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3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某铀尾矿库土壤核素污染与优势植物累积特征 被引量:49
1
作者 聂小琴 丁德馨 +4 位作者 李广悦 高斌 吴彦琼 胡南 刘玉龙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719-725,共7页
采用野外采样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分析法,测定某铀尾矿库内自然生长的14种优势植物及其根系土壤中核素的含量,并针对植物对核素的耐受性和富集性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双穗雀稗(Paspalum distichumL.)、圆果雀稗(Paspalumorbiculare... 采用野外采样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分析法,测定某铀尾矿库内自然生长的14种优势植物及其根系土壤中核素的含量,并针对植物对核素的耐受性和富集性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双穗雀稗(Paspalum distichumL.)、圆果雀稗(Paspalumorbiculare Forst.)、水莎草〔Juncellus serotinus(Rottb.)C.B.Clarke〕、水蜈蚣(Kyllinga brevifolia Rottb)和碎米莎草(Cyperus iriaL.)的地上部分及金毛狗〔Cibotium barometz(Linn.)J.Sm.〕的地下部分对铀(U)和钍(Th)均有不同程度的累积.莎草科的碎米莎草的地上部分对U的富集系数高达6.04,其余植物的富集系数均小于1;一部分植物样对U的转移系数小于1.莎草科的水蜈蚣对Th的转移系数为2.56,其他植物的转移系数均小于0.50.莎草科植物对U的吸收富集性能明显优于其他科植物,碎米莎草对U则表现出超耐受性和超富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性核素 污染 植物修复 超富集植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专业认证背景下的安全工程专业特色教育研究与实践 被引量:32
2
作者 蒋复量 李向阳 +3 位作者 谭凯旋 杨仕教 叶勇军 刘栋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2-18,共7页
回顾专业认证在国内外的发展情况,简单介绍《安全工程专业本科教育认证标准》的内容和安全工程专业认证近年来在国内的发展情况。根据南华大学的实际情况,提出在专业认证的背景下,针对行业特点,实行分方向设置课程和从事教学活动。南华... 回顾专业认证在国内外的发展情况,简单介绍《安全工程专业本科教育认证标准》的内容和安全工程专业认证近年来在国内的发展情况。根据南华大学的实际情况,提出在专业认证的背景下,针对行业特点,实行分方向设置课程和从事教学活动。南华大学安全工程专业主要依托"核"行业背景,下设核安全、建筑安全和化工安全3个方向;3个专业方向分别设置了不同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选修课;课程设置符合《安全工程专业本科教育认证标准》的要求,并严格按照教学计划开展教学。实践证明,该项教学改革取得明显成效,该校安全工程专业近两年的就业率和考研率都居于全校前列,并且就业单位具有明显的行业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专业认证 安全工程专业 特色教育 课程体系 教学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化石墨烯及其复合材料对水中放射性核素的吸附 被引量:8
3
作者 刘红娟 吴仁杰 +1 位作者 谢水波 刘迎九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22-32,共11页
