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抗肺纤维化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1
作者 胡丽 何振华 陈林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7期3248-3250,共3页
肺间质纤维化是一组原因不明的疾病,其发生的主要病理特点是早期弥漫性的肺泡炎,后期大量的成纤维细胞病理性增殖转型及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进行性异常积聚并取代正常的肺组织结构。统计资料显示其5年生存率低于5... 肺间质纤维化是一组原因不明的疾病,其发生的主要病理特点是早期弥漫性的肺泡炎,后期大量的成纤维细胞病理性增殖转型及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进行性异常积聚并取代正常的肺组织结构。统计资料显示其5年生存率低于50%,10年生存率约30%,目前尚缺乏有效防治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肺纤维化 肺间质纤维化 MATRIX 10年生存率 细胞外基质 成纤维细胞 肺组织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辛伐他汀对肺纤维化鼠肺组织血管新生及VEGF和PF4基因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3
2
作者 陈伟 欧阳劭 +3 位作者 何振华 谭小武 张秀峰 谢建丰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7期2711-2714,共4页
目的:观察辛伐他汀对肺纤维化大鼠肺组织血管新生及部分调控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SD大鼠96只,随机分为4组:空白组(A组)、模型组(B组)、泼尼松组(C组)、辛伐他汀组(D组),建模后,于7、14、28 d随机处死8只,取肺组织为检测标本,消化... 目的:观察辛伐他汀对肺纤维化大鼠肺组织血管新生及部分调控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SD大鼠96只,随机分为4组:空白组(A组)、模型组(B组)、泼尼松组(C组)、辛伐他汀组(D组),建模后,于7、14、28 d随机处死8只,取肺组织为检测标本,消化法测定羟脯氨酸(HYP),免疫组化法测血管新生微血管密度(MVD)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小板第四因子(PF4)蛋白的表达,RT-PCR法测VEGF及PF4mRNA表达。结果:(1)C、D组HYP较B组减轻(均P<0.01);(2)B、C、D组MVD及VEGF表达高于A组,PF4表达低于A组(均P<0.01);D组MVD及VEGF表达低于B组,PF4表达高于B组(均P<0.05)。结论:辛伐他汀有改善纤维化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调节肺组织内VEGF及PF4表达、抑制病理性血管新生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纤维化 血管新生 辛伐他汀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血小板第四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莫西沙星经ERK1/2通路抑制铜绿假单胞菌诱导气道上皮细胞产生MUC5AC 被引量:1
3
作者 谢莉 谭小武 +3 位作者 曾赛丽 何振华 周洲 游晓星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041-1044,共4页
目的:研究喹诺酮类抗生素莫西沙星(moxifloxacin,MXF)对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PA)诱导气道上皮细胞表达产黏蛋白MUC5AC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体外培养NCI-H292细胞,用不同浓度的PA、产藻酸盐型PA脂多糖(... 目的:研究喹诺酮类抗生素莫西沙星(moxifloxacin,MXF)对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PA)诱导气道上皮细胞表达产黏蛋白MUC5AC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体外培养NCI-H292细胞,用不同浓度的PA、产藻酸盐型PA脂多糖(光滑型,sPA-LPS)、非藻酸盐型PA脂多糖(粗糙型,rPA-LPS)刺激,然后加入不同浓度MXF孵育24h,分别采用ELISA和实时定量PCR检测MUC5AC蛋白和mRNA的表达情况,Westernblot检测NCI-H292细胞内ERK1/2的激活情况。结果:PA、sPA-LPS和rPA-LPS能明显诱导NCI-H292细胞产生和表达MUC5AC,并能促进ERK1/2磷酸化。而MXF处理后,能以剂量依赖性方式抑制PA、sPA-LPS或rPA-LPS诱导的MUC5AC蛋白表达,并有效抑制ERK1/2的磷酸化。结论:MXF能抑制PA诱导的黏蛋白表达,因此有望用于PA诱导的黏蛋白过度分泌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假单胞菌 铜绿 莫西沙星 ERK1 2 MUC5A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炎克雷伯杆菌荚膜多糖经EGFR途径诱导支气管上皮细胞分泌细胞因子 被引量:9
4
作者 肖非 曹二龙 +1 位作者 龙南彪 曾赛丽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514-518,共5页
