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桂南水稻灌溉定额变化规律及其与产量的关系分析
1
作者 黄挺 余金凤 +3 位作者 罗维钢 粟世华 莫凡 刘志枫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9-135,共7页
灌溉定额影响水稻水分利用率和稻田产能,为探寻水稻灌溉定额的变化规律及其与产量的关系,2014-2021年在南宁市灌溉试验站,连续8年开展稻田水层定位监测补充灌溉试验,为量化桂南双季稻区水稻灌溉定额提供基础数据。在水稻返青期、分蘖期... 灌溉定额影响水稻水分利用率和稻田产能,为探寻水稻灌溉定额的变化规律及其与产量的关系,2014-2021年在南宁市灌溉试验站,连续8年开展稻田水层定位监测补充灌溉试验,为量化桂南双季稻区水稻灌溉定额提供基础数据。在水稻返青期、分蘖期、拔节孕穗期、抽穗开花期、乳熟期和黄熟期,分别设置稻田水层上下限范围,利用测针每天定位监测水层深度。低于下限时进行补灌,计算累积灌水量。同时利用站内气象设施测降雨量。水稻成熟期,测量穗长、千粒重和产量等指标。试验结果显示:(1)降雨量大小及其时间分布是影响稻田灌溉定额的重要因素,其中,水稻生长期间降雨量分布不均,是造成灌溉定额出现显著差异的主要因素;早稻灌溉定额210.1~438.4 mm,晚稻灌溉定额243.9~477.5 mm。(2)灌溉定额在200~320 mm的范围内,水稻穗长、千粒重和产量均随灌水量的增加而提高;灌溉定额大于320mm时,继续加灌不利于水稻增产。由此可见,在整个试验期间,水稻的适宜灌溉定额为320 mm。灌水不足或过量均会影响水稻收成,降低水资源的有效利用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灌溉定额 变化规律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灌溉方式对水稻产量与品质的影响及节水效果评价 被引量:1
2
作者 谢育利 张志玲 +4 位作者 吴军锋 黄挺 周晔 罗维钢 潘晓璐 《贵州农业科学》 2025年第1期18-25,共8页
【目的】探明不同灌溉方式对水稻产量与品质的影响及节水效果,为水稻种植尤其是干旱情况下水稻科学灌溉提供参考。【方法】以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品种10香优郁香(国审稻20216100)为供试材料,设置“薄、浅、湿、晒”灌溉(T_(1))、高水位间... 【目的】探明不同灌溉方式对水稻产量与品质的影响及节水效果,为水稻种植尤其是干旱情况下水稻科学灌溉提供参考。【方法】以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品种10香优郁香(国审稻20216100)为供试材料,设置“薄、浅、湿、晒”灌溉(T_(1))、高水位间歇灌溉(T_(2))和低水位间歇灌溉(T_(3))3种灌溉处理,考察不同灌溉方式的水稻产量与品质及其节水效果。【结果】不同灌溉方式除对水稻抽穗扬花期的叶宽影响差异显著外,对其他农艺性状影响差异不明显;在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子方面,T_(3)表现最优,与T_(1)和T_(2)相比,产量分别提高0.02%和1.14%,穗实粒数分别提高39.40%和20.52%,结实率分别提高5.36%和3.76%,千粒重分别提高10.83%和10.61%;在稻米品质方面,T_(3)表现最优,与T_(1)和T_(2)相比,糙米率分别显著提高0.81%和0.93%,精米率分别提高1.40%和1.33%,胶稠度分别提高6.29%和7.04%;在节水效果方面,T_(3)灌溉方式能降低水稻全生育期灌水量和耗水量,提高产量水分利用效率,与T_(1)和T_(2)相比,灌水量分别降低37.13%和26.18%,耗水量分别显著降低41.38%和37.64%,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显著提高93.45%和80.23%。【结论】低水位间歇灌溉(T_(3))模式综合效果最好,对水稻具有一定增产作用,且能改善稻米品质,同时达到良好的节水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溉方式 水稻 生长 产量 品质 节水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垄作灌溉和减施氮肥对稻田CH_(4)排放、土壤有机酸含量和酶编码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李熠凡 李伏生 +1 位作者 罗维钢 黄挺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2-51,共10页
