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幕上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神经内镜微创手术与开颅手术的疗效对比研究 被引量:59
1
作者 肖涛 万娟 蒋文武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456-460,共5页
目的对比分析幕上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采用神经内镜微创手术及开颅手术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6年6月至2018年4月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85例,发病至手术时间3~36 h,平均(14±7) h;均为幕... 目的对比分析幕上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采用神经内镜微创手术及开颅手术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6年6月至2018年4月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85例,发病至手术时间3~36 h,平均(14±7) h;均为幕上脑出血,其中基底节区脑出血42例,丘脑出血28例,皮质出血15例;出血位于左侧44例,右侧41例;破入脑室38例;出血量32~82 ml,平均(52±11) ml;术前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6~12分,平均(8. 2±1. 5)分。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85例患者分为开颅手术组(51例)和内镜治疗组(34例)。记录并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性别、年龄、高血压病史、出血量、出血部位)、手术及其相关并发症情况(血肿清除率、手术时间、术后再出血率、颅内感染率)。对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预后进行评价,以格拉斯哥预后量表评分4~5分为预后良好,以1~3分为预后不良。结果(1)两组患者男性、高血压病史、年龄、术前GCS评分、出血量和出血部位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 05)。(2)内镜治疗组血肿清除率高于开颅手术组[(86. 7±2. 2)%比(70. 4±7. 2)%,t=9. 135],手术时间少于开颅手术组[(72±6) min比(149±21) min,t=-20. 340],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1);两组患者术后再出血率及颅内感染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 05)。(3)内镜治疗组预后良好率高于开颅手术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2. 4%(28/34)比60. 8%(31/51),χ2=4. 470,P=0. 034]。结论对于治疗幕上自发性脑出血患者的安全和疗效,与开颅手术相比,神经内镜微创手术下血肿清除是一种可供选择的手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出血 高血压性 外科手术 微创性 内镜手术 颅骨切开术 疗效比较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嗅鞘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对神经干细胞分化作用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林奕辉 武衡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609-611,共3页
目的比较大鼠嗅鞘细胞与星形胶质细胞对神经干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分别从新生SD大鼠嗅球、海马、皮质分离、培养嗅鞘细胞、神经干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收集嗅鞘细胞、星形胶质细胞及其上清液,分别对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NSCs... 目的比较大鼠嗅鞘细胞与星形胶质细胞对神经干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分别从新生SD大鼠嗅球、海马、皮质分离、培养嗅鞘细胞、神经干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收集嗅鞘细胞、星形胶质细胞及其上清液,分别对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NSCs)进行诱导分化,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生长情况,并采用免疫组化法对分化细胞鉴定和计数。结果嗅鞘细胞组分化为神经元比率高于星形胶质细胞组(P<0.01)。结论嗅鞘细胞较星形胶质细胞能更好地促进神经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嗅鞘细胞 神经干细胞 星形胶质细胞 细胞分化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出血大鼠脑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蛋白及mRNA表达变化与意义 被引量:4
3
作者 武衡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564-567,共4页
