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975—2015年南四湖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变化分析 被引量:17
1
作者 蒋斋 孙小银 +3 位作者 刘飞 单瑞峰 樊玉娜 丛文翠 《生态科学》 CSCD 2019年第3期201-210,共10页
南四湖自然保护区具有较高的生态保护地位和经济价值。研究以南四湖自然保护区1975-2015年8期土地利用类型数据为基础,借助SPSS、ArcGIS等软件,分析南四湖自然保护区近40年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 南四湖自然保护区具有较高的生态保护地位和经济价值。研究以南四湖自然保护区1975-2015年8期土地利用类型数据为基础,借助SPSS、ArcGIS等软件,分析南四湖自然保护区近40年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1975-2015年水体始终是南四湖自然保护区的优势土地利用类型。40年间未利用地面积减少88.90%(8807.68 hm^2),而水田、草地、旱地、建成区、林地和水体面积分别增加4626.45 hm^2、405.06 hm^2、1660.67 hm^2、401.54 hm^2、76.76 hm^2和1621.60 hm^2。40年间南四湖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增加了0.03%(1.13×106 US$),其中支持服务功能价值减少1.14×10^7 US$,文化服务功能价值减少5.61×10~6 US$,供给服务功能价值减少2.15×10~6 US$,仅调节服务功能价值增加2.02×10^7 US$。表现在空间上则是自然保护区西侧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较东侧更为明显。导致1975-2015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是水体和未利用地面积的改变,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与水体面积呈现显著正相关,与未利用地呈现显著负相关。研究结果能为南四湖自然保护区的土地利用决策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生态系统服务 土地利用强度 南四湖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LUE-S模型的南四湖流域土地利用及其生态效应评估 被引量:11
2
作者 于淼 廉丽姝 +2 位作者 李宝富 张文华 初翠翠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231-239,F0002,共10页
[目的]分析南四湖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效应并探讨其动态演变特征,为流域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生态系统的保护提供参考。[方法]基于南四湖流域2000至2015年土地利用数据,利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核算模型及CLUE-S模型对南四湖流域的... [目的]分析南四湖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效应并探讨其动态演变特征,为流域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生态系统的保护提供参考。[方法]基于南四湖流域2000至2015年土地利用数据,利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核算模型及CLUE-S模型对南四湖流域的生态服务价值及其动态演变特征进行计算和分析。[结果]2000—2015年南四湖流域耕地、草地和未利用地面积减少,林地、水域/湿地和城乡建设用地面积增加,南四湖流域整体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加了9.10亿元,但粮食生产、气体调节和保持土壤等生态功能分别下降了0.85%,0.85%和1.29%,生态问题依旧存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布不均匀,生态减值区的分布范围大于生态增值区。2030年流域内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略微增加,而粮食生产、气体调节和保持土壤等单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继续下降,生态价值极低区以城市为中心向四周扩张,生态增值区范围缩小。[结论]虽然研究区内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上升趋势,但生态价值分布不平衡,生态服务功能有升有降,因此有必要制定相应的措施,来控制土地利用类型的转换,平衡流域内的生态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CLUE-S模型 南四湖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75—2018年南四湖流域景观生态风险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因素研究 被引量:39
