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6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桂西南喀斯特—北部湾碳排放与土地混合利用的脱钩效应
1
作者 包婷 胡宝清 +2 位作者 覃星铭 谢薇薇 文少强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9,共9页
土地混合利用控制碳排放是协调区域低碳发展和生态环境的重要前提。以桂西南喀斯特—北部湾为研究区域,基于2005—2020年NPP-VIIRS夜间灯光及能源消耗数据反演出桂西南喀斯特—北部湾土地利用碳排放,运用信息熵、空间自相关分析和脱钩... 土地混合利用控制碳排放是协调区域低碳发展和生态环境的重要前提。以桂西南喀斯特—北部湾为研究区域,基于2005—2020年NPP-VIIRS夜间灯光及能源消耗数据反演出桂西南喀斯特—北部湾土地利用碳排放,运用信息熵、空间自相关分析和脱钩模型等方法,对桂西南喀斯特—北部湾50个县域碳排放与土地混合利用的时空轨迹变化及脱钩效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桂西南喀斯特—北部湾土地利用混合度存在区域差异性,各县域变化幅度不同,部分县域土地利用混合度存在“增长粘性”,呈现“中部高四周低”空间分布;(2)桂西南喀斯特—北部湾净碳排放表现为碳排放,呈现显著递增趋势,增加了2.758×10^(7) t,碳排放水平在空间上呈现“东高西低、南高北低”分布格局,也表现出桂西南喀斯特区低于北部湾的区域分异;(3)莫兰指数表明各县域土地利用碳排放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集聚态势形成高-高集聚、低-低集聚2种类型;(4)碳排放与土地混合利用主要关系类型为强脱钩、强负脱钩和扩张负脱钩,且扩张负脱钩占主导地位,其碳排放水平增加幅度大于土地利用混合度,陷入土地如何高效利用及控制碳排放两难境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排放 土地混合利用 空间自相关 脱钩模型 桂西南喀斯特—北部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土地资源利用与经济增长脱钩分析 被引量:10
2
作者 刘彦花 贾莉 叶国华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267-274,共8页
[目的]分析广西北部湾区域经济增长与土地资源利用的脱钩关系,揭示二者脱钩程度的空间演变规律,为实现区域经济增长与土地资源利用协调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Tapio脱钩模型对广西北部湾经济区2007-2016年土地资源利用与经济发展... [目的]分析广西北部湾区域经济增长与土地资源利用的脱钩关系,揭示二者脱钩程度的空间演变规律,为实现区域经济增长与土地资源利用协调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Tapio脱钩模型对广西北部湾经济区2007-2016年土地资源利用与经济发展脱钩程度、时序演变和空间发展规律进行定量评价和综合分析。[结果]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土地利用与经济增长基本处于脱钩状态,且有由弱脱钩向强脱钩转化的趋势。从产业类型上看,第一产业GDP与耕地以强脱钩为主且伴有弱脱钩和扩张性耦合状态;第一产业GDP与林地以弱脱钩为主且有向强脱钩转化的趋势;第二、三产业GDP与建设用地始终处于弱脱钩状态。[结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土地利用与经济增长永续脱钩的实现,不仅要继续优化产业结构,还应立足全局和区域协调发展,继续重视国土空间优化,并通过提高海洋资源综合开发能力,全面建设生态空间,实现经济增长和土地利用的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钩 土地资源利用 经济增长 广西北部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水林田湖草健康发展时空异质性及其驱动力——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为例 被引量:2
3
作者 张中秋 张裕凤 胡宝清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5140-5158,共19页
深入评估典型资源要素生态健康的时空异质性及其社会经济自然驱动机理,对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探究区域山水林田湖草(海)健康发展时空异质性及其驱动力的研究案例较少。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覆盖内陆与沿海6市,定位为生态... 深入评估典型资源要素生态健康的时空异质性及其社会经济自然驱动机理,对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探究区域山水林田湖草(海)健康发展时空异质性及其驱动力的研究案例较少。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覆盖内陆与沿海6市,定位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先行区。以此为研究区,运用正态云模型、Dagum基尼系数、主成分分析和时空地理加权回归等模型,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分析其2005—2020年山水林田湖草(海)健康发展的时空异质性,并依据系统论深入解析驱动力。