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25
1
作者 肖文莲 罗明贤 +3 位作者 罗光华 刘进才 唐德秋 王俊波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4年第11期1714-1716,共3页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 (MSCTA)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诊断价值及对临床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 13例夹层动脉瘤均进行了MSCTA胸腹联合检查 ,将原始数据在SGI工作站进行MPR ,SSD ,MIP及VR等后处理。结果  13例均很好地显示了主动...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 (MSCTA)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诊断价值及对临床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 13例夹层动脉瘤均进行了MSCTA胸腹联合检查 ,将原始数据在SGI工作站进行MPR ,SSD ,MIP及VR等后处理。结果  13例均很好地显示了主动脉全程及其分支 ,真腔、假腔、内膜片及夹层动脉瘤的部位、范围得到满意显示。结论 MSCTA是诊断夹层动脉瘤准确、快捷、有效的首选检查方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夹层动脉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血管造影 后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健康人前交叉韧带的扩散张量成像及其与MRI的比较 被引量:14
2
作者 陈立勋 赵衡 +4 位作者 李劲松 全小兵 卿伟鹏 刘雯文 刘进才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610-616,共7页
目的:探讨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与半定量传统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测量方法的关联,阐明DTI应用于ACL的可行性及其特征。方法:健康志愿者31名行ACL... 目的:探讨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与半定量传统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测量方法的关联,阐明DTI应用于ACL的可行性及其特征。方法:健康志愿者31名行ACL常规MRI及DTI扫描。在常规MRI图像上测量矢状位ACL-胫骨角,冠状位ACL-胫骨角,Blumensaat线-ACL角,髁间窝顶倾角,ACL胫骨止点位置。采用DTI对ACL进行评定,将ACL平均分为5个区域(记为1st,2nd,3rd,4th,5th),分别测量各区域的各向异性值(fractional anisotropy,FA)值及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并对ACL进行DTI测量的可重复性研究。结果:矢状位ACL-胫骨角、冠状位ACL-胫骨角、Blumensaat线-ACL角、髁间窝顶倾角、ACL胫骨止点位置分别为53.00°±2.46°,52.42°±5.15°,12.67°±5.71°,39.41°±2.64°,(24.90±2.84)%。ACL 1~5区(1st^5th)FA值分别为0.611±0.042,0.618±0.051,0.596±0.045,0.566±0.059,0.497±0.072;1~5区(1st^5th)ADC值分别为(1.068±0.216),(1.128±0.268),(1.189±0.197),(1.455±0.423),(1.779±0.384)×10–3mm2/s。矢状位ACL-胫骨角与2nd及3rd区域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68,–0.429,Blumensaat线-ACL角与1st及4th区域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07,–0.633,ACL胫骨止点位置与4th区域的相关系数为–0.593,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CL两组DTI重复资料的各区域FA值及ADC值之间的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具有明显相关性。结论:DTI能够定量地评价ACL的走行和连接,与ACL半定量MRI测量具有良好的对照,能够为临床医生提供关于ACL更加丰富的参考信息,对于下一步深入研究ACL病变诊治和大样本数据库的建立等具有一定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扩散张量成像 前交叉韧带 磁共振成像 各向异性 表观弥散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D-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7