3
作者 张文静 孙小银 +1 位作者 单瑞峰 刘飞 《生态科学》 CSCD 2020年第3期172-181,共10页
研究区域的景观生态风险变化趋势及其驱动因素,可以更加科学地保护和开发流域生态系统。以南四湖流域1975—2018年9期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借助ArcGIS 10.2和Fragstats 4.2等软件计算景观生态指数,并构建景观生态风险评估模型,通过空间... 研究区域的景观生态风险变化趋势及其驱动因素,可以更加科学地保护和开发流域生态系统。以南四湖流域1975—2018年9期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借助ArcGIS 10.2和Fragstats 4.2等软件计算景观生态指数,并构建景观生态风险评估模型,通过空间自相关性分析,探究南四湖流域自改革开放40年来生态风险的时空变化,并用地理探测器定量研究驱动因子的贡献量。研究结果表明:流域最大斑块指数不断减小,景观破碎化加剧,且与景观生态风险指数呈正相关;而平均分维数、香浓多样性和香浓均匀度与生态风险指数呈负相关。在空间上,生态风险指数具有较强集聚性,东部草地和林地区域主要是高值区,湖区北部以及西部耕地和建设用地则主要是低值区;总体上,研究区大部分为低风险和较低风险区,且生态风险平均值不断降低;地理探测器分析表明,海拔和人为干扰度因子贡献量在35%以上,对生态风险有显著的解释力。据此,以后应减少人类行为对南四湖流域生态系统的干预,降低流域的景观生态风险,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景观格局 景观生态风险 地理探测器 南四湖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四湖流域关键生态系统服务的时空权衡关系 被引量:46
4
作者 张文静 孙小银 周俊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0期8003-8015,共13页
从多尺度科学地研究流域各生态系统服务间的权衡与协同关系,对流域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双重目标具有重要研究意义。运用InVEST模型模拟评估产水量、水质净化、土壤保持、碳存储、生物多样性维持和授粉等6类区域关键生态系统服务,并... 从多尺度科学地研究流域各生态系统服务间的权衡与协同关系,对流域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双重目标具有重要研究意义。运用InVEST模型模拟评估产水量、水质净化、土壤保持、碳存储、生物多样性维持和授粉等6类区域关键生态系统服务,并通过热点分析、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定量分析自改革开放以来(1980-2018年)这些生态系统服务的时空变化及其在不同尺度上的权衡关系。结果表明:(1)南四湖流域产水服务呈上升趋势,而水质净化、土壤保持、碳储存、生境质量、授粉等服务则总体呈下降趋势。(2)研究区东部林地和草地广布,是碳存储、生境质量和授粉服务的高值区,而建设用地分布的地区是产水量和土壤保持服务的高值区。(3)产水量与水质净化服务之间呈权衡关系,水质净化与生境质量、碳存储与授粉之间则存在较强的协同关系。(4)在子流域尺度上主要是存在着供给服务(产水量)与调节服务(水质净化和土壤保持)、供给服务(产水量)与支持服务(生境质量)之间的空间权衡关系;在县域尺度上,供给服务、调节服务与支持服务(产水量、水质净化、碳存储、生境质量和授粉)之间主要是空间协同关系,两个尺度之间具有较大差异。研究结果可为管理者在合适的空间尺度上制定相应的政策提供科学支撑,促进南四湖流域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协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 InVEST模型 权衡与协同 南四湖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四湖流域1980-2015年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流域生境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35
5
作者 张大智 孙小银 +4 位作者 袁兴中 刘飞 郭洪伟 徐燕 李宝富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49-357,共9页
