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0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改进贝叶斯网络模型在核安全文化评估中的应用
1
作者 张益静 汪洋 +3 位作者 杨兴燚 刘华飞 罗超良 袁达 《安全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858-1869,共12页
核安全文化评估是预防核电厂安全事故的有效途径,而评估模型是提高评估结果准确性和有效性的关键。针对现有核安全文化评估模型及方法存在的局限,研究提出了一种改进贝叶斯网络模型的核安全文化评估方法。该模型集合网络分析法(Analytic... 核安全文化评估是预防核电厂安全事故的有效途径,而评估模型是提高评估结果准确性和有效性的关键。针对现有核安全文化评估模型及方法存在的局限,研究提出了一种改进贝叶斯网络模型的核安全文化评估方法。该模型集合网络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NP)、区间二型模糊逻辑系统(Interval Type-2 Fuzzy Logic Systems,IT2FLSs)、云模型(Cloud Model,CM)、改进的Dempster-Shafer(D-S)证据理论和贝叶斯网络(Bayesian Network,BN),有效地处理了评估过程中的模糊性、随机性、不确定性和冲突信息。将改进贝叶斯网络模型应用于我国某运行核电厂F的核安全文化评估,并与行业权威机构评估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验证了该模型的有效性和可靠性。结果显示:F核电厂的核安全文化达到了最高级别(Ⅰ级),但在安全沟通、激励、经验反馈和培训方面存在薄弱环节,需要及时采取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因此,改进贝叶斯网络模型适用于核安全文化评估,可为核电厂的安全管理与决策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社会科学 核安全文化评估 贝叶斯网络 区间二型模糊逻辑系统 云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熵权法在铀矿井下空气环境安全评价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3
2
作者 王淑云 黄芳 +3 位作者 谭雄 黄爽 匡雅 廖宇航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538-545,共8页
为科学合理地评价铀矿井下空气环境质量,通过对广东某铀矿及辽宁某铀矿井下空气环境的调查,分析了铀矿井下空气环境的特点及其危害,确定氡、氡子体、铀矿尘、CO、NO2及矿井气候6个指标为影响铀矿井下空气环境质量的主要因素,依此建立铀... 为科学合理地评价铀矿井下空气环境质量,通过对广东某铀矿及辽宁某铀矿井下空气环境的调查,分析了铀矿井下空气环境的特点及其危害,确定氡、氡子体、铀矿尘、CO、NO2及矿井气候6个指标为影响铀矿井下空气环境质量的主要因素,依此建立铀矿井下空气环境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建立了铀矿井下空气环境安全评价模型,并采用熵权法客观赋权的方式确定各评价指标权重,避免了评价过程中人为主观因素的影响,从而得到比较客观的评价结果。以南方某铀矿井为例,运用建立的评价模型对其井下采场、巷道掘进、天井掘进3个工作面空气环境质量进行安全评价。结果表明,采场工作面空气环境质量为良好,巷道掘进工作面和天井掘进工作面空气环境质量为中等。其评价结论可为企业优化井下工作场所空气环境质量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卫生工程技术 铀矿井下 空气环境 熵权法 模糊综合评价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电厂运行阶段安全文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李鹏程 许倩 王烨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0-66,共7页