目的观察脑出血模型大鼠脑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蛋白和mRNA的分布。方法取健康成年SD大鼠39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3只)、假手术组(18只)、模型组(18只)。通过微量注射器向苍白球注入Ⅶ型胶原酶0.4 U建立脑出血模型(模型组),用免... 目的观察脑出血模型大鼠脑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蛋白和mRNA的分布。方法取健康成年SD大鼠39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3只)、假手术组(18只)、模型组(18只)。通过微量注射器向苍白球注入Ⅶ型胶原酶0.4 U建立脑出血模型(模型组),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原位杂交法分别观察脑出血后2、6 h,1、4、7及14天共6个时间点BDNF蛋白及mRNA的表达变化,以阳性细胞计数作为观察指标。以假手术组、正常对照组作对照。结果脑出血后2 h BDNF蛋白主要表达于血肿周围的小胶质细胞,6 h表达开始增高,1天达高峰,部分表达于神经元,以后逐渐降低,到第7天基本恢复到正常水平,14天后仍可见到少量阳性反应极弱的BDNF阳性细胞;在6 h,1、4天3个时间点上,模型组与正常对照组及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BDNF mRNA主要表达于神经元,1天后达高峰,7天后两者的表达水平继续下降但仍高于正常,14天后降至基础水平,在6 h,1、4天3个时间点上,模型组与正常对照组及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脑出血后BDNF蛋白及mRNA的表达呈时段性增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免疫组织化学 原位杂交 RNA 信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出血大鼠脑内移植神经干细胞后再生相关因子的表达
4
作者 武衡 周庆 +1 位作者 黄开亮 汤显靖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621-624,共4页
目的观察大鼠脑出血模型脑内移植神经干细胞(NSCs)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及对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 SD大鼠14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A组)、脑出血模型组(B组)、NSCs培养液移植组(C组),NSCs移植组(D... 目的观察大鼠脑出血模型脑内移植神经干细胞(NSCs)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及对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 SD大鼠14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A组)、脑出血模型组(B组)、NSCs培养液移植组(C组),NSCs移植组(D组),每组35只。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各组术后6 h、1、4、7、14、21和28天BDNF、VEGF及CD34标记的微血管密度的变化,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与A组比较,B组、C组BDNF的表达1天达高峰(P<0.05),D组表达高峰延迟至第4天,至28天仍高于A组(P<0.05);D组在所有时间点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在4天后的5个时间点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C组VEGF和微血管密度表达模式相同,均在1天达高峰;D组呈双高峰表达,在第4天和14天,至28天仍高于B组、C组的表达水平(P<0.05);相关分析显示,VEGF与微血管密度呈正相关(r=0.911,P<0.05)。结论脑出血大鼠脑内移植NSCs后,脑内BDNF及VEGF维持长时间的高表达,微血管密度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干细胞移植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进展性脑卒中与颅内外血管病变的相关性 被引量:12
5
作者 杨弘文 聂亚雄 +3 位作者 杨平生 高帆 姜波涛 霍瑞民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41-343,共3页
目的探讨症状相关侧颅内外血管狭窄程度、斑块性质与进展性脑卒中的相关性。方法将496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分为进展性脑卒中组(进展组,120例)和非进展性脑卒中组(非进展组,376例)。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和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检查... 目的探讨症状相关侧颅内外血管狭窄程度、斑块性质与进展性脑卒中的相关性。方法将496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分为进展性脑卒中组(进展组,120例)和非进展性脑卒中组(非进展组,376例)。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和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检查,比较2组患者症状相关侧血管狭窄程度、斑块性质的差异。