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巨噬细胞极化在人翼状胬肉发病中的作用研究
1
作者 卢警 黄琼 +5 位作者 王智 卢芳芳 夏世刚 费志刚 邓丽菁 肖启国 《海南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2-108,共7页
目的:研究巨噬细胞极化在人翼状胬肉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收集2023年6月~2024年4月在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眼科就诊,符合纳入标准的翼状胬肉标本48例(48眼),其中静止期、进展期翼状胬肉各24例,另选择捐献眼球获取的正常球结膜24例作... 目的:研究巨噬细胞极化在人翼状胬肉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收集2023年6月~2024年4月在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眼科就诊,符合纳入标准的翼状胬肉标本48例(48眼),其中静止期、进展期翼状胬肉各24例,另选择捐献眼球获取的正常球结膜24例作对照组。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HE)染色,评估各组标本病理学形态改变;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和抗炎因子白细胞介素-10(IL-10)的表达情况;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法检测M1型标志物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和M2型标志物精氨酸酶1(Arg-1)RNA的相对表达量;免疫荧光染色检测M1型标志物白细胞分化抗原68(CD68)和M2型标志物白细胞分化抗原206(CD206)的表达情况。结果:HE染色显示翼状胬肉组织中上皮细胞层数增加,且伴有大量新血管的形成和炎性细胞的浸润,进展期表现更加明显。ELISA检测显示,与对照组相比,翼状胬肉组中炎症因子表达升高,且进展期组升高更显著;抗炎因子表达下降,且进展期组下降更明显(P<0.05)。RT-qPCR检测及免疫荧光染色显示,与对照组相比,翼状胬肉组中M1型极化标志物和M2型极化标志物表达均升高,其中进展期M1型标志物升高更明显,而静止期M2型标志物升高更明显(P<0.05)。结论:巨噬细胞极化参与人翼状胬肉发展,其机制可能与巨噬细胞极化失衡,加重眼表炎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噬细胞极化 翼状胬肉 炎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方野菊花眼贴对蓝光诱导小鼠睑板腺功能异常的防治作用及其机制
2
作者 李勇 黄彩虹 +5 位作者 李清坚 王玉倩 吕雨霏 张兆强 胡皎月 刘祖国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7-128,共12页
目的探讨复方野菊花眼贴对蓝光诱导小鼠睑板腺功能异常的防治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64只15周龄雄性C57BL/6J小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2个部分,每部分32只,分别进行预防实验和治疗实验。预防实验和治疗实验各32只小鼠分别按照随机数字随... 目的探讨复方野菊花眼贴对蓝光诱导小鼠睑板腺功能异常的防治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64只15周龄雄性C57BL/6J小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2个部分,每部分32只,分别进行预防实验和治疗实验。预防实验和治疗实验各32只小鼠分别按照随机数字随机分为正常组、蓝光组、溶剂组和眼贴组,每组8只。预防实验中,除正常组外,各组小鼠采用波长460 nm、光照度2000 lx的蓝光,每天暴露6 h,连续暴露15 d建立小鼠睑板腺功能异常模型;溶剂组和眼贴组每天在蓝光暴露前和暴露后,分别用相对应眼贴敷贴预防25 min,连续15 d,蓝光组仅接受蓝光暴露15 d处理,并于第15天行睑板腺开口照相观察小鼠睑板腺功能。治疗实验中,除正常组外,各组小鼠均采用上述方法建立小鼠睑板腺功能异常模型,溶剂组和眼贴组在结束15 d的蓝光暴露后,每天早上和下午分别用相对应眼贴敷贴治疗25 min,连续15 d,蓝光组置于标准环境中观察15 d,并在第15天行睑板腺开口照相观察小鼠睑板腺功能变化。预防实验及治疗实验的各组小鼠在处理完成后进行离体睑板腺拍照、油红O染色、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小鼠睑板腺组织学变化;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各组睑板腺组织中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γ干扰素(IFN-γ)mRNA相对表达量;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睑板腺组织中核因子(NF)-κB和磷酸化NF-κB(p-NF-κB)蛋白的表达,评估复方野菊花眼贴对蓝光诱导小鼠睑板腺炎症的改善程度。结果与正常组相比,蓝光组暴露后15 d小鼠睑板腺开口阻塞数量逐渐增加,睑板腺下睑相对剩余面积逐渐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预防实验中,眼贴组睑板腺开口阻塞数量为1.833±0.753,明显少于溶剂组的3.667±1.033,眼贴组睑板腺下睑相对剩余面积为0.718±0.091,明显大于溶剂组的0.624±0.13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苏木精-伊红染色结果显示,蓝光组和溶剂组睑板腺有炎性细胞浸润;眼贴组无炎性细胞浸润,腺泡形态接近正常组;油红O染色结果显示各组睑板腺均无明显脂质沉积。眼贴组IL-1β、IL-6、TNF-α、IFN-γmRNA相对表达量明显低于溶剂组,眼贴组NF-κB、p-NF-κB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低于溶剂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实验中,眼贴组和溶剂组的睑板腺开口阻塞数量分别为4.333±1.211和4.833±1.722,睑板腺下睑相对剩余面积分别为0.572±0.151和0.588±0.154,2个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苏木精-伊红染色结果显示,蓝光组和溶剂组睑板腺有炎性细胞浸润,眼贴组无炎性细胞浸润,腺泡形态接近正常组;油红O染色结果显示各组睑板腺均无明显脂质沉积。眼贴组IL-1β、IL-6、IFN-γmRNA相对表达量明显低于溶剂组,眼贴组NF-κB、p-NF-κB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低于溶剂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复方野菊花眼贴可通过抑制NF-κB信号通路减轻睑板腺组织炎症反应,对蓝光诱导的睑板腺功能异常具有防治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炎症 蓝光 睑板腺功能异常 复方野菊花眼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苦参碱对大鼠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增生及VEGF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0