结果表明:(1)除北海市的山水林田湖草(海)为亚健康外,其他均为健康状态,经济区内陆3市健康指数的基尼系数(0.095)高于沿海3市(0.016),存在时空非均衡性,超变密度(46.71%)和市域间差异(44.93%)是主要原因;(2)影响健康发展的驱动因子主要为:城镇土地利用率(0.427)>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0.397)>年均降水量(0.377)>房地产开发投资规模(-0.333)>建成区绿化覆盖度(0.261);(3)影响健康发展的驱动要素表现为:土地投入程度(0.611)>土地利用程度(0.442)>经济城镇化(-0.393)>自然条件(0.23),各因素均存在时空非平稳性。研究表明土地集约利用、城镇化发展和自然环境条件是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山水林田湖草(海)健康发展的主要驱动力,表现为自然环境条件起基础保障、土地集约利用起正向促进、经济城镇化起负向抑制的作用机理,提高城镇土地利用率、提升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扩大建成区绿化覆盖度并控制房地产开发规模是促进健康发展的关键抓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水林田湖草(海) 健康发展 时空异质性 驱动力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地利用方式对喀斯特土壤微生物资源限制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肖霜霜 陈武荣 +1 位作者 傅伟 张建兵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65-1075,共11页
文章选取广西喀斯特地区4种常见土地利用方式(封育、刈割、牧草、玉米种植)为研究对象,分析土壤养分碳(C)、氮(N)、磷(P)相关酶的活性,并基于酶化学计量学方法揭示土壤微生物受何种养分资源限制,以探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微生物养... 文章选取广西喀斯特地区4种常见土地利用方式(封育、刈割、牧草、玉米种植)为研究对象,分析土壤养分碳(C)、氮(N)、磷(P)相关酶的活性,并基于酶化学计量学方法揭示土壤微生物受何种养分资源限制,以探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微生物养分资源限制的作用规律。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的4种酶活性发生显著变化,其与土壤的可利用性养分紧密相关。通过酶化学计量学发现,种植玉米和牧草均显著加剧土壤微生物的C资源限制,这主要由土壤有机碳及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减少导致。4种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微生物均受到N的限制,而非P的限制,且刈割和牧草种植会加剧微生物的N限制。相关性分析表明,N资源限制与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增加有关,因为微生物同化碳可能需要土壤中更多的可利用氮素。此外,微生物生物量C、N、P与酶化学计量有较强的相关性,很好地解释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微生物资源限制的变化,可作为评估喀斯特土壤微生物资源限制的有效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喀斯特生态系统 微生物资源限制 酶活性 酶化学计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部湾城市群人口-土地城镇化质量的耦合协调关系及空间差异 被引量:6
5
作者 谢余初 刘秋华 +3 位作者 张宇 潘新潮 邵梦军 胡宝清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21-431,共11页
[目的]揭示北部湾城市群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质量时空演变特征,阐明人口-土地城镇化质量耦合协调度及规律,进而为区域城镇化过程人地资源管理与配置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分析人口-土地城镇化相互作用关系框架基础上,构建人口城镇... [目的]揭示北部湾城市群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质量时空演变特征,阐明人口-土地城镇化质量耦合协调度及规律,进而为区域城镇化过程人地资源管理与配置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分析人口-土地城镇化相互作用关系框架基础上,构建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弹性系数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和核密度等方法,定量测度和分析了2005—2019年北部湾城市群人口-土地城镇化质量及耦合协调发展演变特征。