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脊柱结核外科治疗方式的选择
1
作者 王文军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12期890-891,共2页
结核病在全球范围内不断上升,据有关资料报道,亚洲每年约近180万人死于结核病。骨关节结核是肺外结核好发部位,而脊柱结核则占骨关节结核之首。近年来由于我国政府及广大专家的重视,脊柱结核的治疗取得了很大进展,但在治疗方面也存在不... 结核病在全球范围内不断上升,据有关资料报道,亚洲每年约近180万人死于结核病。骨关节结核是肺外结核好发部位,而脊柱结核则占骨关节结核之首。近年来由于我国政府及广大专家的重视,脊柱结核的治疗取得了很大进展,但在治疗方面也存在不少争议,这些争议只有通过不断实验研究和临床实践,通过充分的学术讨论才能逐步获得共识。本期发表了部分专家对脊柱结核外科治疗的不同论点,以供同道们在实践中观察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疗方式 脊柱结核 外科治疗 手术并发症 非手术治疗 化疗方案 清除病灶 神经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和U形钛板固定治疗腰骶段脊柱结核 被引量:14
2
作者 王文军 全必春 +2 位作者 刘利乐 胡文凯 姚女兆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12期729-731,共3页
目的:评价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和u形钛板同定治疗腰骶段脊柱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2002年8月~2004年11月间采用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和U形钛板固定治疗腰骶段脊柱结核患者26例,其中,持续性下腰痛20例,伴有下肢放射痛12例,回顾性分... 目的:评价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和u形钛板同定治疗腰骶段脊柱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2002年8月~2004年11月间采用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和U形钛板固定治疗腰骶段脊柱结核患者26例,其中,持续性下腰痛20例,伴有下肢放射痛12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手术效果。结果:术中无大血管破裂、神经损伤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所有病例腰腿痛症状基本消失,9例术后3~7d出现腹胀不适,1例出现逆行射精。随访6-24个月,平均14个月,患者6个月以后均达骨性融合,随访1年无结核病灶复发,无钛板折断、拔钉、断钉等并发症。结论: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和U形钛板固定治疗腰骶段脊柱结核是一种简便易行且稳定性可靠的手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骑跨钛板 腰骶椎 结核 病灶清除 植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路U形钛板在腰骶段脊柱肿瘤切除术后稳定性重建中的应用 被引量:5
3
作者 王文军 李耿 +3 位作者 王麓山 刘利乐 全必春 钟炯彪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1期20-23,共4页
目的:评价U形钛板在前路腰骶段肿瘤切除脊柱稳定性重建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1例腰骶椎肿瘤患者均采取前方手术入路,肿瘤切除后6例良性肿瘤患者应用自体髂骨植骨、钛板内固定,15例恶性肿瘤患者采用骨水泥填充、钛板内固定。随访观察... 目的:评价U形钛板在前路腰骶段肿瘤切除脊柱稳定性重建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1例腰骶椎肿瘤患者均采取前方手术入路,肿瘤切除后6例良性肿瘤患者应用自体髂骨植骨、钛板内固定,15例恶性肿瘤患者采用骨水泥填充、钛板内固定。随访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所有患者随访8~24个月,平均16个月,腰骶部疼痛及骶神经压迫症状均明显改善,6例良性肿瘤患者3个月后均达骨性融合;15例应用骨水泥填充治疗的恶性肿瘤患者内置物位置良好无移位,1例患者术后16个月死于肺转移,1例术后未坚持放化疗,3个月后局部复发,出现瘫痪症状,余13例未见肿瘤局部复发和转移。所有患者内固定无松动和断裂。结论:前路腰骶段脊柱肿瘤切除后应用骨水泥或自体髂骨植骨加前路钛板内固定有利于维持脊柱及骨盆的连续性,可前路一期完成减压和稳定性重建,固定牢靠,创伤较小,是腰骶段脊柱稳定性重建可选择的方式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骶椎 肿瘤 前路 脊柱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柱结核手术治疗个体化选择内固定节段 被引量:7
