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红树林致死悬沙浓度研究——以广西铁山港死亡红树林为例
1
作者 刘莹 陈维滪 +3 位作者 刘涛 潘良浩 贺柳茗 言光磊 《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23-1330,共8页
2017-2020年,由于广西铁山港码头吹填导致高浓度悬沙输入红树林,发生了大片红树林死亡事件,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在红树林海岸日益受到人类活动影响的背景下,为了给海岸工程建设期间的红树林保护工作提供参考数据,研究红树林致死悬沙... 2017-2020年,由于广西铁山港码头吹填导致高浓度悬沙输入红树林,发生了大片红树林死亡事件,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在红树林海岸日益受到人类活动影响的背景下,为了给海岸工程建设期间的红树林保护工作提供参考数据,研究红树林致死悬沙浓度十分必要。本研究基于悬沙扩散方程推导和计算,基于现场实测和室内实验获取的关键参数,计算分析了在铁山港榄根码头吹填施工期间,一处死亡红树林斑块内的涨潮流中的悬沙沉降速率和悬沙浓度特征。结果表明:施工期间潮沟边缘的涨潮流悬沙浓度介于2.7~5.9 g/L,而死亡红树林幸存红树林边界的涨潮流悬沙浓度介于2.0~4.6 g/L,因此2.0 g/L可以作为研究区内红树林致死悬沙浓度的一个保守参考值。在其他区域,在分析当地红树林植株淹没时间以及悬沙粒径特征与铁山港死亡红树林差异的基础上,该数值也可以为分析海岸工程施工期间红树林的安全性提供保护工作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林 悬沙浓度 悬沙沉降速率 扩散方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云岩坡地土壤与表层岩溶带强风化层耦合结构特征
2
作者 唐旭芳 付智勇 +3 位作者 黄钰涵 王升 赵杰 陈洪松 《水土保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6-65,共10页
[目的]喀斯特区白云岩坡地植被恢复困难,石漠化治理难度大,其浅薄土层下伏的表层岩溶带深度参与生态系统过程,然而土壤与表层岩溶带二者的耦合发育关系尚不明确。[方法]选择典型白云岩山坡,在全坡面尺度上开展深入表层岩溶带强风化层底... [目的]喀斯特区白云岩坡地植被恢复困难,石漠化治理难度大,其浅薄土层下伏的表层岩溶带深度参与生态系统过程,然而土壤与表层岩溶带二者的耦合发育关系尚不明确。[方法]选择典型白云岩山坡,在全坡面尺度上开展深入表层岩溶带强风化层底部的岩土探槽开挖试验,结合Kriging插值、地理加权回归分析等方法对土壤和表层岩溶带强风化层空间特征进行分析,初步探明白云岩坡地土壤与表层岩溶带强风化层间的空间耦合发育特征。[结果]1)白云岩坡地土壤和表层岩溶带强风化层厚度沿坡向下逐渐增加,坡地尺度上表层岩溶带强风化层平均厚度为50 cm,平均体积为0.47 m^(3)/m^(2),占土壤全剖面总体积的43.9%,说明喀斯特区表层岩溶带的生态功能极其重要;2)白云岩坡地岩土结构呈极强的空间异质性,下伏表层岩溶带强风化层空间异质性(C+C_(0)=18.88)显著高于上覆土壤层(C+C_(0)=15.84);3)土壤总厚度,尤其是土壤B层厚度,与表层岩溶带风化程度呈显著正相关,说明土壤厚度的增加促进下伏表层岩溶带的风化,土壤和表层岩溶带强风化层间呈明显的耦合协同发育关系。[结论]喀斯特地区土壤和表层岩溶带强风化层协同演化,土壤层下伏的表层岩溶带可能是支撑喀斯特生态系统的重要介质,喀斯特水土资源的评估需要考虑除土壤以外的基岩风化层。土壤厚度及土壤发生层B层厚度可能成为预测喀斯特坡地表层岩溶带厚度的关键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关键带 土壤-表层岩溶带系统 喀斯特生态系统 岩溶过程 土壤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广西近20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研究 被引量:25
3
作者 丘海红 胡宝清 张泽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455-1465,共11页
为探究广西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cosystem service value,ESV)的影响,采用随机森林算法对2000—2020年5期Landsat系列遥感影像进行土地利用分类,运用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转移矩阵方法揭示土地利用变化规律,运用当量因... 为探究广西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cosystem service value,ESV)的影响,采用随机森林算法对2000—2020年5期Landsat系列遥感影像进行土地利用分类,运用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转移矩阵方法揭示土地利用变化规律,运用当量因子法计算ESV,探究其时空变化特征,并分析各土地利用类型与ESV变化之间的内在联系。结果表明:林地和耕地是广西主体土地利用类型;建设用地面积逐年增加,主要是侵占耕地;单一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表现为未利用地>草地>建设用地>耕地>水域>林地。广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体呈波动下降趋势;单向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以水文调节和气候调节为主;在空间分布上,ESV呈中部低、四周高的特征;广西近20年的ESV变化,草地、林地和耕地是主要贡献因子和敏感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时空变化 广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死亡叶片与自然凋落叶化学性质对比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巢林 李忠国 +4 位作者 杨大新 王爱华 张建兵 胡宝清 刘艳艳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79-87,共9页
