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0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宁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中主体功能区战略传导路径探索 被引量:10
1
作者 毛蒋兴 黎云莉 +1 位作者 陆西茜 刘小英 《规划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7期30-37,共8页
对市级国土空间规划中主体功能区战略实施与传导的技术路径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文章选取广西南宁市为案例,对主体功能区战略的传导路径进行研究,提出以区域中三类空间比例的高低为依据构建主体功能区分类体系,形成... 对市级国土空间规划中主体功能区战略实施与传导的技术路径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文章选取广西南宁市为案例,对主体功能区战略的传导路径进行研究,提出以区域中三类空间比例的高低为依据构建主体功能区分类体系,形成基础类型和细分类型的两层层级关系;立足主体功能类型开发特征,构建“主体功能+控制线+约束性指标+重点单元+用途管制”的传导体系,以期有效推动主体功能区战略的传导落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空间规划 主体功能区 传导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育新政背景下南宁市中心城区小学服务效率评价与规划应对 被引量:4
2
作者 毛蒋兴 覃晶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3期26-34,共9页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小学教育为主的基础公共教育均衡发展已成为教育发展的重点内容。随着“二孩”政策的不断推演,小学学龄儿童的数量逐年增多,对均衡小学布局提出了新要求。文章以南宁市中心城区为例,以多源大数据为支撑,基于覆盖...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小学教育为主的基础公共教育均衡发展已成为教育发展的重点内容。随着“二孩”政策的不断推演,小学学龄儿童的数量逐年增多,对均衡小学布局提出了新要求。文章以南宁市中心城区为例,以多源大数据为支撑,基于覆盖度模型及人口耦合度分析,评估南宁市小学服务效率,揭示南宁市小学服务范围与覆盖度、人口耦合度间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优化建议,以期为南宁市提高小学服务效率、优化小学空间布局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学 服务效率 空间布局 南宁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课程思政视角下高中地理主线式情境教学设计与实践——以“湘江战役”为例 被引量:1
3
作者 李俭 张胜前 《地理教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9-24,共6页
本文以八桂大地的著名历史素材“湘江战役”为例,复盘真实的战争情境,从地理学科视角出发设计系列问题,引导高三学生在层层递进的问题链中主动开展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其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让学生从中体会红军长征的伟大精神与坚定的理想信... 本文以八桂大地的著名历史素材“湘江战役”为例,复盘真实的战争情境,从地理学科视角出发设计系列问题,引导高三学生在层层递进的问题链中主动开展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其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让学生从中体会红军长征的伟大精神与坚定的理想信念,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思政 高中地理 主线式情境教学 湘江战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宁市武鸣区古树资源与空间分布特征
4
作者 黄橙 张仁 +3 位作者 吴卓中 梁波 黄超群 段炼 《广西林业科学》 2024年第3期386-395,共10页
为了解南宁市武鸣区古树资源现状,探究其空间分布和影响古树分布的地理因素,结合实地调查和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技术,分析武鸣区古树资源和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武鸣区共有古树2538株,隶属于27科46属55... 为了解南宁市武鸣区古树资源现状,探究其空间分布和影响古树分布的地理因素,结合实地调查和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技术,分析武鸣区古树资源和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武鸣区共有古树2538株,隶属于27科46属55种;优势科为无患子科(Sapindaceae)、桑科(Moraceae)、桃金娘科(Myrtaceae)、壳斗科(Fagaceae)和樟科(Lauraceae);优势属为龙眼属(Dimocarpus)、榕属(Ficus)、蒲桃属(Syzygium)和樟属(Cinnamomum);优势种为龙眼(Dimocarpus longan)、高山榕(Ficus altissima)、榕树(Ficus microcarpa)、乌墨(Syzygium cumini)和樟(Cinnamomum camphora)。