4
作者 王文军 姚女兆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796-796,共1页
近年来,由于耐药菌株的增加和自然环境的恶化,脊柱结核的发病率逐渐增加。目前国内外学者主张对有手术适应证的脊柱结核患者采取积极的外科治疗^[1-3],即在有效规范化抗结核治疗的前提下采用一期手术完成结核病灶清除、脊髓减压、植... 近年来,由于耐药菌株的增加和自然环境的恶化,脊柱结核的发病率逐渐增加。目前国内外学者主张对有手术适应证的脊柱结核患者采取积极的外科治疗^[1-3],即在有效规范化抗结核治疗的前提下采用一期手术完成结核病灶清除、脊髓减压、植骨融合、后凸畸形矫正以及稳定性重建等,内固定的使用日益广泛。但因为脊柱结核病灶表现多样化,内固定的选择,要从病灶的侵犯范围和程度结合术者各种术式的熟练程度等多方面因素考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固定节段 脊柱结核 个体化选择 手术治疗 结核病灶清除 手术适应证 抗结核治疗 表现多样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柱结核未治愈、复发及其治疗策略 被引量:4
5
作者 王文军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11期809-810,共2页
脊柱结核术后未愈及复发是一个越来越值得重视的现实问题。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就脊柱结核术后未治愈、复发的危险因素、脊柱结核疗效判定以及脊柱结核的再手术治疗方式的选择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关键词 脊柱结核 治疗方式 复发 治愈 危险因素 疗效判定 再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髓空洞症的外科治疗进展 被引量:1
6
作者 李洪珂 王文军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1期77-80,共4页
脊髓空洞症(syringomyelia,SM)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缓慢进行性脊髓及/或延髓的退行性疾病,是以充满液体的异常空腔为特征的脊髓内异常液体积聚状态。最常见于颈段,在某些病例可向上延伸至延髓和脑桥(延髓空洞症)。多伴随颅颈交... 脊髓空洞症(syringomyelia,SM)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缓慢进行性脊髓及/或延髓的退行性疾病,是以充满液体的异常空腔为特征的脊髓内异常液体积聚状态。最常见于颈段,在某些病例可向上延伸至延髓和脑桥(延髓空洞症)。多伴随颅颈交界畸形如Amold—Chiari畸形(ACM),也可由外伤、感染及肿瘤引起。脊髓空洞的发病机理至今尚无定论,以Gardner的脑脊液冲击学说和Williams的颅内与椎管内压力分离理论影响较广泛,但还没有一种理论能够解释本病的所有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空洞症 外科治疗 CHIARI畸形 WILLIAMS 液体积聚 退行性疾病 椎管内压力 发病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柱经皮穿刺椎间融合技术及相关问题
7
作者 王文军 晏怡果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328-329,共2页
微创腰椎椎间融合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技术。其目的在于采用不同的微创入路结合特殊设计的手术器械与置入物,在取得优于或不低于传统开放腰椎椎间融合术效果的同时减少手术创伤,促使患者早日康复。近年来我国微创腰椎椎间融合技术已... 微创腰椎椎间融合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技术。其目的在于采用不同的微创入路结合特殊设计的手术器械与置入物,在取得优于或不低于传统开放腰椎椎间融合术效果的同时减少手术创伤,促使患者早日康复。近年来我国微创腰椎椎间融合技术已得到迅速发展,并已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微创技术只是传统脊柱手术积极和有意义的补充,有其固有的局限性和潜在风险,因此应避免工作中的盲动与冲动,扬长避短,以使微创腰椎椎间融合技术健康顺利发展。为此,本期特邀国内相关脊柱外科专家就微创腰椎椎间融合的有关问题进行讨论,供同道们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功能 椎间融合技术 经皮穿刺 操作空间 植骨融合 椎间盘源性 关节融合术 脊柱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路病灶清除、钛网植骨重建治疗胸腰椎结核 被引量:23