为培育良好的核电厂运行阶段安全文化,通过分析核电厂运行特征,总结已有的核安全文化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构建核电厂运行阶段安全文化评价指标体系,划分为价值观、行为、系统和环境4个层次,并细分出13个二级指标和61个三级指标;在... 为培育良好的核电厂运行阶段安全文化,通过分析核电厂运行特征,总结已有的核安全文化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构建核电厂运行阶段安全文化评价指标体系,划分为价值观、行为、系统和环境4个层次,并细分出13个二级指标和61个三级指标;在此基础上,考虑到指标之间的非独立性和可能存在的相互影响关系,提出一种基于决策试验和评价实验法(DEMATEL)以及网络层次分析法(ANP)相结合的综合方法,确定指标体系的权重。结果表明:该方法结合调研数据,可得到核安全文化评价指标权重,并甄别出改善核安全文化的关键在于决策层的安全意识、以身作则等指标,为核电厂运行阶段安全文化的培育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电厂 运行阶段 核安全文化 决策试验和评价实验法(DEMATEL) 网络层次分析法(ANP) 评价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碳平衡分区的多目标土地利用格局优化——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例 被引量:1
4
作者 谭德明 谭卓成 +2 位作者 李家裕 吴大维 张彩平 《水土保持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76-285,共10页
[目的]从碳平衡的视角对长株潭城市群进行土地利用资源的空间优化,为该地区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方法]从土地利用角度计算长株潭城市群的碳汇与碳排量,依据碳生态承载力系数与碳经济贡献系数进行碳平衡分区并针对每类... [目的]从碳平衡的视角对长株潭城市群进行土地利用资源的空间优化,为该地区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方法]从土地利用角度计算长株潭城市群的碳汇与碳排量,依据碳生态承载力系数与碳经济贡献系数进行碳平衡分区并针对每类市县提出土地利用优化策略,设置经济效益、碳汇效益、紧凑度和转换成本作为多目标算法的优化函数,再通过CoMOLA模型得到较为科学的土地利用空间结构优化。[结果](1)2000-2020年,长株潭城市群碳排放总量呈逐年上升趋势,各区县的碳汇水平较为稳定,但总体上呈现轻微下降的趋势;(2)依据碳生态承载力系数与碳经济贡献系数将长株潭城市群分为碳汇发展区、经济发展区、综合优化区、绿色发展区;(3)优化后的土地利用经济效益增加了28.5%,碳汇量增加了4.2%,紧凑度提升了3.6%。[结论]优化后的土地资源能够较好满足长株潭城市群的经济与生态可持续发展,土地空间布局更加合理,为未来的土地资源配置提供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平衡分区 城市群 碳汇量 分区优化 多目标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38)U、^(232)Th、^(226)Ra、^(137)Cs在北山合头草中的转移系数研究
5
作者 凌辉 夏子通 +2 位作者 赵伟 马明清 吴鹏 《辐射防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10-418,共9页
放射性核素从土壤到植物的转移系数是高放废物地质处置生物圈评价模型的关键参数之一,其取值和不确定性对评价结果影响较大。为获取北山地下实验室场址的转移参数及不确定性水平,选取了场址范围内优势植物——合头草,开展了放射性核素... 放射性核素从土壤到植物的转移系数是高放废物地质处置生物圈评价模型的关键参数之一,其取值和不确定性对评价结果影响较大。为获取北山地下实验室场址的转移参数及不确定性水平,选取了场址范围内优势植物——合头草,开展了放射性核素从土壤到植物的转移系数研究。通过对北山场址范围内代表性区域土壤和合头草样品的采集和分析,获得了土壤和合头草样品中天然放射性核素^(238)U、^(232)Th、^(226)Ra和人工放射性核素^(137)Cs从土壤到合头草根部、茎部、叶部的转移系数及其不确定性水平。结果表明,天然放射性核素^(238)U、^(232)Th、^(226)Ra在合头草茎部的转移系数高于根部和叶部,人工放射性核素^(137)Cs在合头草根部的转移系数大于茎部和叶部;天然放射性核素^(238)U、^(232)Th、^(226)Ra转移系数的波动范围在1个数量级之内,人工放射性核素^(137)Cs的波动范围达到2个数量级;合头草各部位的核素转移系数波动范围呈现出叶部显著高于茎部和根部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放废物地质处置 北山 安全评价 生物圈评价 转移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宁酸复合海藻酸钠微球富集U(Ⅵ)的性能 被引量:1