3
作者 蒋孝先 罗光华 +1 位作者 周飞 刘文洪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36-341,共6页
目的探讨4维CT血管造影(4D-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本院2017年5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颅内动脉瘤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4D-CTA扫描方案的50例患者作为研究组,根据颅内动脉瘤是否破裂进一步分为破裂组(n=32)和非... 目的探讨4维CT血管造影(4D-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本院2017年5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颅内动脉瘤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4D-CTA扫描方案的50例患者作为研究组,根据颅内动脉瘤是否破裂进一步分为破裂组(n=32)和非破裂组(n=18)。采用3D-CTA扫描方案的5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研究组、对照组主观图像质量评分,颈内动脉(ICA)、大脑中动脉(MCA)、脑实质CT值,信噪比(SNR),噪声比(CNR),辐射剂量。比较破裂组、非破裂组患者动脉瘤的4D-CTA影像学特征。对研究组患者4D-CTA各检测参数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及最佳临界点分析。结果研究组CT剂量指数、剂量长度乘积、辐射有效剂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研究组与对照组主观图像质量评分、SNR、CNR值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破裂组患者瘤颈宽、瘤体高度、瘤体长度、动脉瘤宽颈、瘤体高度/瘤颈宽、瘤体长径/载瘤动脉直径、瘤体宽颈/瘤颈宽均明显高于非破裂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破裂组存在子囊比率、形态不规则比率、有搏动点比率均明显高于非破裂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破裂组和非破裂组动脉瘤位置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ROC曲线结果显示,瘤体高度/瘤颈宽、瘤体长径/载瘤动脉直径、瘤体高度、动脉瘤宽颈、瘤体宽颈/瘤颈宽、瘤体长度在颅内动脉瘤破裂的诊断中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4D-CTA能在低浓度对比剂、低辐射剂量条件下观察到颅内动脉瘤的静态特征(大小、部位、子瘤、形态等),也能体现动脉瘤壁的运动情况(搏动点),使对异常波动点的观测成为可能。4D-CTA脑血管成像技术对破裂动脉瘤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4维CT血管造影 颅内动脉瘤 诊断 辐射 图像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疾病报告与数据系统在冠心病患者危险因素分析中的应用 被引量:15
4
作者 周宏 刘进才 +5 位作者 罗光华 谢佩含 杨娟 董宇岚 卿伟鹏 张晶晶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617-621,共5页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疾病报告与数据系统(CAD-RADS)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及其危险因素,阐明危险因素对CAD-RADS诊断冠心病的影响强度。方法:收集266例临床怀疑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影像资料和...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疾病报告与数据系统(CAD-RADS)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及其危险因素,阐明危险因素对CAD-RADS诊断冠心病的影响强度。方法:收集266例临床怀疑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影像资料和临床相关资料,采用CAD-RADS分级法将患者分为冠心病组(n=174)和非冠心病组(n=69)。分析2组患者年龄、性别、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尿酸(UA)水平和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水平;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CAD-RADS系统诊断冠心病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与非冠心病组比较,冠心病组患者中男性、高血压、糖尿病和吸烟者所占比例明显升高(P<0.05),冠心病组患者平均年龄大、UA水平高(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和糖尿病是冠状动脉CAD-RADS诊断冠心病的最显著危险因素。