8
作者 王文军 曹盛俊 +2 位作者 刘利乐 胡文凯 姚女兆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12期732-734,共3页
目的:评价一期前路病灶清除并钛网植骨重建术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钛网植骨加前路内固定治疗83例严重胸腰椎结核,术后正规抗痨治疗,对随访时间超过1年的52例患者进行回顾,分析手术适应证、疗效及并发... 目的:评价一期前路病灶清除并钛网植骨重建术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钛网植骨加前路内固定治疗83例严重胸腰椎结核,术后正规抗痨治疗,对随访时间超过1年的52例患者进行回顾,分析手术适应证、疗效及并发症情况。结果:52例患者术后疼痛消除,23例伴瘫痪者1例FrankelA级无恢复,其余均有明显恢复;无1例出现感染和复发,结核治愈率100%;术后3个月时骨性融合率40%,6个月时90%,9个月时达100%。45例伴后凸畸形者Cobb角平均矫正30.6°,随访时无明显丢失。结论:一期前路病灶清除、钛网植骨加节段固定器治疗严重胸腰椎结核具有减压彻底、重建可靠和复发率低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结核 病灶清除 钛网 植骨 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板回植成形法手术治疗椎管内原发肿瘤 被引量:26
9
作者 王文军 曹盛俊 +2 位作者 姚女兆 刘利乐 胡文凯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8期464-466,共3页
目的:介绍一种椎板回植成形术式,评价其在治疗椎管内原发肿瘤手术中的效果。方法:20例胸腰椎管内原发肿瘤患者行肿瘤摘除椎板回植成形术,随访观察治疗效果。结果:平均随访27.8个月,20例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腰背痛及下肢疼痛、麻木等症... 目的:介绍一种椎板回植成形术式,评价其在治疗椎管内原发肿瘤手术中的效果。方法:20例胸腰椎管内原发肿瘤患者行肿瘤摘除椎板回植成形术,随访观察治疗效果。结果:平均随访27.8个月,20例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腰背痛及下肢疼痛、麻木等症状均消失,效果满意,无继发性椎管狭窄发生。结论:椎板回植成形术治疗椎管内肿瘤有利于保持脊柱的稳定性和恢复椎管完整性,避免医源性椎管狭窄症的发生,且操作简单,适合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管肿瘤 椎板回植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骶前间隙轴向椎间融合联合内窥镜下后入路椎间盘摘除治疗腰骶椎退行性疾病 被引量:11
10
作者 宋西正 王文军 +5 位作者 薛静波 晏怡果 王麓山 王俊玲 王程 宋林章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778-782,共5页
目的:探讨采用经骶前间隙轴向椎间融合(axiallumbarinterbodyfusion,AxiaLIF)联合显微内窥镜下后人路椎间盘摘除治疗腰骶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2010年3月.2012年3月共收治腰骶椎退行性疾病患者23例,其中男13例,女10例... 目的:探讨采用经骶前间隙轴向椎间融合(axiallumbarinterbodyfusion,AxiaLIF)联合显微内窥镜下后人路椎间盘摘除治疗腰骶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2010年3月.2012年3月共收治腰骶椎退行性疾病患者23例,其中男13例,女10例;年龄36~59岁,平均45岁。病变累及L5/S1节段17例,L4/5与L5/S1双节段6例,所有患者均表现为腰痛及单侧下肢神经根性症状。均采用经骶前间隙轴向椎间融合联合显微内窥镜下后人路椎间盘摘除术治疗。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影像学复查观察植骨融合情况,以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和JOA评分评估临床效果。结果:手术时间90~170min,平均130min;术中出血50~160ml,平均80ml。1例患者术后出现骶前血肿,予以伤KI局部换药、引流1周后血肿吸收。全部病例随访6.24个月,平均16.5个月。术后6个月时椎体植骨融合率82.6%,4例患者术后骨融合时间延迟,至术后12个月随访时均已获得坚强融合,其余患者无内固定等相关并发症发生。术前及末次随访腰痛VAS评分分别为7.19±1.04分、0.69±0.58分,腿痛VAS评分分别为7.27±1.96分、0.87±0.49分,JOA评分分别为13.01±2.03分、26.62±25分,末次随访时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结论:经骶前间隙轴向椎间融合联合显微内窥镜下后入路椎间盘摘除治疗腰骶椎退行性疾病对腰椎结构破坏小,出血少,并发症发生率低,近期手术效果好,是一种治疗腰骶椎退行性疾病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轴向椎间融合术 内窥镜 椎间盘摘除 腰骶椎退行性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枕骨板障间螺钉固定枕颈融合术治疗伴寰椎枕化寰枢椎脱位的颅底凹陷症 被引量:8