为了解干旱死亡叶片与自然凋落叶化学性质的差异性,对云南元江干热河谷5种植物(鞍叶羊蹄甲、白皮乌口树、灰毛浆果楝、细基丸和九里香)干旱死亡叶片和自然凋落叶化学性质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干旱死亡叶片和自然凋落叶在碳和养分化... 为了解干旱死亡叶片与自然凋落叶化学性质的差异性,对云南元江干热河谷5种植物(鞍叶羊蹄甲、白皮乌口树、灰毛浆果楝、细基丸和九里香)干旱死亡叶片和自然凋落叶化学性质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干旱死亡叶片和自然凋落叶在碳和养分化学特性上表现出较大变异,且不同树种间存在极显著差异(P<0.001)。与自然凋落叶相比,干旱死亡叶片具有较高的可溶性碳、C/N比和Mg含量,而木质素、半纤维素和N含量则较低。干旱死亡叶片与自然凋落叶间的碳(R^(2)=0.56,P<0.01)、纤维素(R^(2)=0.52,P<0.01)、半纤维素(R^(2)=0.85,P<0.001)、单宁(R^(2)=0.99,P<0.001)、木质素/N(R^(2)=0.60,P<0.01)、C/N(R^(2)=0.64,P<0.001)和氮含量(R^(2)=0.85,P<0.001)呈显著正相关。因此,可根据自然凋落叶化学性质预测未来极端干旱条件下干旱死亡叶片的化学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 干热河谷 凋落物 化学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土壤有机质空间变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28
5
作者 钟聪 李小洁 +4 位作者 何园燕 邱微文 李杰 张新英 胡宝清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78-485,共8页
基于广西第二次土壤普查的270个土壤剖面资料,结合1∶50万数字化土壤类型图、土地利用类型图和气象监测数据等资料,利用地统计学和逐步回归分析等方法对广西表层土壤有机质空间变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广西表层土壤... 基于广西第二次土壤普查的270个土壤剖面资料,结合1∶50万数字化土壤类型图、土地利用类型图和气象监测数据等资料,利用地统计学和逐步回归分析等方法对广西表层土壤有机质空间变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广西表层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为3.11±2.19%,变异系数为70.72%,空间分布呈北高南低的趋势。广西表层土壤有机质空间分布受到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共同影响,土壤类型、成土母质、海拔、土地利用、气候和坡度6个环境因子对全区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异的综合解释能力为47.9%。其中,土壤类型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能独立解释其变异的36.0%,海拔和成土母质分别能独立解释28.5%和15.8%。气温对广西土壤有机质空间分布的影响比降水量更加显著,从而造成了广西土壤有机质整体呈南低北高的趋势。同时,土壤有机质对气温的敏感性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降雨量的制约。此外,研究区农业耕作管理等因素对土壤有机质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质 广西 地统计学 逐步回归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耕地利用形态时空演变格局与驱动因素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梁小丽 屠爽爽 +1 位作者 万诗梦 周星颖 《湖北农业科学》 2021年第2期72-78,共7页