生境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区域生物多样性维持能力的高低,评估区域生境质量对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响应,可以间接衡量区域生物多样性维持功能的时空变化,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定量参考.本文以南四湖流域为例,运用In VEST-Habitat Qual... 生境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区域生物多样性维持能力的高低,评估区域生境质量对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响应,可以间接衡量区域生物多样性维持功能的时空变化,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定量参考.本文以南四湖流域为例,运用In VEST-Habitat Quality模型模拟评价1980-2015年流域生境质量的时空变化,定量评估湖区退耕还湿还林和丘陵地区退耕还林2种政策情景对区域生境质量改善的效果.结果表明:35 a间流域耕地、林地和草地大量转化为建设用地,城市建设用地增长40.23%,湖泊面积减少35.56%,主要转化为渔业坑塘;南四湖流域整体生境质量处于较低水平,近35 a来快速发展的工农业生产和不断扩张的城市用地使得流域生境质量呈现降低趋势,当前平均生境质量为历年最低(0.20).环境保护力度和人类活动剧烈程度的差异导致生境质量在空间上呈现出西部平原区(0.19)<东部丘陵山区(0.44)<南四湖湖区(0.81)的分布特征.近35 a来生境稀有度(即生境保存完整性指数)较高的区域主要是湖区主体和流域东部丘陵山区,但部分边缘湖区生境稀有度指数却极低,受人类活动干扰剧烈,主要原因在于沿湖渔业养殖和农业活动.定量评估湖区退耕还林还湿和流域丘陵旱地退耕还林2种政策情景对生境质量的改善效果,结果表明湖区退耕还湿还林能使湖区生境质量上升9.21%,而丘陵旱地退耕还林可使流域平均生境质量提高16.7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VEST-Habitat Quality模型 南四湖流域 土地利用变化 生境质量 生境稀有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四湖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时空特征 被引量:4
6
作者 初翠翠 廉丽姝 +1 位作者 于淼 于凤硕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17-423,共7页
基于土地利用空间分析指标和图谱方法,利用五期土地利用数据,结合GIS和RS技术,得出南四湖流域1990?2010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时空特征:(1)1990?2010年南四湖流域土地利用方式以耕地、城乡建设用地和水域为主,流域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与... 基于土地利用空间分析指标和图谱方法,利用五期土地利用数据,结合GIS和RS技术,得出南四湖流域1990?2010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时空特征:(1)1990?2010年南四湖流域土地利用方式以耕地、城乡建设用地和水域为主,流域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与流域内地形密切相关。(2)近20年流域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为0.39%,总体变化速度较缓慢。其中,南四湖流域未利用地的减少速度最快,是该流域土地利用变化最独特的特征。(3)流域内各土地类型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相互转换,城乡建设用地占用耕地是各阶段土地利用类型转换的主要特点,集中分布在流域内的各个县域;82.39%的未利用地在1990?1995年转化为人工水域,主要分布在南四湖湿地自然保护区;耕地与林地和草地之间的相互转换主要发生在流域东部的多山地丘陵地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时空特征 南四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四湖流域近45a水质净化服务功能的时空演变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5
7
作者 叶敦雨 孙小银 单瑞峰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990-998,共9页
研究区域生态系统的水质净化服务功能的时空变化趋势及其驱动因素可以更加有效地保护流域水环境和合理开展土地利用规划。以南四湖流域1975-2020年9期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以流域氮、磷输出负荷表征水质净化服务功能,运用InVEST-Nutrient... 研究区域生态系统的水质净化服务功能的时空变化趋势及其驱动因素可以更加有效地保护流域水环境和合理开展土地利用规划。