结果24.2%的患者为进展性脑卒中。症状相关侧颅内外血管中、重度狭窄,进展组为79.2%,非进展组为55.1%,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4.97,P<0.01)。症状相关侧颈动脉斑块性质与脑卒中进展无相关性(x^2=2.97,P>0.05)。结论进展性脑卒中的发生与症状相关侧颅内外血管狭窄程度(≥50%)密切相关,其发病机制可能与狭窄所致的低灌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颈动脉狭窄 脑缺血 血流动力学 超声检查 多普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黏着斑激酶对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刺激的血管平滑肌细胞迁移和黏附的调控 被引量:5
6
作者 武衡 钟杨 +1 位作者 汤显靖 成志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648-651,共4页
目的探讨黏着斑激酶(FAK)信号分子在雷帕霉素抑制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诱导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迁移、黏附中的调控作用。方法将培养的大鼠VSMC分为对照组、PDGF组、雷帕霉素+PDGF组(雷帕霉素组)和FAK反义寡核苷酸+PDGF组(FAK组)。... 目的探讨黏着斑激酶(FAK)信号分子在雷帕霉素抑制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诱导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迁移、黏附中的调控作用。方法将培养的大鼠VSMC分为对照组、PDGF组、雷帕霉素+PDGF组(雷帕霉素组)和FAK反义寡核苷酸+PDGF组(FAK组)。用PDGF诱导VSMC的迁移和黏附,计数贴壁细胞;采用Boyden检测细胞迁移;采用RT-PCR、Western blot、免疫沉淀方法分别检测FAK基因、蛋白及蛋白磷酸化表达量。将FAK反义寡核苷酸经脂质体转染VSMC,观察FAK mRNA及蛋白磷酸化、细胞迁移和黏附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PDGF组明显诱导细胞迁移和黏附,上调FAK mRNA的表达,提高FAK蛋白和磷酸化FAK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PDGF组比较,FAK组和雷帕霉素组细胞迁移、黏附能力减弱,FAK mRNA、FAK蛋白和磷酸化FAK表达水平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DGF诱导细胞迁移和黏附可能是FAK介导的,雷帕霉素可能是通过抑制FAK蛋白和磷酸化FAK来抑制VSMC的迁移和黏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着斑激酶1 西罗莫司 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 平滑 血管 寡核苷酸类 反义 细胞黏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敏感序列分析和常规MRI检查对脑血管淀粉样变脑出血诊断价值比较 被引量:4
7
作者 周宏 刘进才 +4 位作者 谢佩含 游咏 罗光华 杨娟 卿伟鹏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042-1046,共5页
目的:分析脑血管淀粉样变脑出血(CAAH)患者磁敏感序列分析(SWI)检查特征,阐明SWI在CAAH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68例临床诊断怀疑CAAH的患者,均予以常规磁共振成像(MRI)和SWI检查,比较2种影像学检查对怀疑CAAH患者出血病灶检出率的... 目的:分析脑血管淀粉样变脑出血(CAAH)患者磁敏感序列分析(SWI)检查特征,阐明SWI在CAAH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68例临床诊断怀疑CAAH的患者,均予以常规磁共振成像(MRI)和SWI检查,比较2种影像学检查对怀疑CAAH患者出血病灶检出率的差异,分析2种影像学检查对CAAH检出情况一致性。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术前SWI的影像学特征与患者发生病灶出血的危险性。结果:经病理检查确诊为CAAH 61例,常规MRI序列检出CAAH病灶53个,检出率为86.89%;SWI序列检出CAAH出血病灶59个,检出率为96.72%,SWI显示出血灶数目明显多于常规MRI序列,2种影像学方法对CAAH病灶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WI序列对CAAH患者的检出情况与MRI序列检出一致性较差,Kappa=0.366 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斑片状高信号、多发边缘清低信号区是CAAH的相关性特征(OR=3.895,P=0.025;OR=3.124,P=0.029)。结论:SWI能有效检出CAAH出血病灶,且诊断价值优于常规MRI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淀粉样血管病 脑出血 磁敏感序列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内外血管狭窄增加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早期的危险 被引量:4
8