结论:CAD-RADS诊断冠心病受到多种危险因素的影响,其中年龄和糖尿病是最显著的独立相关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报告与数据系统 CT血管造影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细胞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多层螺旋CT诊断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4
5
作者 肖文莲 罗光华 +3 位作者 李丹 罗明贤 王俊波 陆从容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2005年第3期193-196,共4页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HCC)合并门静脉癌栓(TTPV)的发生机制与多层螺旋CT(MSCT)动态增强表现的关系,评价MSCT在诊断TTPV中的优势及临床意义。方法对268例HCC患者进行肝脏MSCT动态增强检查,共发现56例TTPV,结合DSA表现综合分析。结果56例TTP...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HCC)合并门静脉癌栓(TTPV)的发生机制与多层螺旋CT(MSCT)动态增强表现的关系,评价MSCT在诊断TTPV中的优势及临床意义。方法对268例HCC患者进行肝脏MSCT动态增强检查,共发现56例TTPV,结合DSA表现综合分析。结果56例TTPV患者在MSCT动态增强扫描时均显示出门静脉内癌栓及相关的阳性征象:表现为门静脉扩张、门静脉腔内充盈缺损及“门静脉铸形”、门静脉癌栓内及其周围可见网状供血动脉、肝动脉门静脉分流(APS)以及肝脏灌注异常等。有3例TTPV在DSA上显示不明显。结论MSCT可判断TTPV的发生机制、供血来源及血供的丰富程度、栓子的良恶性及范围、有否合并APS及分流量大小以及与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TTPV的MSCT诊断对指导肝癌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静脉癌栓 多层螺旋CT诊断 临床意义 肝细胞癌 肝动脉-门静脉分流 CT动态增强扫描 门静脉内癌栓 肝脏灌注异常 周围组织结构 MSCT诊断 发生机制 DSA表现 门静脉扩张 增强表现 增强检查 综合分析 阳性征象 充盈缺损 供血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计算手术中七氟烷消耗量的简便方法 被引量:9
6
作者 罗光华 赵衡 +1 位作者 周宏 刘进才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2014年第11期819-821,共3页
目的设计一种简便的七氟烷用量计算方法,并与称重法以及公式计算法结果进行比较,验证该方法的可行性。方法试验一,将七氟烷加入挥发罐至基线水平后,采用注射器加药,同时采用直尺测量,记录每次加药后液面升高1mm距离所需要的七氟烷液体量... 目的设计一种简便的七氟烷用量计算方法,并与称重法以及公式计算法结果进行比较,验证该方法的可行性。方法试验一,将七氟烷加入挥发罐至基线水平后,采用注射器加药,同时采用直尺测量,记录每次加药后液面升高1mm距离所需要的七氟烷液体量,加药至最高标志线。试验二,选择全身麻醉下行妇科腹腔镜手术的患者25例,麻醉维持采用静吸复合麻醉,麻醉医师通过调节新鲜气流量以及挥发罐刻度来调整麻醉深度。分别以测量法、称重法以及公式法计算手术中吸入麻醉药的用量。结果称重法与公式法计算七氟烷消耗量的相关系数R2为0.9295(P〈0.001);称重法与测量法计算七氟烷消耗量的相关系数R2为0.9778(P〈0.001)。结论采用测量法计算手术中七氟烷用量简便易行,结果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氟烷 麻醉 公式 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诊断颈动脉海绵窦瘘 被引量:5
7
作者 肖文莲 李丹 +4 位作者 罗明贤 罗光华 吴晓东 李青春 陆从容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2006年第5期361-363,共3页
