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2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脊柱结核外科治疗方式的选择
1
作者 王文军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12期890-891,共2页
结核病在全球范围内不断上升,据有关资料报道,亚洲每年约近180万人死于结核病。骨关节结核是肺外结核好发部位,而脊柱结核则占骨关节结核之首。近年来由于我国政府及广大专家的重视,脊柱结核的治疗取得了很大进展,但在治疗方面也存在不... 结核病在全球范围内不断上升,据有关资料报道,亚洲每年约近180万人死于结核病。骨关节结核是肺外结核好发部位,而脊柱结核则占骨关节结核之首。近年来由于我国政府及广大专家的重视,脊柱结核的治疗取得了很大进展,但在治疗方面也存在不少争议,这些争议只有通过不断实验研究和临床实践,通过充分的学术讨论才能逐步获得共识。本期发表了部分专家对脊柱结核外科治疗的不同论点,以供同道们在实践中观察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疗方式 脊柱结核 外科治疗 手术并发症 非手术治疗 化疗方案 清除病灶 神经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全脊柱内镜经椎板间隙入路治疗中央型腰椎管狭窄症 被引量:37
2
作者 薛静波 陈浩翔 +3 位作者 李学林 欧阳智华 王程 晏怡果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22-325,329,共5页
目的探讨经皮全脊柱内镜经椎板间隙入路治疗单节段中央型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2016年1月~2017年12月我科对腰椎中央管狭窄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行经皮全脊柱内镜椎板间隙入路椎管扩大减压术,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目的探讨经皮全脊柱内镜经椎板间隙入路治疗单节段中央型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2016年1月~2017年12月我科对腰椎中央管狭窄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行经皮全脊柱内镜椎板间隙入路椎管扩大减压术,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和MacNab标准评价疗效。结果26例均顺利完成手术。1例术中损伤撕裂硬膜囊,保守治疗后痊愈。1例术后出现单侧下肢一过性肌力下降,1例术后出现腰背部及双下肢疼痛症状。住院时间(6.4±2.1)d。腰痛术前VAS评分(7.5±0.8)分,显著高于术后第1天(3.4±0.6)分和术后12个月(1.7±0.7)分(P均=0.000)。腿痛VAS评分术前(7.3±0.8)分,显著高于术后第1天(4.0±0.7)分和术后12个月(1.7±0.7)分(P均=0.000)。术前ODI(77.8±4.6)%,显著高于术后1个月(45.4±4.6)%和术后12个月(8.8±2.9)%(P均=0.000)。术后12个月采用MacNab进行疗效评定:优14例,良10例,可2例,优良率92.3%(24/26)。结论经皮全脊柱内镜经椎板间隙入路治疗单节段腰椎中央管狭窄症,手术风险低,临床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央型腰椎管狭窄症 全脊柱内镜 脊柱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和U形钛板固定治疗腰骶段脊柱结核 被引量:14
3
作者 王文军 全必春 +2 位作者 刘利乐 胡文凯 姚女兆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12期729-731,共3页
目的:评价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和u形钛板同定治疗腰骶段脊柱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2002年8月~2004年11月间采用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和U形钛板固定治疗腰骶段脊柱结核患者26例,其中,持续性下腰痛20例,伴有下肢放射痛12例,回顾性分... 目的:评价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和u形钛板同定治疗腰骶段脊柱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2002年8月~2004年11月间采用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和U形钛板固定治疗腰骶段脊柱结核患者26例,其中,持续性下腰痛20例,伴有下肢放射痛12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手术效果。结果:术中无大血管破裂、神经损伤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所有病例腰腿痛症状基本消失,9例术后3~7d出现腹胀不适,1例出现逆行射精。