三级古树最多,特级古树最少。大多数古树生长状况良好,94.84%为正常株。特级古树主要分布在武鸣区东部和西部;一级古树主要分布在武鸣区外围;二级、三级和准古树在所有乡镇均有分布。古树分布呈较强空间集聚性,有1个高密度区中心和4个次密度区中心;城厢镇古树最多,甘圩镇古树最少。耕地中分布的古树最多,其次为林地;建设用地和水域中分布的古树均较少;草地和裸地中均无古树分布。古树喜分布在阳坡、缓坡和无坡向区域。赤红壤中分布的古树最多,其次为水稻土。武鸣区古树资源丰富且极具价值;古树整体生长状况良好,需对其进行定期调查和评估及科学养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树资源 空间分布 GIS技术 武鸣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土空间规划变革下城乡规划学科内涵再认识 被引量:25
5
作者 王世福 麻春晓 +1 位作者 赵渺希 师浩辰 《规划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6-22,共7页
我国的城乡规划学科建设工作伴随国家城镇化实践而展开,其以规划设计和城市研究为学科建设主要内容,形成了空间品质、公共政策、社会实践并重的学科内涵。当前,应生态文明建设和空间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改革要求,国土空间规划行业从规划目... 我国的城乡规划学科建设工作伴随国家城镇化实践而展开,其以规划设计和城市研究为学科建设主要内容,形成了空间品质、公共政策、社会实践并重的学科内涵。当前,应生态文明建设和空间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改革要求,国土空间规划行业从规划目标、方法、内容等方面对城乡规划学科建设及跨学科交叉融合提出了新的挑战,行业变革引发了空间规划规则重塑和人才需求的综合问题。在此背景下,城乡规划学科建设需要回答“可以做什么”这一基本问题,并根据行业变革促进学科教育进行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的“内优”,在与相关学科拓展交叉的基础上进一步融合并实现价值观和方法论的“外融”。文章从“内优”“外融”的视角对城乡规划学科的内涵进行再认识,以期促进规划人才培养并为城镇化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业变革 国土空间规划 城乡规划学 学科内涵 内优外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MIP6的广西西江流域未来干旱变化特征与人口暴露度预估
6
作者 秦年秀 文凤 +2 位作者 汪军能 何继业 姜彤 《热带地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21-636,共16页
文章利用CMIP6气候模式和人口预测数据,预估了3种共享社会经济路径(SSPs)情景下广西西江流域2021-2100年干旱变化以及人口暴露度。研究发现:1)CMIP6多模式耦合平均法在预测气候变量和干旱事件具有较高有效性。未来,西江流域气温和降水... 文章利用CMIP6气候模式和人口预测数据,预估了3种共享社会经济路径(SSPs)情景下广西西江流域2021-2100年干旱变化以及人口暴露度。研究发现:1)CMIP6多模式耦合平均法在预测气候变量和干旱事件具有较高有效性。未来,西江流域气温和降水在不同情景下均呈上升趋势,气候变化影响愈发显著。2)通过SPEI指数分析,发现西江流域历史与未来干旱化趋势明显增加,不同情景下未来干旱的变化速率、发生时间、频率、强度等特征存在显著差异、变化复杂。低排放情景下干旱有望缓解,而高排放情景下干旱将全面加剧。3)西江流域未来不同程度干旱空间变化差异明显。低排放情景远期干旱基本消失,中等排放情景影响范围和强度均可能加剧,高排放情景则全面恶化,干旱态势严峻。4)人口暴露度与不同排放情景高度相关,低排放情景下人口暴露度显著降低,中、高排放情景下则大幅增加,尤其是远期重旱人口暴露度激增。5)气候变化是影响人口暴露度的主要因素,但人口增长与结构变化亦不容忽视,需制定差异化适应措施,通过积极减排和可持续发展路径降低干旱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变化特征 人口暴露度 CMIP6 SSPs情景 气候变化 广西西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InVEST模型的广西生境质量时空变化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何继业 梁玉莲 +2 位作者 区富有 文凤 彭波 《广西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62-373,共12页