以南四湖流域1975-2020年9期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以流域氮、磷输出负荷表征水质净化服务功能,运用InVEST-Nutrient Delivery Ratio(NDR)模型模拟流域1975-2020年水质净化服务功能的时间变化趋势,并利用GIS空间统计分析、景观格局分析和地理探测器等探讨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和其他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对水质净化服务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1975-2020年近45 a中南四湖流域氮、磷输出量呈先增加后减少再增加趋势;空间上,2020年流域西部平原地区氮、磷输出量较高,流域北部次之,流域东南部最低;相关分析表明,林地、草地对流域氮、磷输出起拦截阻滞作用,建设用地则对流域氮、磷输出起促进作用;景观格局指数分析表明,平均形状指数(SHAPE_MN)、平均相似度指数(SIMI_MN)、斑块结合度(COHESION)、蔓延度指数(CONTAG)和景观形状指数(LSI)等景观指数对氮、磷输出起促进作用,散布与并列指数(IJI)、平均聚集指数(CONTIG_MN)和平均核心斑块指数(CAI_MN)等则对氮、磷输出起阻滞作用。地理探测器分析表明,建设用地是水质净化服务功能的主要控制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VEST-NDR模型 土地利用 景观格局 南四湖流域 地理探测器 水质净化服务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省白马河沿岸耕地表层及剖面重金属和碳、氮含量的空间分布及风险评价 被引量:1
8
作者 樊玉娜 孙小银 +4 位作者 高程程 王思婵 廉心怡 解昕昕 刘一飞 《山东农业科学》 2018年第4期52-58,共7页
本试验以山东省白马河沿岸耕地为研究对象,调查分析各耕地表层及剖面中重金属(Cr、Cu、Mn、Ni、Pb、Zn)含量与碳氮含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并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Ei)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I)对其进行风险评价。研究结果显示,该区耕地土壤Cr... 本试验以山东省白马河沿岸耕地为研究对象,调查分析各耕地表层及剖面中重金属(Cr、Cu、Mn、Ni、Pb、Zn)含量与碳氮含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并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Ei)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I)对其进行风险评价。研究结果显示,该区耕地土壤Cr、Cu、Ni、Pb元素含量均低于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二级标准限制值,有个别剖面Zn元素含量略高,Mn元素低于《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征求意见稿)》标准值;耕地剖面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平均值范围在12.97~20.59之间,整体基本处于轻微生态风险水平;耕作层有机碳含量较小,碳氮比介于0.90~12.64范围内且多数在10以下,表明土壤矿化作用强。在治理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同时,应注意土壤中各元素含量的均衡,提高耕地土壤生产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表层 耕地剖面 重金属 碳氮比 空间分布 风险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马河流域除草剂及其代谢产物的时空分布特征与生态风险评价 被引量:3
9
作者 叶敦雨 孙小银 +1 位作者 赵忠强 孙佳瑶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74-81,共8页
[目的]探讨典型除草剂阿特拉津(ATR)及其代谢产物脱乙基阿特拉津(DEA)、脱异丙基阿特拉津(DIA)在作物生长季(6—9月)的污染特征以及时空变化,为农业小流域除草剂的管理、使用与保护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白马河流域沿程设立18个采... [目的]探讨典型除草剂阿特拉津(ATR)及其代谢产物脱乙基阿特拉津(DEA)、脱异丙基阿特拉津(DIA)在作物生长季(6—9月)的污染特征以及时空变化,为农业小流域除草剂的管理、使用与保护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白马河流域沿程设立18个采样点,基于实地监测和室内分析,探讨污染物的时空变化特征,并运用熵值法进行生态风险评价。[结果](1)所有采集水样中均有ATR及代谢产物检出,其中ATR在6—7月的地表水样中100%检出,8—9月检出率稍有下降,代谢产物DEA,DIA在前两月检出率较低,后两月检出率增加。(2)白马河污染物空间分布表明,各污染物浓度最高值大多出现于河流上游和中游,下游浓度均相对较低。这可能与河流下游河道宽阔、水流量大、稀释作用较强有关。(3)生态风险评价结果显示ATR,DEA和DIA风险等级均为中等,其原因是该河流的水负荷低,稀释能力不足。[结论]相对于大流域,白马河作为典型农业流域的小支流,水量小、稀释能力不足,造成污染的生态风险高于许多大流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特拉津 代谢产物 农业小流域 生态风险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WAT模型的泗河流域除草剂迁移模拟 被引量:6