随访6-24个月,平均14个月,患者6个月以后均达骨性融合,随访1年无结核病灶复发,无钛板折断、拔钉、断钉等并发症。结论: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和U形钛板固定治疗腰骶段脊柱结核是一种简便易行且稳定性可靠的手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骑跨钛板 腰骶椎 结核 病灶清除 植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LabVIEW与6轴机械臂的脊柱生物力学测试系统构建及初步可靠性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晏怡果 谢勇 +7 位作者 王程 姚女兆 薛静波 欧阳智华 谭菁华 浣溢帆 齐蔚霖 王文军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47-57,共11页
目的构建基于LabVIEW与6轴机械臂的新型离体脊柱生物力学测试系统,进行初步的可靠性研究,为下一步耦合运动测试研究做准备。方法通过LabVIEW平台编程,用以太网及Profibus通讯的方式,将机械臂的数据实时与计算机进行通讯,实现位移控制、... 目的构建基于LabVIEW与6轴机械臂的新型离体脊柱生物力学测试系统,进行初步的可靠性研究,为下一步耦合运动测试研究做准备。方法通过LabVIEW平台编程,用以太网及Profibus通讯的方式,将机械臂的数据实时与计算机进行通讯,实现位移控制、载荷控制,实时读取机械臂末端位置和旋转角度,通过力/扭矩传感器和数据采集卡实现数据采集、处理、储存等功能;使用数显千分表和特制固定夹具完成6个方向平移精准度测试,并对数据进行分析;使用该平台对羊脊柱标本进行屈伸、侧屈和旋转测试,绘制出载荷-位移曲线,分析对比并获得实验结果,验证该生物力学平台的有效性。结果开发并建立了一套基于LabVIEW与6轴机械臂的高精准度离体脊柱生物力学测试系统,其平均平移精密度为8.1μm,平均平移准确度为56.7μm。编写相关机械臂控制及数据采集、处理、储存程序,并有效完成羊脊柱生物力学测试。结论该基于LabVIEW与6轴机械臂的脊柱生物力学测试系统能高精准度地完成常规的脊柱三维运动测试,可用于下一步开展耦合运动测试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 机械臂 载荷/位移控制 生物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路U形钛板在腰骶段脊柱肿瘤切除术后稳定性重建中的应用 被引量:5
5
作者 王文军 李耿 +3 位作者 王麓山 刘利乐 全必春 钟炯彪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1期20-23,共4页
目的:评价U形钛板在前路腰骶段肿瘤切除脊柱稳定性重建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1例腰骶椎肿瘤患者均采取前方手术入路,肿瘤切除后6例良性肿瘤患者应用自体髂骨植骨、钛板内固定,15例恶性肿瘤患者采用骨水泥填充、钛板内固定。随访观察... 目的:评价U形钛板在前路腰骶段肿瘤切除脊柱稳定性重建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1例腰骶椎肿瘤患者均采取前方手术入路,肿瘤切除后6例良性肿瘤患者应用自体髂骨植骨、钛板内固定,15例恶性肿瘤患者采用骨水泥填充、钛板内固定。随访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所有患者随访8~24个月,平均16个月,腰骶部疼痛及骶神经压迫症状均明显改善,6例良性肿瘤患者3个月后均达骨性融合;15例应用骨水泥填充治疗的恶性肿瘤患者内置物位置良好无移位,1例患者术后16个月死于肺转移,1例术后未坚持放化疗,3个月后局部复发,出现瘫痪症状,余13例未见肿瘤局部复发和转移。所有患者内固定无松动和断裂。结论:前路腰骶段脊柱肿瘤切除后应用骨水泥或自体髂骨植骨加前路钛板内固定有利于维持脊柱及骨盆的连续性,可前路一期完成减压和稳定性重建,固定牢靠,创伤较小,是腰骶段脊柱稳定性重建可选择的方式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骶椎 肿瘤 前路 脊柱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脊柱外固定器的生物力学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5
6
作者 欧军 王文军 +1 位作者 张美超 刘洪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99-201,共3页
目的:运用有限元方法对新型脊柱外固定器的力学性能进行分析,为其临床应用提供生物力学理论依据。方法:通过有限单元法(FEM)的结构分析功能,建立新型脊柱外固定器的计算机模型,并根据外固定器固定在椎体上的重力受压情况模拟加载,仿真... 目的:运用有限元方法对新型脊柱外固定器的力学性能进行分析,为其临床应用提供生物力学理论依据。方法:通过有限单元法(FEM)的结构分析功能,建立新型脊柱外固定器的计算机模型,并根据外固定器固定在椎体上的重力受压情况模拟加载,仿真分析模型各部分的应力、应变值及分布和压缩刚度。结果:在模拟受压的情况下,外固定器的应力集中在椎弓根钉与纵向固定螺钉、连接器的接触区,其它部分(包括钉椎体结合部位)的应力分布较均匀;外固定器的刚度较弱,单纯外固定架不足以提供椎体支持刚度。结论:外固定器的椎弓根钉与纵向固定螺钉、连接器的结合部容易产生应力疲劳;外固定器应结合其他的能有效地提供支撑刚度的手段才能更好地应用于临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限元 应力 应变 刚度 外固定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柱结核手术治疗个体化选择内固定节段 被引量:7