生境质量(Habitat quality)反映生态系统健康与生物多样性水平,对维持生态平衡至关重要,而土地利用变化是塑造和改变生境的关键因素之一。本研究聚焦广西土地利用变化对生境质量的影响,在分析2000-2020年土地利用变化的基础上,采用InVES... 生境质量(Habitat quality)反映生态系统健康与生物多样性水平,对维持生态平衡至关重要,而土地利用变化是塑造和改变生境的关键因素之一。本研究聚焦广西土地利用变化对生境质量的影响,在分析2000-2020年土地利用变化的基础上,采用InVEST模型评估区域生境质量变化,并以县域为基本单元,结合双变量地图分析生境质量与退化度的空间关联特征。结果表明:(1)2000-2020年广西建设用地显著增加,而耕地和草地面积有所减少,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是驱动土地利用格局变化的主要力量;(2)生境质量退化度指数呈现一定的波动性,区域内优良生境仍占主导地位但呈现轻微的下降趋势,在城镇和农业活动频繁区更为突出,呈现出由内而外递减的空间分异特征;(3)生境质量的空间自相关性呈现增强的态势,“低-低”聚类区主要分布在市辖区及其邻近地区,并有向周边蔓延的趋势,“高-高”聚类区则集中在经济欠发达或人类活动较少的北部山区和东部大瑶山等地县域,但随时间推移有收缩迹象。基于上述结果,本研究建议加强广西城市周边及生态脆弱区的生态保护力度,遏制城市无序扩张,优化土地利用布局;同时在生境质量较高的区域设立自然保护区或生态公园,以维护区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VEST模型 生境质量 莫兰指数 土地利用变化 空间分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喀斯特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有机碳矿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8
作者 黎俊 杜馨如 +9 位作者 莫小亮 张婷 黄婧 贺同鑫 裴广廷 宋立全 孙立飞 孙建飞 胡宝清 张伟东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30-742,共13页
土壤有机碳(SOC)矿化直接影响土壤养分循环和大气CO_(2)浓度,对维持土壤肥力和全球碳循环具有不容忽视的影响。探究喀斯特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有机碳矿化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对深入理解喀斯特地区碳循环和石漠化生态恢复有重要意... 土壤有机碳(SOC)矿化直接影响土壤养分循环和大气CO_(2)浓度,对维持土壤肥力和全球碳循环具有不容忽视的影响。探究喀斯特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有机碳矿化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对深入理解喀斯特地区碳循环和石漠化生态恢复有重要意义。在广西马山县选取5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玉米地、草地、金银花、人工林和灌木林),通过为期30 d的矿化培养,结合土壤性质、微生物群落结构等指标变化,探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SOC矿化特征及其调控机制。结果表明:(1)相较于玉米地而言,灌木林和人工林的SOC矿化显著提高,而金银花和草地无显著差异。由于人工林SOC矿化潜力大且碳存留能力相对较弱,在人为干扰或全球变化背景下更容易发生碳流失。而灌木林、草地和金银花具有较高的固碳能力,能存留更多的SOC,因此可作为石漠化区退耕还林的优选模式。(2)表层土壤的有机碳矿化高于深层土壤,但其高的碳输入、较低的有机碳矿化常数和相当的固碳能力促进表层SOC存留。(3)冗余分析结果表明,土壤理化性质解释了SOC矿化特征的65.50%,其中SOC、微生物碳、可溶性碳和Ca^(2+)是解释喀斯特SOC矿化的重要土壤因子。细菌和真菌群落结构分别解释了有SOC矿化特征的66.50%和19.80%,其中拟杆菌门细菌、放线菌门细菌和被孢霉门真菌是调控SOC矿化的主要微生物类群;而细菌多样性和真菌多样性对土壤有机碳矿化特征的变化均无显著影响。综上,土地利用方式不同导致土壤碳底物和Ca^(2+)的变化影响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别是特定微生物组群,进而调控SOC矿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 土地利用方式 有机碳矿化 有机碳累积矿化率 土壤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文献计量分析的国内外耕地碳汇研究进展
9
作者 张晓佳 韦嘉胜 +4 位作者 周慧杰 吴宇丹 李海燕 唐花艳 石林妮 《农业与技术》 2025年第1期82-88,共7页
在“碳中和”的背景下,为了深入剖析耕地碳汇研究领域的发展状况,本研究借助VOSviewer软件对耕地碳汇相关研究文献进行可视化梳理,重点围绕研究主题、热点和前沿开展图谱分析,系统归纳该领域的研究演进历程、研究重点与发展趋势,对于实... 在“碳中和”的背景下,为了深入剖析耕地碳汇研究领域的发展状况,本研究借助VOSviewer软件对耕地碳汇相关研究文献进行可视化梳理,重点围绕研究主题、热点和前沿开展图谱分析,系统归纳该领域的研究演进历程、研究重点与发展趋势,对于实现“碳中和、碳达峰”具有重要意义。结果显示:耕地碳汇研究日益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国际研究集中于农业和环境科学,而国内聚焦环境科学与资源利用、农业经济。德国和中国是主要的研究成果产出国,该领域文献质量存在差异,文献间关联性不够强;国际研究热点包括土地利用对碳循环的影响、温室气体排放、气候变化管理等;国内则关注碳循环、碳排放、土地利用变化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及管理方法等;国际最新研究主题涉及温室气体排放、耕地扩张、生态系统服务等,国内最新研究主题有县域碳收支和invest模型、碳中和时空变化和生态系统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碳汇 VOSviewer软件 研究热点 前沿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典型喀斯特地区不同林地土壤粒度分布的单重与多重分形特征
