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外泌体磁共振成像示踪
1
作者 杨宛宜 谭诗梓 左朝晖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01-312,共12页
外泌体是一种普遍存在于血液、尿液、腹水、母乳等体液中的微小囊泡。作为细胞通信的关键信使,外泌体广泛参与细胞间物质转运、信号传递、稳态调节、免疫应答及血管新生等生理病理过程,是疾病诊断的潜在生物标志物和疾病治疗的关键药物... 外泌体是一种普遍存在于血液、尿液、腹水、母乳等体液中的微小囊泡。作为细胞通信的关键信使,外泌体广泛参与细胞间物质转运、信号传递、稳态调节、免疫应答及血管新生等生理病理过程,是疾病诊断的潜在生物标志物和疾病治疗的关键药物递送载体。纵向追踪外泌体分布,详细解析其迁移路径、归巢效应,明确最佳输送途径、治疗剂量,以及评估外泌体在目标组织中的植入状态等,对于深入理解外泌体的作用机制、指导其临床应用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作为一种非侵入性的、可重复使用的检测技术,为外泌体示踪提供了理想的手段。通过特定的造影剂或示踪剂标记外泌体,再利用MRI检测这些标志物,可实现活体内的外泌体示踪,从而推动基于外泌体的纳米医学研究深入发展,促进外泌体诊疗的临床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泌体 示踪技术 磁共振成像 造影剂 弛豫时间 超顺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人中上胸椎椎弓根钉进钉点与后柱骨性标志的定位关系和变化规律的影像学测量 被引量:3
2
作者 卢政好 周菁华 王卫国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897-904,共8页
目的通过三维重建CT图像测量参数探讨成人中上胸椎椎弓根钉进钉点(PSEP)与后柱骨性标志的定位关系和变化规律。方法选取排除了畸形的30例成人中上胸椎CT图像进行三维重建,观察横突椎板凹、横突上嵴和椎板外缘等后柱骨性标志的解剖特征... 目的通过三维重建CT图像测量参数探讨成人中上胸椎椎弓根钉进钉点(PSEP)与后柱骨性标志的定位关系和变化规律。方法选取排除了畸形的30例成人中上胸椎CT图像进行三维重建,观察横突椎板凹、横突上嵴和椎板外缘等后柱骨性标志的解剖特征。在重建后的T1~T10特定CT图像上测定以下参数:(1)基础参数,即PSEP至中线的距离(PMD)、横突椎板凹至中线距离(CMD)和半椎板宽度(HLW);(2)目标参数,即点凹距离(PCD)、进钉点定位比(EPLR)和点嵴距离(PRD)。比较所有参数两侧测量值的差异和基础参数间测量值的差异,总结从T1到T10目标参数测量值的变化规律。结果中上胸椎横突椎板凹、横突上嵴和椎板外缘具有解剖标志明显、恒定且少有增生的特征。T1~T10左右两侧PMD分别为(14.14±2.63)mm和(14.59±2.58)mm,CMD分别为(10.45±2.12)mm和(10.51±2.02)mm,HLW分别为(16.30±1.48)mm和(16.39±1.61)mm,PCD分别为(4.56±1.03)mm和(4.47±0.94)mm,EPLR分别为0.35±0.26和0.33±0.30,PRD分别为(-1.62±1.90)mm和(-1.63±1.44)mm。所有参数两侧测量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除T2中PMD和HLW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节段基础参数间测量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从T1到T10,PCD呈现先减小再增大的趋势,T1、T2、T9、T10处PCD均高于T3~T8处(P<0.05);EPLR呈现先增大再减小的趋势,T1~T3处EPLR与其下方任一节段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T4~T6、T10处均低于T7~T9处(P<0.01);PRD呈现先增大再减小的趋势,T1~T3处PRD与其下方任一节段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T4~T6处均低于T7~T10处(P<0.01)。结论中上胸椎PSEP与横突椎板凹、横突上嵴和椎板外缘等后柱骨性标志存在相对恒定的定位关系和变化规律,可作为一种新的临床上选择进钉点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上胸椎 椎弓根螺钉 内固定术 进钉点 三维重建 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骨性标志 置钉准确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脑囊性肿瘤的MRI影像学分析 被引量:4