基于1995、2005、2015年3期广西土地利用现状,结合ArcGIS、Fragstats和SPSS软件,定量刻画广西县域耕地利用形态的时空特征,揭示不同时段耕地利用形态分异规律并识别主要驱动因子。结果表明,①1995—2015年广西耕地总面积增加,时间序列... 基于1995、2005、2015年3期广西土地利用现状,结合ArcGIS、Fragstats和SPSS软件,定量刻画广西县域耕地利用形态的时空特征,揭示不同时段耕地利用形态分异规律并识别主要驱动因子。结果表明,①1995—2015年广西耕地总面积增加,时间序列上呈先增后减趋势,1995—2005年耕地增长率与2005—2015年减少率高值中心具有较强的空间吻合性。②1995—2005年新增耕地主要来源于林地和草地,2005—2015年部分耕地转换为林地、草地和建设用地。③耕地景观的破碎化程度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连通性、聚集度以及优势斑块在区域中的支配作用均先增强后减弱。④耕地利用变化是地形条件、经济发展、人为干预等多重因素综合驱动的结果。在不同地形起伏度范围内,耕地利用变化具有不同的时空特征。地区经济发展、城镇化水平、农民收入水平、区位条件、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乡村人口数量是广西耕地利用形态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 土地利用形态 时空演变格局 驱动因素 广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桂西南喀斯特—北部湾“两山”价值转化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张礼黎 胡宝清 +2 位作者 张泽 梁高都 程文杰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30-135,共6页
为探究桂西南喀斯特—北部湾生态山与经济山间的价值转化效率,通过能值法构建“两山”价值转化输入输出模型,评价2005—2020年桂西南喀斯特—北部湾“两山”价值转化水平与生态资本减值强度,并利用指数平滑法预测2021—2025年“两山”... 为探究桂西南喀斯特—北部湾生态山与经济山间的价值转化效率,通过能值法构建“两山”价值转化输入输出模型,评价2005—2020年桂西南喀斯特—北部湾“两山”价值转化水平与生态资本减值强度,并利用指数平滑法预测2021—2025年“两山”价值转化率。结果表明:(1)2005—2014年,桂西南喀斯特—北部湾“两山”价值转化水平整体呈波动上升的大幅调整过程,2015—2020年有小幅下降。2005—2020年各市“两山”价值转化水平不均衡,但整体呈现增加趋势。(2)2005—2016年推动桂西南喀斯特—北部湾生态资本减值的绝对驱动力量是水土流失,2017—2020年,碳排放是构成生态资本减值的主导因素。(3)指数平滑法预测2021—2025年桂西南喀斯特—北部湾“两山”能值转化率为缓慢下降。因此,需减少人类社会活动对环境的负压,降低区域生态系统的功能损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值法 “两山”价值转化 桂西南喀斯特—北部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桂西北岩溶地质高背景和矿业活动叠加区土壤剖面镉分布特征及生物有效性 被引量:2
8
作者 王艺惠 文鑫 +3 位作者 钟聪 朱槟栾 苏丹妮 王成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1-95,共15页
桂西北岩溶地质高背景与矿业活动叠加,导致土壤污染风险增大,对粮食和生态安全构成了潜在威胁。以广西河池地区典型岩溶地质高背景与矿业活动叠加区作为研究区域,采集了3条水稻田土壤剖面(0~100 cm)样品,分析镉(Cd)的空间分布特征和生... 桂西北岩溶地质高背景与矿业活动叠加,导致土壤污染风险增大,对粮食和生态安全构成了潜在威胁。以广西河池地区典型岩溶地质高背景与矿业活动叠加区作为研究区域,采集了3条水稻田土壤剖面(0~100 cm)样品,分析镉(Cd)的空间分布特征和生物有效性,结合富集因子法、风险评价指数等对土壤剖面Cd污染状况与生态风险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3条剖面土壤Cd在表层(0~20 cm)均显著富集,表明在土壤表层有明显人为来源的重金属Cd积累。根据国家标准《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 15618—2018),距离矿区较远的两条剖面土壤Cd含量有个别样品超过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而靠近矿区的剖面则有90%的土壤样品超过农用地土壤风险管控值。研究区土壤剖面Cd含量主要受控于地质背景、农业耕作和矿业活动等多因素相互叠加,不同剖面含量差异主要取决于距离矿区的远近,同一剖面则与土壤pH值和有机质含量有关。土壤剖面Cd主要以铁锰结合态、离子交换态和残渣态存在,其生物有效性主要受控于土壤Cd总含量、pH值、有机质含量以及铁锰氧化物的固定作用,表现出远离矿区的土壤剖面以及土壤表层的生物有效性相对较高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土壤剖面 富集特征 形态分布 生物有效性 岩溶地区 广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喀斯特地区与非喀斯特地区气象干旱时空特征及其对植被的影响 被引量:6
9
作者 闫妍 莫金宇 +3 位作者 靳佳 黄玉清 胡宝清 史莎娜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275-1285,共11页