6
作者 刘清 黄健滨 +2 位作者 李伟凡 招国栋 杨景景 《工业水处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8-65,共8页
随着核能的大力发展,开发环境友好型生物基吸附剂对放射性核素污染控制具有重要意义。采用混合交联法制备一种新型单宁酸复合海藻酸钠(TA/SA)微球,考察了TA和SA质量比、溶液pH、U(Ⅵ)初始浓度、接触时间和温度等因素对TA/SA吸附U(Ⅵ)行... 随着核能的大力发展,开发环境友好型生物基吸附剂对放射性核素污染控制具有重要意义。采用混合交联法制备一种新型单宁酸复合海藻酸钠(TA/SA)微球,考察了TA和SA质量比、溶液pH、U(Ⅵ)初始浓度、接触时间和温度等因素对TA/SA吸附U(Ⅵ)行为的影响,并进行了吸附动力学和热力学研究,探讨了TA/SA微球对U(Ⅵ)的吸附机理。结果表明,TA和SA的最佳质量比为1∶2,pH对TA/SA微球吸附U(Ⅵ)效果的影响较小。在U(Ⅵ)质量浓度为50 mg/L,TA/SA微球投加量为0.1 g/L,溶液pH=4,温度为323 K,吸附时间为2 h时,TA/SA微球对U(Ⅵ)的最大吸附量为263.42 mg/g。TA/SA微球对U(Ⅵ)的吸附行为符合准二级反应动力学模型和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TA/SA微球对U(Ⅵ)的吸附是一个自发吸热过程,且反应可分为表面吸附、中孔内扩散和微孔内扩散3个阶段。TA/SA表面呈不规则沟壑状,内部是大量开孔的三维网状结构,还原反应在TA/SA微球对U(Ⅵ)的吸附中起主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宁酸 海藻酸钠 吸附 放射性核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粗糙集-神经网络的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模型及应用 被引量:28
7
作者 蒋复量 周科平 +3 位作者 李书娜 肖建清 潘东 李魁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126-132,共7页
采用衡山白果地区石膏矿山的11个评价指标,综合运用粗糙集和神经网络理论,构建了基于粗糙集-神经网络(RS-ANN)的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模型,对RSES软件约简的数据和无约简的数据采用EasyNN-plus软件进行预测评价。神经网络模型的输入属性... 采用衡山白果地区石膏矿山的11个评价指标,综合运用粗糙集和神经网络理论,构建了基于粗糙集-神经网络(RS-ANN)的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模型,对RSES软件约简的数据和无约简的数据采用EasyNN-plus软件进行预测评价。神经网络模型的输入属性为8个,而粗糙集-神经网络模型的输入属性为6个,训练样本均为13个,预测样本均为4个,前者的平均预测精度为1.85%~24.86%,后者为1.23%~15.28%。研究发现,粗糙集在保留关键信息的前提下可有效地对数据表进行约简,约简后的神经网络预测结果与实际情况吻合,并比无约简时总体精度有较大幅度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山地质环境 评价模型 粗糙集 BP神经网络 评价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新型深层钻井型缪子探测器的缪子透射成像研究
8
作者 尹隆乡 罗思远 +7 位作者 曾国强 王克 冯松 冯胜洋 张海峰 冯春添 廖伶元 王晓冬 《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7-46,共10页
缪子透射成像是一种通过测量宇宙射线缪子在穿过物体前后的通量变化来揭示其内部密度结构的技术。其非接触、无损的特点适用于对大型物体进行远距离成像,广泛应用于火山监测、考古、地下结构调查及矿产勘探等领域。目前,在矿产勘探应用... 缪子透射成像是一种通过测量宇宙射线缪子在穿过物体前后的通量变化来揭示其内部密度结构的技术。其非接触、无损的特点适用于对大型物体进行远距离成像,广泛应用于火山监测、考古、地下结构调查及矿产勘探等领域。目前,在矿产勘探应用中的一项挑战为设计出适应于深层钻井的探测器。该类型探测器要求在尽量减少读出电子学通道数量的前提下,在约500~800米深度保持良好成像质量。为解决上述技术难题,本文基于现有研究设计了一种新型钻井型缪子探测器,并利用制作的简化版物理模型进行了初步模拟与实验。使用蒙特卡罗GEANT4程序对探测器模型的角度分辨率进行了模拟研究,设计出缪子径迹算法,并利用该模型模拟探测天然缪子源。后续通过与该简化探测器实验结果的比较分析以验证该模型的可靠性,并针对大体积高Z物质进行了模拟成像。研究表明,该探测器模型可有效模拟缪子击中物体时SiPM的信号采集过程,所设计的缪子径迹算法能够准确计算缪子的入射方向(方位角分辨率2.41°,天顶角分辨率3.01°)。该简化探测器可实现对大体积高Z物质的探测,模拟结果可为实验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特卡罗模拟 GEANT4 缪子成像 缪子径迹探测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电场模式强化碱法浸出砂岩型铀矿的规律及机制研究