【目的】研究不同垄面宽度的垄作灌溉和不同时期减施氮肥对稻田甲烷(CH4)排放、土壤有机酸含量以及CH4形成和转化相关酶编码基因(产CH4古菌中甲基辅酶M还原酶编码基因mcrA和CH4氧化菌中CH4单加氧酶编码基因sMMO)表达量的影响,揭示土壤... 【目的】研究不同垄面宽度的垄作灌溉和不同时期减施氮肥对稻田甲烷(CH4)排放、土壤有机酸含量以及CH4形成和转化相关酶编码基因(产CH4古菌中甲基辅酶M还原酶编码基因mcrA和CH4氧化菌中CH4单加氧酶编码基因sMMO)表达量的影响,揭示土壤有机酸以及mcrA和sMMO表达量对稻田CH4通量的影响。【方法】开展3种灌溉模式(淹水灌溉,垄宽分别为80、100 cm的垄作灌溉)和3种施氮处理(常规施氮:135 kg·hm^(−2),其中苗肥47.25 kg·hm^(−2)、分蘖肥54.00 kg·hm^(−2)和穗肥33.75 kg·hm^(−2);返青期减氮:110 kg·hm^(−2),其中苗肥22.25 kg·hm^(−2)、分蘖肥54.00 kg·hm^(−2)和穗肥33.75 kg·hm^(−2);孕穗期减氮:110 kg·hm^(−2),其中苗肥47.25 kg hm^(−2)、分蘖肥54.00 kg hm^(−2)和穗肥8.75 kg hm^(−2))的田间试验,测定生育期内稻田CH4通量、土壤有机酸含量以及mcrA和sMMO表达量,分析稻田CH4通量、土壤有机酸含量以及mcrA和sMMO表达量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相同施氮处理下,垄作灌溉稻田CH4排放量较淹水灌溉显著降低,相同灌水模式下,返青期减氮稻田CH4排放量较常规施氮显著降低。垄宽为80 cm的垄作灌溉+常规施氮处理在施肥后10 d土壤总有机酸含量较施肥前高71.7%,淹水灌溉和常规施氮处理高28.8%。返青期减氮下,垄宽为80 cm的垄作灌溉土壤mcrA表达量整体低于淹水灌溉,sMMO表达量除移栽后25 d外均高于淹水灌溉。稻田CH4通量与土壤mcrA表达量和总有机酸含量显著相关(P<0.01),相关系数分别为0.644和−0.348,土壤总有机酸含量与mcrA、sMMO表达量显著相关(P<0.05),相关系数分别为−0.240和0.197。【结论】垄宽80 cm垄作灌溉+返青期减氮处理降低了稻田CH4通量,土壤总有机酸含量和mcrA表达量显著影响稻田CH4通量,sMMO表达量可能间接影响稻田CH4通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垄作灌溉 减氮施肥 有机酸 CH_(4)排放 mcrA表达量 sMMO表达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灌溉模式和施氮处理下稻田CH_4和N_2O排放 被引量:28
4
作者 董艳芳 黄景 +5 位作者 李伏生 王楷 方泽涛 刘靖雯 黄忠华 罗维钢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78-588,共11页
【目的】研究不同灌溉模式和施氮处理稻田CH_4和N_2O的排放规律、综合增温潜势和综合排放强度,以期获得降低稻田CH_4和N_2O排放的灌溉模式和施氮管理。【方法】2015~2016年在广西南宁市灌溉试验站进行晚稻和早稻大田试验,两次试验均设3... 【目的】研究不同灌溉模式和施氮处理稻田CH_4和N_2O的排放规律、综合增温潜势和综合排放强度,以期获得降低稻田CH_4和N_2O排放的灌溉模式和施氮管理。【方法】2015~2016年在广西南宁市灌溉试验站进行晚稻和早稻大田试验,两次试验均设3种灌溉模式:常规灌溉(CIR)、"薄浅湿晒"灌溉(TIR)和干湿交替灌溉(DIR)。2种尿素-N和猪粪-N比例:100%尿素-N(FM1),50%尿素-N+50%猪粪-N(FM2)。共设CIR-FM1、TIR-FM1、DIR-FM1、CIR-FM2、TIR-FM2和DIR-FM2 6个处理,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测定了水稻生育期内稻田CH_4和N_2O排放通量,分析了早晚稻生育期内CH_4和N_2O累积排放量和综合增温潜势,并结合产量分析了CH_4和N_2O综合排放强度。【结果】DIR下FM2处理早稻产量和两季总产量比FM1处理分别提高18.8%和17.7%,FM2下TIR和DIR模式早稻产量分别比CIR模式提高20.9%和37.4%以及DIR模式两季总产量比CIR模式提高21.5%。不同处理早晚稻生育前期CH_4排放通量较高,生育中后期CH_4排放通量较低。水稻生育期内TIR和DIR模式CH_4累积排放量低于CIR模式,FM1处理CH_4累积排放量低于FM2处理。不同处理早晚稻生育前期N_2O的排放通量为负值或者较低,N_2O排放主要集中在晒田完成复水之后及成熟期稻田水分落干时,DIR模式N_2O累积排放量显著高于CIR模式,FM2处理N_2O累积排放量高于FM1处理。不同处理稻田CH_4和N_2O的排放彼此间存在消长关系。CH_4对综合增温潜势的贡献率达99%以上,而N_2O的贡献率不足1%。3种灌溉模式下FM1处理CH_4或N_2O增温潜势、CH_4和N_2O综合增温潜势和排放强度均低于FM2处理,2种施氮处理下TIR和DIR模式CH_4和N_2O综合增温潜势和排放强度低于CIR模式。【结论】与常规灌溉相比,"薄浅湿晒"灌溉水稻产量和N_2O排放有所提高,但是降低CH_4排放量及CH_4和N_2O综合增温潜势和排放强度;干湿交替灌溉增加水稻产量和N_2O排放,但是降低CH_4的排放量及CH_4和N_2O综合增温潜势和排放强度,因此,"薄浅湿晒"和干湿交替灌溉模式是有效降低稻田CH_4和N_2O综合增温潜势和排放强度的两种灌溉模式。在这两种灌溉方式下,与猪粪尿素配施相比,单施尿素显著降低CH_4和N_2O综合增温潜势和排放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浅湿晒”灌溉 干湿交替灌溉 猪粪 CH4和N2O综合增温潜势 综合排放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灌溉模式和施氮量条件下稻田甲烷排放及其与有机碳组分关系 被引量:15