本文基于1982―2020年逐月自校正帕默尔指数(sc_PDSI)及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数据集,使用集合经验模态分解(EEMD)、Mann-Kendall趋势检验和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对西南喀斯特与非喀斯特地区的干旱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并在多时间尺度讨论... 本文基于1982―2020年逐月自校正帕默尔指数(sc_PDSI)及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数据集,使用集合经验模态分解(EEMD)、Mann-Kendall趋势检验和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对西南喀斯特与非喀斯特地区的干旱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并在多时间尺度讨论植被对干旱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①西南喀斯特和非喀斯特地区均呈现“干旱-湿润-干旱”的变化过程,经EEMD分解后,sc_PDSI存在季节、年际和年代际尺度的周期变化规律,其中年际尺度变化占主导地位(方差贡献率最大)。非喀斯特地区和喀斯特地区的sc_PDSI依次在2014年、2015年发生突变,喀斯特地区干旱指数突变发生在非喀斯特地区之后。总体上,喀斯特地区干湿度优于非喀斯特地区。②在西南喀斯特地区,呈现干旱化和显著干旱化的面积比例分别为42.47%和12.75%,均低于非喀斯特地区干旱化(50.69%)和显著干旱化(27.79%)的面积比例。且喀斯特地区显著湿润化的面积比例为48.81%,远高于非喀斯特地区显著湿润化面积36.23%。③在月度、年度和多年尺度上,喀斯特地区和非喀斯特地区植被NDVI与sc_PDSI均呈负相关关系。且随着时间尺度增加,植被NDVI与sc_PDSI之间相关性越大。西南地区78.87%的区域植被NDVI对sc_PDSI的响应存在滞后性。喀斯特地区和非喀斯特地区植被NDVI对sc_PDSI的响应呈现滞后性面积比例分别是76.43%和68.75%,滞后时间尺度分别以1~3个月和3~6个月为主。本文期望为喀斯特地区生态恢复及区域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校正帕默尔指数 集合经验模态分解 多时间尺度响应 喀斯特地区 非喀斯特地区 西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桂西南喀斯特—北部湾碳排放与土地混合利用的脱钩效应 被引量:1
10
作者 包婷 胡宝清 +2 位作者 覃星铭 谢薇薇 文少强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9,共9页
土地混合利用控制碳排放是协调区域低碳发展和生态环境的重要前提。以桂西南喀斯特—北部湾为研究区域,基于2005—2020年NPP-VIIRS夜间灯光及能源消耗数据反演出桂西南喀斯特—北部湾土地利用碳排放,运用信息熵、空间自相关分析和脱钩... 土地混合利用控制碳排放是协调区域低碳发展和生态环境的重要前提。以桂西南喀斯特—北部湾为研究区域,基于2005—2020年NPP-VIIRS夜间灯光及能源消耗数据反演出桂西南喀斯特—北部湾土地利用碳排放,运用信息熵、空间自相关分析和脱钩模型等方法,对桂西南喀斯特—北部湾50个县域碳排放与土地混合利用的时空轨迹变化及脱钩效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桂西南喀斯特—北部湾土地利用混合度存在区域差异性,各县域变化幅度不同,部分县域土地利用混合度存在“增长粘性”,呈现“中部高四周低”空间分布;(2)桂西南喀斯特—北部湾净碳排放表现为碳排放,呈现显著递增趋势,增加了2.758×10^(7) t,碳排放水平在空间上呈现“东高西低、南高北低”分布格局,也表现出桂西南喀斯特区低于北部湾的区域分异;(3)莫兰指数表明各县域土地利用碳排放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集聚态势形成高-高集聚、低-低集聚2种类型;(4)碳排放与土地混合利用主要关系类型为强脱钩、强负脱钩和扩张负脱钩,且扩张负脱钩占主导地位,其碳排放水平增加幅度大于土地利用混合度,陷入土地如何高效利用及控制碳排放两难境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排放 土地混合利用 空间自相关 脱钩模型 桂西南喀斯特—北部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杉木、桉树、马尾松人工林非共生固氮量空间变异与分布特征——以广西高峰林场为例 被引量:1
11
作者 高春莲 汪珍川 +4 位作者 胡宝清 梁清怡 王家妍 李刚 孙君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5期102-114,共13页
【目的】探究不同生长季杉木、桉树、马尾松人工林不同生态系统组分非共生固氮量空间分布变化与含量差异。【方法】利用普通克里金插值分析、方差分析和相关性分析方法,以广西高峰林场杉木、桉树、马尾松混交林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生长... 【目的】探究不同生长季杉木、桉树、马尾松人工林不同生态系统组分非共生固氮量空间分布变化与含量差异。【方法】利用普通克里金插值分析、方差分析和相关性分析方法,以广西高峰林场杉木、桉树、马尾松混交林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生长季与非生长季土壤、凋落物和冠层叶片非共生固氮量,展开空间变异与含量差异特征研究。【结果】无论生长季还是非生长季,人工林各组分非共生固氮量变化趋势不同且显著,空间相关强烈且异质性强。生长季,土壤非共生固氮量呈现东北低西南高的分布特征,凋落物、冠层叶片与之相反,呈东北高西南低的特征;非生长季,土壤和冠层叶片量空间分布大体上与生长季相似,凋落物则相反。人工林土壤非共生固氮量最高,为1.2834、0.5668 kg/hm^(2)·y,冠层叶片最低,为0.0009、0.0028 kg/hm^(2)·y。土壤非共生固氮量与凋落物、冠层叶片存在显著差异。生长季,土壤非共生固氮量与凋落物呈显著负相关,其他组分间相关性不显著;非生长季,各组分之间非共生固氮量不存在显著相关性。【结论】杉木、桉树、马尾松人工林不同季节各组分非共生固氮量空间分异特征显著且强烈,非共生固氮量主要存在土壤组分中。因此,在杉木、桉树、马尾松种植过程中对土壤施入一定氮肥,可促进人工林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共生固氮量 空间分布 克里金插值 人工林 高峰林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香港牡蛎cyclin B基因组织表达特征及其多克隆抗体制备