10
作者 徐燕 孙小银 +2 位作者 刘飞 樊玉娜 蒋斋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3959-3966,共8页
泗河流域农药污染对南四湖湖泊乃至南水北调工程具有重要的影响,为了解流域农药迁移过程并对其采取治理措施,本研究在泗河流域通过实地采样与调查、室内实验分析、数据统计等手段,借助SWAT模型对流域除草剂阿特拉津及其代谢产物进行迁... 泗河流域农药污染对南四湖湖泊乃至南水北调工程具有重要的影响,为了解流域农药迁移过程并对其采取治理措施,本研究在泗河流域通过实地采样与调查、室内实验分析、数据统计等手段,借助SWAT模型对流域除草剂阿特拉津及其代谢产物进行迁移模拟.结果表明,除草剂输出与流域径流量有很高的相关性,输出时间以7~8月份为主,输出量占全年的69%以上.且受河道长度、耕地分布等因素的影响,阿特拉津的输出量以东部上游地区和中部地区为主,流域出水口处的阿特拉津输出量居中等水平;阿特拉津代谢产物DEA和DIA的输出量的空间分布相似,以下游流域出口处和中部地区为主.本研究可为流域除草剂迁移治理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特拉津 DEA DIA SWAT模型 泗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条浒苔与玉米秸秆热解特性及所制生物炭性质对比 被引量:4
11
作者 张兴源 单瑞峰 +4 位作者 孙小银 刘飞 王萍 张子彤 张振北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847-851,共5页
为探讨沿海绿潮藻类浒苔的资源化利用潜力,应用热重- 差示扫描量热技术(T G -D S C )对条浒苔(Enteromorpha compressa)和玉米( Zea m ays)結秆的热解特性及其在不同温度下制成的生物炭的性质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条浒苔与玉米秸秆... 为探讨沿海绿潮藻类浒苔的资源化利用潜力,应用热重- 差示扫描量热技术(T G -D S C )对条浒苔(Enteromorpha compressa)和玉米( Zea m ays)結秆的热解特性及其在不同温度下制成的生物炭的性质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条浒苔与玉米秸秆热解特性有较大差异,条浒苔热稳定性较差,热解反应温度低,制备相同热解温度的生物炭需热量较少.对2 种材料所制备生物炭的性质分析表明,条浒苔基生物炭的w ( 碳)为33. 47%-37. 8 6 % ,仅为玉米秸秆基生物炭含量的49. 07%-65. 4 1 % ,其芳香化合程度、比表面积均低于相同热解温度下玉米秸秆基生物炭;但条浒苔基生物炭灰分和氮含量却远高于玉米秸秆基生物炭,分别是玉米秸秆基生物炭的3. 83-4.53 和6. 39-30. 33 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条浒苔 玉米秸秆 热解 生物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类型生物炭理化特性及其对土壤持水性的影响 被引量:12
12
作者 单瑞峰 宋俊瑶 +3 位作者 邓若男 李珺 刘润艺 孙小银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2017年第5期63-68,共6页
[目的]对比分析不同原料制备的生物炭的理化性质及其对土壤持水性的影响,为选择合适的生物炭改良和修复土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鸡粪、浒苔及稻草为原料,分高、中、低3种不同温度制备生物炭,运用元素分析、盆栽培养等试验研究其特性... [目的]对比分析不同原料制备的生物炭的理化性质及其对土壤持水性的影响,为选择合适的生物炭改良和修复土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鸡粪、浒苔及稻草为原料,分高、中、低3种不同温度制备生物炭,运用元素分析、盆栽培养等试验研究其特性。[结果]稻草中C,H及灰分的含量较高,鸡粪中N含量较高,浒苔中C含量低,O含量较高;而在制备的生物炭中,鸡粪基生物炭C和N含量较高,浒苔基生物C含量却比较低。另外,3种类型生物炭的H/C摩尔比值随着热解温度的升高而逐渐降低,C/N比随着热解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不同原料制备的生物炭pH值随着热解温度的升高而增大,pH值从6.82~8.35升高至9.33~10.29;3种类型的生物炭pH值随着灰分含量的增大而增大,但增长速率不同,稻草基生物炭>浒苔基生物炭>鸡粪基生物炭。并且,随着热解温度的升高,鸡粪、浒苔及稻草基生物炭引起土壤持水性逐渐增强。[结论]在土壤提供营养成分方面,鸡粪基生物炭显然更具优势,而且在促进土壤持水性方面,鸡粪生物炭也相对更强一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理化特性 元素分析 盆栽试验 持水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近红外光谱快速分析生物炭性质 被引量:2
