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清白蛋白水平与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6
1
作者 徐伟 李辉萍 +6 位作者 贺国华 胡珏 童洋萍 易海波 郭洪权 刘新峰 王振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84-288,共5页
目的探讨血清白蛋白水平与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9年11月南华大学附属长沙中心医院连续注册登记的静脉溶栓患者327例,根据血清白蛋白水平的三分位数分为低水平组112例(血清白蛋白26.6~41.5 g... 目的探讨血清白蛋白水平与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9年11月南华大学附属长沙中心医院连续注册登记的静脉溶栓患者327例,根据血清白蛋白水平的三分位数分为低水平组112例(血清白蛋白26.6~41.5 g/L),中水平组116例(血清白蛋白41.6~45.0 g/L),高水平组99例(血清白蛋白45.1~57.0 g/L)。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资料,将血清白蛋白分别当做连续变量和分类变量,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用ROC曲线评估血清白蛋白对出血转化的预测价值。结果3组出血转化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6.1%vs 6.0%vs 2.0%,P=0.000),且低水平组出血转化发生率明显高于中水平组及高水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校正混杂因素后,将血清白蛋白作为连续变量时,其与出血转化显著相关(OR=0.80,P=0.001);将血清白蛋白作为三分类变量时,以低水平组为参照,高水平组和中水平组均与出血转化显著相关(OR=0.09,P=0.016;OR=0.34,P=0.073;P趋势=0.007)。用血清白蛋白预测出血转化单因素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3(95%CI:0.61~0.82),最佳临界值为38.1 g/L,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1.67%和66.67%。多因素预测模型中,含血清白蛋白模型的AUC(0.88)较不含血清白蛋白模型的AUC(0.82)提高了7.3%。结论低水平血清白蛋白可能是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的一个独立预测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清白蛋白 脑梗死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出血 静脉溶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后远隔部位脑出血的临床特征和预后分析 被引量:6
2
作者 王振 徐伟 +7 位作者 贺国华 胡珏 冯铁桥 童洋萍 徐桂兰 肖慧 易海波 宋治 《中国卒中杂志》 2021年第7期680-686,共7页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后发生远隔部位脑出血(remoteparenchymalhemorrhage,rPH)的临床特征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20年4月在长沙市中心医院静脉溶栓后发生rPH患者的资料,探讨r PH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以及90 d时功...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后发生远隔部位脑出血(remoteparenchymalhemorrhage,rPH)的临床特征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20年4月在长沙市中心医院静脉溶栓后发生rPH患者的资料,探讨r PH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以及90 d时功能预后(良好预后定义为mRS<2分)。结果共纳入静脉溶栓患者376例,发生出血转化的患者共31例(8.2%),其中发生rPH患者10例,r PH在所有静脉溶栓患者中的发生率为2.7%,占全部出血转化的32.3%。在10例rPH患者,男性9例(90.0%),平均年龄69.5±8.6岁,溶栓前NIHSS评分为4.5(3~9)分;6例患者溶栓前CT平扫上有陈旧性梗死病灶,5例患者磁共振FLAIR序列提示有中重度脑白质疏松;2例患者伴有出血灶对侧颈内动脉起始部重度狭窄,2例患者溶栓后纤维蛋白原浓度明显下降;8例患者为脑叶r PH,2例为深部rPH;出血量<5 mL者6例,6~10 mL者2例,>10 mL者2例。8例rPH-1型患者中6例(60.0%)90 d功能预后良好,另外2例(20.0%)预后不良(mRS分别为3分和4分);2例(20.0%)rPH-2型患者均死亡。结论rPH是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后一种少见的并发症,发病机制可能与梗死灶内出血不同,多位于脑叶,r PH-2型患者预后差,病死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隔部位脑出血 静脉溶栓 脑梗死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