11
作者 王文军 晏怡果 +3 位作者 王麓山 朱一平 姚女兆 王程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582-586,共5页
目的:探讨应用枕骨板障间螺钉固定行枕颈融合术治疗伴寰椎枕化、寰枢椎脱位的颅底凹陷症的效果与安全性。方法:2004年1月~2012年6月收治9例伴寰椎枕化、寰枢椎脱位的颅底凹陷症患者,男6例,女3例:年龄36~58岁(45.4±7.8岁... 目的:探讨应用枕骨板障间螺钉固定行枕颈融合术治疗伴寰椎枕化、寰枢椎脱位的颅底凹陷症的效果与安全性。方法:2004年1月~2012年6月收治9例伴寰椎枕化、寰枢椎脱位的颅底凹陷症患者,男6例,女3例:年龄36~58岁(45.4±7.8岁)。患者均有脊髓受压症状,术前脊髓功能JOA评分为7~12分(9.6±1.9分)。寰齿间隙(ADI)为3.5~14.2mm(8.4±3.2mm),齿状突顶部超出ChambeHain线的垂直距离(DDCL)为4.5~14.2ram(8.9±3.3mm)。脑干延髓角(CMA)为118°~152°(135.4°±11-3°),脊髓有效空间(SAC)为4.3~9.2ram(6-3±1.7mm)。所有患者术前均行改良Halo—vest支架头颅一双肩撑开牵引复位1~2周;均应用枕骨板障间螺钉-棒-椎弓根螺钉系统进行枕颈融合术。记录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等,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复查影像学评价寰枢椎脱位复位和脊髓压迫改善情况;术后每3个月复查颈椎正侧位X线片及CT扫描直至植骨融合,采用JOA评分对脊髓功能改善情况进行评价。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90~195min(132.2±33.9min);出血量80~200ml(122.2±43.4m1)。1例术后出现切口皮下感染,经局部换药伤口愈合;1例出现脑脊液漏,经局部换药、腰椎蛛网膜下腔穿刺置管引流1周后愈合。术后ADI2.5±1.5mm,DDCL0.9±1.7mm.CMA154.4°±9.2°,SAC16.3±1.98mm,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板障间螺钉位置均满意,没有螺钉穿透枕骨内板,2枚C2椎弓根钉进人横突孔,但未发生椎动脉损伤与压迫。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8个月(11.7±4.7个月),患者临床症状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末次随访时JOA评分12~16分(14.3±1.4分);术后3~9个月(5.0±2.1个月)植骨均获得骨性融合,无断钉、断棒及内固定松动发生。结论:应用枕骨板障间螺钉固定行枕颈融合术具有固定牢靠、操作简单、方便植骨等优点,是治疗伴寰椎枕化、寰枢椎脱位的颅底凹陷症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底凹陷症 寰椎枕化 寰枢椎脱位 枕骨板障间螺钉固定 枕颈融合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人直肠后间隙入路轴向行腰骶椎融合的影像学与解剖学测量 被引量:12
12
作者 曾德辉 王文军 +1 位作者 张卫 宋西正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390-394,共5页
目的:探讨国人直肠后间隙入路轴向行腰骶椎融合术的可行性。方法:选取国人正常成人(男40例、女40例)腰骶椎侧位X线片共80张,通过对腰骶椎侧位X线片L5椎体下缘及S1椎体前缘的测量确定骶骨进入点的位置,计算S1椎体上缘至骶骨进入点与骶骨... 目的:探讨国人直肠后间隙入路轴向行腰骶椎融合术的可行性。方法:选取国人正常成人(男40例、女40例)腰骶椎侧位X线片共80张,通过对腰骶椎侧位X线片L5椎体下缘及S1椎体前缘的测量确定骶骨进入点的位置,计算S1椎体上缘至骶骨进入点与骶骨前缘距离的百分比。选取成人(男40例、女40例)骨盆CT片共80张,排除骶骨骨折及盆腔占位性病变,测量骨盆CT(S3、S4平面)骶椎正中前缘到直肠后缘的距离,即建立工作管道矢状面的安全距离。选取40块经防腐处理的干燥成人骶骨标本,排除骨折与占位性病变,游标卡尺测量骶骨横线水平骶前孔内侧缘间距,即建立工作管道冠状面的安全距离。