12
作者 邱衡通 许贵林 +3 位作者 李宛怡 周齐家 刘小宁 朱俊霖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09-919,共11页
【目的】明确香港牡蛎(Crassostrea hongkongensis)B型细胞周期蛋白基因(cyclin B)组织表达特征,并通过原核表达融合蛋白制备多克隆抗体,为探究香港牡蛎cyclin B基因在环境胁迫下的表达特征及揭示cyclin B调控贝类细胞周期的作用机制提... 【目的】明确香港牡蛎(Crassostrea hongkongensis)B型细胞周期蛋白基因(cyclin B)组织表达特征,并通过原核表达融合蛋白制备多克隆抗体,为探究香港牡蛎cyclin B基因在环境胁迫下的表达特征及揭示cyclin B调控贝类细胞周期的作用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克隆香港牡蛎cyclinB基因c DNA序列,通过SignalP-5.0、ProtParam、TMHMM2.0、NetSurfP2.0及Bioedit7.0等软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cyclinB基因在香港牡蛎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构建重组质粒pET32a-cyclin B并运用原核表达系统诱导表达融合蛋白,经Ni-NTA镍离子亲和层析柱纯化后免疫BALB/c小鼠制备鼠源多克隆抗体,然后以间接ELISA检测多克隆抗体效价、Western blotting检测多克隆抗体特异性。【结果】香港牡蛎cyclinB基因cDNA序列全长2353bp,包括1299bp的开放阅读框(ORF)、103 bp的5’非编码区(5’-UTR)和951 bp的3’非编码区(3’-UTR),共编码432个氨基酸残基。香港牡蛎cyclin B蛋白相对分子量为49.13 kD,理论等电点为7.16,不含信号肽和跨膜结构域。香港牡蛎cyclin B氨基酸序列包含2个保守的周期蛋白框,与来自同属的长牡蛎cyclin B氨基酸序列相似性最高(98.8%),基于cyclin B氨基酸序列相似性构建的系统发育进化树也显示香港牡蛎与长牡蛎的亲缘关系最近。cyclin B基因在香港牡蛎的闭壳肌、外套膜、性腺、鳃、唇瓣、消化腺等组织中均有表达,以性腺中的相对表达量最高,显著高于其他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P<0.05)。通过原核表达获得的融合蛋白cyclin B具备良好免疫原性,且主要以包涵体形式存在;以其免疫BALB/c小鼠制备出的鼠源多克隆抗体效价大于1∶64000,能特异识别香港牡蛎性腺中的cyclin B蛋白。【结论】香港牡蛎cyclin B基因具有较高的保守性,其氨基酸序列包含2个保守的周期蛋白框;香港牡蛎cyclin B基因表达具有广谱性和组织差异性,在调控生殖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发挥作用。通过原核表达体系及免疫注射BALB/c小鼠制备获得的cyclin B鼠源多克隆抗体具有高效价,能特异识别香港牡蛎性腺中的cyclin B蛋白,为进一步探究香港牡蛎cyclin B的生物学功能与表达调控机理提供了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港牡蛎 cyclin B基因 表达特征 多克隆抗体 减数分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尔沁沙地刺榆水力结构特征对土壤水分环境的响应 被引量:7
13
作者 曹宇 巢林 +4 位作者 安宇宁 吴德东 张学利 李红 刘艳艳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32-42,共11页
【目的】比较科尔沁沙地典型生境上生长的刺榆木质部水力结构特征、叶片水分关系与光合气体交换特征,探讨刺榆适应不同土壤水分环境的内在生理机制,为科尔沁沙地防风固沙造林和植被修复的适地适树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生长在科尔沁... 【目的】比较科尔沁沙地典型生境上生长的刺榆木质部水力结构特征、叶片水分关系与光合气体交换特征,探讨刺榆适应不同土壤水分环境的内在生理机制,为科尔沁沙地防风固沙造林和植被修复的适地适树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生长在科尔沁沙地丘间低地和沙丘上部2种土壤水分环境中的刺榆为研究对象,从树木水力结构角度,分析不同生境刺榆枝条水分传输效率与安全性的差异,结合叶片水分关系、光合生理特性以及木质部解剖结构等进行对比研究。【结果】与沙丘上部相比,丘间低地土壤水分条件较好,刺榆枝条木质部导管直径较大、水分传输效率(Ks)更高(P<0.05),叶片和枝条水势均更高(P<0.05)。尽管2种生境上生长的刺榆叶片光合碳同化速率无明显差异,但气孔导度(g_(s))和水分利用效率(WUE_(i))明显不同,沙丘上部刺榆的g_(s)更低(P<0.05),WUEi更高(P<0.05)。丘间低地刺榆枝条末端叶面积和边材面积的比值(LA/SA)显著高于沙丘上部(P<0.05),地径、树高和地上生物量等指标也显著高于沙丘上部(P<0.05);但沙丘上部刺榆木材密度更高,抗气穴化栓塞能力更强,水力安全边界(HSM)也较宽(Ψ_(S-md)-P_(50)和Ψ_(S-md)-P_(80)较大)。【结论】在土壤水分条件较好的丘间低地生长的刺榆,导管直径较大,水分传输效率更高,可保证较高的生长速率和竞争力;而在土壤水分条件较差的沙丘上部生长的刺榆,木质部导管直径变小,虽然水分传输效率降低,但有助于获得更强的木质部抗气穴化栓塞能力,从而保证植株能在水分胁迫较严重的生境中长期存活。