5
作者 王楷 李伏生 +4 位作者 方泽涛 董艳芳 刘靖雯 黄忠华 罗维钢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012-1020,共9页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不同灌溉模式和施氮量下早晚稻不同生育期土壤有机碳(SOC)和易氧化有机碳(LOC)含量、微生物量碳(MBC)和甲烷氧化菌(MOB)数量的变化,以及水稻生育期内稻田甲烷排放通量变化情况,并分析当日稻田甲烷排放通量与土壤SOC、...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不同灌溉模式和施氮量下早晚稻不同生育期土壤有机碳(SOC)和易氧化有机碳(LOC)含量、微生物量碳(MBC)和甲烷氧化菌(MOB)数量的变化,以及水稻生育期内稻田甲烷排放通量变化情况,并分析当日稻田甲烷排放通量与土壤SOC、LOC、MBC和MOB的关系,以期获得稻田甲烷减排的灌溉模式和施氮量。两季试验均设3种灌溉模式,即常规灌溉(C)、"薄浅湿晒"灌溉(T)和干湿交替灌溉(D);2种施氮量,即120 kg·hm^(-2)(N1)和150 kg·hm^(-2)(N2)。结果表明,N1时D模式土壤SOC含量在晚稻乳熟期和早稻孕穗期较高,N2时早、晚稻4个时期SOC含量均以D模式最高;早晚稻土壤LOC含量以D模式较低,土壤MOB数量均以C模式较低,而MBC则以C模式较高。N2处理稻田MOB、SOC、LOC和MBC含量均高于N1处理。稻田甲烷排放量在分蘖期和乳熟期较高,而在孕穗期和成熟期较低。D模式早、晚稻全生育期甲烷排放通量和累计排放量均显著低于T和C模式,而N2处理这些指标均高于N1。稻田甲烷排放通量受土壤MOB、LOC和MBC的直接影响和SOC含量的间接影响,在干湿交替模式和施氮量120 kg·hm^(-2)下稻田甲烷排放量最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烷排放 “薄浅湿晒”灌溉 干湿交替灌溉 施氮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灌溉模式和施氮处理下稻田氨氧化细菌及无机氮对N_2O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5
6
作者 刘靖雯 李伏生 +4 位作者 董艳芳 王楷 方泽涛 黄忠华 罗维钢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7-14,共8页
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不同灌溉方式和施氮处理下早稻、晚稻不同时期稻田N_2O的排放通量、氨氧化细菌数量、氨氧化潜势和无机氮含量的变化,揭示土壤氨氧化细菌数量、氨氧化潜势和无机氮含量对稻田N_2O排放的影响。两季试验均设3种灌溉模式,... 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不同灌溉方式和施氮处理下早稻、晚稻不同时期稻田N_2O的排放通量、氨氧化细菌数量、氨氧化潜势和无机氮含量的变化,揭示土壤氨氧化细菌数量、氨氧化潜势和无机氮含量对稻田N_2O排放的影响。两季试验均设3种灌溉模式,即常规灌溉(CIR)、"薄浅湿晒"(TIR)和干湿交替(DIR),和2种施氮处理,即100%尿素-N(FM1)和50%尿素-N+50%猪粪-N(FM2)。结果表明:晚稻、早稻分蘖期和成熟期土壤氨氧化细菌数量较低,而孕穗期和乳熟期数量较高;晚稻孕穗期、早稻孕穗期和乳熟期土壤氨氧化潜势较高,而晚稻、早稻分蘖期和成熟期土壤氨氧化潜势较低;相同施氮处理下,DIR模式土壤NH_4^+-N含量高于CIR与TIR模式,DIR与TIR模式土壤NO_3^--N含量均显著高于CIR模式;晚稻、早稻孕穗期和乳熟期DIR和TIR模式土壤N_2O排放通量比CIR模式显著提高,FM2处理高于FM1处理;氨氧化细菌和氨氧化潜势与NH_4^+-N含量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N_2O排放通量与氨氧化细菌和氨氧化潜势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因此,N_2O的排放受到氨氧化细菌和氨氧化潜势的直接影响,稻田NH_4^+-N含量大小会影响氨氧化细菌数量和氨氧化潜势,从而间接影响N_2O的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氧化细菌 N2O排放 “薄浅湿晒”灌溉 干湿交替灌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灌水量与灌溉方法对木薯新选048产量和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2
7
作者 单忠英 罗兴录 +1 位作者 樊吴静 莫凡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93-498,共6页