在核能和核技术的快速发展过程及应用中产生了大量放射性废水,其对生态环境会造成潜在的污染,因此对放射性废水处理技术的研究对保护环境有着重要的意义。氧化石墨烯及其复合材料具有比表面积高、官能团丰富、吸附能力强、化学稳定性好... 在核能和核技术的快速发展过程及应用中产生了大量放射性废水,其对生态环境会造成潜在的污染,因此对放射性废水处理技术的研究对保护环境有着重要的意义。氧化石墨烯及其复合材料具有比表面积高、官能团丰富、吸附能力强、化学稳定性好等优点,在放射性废水处理领域受到广泛关注。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有关氧化石墨烯及其复合材料对水中放射性核素吸附的研究现状及进展,介绍了氧化石墨烯及其复合材料对放射性核素的吸附容量、吸附等温模型、吸附热力学、影响因素和吸附机理。最后分析了氧化石墨烯及其复合材料处理放射性核素在辐射稳定性和高吸附选择性等方面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探讨了推动该类材料今后实际放射性废水处理中工程应用的重点研究方向,如完善的产业体系和积极研发相匹配的成套水处理工艺及设备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石墨烯 放射性核素 吸附 改性材料 废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性磷基生物炭去除水中U(Ⅵ)的性能与机制研究
4
作者 孙晓涵 吴凡 +3 位作者 谢水波 王水云 张海波 郭宇 《水处理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3-48,共6页
采用热解法制备葡萄籽生物炭(BC),通过过磷酸钙的负载,单宁酸处理,制得单宁酸改性负载过磷酸钙的葡萄籽生物炭(TA-SSP@BC)。当初始铀浓度为5.0 mg/L,pH为4、30℃,TA-SSP@BC的投加量0.06 g/L,对U(VI)的去除率达99.2%,优于同等条件下BC(87... 采用热解法制备葡萄籽生物炭(BC),通过过磷酸钙的负载,单宁酸处理,制得单宁酸改性负载过磷酸钙的葡萄籽生物炭(TA-SSP@BC)。当初始铀浓度为5.0 mg/L,pH为4、30℃,TA-SSP@BC的投加量0.06 g/L,对U(VI)的去除率达99.2%,优于同等条件下BC(87.1%)的去除效果。试验数据表明,TA-SSP@BC通过化学反应和多层吸附吸收铀酰离子,Langmuir模型计算其最大吸附量为415.955 mg/g。TA-SSP@BC对U(VI)具有较高的选择性,去除效果几乎不受大多数干扰离子的影响。结合SEM、EDS、FTIF、XPS等表征方法证实铀酰离子与TA-SSP@BC的相互作用机制主要包括络合和离子交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宁酸 过磷酸钙 生物炭 六价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胞融合技术及其在构建水处理工程菌中的应用 被引量:3
5
作者 任柏林 谢水波 +1 位作者 唐振平 刘迎九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0-24,共5页
为探讨细胞融合技术在构建水处理工程菌中的应用,从细胞融合的原理与发展史、常用细胞融合方法及细胞融合的最新进展等方面对细胞融合技术进行了介绍。比较分析了常用的病毒法、化学试剂法、电融合、激光融合、灭活原生质体融合等方法... 为探讨细胞融合技术在构建水处理工程菌中的应用,从细胞融合的原理与发展史、常用细胞融合方法及细胞融合的最新进展等方面对细胞融合技术进行了介绍。比较分析了常用的病毒法、化学试剂法、电融合、激光融合、灭活原生质体融合等方法的原理、优缺点,介绍了最新发展起来的基于微流控芯片、高通量细胞融合芯片以及离子束的细胞融合技术。通过对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在含氯、聚乙烯醇(PVA)、重金属等其他废水的处理研究实例探讨,展示了细胞融合技术在构建水处理工程菌中的应用前景,并对融合菌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为利用细胞融合技术构建水处理工程菌提出了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生物学 细胞融合 水处理 工程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钙改性虾壳生物炭处理高磷溶液后对铀的去除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肖权津 田婕 +3 位作者 罗旭 贺珊 谭杨奕 王国华 《有色金属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63-172,共10页