目的探讨颈动脉海绵窦瘘(CCF)的解剖病理基础及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表现,提高MSCTA对CCF的诊断能力。方法12例经DSA证实的CCF均进行了螺旋CT平扫、增强扫描及血管成像重建。结果CCF的MSCT及CTA表现为:海绵窦扩大及眼上静脉扩张12例,... 目的探讨颈动脉海绵窦瘘(CCF)的解剖病理基础及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表现,提高MSCTA对CCF的诊断能力。方法12例经DSA证实的CCF均进行了螺旋CT平扫、增强扫描及血管成像重建。结果CCF的MSCT及CTA表现为:海绵窦扩大及眼上静脉扩张12例,并与颈内动脉同时显影;其他属支静脉扩张6例;对侧海绵窦扩大4例,与DSA检查结果一致。患侧眼球突出12例。颅底、眶壁骨折5例。眼球壁模糊、增厚5例。脑挫伤、出血4例。眼外肌增粗1例。结论螺旋CT及其血管成像诊断CCF简单、快捷、准确、可靠,特别是在外伤性CCF中,是首选的检查及诊断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海绵窦瘘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 解剖学 病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敏感序列分析和常规MRI检查对脑血管淀粉样变脑出血诊断价值比较 被引量:4
8
作者 周宏 刘进才 +4 位作者 谢佩含 游咏 罗光华 杨娟 卿伟鹏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042-1046,共5页
目的:分析脑血管淀粉样变脑出血(CAAH)患者磁敏感序列分析(SWI)检查特征,阐明SWI在CAAH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68例临床诊断怀疑CAAH的患者,均予以常规磁共振成像(MRI)和SWI检查,比较2种影像学检查对怀疑CAAH患者出血病灶检出率的... 目的:分析脑血管淀粉样变脑出血(CAAH)患者磁敏感序列分析(SWI)检查特征,阐明SWI在CAAH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68例临床诊断怀疑CAAH的患者,均予以常规磁共振成像(MRI)和SWI检查,比较2种影像学检查对怀疑CAAH患者出血病灶检出率的差异,分析2种影像学检查对CAAH检出情况一致性。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术前SWI的影像学特征与患者发生病灶出血的危险性。结果:经病理检查确诊为CAAH 61例,常规MRI序列检出CAAH病灶53个,检出率为86.89%;SWI序列检出CAAH出血病灶59个,检出率为96.72%,SWI显示出血灶数目明显多于常规MRI序列,2种影像学方法对CAAH病灶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WI序列对CAAH患者的检出情况与MRI序列检出一致性较差,Kappa=0.366 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斑片状高信号、多发边缘清低信号区是CAAH的相关性特征(OR=3.895,P=0.025;OR=3.124,P=0.029)。结论:SWI能有效检出CAAH出血病灶,且诊断价值优于常规MRI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淀粉样血管病 脑出血 磁敏感序列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肝CT灌注成像评估兔肝VX2瘤有效灌注及与免疫组织化学对比分析 被引量:5
9
作者 刘智俊 龙学颖 刘慧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270-1277,共8页
目的:分析兔VX2肝肿瘤模型的全肝CT灌注成像灌注参数与不成对动脉(unpaired arteries,UAs)、微血管面积(microvessel area,MVA)免疫组织化学指标的相关性,以进一步了解兔VX2肝肿瘤血管生成状况及与灌注成像表现的本质。方法:在术后2周对... 目的:分析兔VX2肝肿瘤模型的全肝CT灌注成像灌注参数与不成对动脉(unpaired arteries,UAs)、微血管面积(microvessel area,MVA)免疫组织化学指标的相关性,以进一步了解兔VX2肝肿瘤血管生成状况及与灌注成像表现的本质。方法:在术后2周对兔VX2肝肿瘤模型及假手术对照组兔行全肝CT灌注成像,获得兔VX2肝肿瘤组织、瘤周肝组织及假手术组的肝灌注血流量(blood fl ow,BF)、肝灌注血容量(blood volume,BV)、肝动脉灌注量(arterial liver perfusion,ALP)、门静脉灌注量(portal liver perfusion,PVP)、肝动脉灌注指数(hepatic perfusion index,HPI)等参数,并于检查完后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获得肿瘤标本的UAs及MVA值。分析统计在有活力肿瘤边缘区(肝肿瘤组织)与瘤周肝组织的各CT灌注参数值之间的差异,各参数值与兔VX2肝肿瘤内的代表肿瘤新生细动脉的病理免疫组织化学指标UAs及代表血窦毛细血管化程度的MVA之间的关系。结果:实验组瘤组织与实验组瘤周肝组织和假手术组比较,全肝CT灌注参数BF,BV,ALP,PVP,HPI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实验组瘤周肝组织与假手术组比较,全肝CT灌注参数BF,BV,ALP,PVP,HP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织化学指标UAs与MVA呈正相关;肿瘤组织的BF,ALP,BV与UAs及MVA呈正相关,而PVP与UAs及MVA呈负相关,HPI与UAs呈正相关,HPI与MVA无显著相关。结论:全肝CT灌注可定量评估兔VX2肝肿瘤的肝动脉和门静脉灌注信息,并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肿瘤血管的生成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灌注 CT 免疫组织化学 血管生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动脉-门静脉瘘的多层螺旋CT诊断 被引量:3