3
作者 蒋瑶祁 彭辉灿 +2 位作者 肖启国 李萍 杨杰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48-52,共5页
目的探讨苦参碱(Ma)对体外培养的大鼠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增生抑制及对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原代培养大鼠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噻唑蓝比色法(MTT)检测不同质量浓度的Ma对其增生的抑制作用。将培养的细胞分为... 目的探讨苦参碱(Ma)对体外培养的大鼠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增生抑制及对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原代培养大鼠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噻唑蓝比色法(MTT)检测不同质量浓度的Ma对其增生的抑制作用。将培养的细胞分为对照组、Ma(40mg/L)组、高糖(25mmol/L)组、Ma+高糖组4组。免疫细胞化学和Westernblot法检测细胞VEGF的表达。结果一定质量浓度范围内Ma可抑制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增生(P<0.05),48h内呈质量浓度依赖性。与对照组和高糖组相比,Ma组48h后,VEGF表达明显下降(P<0.05),与对照组相比,高糖组VEGF的表达明显增加(P<0.05)。结论Ma可抑制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增生,抑制主要是通过下调VEGF表达而发生作用的,Ma对高糖引起的VEGF表达上调同样也有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参碱 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免疫细胞化学 免疫印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樱子通过增加Bcl-2/Bax表达比抑制大鼠糖尿病性白内障晶状体上皮细胞的凋亡 被引量:7
4
作者 周俊 何湘珍 肖启国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14-317,共4页
目的探讨金樱子对糖尿病性白内障大鼠晶状体上皮细胞(lens epithelial cells,LEC)凋亡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治疗组,每组各20只。对照组常规饲料喂养,采用链脲佐菌素(60 mg·kg-1)诱发建立糖尿病... 目的探讨金樱子对糖尿病性白内障大鼠晶状体上皮细胞(lens epithelial cells,LEC)凋亡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治疗组,每组各20只。对照组常规饲料喂养,采用链脲佐菌素(60 mg·kg-1)诱发建立糖尿病性白内障模型,治疗组在糖尿病性白内障建立的同时按400 mg·kg-1体质量给予金樱子灌胃。STZ注射后4周、8周、12周时观察晶状体混浊度的变化情况,同时采用TUNEL检测LEC凋亡,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LEC Bcl-2、Bax蛋白的表达,RT-PCR检测Bcl-2、Bax基因的表达。结果 STZ注射后12周时,模型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大鼠体质量分别为(151.90±2.38)g、(412.99±2.17)g和(464.01±2.47)g,模型组明显低于治疗组和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STZ注射后4周时,治疗组、对照组、模型组血糖分别为(9.11±2.32)mmol·L-1、(3.83±0.79)mmol·L-1、(20.31±3.23)mmol·L-1,对照组与模型组、治疗组与模型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12周时,治疗组和对照组血糖分别为(5.62±1.25)mmol·L-1、(4.12±1.09)mmol·L-1,较模型组(25.02±2.27)mmol·L-1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在STZ注射后4周、8周、12周时,治疗组大鼠晶状体混浊程度均高于对照组,但明显低于模型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STZ注射后4周、8周、12周时,模型组LEC凋亡率分别为(8.35±1.20)%、(13.05±1.39)%、(23.69±1.88)%,而治疗组分别为(4.78±1.41)%、(6.08±0.95)%、(10.06±1.66)%,对照组分别为(1.18±0.16)%、(2.15±0.25)%、(3.53±0.65)%,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LEC的Bcl-2蛋白和基因表达降低,Bax蛋白和基因表达上调,Bcl-2/Bax mRNA比值下降,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LEC的Bcl-2蛋白和基因表达增加,Bax蛋白和基因表达下调,Bcl-2/Bax mRNA比值明显增加,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Bcl-2蛋白表达降低,Bax蛋白表达升高(P<0.05);而Bcl-2基因、Bax基因、Bcl-2/Bax mRNA比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金樱子通过增加Bcl-2/Bax表达比抑制大鼠糖尿病性白内障LEC的凋亡,延缓糖尿病性白内障的发生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樱子 糖尿病性白内障 凋亡 Bcl-2蛋白 BAX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并发性白内障972例病因分析及临床特点 被引量:6