通过钙改性虾壳生物炭(Ca-SBC)处理高浓度磷溶液制备了富磷-钙改性虾壳生物炭(P-Ca-SBC),探讨了钙改性虾壳生物炭处理高浓度磷后对于铀去除的影响。结果表明,在pH=3时,P-Ca-SBC对U(Ⅵ)的去除能力最高,其平衡吸附能力达到969.768 mg/g,是... 通过钙改性虾壳生物炭(Ca-SBC)处理高浓度磷溶液制备了富磷-钙改性虾壳生物炭(P-Ca-SBC),探讨了钙改性虾壳生物炭处理高浓度磷后对于铀去除的影响。结果表明,在pH=3时,P-Ca-SBC对U(Ⅵ)的去除能力最高,其平衡吸附能力达到969.768 mg/g,是Ca-SBC的三倍。BET结果显示,较于Ca-SBC,P-Ca-SBC比表面积增加了16倍以上,孔体积增加了14倍以上。XRD、FTIR结果表明,Ca-SBC在300 mg/L的高浓度磷溶液中形成了HAP。P-Ca-SBC表面的HAP对U(Ⅵ)的吸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与U(Ⅵ)接触后,在P-Ca-SBC表面的官能团与U(Ⅵ)络合,磷酸与U(Ⅵ)反应生成沉淀Ca(UO_(2))_(2)(PO_(4))_(2)·6H_(2)O。总之,在高磷浓度溶液中回收的钙改性废弃虾壳生物炭可以作为去除U(Ⅵ)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钙改性生物炭 U(Ⅵ) 高浓度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学修饰啤酒酵母菌对铀的吸附特性 被引量:30
7
作者 彭国文 丁德馨 +2 位作者 胡南 杨雨山 王晓亮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3201-3206,共6页
以甲醛为交联剂,将胱氨酸修饰到啤酒酵母菌(SC)上,并采用海藻酸钠和明胶固定化,得到一种新型的生物吸附剂——修饰啤酒酵母菌(MSC)。通过红外光谱(IR)分别表征了两种吸附剂的结构,考察了其吸附铀的主要影响因素即溶液pH值、吸附时间等... 以甲醛为交联剂,将胱氨酸修饰到啤酒酵母菌(SC)上,并采用海藻酸钠和明胶固定化,得到一种新型的生物吸附剂——修饰啤酒酵母菌(MSC)。通过红外光谱(IR)分别表征了两种吸附剂的结构,考察了其吸附铀的主要影响因素即溶液pH值、吸附时间等。结果表明:MSC细胞表面具有大量吸附铀的基团,MSC和SC吸附铀的最佳条件是:pH值为6.0,吸附时间分别为1.8、1.5h。对吸附动力学模型和吸附等温模型进行了分析,MSC和SC对铀的吸附动力学模型较好地符合了准二级动力学模型,MSC和SC的相关系数均大于0.99;吸附等温线均能符合Langmuir和Freundlich等温线模型,说明该吸附体系是一个单层覆盖与多层吸附相结合的吸附模式,且MSC的最大吸附量是SC的6.5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修饰啤酒酵母 化学修饰 生物吸附 动力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交联海藻酸钠固定化的腐殖酸多孔性薄膜对铀(Ⅵ)的吸附性能及机理 被引量:16
8
作者 谢水波 段毅 +2 位作者 刘迎九 王劲松 刘金香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2488-2496,共9页
采用戊二醛交联海藻酸钠固定化的腐殖酸,制备得到多孔性薄膜(GA-HA/SA),用于去除含铀废水中的铀(Ⅵ)。通过静态吸附实验,研究了pH值、初始浓度、接触时间、温度对GA-HA/SA吸附U(Ⅵ)效果的影响,进行了吸附过程的热力学与动力学分析;通过... 采用戊二醛交联海藻酸钠固定化的腐殖酸,制备得到多孔性薄膜(GA-HA/SA),用于去除含铀废水中的铀(Ⅵ)。通过静态吸附实验,研究了pH值、初始浓度、接触时间、温度对GA-HA/SA吸附U(Ⅵ)效果的影响,进行了吸附过程的热力学与动力学分析;通过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镜(SEM)、X射线能谱(EDS)探讨了相关吸附机理。实验结果表明,pH值为6时吸附效果最好,吸附在60min基本达到平衡。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和Dubinin-Radushkevich(D-R)等温模型;25℃时,最大吸附容量为312.5mg·g-1。吸附动力学过程符合准二级速率方程(R2>0.99),吸附速率的控速步骤为颗粒内扩散。GA-HA/SA对U(Ⅵ)的吸附是自发的吸热反应。SEM-EDS、FTIR和D-R模型分析结果表明,与U(Ⅵ)相互作用的基团主要是羧基,且GA-HA/SA吸附U(Ⅵ)的机理表现为离子交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孔性薄膜 铀(Ⅵ) 热力学 动力学 速率控制 吸附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铀胁迫对大豆和玉米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及SOD与POD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4
9
作者 聂小琴 李广悦 +3 位作者 吴彦琼 公新忠 胡南 丁德馨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057-1064,共8页
