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杉木、桉树、马尾松人工林非共生固氮量空间变异与分布特征——以广西高峰林场为例 被引量:1
1
作者 高春莲 汪珍川 +4 位作者 胡宝清 梁清怡 王家妍 李刚 孙君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5期102-114,共13页
【目的】探究不同生长季杉木、桉树、马尾松人工林不同生态系统组分非共生固氮量空间分布变化与含量差异。【方法】利用普通克里金插值分析、方差分析和相关性分析方法,以广西高峰林场杉木、桉树、马尾松混交林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生长... 【目的】探究不同生长季杉木、桉树、马尾松人工林不同生态系统组分非共生固氮量空间分布变化与含量差异。【方法】利用普通克里金插值分析、方差分析和相关性分析方法,以广西高峰林场杉木、桉树、马尾松混交林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生长季与非生长季土壤、凋落物和冠层叶片非共生固氮量,展开空间变异与含量差异特征研究。【结果】无论生长季还是非生长季,人工林各组分非共生固氮量变化趋势不同且显著,空间相关强烈且异质性强。生长季,土壤非共生固氮量呈现东北低西南高的分布特征,凋落物、冠层叶片与之相反,呈东北高西南低的特征;非生长季,土壤和冠层叶片量空间分布大体上与生长季相似,凋落物则相反。人工林土壤非共生固氮量最高,为1.2834、0.5668 kg/hm^(2)·y,冠层叶片最低,为0.0009、0.0028 kg/hm^(2)·y。土壤非共生固氮量与凋落物、冠层叶片存在显著差异。生长季,土壤非共生固氮量与凋落物呈显著负相关,其他组分间相关性不显著;非生长季,各组分之间非共生固氮量不存在显著相关性。【结论】杉木、桉树、马尾松人工林不同季节各组分非共生固氮量空间分异特征显著且强烈,非共生固氮量主要存在土壤组分中。因此,在杉木、桉树、马尾松种植过程中对土壤施入一定氮肥,可促进人工林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共生固氮量 空间分布 克里金插值 人工林 高峰林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木论喀斯特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植物区系特征 被引量:2
2
作者 汪珍川 卢硕闻 +6 位作者 黄日铭 孙君 黄庆青 王家妍 莫雅芳 李永聪 潘尚慧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626-636,共11页
该文选取广西木论喀斯特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分析区系植物组成特征及科、属地理成分,计算科、属区系热带与温带成分的比值(R/T),并与纬度值临近地区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木论喀斯特植物区系被子植物53科93属108种,蕨类植物7科... 该文选取广西木论喀斯特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分析区系植物组成特征及科、属地理成分,计算科、属区系热带与温带成分的比值(R/T),并与纬度值临近地区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木论喀斯特植物区系被子植物53科93属108种,蕨类植物7科7属7种,研究区暂未发现裸子植物.2)在科的分布区类型中,热带成分29科,温带成分10科.3)在属的分布区类型中,热带成分62属,温带成分24属,中国特有属4属.4)热带与温带成分的被子植物物种丰富度较小,受岩溶区环境影响较大,同时区系植物岩溶性明显,体现喀斯特植物区系特征.5)植物区系科、属R/T值分别为2.90和2.58,呈现温带向热带性质过渡的特点,这与该区的海拔变化及复杂的地貌类型有关.6)区系起源古老,地理成分复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 植物区系 地理成分 R/T值 喀斯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