10
作者 罗明贤 肖文莲 +5 位作者 罗光华 陆从容 王俊波 李丹 唐德秋 刘进才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2007年第4期281-285,共5页
目的探讨肝动脉-门静脉分流(APS)的多层螺旋CT(MSCT)动态增强表现、诊断能力、形成机制及临床意义。方法1 100例患者进行了肝脏MSCT动态增强检查,发现80例APS,其中,肝细胞癌(HCC)71例,转移性肿瘤2例,单纯性肝硬化6例,1例无明显肝实质异... 目的探讨肝动脉-门静脉分流(APS)的多层螺旋CT(MSCT)动态增强表现、诊断能力、形成机制及临床意义。方法1 100例患者进行了肝脏MSCT动态增强检查,发现80例APS,其中,肝细胞癌(HCC)71例,转移性肿瘤2例,单纯性肝硬化6例,1例无明显肝实质异常。71例HCC均经DSA检查,以DSA诊断APS为标准,对照分析MSCT诊断APS的能力及APS的CT特征。结果71例HCC在MSCT增强动脉期均发现与APS相关的阳性征象。MSCT增强表现分为:中央型(52例)和周围型(19例)。中央型表现为:①肝动脉期门静脉主干和/或左右第1级分支提早显影;②肝动脉期低密度门静脉瘤栓内及其周围有网状动脉显影(滋养动脉);③肝动脉期可见门静脉管壁强化与低密度门静脉瘤栓形成“门静脉铸型”。周围型表现为:①肝动脉期肿瘤所在肝叶的非癌变肝实质、肿瘤外周和肝叶边缘出现楔形或片状强化区,门静脉期该区域密度与其他部位正常肝组织密度一致;②肝动脉期门静脉分支呈线条状显影且与肝动脉伴行,即“轨道征”;③肝动脉期肿瘤内门静脉提早显影。结论MSCT诊断APS的准确性可与DSA相比。MSCT血管成像可望替代DSA。APS的MSCT诊断对指导肝癌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动静脉瘘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人纵隔淋巴结结核与恶性淋巴瘤的MSCT对照研究 被引量:9
11
作者 肖文莲 罗明贤 +1 位作者 罗光华 李丹 《放射学实践》 2007年第2期158-161,共4页
目的探讨纵隔淋巴结结核与淋巴瘤的优势解剖分布及其MSCT表现。方法纵隔淋巴结结核和淋巴瘤各30例行MSCT检查,按病变部位记录其大小、形态、密度、数量、有无坏死和融合、强化程度和方式、对纵隔血管有无侵犯和包埋等征象,并进行对比分... 目的探讨纵隔淋巴结结核与淋巴瘤的优势解剖分布及其MSCT表现。方法纵隔淋巴结结核和淋巴瘤各30例行MSCT检查,按病变部位记录其大小、形态、密度、数量、有无坏死和融合、强化程度和方式、对纵隔血管有无侵犯和包埋等征象,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本组结果显示结核(10R,n=8;10L,n=9)比淋巴瘤(均为1例)更易累及10R和10L区淋巴结,而在其它纵隔解剖区分布上两者无明显差异。90%淋巴结结核呈环形强化(其中14.6%伴有分隔样强化,5.6%伴有小结节样强化),5%为均匀强化,5%无明显强化。91.8%淋巴瘤呈均匀强化,8.2%呈较均匀强化合并有部分坏死。同一部位多个淋巴结结核相对独立,即使粘连,也仍可分辨其单个淋巴结边界;淋巴瘤的肿大淋巴结常融合成块并侵犯纵隔结构。结论纵隔淋巴结结核与纵隔淋巴瘤具有一定的优势解剖分布,根据两者的MSCT表现和强化特点可资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淋巴瘤 结核 淋巴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脑CT漩涡征对创伤性硬膜外血肿患者血肿扩大的评估价值 被引量:6
12
作者 吴晓东 陆从容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8期2225-2227,共3页
目的探讨颅脑CT漩涡征对创伤性硬膜外血肿患者血肿扩大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5月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急性创伤性硬膜外血肿患者64例,根据颅脑CT有无漩涡征分为:阳性组31例,阴性组33例。分析颅脑CT漩涡征对预测... 目的探讨颅脑CT漩涡征对创伤性硬膜外血肿患者血肿扩大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5月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急性创伤性硬膜外血肿患者64例,根据颅脑CT有无漩涡征分为:阳性组31例,阴性组33例。分析颅脑CT漩涡征对预测血肿扩大的正确率、灵敏度、特异度、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应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血肿扩大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阳性组血肿扩大率为83.9%(26/31),阴性组血肿扩大率为51.5%(17/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590,P=0.006)。