以木薯品种‘新选048’为材料,进行不同灌水量与灌溉方法对土壤理化性状、木薯生长及产量影响研究,以探讨木薯苗期最佳的灌水量与灌溉方法。结果表明:同一灌水量下,膜下滴灌的土壤含水量、土壤孔隙度、土壤气相比例、土壤肥力、叶片含... 以木薯品种‘新选048’为材料,进行不同灌水量与灌溉方法对土壤理化性状、木薯生长及产量影响研究,以探讨木薯苗期最佳的灌水量与灌溉方法。结果表明:同一灌水量下,膜下滴灌的土壤含水量、土壤孔隙度、土壤气相比例、土壤肥力、叶片含水量、株高、茎径、产量均比其它处理高;不同灌水量对土壤改善、木薯生长及产量的影响不同,1 200 m3/hm2膜下滴灌效果最好。可见,木薯采用灌水量为1 200 m3/hm2的膜下滴灌处理,对改善土壤理化性状,促进木薯生长、提高产量最为有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水量 灌溉方法 土壤理化性状 木薯生长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灌溉模式和施氮量下稻田N_2O排放与有机氮组分的关系 被引量:8
8
作者 韦至激 方泽涛 +3 位作者 李伏生 黄忠华 谭文艳 罗维钢 《江苏农业科学》 2018年第9期246-251,共6页
为探讨不同灌溉模式和施氮水平下,稻田N_2O排放与有机氮组分的关系,通过2季水稻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时期稻田N_2O排放通量和有机氮组分的变化。田间试验设3种灌溉模式(常规灌溉CIR、"薄浅湿晒"灌溉TIR、干湿交替灌溉DIR)和2... 为探讨不同灌溉模式和施氮水平下,稻田N_2O排放与有机氮组分的关系,通过2季水稻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时期稻田N_2O排放通量和有机氮组分的变化。田间试验设3种灌溉模式(常规灌溉CIR、"薄浅湿晒"灌溉TIR、干湿交替灌溉DIR)和2种施氮处理(N1施氮量120 kg/hm^2、N2施氮量150 kg/hm^2)。TIR和DIR模式下,稻田N_2O平均排放通量较CIR模式提高;CIR和DIR模式下,N2处理稻田整个生育期N_2O平均排放通量高于N1处理。DIR模式土壤酸解氨态氮和氨基糖态氮含量均大于CIR模式,而土壤氨基酸态氮含量小于CIR模式;N2处理土壤酸解氨态氮和氨基糖态氮含量较N1处理显著增加。稻田N_2O排放通量与氨基糖态氮和酸解氨态氮含量之间呈显著正相关,与氨基酸态氮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干湿交替灌溉和增施氮肥提高稻田N_2O排放通量、土壤酸解氨态氮和氨基糖态氮含量。此外,稻田N_2O排放通量受到氨基糖态氮、酸解氨态氮和氨基酸态氮含量的综合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浅湿晒”灌溉 干湿交替灌溉 有机氮组分 N2O排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模糊数学的糖料蔗不同灌溉制度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李新建 罗维钢 +4 位作者 黄忠华 谭文艳 廖婷 莫凡 田军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45-49,53,共6页
研究不同灌溉组合对糖料蔗生长发育的影响,为优化灌溉模式、确立合理的灌溉制度提供理论支撑。设置滴灌(A)、微喷灌(B)、小管出流(C)、沟灌(D)4种灌溉方式,每种灌溉方式设2 250(a)、3 750(b)、5 250(c)m3/hm23种灌溉定额,以不灌溉作对照... 研究不同灌溉组合对糖料蔗生长发育的影响,为优化灌溉模式、确立合理的灌溉制度提供理论支撑。设置滴灌(A)、微喷灌(B)、小管出流(C)、沟灌(D)4种灌溉方式,每种灌溉方式设2 250(a)、3 750(b)、5 250(c)m3/hm23种灌溉定额,以不灌溉作对照,研究不同灌溉组合对糖料蔗土壤养分状况、农艺性状、叶片营养特性以及产量和糖分的影响,运用模糊数学对各种灌溉组合进行总体评价。结果发现:1滴灌处理土壤养分含量、农艺性状、叶片营养特性、产量和糖分各项指标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对照。2微喷处理Bb碱解氮含量、Ba全磷含量高于对照,但差异不显著,其余各项指标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对照。3小管出流处理Ca出苗率高于对照,但差异不显著,其余各项指标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对照。4沟灌处理Da速效磷含量、有机质含量以及Db和Da的出苗率高于对照,但差异不显著,其余各项指标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对照。根据模糊数学的计算结果,各灌溉组合隶属函数值大小依次排序为:Aa>Bb>Cb>Ab>Ac>Dc>Bc>Ba>Cc>Ca>Db>D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料蔗 模糊数学 灌溉制度 灌溉方式 灌溉定额 灌溉组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氮耦合对旱藕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9