作者 聂亚雄 杨弘文 +2 位作者 高帆 阳纲要 林百喜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280-282,共3页
目的探讨颅内外血管狭窄对首次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早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对196例首次发作TIA的患者行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检查,根据是否有颅内外狭窄,将其分为颅内外血管狭窄组(狭窄组)142例和无颅内外血管狭窄组(正常组)54例,比... 目的探讨颅内外血管狭窄对首次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早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对196例首次发作TIA的患者行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检查,根据是否有颅内外狭窄,将其分为颅内外血管狭窄组(狭窄组)142例和无颅内外血管狭窄组(正常组)54例,比较两组3个月内的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TIA再发率和病死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危险因素,Kaplan-Meier生存曲线估计生存率。结果狭窄组发生TIA 22例、脑梗死21例、死亡6例、合计发病49例,正常组发生TIA 4例、脑梗死2例、死亡0例、合计发病6例。在脑梗死和合计发病率方面,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01);TIA再发率、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Kaplan-Meier生存曲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结论颅内外血管狭窄是TIA后早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发作 短暂性 颈动脉狭窄 危险因素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均血小板体积与卵圆孔未闭并偏头痛患者视觉先兆的关系 被引量:7
9
作者 叶青 林百喜 +1 位作者 周婵娟 游咏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37-439,共3页
目的:探讨平均血小板体积(MPV)与卵圆孔未闭(PFO)合并偏头痛患者视觉先兆的关系。方法:收集南华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2013年1月至2015年6月因先兆性偏头痛行经颅多普勒超声发泡试验检查结果为阳性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 目的:探讨平均血小板体积(MPV)与卵圆孔未闭(PFO)合并偏头痛患者视觉先兆的关系。方法:收集南华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2013年1月至2015年6月因先兆性偏头痛行经颅多普勒超声发泡试验检查结果为阳性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手术组、氯吡格雷+手术组、氯吡格雷组、常规药物治疗组各30例。检测各组患者治疗前、后MPV,评估各组患者治疗后视觉先兆转归情况。结果:手术组、氯吡格雷+手术组、氯吡格雷组患者治疗前MPV分别为(10.98±1.41)fL、(10.94±1.40)fL、(10.88±1.41)fL,与常规药物治疗组患者治疗前MPV(10.91±1.46)fL比较差异无显著性(F=0.029,P=0.993)。手术组、氯吡格雷+手术组、氯吡格雷组患者治疗后MPV分别为(9.66±1.22)fL、(8.81±1.05)fL、(9.97±1.18)fL,与常规药物治疗组患者治疗后MPV(10.86±1.39)fL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与常规药物治疗组治疗比较,手术组、氯吡格雷+手术组、氯吡格雷组患者治疗后视觉先兆明显好转(P<0.05)。结论:PFO合并偏头痛患者视觉先兆可能与MPV有关,下调PFO合并偏头痛患者MPV水平可改善患者的视觉先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圆孔未闭 偏头痛 平均血小板体积 视觉先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症肌无力中白介素4、15、18与端粒酶活性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8
10
作者 陈敏 莫雪安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1006-1008,共3页
目的:探讨IL-4、IL-15、IL-18在重症肌无力(MG)中的表达及其与CD4+T淋巴细胞端粒酶活性的相关关系。方法:应用ELISA及重复扩增-酶联免疫吸附实验(PCR-ELISA)检测30例MG患者(MG组)和30例健康对照者(NC组)血清中的IL-4、IL-15、IL-18水平... 目的:探讨IL-4、IL-15、IL-18在重症肌无力(MG)中的表达及其与CD4+T淋巴细胞端粒酶活性的相关关系。方法:应用ELISA及重复扩增-酶联免疫吸附实验(PCR-ELISA)检测30例MG患者(MG组)和30例健康对照者(NC组)血清中的IL-4、IL-15、IL-18水平和CD4+T淋巴细胞端粒酶活性。结果:MG组血清IL-4、IL-15、IL-18水平及CD4+T淋巴细胞端粒酶活性显著高于N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MG组CD4+T淋巴细胞端粒酶活性与血清IL-4、IL-15、IL-18水平均存在正相关关系(P<0.01)。结论:IL-4、IL-15、IL-18及CD4+T淋巴细胞端粒酶均参与了MG的发病过程;MG中IL-4、IL-15及IL-18有可能通过各种途径直接或间接的上调CD4+T淋巴细胞的端粒酶的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肌无力 白介素4 白介素15 白介素18 端粒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创穿刺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疗效分析及相关临床问题探讨 被引量:7
