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离散裂隙网络模拟在地下硐室稳定性中的应用——以甘肃北山地下实验室为例 被引量:4
1
作者 纪景仁 王驹 +2 位作者 唐振平 李亚伟 凌辉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1期9281-9287,共7页
以甘肃北山地下实验室为研究对象,开展了离散裂隙网络-离散元(discrete fracture network-discrete element method, DFN-DEM)耦合方法在花岗岩地下硐室围岩稳定性分析方面的探索研究。选取地下实验室工程勘察范围内代表性勘察钻孔和地... 以甘肃北山地下实验室为研究对象,开展了离散裂隙网络-离散元(discrete fracture network-discrete element method, DFN-DEM)耦合方法在花岗岩地下硐室围岩稳定性分析方面的探索研究。选取地下实验室工程勘察范围内代表性勘察钻孔和地表露头裂隙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利用三维离散单元软件3DEC构建离散裂隙网络(discrete fracture network, DFN)和等效岩体模型,模拟分析了地下实验室-560 m水平试验巷道的硐室的稳定性。结果表明:硐室开挖引起硐室围岩应力重分布,裂隙与硐室开挖面相交部位发生应力集中现象,硐室围岩出现位移变形;在现有条件下,硐室围岩变形量较小,应力集中程度不高,地下硐室稳定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放废物地质处置 地下实验室 离散裂隙网络 等效岩体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湘中月山中三叠世花岗岩成因及其构造意义
2
作者 任烜 贺海洋 +6 位作者 唐振平 陈亮 王亭亭 侯淡平 刘毅 柳位 张焕宝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7-161,共15页
湖南省中部发育有一系列三叠纪花岗岩,其成因及构造意义存在较大争议。以湘中月山花岗岩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岩石(相)学、锆石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等研究。结果显示:月山花岗岩LA-ICP-MS锆石U-Pb加权平均年龄为245±1 Ma,表明该岩体侵位... 湖南省中部发育有一系列三叠纪花岗岩,其成因及构造意义存在较大争议。以湘中月山花岗岩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岩石(相)学、锆石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等研究。结果显示:月山花岗岩LA-ICP-MS锆石U-Pb加权平均年龄为245±1 Ma,表明该岩体侵位时代为中三叠世;锆石饱和温度较低(平均728.66℃),微量元素组成具有显著的Ce正异常和Eu负异常,轻稀土亏损,具典型的岩浆锆石特征;全岩主量元素富硅(SiO_(2)在76.65%~81.72%)、富碱(Na_(2)O+K_(2)O在6.67%~8.53%)、贫TiO_(2)(0.04%~0.08%),显示出过铝质(A/CNK在1.09~1.19)、高钾钙碱性S型花岗岩特征;全岩富集Rb、Th、U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Nb、Ti等高场强元素,具有明显的Eu负异常(δEu在0.13~0.36);全岩地球化学特征指示其属于壳源型花岗岩,且岩浆源区为泥质岩的部分熔融;结合构造环境判别及区域构造岩浆演化,认为月山花岗岩形成于同碰撞构造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月山花岗岩 中三叠世 锆石U-PB年龄 岩石成因 构造意义 湘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宏基因组解析不同温度饥饿胁迫下污泥中胞外耐药基因的动态特征
3
作者 唐振平 刘博阳 +3 位作者 高媛媛 段毅 杨正卿 周帅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397-1406,共10页
活性污泥是细胞外耐药基因(eARGs)重要储存库之一,本文采用宏基因组技术探究了不同温度(12,20和30℃)饥饿胁迫(即无营养基质)下活性污泥中eARGs的动态特征.结果表明,30d饥饿促使eARGs的相对与绝对丰度分别削减3.5%~26.0%、66.1%~81.4%,... 活性污泥是细胞外耐药基因(eARGs)重要储存库之一,本文采用宏基因组技术探究了不同温度(12,20和30℃)饥饿胁迫(即无营养基质)下活性污泥中eARGs的动态特征.结果表明,30d饥饿促使eARGs的相对与绝对丰度分别削减3.5%~26.0%、66.1%~81.4%,且eARGs的丰度在12℃饥饿后明显高于20和30℃饥饿.12℃饥饿能够维持大部分胞外可移动遗传元件(eMGEs)的稳定性,而20和30℃饥饿导致eMGEs的相对丰度分别降低41.4%~54.4%、48.7%~67.4%.eARGs优势寄主(Mycobacterium和Nitrospira)的丰度在不同温度饥饿后保持稳定.与20和30℃饥饿相比,12℃饥饿下活细胞比例较高,且胞外DNA吸附/降解率较低,有利于维持eARGs的稳定性.研究结果阐明了不同温度饥饿胁迫对活性污泥中eARGs归趋的影响,可为控制实际污水处理厂中eARGs的散播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污泥 细胞外耐药基因(eARGs) 饥饿 温度 宏基因组 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贫Cd碳酸盐岩发育土壤Cd的富集与超常富集现象——以贵州岩溶区为例 被引量:13
4
作者 冯志刚 刘威 +2 位作者 张兰英 李佩珊 马强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33-544,共12页
通过对贵州岩溶区19条风化剖面Cd分布特征的研究,初步揭示了贫Cd碳酸盐岩发育的土壤中Cd的富集机制及Cd含量的约束因素。①贫Cd基岩发育的土壤同样可以导致Cd的明显富集,甚至超常富集,且含量峰值通常位于土壤层底部(T1)。②Cd在基岩中... 通过对贵州岩溶区19条风化剖面Cd分布特征的研究,初步揭示了贫Cd碳酸盐岩发育的土壤中Cd的富集机制及Cd含量的约束因素。①贫Cd基岩发育的土壤同样可以导致Cd的明显富集,甚至超常富集,且含量峰值通常位于土壤层底部(T1)。②Cd在基岩中通常优先赋存在酸不溶相,另一方面,由于基岩酸不溶物含量一般极低,酸溶相的Cd占全岩Cd的比例仍处于绝对优势。在富Cd的基岩酸不溶物基础上,叠加了来自酸溶相中Cd的贡献,是岩溶区土壤Cd普遍富集的原因。③土壤中Cd的含量与其在基岩或基岩酸不溶物中的含量均不相关。T1中Cd的含量受制于Cd在基岩酸不溶物中的含量、基岩酸溶相Cd占全岩中Cd的质量百分数、T1中Cd的亏损率的共同约束。有利于Cd在T1中超常富集的最佳条件是:Cd在基岩酸不溶物中含量高、基岩酸溶相Cd占全岩中Cd的比例大、T1中Cd的亏损率小。另外,对于由基岩酸不溶物残余累积形成的土壤层,T1为其发育起点,Cd在T1中含量高,通常在土壤层中也高,反映出一般风化剖面的发育特征。研究结果可以深化对岩溶环境Cd地球化学行为的认识,为区域上基于地质成因开展Cd污染风险评价及建立其清洁水平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贫Cd碳酸盐岩 土壤 CD 超常富集 岩溶区 贵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