10
作者 樊吴静 谭冠宁 +5 位作者 罗兴录 罗维钢 何虎翼 李丽淑 杨鑫 唐洲萍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45-52,共8页
【目的】探讨旱藕生理特性及产量与水氮耦合的关系,为旱藕的高产栽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大棚桶栽方式,以桂兴芋3号为材料,分别设3个土壤灌水量[分别为田间持水量的(25±5)%(W1)、(50±5)%(W2)和(75±5)%(W3)]和4个... 【目的】探讨旱藕生理特性及产量与水氮耦合的关系,为旱藕的高产栽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大棚桶栽方式,以桂兴芋3号为材料,分别设3个土壤灌水量[分别为田间持水量的(25±5)%(W1)、(50±5)%(W2)和(75±5)%(W3)]和4个施氮量[分别为施纯氮0 kg/ha(N0)、300 kg/ha(N1)、600 kg/ha(N2)和900 kg/ha(N3)],旱藕块根形成期取样测定农艺性状、光合特性及生理指标,成熟期测定产量。【结果】旱藕的分蘖数和株高随灌水量及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茎径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随灌水量和施氮量的增加,旱藕叶片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及蒸腾速率(Tr)均表现出上升趋势,而胞间CO2浓度(Ci)则相反。低水低氮或高水高氮条件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及可溶性糖含量相对较高,丙二醛(MDA)含量相对较低。相同水分条件下,旱藕单株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P<0.05),在W1、W2和W3条件下,N1、N2和N3分别较N0增产21.15%~52.74%、20.44%~56.16%和15.35%~35.61%。相同施氮水平下,产量也随灌水量的增加而增加。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旱藕块根产量与分蘖数、株高、Pn、Gs、Tr和可溶性糖含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下同),与Ci呈极显著负相关。【结论】水分和氮肥在促进旱藕生长发育、提高叶片光合作用、增强植株抗逆性及增加块根产量方面具有显著的耦合效应。田间持水量(75±5)%、施氮量900 kg/ha为旱藕适宜的水氮管理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藕 水氮耦合 生长 光合作用 生理特性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滴灌条件下不同基因型甘蔗高产性状及水分利用效率 被引量:11
11
作者 王维赞 冯礼就 +6 位作者 罗亚伟 梁阗 许树宁 朱秋珍 梁俊 范业庚 何红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9期29-32,共4页
在大田滴灌条件下,研究15个不同基因型甘蔗高产性状表现及水分利用特性,旨在为甘蔗新品种的推广应用及高产栽培提供参考。结果表明:采用滴灌栽培能显著增加甘蔗产量,提高蔗糖分;GT97—69、GT02—833、GT02—770等13个品种(系)产... 在大田滴灌条件下,研究15个不同基因型甘蔗高产性状表现及水分利用特性,旨在为甘蔗新品种的推广应用及高产栽培提供参考。结果表明:采用滴灌栽培能显著增加甘蔗产量,提高蔗糖分;GT97—69、GT02—833、GT02—770等13个品种(系)产量高于CKl,且产量在120t/hm2以上,其产量性状表现为株高273—357cm,茎径2.47~3.32cm,有效茎71990~97775条/hm2,农田总供水利用效率删uEa)为64.40-83.71kg/mm·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滴灌 甘蔗 基因型 高产 水分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蕉肥间作下微喷灌对蕉园土壤水氮动态及香蕉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8
12
作者 胡钧铭 黄忠华 +5 位作者 罗维钢 李婷婷 蒙炎成 黄太庆 廖婷 俞月凤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710-718,共9页