[结果]2005—2019年北部湾城市群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质量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但总体水平相对不高,且各城市单元之间城镇化质量差异明显。约60%的城市属于土地城镇化质量滞后型,26.67%的城市是人口城镇化质量滞后型,13.33%的城市人口与土地城镇化质量协调同步。北部湾城市群人口-土地城镇化整体耦合协调发展程度不断上升,且空间差异性呈缩小趋势;空间上表现为海口市耦合协调度较高(优质协调型),南宁和北海两市为良好协调型,其他城市属于轻度或中等协调类型。[结论]北部湾城市群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耦合协调关系空间差异明显、总体趋好,可分为五种类型城市,并针对性地提出差别化的城镇化发展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城镇化 土地城镇化 耦合协调度 空间格局 北部湾城市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江海耦合关键带生态系统服务评价及服务簇识别研究——以桂西南喀斯特-北部湾为例 被引量:2
6
作者 高春莲 胡宝清 +3 位作者 黄思敏 张礼黎 谢薇薇 包婷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46-1356,共11页
明确山江海耦合关键带生态系统服务与服务簇空间分布对区域生态功能管理和提高生态系统服务能力具有重要意义。通过InVEST模型和多重生态系统服务景观指数(MESLI)评估桂西南喀斯特-北部湾地区2018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多重生态系统服务... 明确山江海耦合关键带生态系统服务与服务簇空间分布对区域生态功能管理和提高生态系统服务能力具有重要意义。通过InVEST模型和多重生态系统服务景观指数(MESLI)评估桂西南喀斯特-北部湾地区2018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多重生态系统服务能力,进而探讨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协同关系与分布格局,并通过自组织特征映射网络识别不同服务簇。结果表明:山江海耦合关键带多重生态系统服务能力较高,MESLI均值为1.65;产水、食物生产服务呈现东南向西北降低的分布特征;MESLI与碳储量、土壤保持、生境质量、水质净化服务呈现中间低四周高的分布特征。随着地形位梯度的增加,产水、食物生产服务逐渐降低,MESLI与生境质量、碳储量、水土保持、水质净化服务逐渐提高。生态系统服务之间主要以协同关系为主,食物生产与碳储量、生境质量、土壤保持、水质净化服务为权衡关系,权衡高值区主要分布在左右江流域关键带和北部湾海岸关键带地区。山江海耦合关键带可划分为生态保育簇、土壤保持簇、食物供给簇、人居环境簇4类,其中生态保育簇分布面积最大,主要分布在西北喀斯特关键带山区及东南十万大山、六万大山等地区,MESLI最大;人居环境簇主要分布在食物供给簇地区周围,分布面积最小,MESLI最小。因此,该地区需要加强对人居环境簇的生态管理与修复,进而提高山江海耦合关键带多重生态系统服务能力,促进地区协调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 服务簇 权衡/协同 山江海耦合关键带 InVEST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部湾中东部全新世沉积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指示意义
7
作者 周国议 曹新星 +1 位作者 夏嘉 宋之光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45-759,共15页
通过分析测定南海北部湾中东部海底柱状沉积物的主量、微量元素和矿物组成,结合AMS^(14)C定年,研究了11.3 ka BP以来该海域全新世沉积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对物源和海洋环境变化的指示意义。结果表明,剖面以86 cm为界限,大部分主量、微量元... 通过分析测定南海北部湾中东部海底柱状沉积物的主量、微量元素和矿物组成,结合AMS^(14)C定年,研究了11.3 ka BP以来该海域全新世沉积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对物源和海洋环境变化的指示意义。结果表明,剖面以86 cm为界限,大部分主量、微量元素含量呈现明显的上、下两阶段变化特征,分别为3.2~0.2 ka BP的上部沉积层段(86~4 cm)和11.3~3.2 ka BP的下部沉积层段(200~86 cm),其中Si、Ca、Zr等元素含量在上部层段沉积物中显著减少,而A1、Fe、Ti、V、Cr、Co等元素含量明显升高,稀土元素含量变化不明显。此外,剖面中的矿物组成主要为石英、伊利石、绿泥石和长石。相比于下部层段,上部层段中绿泥石含量更高、长石含量更低。综合来看,沉积物物源输入比较稳定,主要来自周边海岸侵蚀产物和琼州海峡的下切侵蚀产物,其次是红河和珠江携带的沉积物。剖面上、下层段沉积物中元素和矿物含量的差异主要与3.2 ka BP以来,高海平面下琼州海峡进一步扩张引起的海底下沉和海水深度增加有关,从而导致上部沉积时期水动力较弱,黏土矿物含量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柱 元素组成 矿物组成 海洋环境变化 北部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水林田湖海多维测度环境影响与时空分异--以广西北部湾为例 被引量:6
8
