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功能化磁性载体固定耐辐射奇球菌及其对铀的吸附行为与机理 被引量:13
1
作者 肖方竹 何淑雅 +2 位作者 彭国文 唐艳 戴益民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568-1575,共8页
为了解决耐辐射奇球菌(DR)容易以悬浮态生长,菌体与水的密度差较小,吸附铀后难以分离等问题,首先使用氯化亚砜对羧基化磁性纳米Fe_3O_4粒子进行酰氯功能化,以此作为DR菌固定载体,再与二乙烯三胺化学修饰的DR菌进行固定化,得到一种新型... 为了解决耐辐射奇球菌(DR)容易以悬浮态生长,菌体与水的密度差较小,吸附铀后难以分离等问题,首先使用氯化亚砜对羧基化磁性纳米Fe_3O_4粒子进行酰氯功能化,以此作为DR菌固定载体,再与二乙烯三胺化学修饰的DR菌进行固定化,得到一种新型功能化磁性耐辐射奇球菌吸附剂NFGDR,并通过红外光谱仪和扫描电镜分别表征吸附剂NFGDR的结构。考察溶液pH值、吸附时间、铀初始浓度和吸附剂投加量等因素对吸附剂NFGDR吸附铀的影响,对吸附动力学模型和吸附等温模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吸附剂NFGDR表面具有大量吸附铀的基团,吸附铀后表面形态发生变化;吸附铀的最佳条件是pH值为5、吸附时间为80 min、铀初始浓度为10 mg/L和吸附剂投加量为5 mg。吸附剂NFGDR对铀的吸附动力学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吸附等温线符合Langmuir等温线模型,说明该吸附体系是一个单层吸附过程。同时,使用3种不同的解析剂对吸附剂NFGDR解析再生6次后,其对铀的吸附率均在80%以上,说明其具有良好的再生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化 磁性载体 耐辐射奇球菌 吸附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耐辐射奇球菌对Cu^(2+)和Cr^(6+)吸附行为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郭忠忠 肖方竹 +5 位作者 阳志 蒋雨薇 彭国文 王五洲 马云 何淑雅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27-332,共6页
本文以耐辐射奇球菌作为生物吸附剂去除溶液中的Cu^(2+)和Cr^(6+),通过考察吸附时间、初始离子浓度、菌液浓度等影响吸附效果的关键因素,研究了耐辐射奇球菌对Cu^(2+)、Cr^(6+)的吸附作用,找出最佳吸附条件,并研究了Cu^(2+)、Cr^(6+)共... 本文以耐辐射奇球菌作为生物吸附剂去除溶液中的Cu^(2+)和Cr^(6+),通过考察吸附时间、初始离子浓度、菌液浓度等影响吸附效果的关键因素,研究了耐辐射奇球菌对Cu^(2+)、Cr^(6+)的吸附作用,找出最佳吸附条件,并研究了Cu^(2+)、Cr^(6+)共存条件下的竞争吸附行为。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计分析耐辐射奇球菌在不同条件下对Cu^(2+)和Cr^(6+)的吸附作用;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和扫描电镜(SEM)分析细菌吸附前后的结构和形貌变化。结果表明:耐辐射奇球菌对Cu^(2+)和Cr^(6+)的最佳吸附时间均为80min。对Cu^(2+)、Cr^(6+)吸附的最佳初始浓度分别为0.08mol·L^(-1)、0.138mol·L^(-1),且随着菌液浓度的增大,耐辐射奇球菌对Cu^(2+)、Cr^(6+)的吸附量随之增加。当Cu^(2+)、Cr^(6+)共存条件下耐辐射奇球菌对Cu^(2+)吸附量较Cr^(6+)更大。红外光谱仪和扫描电镜结果阐释了耐辐射奇球菌对Cu^(2+)和Cr^(6+)的吸附行为。耐辐射奇球菌以其超强生存能力,非致病性,环境友好等优势,在重金属废水处理方面将会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辐射奇球菌 铜离子 铬离子 竞争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