为研究香蕉—粮肥兼用绿豆间作模式(简称蕉肥间作)下微喷灌对蕉园土壤水氮动态及香蕉产量的影响,试验设置4种不同灌溉定额处理:MSI2(900 m^3·hm^(-2))、MSI3(1 350 m^3·hm^(-2))、MSI4(1 800 m^3·hm^(-2))、MSI5(2 250 m... 为研究香蕉—粮肥兼用绿豆间作模式(简称蕉肥间作)下微喷灌对蕉园土壤水氮动态及香蕉产量的影响,试验设置4种不同灌溉定额处理:MSI2(900 m^3·hm^(-2))、MSI3(1 350 m^3·hm^(-2))、MSI4(1 800 m^3·hm^(-2))、MSI5(2 250 m^3·hm^(-2)),以不灌溉和清耕栽培为对照。结果表明:蕉肥间作下绿豆生长期间各灌溉处理土壤棵间蒸发量均呈不同程度的下降,香蕉清耕栽培MSI0土壤棵间蒸发量呈上升趋势。随着灌水量的增加,香蕉棵间蒸发量逐渐增高,MSI5棵间累积蒸发量最高达385.6 mm,分别比MSI2、MSI3、MSI4高12.2%、7.6%、4.9%,导致灌溉水利用效率降低。微喷灌处理提高表层土壤含水量,MSI2、MSI3、MSI4和MSI5处理0~30 cm土层含水量显著高于MSI0和MSI1,在30 cm以下,土壤含水量开始递减。微喷灌还可改善土壤耕层结构,提高土壤有效氮含量。以MSI2处理土壤三相比(2∶1∶1)较为理想,MSI3处理表土层有效氮含量最高。MSI4处理产量高达48 218 kg·hm^(-2),MSI3处理蕉果含糖量高达25.67%。因此,蕉肥间作下通过微喷灌方式,适量灌溉有利于提高香蕉产量和改善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蕉肥间作 微喷灌 土壤水氮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农业物联网的火龙果生长环境大数据分析 被引量:9
13
作者 赵立安 李修华 +3 位作者 周永华 马绍对 黄忠华 罗维钢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58-62,共5页
针对农业物联网信息应用层及数据处理部分进行研究,通过对数据进行处理、挖掘、融合和应用来制定科学的管理决策,实现对农业生产过程的控制。通过在南宁市灌溉实验站火龙果实验田安装农田物联网系统,长期对实验田空气温湿度,CO_2浓度,... 针对农业物联网信息应用层及数据处理部分进行研究,通过对数据进行处理、挖掘、融合和应用来制定科学的管理决策,实现对农业生产过程的控制。通过在南宁市灌溉实验站火龙果实验田安装农田物联网系统,长期对实验田空气温湿度,CO_2浓度,光照强度,土壤水分,土壤温度进行实时监测。首先对试验田获取的数据进行清洗,然后根据火龙果生长环境需求,将每组环境数据进行类别标记,分为"适宜"和"不适宜"两种类别,最后通过决策树方法对数据进行自动分类,并采用正确率评价模型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决策树分类模型测试集的正确率为99.04%,验证集的正确率为100%。表明决策树在数据分类方面具有很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物联网 火龙果 数据挖掘 决策树 气象数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播期与密度对蕉肥间作植株与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3
14
作者 胡钧铭 罗维钢 +5 位作者 王冠玉 陆秀红 李婷婷 黄忠华 何铁光 农金花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665-672,共8页
【目的】研究不同播期和播种密度对间作模式下香蕉和粮肥兼用型绿豆生长及产量的影响,为香蕉-绿肥间作模式提供参考。【方法】以粮肥兼用绿豆为间作作物,分设4个播期处理(SD),SD1~SD4处理依次为4月10日、5月10日、6月10日和7月10日;4个... 【目的】研究不同播期和播种密度对间作模式下香蕉和粮肥兼用型绿豆生长及产量的影响,为香蕉-绿肥间作模式提供参考。【方法】以粮肥兼用绿豆为间作作物,分设4个播期处理(SD),SD1~SD4处理依次为4月10日、5月10日、6月10日和7月10日;4个播种密度处理(M),M1~M3处理分别为:22.5、37.5和52.5 kg/hm^2,另设不播种粮肥兼用绿豆处理作对照(CK);分别测量各处理下粮肥兼用绿豆和香蕉株高、茎粗和产量,以及粮肥兼用绿豆结荚数和地上生物部量等指标。【结果】不同播期和密度中,粮肥兼用绿豆株高和茎粗存在负相关性。在所有播期处理中,SD1粮肥兼用绿豆植株最矮,但茎粗最大,分枝数、产量和地上部生物量最高,其产量达到1344 kg/hm^2;香蕉株高、茎粗和产量均在SD1处理下最高,产量达36 255 kg/hm^2。M1处理粮肥兼用绿豆植株最矮,但茎粗最大,分枝数最多,M2处理产量和地上部生物量最高,产量分别比M1和M3处理高6.8%和17.9%;香蕉株高、茎粗和产量在M2处理最高,产量为36 776 kg/hm^2,分别比M1、M3处理和CK高0.8%、2.5%、8.2%。