采用实验室光照培养箱培养方法,对铀溶液胁迫下大豆和玉米种子的萌发、幼苗的早期生长和幼苗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根长较其他指标对铀生态毒性试验更为敏感。与对照相比,在铀浓度为... 采用实验室光照培养箱培养方法,对铀溶液胁迫下大豆和玉米种子的萌发、幼苗的早期生长和幼苗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根长较其他指标对铀生态毒性试验更为敏感。与对照相比,在铀浓度为100~1000μmol·L-1的铀溶液胁迫下,大豆种子的萌发率不受影响,芽长受到抑制作用,低浓度的铀溶液对大豆根长有促进作用,高浓度的铀溶液抑制主根生长、但促进生根率,大豆的芽重、根重与对照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胁迫不影响玉米种子的萌发率,但抑制其萌发势、生根势和生根率,低浓度的铀溶液对玉米的根长和根重有促进作用。大豆SOD活性在低浓度时被促进,高浓度时被抑制,POD活性在铀浓度为100μmol·L-1的铀溶液胁迫下即被抑制,且作用随铀浓度的升高而加强;玉米SOD、POD活性先升高后降低,但均高于对照。表明玉米抗铀胁迫的能力强于大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子萌发 幼苗生长 超氧化物歧化酶 过氧化物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谷壳对铀(Ⅵ)的吸附性能及机理研究 被引量:26
10
作者 郑伟娜 夏良树 +1 位作者 王晓 谭凯旋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534-540,共7页
通过静态吸附实验,研究了pH、吸附时间、铀初始质量浓度、吸附剂用量、谷壳粒径、温度等对谷壳吸附铀效果的影响,从热力学和动力学方面对吸附过程进行了分析,并通过红外光谱(IR)和扫描电镜(SEM)探讨了吸附机理。结果表明,单位质量谷壳... 通过静态吸附实验,研究了pH、吸附时间、铀初始质量浓度、吸附剂用量、谷壳粒径、温度等对谷壳吸附铀效果的影响,从热力学和动力学方面对吸附过程进行了分析,并通过红外光谱(IR)和扫描电镜(SEM)探讨了吸附机理。结果表明,单位质量谷壳对铀的吸附量随铀初始质量浓度的增大而增大,随谷壳用量的增大而减小,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在pH=3、粒径为100~120目时吸附效果最好;吸附在60min基本达到平衡。在25℃时,饱和吸附量qmax可达15.14mg/g。谷壳对铀的吸附遵循Langmuir等温线,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谷壳吸附铀前后的红外光谱表明,谷壳主要是由羟基、羰基、苯环及碳水化合物组成,通过络合或离子交换的方式吸附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谷壳 生物吸附 热力学 动力学 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凤眼莲、大薸对铀胁迫的生理生化响应 被引量:18
11
作者 严政 谢水波 +2 位作者 李仕友 唐东山 刘迎九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5,共5页
为探讨凤眼莲和大薸在铀胁迫下的生理生化响应,通过Hoagland水培试验,研究了不同铀质量浓度处理对凤眼莲和大薸的光合色素质量比、抗氧化酶(SOD、CAT、P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游离脯氨酸质量比的影响,以及凤眼莲和大薸对铀的... 为探讨凤眼莲和大薸在铀胁迫下的生理生化响应,通过Hoagland水培试验,研究了不同铀质量浓度处理对凤眼莲和大薸的光合色素质量比、抗氧化酶(SOD、CAT、P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游离脯氨酸质量比的影响,以及凤眼莲和大薸对铀的富集能力。结果表明:随铀处理质量浓度增大,凤眼莲和大薸体内铀质量比增加,在50 mg/L铀胁迫下,两者体内铀的质量比达1 550.2 mg/kg和963.0mg/kg;在铀的质量浓度为0.1 mg/L时,凤眼莲和大薸的光合色素质量比无显著变化(p〉0.05),随着铀质量浓度的增大,光合色素质量比持续降低;在铀的质量浓度为0.1~1 mg/L时,抗氧化酶系统在凤眼莲和大薸缓解较低质量浓度铀胁迫所引起的膜脂过氧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凤眼莲对铀的耐受能力要强于大薸;高质量浓度(20 mg/L和50 mg/L)铀处理下,凤眼莲和大薸抗氧化酶活性受到抑制;作为渗透调节物质,二者游离脯氨酸质量比均高于对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工程学 凤眼莲 大薸 抗氧化酶 富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底柱分段崩落法采场稳定性分析 被引量:28