11
作者 武衡 何周文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260-260,共1页
关键词 脑出血患者 疗效分析 YL-1型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 微创穿刺治疗 临床问题 高血压 生理盐水冲洗 单纯药物治疗 平均年龄 对照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癫痫发作患者血清Nesfatin-1动态变化及其对评估病情和短期预后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4
12
作者 陈敏 谢明 万娟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05-110,共6页
目的:分析癫痫持续状态(SE)患者血清新饱食分子蛋白1 (Nesfatin-1)动态变化趋势,探讨血清Nesfatin-1水平对评估癫痫发作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短期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43例原发性癫痫发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予以积极临床治疗,于治... 目的:分析癫痫持续状态(SE)患者血清新饱食分子蛋白1 (Nesfatin-1)动态变化趋势,探讨血清Nesfatin-1水平对评估癫痫发作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短期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43例原发性癫痫发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予以积极临床治疗,于治疗前及治疗第1周末、第2周末和第1个月末分别检测每位患者血清Nesfatin-1水平,同时应用利物浦痫性发作严重程度量表(LSSS 2.0)对患者进行评估。分析每个时间点患者血清Nesfatin-1水平与LSSS评分的相关性。随访1年根据预后将癫痫发作患者分为生存组(31例)和死亡组(12例)。应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随访1年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采用患者血清Nesfatin-1水平预测原发性癫痫发作患者随访1年预后结局的特异度和敏感度。结果:与治疗前比较,随着治疗时间增加,2组患者LSSS评分和血清Nesfatin-1水平呈进行性降低(P<0.01),治疗前2组患者LSSS评分和血清Nesfatin-1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1周末至第1个月末,生存组SE患者LSSS评分和血清Nesfatin-1水平均低于死亡组(P<0.05或P<0.01)。每个时间点患者血清Nesfatin-1水平与LSSS评分均呈正相关关系(r=0.617~0.726,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血清高水平Nesfatin-1是随访1年癫痫发作患者预后不良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评估,血清Nesfatin-1水平对随访1年癫痫发作患者预后不良有明显预测价值(P<0.05);血清Nesfatin-1水平切点为2.7μg·L^(-1)时其预测随访1年癫痫发作患者预后不良的灵敏度为88.5%,特异度为79.6%。结论:血清Nesfatin-1水平能有效反映癫痫发作患者病情严重程度,且随治疗时间的延长进行性降低,对癫痫发作患者预后判断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饱食分子蛋白1 癫痫发作 病情程度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迷迭香酸通过核转录因子-κB信号通路对抗谷氨酸诱导PC12细胞损伤 被引量:3
13
作者 李莲 武衡 严奉祥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032-1035,共4页
目的观察迷迭香酸(RA)对抗谷氨酸诱导的PC12细胞损伤发挥神经保护作用,探讨其机制是否与NF-κB信号通路相关。方法将培养细胞分为对照组、损伤组(16 mmol/L谷氨酸)、RA1组(30μmol/L RA+16 mmol/L谷氨酸)、RA2组(60μmol/L RA+16 mmol/... 目的观察迷迭香酸(RA)对抗谷氨酸诱导的PC12细胞损伤发挥神经保护作用,探讨其机制是否与NF-κB信号通路相关。方法将培养细胞分为对照组、损伤组(16 mmol/L谷氨酸)、RA1组(30μmol/L RA+16 mmol/L谷氨酸)、RA2组(60μmol/L RA+16 mmol/L谷氨酸)。采用MTT法检测细胞活力;Hoechst33258荧光染色观察细胞核形态的改变,碘化丙啶染色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检测NF-κB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不同浓度谷氨酸(0、4、8、12、16、20 mmol/L)作用PC12细胞24 h后,细胞存活率呈剂量依赖性下降。