颅脑CT漩涡征预测血肿扩大正确率为67.2%(43/64)、灵敏度为60.5%(26/43)、特异度为76.2%(16/21)、阳性似然比为2.54、阴性似然比为0.52。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漩涡征与创伤性硬膜外血肿患者血肿扩大有回归关系(P=0.009)。结论颅脑CT漩涡征对创伤性硬膜外血肿患者血肿扩大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临床意义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肿 硬膜外 颅内 体层摄影术 发射型计算机 血肿 灵敏度 特异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SFSE-MRCP在肝外胆管梗阻诊断与评估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刘进才 李劲松 肖立才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37-39,共3页
目的:评价单次激发厚层投射磁共振胆胰管成像(SSFSE-MRCP)对肝外胆管梗阻性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64例肝外胆管梗阻性疾病患者,用单次激发厚层投射技术作MRCP检查,其中肝外胆管结石34例,恶性胆管梗阻30例,全部病例均经手术和病理证实。... 目的:评价单次激发厚层投射磁共振胆胰管成像(SSFSE-MRCP)对肝外胆管梗阻性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64例肝外胆管梗阻性疾病患者,用单次激发厚层投射技术作MRCP检查,其中肝外胆管结石34例,恶性胆管梗阻30例,全部病例均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结果:全部64例MRCP检查均一次成功,胆胰管显示满意。MRCP对肝外胆管梗阻程度的判断和定位诊断准确率为100%,结合常规MRI图像定性诊断准确率为89.1%。结论:SSFSE-MRCP检查成功率高,操作简单快速,对肝外胆管梗阻的定位诊断准确,结合常规MRI扫描,对肝外胆管梗阻的定性诊断也有较高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汁郁积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镜套扎-部分脾栓塞联合术治疗门脉高压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2
14
作者 廖爱军 姚育红 +1 位作者 唐德秋 丁正东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05年第2期95-96,共2页
探讨内镜套扎-部分脾栓塞联合术治疗门脉高压症的临床应用价值。对2 5例合并食道静脉曲张和脾功能亢进的门脉高压患者进行内镜套扎-部分脾栓塞联合术,对其术前术后外周血象、脾脏大小、门静脉、脾静脉内径的变化进行对比研究。联合术后... 探讨内镜套扎-部分脾栓塞联合术治疗门脉高压症的临床应用价值。对2 5例合并食道静脉曲张和脾功能亢进的门脉高压患者进行内镜套扎-部分脾栓塞联合术,对其术前术后外周血象、脾脏大小、门静脉、脾静脉内径的变化进行对比研究。联合术后患者食道静脉曲张得到根治,脾功能亢进明显缓解,脾脏缩小(P <0 .0 1)、门静脉、脾静脉内径缩小(P <0 . 0 1)。内镜套扎-部分脾栓塞联合术治疗门脉高压症具有简便、安全、效果显著、创伤小、并发症少等优点,是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的一种新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套扎 脾栓塞 门脉高压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胸壁超声心动图联合B型尿钠肽原水平检测对全身性感染患者心功能的评估 被引量:1
15
作者 唐焱 周宏 +4 位作者 周佳 蒋迪 田林锋 刘红雨 钟黎黎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173-1177,共5页
目的:探讨不同心功能分级的全身性感染患者B型尿钠肽原(BNP)水平,并利用经胸壁超声心动图检测患者心室结构、血流动力学及心脏功能,阐明全身性感染患者心力衰竭(心衰)的变化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14例全身性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 