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指固有动脉背侧支为蒂的逆行掌指背筋膜皮瓣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54
1
作者 谢松林 唐举玉 +3 位作者 陶克奇 黄雄杰 夏小丹 刘昌雄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97-100,共4页
目的为指固有动脉背侧支为蒂的逆行掌指背筋膜皮瓣提供系统翔实的解剖学依据。方法14只新鲜成人尸体手标本,灌注红色乳胶,手术显微镜下解剖观测手背和2~5指指背血管的走行、分布、吻合情况及外径。结果手指近、中节每侧各有1~7支间接... 目的为指固有动脉背侧支为蒂的逆行掌指背筋膜皮瓣提供系统翔实的解剖学依据。方法14只新鲜成人尸体手标本,灌注红色乳胶,手术显微镜下解剖观测手背和2~5指指背血管的走行、分布、吻合情况及外径。结果手指近、中节每侧各有1~7支间接背侧皮支,2~8支背侧皮支。手指近节中段、近节远段、中节近段或中段每侧较为恒定的存在一支较粗大的指固有动脉背侧皮支,皮支平均外径通常≥0.30mm。掌背动脉终末段和远端掌深弓穿支的指背分支在近节指背与指固有动脉背侧皮支交通。不同节段指固有动脉背侧皮支在指背外侧缘交互吻合,在指背外侧缘形成一条营养血管链。结论以指固有动脉背侧支为蒂的逆行掌指背筋膜皮瓣解剖简单、快捷,旋转弧长,利于修复手指中远节较大面积的软组织缺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筋膜皮瓣 掌背动脉 皮支 应用解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腓动脉穿支皮瓣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53
2
作者 李匡文 唐举玉 +3 位作者 刘昌雄 谢松林 刘鸣江 陶克奇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82-385,共4页
目的为腓动脉穿支皮瓣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15例新鲜中国成人小腿标本,红色乳胶灌注,观测腓动脉穿支数目、分布、蒂长与外径、走行与类别。结果 15例标本共出现68个穿支,每侧4.5个穿支,小腿外侧近端穿支呈多源性;腓动脉在腓... 目的为腓动脉穿支皮瓣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15例新鲜中国成人小腿标本,红色乳胶灌注,观测腓动脉穿支数目、分布、蒂长与外径、走行与类别。结果 15例标本共出现68个穿支,每侧4.5个穿支,小腿外侧近端穿支呈多源性;腓动脉在腓骨头下10~15 cm节段穿支数所占比例最大,这一区间穿支蒂最长,为(5.23±0.75)cm;腓骨头下5~20 cm范围内穿支外径较粗,小腿外侧近段穿支以比目鱼肌肌穿支为主,中远段以长屈肌肌穿支和肌间隙支为主。结论腓骨头下10~15 cm节段腓动脉穿支较为恒定,穿支蒂较长,外径较粗,适合设计切取腓动脉穿支皮瓣游离移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支皮瓣 腓动脉 小腿 应用解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股外侧皮神经的形态特点与临床意义 被引量:38
3
作者 唐举玉 李康华 +3 位作者 任家伍 刘俊 谢松林 宋达疆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255-1259,共5页
目的:探讨股前外侧皮瓣移植感觉恢复不良的原因,改进股前外侧皮瓣的设计和感觉重建方法。方法:选择21个成人下肢标本,解剖股外侧皮神经,观察其走行、分布、形态及变异情况;分别测量股外侧皮神经发出后支、前支平面至髂前上棘的距离,... 目的:探讨股前外侧皮瓣移植感觉恢复不良的原因,改进股前外侧皮瓣的设计和感觉重建方法。方法:选择21个成人下肢标本,解剖股外侧皮神经,观察其走行、分布、形态及变异情况;分别测量股外侧皮神经发出后支、前支平面至髂前上棘的距离,以及股外侧皮神经主干在腹股沟韧带下缘穿出点及其发出后支、前支后各平面的外径。结果:股外侧皮神经于髂前上棘下4.8(0~16.9)cm和14.2(6.7~24.1)cm发出后支和前支。股外侧皮神经存在6种分支类型,即普通三支型(9/21)、高位后支型(5/21)、后支缺如型(3/21)、前支缺如型(1/21)、纤细型(2/21)和缺如型(1/21)。股外侧皮神经截面多呈扁圆形,其主干在腹股沟韧带下缘穿出点横径为2.68(1.18~4.52)mm,发出后支后为2.18(0.80~4.10)mm,发出前支后为1.63(0.44~2.60)mm。结论:股外侧皮神经后支的变异是股前外侧皮瓣移植感觉恢复不良的主要原因,于股前外侧中下2/3区域设计皮瓣,选择其主干或发出前支以近节段吻合,可望改善股前外侧皮瓣的感觉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外侧皮神经 显微解剖 感觉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跟内侧神经的形态特点与临床意义 被引量:5
4
作者 唐举玉 李康华 +3 位作者 任家伍 刘俊 刘洋波 罗令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86-389,共4页
目的:为临床选择跟内侧神经作为受区皮神经重建足跟感觉提供解剖依据。方法:选择成人尸体标本20个下肢,解剖跟内侧神经,观察其发出部位、形态、走行与分布情况,分别测量并记录跟内侧神经自胫神经发出部位及其属支分支处到内踝尖平面的... 目的:为临床选择跟内侧神经作为受区皮神经重建足跟感觉提供解剖依据。方法:选择成人尸体标本20个下肢,解剖跟内侧神经,观察其发出部位、形态、走行与分布情况,分别测量并记录跟内侧神经自胫神经发出部位及其属支分支处到内踝尖平面的距离和跟内侧神经主干及其主要分支的外径。结果:本组20侧标本中,跟内侧神经出现率为95%;跟内侧神经于内踝尖平面上3.3cm自胫神经发出,在内踝尖平面下0.3cm发出前、后支;前支分支支配跟内侧和足跟负重区前部皮肤,后支分支支配跟内侧和足跟负重区中后部皮肤;跟内侧神经主干及其前支、后支形态多类似圆柱形,其主干起始部外径平均为1.58mm,前支起始部外径平均为1.13mm,后支起始部外径平均为0.90mm。结论:跟内侧神经解剖较为恒定,有较粗的外径,起始部离足跟负重区有一定距离,具备重建足跟特别是足跟负重区感觉所要求的皮神经解剖学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足跟 皮神经 解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5
