境信息,本文的目的是重建莱州湾南岸晚上新世以来的古植被演替与海平面波动关系。【研究方法】拟通过对HLL01钻孔的孢粉、淡水藻类、海相沟鞭藻、有孔虫内衬等微体古生物化石的分析,恢复和重建莱州湾南岸及其附近地区晚上新世以来的古植被演替与海平面波动。【研究结果】(1)在晚上新世—早更新世阶段(约6.8~1.6 Ma),大量的陆生草本花粉(75.13%)指示研究区的植物群落主要以藜科、蒿属及禾本科为主的草原植被,气候温暖偏干。(2)在早更新世—中更新世阶段(约1.6~0.6 Ma),研究区的植物群落开始由草原向森林草原类型过渡;急剧增加的淡水藻类,则指示研究区可能有大的河流注入,或形成较大规模的湖泊;降水量增加,气候变得湿润。(3)在中更新世—晚全新世阶段(约0.6~0.004Ma),研究区的植物群落已经变成森林草原植被。淡水藻类含量略有降低,指示研究区的河流注入量开始减少,湖泊面积也开始萎缩。同时,海相沟鞭藻和有孔虫内衬等海相化石记录,指示研究区在该阶段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大规模海侵事件。【结论】莱州湾晚上新世以来发生了3次古植被演替与海平面波动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孢粉组合 古植被 古环境演变 晚上新世 海岸带地质调查工程 莱州湾 山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地利用方式对喀斯特土壤微生物资源限制的影响 被引量:1
19
作者 肖霜霜 陈武荣 +1 位作者 傅伟 张建兵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65-1075,共11页
文章选取广西喀斯特地区4种常见土地利用方式(封育、刈割、牧草、玉米种植)为研究对象,分析土壤养分碳(C)、氮(N)、磷(P)相关酶的活性,并基于酶化学计量学方法揭示土壤微生物受何种养分资源限制,以探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微生物养... 文章选取广西喀斯特地区4种常见土地利用方式(封育、刈割、牧草、玉米种植)为研究对象,分析土壤养分碳(C)、氮(N)、磷(P)相关酶的活性,并基于酶化学计量学方法揭示土壤微生物受何种养分资源限制,以探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微生物养分资源限制的作用规律。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的4种酶活性发生显著变化,其与土壤的可利用性养分紧密相关。通过酶化学计量学发现,种植玉米和牧草均显著加剧土壤微生物的C资源限制,这主要由土壤有机碳及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减少导致。4种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微生物均受到N的限制,而非P的限制,且刈割和牧草种植会加剧微生物的N限制。相关性分析表明,N资源限制与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增加有关,因为微生物同化碳可能需要土壤中更多的可利用氮素。此外,微生物生物量C、N、P与酶化学计量有较强的相关性,很好地解释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微生物资源限制的变化,可作为评估喀斯特土壤微生物资源限制的有效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喀斯特生态系统 微生物资源限制 酶活性 酶化学计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最小数据集的油茶林土壤质量评价 被引量:1
20
作者 罗蜜 潘波 +3 位作者 王会利 劳贵连 方贵凤 江海涛 《广西林业科学》 2024年第4期438-446,共9页
为给油茶(Camellia)林土壤质量提升和改善提供理论支撑,测定土壤pH值及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水解氮、有效磷、速效钾、代换性钙、代换性镁、有效铜、有效锌、有效硼、有效铁和有效锰含量,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建立最小数... 为给油茶(Camellia)林土壤质量提升和改善提供理论支撑,测定土壤pH值及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水解氮、有效磷、速效钾、代换性钙、代换性镁、有效铜、有效锌、有效硼、有效铁和有效锰含量,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建立最小数据集,基于土壤质量指数(SQI)对油茶林土壤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油茶林养分属于中等水平,土壤pH值为4.77,酸化现象明显。基于主成分分析法建立最小数据集的评价指标包括全氮、有效磷、代换性镁、有效铜和有效锰含量。基于主成分分析法建立最小数据集计算的油茶林SQI为0.249~0.684,均值为0.459,土壤质量等级以Ⅱ~Ⅴ级为主,无Ⅰ级土壤。与聚类分析法相比,基于主成分分析法建立最小数据集能提取大部分数据信息,可有效评价油茶林土壤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最小数据集 土壤质量指数 油茶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