作者 黄思敏 胡宝清 +2 位作者 张中秋 张泽 韦高杨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369-377,共9页
[目的]揭示山水林田湖海各要素之间的耦合协调效应关系及其驱动力因素,为更精准地开展陆海统筹生态修复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广西北部湾为研究区,运用综合评价指数、耦合指数、协调指数、灰色关联指数(“4C指数”),从山、水、林... [目的]揭示山水林田湖海各要素之间的耦合协调效应关系及其驱动力因素,为更精准地开展陆海统筹生态修复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广西北部湾为研究区,运用综合评价指数、耦合指数、协调指数、灰色关联指数(“4C指数”),从山、水、林、田、湖、海6个子元素构建评价单元体系,揭示其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综合发展水平、耦合协调情况,分析广西北部湾山水林田湖海生命共同体耦合协调分异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结果]①2005—2020年,广西北部湾山水林田湖海生命共同体综合评价指数上升了0.2466,具体表现为:水系统>林系统>海系统>湖系统>田系统>山系统。②2005—2020年广西北部湾耦合协调度上升了0.1605,其类型表现为:初级协调—中级协调—良好协调的耦合协调演变过程。③灰色关联度高的是水系统和田系统及其子指标,灰色关联度分别为0.6667,0.6341。[结论]广西北部湾山水林田湖海生命共同体的主要驱动因子是水田系统和田系统。未来研究需以田、湖、水系统综合整治入手,发展海洋特色产业,注重海洋生态修复,减少山、田、湖系统对区域发展的制约,强化生态资源的保护,使其向可持续方向展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水林田湖海 多维测度 时空分异 广西北部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喀斯特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有机碳矿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9
作者 黎俊 杜馨如 +9 位作者 莫小亮 张婷 黄婧 贺同鑫 裴广廷 宋立全 孙立飞 孙建飞 胡宝清 张伟东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30-742,共13页
土壤有机碳(SOC)矿化直接影响土壤养分循环和大气CO_(2)浓度,对维持土壤肥力和全球碳循环具有不容忽视的影响。探究喀斯特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有机碳矿化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对深入理解喀斯特地区碳循环和石漠化生态恢复有重要意... 土壤有机碳(SOC)矿化直接影响土壤养分循环和大气CO_(2)浓度,对维持土壤肥力和全球碳循环具有不容忽视的影响。探究喀斯特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有机碳矿化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对深入理解喀斯特地区碳循环和石漠化生态恢复有重要意义。在广西马山县选取5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玉米地、草地、金银花、人工林和灌木林),通过为期30 d的矿化培养,结合土壤性质、微生物群落结构等指标变化,探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SOC矿化特征及其调控机制。结果表明:(1)相较于玉米地而言,灌木林和人工林的SOC矿化显著提高,而金银花和草地无显著差异。由于人工林SOC矿化潜力大且碳存留能力相对较弱,在人为干扰或全球变化背景下更容易发生碳流失。而灌木林、草地和金银花具有较高的固碳能力,能存留更多的SOC,因此可作为石漠化区退耕还林的优选模式。(2)表层土壤的有机碳矿化高于深层土壤,但其高的碳输入、较低的有机碳矿化常数和相当的固碳能力促进表层SOC存留。(3)冗余分析结果表明,土壤理化性质解释了SOC矿化特征的65.50%,其中SOC、微生物碳、可溶性碳和Ca^(2+)是解释喀斯特SOC矿化的重要土壤因子。细菌和真菌群落结构分别解释了有SOC矿化特征的66.50%和19.80%,其中拟杆菌门细菌、放线菌门细菌和被孢霉门真菌是调控SOC矿化的主要微生物类群;而细菌多样性和真菌多样性对土壤有机碳矿化特征的变化均无显著影响。综上,土地利用方式不同导致土壤碳底物和Ca^(2+)的变化影响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别是特定微生物组群,进而调控SOC矿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 土地利用方式 有机碳矿化 有机碳累积矿化率 土壤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下的土壤学实验应用探索
10
作者 彭玉娇 侯思雨 +2 位作者 宋芳菲 吴秋叶 范丽妃 《农业与技术》 2024年第23期170-172,共3页