12
作者 陶干强 任青云 +1 位作者 罗辉 刘振东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3768-3772,3779,共6页
无底柱分段崩落法是国内外地下矿山广泛采用的采矿方法。长期以来由于受凿岩、装药以及出矿设备的制约,国内矿山大多采用小结构参数的无底柱分段崩落法,所产生的地压问题十分严重,开采效率低。近年来无底柱分段崩落法朝着增大采场结构... 无底柱分段崩落法是国内外地下矿山广泛采用的采矿方法。长期以来由于受凿岩、装药以及出矿设备的制约,国内矿山大多采用小结构参数的无底柱分段崩落法,所产生的地压问题十分严重,开采效率低。近年来无底柱分段崩落法朝着增大采场结构参数的方向发展,不但有利于改善采场稳定性,同时还降低了生产成本。因此,开展采场稳定性分析有利于实现安全、高效开采。采用三维有限元方法对10 m×10 m、15 m×15 m、15 m×20 m共3种不同结构参数的崩落法采场进行了数值模拟,对进路开挖与矿石回采两个不同过程的巷道顶板竖直位移、主应力进行分析。数值计算结果表明:进路开挖时15 m×20 m与10 m×10 m的结构参数相比较,巷道顶板的竖直位移降低了20.1%,最小主应力下降了约18.8%;开采过程中顶板的竖直位移、主应力值都比进路开挖时小,采场地压得到改善;进路开挖与矿石回采过程巷道顶板的竖直位移和主应力值都随着结构参数的增大而降低。因此,大结构参数能更好地改善采场地压,增强采场稳定性,采用大结构参数的无底柱分段崩落法是安全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底柱分段崩落法 结构参数 有限元数值模拟 采场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底柱分段崩落法采场结构参数优化研究 被引量:45
13
作者 陶干强 刘振东 +1 位作者 任凤玉 任青云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269-1272,共4页
分析了目前崩落法结构参数优化的常用方法及存在问题,采用随机介质放矿理论建立了进路间距优化的数学模型,并推导出崩矿步距的理论计算公式;为了评价结构参数的综合经济技术指标,给出了采场结构参数与采出率和贫化率之间的计算公式;最后... 分析了目前崩落法结构参数优化的常用方法及存在问题,采用随机介质放矿理论建立了进路间距优化的数学模型,并推导出崩矿步距的理论计算公式;为了评价结构参数的综合经济技术指标,给出了采场结构参数与采出率和贫化率之间的计算公式;最后,将所提出的方法在矿山进行了实际应用,并与传统的采场结构参数优化方法进行了对比。对比结果表明,所提出的优化方法与实际基本相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底柱分段崩落法 采场结构参数 优化 随机介质放矿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酸盐岩风化壳岩-土界面风化作用机制——对岩粉层淋溶模拟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5
14
作者 冯志刚 马强 +4 位作者 李石朋 王世杰 黄伟 刘江 史文革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19-132,共14页
碳酸盐岩风化壳通常呈现出清晰突变的岩-土界面,成为直接利用野外地质剖面的发育特征探索碳酸盐岩风化作用过程的障碍。本文选择贵州中部及湘西的4条典型碳酸盐岩原位风化壳的岩-土界面作为研究对象,模拟干热风化条件(即气候温暖或炎热... 碳酸盐岩风化壳通常呈现出清晰突变的岩-土界面,成为直接利用野外地质剖面的发育特征探索碳酸盐岩风化作用过程的障碍。本文选择贵州中部及湘西的4条典型碳酸盐岩原位风化壳的岩-土界面作为研究对象,模拟干热风化条件(即气候温暖或炎热、排水条件良好的风化状态),在24~29.5℃的环境温度下,利用饱和CO2水对各剖面岩粉层样柱开展了系统的淋溶实验研究(淋溶终点以碳酸盐完全溶蚀为标志)。通过对淋出液中主要造岩元素和淋溶残余物的动态取样分析,初步揭示了碳酸盐岩风化壳岩-土界面的风化作用机制。结果表明:①碳酸盐岩风化壳岩-土界面风化过程中,碳酸盐的溶蚀和酸不溶物的分解是同步进行的,在碳酸盐淋溶伊始,酸不溶物已表现出明显的风化倾向;②排水条件良好的风化环境下,由硅酸盐等酸不溶物组分分解溶出的盐基离子及Si等元素更易随风化溶液淋失,使得在风化残余物中难以形成蒙脱石、伊利石、高岭石等自生粘土矿物。酸不溶物相的其他造岩元素中,Ti和Al为惰性元素,Fe为弱迁移元素,Mn和P表现出明显的活性;③碳酸盐岩岩粉层的水-岩作用过程中,当碳酸盐含量对水-岩反应而言过量时,碳酸盐的溶蚀强度主要受岩粉层质地的制约。粒度粗,渗透性强,水-岩作用时间短,碳酸盐的溶蚀量低,反之亦然。而酸不溶物组分对于水-岩反应而言,在整个淋溶周期内都是不足的,其含量成为制约水-岩反应强度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风化壳 岩-土界面 淋溶模拟 风化作用机制 岩粉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腐殖酸吸附水中铀的特性与机理 被引量:17