9
作者 李如宾 李春光 +5 位作者 刘振中 李咏梅 黄子贤 陈汝康 张生栋 刘龙成 《原子能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88-999,共12页
我国铀矿资源以低品位砂岩铀矿为主,当碳酸盐含量较高时,常规的酸法地浸气堵或中性地浸效率不足等问题制约其高效开发。本研究提出了一种利用电场强化碱法浸出砂岩型铀矿的方法,首先通过摇瓶实验确定了优势浸出剂浓度配比,即35 g/L碳酸... 我国铀矿资源以低品位砂岩铀矿为主,当碳酸盐含量较高时,常规的酸法地浸气堵或中性地浸效率不足等问题制约其高效开发。本研究提出了一种利用电场强化碱法浸出砂岩型铀矿的方法,首先通过摇瓶实验确定了优势浸出剂浓度配比,即35 g/L碳酸钠+15 g/L碳酸氢钠+3 g/L高锰酸钾。在此配比下基于自主设计的电场强化浸出实验装置,进行了稳压电场、交变电场(方波)、间歇电场以及无电场4种电场模式强化碱法浸铀实验,系统研究了不同电场强化碱法浸铀时铀的行为与规律。结果表明:交变电场作用下,铀的浸出率约为51.28%,是对照组无电场的2.81倍。交变电场能有效降低硅酸盐矿物在铀矿表面的沉积,提升铀矿表面活性。ICP-OES、SEM-EDS、Zeta电位、BET分析结果表明,电动作用主要通过促进铀矿物及脉石矿物溶蚀与浸出元素的迁移强化碱法浸铀的效率。电场强化碱法浸出砂岩铀矿有效提升了铀的浸出率,可为现场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动强化 电场模式 砂岩型铀矿 碱法浸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湘中月山中三叠世花岗岩成因及其构造意义
10
作者 任烜 贺海洋 +6 位作者 唐振平 陈亮 王亭亭 侯淡平 刘毅 柳位 张焕宝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7-161,共15页
湖南省中部发育有一系列三叠纪花岗岩,其成因及构造意义存在较大争议。以湘中月山花岗岩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岩石(相)学、锆石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等研究。结果显示:月山花岗岩LA-ICP-MS锆石U-Pb加权平均年龄为245±1 Ma,表明该岩体侵位... 湖南省中部发育有一系列三叠纪花岗岩,其成因及构造意义存在较大争议。以湘中月山花岗岩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岩石(相)学、锆石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等研究。结果显示:月山花岗岩LA-ICP-MS锆石U-Pb加权平均年龄为245±1 Ma,表明该岩体侵位时代为中三叠世;锆石饱和温度较低(平均728.66℃),微量元素组成具有显著的Ce正异常和Eu负异常,轻稀土亏损,具典型的岩浆锆石特征;全岩主量元素富硅(SiO_(2)在76.65%~81.72%)、富碱(Na_(2)O+K_(2)O在6.67%~8.53%)、贫TiO_(2)(0.04%~0.08%),显示出过铝质(A/CNK在1.09~1.19)、高钾钙碱性S型花岗岩特征;全岩富集Rb、Th、U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Nb、Ti等高场强元素,具有明显的Eu负异常(δEu在0.13~0.36);全岩地球化学特征指示其属于壳源型花岗岩,且岩浆源区为泥质岩的部分熔融;结合构造环境判别及区域构造岩浆演化,认为月山花岗岩形成于同碰撞构造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月山花岗岩 中三叠世 锆石U-PB年龄 岩石成因 构造意义 湘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向进路采场内炮烟的扩散特征及通风参数确定
11
作者 薛希龙 李佳乐 +3 位作者 武拴军 张晓 刘斌 张钦礼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6-84,共9页