5
作者 谭叶辉 张广斌 +3 位作者 邵毅 陈伟 毛祖红 肖启国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936-939,共4页
目的探讨我国南方地区并发性白内障的发病原因及其临床特点,以便更好地开展防盲治盲工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08年1月在我院住院并手术治疗的972例(1322眼)并发性白内障患者的临床资料,白内障术后随访6个月以上。结果972例(132... 目的探讨我国南方地区并发性白内障的发病原因及其临床特点,以便更好地开展防盲治盲工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08年1月在我院住院并手术治疗的972例(1322眼)并发性白内障患者的临床资料,白内障术后随访6个月以上。结果972例(1322眼)并发性白内障患者中,各类病因在所有手术眼中所占的比例以葡萄膜炎最高占28.90%(382眼),其次为青光眼20.65%(273眼),其余常见病因依次为感染性角膜病14.75%(195眼),视网膜脱离及玻璃体术后13.62%(180眼),高度近视9.38%(124眼)等。经手术治疗后,除7眼术后出现并发症视力较差,31眼检查不合作外,其余1284眼(97.02%)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视力提高率为97.13%。其中矫正视力≥0.2者873眼(66.04%),≥0.6者287眼(21.71%)。结论葡萄膜炎、青光眼和感染性角膜病是我国南方地区并发性白内障最常见的病因。术前根据并发性白内障不同的病因制定个体化的手术方案,术中运用不同的手术技巧,术后仍可取得较为理想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并发性白内障 病因 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睫状神经营养因子在形觉剥夺性弱视猫大脑视皮层的表达及其作用 被引量:2
6
作者 王智 何湘珍 +2 位作者 肖启国 费志刚 李曦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800-804,共5页
背景研究证实,睫状神经营养因子(CNTF)能够增强多种神经元的存活能力,影响神经元的分化,参与视神经损伤后的修复,并在视路发育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但目前关于CNTF与视觉发育期弱视形成问关系的研究尚少。目的检测CNTF在形觉剥夺... 背景研究证实,睫状神经营养因子(CNTF)能够增强多种神经元的存活能力,影响神经元的分化,参与视神经损伤后的修复,并在视路发育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但目前关于CNTF与视觉发育期弱视形成问关系的研究尚少。目的检测CNTF在形觉剥夺性弱视猫大脑视皮层中的表达及其与弱视眼形成的关系。方法选取4周龄清洁级健康家猫12只,按配对比较法随机平均分为正常组和单眼形觉剥夺性弱视组。单眼形觉剥夺性弱视组猫采用单眼(右眼)上下睑缘缝合法建立形觉剥夺性弱视模型,眼睑缝合16周后利用图形视觉诱发电位(P—VEP)鉴定弱视造模是否成功。然后在猫过度麻醉下沿垂直脑矢状轴切取两侧视皮层组织块制备成标本,用Nissl染色法观察视皮质中神经元形态,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对2个组猫大脑视皮层17区CNTF在视皮层I~Ⅵ层中的表达进行定位和定量研究。结果P—VEP结果显示,与正常猫相比,剥夺眼P—VEP检查P1波振幅明显下降[(6.11±1.56)μV vs.(11.42±1.92)μV,隐含时明显延长[(75.77±9.83)ms vs.(58.56±7.17)m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272、3.464,P〈0.05),证实剥夺眼已产生弱视。Nissl染色表明,单眼形觉剥夺性弱视组视皮层神经元数目较正常组减少,细胞变圆、体积变小、细胞质突起变短,部分细胞核变小、变暗,Nissl小体的表达不如正常组清晰。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表明,正常组和单眼形觉剥夺性弱视组视皮层17区Ⅰ~Ⅵ层均可见CNTF免疫阳性神经元存在,而以Ⅱ~Ⅳ层表达量较多。单眼形觉剥夺性弱视组视皮层17区Ⅱ~Ⅳ层的CNTF阳性细胞数较正常组明显下降[Ⅱ层:(95.93±8.24)个vs.(116.25±6.52)个;Ⅲ层:(102.65±7.45)个vs.(125.23±8.21)个;Ⅳ层:(110.65±6.85)个vs.(139.54±4.26)个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737、4.989、8.773,P〈0.05);单眼形觉剥夺性弱视组视皮层17区Ⅱ~Ⅳ层的CNTF阳性细胞灰度值明显低于正常组(Ⅱ层:106.98±8.86vs.138.65±6.38;Ⅲ层:109.56±8.69vs.149.59±8.55;Ⅳ层:116.65±9.52vs.155.76±9.8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105、8.043、6.986,P〈0.05),而2个组视皮质17区Ⅰ、Ⅴ、Ⅵ层CNTF阳性细胞数和细胞灰度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NTF在单眼形觉剥夺性弱视猫大脑视皮层17区表达下降,可能参与弱视的发生发展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睫状神经营养因子 形觉剥夺性弱视 视皮层 视觉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密蒙花提取物对高糖下人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增生及VEGF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3
7