与损伤组比较,RA1组和RA2组细胞存活率明显升高(P<0.05)。16 mmol/L谷氨酸作用PC12细胞1 h后,细胞质中IκBα蛋白和NF-κB p65蛋白表达明显减少,p-IκBα蛋白表达明显增加,NF-κB p65蛋白在细胞核中表达明显增加,2 h达到高峰;给予30、60μmol/L RA预处理1 h后,能抑制NF-κB p65蛋白活化进入细胞核。结论 RA通过抑制NF-κB信号通路的活化,对谷氨酸诱导损伤的PC12细胞有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迷迭香 NF-κB PC12细胞 细胞凋亡 细胞存活 谷氨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IHSS评分与SSS评分对脑梗死急诊溶栓后出血转化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78
14
作者 欧艳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9期3124-3126,共3页
目的:评估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与斯堪的那维亚卒中量表(SSS)评分对脑梗死急诊溶栓后出血转化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我院69例临床诊断脑梗死并接受急诊溶栓治疗的患者,依据溶栓后有无出血将患者分为:出血组,共24例,发... 目的:评估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与斯堪的那维亚卒中量表(SSS)评分对脑梗死急诊溶栓后出血转化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我院69例临床诊断脑梗死并接受急诊溶栓治疗的患者,依据溶栓后有无出血将患者分为:出血组,共24例,发生不同程度的脑出血;未出血组,共45例,未发生脑出血。分析脑梗死急诊溶栓后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结果:24例出现溶栓后出血转化,其出血转化率为34.78%。单因素分析发现,与未出血组相比,发生出血转化的患者伴有糖尿病的比例高、发病至静脉溶栓时间延长、溶栓前NIHSS评分高、溶栓前SSS评分低、血糖水平高、血钠水平高、CT低密度病灶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发病至静脉溶栓时间、溶栓前NIHSS评分及SSS评分等是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延迟溶栓、NIHSS评分高及SSS评分低能有效预测脑梗死急诊溶栓后出血的危险性,为临床护理提供预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急诊溶栓 NIHSS评分 SSS评分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扩散张量成像在精神分裂症患者脑部结构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4
15
作者 司徒卫军 朱云龙 谭长连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1309-1311,共3页
目的:用扩散张量成像(DTI)的磁共振技术探讨研究精神分裂症患者可能的脑部结构的病理改变。方法:对15例成年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和15例成年男性健康对照者行DTI磁共振检查,比较患者组和健康对照组的部分各向异性(FA)差异性。结果:精神分... 目的:用扩散张量成像(DTI)的磁共振技术探讨研究精神分裂症患者可能的脑部结构的病理改变。方法:对15例成年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和15例成年男性健康对照者行DTI磁共振检查,比较患者组和健康对照组的部分各向异性(FA)差异性。结果:精神分裂症患者右侧额中回、额下回、右侧颞上回、左侧颞下回、左侧颞中回、左侧扣带回、左侧中央前回的各项分数异性(FA)值较健康对照组低(P<0.05)。未发现患者组白质FA值有明显增高的脑区。结论:额叶区域白质结构的异常可能是精神分裂症患者额叶的执行功能损害的病理生理学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磁共振成像 扩散张量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GFR siRNA通过阻碍STAT3磷酸化抑制大鼠星形胶质细胞活化 被引量:14
16
作者 钱红 刘理静 +4 位作者 李艳春 谢明 武衡 刘双喜 武斌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16-222,共7页
目的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在脑出血后血肿周围脑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对大鼠星形胶质细胞活化的影响与分子机制。方法收集临床脑出血后实施血肿清除术的血肿周围脑组织标本,根据脑出血距离标本取出时间,分为<1 d组、1~5 d组、6~1... 目的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在脑出血后血肿周围脑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对大鼠星形胶质细胞活化的影响与分子机制。方法收集临床脑出血后实施血肿清除术的血肿周围脑组织标本,根据脑出血距离标本取出时间,分为<1 d组、1~5 d组、6~10 d组及>10 d组,每组20例,同时取20例手术过程中血肿远隔部位掉落的组织块作为对照组,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Western blot测定EGFR表达。