【结论】播期越早,越有利于粮肥兼用绿豆和香蕉的生长,提高产量;间作密度过高或过低均不利于粮肥兼用绿豆和香蕉生长,适宜的间作密度可提高作物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蕉肥间作 播期 密度 植株生长 产量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控水方式下不同水稻品种的生理响应与产量构成因子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刘宇锋 李伏生 +1 位作者 曾祥伟 黄海桥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6-11,共6页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控制灌溉与常规灌溉对3个水稻品种生理作用、产量构成因子与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控制灌溉比常规灌溉节约灌水量60%-75%.2种控水方式3个水稻品种叶片叶水势,丙二醛和可溶性蛋白含量,以及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和超...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控制灌溉与常规灌溉对3个水稻品种生理作用、产量构成因子与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控制灌溉比常规灌溉节约灌水量60%-75%.2种控水方式3个水稻品种叶片叶水势,丙二醛和可溶性蛋白含量,以及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和超氧化物岐化酶活性之间差异不明显;穗长、有效穗数、千粒质量、谷草比、结实率和实际产量之间差异也不明显.与常规灌溉相比,控制灌溉虽然增加水稻产量的效果不明显,但是节约灌水量明显,因此,控制灌溉是水稻种植中一种有效的节水灌溉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控水方式 生理响应 产量构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保水剂不同用量对土壤理化性状和木薯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9
16
作者 莫凡 罗兴录 +2 位作者 周红英 黄秋凤 杨鑫 《广西农业科学》 CAS CSCD 2010年第5期459-462,共4页
以木薯品种新选048为试材,进行保水剂不同用量对土壤理化性状及木薯产量的影响试验,探讨木薯施用保水剂的最佳用量及经济效益。结果表明:随着保水剂施用量的增加,土壤含水量增加,土壤毛管孔隙度、总孔隙度增大,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 以木薯品种新选048为试材,进行保水剂不同用量对土壤理化性状及木薯产量的影响试验,探讨木薯施用保水剂的最佳用量及经济效益。结果表明:随着保水剂施用量的增加,土壤含水量增加,土壤毛管孔隙度、总孔隙度增大,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增加。木薯施用保水剂后可达到增产、增收的效果,其最佳施用量为30kg/h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水剂 土壤理化性状 木薯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蔗需水量及其与气象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20
17
作者 罗维钢 褚俊英 +5 位作者 黄忠华 廖婷 桑学锋 谭文艳 莫凡 田军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74-82,共9页
【目的】研究甘蔗品种新台糖22号(ROC22)需水量的动态变化及其与气象因素的关系,为制定适宜甘蔗生长的灌溉制度及探讨气候变化对甘蔗需水量的影响提供数据支撑和理论参考。【方法】在2012、2013年ROC22生长期间,采用坑测法测量甘蔗需... 【目的】研究甘蔗品种新台糖22号(ROC22)需水量的动态变化及其与气象因素的关系,为制定适宜甘蔗生长的灌溉制度及探讨气候变化对甘蔗需水量的影响提供数据支撑和理论参考。【方法】在2012、2013年ROC22生长期间,采用坑测法测量甘蔗需水量及棵间蒸发量和叶面蒸腾量,计算α值和模系数,绘制甘蔗需水量与产量的关系曲线,同时利用测坑配套的气象站观测温度、空气湿度、蒸发量、降雨、风速、日照时数等气象指标,运用DPS软件分析甘蔗需水量与气象因素的相关性。【结果】甘蔗需水量及棵间蒸发量、叶面蒸腾量均呈先上升后逐渐下降的变化趋势;甘蔗伸长期需水量最高,其次是分蘖期,成熟期最低;α值和模系数在3-4月与9-11月较低,6-8月较高。甘蔗产量随需水量、叶面蒸腾量的增加呈线性增高,而棵间蒸发量与产量的相关性不明显。在甘蔗生长期间,气温、地面温度及蒸发量呈抛物线趋势变化;日照时数、风速、相对湿度、绝对湿度呈波动式下降;饱和差2012年变化较平稳,2013年则有较大的变幅。甘蔗需水量与气温、地面温度、蒸发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日照时数、绝对湿度、饱和差存在不同程度的正相关,但未达显著水平(P〉0.05),与风速和相对湿度无明显的相关性。【结论】甘蔗需水量呈单峰曲线变化,幼苗期和成熟期需水量较低,伸长期需水量较高。甘蔗需水量与产量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同时受气候条件影响,其中气温、地面温度的影响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需水量 气象因素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氮耦合对烤烟农艺性状和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 被引量:3