作者 夏世刚 彭辉灿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798-799,共2页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糖尿病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其病理特征为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能特异性地作用于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是最直接的眼...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糖尿病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其病理特征为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能特异性地作用于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是最直接的眼内新生血管形成因子之一。密蒙花是用于治疗眼部疾病的一种中药,具有维生素P样作用,能降低皮肤和小肠血管的通透性及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细胞增生 VEGF表达 人视网膜 花提取物 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LR-2、TLR-4与大鼠角膜碱烧伤早期炎症反应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周芳 肖启国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30-234,共5页
目的动态观察大鼠角膜碱烧伤后Toll样受体-2(Toll like-receptor 2,TLR-2)、Toll样受体-4(Toll like-receptor 4,TLR-4)与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的表达情况... 目的动态观察大鼠角膜碱烧伤后Toll样受体-2(Toll like-receptor 2,TLR-2)、Toll样受体-4(Toll like-receptor 4,TLR-4)与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的表达情况及变化规律,分析Toll样受体家族(Toll like-receptor familys,TLRs)与炎性因子IL-1β、TNF-α的表达是否存在相关关系。方法选用健康SPF级SD大鼠40只,右眼为烧伤实验眼,左眼为正常对照眼,用浓度为1 mol·L-1Na OH建立Ⅲ级角膜碱烧伤模型(模型建立时及模型建立后出现大鼠角膜烧伤程度不是Ⅲ级、大鼠角膜穿孔或前房积血等情况,均予以剔除,最后随机选取32只符合条件的大鼠进行后续实验),随机分为碱烧伤后3d组、7d组、14d组、21d组,每组8眼。分别在模型制作后观察大鼠眼前节,评估其角膜炎症指数,然后摘取大鼠眼球,行HE染色,计算炎症细胞数,同时用Western blot蛋白检测法检测大鼠角膜中TLR-2、TLR-4、IL-1β、TNF-α表达情况,分析各组差异,评估TLRs与炎性因子的相关性。结果在正常大鼠角膜中可检测到TLR-2、TLR-4、IL-1β、TNF-α蛋白少量表达,碱烧伤后其表达量增加,并于碱烧伤后7d达到峰值,以后逐渐递减,各组间(3d组、7d组、14d组、21d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相关性分析:TLR-2与IL-1β(r=0.986,P<0.05)、TNF-α(r=0.986,P<0.05)的表达量呈正相关,TLR-4与IL-1β(r=0.975,P<0.05)、TNF-α(r=0.990,P<0.05)的表达量亦呈正相关。结论TLRs参与并可能启动角膜碱烧伤的免疫炎症反应,介导炎性因子的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oll样受体-2 TOLL样受体-4 角膜 碱烧伤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年近视眼患者的屈光状态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袁满红 邓珍 肖启国 《眼科新进展》 CAS 2007年第2期129-131,共3页
目的通过统计行准分子激光屈光手术的患者术前检查的各项手术指标数据,分析其屈光状态,从而探讨影响近视度数(等值球镜度数)的因素。方法精确测量674例患者(1282眼)的各项术前指标,用SPSS软件包处理所测数据,进行相关的回归分析。结果67... 目的通过统计行准分子激光屈光手术的患者术前检查的各项手术指标数据,分析其屈光状态,从而探讨影响近视度数(等值球镜度数)的因素。方法精确测量674例患者(1282眼)的各项术前指标,用SPSS软件包处理所测数据,进行相关的回归分析。结果674例(1282眼)患者,年龄18~43岁,平均(25.0±5.85)岁;等值球镜-0.50~-24.00D,平均(-6.13±1.38)D。近视等值球镜度数(屈光度)与眼轴长度、晶状体厚度呈正相关(分别为r=0.631、0.078,P均<0.05);在中度近视组与平均角膜屈光力呈正相关(r=0.093,P<0.05),而在低、高度近视组与平均角膜屈光力无明显的相关性;与年龄和前房深度呈负相关(分别为r=-0.236、-0.140,P均<0.05);与角膜厚度、眼压无明显的相关性。结论眼轴长度、角膜屈光力、晶状体厚度、前房深度和年龄对近视度数(等值球镜度数)均有一定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视 屈光度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檗胺对兔急性高眼压视网膜损伤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曾凤 李红 钟佩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31-33,共3页
目的探讨小檗胺(berbamine,BER)对急性高眼压下视网膜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96只大耳白兔随机分6组:正常对照组,阴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组(VER),BER A、B、C组,后5组建立兔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术后分时段观察视网膜形态、厚度的变... 目的探讨小檗胺(berbamine,BER)对急性高眼压下视网膜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96只大耳白兔随机分6组:正常对照组,阴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组(VER),BER A、B、C组,后5组建立兔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术后分时段观察视网膜形态、厚度的变化,并测量视网膜细胞内Ca2+含量的变化。结果阳性对照组,BER A、B、C组视网膜早期水肿较轻,晚期视网膜内层厚度明显厚于阴性对照组,术后168h BER C组视网膜内层厚度为(104.82±0.87)μm、阳性对照组为(105.14±0.92)μm,与正常对照组(105.94±0.66)μm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造模后0h视网膜细胞中Ca2+含量开始升高,随再灌注时间延长呈逐渐增高趋势。BER组随再灌注时间的延长及药物浓度的增加,细胞内Ca2+含量逐渐减少,至术后168h,BER C组Ca2+含量为(45.35±0.48)μg·g-1,与正常对照组(44.61±0.84)μg·g-1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视网膜细胞内Ca2+超载,参与了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BER通过抑制Ca2+内流从而保护视网膜细胞,并呈浓度依赖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檗胺 急性高眼压 钙离子 视网膜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去上皮瓣与留上皮瓣Epi-LASIK矫治高度近视的临床疗效比较 被引量:2