分离培养大鼠皮层星形胶质细胞,分别给予培养液(对照组)、睫状神经营养因子(CNTF,用于活化星形胶质细胞)、Scramble siRNA+CNTF、EGFR siRNA+CNTF处理24 h,荧光实时定量PCR检测神经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mRNA表达,并采用Western blot分析GFAP、信号传导蛋白和转录激活物3(STAT3)、磷酸化STAT3(p-STAT3)蛋白表达。结果随着脑出血时间的延长,EGFR阳性信号指数及蛋白表达水平逐渐升高,6~10 d达到高峰,10 d后仍处于较高水平,两两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CNTF单独处理明显增加GFAP mRNA与蛋白、p-STAT3表达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EGFR siRNA转染几乎完全逆转CNTF诱导的上述变化(P<0.01),但各组STAT3蛋白表达水平无区别(P>0.05)。结论 EGFR在脑出血后血肿周围脑组织中表达升高,EGFR基因沉默有助于抑制大鼠星形胶质细胞活化,其机制可能与阻碍STAT3磷酸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形胶质细胞 脑出血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小干扰RNA 神经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 信号传导蛋白和转录激活物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侧脑室注射miR-7通过EGFR/STAT3途径抑制大鼠脑出血后脑损伤 被引量:13
17
作者 钱红 胡柯 +5 位作者 谢明 武衡 李文军 武斌 满荣勇 聂萌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41-147,共7页
目的观察微小RNA-7(miR-7)对大鼠脑出血后脑损伤的影响,并探讨其分子机制。方法选取75只SD大鼠,以Ⅶ型胶原酶注入苍白球构建脑出血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miR-7激动剂(miR-7 agomir)组、miR-7激动剂对照(agomir control)组、miR-7拮抗剂(... 目的观察微小RNA-7(miR-7)对大鼠脑出血后脑损伤的影响,并探讨其分子机制。方法选取75只SD大鼠,以Ⅶ型胶原酶注入苍白球构建脑出血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miR-7激动剂(miR-7 agomir)组、miR-7激动剂对照(agomir control)组、miR-7拮抗剂(miR-7 antagomir)组和miR-7拮抗剂对照(antagomir control)组,每组15只。造模后第2天通过侧脑室分别注射10μL的生理盐水、miR-7 agomir、agomir control、miR-7 antagomir、antagomir control,造模后第7天进行神经功能评分,然后处死动物,取出脑组织,HE染色观察脑组织病理改变,干湿重法测定脑组织含水量,荧光实时定量PCR检测血肿周围脑组织中miR-7、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表达,Western blot法分析血肿周围脑组织中GFAP、EGFR、信号转导子和转录激活子3(STAT3)、磷酸化STAT3(p-STAT3)水平。生物信息学预测miR-7与EGFR的靶向结合情况,构建野生型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载体及相应的突变载体,与miR-7模拟物(mimic)共转染HEK293T细胞,检测荧光素酶活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miR-7 agomir明显增加血肿周围脑组织miR-7水平,减轻脑组织病理损害,减少神经功能评分和脑组织含水量,并降低血肿周围脑组织GFAP、EGFR表达水平及p-STAT3/STAT3比值;miR-7 antagomir的作用则相反。相应阴性对照物对上述指标无影响。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EGFR的3'-非翻译区存在miR-7结合位点,而且miR-7 mimic明显降低野生型EGFR荧光素酶活性,但对突变型无影响。结论 miR-7通过抑制EGFR/STAT3信号通路拮抗星形胶质细胞活化,从而减轻大鼠脑出血后脑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小RNA-7(miR-7)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 信号转导子和转录激活子3(STAT3) 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 脑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R-7靶向沉默EGFR抑制大鼠星形胶质细胞活化 被引量:5
18
作者 钱红 胡柯 +5 位作者 刘理静 谢明 武衡 李文军 武斌 聂萌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76-382,共7页