目的:探讨不同心功能分级的全身性感染患者B型尿钠肽原(BNP)水平,并利用经胸壁超声心动图检测患者心室结构、血流动力学及心脏功能,阐明全身性感染患者心力衰竭(心衰)的变化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14例全身性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心衰分为心衰组(n=35)和非心衰组(n=79),检测所有患者血浆BNP水平;利用经胸壁超声心动图检测患者左室舒张末内径(LVIDD)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值;采用Killip分级法对所有患者进行心功能分级,并与血浆BNP水平和LVEF值进行相关性分析;分析采用BNP水平检测、经胸壁超声心动图检查和BNP水平检测联合经胸壁超声心动图检查诊断全身性感染并发心衰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心衰组患者血浆BNP水平和LVIDD值均明显高于非心衰组(t=8.985,P=0.039;t=11.459,P=0.028),LVEF值明显低于非心衰组(t=9.852,P=0.031);全身性感染患者心功能Killip分级与血浆BNP水平呈明显正相关关系(r=0.90,P<0.05),与LVEF值呈明显负相关关系(r=-0.785,P<0.05);BNP检测联合经胸壁超声心动图检查诊断全身性感染并发心衰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均高于单独BNP水平检测联和经胸壁超声心动图检查(P<0.05)。结论:经胸壁超声心动图联合BNP水平检测可明显提高诊断全身性感染并发心衰的灵敏度和特异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功能 经胸壁超声心动图 B型尿钠肽原 全身性感染 灵敏度 特异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对脑血管创伤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3
16
作者 蒋孝先 吕发金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890-893,共4页
目的探讨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VCTDSA)诊断及随访脑血管创伤后改变的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04例颅脑创伤患者共124个VCTDSA检查资料,观察创伤性脑血管损伤(TCVI)及脑血管继发性改变的VCTDSA表现。结果本组病例中脑血管表现正... 目的探讨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VCTDSA)诊断及随访脑血管创伤后改变的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04例颅脑创伤患者共124个VCTDSA检查资料,观察创伤性脑血管损伤(TCVI)及脑血管继发性改变的VCTDSA表现。结果本组病例中脑血管表现正常68例,创伤性脑血管损伤21例,包括创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15例,创伤性动脉瘤4例,静脉窦损伤4例(其中2例为复合伤);创伤后继发性脑血管改变16例,包括动脉血栓形成1例,创伤性脑血管痉挛5例(其中1例合并创伤性动脉瘤),脑血管推移9例,静脉扩张1例。结论 VCTDSA可准确显示创伤性脑血管改变,在诊断及随访创伤性脑血管改变中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损伤 锥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脑血管造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能量CT对腕关节骨挫伤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5
17
作者 任秋萍 唐德秋 +8 位作者 赵衡 刘进才 肖文莲 李劲松 罗远红 吴晓东 卿伟鹏 李显美 许娟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2018年第7期505-509,共5页
目的:评估双能量CT(DECT)去钙成像技术对急性腕关节骨挫伤的诊断性能。方法 :35例急性腕关节损伤患者行DECT检查并在3 d内进行MRI检查。分别对VNCa图像和MRI进行评分,并测量VNCa图像中骨髓CT值。结果 :所有骨髓病变以MR图像作为参考标准... 目的:评估双能量CT(DECT)去钙成像技术对急性腕关节骨挫伤的诊断性能。方法 :35例急性腕关节损伤患者行DECT检查并在3 d内进行MRI检查。分别对VNCa图像和MRI进行评分,并测量VNCa图像中骨髓CT值。结果 :所有骨髓病变以MR图像作为参考标准、2~3级骨髓作为阳性结果,分析DECT图像尺桡骨远端骨髓病变敏感性83.33%,特异性91.30%,阳性预测值为83.33%,阴性预测值为91.30%。DECT去钙图像中骨挫伤病灶随着CT值增高,骨髓等级也逐渐增加。骨髓阳性区域与阴性区域的CT值有显著差异(P<0.001)。以骨髓VNCa图像的CT值做ROC曲线分析,尺桡骨远端的曲线下面积>0.5。结论:以MR成像作为参考标准,DECT的VNCa图像在检测腕关节骨挫伤病灶中具有良好的诊断价值,可能是磁共振成像禁忌症患者的一个潜在替代扫描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腕损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