11
作者 王春艳 袁满红 胡建荣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120-1124,共5页
背景准分子激光角膜表层屈光手术与准分子激光角膜板层切削术相比,前者无基质瓣的相关并发症,是目前矫正屈光不正较好的手术方式。角膜上皮瓣的保留与否及其对术后角膜上皮愈合时间、视力恢复等方面的影响受到关注。目的比较去上皮瓣... 背景准分子激光角膜表层屈光手术与准分子激光角膜板层切削术相比,前者无基质瓣的相关并发症,是目前矫正屈光不正较好的手术方式。角膜上皮瓣的保留与否及其对术后角膜上皮愈合时间、视力恢复等方面的影响受到关注。目的比较去上皮瓣和留上皮瓣机械法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Epi—LASIK)治疗高度近视的疗效。方法采用配对对照研究设计。收集高度近视患者30例60眼行Epi—LASIK,术中患者右眼采用去上皮瓣Epi—LASIK,左眼采用留上皮瓣Epi—LASIK,术后随访期为1个月。对术后1、3、5d术眼的刺激症状进行评分,观察去上皮瓣组和留上皮瓣组角膜愈合时间及裸眼视力;术后1个月对两种术式的裸眼视力、屈光状态、最佳矫正视力及haze分级情况进行比较。结果术后第1天去上皮瓣组与留上皮瓣组的角膜刺激症状评分分别为3.13±0.43和3.30±0.4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4,P〉0.05);术后第3天分别为1.20±0.75和3.47±0.51,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95,P〈0.01)。术后第1天去上皮瓣组与留上皮瓣组裸眼视力分别为0.59±0.12和0.58±0.11,术后第5天分别为0.69±0.08和0.67±0.09,二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39、0.84,P〉0.05);但术后第3天去上皮瓣组裸眼视力明显好于留上皮瓣组(0.66±0.10 vs 0.26±0.07),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21,P〈0.05);术后1个月两组裸眼视力分别为0.89±0.23、0.95±0.22,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0,P〉0.05);2个组术后1个月平均等效球镜分别为(-1.03±0.45)D和(-1.07±0.38)D,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1,P〉0.05)。术后去上皮瓣组角膜上皮愈合时间平均为(2.58±0.49)d,留上皮瓣组为(3.98±0.74)d,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36,P〈0.01)。去上皮瓣组haze为0级和0.5级者分别为27眼(90.00%)和3眼(10.00%),留上皮瓣组分别为26眼(86.66%)和4眼(13.33%),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3,P〉0.05)。两组术眼均未出现1级以上haze。结论留上皮瓣Epi—LASIK及去上皮瓣Epi—LASIK矫治高度近视短期疗效均好且安全,具有良好的可预测性。但去上皮瓣有利于减轻患者术后角膜刺激反应,加快上皮愈合和视力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法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 去上皮瓣机械法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 高度近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质金属蛋白酶3在晶状体上皮细胞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被引量:1
12
作者 杨晶晶 何湘珍 +3 位作者 向浩天 周晓敏 王云 蔡素萍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510-514,共5页
背景后发性白内障是现代白内障囊外摘出术后导致视力下降的常见并发症。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是参与降解除多糖以外全部细胞外基质(ECM)的重要蛋白酶,探讨MMP-3对后发性白内障的基因治疗一直是研究热点,而纤连蛋白(FN)是MMP-3... 背景后发性白内障是现代白内障囊外摘出术后导致视力下降的常见并发症。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是参与降解除多糖以外全部细胞外基质(ECM)的重要蛋白酶,探讨MMP-3对后发性白内障的基因治疗一直是研究热点,而纤连蛋白(FN)是MMP-3的主要降解底物,能间接反映MMP-3的表达情况。目的构建pEGFP—N1-MMP-3真核重组质粒并转染晶状体上皮细胞(LECs),观察MMP-3在LECs中的表达,探讨后发性白内障基因治疗的可能性。方法取6只新鲜猪晶状体,将囊膜用组织块法进行原代培养,获得LECs。用E.coli DH5α MMP-3和E.coli DH5α pEGFP—N1质粒构建MMP-3的真核表达重组质粒pEGFP—N1-MMP-3,通过双酶切,DNA测序分析鉴定人MMP-3片段的准确性。将构建的pEGFP—N1-MMP-3转染至猪LECs中,通过绿色荧光蛋白(GFP)间接观察MMP-3在猪LECs中的表达,用Westernb lot法检测pEGFP—N1-MMP-3真核重组质粒转染后LECs表达产物FN的相对表达量,间接评估MMP-3的表达量。结果双酶切鉴定结果符合质粒pEGFP—N1及目的片段MMP-3大小。软件分析测序结果表明,重组质粒pEGFP—N1-MMP-3中的MMP-3基因与GenBank中的人MMP基因序列相似性达99.6%,表示目的片段已正确插入pEGFP—N1载体。原代培养猪LECs,将重组质粒pEGFP—N1-MMP-3转染人猪LECs,荧光显微镜下可见明显的GFP绿色荧光。Western blot检测表明,FN在pEGFP—N1-MMP-3真核重组质粒转染组的表达量为0.666±0.008,空质粒转染组FN的表达量为0.326±0.0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成功构建了pEGFP—N1-MMP-3质粒,并能够在猪LECs中表达,为进一步研究该蛋白在LECs中的表达与功能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质金属蛋白酶3 晶状体上皮细胞 后发性白内障 转染 基因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丙丁酚对高糖环境下人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及VEGF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