目的探讨微小RNA-7(miR-7)对星形胶质细胞活化的影响及分子机制。方法培养大鼠皮层星形胶质细胞,分别用培养液(对照组)、睫状神经营养因子(CNTF,用于活化星形胶质细胞)、miR-7 mimic+CNTF、miR-7 mimic control+CNTF、miR-7 inhibitor+C... 目的探讨微小RNA-7(miR-7)对星形胶质细胞活化的影响及分子机制。方法培养大鼠皮层星形胶质细胞,分别用培养液(对照组)、睫状神经营养因子(CNTF,用于活化星形胶质细胞)、miR-7 mimic+CNTF、miR-7 mimic control+CNTF、miR-7 inhibitor+CNTF及miR-7 inhibitor control+CNTF处理,采用荧光实时定量PCR(q RT-PCR)检测神经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mRNA表达,通过Western blot检测GFAP、EGFR、信号传导蛋白和转录激活物3(STAT3)、磷酸化STAT3(p-STAT3)蛋白表达。构建野生型pGL3-EGFR及突变型p GL3-EGFR-m重组质粒,分别与miR-7 mimic共转染HEK293T细胞,检测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活性。此外,以EGFR si RNA或STAT3抑制剂S31-201处理星形胶质细胞,再与miR-7 inhibitor和CNTF孵育,然后用q RT-PCR、Western blot检测GFAP m RNA与蛋白表达。结果 CNTF组GFAP、EGFR表达水平及pSTAT3/STAT3比值较对照组增加(P<0.01),与CNTF组比较,miR-7 mimic+CNTF组GFAP、EGFR表达水平及pSTAT3/STAT3比值降低,miR-7 inhibitor+CNTF组GFAP、EGFR表达水平及p-STAT3/STAT3比值升高(P<0.01)。与对照组比较,miR-7 mimic转染明显减少野生型EGFR荧光素酶活性(P<0.01)。EGFR si RNA或S31-201预处理几乎完全逆转miR-7 inhibitor诱导的GFAP表达上调(P<0.01)。结论 miR-7通过抑制EGFR/STAT3信号通路拮抗CNTF诱导的大鼠星形胶质细胞活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小RNA-7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信号传导蛋白和转录激活物3 神经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 星形胶质细胞 小干扰R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R-328通过C/EBPα表达上调抑制K562细胞增殖 被引量:3
19
作者 曹锦霞 文锋 +2 位作者 王浩 廖佩 李君君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50-355,共6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miR-328(microRNA-328)对慢性髓系白血病(CML)急变期细胞株K562增殖的影响及C/EBPα的介导作用。方法:构建miR-328靶向基因及抑制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hsa-miR-328及hsa-miR-328-inhibitor,并分别通过脂质体lipofectam...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miR-328(microRNA-328)对慢性髓系白血病(CML)急变期细胞株K562增殖的影响及C/EBPα的介导作用。方法:构建miR-328靶向基因及抑制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hsa-miR-328及hsa-miR-328-inhibitor,并分别通过脂质体lipofectamineTM2000介导转染至K562细胞;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转染情况;通过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miR-328、C/EBP mRNA的表达水平;Western-Blot方法测定C/EBPα蛋白的表达;CCK-8检测细胞增殖的情况。结果:本研究通过成功构建重组真核表达载体hsa-miR-328、hsa-miR-328-inhibitor;将载体转染K562细胞,24 h后在荧光显微镜下可见荧光细胞,表明载体成功转入K562细胞,48 h和72 h后可见荧光细胞数逐渐增多。实时荧光定量RT-PCR证实miR-328在K562细胞中成功表达,而miR-328对细胞C/EBPαmRNA表达无明显影响;通过Western blot检测发现miR-328恢复C/EBPα蛋白表达;细胞活力检测提示miR-328抑制K562细胞的增殖。结论:成功构建并转染miR-328基因至K562细胞,miR-328通过恢复C/EBPα的表达抑制K562细胞的增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R-328 C/EBPΑ K562细胞 细胞增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脑伏隔核壳部与核部解剖的差异与临床疾病联系 被引量:2
20
作者 全梓方 武衡 +3 位作者 何栋刚 魏乃礼 贾艳飞 张祎年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54-356,共3页
伏隔核是纹状体腹侧区的一个较大的神经核团,位于基底节区运动核团和边缘脑叶的交界区,在解剖上可分为壳部和核部,其功能与药物成瘾、强迫症、抑郁症、精神分裂症、厌食症、肥胖症等疾病相关,临床上可以通过神经调控伏隔核功能来治疗这... 伏隔核是纹状体腹侧区的一个较大的神经核团,位于基底节区运动核团和边缘脑叶的交界区,在解剖上可分为壳部和核部,其功能与药物成瘾、强迫症、抑郁症、精神分裂症、厌食症、肥胖症等疾病相关,临床上可以通过神经调控伏隔核功能来治疗这些疾病。研究发现伏隔核壳部和核部在功能上存在较大的差异,故在未来的治疗中非常有必要将伏隔核进一步进行分区,以便为治疗不同疾病提供精确的治疗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伏隔核 多巴胺 纹状体 精神分裂症 抑郁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