为深入探索农学、地理科学专业实验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依托北部湾环境演变与资源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将大创项目“地膜处理对沙田柚品质和果园土壤细菌的影响”融入土壤学实验中,对土壤学实验的整体性以及... 为深入探索农学、地理科学专业实验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依托北部湾环境演变与资源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将大创项目“地膜处理对沙田柚品质和果园土壤细菌的影响”融入土壤学实验中,对土壤学实验的整体性以及可行性进行实践,测定了土壤含水量、土壤pH值、土壤有机质、土壤硝态氮、铵态氮等土壤理化指标。这一实践经验对未来土壤学实验教学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创业训练计划 土壤学实验 实验技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环境减灾二号卫星的2023年铁山港红树林病虫害动态监测
11
作者 袁羽杰 钟仕全 +2 位作者 蒋卫国 初爱萍 凌子燕 《热带海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88-196,共9页
准确识别红树林病虫害及监测其变化过程,对红树林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具有重要意义。2023年广西铁山港红树林发生了严重的红树林病虫害,使用国产环境减灾二号卫星(HJ2A、HJ2B)的快速获取数据的特点,通过反演遥感植被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n... 准确识别红树林病虫害及监测其变化过程,对红树林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具有重要意义。2023年广西铁山港红树林发生了严重的红树林病虫害,使用国产环境减灾二号卫星(HJ2A、HJ2B)的快速获取数据的特点,通过反演遥感植被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和植被覆盖度(fractional vegetation cover,FVC)参数,进行阈值分割,获取受病虫害红树林的面积及受害程度。结果表明:(1)2023年铁山港受病虫害影响的红树林最大面积为571.52hm^(2),占铁山港红树林总面积的51.60%;(2)当0.1≤FVC≤0.5时,红树林受病虫害侵害,对病虫害红树林的受灾程度划分为3个等级,0.1≤FVC<0.23为重度受灾,0.23≤FVC<0.46为中度受灾,0.46≤FVC≤0.5为轻度受灾,其中2023年10月8日重度受灾的红树林为257.82hm^(2),占该时间受灾红树林面积的45.11%;(3)2023年10月8日时铁山港病虫害红树林面积最大且受灾程度最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减灾二号卫星 红树林 病虫害 动态监测 铁山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桂西南-北部湾健康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特征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礼黎 胡宝清 《绿色科技》 2022年第7期132-135,共4页
由于国民健康意识的加强以及“健康中国”战略的推动,健康旅游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运用最近邻指数、核密度分析法和Ripley’K函数分析了桂西南-北部湾健康旅游资源的空间格局。结果表明:①桂西南-北部湾健康旅游资源空间上分布不均衡,... 由于国民健康意识的加强以及“健康中国”战略的推动,健康旅游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运用最近邻指数、核密度分析法和Ripley’K函数分析了桂西南-北部湾健康旅游资源的空间格局。结果表明:①桂西南-北部湾健康旅游资源空间上分布不均衡,东部、中部、南部密,西北疏,整体上呈现“沿江、环城、傍海”集聚模式,总体表现为以南宁、玉林和北海为核心的三足鼎立局面特征;②自然类健康旅游资源在空间上呈大分散、多团集聚的分布模式,人文类健康旅游资源在空间上呈中心集聚、四周分散的分布模式,从健康旅游资源的集聚程度来看:文化类健康旅游资源>康养机构健康旅游资源>康养小镇健康旅游资源>植物类健康旅游资源>水文类健康旅游资源>山地类健康旅游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健康旅游资源 空间特征 桂西南-北部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部湾入海河流营养盐的分布特征及入海通量研究 被引量:33
13
作者 劳齐斌 刘国强 +3 位作者 申友利 粟启仲 高劲松 陈法锦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93-100,共8页