为明确下向进路充填采矿法采场炮烟的扩散特征,以金川龙首矿下向进路充填采矿法为例,开展数值模拟和现场试验,研究进路和分层道内风流的空间分布,分析进路内CO和NO_(2)的扩散特征,探讨通风井位置、进路长度对CO扩散的影响,并确定采场的... 为明确下向进路充填采矿法采场炮烟的扩散特征,以金川龙首矿下向进路充填采矿法为例,开展数值模拟和现场试验,研究进路和分层道内风流的空间分布,分析进路内CO和NO_(2)的扩散特征,探讨通风井位置、进路长度对CO扩散的影响,并确定采场的通风参数。结果表明:分层道和进路内的风流场可划分为进风带、中性带和回流带,进路内风速呈底部高、中部低、顶部缓的S型分布;进路垂面上CO体积分数随高度增加而不断升高,进路水平方向上CO体积分数由里向外先降低后升高;进路腰线处CO扩散速度随通风时间呈现对数递减的趋势;NO_(2)主要分布在进路腰线以下,其扩散速度快于CO;CO扩散速率与通风井距进路口的距离、进路的长度呈负相关;当通风井与进路口的距离≤40 m、进路长度≤55 m时,自然通风30 min炮烟中CO和NO_(2)低于安全规程限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向进路采场 采场炮烟 数值模拟 扩散特征 通风井位置 进路长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铀矿井下作业环境的改进灰色关联评价模型及应用 被引量:7
12
作者 王淑云 方井 +3 位作者 匡雅 谭雄 叶勇军 谢超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63-69,共7页
为科学合理评价铀矿井下作业环境质量,通过对国内3个铀矿的调查,分析影响铀矿井下作业环境质量的主要因素。确定氡、氡子体、铀矿尘、微气候、CO、NO2、噪声和照明等8个因素为评价指标,采用湿卡他度作为微气候的评价指标,构建铀矿井下... 为科学合理评价铀矿井下作业环境质量,通过对国内3个铀矿的调查,分析影响铀矿井下作业环境质量的主要因素。确定氡、氡子体、铀矿尘、微气候、CO、NO2、噪声和照明等8个因素为评价指标,采用湿卡他度作为微气候的评价指标,构建铀矿井下作业环境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G1法和改进灰色关联分析法(GRA)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法建立评价模型,并运用该模型对南方某铀矿井下5个采场作业环境进行安全综合评价。结果表明,B采场、D采场的作业环境质量为良,A采场、C采场的为中,E采场的为合格,评价结果符合矿井实际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铀矿井 作业环境 G1法 改进灰色关联分析法(GRA) 安全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岗岩中放射性核素电迁移实验的多重耦合数学模型
13
作者 李小杰 谭凯旋 +4 位作者 刘龙成 李咏梅 李春光 邹智 柳琪 《核化学与放射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67-275,共9页
花岗岩是高放射性废物处置库的首选介质屏障,获取花岗岩中核素迁移参数是处置库安全评价的基础。本工作旨在以电迁移实验获取的完整花岗岩中核素迁移的数据为基础,并以此建立动力学吸附-对流-弥散的多重耦合数学模型。以拉普拉斯变换求... 花岗岩是高放射性废物处置库的首选介质屏障,获取花岗岩中核素迁移参数是处置库安全评价的基础。本工作旨在以电迁移实验获取的完整花岗岩中核素迁移的数据为基础,并以此建立动力学吸附-对流-弥散的多重耦合数学模型。以拉普拉斯变换求解得到核素在完整花岗岩多孔隙介质当中标准化浓度的解析解,并应用MATLAB中的最小二乘法汇编数据拟合程序,模型的敏感性分析表明,本模型相比其他模型更具普适性,不论是中强吸附核素还是弱吸附核素,都能更好地解释核素离子在完整花岗岩岩芯中的迁移机理。应用该模型分析I−和Sr^(2+)的电迁移实验数据,得到I−在无电场条件下的D_(m)^(e)值为(2.25±0.35)×10^(−14) m^(2)/s,Sr^(2+)在无电场条件下的D_(m)^(e)值为(4.80±0.31)×10^(−13) m^(2)/s。此外,该模型还可以估算一级吸附速率系数β,进而解释核素离子在完整花岗岩中的吸附阻滞机制。同时,通过分析突破曲线的斜率和弯曲度,能够深入理解非线性吸附的迁移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力学吸附-对流-弥散模型 非线性吸附 阻滞 数学模型 放射性核素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北山新场花岗岩的成因、构造意义:来自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及Lu-Hf同位素的约束