13
作者 李梅 彭辉灿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28-231,共4页
目的研究不同浓度的丙丁酚(普罗布考,Probucol)对体外培养的高糖环境下人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human retinal capillary endothelial cells,HRCEC)增殖及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表达的影响。方... 目的研究不同浓度的丙丁酚(普罗布考,Probucol)对体外培养的高糖环境下人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human retinal capillary endothelial cells,HRCEC)增殖及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 体外培养从角膜移植术后新鲜人眼球提取的HRCEC。取生长良好的第3-4代细胞用于实验,实验分为低糖对照组、高糖对照组、高糖+不同浓度丙丁酚(5μmol.L-1、10μmol.L-1、20μmol.L-1、40μmol.L-1、80μmol.L-1)组,用噻唑蓝比色法(MTT)检测24h不同浓度的丙丁酚对其增殖的抑制作用。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低糖对照组、高糖对照组和不同浓度丙丁酚(5μmol.L-1、40μmol.L-1、80μmol.L-1)组HRCEC中VEGF的表达。结果 MTT比色法结果显示:不同浓度的丙丁酚作用于原代培养HRCEC24h,细胞增生抑制率分别为8.40%、20.84%、34.90%、45.32%、55.38%。一定质量浓度范围内丙丁酚可抑制高糖环境下HRCEC的增殖(P<0.05),24h内呈质量浓度依赖性。低糖对照组与高糖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7>0.05)。低糖对照组、高糖对照组与丙丁酚浓度分别为5μmol.L-1、40μmol.L-1、80μmol.L-1作用于HRCEC24h,免疫细胞化学背景灰度值与阳性灰度值之差分别为28.75±3.77、71.93±8.37、54.67±4.33、41.43±3.45、29.18±3.37。与高糖对照组相比,加药组作用24h VEGF表达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且呈质量浓度依赖性。与低糖对照组相比,高糖对照组VEGF的表达明显增加(P<0.05)。结论 丙丁酚对体外培养的高糖环境下HRCEC的增殖及高糖引起VEGF表达的上调具有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丁酚 人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 免疫组织化学 VEGF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切削深度对兔PRK和去瓣Epi—LASIK术后早期角膜愈合反应的观察 被引量:1
14
作者 苏杰 袁满红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36-340,共5页
背景去瓣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Epi—LASIK)术后上皮愈合快,创伤反应轻,受到眼科医师的关注。但去瓣Epi~LASIK术后上皮愈合的机制一直是目前研究的热点。目的研究兔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PRK)和去瓣Epi—LASIK对不同屈... 背景去瓣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Epi—LASIK)术后上皮愈合快,创伤反应轻,受到眼科医师的关注。但去瓣Epi~LASIK术后上皮愈合的机制一直是目前研究的热点。目的研究兔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PRK)和去瓣Epi—LASIK对不同屈光度眼切削术后早期角膜基质中炎性细胞、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核转录因子(NF—KB)的表达,探讨两种手术方式在不同切削深度时角膜创伤愈合反应的机制。方法将16只新西兰大白兔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高度切削组(-10.00D)6只、低度切削组(-3.00D)6只和空白对照组2只。实验组取一侧眼行PRK,对侧眼行去瓣Epi—LASIK,术后每日裂隙灯下观察活体兔角膜愈合情况。术后7d空气栓塞法处死兔,角膜组织用苏木精一伊红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早期角膜上皮及基质中炎性细胞、bFGF和NF—κB的表达。结果裂隙灯检查表明,去瓣Epi-LASIK手术眼术后炎症反应轻于PRK眼。在低度切削组,2种术式间术后角膜炎性细胞的数量以及NF—κB和bFGF在角膜组织中表达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高度切削组,PRK手术眼角膜中炎性细胞数量为(12.25±1.22)个/400倍视野,明显高于去瓣Epi—LASIK手术眼的(6.67±0.31)个/400倍视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87,P〈0.01)。角膜中PRK手术眼NF—KB的表达量(A)分别为6.11±1.36、41.82±8.71,较去瓣Epi—LASIK手术眼的3.01±0.81、11.59±4.55明显增加,而角膜中PRK手术眼bFGF的表达量(A)分别为33.59±6.98、123.68±18.81,较去瓣Epi—LASIK手术眼的69.20±8.85、123.68±18.81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去瓣Epi-LASIK上皮愈合速度快于PRK组,而随着切削深度的增加,愈合速度减慢。结论在低度切削时,去瓣Epi—LASIK手术眼角膜上皮的愈合速度与PRK手术眼无明显差别,但在高度切削时,去瓣Epi—LASIK术眼角膜上皮的愈合速度稍快于PRK术眼,炎症反应程度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 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 角膜 创伤愈合 碱性成纤维 细胞生长因子 核转录因子 屈光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羊膜的特性及其在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5