7
作者 王文军 姚女兆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796-796,共1页
近年来,由于耐药菌株的增加和自然环境的恶化,脊柱结核的发病率逐渐增加。目前国内外学者主张对有手术适应证的脊柱结核患者采取积极的外科治疗^[1-3],即在有效规范化抗结核治疗的前提下采用一期手术完成结核病灶清除、脊髓减压、植... 近年来,由于耐药菌株的增加和自然环境的恶化,脊柱结核的发病率逐渐增加。目前国内外学者主张对有手术适应证的脊柱结核患者采取积极的外科治疗^[1-3],即在有效规范化抗结核治疗的前提下采用一期手术完成结核病灶清除、脊髓减压、植骨融合、后凸畸形矫正以及稳定性重建等,内固定的使用日益广泛。但因为脊柱结核病灶表现多样化,内固定的选择,要从病灶的侵犯范围和程度结合术者各种术式的熟练程度等多方面因素考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固定节段 脊柱结核 个体化选择 手术治疗 结核病灶清除 手术适应证 抗结核治疗 表现多样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舒芬太尼与芬太尼用于全麻下脊柱矫形术中唤醒效果的比较 被引量:3
8
作者 吴礼平 王文军 +1 位作者 彭建明 高利臣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11年第3期300-303,共4页
目的:对比研究舒芬太尼与芬太尼对脊柱畸形矫形术中唤醒时间及质量的影响,探讨在脊柱畸形矫形术中唤醒试验的操作方法,评估唤醒效果。方法:脊柱畸形矫形患者38例,随机均分为舒芬太尼组和芬太尼组各19例。两组麻醉诱导均用咪唑安定0... 目的:对比研究舒芬太尼与芬太尼对脊柱畸形矫形术中唤醒时间及质量的影响,探讨在脊柱畸形矫形术中唤醒试验的操作方法,评估唤醒效果。方法:脊柱畸形矫形患者38例,随机均分为舒芬太尼组和芬太尼组各19例。两组麻醉诱导均用咪唑安定0.1mg/kg、丙泊酚1.5~2.0mg/kg、阿曲库铵0.15~0.20mg/kg、舒芬太尼0.2ptg/kg或芬太尼4.0/μg/kg静脉注射,用舒芬太尼0.1pg/(kg·h)或芬太尼1.0弘g/(kg·h)持续泵入维持术中镇痛,术中在需要唤醒前30min左右停止阿曲库铵、舒芬太尼或芬太尼泵入,在需要唤醒时停止丙泊酚泵入,进行唤醒,比较唤醒时间和唤醒质量。结果:在舒芬太尼与芬太尼用于脊柱畸形矫形术中唤醒试验的比较中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重、手术时间和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舒芬太尼组患者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呼之睁眼时间及指令动作恢复时间均短于芬太尼(P〈0.05)。唤醒成功时,唤醒质量比较舒芬太尼纽优于芬太尼(P〈0.05)。芬太尼患者出现1例术中疼痛及知晓,两组术后均无其他麻醉并发症。结论:该术中唤醒试验方法能快速实现脊柱畸形矫形术的术中唤醒,舒芬太尼与芬太尼相比唤醒时间更短、唤醒质量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舒芬太尼 芬太尼 脊柱矫形术 全身麻醉 唤醒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脊柱外固定器的应用护理 被引量:5
9
作者 林海英 邹桂茂 李丹 《护理学杂志》 2007年第2期40-42,共3页
目的探讨新型脊柱外固定器治疗胸腰椎骨折术后患者有效的护理方法。方法将29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150例采用AF内固定,同时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140例采用新型脊柱外固定器固定,除予常规护理外,注重心理护理、早期协助患... 目的探讨新型脊柱外固定器治疗胸腰椎骨折术后患者有效的护理方法。方法将29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150例采用AF内固定,同时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140例采用新型脊柱外固定器固定,除予常规护理外,注重心理护理、早期协助患者下床活动、预防感染以及重视体位护理等。结果两组术中失血量,手术前后24h血压差值、术后心率及固定物取出时间等观察指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1);观察组术后便秘、尿潴留等并发症发生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新型脊柱外固定器使用安全,可缩短患者的卧床时间,并发症少,护理在患者治疗康复过程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外固定 胸腰椎骨折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柱结核未治愈、复发及其治疗策略 被引量:4