14
作者 贵仁高 王驹 +7 位作者 孙嘉 石开拓 肖文舟 周淼 张晓平 李南 吴鹏 段先哲 《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672-2693,共22页
新场位于甘肃北山南部东段,是研究北山南部构造演化及开展高放废物地质处置选址评价的关键区域。新场岩体主要由中细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和片麻状英云闪长岩三个岩相单元组成。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与花岗闪长岩表现出富硅、富钾... 新场位于甘肃北山南部东段,是研究北山南部构造演化及开展高放废物地质处置选址评价的关键区域。新场岩体主要由中细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和片麻状英云闪长岩三个岩相单元组成。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与花岗闪长岩表现出富硅、富钾(K_(2)O>Na_(2)O)、富碱、铝含量中等特征,属于弱过铝质的高钾钙碱性A2型花岗岩,而英云闪长岩则低硅、富钠(K_(2)O<Na_(2)O)、低碱、铝含量中等,属于准铝质的中钾钙碱性I型花岗岩。三种花岗岩都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如Rb)和高场强元素(如Th、Zr、Hf),但亏损大离子亲石元素(如Ba、Sr)和高场强元素(如Nb、Ta、Ti),具有典型的岛弧花岗岩特征。稀土元素分析表明,三者存在显著的轻重稀土分馏,其中轻稀土相对富集且分馏较强,而重稀土相对亏损且分馏较弱,特别是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与花岗闪长岩显示出强烈的铕亏损。锆石LA-ICP-MS U-Pb定年结果显示,这些岩体的年龄分别为262.9±5.2 Ma、264.4±3.6 Ma、259.4±6.3 Ma,表明花岗岩形成于中二叠世至晚二叠世。锆石Lu-Hf同位素分析表明,三个岩相单元的εHf(t)和tDM2分别为7.9~11.0、5.2~9.8和4.6~6.4,以及756~560 Ma、933~637 Ma和967~848 Ma,暗示这些花岗岩岩浆可能源自新元古代地壳的部分熔融。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与花岗闪长岩的形成经历了角闪岩的部分熔融,且后期岩浆分离结晶作用较强,而英云闪长岩形成于角闪岩的部分熔融,岩浆分离结晶作用较弱,三者均为同源岩浆演化的产物。结合构造演化背景,中二叠世北山南部处于碰撞后伸展环境,且南部洋盆在该时期前闭合,形成辉铜山-账房山蛇绿岩带。新场区域不具备矿产资源成矿潜力,这也可为北山高放废物地质处置提供一定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北山新场岩体 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 锆石U-PB定年 锆石Lu-Hf同位素 构造演化 矿产资源成矿潜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EEMD小波包多阈值联合消噪后和变换时窗PAI⁃K/S⁃AIC微震初至波拾取方法研究
15
作者 胡刚 张楚旋 +3 位作者 李夕兵 黄德龙 董陇军 蒲成志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42-553,共12页
重点分析研究了不同时窗长度对固定时窗PAI‑K/S拾取法拾取结果的影响及规律,提出了变换时窗在高阶统计量拾取法中的应用,进而采用变换时窗PAI‑K/S‑AIC联合法拾取波至时间。基于国内用沙坝矿的现场监测数据,首先采用CEEMD小波包多阈值联... 重点分析研究了不同时窗长度对固定时窗PAI‑K/S拾取法拾取结果的影响及规律,提出了变换时窗在高阶统计量拾取法中的应用,进而采用变换时窗PAI‑K/S‑AIC联合法拾取波至时间。基于国内用沙坝矿的现场监测数据,首先采用CEEMD小波包多阈值联合消噪法对微震数据进行消噪。对消噪后的微震信号,使用变换时窗PAI‑K/S‑AIC联合法拾取P波初至时间并与其他拾取方法进行横向对比分析。使用变换时窗PAI‑K/S‑AIC联合法拾取波至时间,避免人为选取STA/LTA阈值和时窗长度对拾取结果的影响,同时也解决了阈值和时窗的选取适用性较差的问题。变换时窗PAI‑K‑AIC联合法对消噪的微震信号拾取误差(≤20 ms)的事件数占90.95%(PAI‑S‑AIC为93%)。研究结果表明变换时窗PAI‑K/S‑AIC方法具有高效性、拾取精度高、适用范围广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震信号消噪 P波拾取 互补经验模态分解CEEMD 小波包多阈值 最小信息量准则 高阶统计量法PAI‑K/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硫化纳米零价铁在水环境修复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6