目的: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在肺炎克雷伯杆菌(KP)荚膜多糖(CPS)诱导人正常支气管上皮BEAS-2B细胞分泌炎性细胞因子中的作用。方法:体外培养KP并提取CPS,用不同浓度的CPS刺激BEAS-2B细胞,通过ELISA检测细胞上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 目的: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在肺炎克雷伯杆菌(KP)荚膜多糖(CPS)诱导人正常支气管上皮BEAS-2B细胞分泌炎性细胞因子中的作用。方法:体外培养KP并提取CPS,用不同浓度的CPS刺激BEAS-2B细胞,通过ELISA检测细胞上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8(IL-8)的水平,并于刺激后不同时点通过Western blot检测EGFR的磷酸化水平;EGFR抑制剂AG1478预处理BEAS-2B细胞后,Western blot检测ERK磷酸化水平,间接免疫荧光染色检测p65的核转位,并观察细胞上清中TNF-α和IL-8的变化情况;最后经ERK抑制剂PD98059和NF-κB抑制剂PDTC分别预处理后用CPS刺激细胞,ELISA检测细胞上清中TNF-α和IL-8的水平。结果:10 mg/L CPS刺激BEAS-2B细胞12 h能够显著诱导其分泌TNF-α和IL-8;Western blot和间接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结果显示,CPS刺激可显著诱导BEAS-2B细胞中EGFR和ERK的磷酸化及p65的核转位。经EGFR抑制剂AG1478预处理细胞后,ERK的磷酸化水平显著降低,NF-κB的核转位减少;而在EGFR、ERK及NF-κB抑制剂预处理的细胞的上清中,TNF-α和IL-8分泌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肺炎克雷伯杆菌荚膜多糖能够通过EGFR激活ERK和NF-κB信号通路,进而诱导人正常支气管上皮细胞分泌炎性细胞因子TNF-α和IL-8,提示EGFR可能是KP感染引起炎症反应的关键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炎克雷伯杆菌 荚膜多糖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细胞因子 炎症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phrin B2上调促进非小细胞肺癌上皮间质转化及转移 被引量:3
5
作者 江义霞 李匡政 +2 位作者 席云祝 刘青 贾远航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824-828,共5页
目的:探究Ephrin B2上调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上皮间质转化及转移的影响。方法:选取NSCLC组织和癌旁正常肺组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NSCLC和正常组织中Ephrin B2蛋白阳性表达率。将转染后的细胞分为4组:空白组(Blank组)、阴性对照组(N... 目的:探究Ephrin B2上调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上皮间质转化及转移的影响。方法:选取NSCLC组织和癌旁正常肺组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NSCLC和正常组织中Ephrin B2蛋白阳性表达率。将转染后的细胞分为4组:空白组(Blank组)、阴性对照组(NC组)、Ephrin B2 vector组、sh-Ephrin B2组。q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细胞Ephrin B2、Ecadherin、N-cadherin、Vimentin、MMP-2的表达水平。划痕实验检测各组转染后细胞迁移能力。结果:NSCLC组织中Ephrin B2蛋白表达显著高于正常肺组织和癌旁组织(P <0. 05)。与Blank组相比,Ephrin B2 vector组细胞迁移能力上升,Ephrin B2、Ncadherin、Vimentin、MMP-2 mRNA表达上升(P <0. 05),E-cadherin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下降(P <0. 05)。sh-Ephrin B2组细胞迁移能力下降,Ephrin B2、N-cadherin、Vimentin、MMP-2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下降(P <0. 05),E-cadherin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上升(P <0. 05)。结论:Ephrin B2上调促进非小细胞肺癌上皮间质转化及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PHRIN B2 非小细胞肺癌 上皮间质转移 侵袭 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D147、MMP-9与VEGF在涎腺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4
6
作者 李匡政 江义霞 +2 位作者 范晓升 任倩 曹放云 《口腔医学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297-1301,共5页
目的:探讨CD147、MMP-9与VEGF在涎腺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收集2010年2月~2017年11月我院涎腺手术后送检组织石蜡标本120例,其中涎腺恶性肿瘤80例,涎腺良性肿瘤组织20例,正常涎腺组织20例,设正常涎腺组织作为对照组。采用SP免... 目的:探讨CD147、MMP-9与VEGF在涎腺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收集2010年2月~2017年11月我院涎腺手术后送检组织石蜡标本120例,其中涎腺恶性肿瘤80例,涎腺良性肿瘤组织20例,正常涎腺组织20例,设正常涎腺组织作为对照组。采用SP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CD147、MMP-9与VEGF在各标本中的表达情况。结果:CD147、MMP-9和VEGF的蛋白阳性表达率:涎腺恶性肿瘤组织>涎腺良性肿瘤>正常涎腺组织(P<0.05)。CD147、MMP-9和VEGF的表达分别与癌细胞转移、神经浸润及颈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但与患者年龄、病理类型及原发部位等无关(P>0.05)。涎腺恶性肿瘤中CD147、MMP-9和VEGF三者之间的表达存在显著相关性关系(P<0.001)。结论:CD147、MMP-9与VEGF三者的协同作用可能在涎腺肿瘤的发生、发展、浸润及转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涎腺肿瘤 CD147 MMP-9 VEGF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