作者 朱孜冠 唐举玉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47-350,共4页
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血管为蒂的股前外侧皮瓣系徐达传等[1]于1983年首先发现,随后在全世界20多个国家得到了推广应用。该皮瓣优点众多而誉有"万能皮瓣"之称,但也因其包含全层皮下脂肪和阔筋膜,部分患者受区外形臃肿、功能恢复差,供区... 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血管为蒂的股前外侧皮瓣系徐达传等[1]于1983年首先发现,随后在全世界20多个国家得到了推广应用。该皮瓣优点众多而誉有"万能皮瓣"之称,但也因其包含全层皮下脂肪和阔筋膜,部分患者受区外形臃肿、功能恢复差,供区遗留难看疤痕甚至功能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前外侧皮瓣 穿支皮瓣 旋股外侧动脉降支 皮下脂肪 功能恢复 功能障碍 先发现 徐达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殊形式穿支皮瓣的名词术语与定义 被引量:22
6
作者 唐举玉 章伟文 +15 位作者 张世民 章一新 陈宏 唐茂林 汪华侨 徐达传 梅劲 王欣 张春 黎晓华 徐永清 王春梅 谢松林 廖华 刘小林 侯春林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21-122,共2页
穿支皮瓣是近年来皮瓣外科领域的研究热点,因其改善了皮瓣受区的外形和功能,最大程度减少了皮瓣供区外观和功能的损害,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乳房重建及头颈躯干与四肢创面的修复。随着临床应用的推广与深入研究,发现经典的穿支皮瓣仍... 穿支皮瓣是近年来皮瓣外科领域的研究热点,因其改善了皮瓣受区的外形和功能,最大程度减少了皮瓣供区外观和功能的损害,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乳房重建及头颈躯干与四肢创面的修复。随着临床应用的推广与深入研究,发现经典的穿支皮瓣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近年来在秉承穿支皮瓣核心理念的基础上,穿支皮瓣术式得到了不断发展,如为了不牺牲受区主干血管衍生了血流桥接穿支皮瓣,为了避免皮瓣臃肿衍生了显微削薄穿支皮瓣,为了修复超长创面衍生了联体穿支皮瓣,为了吻合一组血管同时修复多个创面衍生了分叶穿支皮瓣,为了使合并深部骨骼或肌肉组等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支皮瓣 名词术语 四肢创面 临床应用 主干血管 外科领域 皮瓣供区 乳房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8
7
作者 陈彦名 唐举玉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86-588,共3页
自1989年Koshima和Soeda首先提出了穿支皮瓣的概念以来,因其以最小的皮瓣供区损害获得了最佳的受区外形与功能,穿支皮瓣在临床已推广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是一个新近应用的肌皮穿支皮瓣,2001年Cavadas... 自1989年Koshima和Soeda首先提出了穿支皮瓣的概念以来,因其以最小的皮瓣供区损害获得了最佳的受区外形与功能,穿支皮瓣在临床已推广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是一个新近应用的肌皮穿支皮瓣,2001年Cavadas首先对其进行报道,随后在国内外有关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的解剖和临床应用报道也相继出现。本文就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的应用解剖、临床应用、定义与特征、优缺点及适用范围和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综述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腓肠内侧动脉 穿支皮瓣 临床应用 应用解剖 皮瓣供区 治疗效果 国内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跟外侧神经的形态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3
8
作者 唐举玉 李康华 +6 位作者 任家伍 刘俊 谢松林 刘洋波 夏小丹 李匡文 黄雄杰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20-23,共4页
目的:为临床选择跟外侧神经作为受区皮神经重建足跟感觉提供解剖依据。方法:20个成人尸体下肢标本,解剖显露腓肠内侧皮神经与腓肠外侧皮神经的会合部位至各支跟外侧神经的终末支;观察各支跟外侧神经的来源、发出部位、形态、走行、分支... 目的:为临床选择跟外侧神经作为受区皮神经重建足跟感觉提供解剖依据。方法:20个成人尸体下肢标本,解剖显露腓肠内侧皮神经与腓肠外侧皮神经的会合部位至各支跟外侧神经的终末支;观察各支跟外侧神经的来源、发出部位、形态、走行、分支与分布情况;测量各支跟外侧神经自腓肠神经主干发出平面至外踝尖水平面的垂直距离及其起始部的外径。结果:大部分腓肠内、外侧皮神经于外踝尖平面上8.9cm会合成腓肠神经主干,于其后外侧部发出跟外侧神经1~3支;其中跟外侧神经第1支分别于外踝尖平面至其上方7.2cm发出,跟外侧神经发出后均垂直于足底平面向下走行,终支分布于足跟负重区外侧部皮肤;跟外侧神经及其分支多为类似圆柱形态;跟外侧神经有1~3支、直径分别为(1.62±0.45)mm、(1.11±0.37)mm和(0.85±0.39)mm。结论:跟外侧神经第1支解剖恒定,较为粗大,起始部离足跟外侧缘有一定距离,具备重建跟外侧感觉所要求的皮神经解剖学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足跟 皮神经 应用解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