2具经甲醛防腐固定处理的成人男女尸体标本各一具,参照国外AxiaLIF手术方式,建立最大直径为1.2cm的工作管道;工作管道建成后解剖尸体标本,暴露腰骶椎区域及直肠后间隙,观察工作通道周围毗邻解剖结构损伤情况。结果:国人男性腰骶椎侧位片S1椎体前缘进针点位置为(71.6±14.8)%,女性进针点位置为(66.9±18.6)%;CT片测量:国人男性骨盆S3与S4平面直肠后间隙间距为9.9±4.7mm、9.7±4.6mm,女性骨盆S3与S4平面直肠后间隙间距为6.0±2.6mm、5.9±2.4mm,男性直肠后间隙大于女性(P<0.05);骶骨标本骶前孔内侧缘间距(TS1、TS2、TS3、TS4)分别为3.1±0.3mm、2.9±0.2mm、2.7±0.2mm、2.6±0.2mm,不同骶前孔内侧缘间距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尸体标本模拟手术顺利,可顺利建立直径1.2cm工作管道,工作通道周围毗邻解剖结构无损伤,男女性尸体标本骶骨进入点水平最靠近中线的左右髂血管间的距离分别为5.0cm、5.6cm。结论:国人应用直肠后间隙入路轴向行腰骶椎融合术的骶骨进入点位置处于S1椎体正中中下份处,国人经直肠后间隙入路放置1.2cm直径工作管道及骶骨进入点处穿刺、钻孔是安全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植骨融合 直肠后间隙 骶骨进入点 影像学 解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骶前间隙轴向椎间融合治疗L5椎体滑脱症 被引量:9
13
作者 宋西正 王文军 +3 位作者 薛静波 姚女兆 晏怡果 王程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407-411,共5页
目的:探讨采用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联合骶前间隙轴向椎间融合术(axi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AxiaLIF)治疗L5椎体滑脱症的临床效果。方法:2010年6月-2013年3月我院收治17例L5椎体滑脱症患者.均采用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联合骶前... 目的:探讨采用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联合骶前间隙轴向椎间融合术(axi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AxiaLIF)治疗L5椎体滑脱症的临床效果。方法:2010年6月-2013年3月我院收治17例L5椎体滑脱症患者.均采用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联合骶前间隙轴向椎间融合术治疗。其中男8例,女9例;年龄33-58岁,平均43.7岁。退变性腰椎滑脱5例,峡部裂性腰椎滑脱11例,创伤性腰椎滑脱1例;17例均为Ⅱ度以内L5椎体滑脱。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影像学观察Taillard指数、滑脱角、椎间隙高度及植骨融合情况,以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评估临床效果。结果:17例手术时间110—190min.平均140min;术中出血60~150ml,平均70ml;全部病例随访9~27个月,平均14.5个月。Taillard指数由术前0.1632±0.0325改善至术后1周0.0716±0.007,末次随访为0.0732±0.008。滑脱角由术前5.32°±1.37°改善至术后1周2.14°±0.60°,末次随访为2.33°±0.50°。椎间隙高度由术前平均(4.78±1.43)mm改善至术后1周(9.72±1.69)mm,末次随访为(9.68±1.18)mm。Taillard指数、滑脱角及椎间隙高度术前与术后1周时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与末次随访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病例术后6个月薄层螺旋CT扫描三维重建可见完全的骨小梁连接,达到骨性融合。术前及末次随访腰痛VAS评分分别为7.34±1.56分、0.73±0.68分,末次随访时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术后出现单侧的下肢疼痛2例,感染2例,经对症处理后痊愈。余无内固定等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联合骶前间隙轴向椎间融合术对腰椎结构破坏小,出血少,近期手术效果好.是一种治疗Ⅱ度以内L5椎体滑脱症的有效组合微创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轴向椎间融合术 经皮椎弓根钉 腰椎滑脱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路颈动脉鞘内外联合入路手术治疗ToyamaⅡb和Ⅲb型颈椎管内外哑铃形肿瘤 被引量:5
14