于2018年2月(枯水期)和8月(丰水期)对南流江、大风江、钦江、茅岭江和防城江等北部湾主要的入海河流开展调查,分析这些河流各形态营养盐的浓度特征及入海通量。结果表明,不同时期营养盐浓度差异较为明显,主要表现为枯水期防城江、茅岭... 于2018年2月(枯水期)和8月(丰水期)对南流江、大风江、钦江、茅岭江和防城江等北部湾主要的入海河流开展调查,分析这些河流各形态营养盐的浓度特征及入海通量。结果表明,不同时期营养盐浓度差异较为明显,主要表现为枯水期防城江、茅岭江和钦江的营养盐浓度较丰水期高,而丰水期大风江和南流江的营养盐浓度高于枯水期,表明丰水期大风江和南流江污染较为严重。丰水期,NO3^-是溶解态无机氮的主要成分,但枯水期防城江和大风江NH4^+比例升高。根据径流量资料和河流营养盐浓度,估算出2018年北部湾入海河流的氮和磷的入海通量分别为1014607 t和47929 t,其中溶解态无机氮占总氮的77%,PO34^-占总磷的40%。丰水期,南流江营养盐入海通量总体较高,其次是大风江,防城江、茅岭江和钦江的营养盐入海通量相对较小。枯水期,受区域污染影响,不同河流营养盐的入海通量变化较大。与历史对比,北部湾河流的营养盐入海通量显著升高,表明河流营养盐输入的升高可能是北部湾近海水体富营养化加重的重要因素。北部湾河流不同时期氮和磷输入量的差异,可能会对北部湾近岸及邻近海域生态系统产生较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营养盐 入海通量 河流 北部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北部湾海岸带、海岛的外来入侵植物 被引量:9
14
作者 程欣欣 聂丽云 +4 位作者 余小玲 刘艳艳 马钰琦 王发国 王爱华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44-454,共11页
为保护广西北部湾海岸带、海岛的植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通过样方、样带法野外实地调查并结合文献资料,对其外来入侵植物的物种组成、原产地、生活型、入侵途径和危害状况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广西北部湾海岸带、海岛共有入侵植... 为保护广西北部湾海岸带、海岛的植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通过样方、样带法野外实地调查并结合文献资料,对其外来入侵植物的物种组成、原产地、生活型、入侵途径和危害状况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广西北部湾海岸带、海岛共有入侵植物64种,隶属28科55属,其中菊科(Asteraceae)最多(15种)。草本植物最多,有48种(75.00%)。原产地来自美洲的植物最多,有49种。入侵风险等级可划分为5个等级,其中Ⅰ级严重危害的有8种(12.50%)。与广西、广东、海南及华南地区的外来入侵植物在物种组成、生活型和原产地等方面呈现出较强的相似性;北部湾与广西中越边境内陆地区来自美洲的入侵植物都超过60%。因此推测广西外来入侵植物有两条可能的入侵线路:一是从海南登录,二是从中越边境跨入。广西北部湾海岸带、海岛的外来入侵植物总数(相对整个广西)虽较少,但其8种Ⅰ级严重危害植物的防治,仍需引起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岸带 广西 入侵植物 危害等级 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北部湾近岸海域营养盐与富营养化状态研究 被引量:9
15
作者 温玉娟 徐轶肖 +3 位作者 黎慧玲 雷富 谢欢达 吴淼 《广西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541-551,共11页
为全面了解广西北部湾近岸海域营养盐与富营养化程度,于2021年8月和2022年1月在珍珠湾、钦州湾、廉州湾、铁山港和涠洲岛海域共27个站位采集表层水,分析营养盐浓度,并运用营养盐限制因素评价方法和富营养化指数法分析营养盐结构特征和... 为全面了解广西北部湾近岸海域营养盐与富营养化程度,于2021年8月和2022年1月在珍珠湾、钦州湾、廉州湾、铁山港和涠洲岛海域共27个站位采集表层水,分析营养盐浓度,并运用营养盐限制因素评价方法和富营养化指数法分析营养盐结构特征和富营养化状况。结果表明:广西北部湾近岸海域夏季表层水体溶解态无机氮(DIN)、磷酸盐(PO_(4)^(3-)-P)和硅酸盐(SiO_(3)^(2-)-Si)均值分别为0.177 mg/L、0.019 mg/L和0.578 mg/L,冬季三者分别为0.162 mg/L、0.021 mg/L和0.324 mg/L,营养盐浓度均为SiO_(3)^(2-)-Si>DIN>PO_(4)^(3-)-P;其中DIN和SiO_(3)^(2-)-Si平均值在夏季高于冬季,而PO_(4)^(3-)-P为夏季略低于冬季。各海湾营养盐浓度大小依次为铁山港和钦州湾>廉州湾>珍珠湾>涠洲岛,且在4个海湾均呈湾内向湾外递减的空间变化趋势。夏季氮磷摩尔比(N/P)、硅氮摩尔比(Si/N)和硅磷摩尔比(Si/P)分别为4.3-35.2,0.5-6.5和12.0-139.9,对应均值分别为19.6,2.0和35.5,以潜在磷(P)限制为主,占所有站位的29.6%;氮(N)限制占14.8%,其余站位无营养盐限制的情况。冬季N/P、Si/N和Si/P分别为4.3-36.2,0.8-2.0和8.4-37.1,对应均值分别为20.4,1.1和21.5,以潜在P限制为主,占所有站位的36.4%;N限制占9.1%。夏季富营养化指数E为0.04-3.92,平均值为1.13;冬季富营养化指数E为0.03-3.68,平均值为1.08,夏季富营养化程度略高于冬季。总的来说,北部湾近岸铁山港富营养化程度最高,其次为钦州湾,两者绝大部分海域均已达到中度富营养,廉州湾30.0%海域达到轻度富营养,而珍珠湾和涠洲岛均属于贫营养。本研究结果可为北部湾海洋环境保护和海水养殖提供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营养盐 富营养化 营养盐浓度 营养盐结构 近岸海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部湾大风江与南流江河口红树林空间分布格局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王日明 戴志军 +5 位作者 黄鹄 梁喜幸 黎树式 胡宝清 周晓妍 吴天亮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54-61,共8页