13
作者 单瑞峰 孙小银 +1 位作者 王萧 甄书仙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82-287,共6页
为了快速分析不同热解温度条件下制备的生物炭性质的差异,以玉米秸秆为原料,应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并结合偏最小二乘和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回归方法对300、400、500和600℃条件下制备的生物炭性质进行预测,采用主成分分析和线性判别分析对... 为了快速分析不同热解温度条件下制备的生物炭性质的差异,以玉米秸秆为原料,应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并结合偏最小二乘和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回归方法对300、400、500和600℃条件下制备的生物炭性质进行预测,采用主成分分析和线性判别分析对生物炭的热解温度进行判别。结果表明,所建方法对于灰分、固定碳、C和H的预测效果较好,预测均方根误差和剩余预测偏差分别为0.024 2、0.029 9、0.016 9、0.001 7和1.32、3.50、3.44、5.66,其决定系数分别为0.974 2、0.912 6、0.912 5及0.927 4。线性判别分析对生物炭热解温度的判别准确度为100%。相对于湿化学方法,近红外光谱技术分析生物炭的性质具有快速、无损等特点,该方法的建立对于生物炭的广泛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热解温度 近红外光谱 理化性质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近红外光谱技术的日照绿茶茶鲜叶模型的优化 被引量:7
14
作者 单瑞峰 甄书仙 +4 位作者 陈瑶 王萧 刘丽媛 华承彬 张淑琪 《分析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80-84,共5页
建立一种茶鲜叶中茶多酚含量的快速测定方法。采取日照市2个主要茶叶产区60个茶园的茶鲜叶,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建立优化模型进行预测。茶多酚的参考值采用国家标准方法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采用Savitzky-Golay平滑和... 建立一种茶鲜叶中茶多酚含量的快速测定方法。采取日照市2个主要茶叶产区60个茶园的茶鲜叶,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建立优化模型进行预测。茶多酚的参考值采用国家标准方法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采用Savitzky-Golay平滑和一阶导数处理光谱,能够有效消除光谱中的噪音及非目标因素的影响。遗传算法(Genetic Algorithm,GA)选择了针对目标组分茶多酚的200个信息变量,简化了模型。同时,采用主成分回归(PCR)和偏最小二乘(PLS)两种建模方法进行预测,其预测均方根误差(RMSEP)及剩余预测偏差(RPD)分别为0.6158、0.6743和4.7238、4.3141;决定系数(R2)分别为0.9514和0.945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红外光谱 日照绿茶 茶鲜叶 茶多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农作物秸秆生物炭性质及其对重金属铅的吸附特性研究 被引量:9
15
作者 李赟 孙宵琦 +3 位作者 于瑞雪 房晓茹 陈甜甜 单瑞峰 《山东农业科学》 2018年第9期78-82,共5页
以大豆秸秆、高粱秸秆为原料,在350、500、650℃条件下,限氧控温制备生物炭,探讨不同类型生物炭性质及其对溶液中重金属Pb2+的吸附特性;利用2种等温吸附模型(Langmuir、Freundlich模型)研究了不同类型生物炭对Pb2+的吸附行为。结果表明... 以大豆秸秆、高粱秸秆为原料,在350、500、650℃条件下,限氧控温制备生物炭,探讨不同类型生物炭性质及其对溶液中重金属Pb2+的吸附特性;利用2种等温吸附模型(Langmuir、Freundlich模型)研究了不同类型生物炭对Pb2+的吸附行为。结果表明:不同热解温度下的大豆、高粱生物炭,其灰分、挥发分及固定碳存在一定的差异性;随着热解温度的升高,生物炭对Pb2+的吸附性能增强。大豆生物炭对Pb2+的吸附量明显大于高粱生物炭;采用Langmuir和Freundlich分别对吸附数据进行拟合,两种生物炭的吸附行为更符合Freundlich模型,且属于线性等温吸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农作物秸秆 重金属铅 吸附 热解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