10
作者 王文军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11期809-810,共2页
脊柱结核术后未愈及复发是一个越来越值得重视的现实问题。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就脊柱结核术后未治愈、复发的危险因素、脊柱结核疗效判定以及脊柱结核的再手术治疗方式的选择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关键词 脊柱结核 治疗方式 复发 治愈 危险因素 疗效判定 再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髓空洞症的外科治疗进展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洪珂 王文军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1期77-80,共4页
脊髓空洞症(syringomyelia,SM)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缓慢进行性脊髓及/或延髓的退行性疾病,是以充满液体的异常空腔为特征的脊髓内异常液体积聚状态。最常见于颈段,在某些病例可向上延伸至延髓和脑桥(延髓空洞症)。多伴随颅颈交... 脊髓空洞症(syringomyelia,SM)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缓慢进行性脊髓及/或延髓的退行性疾病,是以充满液体的异常空腔为特征的脊髓内异常液体积聚状态。最常见于颈段,在某些病例可向上延伸至延髓和脑桥(延髓空洞症)。多伴随颅颈交界畸形如Amold—Chiari畸形(ACM),也可由外伤、感染及肿瘤引起。脊髓空洞的发病机理至今尚无定论,以Gardner的脑脊液冲击学说和Williams的颅内与椎管内压力分离理论影响较广泛,但还没有一种理论能够解释本病的所有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空洞症 外科治疗 CHIARI畸形 WILLIAMS 液体积聚 退行性疾病 椎管内压力 发病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柱经皮穿刺椎间融合技术及相关问题
12
作者 王文军 晏怡果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328-329,共2页
微创腰椎椎间融合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技术。其目的在于采用不同的微创入路结合特殊设计的手术器械与置入物,在取得优于或不低于传统开放腰椎椎间融合术效果的同时减少手术创伤,促使患者早日康复。近年来我国微创腰椎椎间融合技术已... 微创腰椎椎间融合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技术。其目的在于采用不同的微创入路结合特殊设计的手术器械与置入物,在取得优于或不低于传统开放腰椎椎间融合术效果的同时减少手术创伤,促使患者早日康复。近年来我国微创腰椎椎间融合技术已得到迅速发展,并已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微创技术只是传统脊柱手术积极和有意义的补充,有其固有的局限性和潜在风险,因此应避免工作中的盲动与冲动,扬长避短,以使微创腰椎椎间融合技术健康顺利发展。为此,本期特邀国内相关脊柱外科专家就微创腰椎椎间融合的有关问题进行讨论,供同道们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功能 椎间融合技术 经皮穿刺 操作空间 植骨融合 椎间盘源性 关节融合术 脊柱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脊柱内镜技术治疗椎间盘源性马尾综合征5例疗效观察 被引量:5
13
作者 徐准 晏怡果 +4 位作者 王程 薛静波 李学林 欧阳智华 王文军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761-764,共4页
目的探讨经皮脊柱内镜技术治疗椎间盘源性马尾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2016年12月采用脊柱内镜技术治疗5例椎间盘源性马尾综合征的临床资料。其中椎间盘突出位于L_5/S_1 3例,L_(4/5)、L_(2/3)各1例。5例均在脊柱... 目的探讨经皮脊柱内镜技术治疗椎间盘源性马尾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2016年12月采用脊柱内镜技术治疗5例椎间盘源性马尾综合征的临床资料。其中椎间盘突出位于L_5/S_1 3例,L_(4/5)、L_(2/3)各1例。5例均在脊柱内镜下摘除突出椎间盘,行根管及椎管减压。结果 5例均完成手术,未发生神经根损伤、硬膜囊撕裂、椎间隙感染等并发症。5例于术后即刻下肢疼痛均缓解,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由术前(7.8±0.7)分降为(2.8±0.7)分。术后第3天复查MRI提示椎管及根管无明显受压。1例术后第5天椎间盘突出复发行二次内镜手术。5例随访6~24个月,平均12.4月。