刺榆水力结构特征随水分生境变化而调整的策略,反映出其较强的抗旱性和适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榆 水分传输 抗气穴化栓塞 脆弱性 水力安全边界 水分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柑橘锈螨为害‘沃柑’果皮的结构变化和挥发油成分分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田帅 谭梦超 +4 位作者 韦维 杨娟 刘慧勤 黄桂香 王国全 《中国果树》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43-50,共8页
柑橘锈螨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大柑橘产区,为害柑橘果实后形成黑皮果。以‘沃柑’正常果和锈螨为害果为试验材料,采用扫描电镜、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等技术分析2种试验材料在微观结构和挥发油成分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柑橘锈螨为害‘... 柑橘锈螨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大柑橘产区,为害柑橘果实后形成黑皮果。以‘沃柑’正常果和锈螨为害果为试验材料,采用扫描电镜、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等技术分析2种试验材料在微观结构和挥发油成分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柑橘锈螨为害‘沃柑’果皮引起表皮出现龟裂,果皮微观结构被破坏。‘沃柑’正常果皮共检测出75种成分,包括萜烯烃类(65.89%)、醇类(6.94%)、酯类(3.59%)、醛类(2.89%)、烷烃类(1.02%)、酸类(0.40%)、酮类(0.58%)、酚类(0.29%),分别有20、19、15、8、4、3、3、3种成分;柑橘锈螨为害果共检测出79种成分,其中萜烯烃类(59.86%)、酯类(4.04%)、醇类(3.59%)、醛类(2.61%)、烷烃类(1.58%)、酸类(0.76%)、酮类(0.33%)、醚类(0.07%)、酚类(0.03%)分别有18、21、18、8、2、1、7、3、1种成分,2种试验材料的挥发油成分在种类及含量上存在差异。表明柑橘锈螨为害造成柑橘果皮结构和成分差异,可为研究柑橘果实抗黑皮果机理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柑橘锈螨 扫描电镜 GC-MS 挥发油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弄岗喀斯特森林9种主要树种水力结构功能特征及其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曾鑫 李忠国 +5 位作者 刘晟源 巢林 王爱华 苏宏新 毛兵 刘艳艳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2-60,共9页
为了解喀斯特地区树种适应水分亏缺生境的内在机制,选择广西弄岗喀斯特森林9种主要树种,分析树种间水力结构及相关性状的差异及相关性。结果显示:供试9种树种间的最大边材比导率、最大叶片比导率、胡伯尔值、木质部导管直径及木材密度... 为了解喀斯特地区树种适应水分亏缺生境的内在机制,选择广西弄岗喀斯特森林9种主要树种,分析树种间水力结构及相关性状的差异及相关性。结果显示:供试9种树种间的最大边材比导率、最大叶片比导率、胡伯尔值、木质部导管直径及木材密度存在极显著(P<0.01)差异,其中,海南椴〔Diplodiscus trichospermus(Merrill)Y.Tang〕的最大边材比导率、最大叶片比导率以及木质部导管直径均最大,但胡伯尔值和木材密度最小。干季和湿季,供试9种树种间木质部导水率丧失百分比(PLC)均存在极显著差异,且金丝李(Garcinia paucinervis Chun et How)的PLC值均最高,分别为44.39%和38.92%。除闭花木〔Cleistanthus sumatranus(Miq.)Muell.Arg.〕、海南椴和淡黄金花茶(Camellia flavida Chang)外,其他6种树种PLC值在干季和湿季间无显著(P>0.05)差异,表明喀斯特地区树种耐干旱能力普遍较强。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单叶叶面积与最大边材比导率、木质部导管直径和叶片净光合速率呈极显著(P<0.01)或显著(P<0.05)正相关,但与木材密度呈极显著负相关。综上所述,喀斯特地区木材密度较大的树种虽然耐旱性较强,但木质部水分运输效率会降低,进而使叶片净光合速率降低;反之,木材密度较小的树种虽然有利于木质部水分运输效率提高及碳固定,但是其耐旱性降低;水力结构功能特征间的关系既存在协同也存在一定的权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 最大边材比导率 栓塞 木材密度 木质部导管直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表层土壤有机质空间变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2
16
作者 文鑫 王艺惠 +2 位作者 钟聪 胡宝清 张新英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18-224,共7页