10
作者 孙哲 马雄忠 陈宇航 《水土保持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19,共10页
[目的]揭示广西典型喀斯特地区不同林地土壤粒度分布的分形特征及其与土壤性质的关系,为石漠化地区林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指导。[方法]测定桉树、马尾松人工林及天然次生林土壤的粒度分布与性质。采用分形模型计算各类林地土壤的单重... [目的]揭示广西典型喀斯特地区不同林地土壤粒度分布的分形特征及其与土壤性质的关系,为石漠化地区林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指导。[方法]测定桉树、马尾松人工林及天然次生林土壤的粒度分布与性质。采用分形模型计算各类林地土壤的单重与多重分形维数,同时探讨土壤分形维数与土壤性质的关联。[结果]相较于天然次生林,桉树与马尾松人工林的容重小23%和15%,总孔隙度增大27%和17%,黏粒含量分别减少58%与42%,砂粒增多24%与14%,单重分形维数(D_(s))下降6%与4%,且有效磷、速效钾和全钙含量均减少(前者分别减少68%,49%,6%,后者分别减少42%,40%,25%)。[容量维度(D_(0))-关联维数(D_(2))],D_(q)值域的跨度(ΔD),奇异谱宽(Δα)是反映土壤粒度分布不同维度上异质性的多重分形参数。这3个参数数值上桉树(0.13,1.29,1.52)与马尾松(0.13,0.99,1.18)人工林均大于天然林(0.08,0.83,1.02)。此外,人工林土壤的多重分形参数与土壤养分含量存在更显著的相关性(p<0.05)。[结论]喀斯特地区的人工林的种植与经营不当,可能促使土壤细颗粒的流失和关键养分的枯竭,导致土壤粒度分布集中于小概率密集区,增加土壤粒度分布的异质性,进一步加速石漠化的过程。单重分形维数(D_s)能够反映喀斯特林区土壤肥力的退化程度,而多重分形参数还能精细揭示土壤粒径在微观层面上的非均匀分布特征,表明分形维数可作为喀斯特地区人工林土壤质量精准评价的潜在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地区 人工林 土壤粒度分布 单重和多重分形维数 土壤养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环境减灾二号卫星的2023年铁山港红树林病虫害动态监测
11
作者 袁羽杰 钟仕全 +2 位作者 蒋卫国 初爱萍 凌子燕 《热带海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88-196,共9页
准确识别红树林病虫害及监测其变化过程,对红树林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具有重要意义。2023年广西铁山港红树林发生了严重的红树林病虫害,使用国产环境减灾二号卫星(HJ2A、HJ2B)的快速获取数据的特点,通过反演遥感植被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n... 准确识别红树林病虫害及监测其变化过程,对红树林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具有重要意义。2023年广西铁山港红树林发生了严重的红树林病虫害,使用国产环境减灾二号卫星(HJ2A、HJ2B)的快速获取数据的特点,通过反演遥感植被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和植被覆盖度(fractional vegetation cover,FVC)参数,进行阈值分割,获取受病虫害红树林的面积及受害程度。结果表明:(1)2023年铁山港受病虫害影响的红树林最大面积为571.52hm^(2),占铁山港红树林总面积的51.60%;(2)当0.1≤FVC≤0.5时,红树林受病虫害侵害,对病虫害红树林的受灾程度划分为3个等级,0.1≤FVC<0.23为重度受灾,0.23≤FVC<0.46为中度受灾,0.46≤FVC≤0.5为轻度受灾,其中2023年10月8日重度受灾的红树林为257.82hm^(2),占该时间受灾红树林面积的45.11%;(3)2023年10月8日时铁山港病虫害红树林面积最大且受灾程度最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减灾二号卫星 红树林 病虫害 动态监测 铁山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壮族自治区耕地绿色利用效率时空格局与影响因素
12
作者 陆燕和 刘彦花 +3 位作者 蒙烨铭 韦媛媛 梁云菲 张林鹏 《水土保持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25-336,396,共13页