末次随访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paedic Association,JOA)下腰痛评分为23.6±2.4,优4例,良1例。术后3个月下肢肌力2例由术前Ⅲ级恢复至Ⅳ级,3例由术前Ⅳ级恢复至Ⅴ级。鞍区及会阴部感觉2例于术后6个月、2例12个月恢复正常,1例术后15个月部分恢复,仍残留部分感觉异常。直肠膀胱功能方面:3例小便费力不尽感者于术后5~7个月恢复正常,1例尿潴留者术后1年仍需间断导尿,有大便不尽感且偶发肠胀气。结论脊柱内镜技术是治疗椎间盘源性马尾综合征的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脊柱内镜技术 马尾综合征 腰椎间盘突出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柱跟随载荷在离体生物力学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6
14
作者 齐蔚霖 晏怡果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662-667,共6页
阐述跟随载荷在维持脊柱生物力学中的重要性,归纳近年来人离体脊柱标本跟随载荷模拟的各种方法及手段。通过与人体脊柱各椎体活动度、椎间盘内压等真实数据对比,从力学角度分析各类模拟手段的可行性,总结人体颈椎、胸椎、腰椎离体生物... 阐述跟随载荷在维持脊柱生物力学中的重要性,归纳近年来人离体脊柱标本跟随载荷模拟的各种方法及手段。通过与人体脊柱各椎体活动度、椎间盘内压等真实数据对比,从力学角度分析各类模拟手段的可行性,总结人体颈椎、胸椎、腰椎离体生物力学实验中最适合的加载载荷及扭矩,并探讨常规脊柱内固定术式对脊柱生物力学特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 生物力学 跟随载荷 三维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体脊柱生物力学测试的加载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5
作者 谢勇 晏怡果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74-180,共7页
离体脊柱标本三维运动载荷-位移特性的描述是脊柱生物力学研究的基础,如何准确地模拟在体脊柱的载荷与运动情况是脊柱生物力学研究的难点。国内外学者从测试理论与测试工具上都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目前脊柱三维运动测试按照控制方法主要... 离体脊柱标本三维运动载荷-位移特性的描述是脊柱生物力学研究的基础,如何准确地模拟在体脊柱的载荷与运动情况是脊柱生物力学研究的难点。国内外学者从测试理论与测试工具上都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目前脊柱三维运动测试按照控制方法主要分为载荷控制、位移控制和混合控制。基于不同的控制方法,测试工具也在不断的发展与完善之中。总结目前国内外研制的脊柱离体加载装置的工作原理,并分析其主要优缺点,为离体脊柱生物力学加载装置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 生物力学测试 加载 三维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侧双通道内镜技术治疗后路腰椎融合术后邻椎病的短期临床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刘伟湘 吴宇鹏 +3 位作者 夏超 龚泳豪 高义强 姚女兆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10-315,共6页
目的 探讨单侧双通道内镜技术(UBE)治疗后路腰椎融合术后邻椎病(ASD)的短期临床研究。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5月至2022年1月本院脊柱外科收治的采用UBE治疗因腰椎退行性疾病行后路腰椎融合术后出现ASD的患者临床资料及随访情况。结果 ... 目的 探讨单侧双通道内镜技术(UBE)治疗后路腰椎融合术后邻椎病(ASD)的短期临床研究。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5月至2022年1月本院脊柱外科收治的采用UBE治疗因腰椎退行性疾病行后路腰椎融合术后出现ASD的患者临床资料及随访情况。结果 符合标准的患者共12例,均顺利完成手术,随访时间为16~36个月,平均(24.3±4.6)个月。手术时间47~83 min,平均(62.9±9.8) min。1例出现神经根刺激症状,予以激素、脱水等对症处理,2 d后患者症状缓解。无其他并发症发生。住院时间5~10 d,平均(6.9±1.6)d。术后3 d、3个月、6个月、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腰痛VAS评分、下肢痛VAS评分、ODI评分均较术前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6个月随访时,根据改良MacNab标准评估:优良率为91.67%(11/12)。影像学方面:术后3 d复查MRI可见神经减压彻底;复查腰椎CT示下关节突骨质切除范围至关节面距离3.84~6.93 mm,平均(5.07±1.03) mm;峡部骨质保留保留4.85~7.94mm,平均(5.96±0.81) mm;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复查腰椎动力位,无椎体失稳,无责任节段复发。