18
作者 冯礼就 莫良玉 +2 位作者 范稚莲 周云仙 谭文艳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2011年第12期1507-1510,共4页
【目的】研究不同灌溉和施氮耦合对烟草的干物质积累和分配的影响。【方法】在烤烟旺长期采用不同灌溉(正常灌水和干旱胁迫)和施肥(低氮、中氮和高氮)组合进行盆栽试验。【结果】中氮处理(615mgN/kg土)下,可促进植株干物质积累,适当干... 【目的】研究不同灌溉和施氮耦合对烟草的干物质积累和分配的影响。【方法】在烤烟旺长期采用不同灌溉(正常灌水和干旱胁迫)和施肥(低氮、中氮和高氮)组合进行盆栽试验。【结果】中氮处理(615mgN/kg土)下,可促进植株干物质积累,适当干旱胁迫有利于上部叶的生长,而充足的水分有利于中下部叶的生长;在水分充足时施中氮(615mgN/kg土),或水分胁迫时施高氮(923mgN/kg土)能提高干物质在中部叶的积累;水分充足时施高氮(923mgN/kg土),可促进干物质在上部叶的积累。【结论】轻度干旱时施高氮(923mgN/kg土),或水分胁迫时施中氮(615mgN/kg土)可以提高烤烟的中上部烟叶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氮耦合 烤烟 农艺性状 干物质积累与分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义RNA在水稻遗传育种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9
作者 莫凡 王传之 +1 位作者 朱永智 徐建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2008年第4期8-9,共2页
反义RNA是指与靶RNA具有互补序列的RNA分子,通过与靶RNA进行碱基配对结合的方式参与基因的表达调控。对水稻反义RNA及其在水稻育种研究应用中取得的一些新进展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 水稻 遗传育种 反义RNA RNA技术 基因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灌水模式和施氮处理下稻田N_2O排放通量及其与硝化-反硝化细菌数量的关系 被引量:6
20
作者 裴自伟 陈意超 +2 位作者 李伏生 黄忠华 罗维刚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2561-2568,共8页
为获得减少稻田N_2O排放的合适灌溉模式和施氮管理,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灌溉方式和施氮处理对生育期内稻田N_2O排放通量和不同时期土壤无机氮含量和硝化-反硝化细菌数量的影响,并分析了采样当天稻田N_2O排放通量与无机氮含量和硝化... 为获得减少稻田N_2O排放的合适灌溉模式和施氮管理,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灌溉方式和施氮处理对生育期内稻田N_2O排放通量和不同时期土壤无机氮含量和硝化-反硝化细菌数量的影响,并分析了采样当天稻田N_2O排放通量与无机氮含量和硝化-反硝化细菌数量的关系。试验设3种灌溉方式,即常规灌溉(CI)、"薄浅湿晒"灌溉(TI)和干湿交替灌溉(DI),以及2种施氮处理,即全部施用尿素(RN1)和50%尿素+50%猪粪(RN_2),2种施氮处理氮用量相同。相同施氮处理下,TI模式可以降低稻田N_2O排放;DI和TI模式土壤无机氮含量、硝化细菌数量和亚硝化细菌数量较CI方式高,而CI和TI模式土壤反硝化细菌数量较DI模式高。相同灌水模式下,RN1处理可显著降低稻田N_2O排放,且RN1处理土壤无机氮含量、硝化细菌数量、亚硝化细菌数量和反硝化细菌数量较RN_2处理低。稻田N_2O排放通量与土壤反硝化细菌、硝化细菌数量和NH_4^+-N含量之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r≥0.309,P<0.01),且土壤NH_4^+-N含量与硝化细菌数量和反硝化细菌数量之间也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r≥0.555,P<0.01)。因此,"薄浅湿晒"灌溉和尿素处理可以降低稻田N_2O排放,且稻田N_2O排放通量受到土壤NH_4^+-N含量、反硝化细菌数量和硝化细菌数量的综合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水模式 有机无机氮肥配施 N2O排放 排放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