作者 晏怡果 薛静波 +4 位作者 王文军 王麓山 朱一平 王程 姚女兆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693-696,共4页
目的:探讨经前路颈动脉鞘内外联合人路手术治疗ToyamaⅡb和Ⅲ型颈椎管内外哑铃形肿瘤的效果及手术技巧。方法:2006年2月~2010年10月对17例ToyamaIIb和mb型颈椎管内外哑铃形肿瘤患者采用经前路颈动脉鞘内外联合人路手术切除肿瘤、髂... 目的:探讨经前路颈动脉鞘内外联合人路手术治疗ToyamaⅡb和Ⅲ型颈椎管内外哑铃形肿瘤的效果及手术技巧。方法:2006年2月~2010年10月对17例ToyamaIIb和mb型颈椎管内外哑铃形肿瘤患者采用经前路颈动脉鞘内外联合人路手术切除肿瘤、髂骨或钛网支撑植骨并钛板内固定重建颈椎稳定性,其中男9例,女8例,年龄34~53岁,平均43.6岁。ToyamaⅡb型9例,Ⅲb型8例。术前脊髓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C级3例,D级10例,E级4例。随访观察患者症状和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结果:17例患者均一期手术切除椎管内外肿瘤,手术过程顺利,手术时间90—170min,平均130min;失血量150~700ml,平均280ml。1例术后即刻出现前臂神经症状加重,予激素及脱水剂治疗3d后症状缓解,未出现其他严重并发症。17例随访10~48个月.平均18个月,患者局部疼痛和神经症状均有明显改善或缓解,末次随访时.7例患者脊髓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改善1级,3例改善2级。1例恶性神经鞘瘤患者术后1年出现局部肿瘤复发而再次行后路手术切除,其余患者随访期间肿瘤无复发。结论:ToyamaⅡb和Ⅲb型颈椎管内外哑铃形肿瘤可经前路颈动脉鞘内外联合人路一次手术切除,手术创伤小,瘤体切除彻底,并发症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哑铃形肿瘤 颈动脉鞘 Toyama分型 手术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前路椎间融合器治疗腰椎失稳症 被引量:10
15
作者 王文军 曹盛俊 +2 位作者 周江南 刘利乐 Jackowski A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8期477-479,共3页
目的:探讨经前路应用椎间融合器(cage)治疗腰椎失稳症的适应证、技术要点及效果.方法:选择2l例经临床诊断存在严重腰痛的患者实施前路椎间盘摘除和cage置入椎间融合术,并进行术前和术后影像学评价及JOA评分.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即时X线片... 目的:探讨经前路应用椎间融合器(cage)治疗腰椎失稳症的适应证、技术要点及效果.方法:选择2l例经临床诊断存在严重腰痛的患者实施前路椎间盘摘除和cage置入椎间融合术,并进行术前和术后影像学评价及JOA评分.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即时X线片显示手术节段椎间隙增宽、根管扩大、脊柱生理曲度恢复,腰腿痛症状缓解或消失.随访6~24个月(平均18.6个月),动态X线检查显示融合节段稳定,JOA评分从术前平均9.5分提高到术后23.5分(P<0.01).结论:前路应用cage行椎间融合固定术具有提供生物力学稳定性和恢复脊柱生理平衡的优势,是治疗腰椎失稳症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失稳症 椎间融合器 适应证 生物力学 手术入路 影像学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寰枢椎后路“三点式”经椎弓根固定的生物力学评价 被引量:5
16
作者 王程 王文军 +2 位作者 刘海兵 晏怡果 王麓山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860-863,共4页
目的:评价寰枢椎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三点式"固定方法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采用6具新鲜人体颈椎标本制作6种状态,分别为正常组(A组)及失稳后固定组,用磨钻切除寰椎前弓约1.5cm,用摆锯于基底部切断齿状突,切断寰枢间所有韧... 目的:评价寰枢椎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三点式"固定方法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采用6具新鲜人体颈椎标本制作6种状态,分别为正常组(A组)及失稳后固定组,用磨钻切除寰椎前弓约1.5cm,用摆锯于基底部切断齿状突,切断寰枢间所有韧带,切开寰枢侧块关节囊后半部分制成寰枢椎失稳的模型,再根据不同的固定方式将失稳后固定组分为Brooks钢丝固定组(B组)、左侧C1~C2椎弓根螺钉固定组(C组)、C1双侧椎弓根螺钉+C2左侧椎弓根螺钉棒固定组("三点式"固定,D组),C1左侧椎弓根螺钉+C2双侧椎弓根螺钉棒固定组("三点式"固定,E组)、双侧C1~C2椎弓根螺钉棒固定组(F组)。