为探究贵州表层土壤有机质的空间变异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使用贵州省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中193个土壤剖面数据,结合贵州省气象资料、土地利用类型图及土壤类型图等资料,运用地统计学和多元回归分析各因素对表层土壤有机质空间变异的解... 为探究贵州表层土壤有机质的空间变异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使用贵州省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中193个土壤剖面数据,结合贵州省气象资料、土地利用类型图及土壤类型图等资料,运用地统计学和多元回归分析各因素对表层土壤有机质空间变异的解释能力。结果表明:(1)贵州省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范围为0.05%~36.68%,平均含量为5.23%±4.96%,变异系数为94.90%;(2)表层土壤有机质在空间分布上表现出东北部高,西南部较低的格局;(3)半变异函数分析表明,贵州省土壤有机质主要受自然因素影响,海拔、CEC、耕作方式和土壤质地对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异的综合解释能力为35.9%,海拔作为最重要的影响因素能独立解释其变异的25.6%,CEC和耕作方式分别能解释11.3%,7.4%。贵州表层土壤有机质与年均气温呈负相关关系,与海拔呈正相关关系。研究区表层土壤有机质的分布与碳酸盐岩分布面积比例存在相关关系,整体上,随着喀斯特分布面积比例增大而受自然因素影响增大。喀斯特分布面积比例为0~10%区域主要受农业耕作施肥等人类活动的影响,11%~30%区域主要受海拔影响,31%~50%区域受年均温和CEC影响,51%~100%区域受到海拔、年均温、降水、CEC和pH等自然因素的综合影响更大。研究结果有助于定量化认识贵州的土壤有机质空间分布,为该地区土壤肥力调控和生态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和资料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统计学 回归分析 土壤有机质 空间异质性 喀斯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胁迫对近江牡蛎Hsp90表达及CpG甲基化的影响 被引量:4
17
作者 王翠丽 《广西科学》 CAS 2019年第4期424-429,共6页
为了丰富广温性潮间带底栖生物的温度调控机制研究,本研究采用荧光定量PCR法、亚硫酸氢盐处理基因组DNA结合甲基化特异性PCR(Methylation specific PCR,MSP)法及染色质免疫共沉淀法,对40℃热胁迫24 h后,近江牡蛎(Crassostrea rivularis... 为了丰富广温性潮间带底栖生物的温度调控机制研究,本研究采用荧光定量PCR法、亚硫酸氢盐处理基因组DNA结合甲基化特异性PCR(Methylation specific PCR,MSP)法及染色质免疫共沉淀法,对40℃热胁迫24 h后,近江牡蛎(Crassostrea rivularis)热休克蛋白90(Heat shock protein 90,Hsp90)的mRNA表达及其核心启动子甲基化的调控模式进行研究。结果显示:近江牡蛎成贝在40℃热胁迫24 h后,其消化腺、腮和心脏组织中Hsp90 mRNA表达显著升高(P<0.05),核心启动子区CpG平均甲基化水平显著降低(P<0.05),其中邻近热休克元件(Heat shock element,HSE)的CpG2、CpG3、CpG4位点甲基化水平显著降低(P<0.05),CpG5位点甲基化水平无显著变化(P>0.05),灰度分析显示消化腺和心脏组织中的Hsp90核心启动子与RNA聚合酶Ⅱ(RNA polymeraseⅡ)结合增强,腮组织中的Hsp90核心启动子与RNA polymeraseⅡ出现弱结合。表明Hsp90是近江牡蛎抵御高温胁迫的主要表达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胁迫 近江牡蛎 热休克蛋白90 核心启动子 甲基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木论喀斯特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植物区系特征 被引量:3
18
作者 汪珍川 卢硕闻 +6 位作者 黄日铭 孙君 黄庆青 王家妍 莫雅芳 李永聪 潘尚慧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626-636,共11页
该文选取广西木论喀斯特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分析区系植物组成特征及科、属地理成分,计算科、属区系热带与温带成分的比值(R/T),并与纬度值临近地区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木论喀斯特植物区系被子植物53科93属108种,蕨类植物7科... 该文选取广西木论喀斯特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分析区系植物组成特征及科、属地理成分,计算科、属区系热带与温带成分的比值(R/T),并与纬度值临近地区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木论喀斯特植物区系被子植物53科93属108种,蕨类植物7科7属7种,研究区暂未发现裸子植物.2)在科的分布区类型中,热带成分29科,温带成分10科.3)在属的分布区类型中,热带成分62属,温带成分24属,中国特有属4属.4)热带与温带成分的被子植物物种丰富度较小,受岩溶区环境影响较大,同时区系植物岩溶性明显,体现喀斯特植物区系特征.5)植物区系科、属R/T值分别为2.90和2.58,呈现温带向热带性质过渡的特点,这与该区的海拔变化及复杂的地貌类型有关.6)区系起源古老,地理成分复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 植物区系 地理成分 R/T值 喀斯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带犀猎蝽对甜菜夜蛾3龄幼虫的捕食作用 被引量:1
