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80岁及以上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的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7
1
作者 徐伟 李辉萍 +6 位作者 王振 贺国华 胡珏 童洋萍 李芳毅 宋康平 刘新峰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507-511,共5页
目的 探讨年龄≥80岁的急性脑梗死(ACI)患者静脉溶栓(IVT)治疗的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6年1月~2021年3月在长沙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接受IVT治疗的老年ACI患者397例,分为≥80岁组92例和60~79岁组305例。比较2组临床资料和预后... 目的 探讨年龄≥80岁的急性脑梗死(ACI)患者静脉溶栓(IVT)治疗的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6年1月~2021年3月在长沙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接受IVT治疗的老年ACI患者397例,分为≥80岁组92例和60~79岁组305例。比较2组临床资料和预后。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评估症状性出血转化(SHT)以及3个月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与60~79岁组比较,≥80岁组冠心病、心房颤动、心力衰竭、SHT、卒中相关性肺炎(SAP)比例,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3个月改良的Rankin量表评分明显升高,良好预后比例和血清白蛋白水平明显降低(P<0.05,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基线NIHSS评分5~14分、基线NIHSS评分≥15分、SHT、心力衰竭及SAP是3个月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P<0.01)。基线NIHSS评分≥15分(OR=1.414,95%CI:1.150~1.740,P<0.01),血清白蛋白水平(OR=0.836,95%CI:0.745~0.937,P<0.01)是SHT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年龄≥80岁不是SHT以及3个月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基线NIHSS评分、SHT、心力衰竭以及SAP是老年ACI患者IVT治疗3个月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年龄≥80岁并不是SHT以及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血栓溶解疗法 冠心病 心房颤动 心力衰竭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人工智能系统预测脑梗死静脉溶栓后的出血转化 被引量:4
2
作者 徐伟 李辉萍 +6 位作者 贺国华 胡珏 童洋萍 徐桂兰 曾文高 刘新峰 王振 《中国卫生统计》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50-253,共4页
目的利用人工智能系统建立一个有效的预测模型,对脑梗死静脉溶栓后的出血转化进行早期预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9年11月南华大学附属长沙中心医院前瞻性注册登记的静脉溶栓患者的资料。收集患者的人口学、临床、理化及影像学... 目的利用人工智能系统建立一个有效的预测模型,对脑梗死静脉溶栓后的出血转化进行早期预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9年11月南华大学附属长沙中心医院前瞻性注册登记的静脉溶栓患者的资料。收集患者的人口学、临床、理化及影像学指标共53项,利用单因素判别分析建立单因素模型,利用逻辑回归(LR)、朴素贝叶斯(NB)、随机森林(RF)、人工神经网络多层感知机(MLP)建立多因素预测模型,对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的出血转化进行预测。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评判预测模型好坏。结果本研究共纳入283例患者,其中有27例出现出血转化,出血转化率为9.5%。单因素模型中,以年龄作为预测因子的模型预测效果最好,其AUC为0.74,当选择76岁为截断值时,其敏感度为67%,特异度为72%。多因素模型中,RF模型预测效果最好,其AUC为0.90,灵敏度为0.85、特异度为0.89;LR模型的AUC为0.87,灵敏度为0.89、特异度为0.85;NB模型的AUC为0.87,灵敏度为0.76、特异度为0.86;MLP模型的AUC为0.82,灵敏度为0.81、特异度为0.78。结论基于人工智能的RF模型效果优于其他模型,可用作医学辅助诊断系统来预测脑梗死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出血转化 静脉溶栓 脑梗死 随机森林 逻辑回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