在脊柱三维运动仪上依次测量6种状态下寰枢椎间的屈伸、侧屈、旋转运动范围并利用统计学方法评价其稳定性。结果:在各个运动方向上,各种内固定组的运动范围均小于正常组(P<0.05),D、E组间无差异(P>0.05);在屈伸、左/右旋转、右侧屈时,D、E组的稳定性与F组间无差异(P>0.05),均优于B组及C组(P<0.05);在左侧屈时,D、E组的稳定性不如F组(P<0.05),但优于C组及B组(P<0.05)。结论:"三点式"固定具有可靠的三维稳定性,能够满足寰枢椎不稳临床治疗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固定 生物力学 寰枢椎失稳 椎弓根镙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寰枢椎后路三点式固定的适应证与初步临床应用 被引量:4
17
作者 王麓山 王文军 +3 位作者 王程 朱一平 刘海兵 欧阳智华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459-462,共4页
目的:探讨寰枢椎后路经椎弓根钉棒系统"三点式"固定术式的适应证与初步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6月2010年6月共收治21例寰椎不能进行双侧侧块置钉的寰枢椎不稳患者,其中男12例,女9例,年龄17~53岁,平均34岁。临床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 目的:探讨寰枢椎后路经椎弓根钉棒系统"三点式"固定术式的适应证与初步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6月2010年6月共收治21例寰椎不能进行双侧侧块置钉的寰枢椎不稳患者,其中男12例,女9例,年龄17~53岁,平均34岁。临床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颈枕部疼痛和活动受限,影像学检查均示寰椎单侧侧块骨折、寰枢椎不稳。10例合并寰枢椎半脱位者术前先给予Halo架牵引复位,所有患者均采用寰椎单侧侧块螺钉、枢椎双侧椎弓根螺钉的"三点式"内固定及植骨融合术,术后颈围固定3个月。随访患者临床与影像学结果。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未发生脊髓和椎动脉损伤。手术时间70~140min,平均92min。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4.2个月,所有患者术后3~6个月(平均4个月)植骨块均融合,未发现螺钉松动、脱出以及断钉、断棒等现象。颈部疼痛症状均基本消失,枕颈活动度保留,对患者生活无明显影响。结论:寰枢椎"三点式"固定具有较强的三维固定作用,结合术前牵引复位与术后颈围外固定,用于不能进行寰椎双侧侧块置钉的寰枢椎不稳患者可避免枕颈融合术导致的枕颈活动丧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枢椎不稳 内固定 椎弓根螺钉 融合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钩状钛板在经颌下咽后入路手术治疗枢椎椎体疾患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8
作者 王文军 蔡斌 +4 位作者 晏怡果 胡文凯 王麓山 宋西正 赵延胜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655-659,共5页
目的:评价钩状钛板在经颌下咽后入路治疗枢椎椎体疾患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06年5月~2009年2月应用经颌下咽后入路手术治疗枢椎椎体疾患患者13例,枢椎爆裂骨折4例(2例合并C2/3椎间盘破裂,2例合并Ⅱ、Ⅲ型齿状突骨折),枢椎结核4例,枢椎... 目的:评价钩状钛板在经颌下咽后入路治疗枢椎椎体疾患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06年5月~2009年2月应用经颌下咽后入路手术治疗枢椎椎体疾患患者13例,枢椎爆裂骨折4例(2例合并C2/3椎间盘破裂,2例合并Ⅱ、Ⅲ型齿状突骨折),枢椎结核4例,枢椎肿瘤5例(2例良性肿瘤,3例转移瘤)。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枕颈部疼痛伴活动受限,均未发现有明显的神经功能障碍。枢椎爆裂骨折、结核和良性肿瘤患者病变处理后采用钩状钛板螺钉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枢椎转移瘤患者病变处理后采用钩状钛板螺钉内固定骨水泥充填重建。结果:13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90~140min,平均120min;手术出血量200~1250ml,平均380ml。术中无脊髓、重要神经及血管损伤。