[目的]研究广西壮族自治区(简称“桂”)耕地绿色利用效率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为推动耕地管理和高效利用,促进农业绿色发展提供决策依据。[方法]基于2010—2021年14个地市面板数据构建指标体系,利用超效率SBM模型测算耕地绿色利用效... [目的]研究广西壮族自治区(简称“桂”)耕地绿色利用效率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为推动耕地管理和高效利用,促进农业绿色发展提供决策依据。[方法]基于2010—2021年14个地市面板数据构建指标体系,利用超效率SBM模型测算耕地绿色利用效率,借助ArcGIS分析工具可视化时空分布格局与演变趋势分析,并采用GTWR模型揭示影响因子时空异质性。[结果]①时间上,广西壮族自治区耕地绿色利用效率历经平稳增长、缓慢增长和快速增长3个阶段,总体呈稳步上升态势,各地市效率值曲线演变特征差异显著。②空间上,呈现桂东、桂南高,桂西、桂北居中,桂中较差的分布特征,“东西”和“南北”差异呈缩小态势。③各影响因子作用机理存在显著时空异质性。正向因子起到合理分配资源、调整产业结构等作用,负向因子导致地力下降、劳动力短缺、污染加剧等问题。[结论]广西壮族自治区耕地绿色利用效率存在显著的时空差异,复种指数、农用机械投入强度及城乡收入差距影响强度大。建议未来深入挖掘各地农业特色与潜力,差异化制定耕地绿色利用效率提升策略,推动农业区域差异化发展,全面提升广西壮族自治区耕地绿色利用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绿色利用效率 超效率SBM模型 GTWR模型 广西壮族自治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安市综合生态环境敏感性的时空分异
13
作者 陈丽婷 童新华 +1 位作者 韦燕飞 樊童生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33-242,共10页
【目的】研究西安市综合生态敏感性的研究识别区域环境生态问题为相关部门制定政策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空间距离指数法,从水土流失敏感性指数、生境质量敏感性指数、土地荒漠化敏感性指数3个方面构建综合生态敏感性评价模型对... 【目的】研究西安市综合生态敏感性的研究识别区域环境生态问题为相关部门制定政策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空间距离指数法,从水土流失敏感性指数、生境质量敏感性指数、土地荒漠化敏感性指数3个方面构建综合生态敏感性评价模型对西安市的综合生态敏感性进行时空分析,并通过Moran'I法研究其空间特征。【结果】2010、2015、2020年间西安市综合生态敏感性平均值分别为0.85、0.82、0.78,其中高度敏感性和极度敏感性两个等级面积占据了58.46%,西安市综合生态敏感性Moran’s I指数均大于0,说明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结论】研究期间西安市综合生态敏感性以高度敏感性和较高敏感性为主,且空间特征明显,高度敏感性与极度敏感性区域主要分布在秦岭北麓;低敏感地区主要分布在渭河平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安市 水土流失敏感性 生境质量 综合生态环境敏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南流江流域生态系统碳汇功能潜力区识别
14
作者 张宇 罗金玲 +5 位作者 刘秋华 聂树健 谢余初 胡宝清 阮红燕 张素欣 《地理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206-1217,共12页
为量化南流江流域生态系统碳储量并有效识别其碳汇功能增效提质的潜力区,运用InVEST模型和GIS空间分析技术,定量评估1990-2020年南流江流域碳储量时空演变格局及特征,分析土地利用变化对碳储量变化的影响、揭示碳储量冷热点及其增减变... 为量化南流江流域生态系统碳储量并有效识别其碳汇功能增效提质的潜力区,运用InVEST模型和GIS空间分析技术,定量评估1990-2020年南流江流域碳储量时空演变格局及特征,分析土地利用变化对碳储量变化的影响、揭示碳储量冷热点及其增减变化速度,确定和划分流域碳汇功能的潜力区。结果表明:(1)1990-2020年南流江流域林草地和耕地向建设用地转换明显,致使生态系统碳储量呈减少趋势,累计损失0.77×10^(6)t。(2)1990-2020年流域生态系统碳储量在空间上沿东北向西南的方向呈现“低–高–低”的分布格局,并表现出中游地区最高、上游次之、下游最小的特征。(3)南流江流域碳储量与土地利用类型及分布密切相关,流域碳储量热点区多分布在植被覆盖好、生态用地集中连片的山林地;而冷点区则多集中在生态空间破碎高、国土开发强度大、人类活动频繁的城镇区和农耕区。(4)以碳汇功能提升为目标导向,在乡镇尺度上,将南流江流域划分为碳汇重点潜力区、重要潜力区、一般潜力区和生态建设区(非潜力区)4个分区,并针对性地提出差异化的生态保护建议。该研究可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双碳”战略规划和碳汇能力建设与管理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汇 流域生态系统 InVEST模型 碳汇功能潜力区 南流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台风直接经济损失预估模型研究
15
作者 黄兆泳 许贵林 莫志明 《热带海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6-66,共11页