作者 刘清 刘欢 +1 位作者 招国栋 许艺文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330-1334,1340,共6页
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硫化纳米零价铁在水环境修复中的研究报道;归纳了硫化纳米零价铁的合成方法、硫化改性的优点、修复水环境的作用机理;重点讨论了影响硫化纳米零价铁修复水环境的主要因素,如硫化方法、S/Fe比、pH、共存离子、溶... 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硫化纳米零价铁在水环境修复中的研究报道;归纳了硫化纳米零价铁的合成方法、硫化改性的优点、修复水环境的作用机理;重点讨论了影响硫化纳米零价铁修复水环境的主要因素,如硫化方法、S/Fe比、pH、共存离子、溶解氧等;提出了硫化纳米零价铁在水环境修复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展望了其未来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化纳米零价铁 水环境修复 修复机理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特征选择的矿山微震信号自动识别
17
作者 郑培晓 蒲成志 +2 位作者 谢国森 罗勇 李广悦 《岩土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199-2210,共12页
微震信号的自动识别是微震监测技术中亟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决定了预警的准确性与时效性。基于机器学习的方法虽在微震信号识别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其在处理低信噪比的原始信号时效果欠佳。该方法中,特征集和算法模型二者共同决定了... 微震信号的自动识别是微震监测技术中亟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决定了预警的准确性与时效性。基于机器学习的方法虽在微震信号识别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其在处理低信噪比的原始信号时效果欠佳。该方法中,特征集和算法模型二者共同决定了信号的识别率,但特征集构建尚缺乏统一的标准。为解决该问题,基于改进的多准则融合特征选择算法,开展了某金属矿山微震信号的自动识别研究。首先构建开放式信号特征库,库内分3类收录了多种被证实可用于信号识别的特征,随后运用改进的多准则融合特征选择算法对库内特征进行量化评分,选出最优子集,最后将该子集作为粒子群优化支持向量机(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support vector machine,简称PSO-SVM)识别算法的输入,开展信号自动识别试验。结果表明:使用改进后的多准则融合特征选择算法构建的最优子集包含32个特征,相较于传统方法构建的特征集包含特征类别更为丰富,将其作为信号输入,在使用少量训练数据的情况下,训练集与测试集的信号识别率分别为100.00%和99.23%,满足工程需要。不同类别特征对信号识别贡献不同,时频域特征相较于时域和频域特征具有更好的表现。该研究为微震信号的自动识别提供了新的有效途径,对推动微震监测技术在工程中的广泛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震信号识别 特征选择 PSO-SVM算法 特征库 原始信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化铈/玄武岩/环氧树脂基伽马屏蔽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
18
作者 陶醉 谭松波 +4 位作者 陈锦路 杨暄 金梁程龙 陈小丽 彭国文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93-305,共13页