3
作者 吴鹏 刘培俊 王敏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2013年第8期583-585,共3页
分析不同性质的小脑囊性肿瘤的MRI影像表现,旨在提高对小脑囊性肿瘤的诊断水平。方法:对35例在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小脑囊性肿瘤的临床资料与MRI影像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12例,血管母细胞瘤11例,髓母细胞瘤5例,转移... 分析不同性质的小脑囊性肿瘤的MRI影像表现,旨在提高对小脑囊性肿瘤的诊断水平。方法:对35例在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小脑囊性肿瘤的临床资料与MRI影像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12例,血管母细胞瘤11例,髓母细胞瘤5例,转移瘤7例。它们在MRI影像中有一定的共性,也有各自的特性,主要表现在肿瘤的形态、瘤周水肿的程度和对比剂增强征象上的各异。结论:小脑囊性肿瘤各自特殊的MRI表现以及好发年龄和部位是诊断和鉴别小脑囊性肿瘤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脑肿瘤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颈椎椎弓根轴线与椎板平面夹角的影像学测量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1
4
作者 卢政好 周菁华 王卫国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280-1287,共8页
目的:探讨下颈椎椎弓根轴线与椎板平面夹角的影像学测量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排除颈椎畸形的30例患者颈椎行三维重建CT扫描,在重建后的C_3~C_7特定CT图像上测量椎弓根轴线与椎板平面夹角。结果:1)C_3~C_7左右两侧横向椎弓根-同侧椎板... 目的:探讨下颈椎椎弓根轴线与椎板平面夹角的影像学测量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排除颈椎畸形的30例患者颈椎行三维重建CT扫描,在重建后的C_3~C_7特定CT图像上测量椎弓根轴线与椎板平面夹角。结果:1)C_3~C_7左右两侧横向椎弓根-同侧椎板角分别为98.3°±6.3°,98.0°±5.1°,97.5°±6.9°,95.1°±5.0°,85.8°±5.4°和96.7°±8.2°,98.7°±7.1°,97.8°±3.6°,93.2°±6.2°,86.8°±5.7°;C_3~C_6的夹角大于90°,C_7的夹角小于90°,呈逐渐减小趋势。除了C_6与C_3和C_7与其他节段外,其余各节段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C_3~C_7左右两侧横向椎弓根-对侧椎板角分别为0.2°±4.5°,1.2°±7.2°,–0.8°±6.8°,–3.3°±5.4°,–14.7°±4.0°和–1.6°±5.4°,1.9°±4.6°,–0.5°±6.0°,–4.6°±5.3°,–13.7°±3.4°,呈先增大后减小趋势,C_4的夹角最大。除了C_6与C_3,C_6与C_4,C_7与其他节段外,其余各节段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C_3~C_7左右两侧纵向椎弓根-同侧椎板角分别为77.7°±7.6°,77.0°±7.1°,85.3°±8.4°,94.1°±2.2°,94.9°±3.8°和78.5°±7.1°,76.2°±6.2°,86.4°±6.4°,94.0°±2.7°,95.6°±3.8°,呈逐渐增大趋势,C_3~C_4的夹角均小于90°,C5的夹角变异较大,C_6~C_7的夹角均大于90°。除了C_3与C_4,C_6与C_7外,其余各节段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以上指标每节段左右两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下颈椎椎弓根轴线与椎板平面存在一定的角度关系,可为临床确定椎弓根螺钉的进钉角度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颈椎 椎弓根轴线 椎板平面 三维重建 CT 影像学测量 进钉角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