结论单侧双通道内镜技术治疗后路腰椎融合术后邻椎病,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患者满意度高、短期疗效明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侧双通道内镜技术 后路腰椎融合术 邻椎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零切迹椎间融合器与椎间融合器联合钛板应用于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的临床疗效和影像学分析
17
作者 熊礼顺 谭菁华 +1 位作者 尹健 晏怡果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2期3165-3171,共7页
目的对比分析零切迹椎间融合器与椎间融合器联合钛板应用于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CDF)的临床疗效和影像学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至2021年11月期间收治的40例行ACDF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2例采用零切迹椎间融合器(零切迹组)... 目的对比分析零切迹椎间融合器与椎间融合器联合钛板应用于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CDF)的临床疗效和影像学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至2021年11月期间收治的40例行ACDF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2例采用零切迹椎间融合器(零切迹组),18例采用椎间融合器联合钛板(钛板组)。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采用日本骨科学会评分(JOA)、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分及术后吞咽困难发生情况评估临床疗效;测量颈椎Cobb角(C2-7)、融合节段Cobb角、平均椎间隙高度、融合节段高度;通过术后CT观察融合器内外骨桥接情况评估融合情况及融合器下沉情况。结果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的JOA评分、NDI评分、平均椎间隙高度及融合节段高度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零切迹组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显著低于钛板组(P<0.05),术后3个月零切迹组的融合节段Cobb角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除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两组融合节段Cobb角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末次随访时两组融合器外骨桥接(ExGBB)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各随访时间点其余影像学指标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ACDF中,零切迹椎间融合器和椎间融合器联合钛板治疗临床疗效相似,均能显著改善颈椎功能及术后影像学指标,但零切迹椎间融合器较椎间融合器联合钛板显著降低吞咽困难发生率;终末期随访,前者对融合节段Cobb角的改善效果及其ExGBB情况优于后者,更有利于促进植骨融合;两种融合器均有发生下沉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零切迹椎间融合器 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 颈椎病 椎间融合器 钛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Quadrant微创撑开系统在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22
18
作者 晏怡果 王文军 +3 位作者 欧阳智华 姚女兆 王麓山 朱一平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04-208,共5页