术后2例患者出现喝水呛咳、吞咽困难等喉上神经损伤症状,予对症治疗后1周时好转,1个月后神经功能恢复正常。切口均一期愈合。13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32个月,平均18个月,10例进行植骨的患者在术后3~6个月(平均4个月)植骨均融合,所有病例未出现内固定松动和断裂。结论:经颌下咽后入路治疗枢椎椎体疾患时应用钩状钛板螺钉内固定能在完成病灶处理时一期前路重建脊柱稳定性,操作简便安全、固定可靠,创伤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枢关节 枢椎 关节固定术 钩状钛板 内固定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二届全国骨关节结核病专题研讨会会议纪要 被引量:7
19
作者 林羽 王自立 +2 位作者 吕国华 王文军 金大地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11期805-807,共3页
由《中国脊柱脊髓杂志》编辑部主办,宁夏医学院附属医院承办,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二附属医院、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协办的第二届全国骨关节结核病专题研讨会于2008年8月29日~31日在... 由《中国脊柱脊髓杂志》编辑部主办,宁夏医学院附属医院承办,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二附属医院、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协办的第二届全国骨关节结核病专题研讨会于2008年8月29日~31日在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召开。来自国内20个省(市)的20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关节结核病 专题研讨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宁夏医学院附属医院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 宁夏回族自治区 南方医科大学 第二附属医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腔镜辅助下L5/S1前路cage椎间融合术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3
20
作者 王文军 晏怡果 +2 位作者 贺更生 康忠山 韩冬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350-353,共4页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下L5/S1前路椎间盘切除cage椎间融合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2006年1月~2008年7月收治L5/S1椎间盘突出症或L5滑脱症患者28例,男16例,女12例,年龄18~51岁,平均34.5岁。均在腹腔镜下行L5/S1椎间盘切除及Depuy-Couga...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下L5/S1前路椎间盘切除cage椎间融合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2006年1月~2008年7月收治L5/S1椎间盘突出症或L5滑脱症患者28例,男16例,女12例,年龄18~51岁,平均34.5岁。均在腹腔镜下行L5/S1椎间盘切除及Depuy-Cougar前路块状碳素纤维融合器(carbon fiber reinforced polymercage,CFRP cage)植骨融合术。术后3个月时应用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脊柱学组腰背痛手术评分标准评价临床效果,通过X线片或CT随访观察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手术时间70~140min,平均110min;术中出血量60~300ml,平均90ml;住院时间7~10d,平均8d;1例出现术中髂内静脉出血,转为开放手术止血后完成手术;未发生其他大血管或神经等损伤及逆向射精等并发症。随访6~30个月,平均18.6个月。术后3个月时临床疗效优19例,良7例,可2例,优良率92.86%。22例术后3个月植骨融合,4例6个月时融合;2例术后6个月时椎间高度丢失1~2mm,但无明显临床不适症状,术后12个月时植骨融合。未出现内置物松动、脱落等并发症。结论:应用腹腔镜辅助行前路L5/S1椎间盘切除及椎间融合术,具有操作安全简便、创伤小和植骨融合率高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 椎间盘突出症 滑脱症 腰椎间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