中国是全球受台风灾害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而广西是中国受台风影响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年均受到5次台风影响,最高达9次。台风灾害给广西地区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严重阻碍了广西社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开展台风灾害损失预评估模型研究,对... 中国是全球受台风灾害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而广西是中国受台风影响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年均受到5次台风影响,最高达9次。台风灾害给广西地区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严重阻碍了广西社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开展台风灾害损失预评估模型研究,对政府防灾减灾、灾后重建具有现实参考意义,有助于当地社会经济高速发展。本研究选取2001—2020年影响广西并造成一定经济损失且有较完整记录的40个历史台风灾害事例,从致灾因子、承灾体、防灾减灾能力3个指标层出发,以12个台风影响因子作为神经网络模型的输入要素,使用4种神经网络结合三次样条插值法进行数据扩增构建了广西台风灾损智能预测模型,通过比对4种神经网络训练集和测试集的性能表现筛选出最适用的模型,并以台风“海鸥”“彩虹”和“暹芭”为例探索了该模型的实战应用潜力,实现广西台风灾损动态预测。结果表明,性能表现最好的为GA-BP(genetic algorithm-back propagation)神经网络模型,模型训练集R^(2)为0.9606、RMSE(root mean squared error)为1.0669、测试集R^(2)为0.9073、RMSE为1.1635,预测结果与实际台风灾损情况比较接近,证明了该模型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灾害 数据增强 灾损预测 神经网络 广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乡村振兴与县域城镇化的关系
16
作者 刘姝婧 《农业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8-110,共3页
当前我国城乡关系呈现出“城-县-乡”三元结构特征。过去学术界和政界关注城乡较多,关注县域较少。事实上,乡村振兴与县域经济发展密不可分。乡村振兴不是单一村庄的振兴,应将视野放在县域范围内,实现农民县域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同步发展... 当前我国城乡关系呈现出“城-县-乡”三元结构特征。过去学术界和政界关注城乡较多,关注县域较少。事实上,乡村振兴与县域经济发展密不可分。乡村振兴不是单一村庄的振兴,应将视野放在县域范围内,实现农民县域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同步发展。当前我国农民城镇化表现出“三栖”特征,即青壮年在大城市打工,回县城买房,老人留守农村务农,以维持低成本的家庭劳动力再生产。在这种背景下,我国城镇化不应一味地推动造城运动,逼农民上楼、进城,而应建立城乡融合的渐进式发展模式,在推动县域城镇化的同时建设美丽乡村。只有大量农民进城,务农人数才能大幅下降,乡村社会才能释放足够的经济空间,农民才能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务农收入,农村产业才能兴旺。随着越来越多农民进城,农村人多地少、资源紧张的格局将得到缓解,形成人-地资源相匹配的农村经济和生态格局,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乡村振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三元结构 乡村振兴 县域经济 县域城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都市城市湿地公园热环境与避暑潜力评估
17
作者 邓越 蒋卫国 +2 位作者 凌子燕 贾凯 李丽 《地理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03-414,共12页
城市湿地公园是成都市面向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的重要基础设施,在缓解城市高温、服务公众避暑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借助GEE平台、Landsat数据和经验统计单窗算法评估了成都市42个城市湿地公园夏季地表温度,研究了公园内部水体、植... 城市湿地公园是成都市面向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的重要基础设施,在缓解城市高温、服务公众避暑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借助GEE平台、Landsat数据和经验统计单窗算法评估了成都市42个城市湿地公园夏季地表温度,研究了公园内部水体、植被景观和公园外部景观同公园内部地表温度的关系,最后从可达性、可容纳游客量、降温效应3个方面构建避暑潜力指数,评估城市湿地公园的避暑潜力。