作者 杜娟 刘祖国 肖启国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74-76,共3页
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手术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矫治近视的手术方式,如何提高术后的视觉质量、减少并发症是研究的热点。由于羊膜具有独特的结构特性和生物学活性,而且来源广泛、处理相对简便,使其成为较理想的生物材料,在国内外已逐渐应用... 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手术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矫治近视的手术方式,如何提高术后的视觉质量、减少并发症是研究的热点。由于羊膜具有独特的结构特性和生物学活性,而且来源广泛、处理相对简便,使其成为较理想的生物材料,在国内外已逐渐应用于眼科临床,特别是近年来在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手术中的应用已见诸多报道。就羊膜的组织结构、特性、作用机制及近年来羊膜在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手术中的应用及预后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羊膜 移植 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翼状胬肉切除联合羊膜移植术及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对结膜上皮细胞的影响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晓利 何湘珍 +2 位作者 肖启国 陈鹏 戴涛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832-836,共5页
目的观察翼状胬肉切除联合羊膜移植术及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mitomycin C,MMC)对患者结膜上皮细胞的影响。方法将42例(71眼)翼状胬肉患者随机分为翼状胬肉切除联合羊膜移植术组(A组)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羊膜移植及术中应用MMC组(B组),分别... 目的观察翼状胬肉切除联合羊膜移植术及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mitomycin C,MMC)对患者结膜上皮细胞的影响。方法将42例(71眼)翼状胬肉患者随机分为翼状胬肉切除联合羊膜移植术组(A组)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羊膜移植及术中应用MMC组(B组),分别于术前、术后不同时间应用硝酸纤维素薄膜滤纸取2组患者眼表结膜上皮组织,结膜印迹细胞学对杯状细胞、炎症细胞等进行定性检查,流式细胞仪对细胞凋亡率进行定量检查。结果翼状胬肉区结膜上皮细胞鳞状化生明显(100%),细胞变长,核/浆比减少,杯状细胞较多;术后30 d、90 d结膜上皮细胞形态规整、小而密集、含大量杯状细胞。2组术后非胬肉区结膜杯状细胞数量较术前均显著增加(P均<0.05),2组术前、术后各观察阶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F=4.48,P=0.02;B组:F=3.47,P=0.04);术后1~14 d炎症细胞明显。2组患者术前非胬肉区球结膜上皮细胞凋亡率A组平均9.52%±4.42%,B组平均9.66%±3.91%,与正常(6.75%±1.29%)相比偏高,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组术前、术后各观察阶段比较,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A组:F=5.21,P=0.001;B组:F=4.53,P=0.003),其中A组术后7d、14 d与其他观察阶段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术后14 d与其他观察阶段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翼状胬肉切除联合羊膜移植术中局部应用MMC能有效促进创面愈合、改善眼表,且毒副作用小,是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翼状胬肉 羊膜移植 丝裂霉素C 硝酸纤维素薄膜滤纸 结膜印迹细胞学 流式细胞学 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OS信号通路调控NLRP3炎症小体在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发生中的作用 被引量:6
17
作者 王俞方 肖启国 +2 位作者 王智 周俊 郑芳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527-532,共6页
目的探讨活性氧簇(ROS)信号通路调控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nucleotide binding and oligomerization domain-like receptor,NLRP3)炎症小体的表达在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autoimmune uveitis,AU)发生中的作用。方法健康大鼠共40只... 目的探讨活性氧簇(ROS)信号通路调控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nucleotide binding and oligomerization domain-like receptor,NLRP3)炎症小体的表达在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autoimmune uveitis,AU)发生中的作用。方法健康大鼠共40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空载体转染组(空载体组)和NLRP3-shRNA沉默组(沉默组)各10只;沉默组构建慢病毒载体pLenti6.3-EmGFP-NLRP3-shRNA,空载体转染组注射等量空载体,感染时间72 h。