15
作者 张亚萍 谢水波 +4 位作者 杨金辉 李仕友 刘迎九 刘金香 顾中华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66-71,共6页
通过序批式试验研究了腐殖酸(Humic Acid,HA)对铀的吸附行为及时间、吸附剂用量、铀的初始质量浓度、pH值、温度和共存离子等试验条件对吸附的影响,分析了其热力学和动力学过程,用扫描电镜(SEM)、红外光谱(FT-IR)手段分析了相关吸附机... 通过序批式试验研究了腐殖酸(Humic Acid,HA)对铀的吸附行为及时间、吸附剂用量、铀的初始质量浓度、pH值、温度和共存离子等试验条件对吸附的影响,分析了其热力学和动力学过程,用扫描电镜(SEM)、红外光谱(FT-IR)手段分析了相关吸附机理。结果表明,吸附过程在60min后达到动态平衡,吸附率最高达99%以上。当pH值在5左右时,HA投加量越大,吸附效率越高。体系中HCO3-、H2PO4-的存在对HA吸附U(Ⅵ)有促进作用,而柠檬酸根离子、EDTA2-及Cr6+、Mn2+使HA对U(Ⅵ)的吸附率降低,影响程度与其离子浓度正相关。准二级吸附动力学方程可以较好地描述HA吸附U(Ⅵ)的动力学规律,R2=0.9951。当温度为25℃时,U(Ⅵ)质量浓度与吸附量之间的关系符合Langmuir经验公式,饱和吸附容量为170.94 mg/g。HA吸附U(Ⅵ)前后的IR光谱分析表明,HA主要含有—OH、—COOH、—NH2、—C—N、苯环等结构,推断与U(Ⅵ)相互作用的主要基团为—OH、—C=O、—C—N—、—NH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政工程 含铀废水 腐殖酸(HA) 吸附性能 共存离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独头巷道爆破后氡及炮烟的运移规律 被引量:15
16
作者 叶勇军 江俊廷 +2 位作者 丁德馨 钟永明 谢超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31-137,共7页
为有效指导铀矿井下独头巷道掘进面爆破后通风排氡与排炮烟的设计与管理,基于质量守恒定律和置换通风理论,建立独头巷道内抛掷空间和风流末端氡及炮烟浓度随通风时间变化的计算模型。分析岩石铀品位、通风风量、岩壁氡析出率和巷道长度... 为有效指导铀矿井下独头巷道掘进面爆破后通风排氡与排炮烟的设计与管理,基于质量守恒定律和置换通风理论,建立独头巷道内抛掷空间和风流末端氡及炮烟浓度随通风时间变化的计算模型。分析岩石铀品位、通风风量、岩壁氡析出率和巷道长度对氡浓度的影响,以及通风风量对炮烟浓度的影响。利用所建模型,分别提出满足氡浓度和CO浓度限值条件下,独头巷道排氡与排炮烟的理论最短通风时间的计算方法。结果表明:在相同参数条件下,由最短通风时间计算方法得到的排炮烟与排氡时间有差异,建议巷道爆破后的最短通风时间取二者中较大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铀矿 独头巷道 爆破 氡浓度 炮烟浓度 抽出式通风 运移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FEM-ANN-MCS动态模糊可靠度的矿柱稳定性分析 被引量:17
17
作者 罗辉 杨仕教 +1 位作者 陶干强 曾晟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551-554,共4页
依据岩体力学参数的统计分布规律随机产生参数向量样本,进行盘区开采全过程的有限元方法(FEM)数值模拟,为每个开采步骤获得人工神经网络(ANN)建模所需的参数向量和应力向量样本数据对。依据莫尔库仑强度准则,建立各开挖步骤的矿柱稳定... 依据岩体力学参数的统计分布规律随机产生参数向量样本,进行盘区开采全过程的有限元方法(FEM)数值模拟,为每个开采步骤获得人工神经网络(ANN)建模所需的参数向量和应力向量样本数据对。依据莫尔库仑强度准则,建立各开挖步骤的矿柱稳定性的功能函数,并构造功能函数的隶属度函数。应用蒙特卡罗模拟(MCS)方法计算矿柱每个开采步骤的模糊可靠度,获得矿柱动态模糊可靠度变化曲线,可为盘区开采的结构参数优化和开采顺序设计提供参考。该方法避免了对功能函数的概率密度函数求解,并大量减少了数值模拟计算次数和计算时间。用动态模糊可靠度对云南昭通铅锌矿Ⅰ号矿体盘区开采方案进行数值模拟计算和分析,得出了盘区开采全过程矿柱模糊失效概率变化曲线,表明了动态模糊可靠度能较好地反映盘区开采全过程的矿柱稳定性变化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限元 人工神经网络 蒙特卡罗模拟 动态模糊可靠度 人工矿柱 盘区开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某地浸砂岩型铀矿中铀赋存形态的研究 被引量:15