制备了以环氧树脂为基体,氧化铈和玄武岩粉为填料的复合材料,在59.5 keV、80 keV和662keV光子能量下对复合材料的伽马屏蔽性能进行了评测。评测结果表明:氧化铈和玄武岩粉提高了复合材料的屏蔽性能,特别在59.5 keV时,复合材料的质量衰... 制备了以环氧树脂为基体,氧化铈和玄武岩粉为填料的复合材料,在59.5 keV、80 keV和662keV光子能量下对复合材料的伽马屏蔽性能进行了评测。评测结果表明:氧化铈和玄武岩粉提高了复合材料的屏蔽性能,特别在59.5 keV时,复合材料的质量衰减系数为3.287 cm^(2)/g,是纯环氧树脂的23倍。力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引入氧化铈和玄武岩粉末可显著提高环氧树脂的弹性模量和抗弯曲强度,填充20%CeO_(2)和30%玄武岩粉(质量分数)时,复合材料的弹性模量和抗弯曲强度分别达到1524 MPa、98.87MPa,比纯环氧树脂分别提升62%和20%。同时,随着填料比例的增加,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也变得更好。由于CeO_(2)/BP/EP复合材料具有好的辐射屏蔽性能、良好的热稳定性和高力学性能等优点,是核工业领域中具有前途的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铈 玄武岩粉 环氧树脂 Γ射线 辐射屏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铁的绿色合成及其在环境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9
19
作者 刘清 邓真宁 +1 位作者 滑熠龙 招国栋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950-1963,共14页
纳米铁(零价铁及铁氧化物)比表面积大、还原能力强、反应活性高,是一种良好的环境功能材料。传统的纳米铁合成方法中,物理方法对反应所需仪器设备要求较高,化学方法使用的还原剂具有毒性,绿色合成方法能够有效克服传统方法的不足之处。... 纳米铁(零价铁及铁氧化物)比表面积大、还原能力强、反应活性高,是一种良好的环境功能材料。传统的纳米铁合成方法中,物理方法对反应所需仪器设备要求较高,化学方法使用的还原剂具有毒性,绿色合成方法能够有效克服传统方法的不足之处。本文首先根据合成途径、纳米铁的类型介绍了利用植物和微生物对纳米零价铁(nZVI)及纳米铁氧化物(IONPs)进行绿色合成的方法,同时论述了制备的纳米铁所表现的特征(如形貌、尺寸、聚集倾向、等电位点)。随后总结了纳米铁通过不同反应机制(吸附、还原、催化氧化)去除环境有机、无机污染物(染料、芳香族化合物、硝酸盐、重金属)的应用。最后指出了纳米铁在绿色合成与实际应用过程中存在的挑战性问题及解决方法,以期为纳米铁今后的深入研究和大规模的工业生产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粒子 纳米零价铁 铁氧化物 绿色合成 环境 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电厂事故情境下操纵员任务处理复杂度评估
20
作者 蒋琪轲 王炎鑫 李鹏程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28-133,共6页
为科学评估核电厂事故情境下操纵员任务处理的复杂度,提出一种基于信息熵与图像熵的核电厂操纵员任务处理复杂度(OTHC)评估模型;该模型从界面信息复杂度(IIC)、任务复杂度(TC)和规程复杂度(PC)3个维度出发,构建包含界面布局、图符、文... 为科学评估核电厂事故情境下操纵员任务处理的复杂度,提出一种基于信息熵与图像熵的核电厂操纵员任务处理复杂度(OTHC)评估模型;该模型从界面信息复杂度(IIC)、任务复杂度(TC)和规程复杂度(PC)3个维度出发,构建包含界面布局、图符、文字、色彩等8个复杂度指标的评估体系,通过熵值法客观赋权,基于模型实现复杂度的定量评估;为验证该模型的有效性,以一回路小破口事故诊断任务为例,提取相关的界面信息与操作流程,构建复杂度网络图并评估复杂度,结合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任务负荷指数(NASA-TLX)量表获取主观复杂度数据,分析模型评估结果与操纵员主观复杂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一回路OTHC高于二回路;所构建模型评估的复杂度与主观复杂度间具有高度正相关性,能够有效反映实际任务处理复杂度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电厂 事故情境 操纵员 任务复杂度(TC) 评估模型 图像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