结果表明:(1)三环线至绕城高速内的城市湿地公园平均地表温度最高,为33.45℃,第二绕城高速外的城市湿地公园平均地表温度最低,为30.81℃,两者相差2.64℃。(2)公园外部热环境对公园内部地表温度具有正向影响,而公园内部水体占比和植被茂密程度对公园内部地表温度具有负向影响。(3)避暑潜力最高的5个城市湿地公园分别是青龙湖湿地公园、东安湖公园、人民公园、望江楼公园和兴隆湖湿地公园,避暑潜力最低的5个城市湿地公园分别是光华公园、大源中央公园、创智公园、交子公园和新川之心公园。研究建议城市湿地公园水体可分散布局、植被应尽可能茂密、聚集布局,以实现城市湿地公园避暑潜力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湿地公园 热环境 避暑潜力 遥感 成都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矿型城镇生态安全格局构建路径及实践——以桂林市文市镇为例
18
作者 王秋礼 毛蒋兴 刘小英 《安徽农业科学》 2025年第8期60-65,75,共7页
以“识别本底-构建网络-细化分区”的修复路径探讨工矿型城镇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从问题与机遇出发,通过识别生态源地与廊道,构建生态安全格局,修复生态夹点,清除障碍点;同时,以桂林市文市镇为例,构建“一带一廊六区”的生态修复优化格局... 以“识别本底-构建网络-细化分区”的修复路径探讨工矿型城镇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从问题与机遇出发,通过识别生态源地与廊道,构建生态安全格局,修复生态夹点,清除障碍点;同时,以桂林市文市镇为例,构建“一带一廊六区”的生态修复优化格局,实现区域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研究结果为小尺度工矿型城镇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区生态修复 生态安全格局 识别本底 构建网络 细化分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田土水稻系统中硒与镉的相互关系研究
19
作者 刘娟娟 林一杰 张新英 《农业与技术》 2025年第1期1-5,共5页
硒与镉之间的关系一直是许多科学家探寻的热点,关于硒与镉相互作用以及硒与镉关系影响因素的研究已取得一定的进展。本研究实验材料为广西桂中地区69个土壤样品及其相应土壤上生长的水稻样品,并以其硒、镉含量数据为基础,通过SPSS软件的... 硒与镉之间的关系一直是许多科学家探寻的热点,关于硒与镉相互作用以及硒与镉关系影响因素的研究已取得一定的进展。本研究实验材料为广西桂中地区69个土壤样品及其相应土壤上生长的水稻样品,并以其硒、镉含量数据为基础,通过SPSS软件的Pearson双变量相关性分析来分析硒镉的相关性,研究土壤pH、有机质、阳离子交换量对硒、镉富集系数的影响,探讨了土壤-水稻系统中硒与镉的相互关系及其控制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硒与镉 协同 无影响 农田土壤 广西桂中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部湾城市群经济发展质量与生态韧性耦合性分析
20
作者 周宏彦 李峙 +1 位作者 陈桂梅 黄华静 《农业与技术》 2025年第14期153-160,共8页
北部湾城市群是我国沿海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经济发展质量与生态韧性的耦合关系对于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北部湾城市群15个城市为研究对象,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核密度估计、协调影响力等方法对北部湾城市群2005—2... 北部湾城市群是我国沿海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经济发展质量与生态韧性的耦合关系对于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北部湾城市群15个城市为研究对象,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核密度估计、协调影响力等方法对北部湾城市群2005—2021年经济发展质量与生态韧性的时空耦合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表明:2005—2021年北部湾城市群经济发展质量水平从0.13增长到0.78,生态韧性从0.10增长到0.69,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但总体水平不高;经济发展质量与生态韧性耦合协调度不断上升,协调类型从严重失调(0.2)逐步提高到轻度、中等、良好协调(0.889),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质量与生态韧性耦合协调水平存在较大差异;不同的经济发展质量与生态韧性子系统对耦合协调度影响力不同,经济持续与抵抗力起反向制约作用,经济规模和恢复力起正向推动作用,适应力由负向阻滞向正向推动作用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部湾城市群 经济发展质量 生态韧性 耦合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