生长在潮间带的红树植物在河口植物群落构成、海岸防风消浪中具有重要价值。本文基于本地种桐花树胚胎浸泡下沉实验与北部湾南流江和大风江河口段水体盐度、沿线潮间带植物群落结构与地貌分析,探讨红树林在河口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结... 生长在潮间带的红树植物在河口植物群落构成、海岸防风消浪中具有重要价值。本文基于本地种桐花树胚胎浸泡下沉实验与北部湾南流江和大风江河口段水体盐度、沿线潮间带植物群落结构与地貌分析,探讨红树林在河口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结果主要表明:南流江河口和大风江河口红树林自海向陆基本展现“红树林纯林(桐花树、秋茄、无瓣海桑种类混生)→红树植物与半红树植物(黄槿、苦朗等)混生→红树植物、半红树植物与非红树植物混生→红树植物镶嵌→稀疏红树林小苗”的分布格局,但大风江河口向陆界限主要以红树、红树幼苗及半红树混生为主。此外,红树被浸淹时长是控制河口红树空间分布结构的主要因素。潮水上溯时长影响红树向陆生长的极限位置,宜林滩地是红树发育生长的必要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体盐度 空间分布 河口 红树植物 北部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北部湾茅尾海夏冬季浮游细菌群落结构及其影响因子 被引量:1
17
作者 廖能健 赵华显 +6 位作者 杨恕 李晓丽 黄炯清 覃欣怡 姜宫凌侠 黄亮亮 李楠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9期8109-8121,共13页
海洋浮游细菌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为解析广西北部湾茅尾海夏冬季浮游细菌群落结构及其关键环境影响因子,于2017年6月(夏季)和2017年12月(冬季)在该海域设置7个站点,采集0.5m处表层海水样品,利用16S核糖体RNA(1... 海洋浮游细菌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为解析广西北部湾茅尾海夏冬季浮游细菌群落结构及其关键环境影响因子,于2017年6月(夏季)和2017年12月(冬季)在该海域设置7个站点,采集0.5m处表层海水样品,利用16S核糖体RNA(16S 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茅尾海浮游细菌群落结构与多样性。结果表明:茅尾海海域浮游细菌隶属于11个门、36个纲、86个目、188个科和506个属;主要浮游细菌类群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52.47%)、厚壁菌门(Firmicutes,17.34%)、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16.39%)、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7.54%)和蓝细菌门(Cyanobacteria,5.38%),共占浮游细菌总丰度的99.12%。北部湾茅尾海夏季浮游细菌群落Chao 1指数和Richness指数均显著(P<0.05)高于冬季。主坐标分析(PCoA)和相似性分析(ANOSIM)结果表明,不同季节浮游细菌群落结构存在极显著差异(R=0.586,P<0.001)。在目分类水平上进行组间差异分析(Welch′s t-test),具有季节性丰度显著差异的类群共有15个(P<0.05),其中尤泽比氏菌目(Euzebyales)、红杆菌目(Rhodobacterales)、马尾藻海演化枝11(SAR11)、黄杆菌目(Flavobacteriales)、乳杆菌目(Lactobacillales)、芽孢杆菌目(Bacillales)、假单胞菌目(Pseudomonadales)在夏季样品中显著增高;海洋螺菌目(Oceanospirillales)、丙酸杆菌目(Propionibacteriales)、涅瓦菌目(Nevskiales)、弧菌目(Vibrionales)、伯克氏菌目(Burkholderiales)、分枝杆菌目(Mycobacteriales)、红螺菌目(Rhodospirillales)、亚硝化单胞菌目(Nitrosomonadales)在冬季样品中显著增高。夏季浮游细菌属的共发生网络表现出更复杂的网络拓扑结构。物种间的相互作用主要以正相关为主,且夏季(70.3%)高于冬季(68.9%)。Partial Mantel检验相关分析表明,浮游细菌群落与温度、盐度、溶解氧、总溶解氮和总溶解磷呈显著正相关(P<0.05)。其中,温度(R=0.326,P<0.001)和总溶解磷(R=0.512,P<0.001)与群落结构的相关程度较高,是显著影响浮游细菌群落结构的关键环境因子。综上,本研究成果,为进一步揭示北部湾海洋浮游细菌多样性,以及为茅尾海海域生态修复与资源利用提供科学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部湾 茅尾海 浮游细菌 群落结构 季节变化 共发生网络 16S rRNA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北部湾海域水质污染调查与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陶晓娉 吴淼 +2 位作者 刘熊 雷富 何喜林 《广西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532-540,共9页