结果ELISA结果发现,模型组和空载体组造模成功后10 d、13 d、16 d、19 d的NLRP3、IL^-1β和IL^-18水平显著高于沉默组,沉默组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免疫组织化学结果发现,模型组和空载体组12 d和20 d的NLRP3、凋亡相关斑点样蛋白(ASC)、pro-Caspase-1、IL^-1β和IL^-18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沉默组,沉默组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PCR结果发现,模型组和空载体组造模成功后12 d和20 d的NLRP3 mRNA水平显著高于沉默组,沉默组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Western blot结果发现,模型组和空载体组造模成功后12 d和20 d的NLRP3、ASC、pro-Caspase-1、IL^-1β和IL^-18,硫氧还蛋白和硫氧还蛋白互作蛋白相对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沉默组,沉默组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结论NLRP3炎症小体及下游炎症因子表达上调可能参与了AU的发生,可能介导ROS信号通路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 活性氧簇 信号通路 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药物治疗视网膜新生血管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8
作者 杨杰 彭辉灿 《眼科新进展》 CAS 2007年第10期792-795,共4页
视网膜新生血管与许多眼部疾病有关,是引起视力障碍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临床上尚无特殊有效的药物治疗方法。我们对视网膜新生血管发生机制、药物治疗措施方面的现状及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 视网膜 新生血管 药物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压氧辅助治疗突发性聋的疗效及疗程选择 被引量:6
19
作者 石大志 谭娟 +2 位作者 罗琴 凌航 罗志强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95-397,共3页
目的 观察不同疗程高压氧辅助治疗突发性聋(突聋)的疗效,探讨其疗程的选择。方法 158例(158耳)突发性聋患者均给予综合治疗10天:地塞米松10 mg静脉滴注,每天1次,5天后减半;长春西汀20 mg静滴,每天1次;尼莫地平30 mg口服,每天1次;再根据... 目的 观察不同疗程高压氧辅助治疗突发性聋(突聋)的疗效,探讨其疗程的选择。方法 158例(158耳)突发性聋患者均给予综合治疗10天:地塞米松10 mg静脉滴注,每天1次,5天后减半;长春西汀20 mg静滴,每天1次;尼莫地平30 mg口服,每天1次;再根据治疗同期患者是否接受高压氧辅助治疗及治疗次数分为非高压氧组(42例)、高压氧治疗10次组(55例)和20次组(61例),比较三组患者的疗效。结果 治疗后,高压氧组总有效率、痊愈率、显效率分别为 75.86%(88/116)、 25.00%(29/116)和 21.55%(25/116),高于非高压氧组的 50.00%(21/42)、 9.52%(4/42)和 11.90%(5/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高压氧治疗10次组和20次组患者的总有效率、痊愈率、显效率、有效率和听阈改善值分别 70.91%(39/55)、 20.00%(11/55)、 21.82%(12/55)、 29.09%(16/55)、 22.68±17.53 dB和 80.32%(49/61)、 29.51%(18/61)、 24.14%(13/61)、 32.73%(18/61)、 26.92±19.99 dB,两组间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高压氧辅助治疗突发性聋安全有效,治疗10次与20次疗程的疗效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压氧 突发性聋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衰反应调节蛋白2在单眼形觉剥夺性弱视大鼠视皮层的表达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智 袁学双 +2 位作者 费志刚 肖启国 夏世刚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88-92,共5页
目的研究脑衰反应调节蛋白2(CRMP-2)在单眼形觉剥夺性弱视大鼠视皮层的表达。方法出生后14d的SD健康大鼠64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单眼形觉剥夺性弱视组和正常对照组。单眼形觉剥夺性弱视组于出生后14d行右眼睑缘缝合术,单眼形觉剥夺... 目的研究脑衰反应调节蛋白2(CRMP-2)在单眼形觉剥夺性弱视大鼠视皮层的表达。方法出生后14d的SD健康大鼠64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单眼形觉剥夺性弱视组和正常对照组。单眼形觉剥夺性弱视组于出生后14d行右眼睑缘缝合术,单眼形觉剥夺性弱视组和正常对照组分别于出生后14、21、45和120d各取8只大鼠进行观察。在出生后21d(单眼剥夺7d)对大鼠行闪光视觉诱发电位(F-VEP)检测,记录P1波的潜伏期和波幅值。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法观察2个组大鼠视皮层中CRMP-2免疫阳性神经元的表达变化,通过图像分析系统测定平均吸光度(A)值。结果F-VEP检查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形觉剥夺性弱视组P1波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6.760,P=0.000;t=-22.919,P=0.000)。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单眼形觉剥夺性弱视组和正常对照组大鼠出生后不同时间点视皮层中CRMP-2的表达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分组=8.855,P=0.010;F时间=63.091,P=0.000),其中出生后21、45和120d单眼形觉剥夺性弱视组CRMP-2的表达量较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CRMP-2可能参与单眼形觉剥夺性弱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但其具体作用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衰反应调节蛋白2 形觉剥夺性弱视 大鼠 视皮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