19
作者 陈苏怡 赵萍 +4 位作者 石安宪 史爱民 王春娅 彩万志 李虎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89-296,共8页
黄带犀猎蝽(半翅目:异翅亚目:猎蝽科)是一种广泛分布我国南方省区的捕食性天敌,是许多鳞翅目、鞘翅目、半翅目害虫的潜在生防因子。为明确黄带犀猎蝽对甜菜夜蛾(鳞翅目:夜蛾科)的控害潜能,本研究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黄带犀猎蝽3~5龄若... 黄带犀猎蝽(半翅目:异翅亚目:猎蝽科)是一种广泛分布我国南方省区的捕食性天敌,是许多鳞翅目、鞘翅目、半翅目害虫的潜在生防因子。为明确黄带犀猎蝽对甜菜夜蛾(鳞翅目:夜蛾科)的控害潜能,本研究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黄带犀猎蝽3~5龄若虫和雌、雄成虫对不同密度甜菜夜蛾3龄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搜寻效应和自身密度干扰反应。结果表明:黄带犀猎蝽捕食量随猎物密度增加而上升,且5龄若虫对甜菜夜蛾3龄幼虫捕食效果最佳;各虫态黄带犀猎蝽的捕食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Ⅱ型和HollingⅢ型功能反应模型;拟合HollingⅡ模型中黄带犀猎蝽3~5龄若虫和雌、雄成虫对甜菜夜蛾3龄幼虫的日均最大捕食量分别为9.12、11.42、22.86、23.74和23.09头,控害效能分别为12.63、15.56、29.04、24.04和16.83;拟合HollingⅢ模型中黄带犀猎蝽3~5龄若虫和雌、雄成虫日均最大捕食量分别为8.35、10.06、17.54、16.52和14.15头,最佳寻找密度分别为3.92、4.46、7.20、7.87和8.69头/盒;搜寻效应与害虫密度呈负相关,自身密度干扰反应与天敌密度呈正相关。总之,黄带犀猎蝽5龄若虫较其余虫态对甜菜夜蛾3龄幼虫具有更高的捕食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带犀猎蝽 甜菜夜蛾 捕食功能反应 搜寻效应 自身密度干扰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刺猎蝽属种间转录组比较分析
20
作者 邓美菁 赵萍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221-1232,共12页
【目的】建立刺猎蝽属Sclomina 3种的转录组数据库,分析近缘种间转录组表达差异,探讨在转录组水平的种间趋异情况。【方法】采用Illumina HiSeq TM 4000高通量测序平台进行刺猎蝽属齿缘刺猎蝽S.erinacea、兴仁刺猎蝽S.xingrensis和广西... 【目的】建立刺猎蝽属Sclomina 3种的转录组数据库,分析近缘种间转录组表达差异,探讨在转录组水平的种间趋异情况。【方法】采用Illumina HiSeq TM 4000高通量测序平台进行刺猎蝽属齿缘刺猎蝽S.erinacea、兴仁刺猎蝽S.xingrensis和广西刺猎蝽S.guangxiensis 3种转录组测序;利用Nr,Swiss-Prot,COG/KOG和KEGG数据库进行基因功能注释;对种间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DEGs)进行GO功能注释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齿缘刺猎蝽、兴仁刺猎蝽和广西刺猎蝽转录组测序组装获得42215个unigenes。21117个基因在上述4个数据库中得到注释(各数据库注释基因数为:Nr,20522;Swiss-Prot,15550;COG/KOG,13969;KEGG,10850)。兴仁刺猎蝽vs齿缘刺猎蝽转录组有3390个DEGs(803个上调,2587个下调),兴仁刺猎蝽vs广西刺猎蝽转录组有12543个DEGs(6639个上调,5904个下调),齿缘刺猎蝽vs广西刺猎蝽转录组有3580个DEGs(2485个上调,1095个下调)。GO功能注释结果显示,上述DEGs被注释到生物学过程、细胞组分和分子功能3个功能大类和功能亚类,兴仁刺猎蝽vs齿缘刺猎蝽转录组中DEGs分别注释到代谢过程、细胞和细胞部分等50个功能亚类中,下调基因多,上调基因少;兴仁刺猎蝽vs广西刺猎蝽转录组中DEGs被注释到生物学过程、细胞部分和细胞等54个功能亚类中;齿缘刺猎蝽vs广西刺猎蝽转录组中DEGs被分别注释到细胞部分、代谢过程等46个功能亚类中。6254个DEGs被注释到KEGG代谢通路,涉及多个不同的代谢通路,包括代谢通路、药物代谢-细胞色素P450、核糖体等;兴仁刺猎蝽vs齿缘刺猎蝽转录组702个DEGs富集到164个KEGG通路;兴仁刺猎蝽vs广西刺猎蝽转录组中2091个DEGs富集得到201个KEGG通路;齿缘刺猎蝽vs广西刺猎蝽转录组中865个DEGs富集得到129个KEGG通路;兴仁刺猎蝽vs广西刺猎蝽转录组DEGs富集到代谢通路、药物代谢-细胞色素P450和核糖体等KEGG通路的数量最多。【结论】本研究结果丰富了刺猎蝽属的分子生物学数据;在转录组水平上呈现了齿缘刺猎蝽、兴仁刺猎蝽和广西刺猎蝽的种间差异,探索了该属物种分化的实际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猎蝽属 高通量测序 转录组 差异表达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