18
作者 马强 冯志刚 +2 位作者 孙静 谢二举 李小军 《岩矿测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501-506,共6页
以新疆某地浸砂岩型铀矿为研究对象,参考Tessier逐级化学提取方法,对10件矿芯试样进行铀赋存形态的研究。将铀赋存形态分为可交换离子态、碳酸盐结合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硫化物及有机物结合态和残渣态,其中前4种形态铀为活性铀,残渣... 以新疆某地浸砂岩型铀矿为研究对象,参考Tessier逐级化学提取方法,对10件矿芯试样进行铀赋存形态的研究。将铀赋存形态分为可交换离子态、碳酸盐结合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硫化物及有机物结合态和残渣态,其中前4种形态铀为活性铀,残渣态铀为惰性铀。研究结果显示,无论是试样间还是同一试样内,铀的形态分布特征都存在明显的差异。各形态铀的含量(平均值)占总量铀的比例为:残渣态(37.75%,RSD为1.80%)>碳酸盐结合态(20.56%,RSD为2.72%)>可交换离子态(15.51%,RSD为1.85%)>硫化物及有机物结合态(14.26%,RSD为2.08%)>铁锰氧化物结合态(11.91%,RSD为1.75%),表明残渣态铀是砂岩型铀矿石中铀的重要赋存形式。针对目前酸法地浸工艺,活性铀是可被浸出的部分,而惰性铀对资源回收是无效的,对于残渣态铀所占比例较高的铀矿石,铀的浸出值较低,在地浸过程中依靠提高溶浸剂的酸度和增加氧化剂对提高浸出率是无益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岩型铀矿 铀赋存形态 逐级化学提取 活性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覆盖物抑制铀尾矿氡析出的效果 被引量:17
19
作者 谭凯旋 胡寒桥 +2 位作者 刘泽华 吕俊文 夏良树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33-237,共5页
对5种不同覆盖物(红土、砂、废石、砂与红土混合物、废石与红土混合物)降低铀尾矿氡析出的效果进行了现场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覆盖物的效果存在较大差异,在相同覆盖厚度条件下,氡析出率降低系数是红土>红土与废石混合物>红土... 对5种不同覆盖物(红土、砂、废石、砂与红土混合物、废石与红土混合物)降低铀尾矿氡析出的效果进行了现场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覆盖物的效果存在较大差异,在相同覆盖厚度条件下,氡析出率降低系数是红土>红土与废石混合物>红土与砂混合物>废石>砂。表面氡析出率随覆盖物厚度增大而减小,氡析出率降低系数的对数与覆盖厚度成正比,所得到的各种覆盖物的拟合线性方程可用来评价覆盖效果。建立了各种覆盖物覆盖厚度估算的经验公式。综合考虑降氡效果、经济成本、生态环境效应,废石与红土混合物是该地区铀尾矿库最佳覆盖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析出率 铀尾矿 覆盖效果 经验公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铀尾砂中植物采铀方法研究 被引量:14
20
作者 丁德馨 李广悦 +5 位作者 胡南 刘玉龙 王永东 刘洋 马少维 陈翔 《矿冶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58-60,共3页
以我国南方某铀尾砂库及其中生长的优势植物为研究对象,通过测试分析铀尾砂中及优势植物体内的铀含量,筛选出了铀的超富集植物——水莎草,其茎中的铀含量高达1.520‰。据此,提出了铀尾砂中植物采铀方法。这一方法的提出,将极大地促进铀... 以我国南方某铀尾砂库及其中生长的优势植物为研究对象,通过测试分析铀尾砂中及优势植物体内的铀含量,筛选出了铀的超富集植物——水莎草,其茎中的铀含量高达1.520‰。据此,提出了铀尾砂中植物采铀方法。这一方法的提出,将极大地促进铀尾渣、铀废石、铀矿化土壤及低品位铀矿植物采铀方法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铀尾砂 超富集植物 植物采铀 生物铀矿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