目的:探讨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Quadrant微创撑开系统在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我院于2010年2月。2012年2月共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92例,随机对其中46例采用经皮椎弓根内固定联合Quadrant微创撑开系统行椎... 目的:探讨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Quadrant微创撑开系统在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我院于2010年2月。2012年2月共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92例,随机对其中46例采用经皮椎弓根内固定联合Quadrant微创撑开系统行椎间盘摘除植骨融合术治疗(微创组),46例采用传统后路腰椎间融合术(PLIF)治疗(传统组),分别对两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失血量、末次随访时根据改良MacNab标准判定的优良率、术前及术后半年与术后1年腰背痛VAS评分、并发症等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4~24个月,平均16个月。微创组术后并发症出现切口延期愈合1例,脑脊液漏1例。微创组与传统组的手术时间分别为100.0±21.7min和91.0±18.1min,优良率分别为89.2%和86.9%,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微创组与传统组术前VAS评分分别为6.0±3.3分和6.3±2.5分,术后6个月时分别为2.5±1.3分和2.6±1.4分,术后1年时分别为1.4±1.1分和1.3±1.1分.两组患者术后腰背痛较术前均得到缓解(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手术切口微创组(2.5±0.2cm)小于传统组(5.1±0.6cm),出血量微创组(80.0±7.2m1)少于传统组(152.0±12.3m1),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微创组24例在术后3个月,18例在术后6个月,其余4例患者在术后1年时影像学上获得植骨融合;传统组25例在术后3个月,18例在术后6个月,其余3例患者在术后1年时影像学上获得植骨融合。结论:经皮椎弓根内固定联合Quadrant微创撑开系统应用于腰椎后路治疗腰椎问盘突出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较之传统后路手术具有切口小,出血量少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UADRANT 微创撑开系统 腰椎间盘突出症 经皮椎弓根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路病灶清除、钛网植骨重建治疗胸腰椎结核 被引量:23
19
作者 王文军 曹盛俊 +2 位作者 刘利乐 胡文凯 姚女兆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12期732-734,共3页
目的:评价一期前路病灶清除并钛网植骨重建术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钛网植骨加前路内固定治疗83例严重胸腰椎结核,术后正规抗痨治疗,对随访时间超过1年的52例患者进行回顾,分析手术适应证、疗效及并发... 目的:评价一期前路病灶清除并钛网植骨重建术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钛网植骨加前路内固定治疗83例严重胸腰椎结核,术后正规抗痨治疗,对随访时间超过1年的52例患者进行回顾,分析手术适应证、疗效及并发症情况。结果:52例患者术后疼痛消除,23例伴瘫痪者1例FrankelA级无恢复,其余均有明显恢复;无1例出现感染和复发,结核治愈率100%;术后3个月时骨性融合率40%,6个月时90%,9个月时达100%。45例伴后凸畸形者Cobb角平均矫正30.6°,随访时无明显丢失。结论:一期前路病灶清除、钛网植骨加节段固定器治疗严重胸腰椎结核具有减压彻底、重建可靠和复发率低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结核 病灶清除 钛网 植骨 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板回植成形法手术治疗椎管内原发肿瘤 被引量:26
20
作者 王文军 曹盛俊 +2 位作者 姚女兆 刘利乐 胡文凯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8期464-466,共3页
目的:介绍一种椎板回植成形术式,评价其在治疗椎管内原发肿瘤手术中的效果。方法:20例胸腰椎管内原发肿瘤患者行肿瘤摘除椎板回植成形术,随访观察治疗效果。结果:平均随访27.8个月,20例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腰背痛及下肢疼痛、麻木等症... 目的:介绍一种椎板回植成形术式,评价其在治疗椎管内原发肿瘤手术中的效果。方法:20例胸腰椎管内原发肿瘤患者行肿瘤摘除椎板回植成形术,随访观察治疗效果。结果:平均随访27.8个月,20例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腰背痛及下肢疼痛、麻木等症状均消失,效果满意,无继发性椎管狭窄发生。结论:椎板回植成形术治疗椎管内肿瘤有利于保持脊柱的稳定性和恢复椎管完整性,避免医源性椎管狭窄症的发生,且操作简单,适合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管肿瘤 椎板回植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