为全面了解广西北部湾海域水质污染状况,根据广西北部湾海域2021年8月(夏季)和2022年1月(冬季)表层海水调查数据,利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有机污染指数法和综合污染指数法对广西北部湾海域进行水质污染分析和评价。研究表明:广西北部湾... 为全面了解广西北部湾海域水质污染状况,根据广西北部湾海域2021年8月(夏季)和2022年1月(冬季)表层海水调查数据,利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有机污染指数法和综合污染指数法对广西北部湾海域进行水质污染分析和评价。研究表明:广西北部湾海域表层海水夏季和冬季pH、溶解态无机氮(DIN)、溶解态无机磷(DIP)和溶解氧(DO)存在不同程度超标,主要污染物为DIN和DIP,钦州湾和铁山港是各单因子主要超标海域。有机污染方面,仅夏季钦州湾湾内存在1个重度污染站位,在钦州湾和铁山港湾内出现中度污染,夏和冬两季分别占18.5%和13.6%,其余受污染海域同时出现在钦州湾、廉州湾和铁山港,夏和冬两季良好水质仅占3.7%和22.7%,均位于涠洲岛海域。综合污染方面,未发现严重污染水域,仅钦州湾在夏季出现中度污染,轻度污染在夏和冬两季分别占40.7%和31.8%,夏季除涠洲岛外其他海域均受到综合污染,冬季仅钦州湾和铁山港受到综合污染。整体而言,单因子超标率、水体有机污染和综合污染程度在夏季高于冬季,在湾内高于湾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因子 有机污染 综合污染 水质评价 北部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部湾贝类重金属污染特征及健康风险评价 被引量:9
19
作者 徐轶肖 张腾 +2 位作者 赵鹏 韦光领 胡宝清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S02期38-44,共7页
2014-2015年在广西北部湾选择5个主要贝类养殖区域,采集17种贝类,对重金属Cu、Pb、Zn、Cd、Cr、Hg、As进行含量分析与污染评估,并根据靶器官危害系数法评价其对人体健康风险。结果表明:(1)广西北部湾贝类重金属含量Zn>Cu>As>Cd... 2014-2015年在广西北部湾选择5个主要贝类养殖区域,采集17种贝类,对重金属Cu、Pb、Zn、Cd、Cr、Hg、As进行含量分析与污染评估,并根据靶器官危害系数法评价其对人体健康风险。结果表明:(1)广西北部湾贝类重金属含量Zn>Cu>As>Cd>Cr>Pb>Hg,对应浓度为51.62、4.84、0.59、0.47、0.28、0.03、0.01 mg/kg,其中Cu变异系数最大,为230.4%,As变异系数最小,为64.4%;(2)Pb、Zn、Hg未发现超标,Cu、Cd、Cr、As存在超标,超标率依次为As>Cd>Cu>Cr,对应52.8%、13.9%、1.9%、1.0%;(3)重金属含量存在地理差异和季节差异,前者大于后者。总的来说钦州贝类重金属含量最高,涠洲最低,最高值季节规律不明显,最低值秋季出现频率最高;(4)单个重金属中,As对人体健康产生负面影响的可能性很大。重金属共同作用下,28.6%和57.1%的贝类对儿童和成人健康很有可能产生负面影响,成人受影响范围和程度较儿童严重,食用时需要注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类 重金属 污染 健康风险 北部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部湾棕囊藻藻华原因种分析 被引量:9
20
作者 徐轶肖 何喜林 +1 位作者 张腾 蓝文陆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22-130,共9页
近年来,棕囊藻已成为我国北部湾海域藻华发生的主要原因种,严重影响北部湾海洋生态环境、水产增养殖业和防城港核电安全,急切需要对棕囊藻藻华原因种作进一步分析确认。2017年2月和3月在钦州湾和涠洲岛藻华发生海域分离得到9株棕囊藻,... 近年来,棕囊藻已成为我国北部湾海域藻华发生的主要原因种,严重影响北部湾海洋生态环境、水产增养殖业和防城港核电安全,急切需要对棕囊藻藻华原因种作进一步分析确认。2017年2月和3月在钦州湾和涠洲岛藻华发生海域分离得到9株棕囊藻,采用光学显微镜进行形态学初步鉴定,并通过核糖体小亚基序列(SSUrDNA)进行系统进化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北部湾9株棕囊藻与球形棕囊藻形态特征基本符合,系统发育树与不同海域来源的球形棕囊藻聚在同一大分支上,与其他海域来源的球形棕囊藻遗传距离为0.0000~0.0071,其中北部湾WZS3-1株与墨西哥湾株CCMP627、苏里南株CCMP628、厄瓜多尔株CCMP1528、南非株P162、中国海株RCC:K1398及汕头株Santou97的球形棕囊藻亲缘关系最近,遗传距离为0.0000,而北部湾WZS1、WZS2、WZS4、WZS5株与香港株SKLMP_T005和渤海株BOHAI1亲缘关系最近,遗传距离为0.0000。球形棕囊藻的种内遗传距离(0.0000~0.0073)明显小于种间遗传距离(0.0084~0.0440),因此可确定来自北部湾不同海域的9株棕囊藻均为球形棕囊藻。此外,球形棕囊藻各藻株间的亲缘关系远近与其地理位置分布不能完全对应。本研究结果将为我国棕囊藻藻华藻种库构建、棕囊藻北部湾株生理生态研究和北部湾棕囊藻藻华发生机理研究等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形棕囊藻 系统发育树 遗传距离 藻华 北部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