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衡阳地区野生植物资源的压花生产制作新技术及压花产业化发展研究——以南华大学为例 被引量:2
1
作者 李莹莹 李晟 +1 位作者 齐增湘 方明 《农村科学实验》 2019年第5期34-36,38,共4页
本文统计了衡阳地区常用的适宜压花的野生植物115种,介绍了南华大学压花创新创业团队的压花生产制作新技术,通过解析其产业化发展模式,分析了企业发展的优势、劣势,展望了压花企业的未来,对中国高校的压花企业创新创业发展提供了可供借... 本文统计了衡阳地区常用的适宜压花的野生植物115种,介绍了南华大学压花创新创业团队的压花生产制作新技术,通过解析其产业化发展模式,分析了企业发展的优势、劣势,展望了压花企业的未来,对中国高校的压花企业创新创业发展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宝贵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花 野生植物 压花制作 创新创业 产业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校校园休闲绿地植物群落物种组成分析——以南华大学南华园为例
2
作者 冯倩 李涛 +2 位作者 陈坚 王宽 齐增湘 《花卉》 2018年第22期70-71,共2页
采用实地调查方法对南华大学南华园的植物群落进行调查, 对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进行分析,为高校校园休闲绿地群落配置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 高校校园休闲绿地 植物群落 物种组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地爆破浸出采铀矿石块度分布的优化 被引量:5
3
作者 钟永明 李秦 +2 位作者 谢国森 张晓文 黄伟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2期47-48,共2页
本文根据原地爆破浸出采铀的工艺特点 ,以矿石品位、浸出率和酸耗与爆破矿石块度的关系、Rosin Rammler爆破块度分布预测模型 ,探讨实现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爆破矿石块度分布优化的方法。
关键词 原地爆破 矿石块度分布 矿石品位 浸出率 酸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淤泥软基爆炸固结试验研究
4
作者 张新华 刘永 《爆破》 CSCD 2003年第2期46-48,共3页
 对爆炸效应在淤泥软基工程中的应用问题进行了探讨,并首次提出了爆炸在淤泥软基中的分界应力特征以及排水固结及破坏分区的基本模式。为采用动力加速对淤泥软基工程的处理,提供了试验依据,具有实用价值和指导意义。
关键词 淤泥软基工程 爆炸固结试验 分界应力 破坏分区 土体 承载力 排水固结 震波区 冲击波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发展模式对城市生态系统调节服务价值的影响 被引量:10
5
作者 谭德明 丁仕宇 +2 位作者 韩宝龙 潘雪莲 刘红晓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6期6554-6564,共11页
快速城市化加快了城市生态系统格局的改变,导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下降,对城市可持续发展造成阻碍。为了探究何种城市发展模式能够创造更高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以深圳为案例,利用2010年、2015年和2020年生态系统类型数据,设置经济、惯性... 快速城市化加快了城市生态系统格局的改变,导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下降,对城市可持续发展造成阻碍。为了探究何种城市发展模式能够创造更高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以深圳为案例,利用2010年、2015年和2020年生态系统类型数据,设置经济、惯性和生态3种不同的发展模式,并使用CA-Markov模型对2025年深圳市各类生态系统变化进行预测。在此基础上创新性地核算了不同模式下的关键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结果显示:(1)2015年到2020年,各类生态系统呈现不同变化趋势,人类聚落生态系统快速增长,对各类自然生态系统造成侵占,城区绿地呈现自然减少人工增加趋势。(2)2025年3种发展模式对生态系统类型变化影响显著,惯性发展模式下人类聚落、城区绿地出现扩张,经济发展模式下进一步增长,自然生态系统面积显著减少,生态发展模式下自然生态系统面积得到恢复。(3)3种模式下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差异显著,惯性和经济发展模式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显著下降,分别较2020年下降2.67%和5.25%。生态发展模式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提高,较经济发展模式提升5.5%,3种模式生态系统调节服务总价值差最高达到38.1亿元。综合来看,未来的发展模式应当选择以生态保护为优先的发展模式,通过制定有效的生态空间保护措施如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城市潜在开发区调整,实施生态工程等提高城市生态空间面积和质量,维持和提高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协调并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调节服务 城市 CA-Markov 多模式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粘土矿物/生物炭复合材料在水处理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6
作者 黄仕元 林森焕 +2 位作者 邓简 王国华 李赢杰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3362-3368,共7页
综述了粘土矿物/生物炭复合材料的制备、理化性质的影响因素及其在水处理方面的研究进展。重点总结了粘土矿物/生物炭复合材料作为吸附剂去除水中各种污染物的吸附效果,并概括了吸附机理;展望了粘土矿物/生物炭复合材料的未来发展方向,... 综述了粘土矿物/生物炭复合材料的制备、理化性质的影响因素及其在水处理方面的研究进展。重点总结了粘土矿物/生物炭复合材料作为吸附剂去除水中各种污染物的吸附效果,并概括了吸附机理;展望了粘土矿物/生物炭复合材料的未来发展方向,以期为粘土矿物/生物炭复合吸附材料在水环境修复应用中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粘土矿物 生物炭 复合材料 吸附作用 水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见光活化过二硫酸盐对染料废水的降解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王振宇 黄仕元 +3 位作者 李胜 刘迎九 蔡萍莉 刘鹏飞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75-178,共4页
以染料废水中亚甲基蓝(MB)作为目标污染物,考察了可见光活化过二硫酸盐(PDS)体系中PDS浓度、溶液pH、MB初始质量浓度等因素对MB溶液降解性能的影响,并分析了该体系中主要的反应活性物种。结果表明:在酸性条件下,可见光活化PDS体系去除M... 以染料废水中亚甲基蓝(MB)作为目标污染物,考察了可见光活化过二硫酸盐(PDS)体系中PDS浓度、溶液pH、MB初始质量浓度等因素对MB溶液降解性能的影响,并分析了该体系中主要的反应活性物种。结果表明:在酸性条件下,可见光活化PDS体系去除MB的效果较好,且提高PDS浓度有助于MB的降解;硫酸根自由基(·SO_(4)^(-))是MB降解反应的主要活性自由基,而羟基自由基(·OH)对去除MB的影响较小。可见光活化PDS作为一种新型高级氧化技术对染料废水中有机污染物的降解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甲基蓝 过二硫酸盐 可见光活化 染料废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衡阳市公园绿地彩叶树种物候调查与评价 被引量:10
8
作者 谢光园 魏甲彬 +2 位作者 冯倩 赵富群 陈乐谞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9年第20期120-124,共5页
以衡阳市3个城市公园(西湖公园、平湖公园、岳屏公园),15个样地的彩叶树种为研究对象,通过120d的现场实地调查,记录彩叶树种秋季叶子变色时序和变色周期,并利用综合评价法对调查区域中的彩叶树种进行综合评价,筛选出适用于衡阳市公园绿... 以衡阳市3个城市公园(西湖公园、平湖公园、岳屏公园),15个样地的彩叶树种为研究对象,通过120d的现场实地调查,记录彩叶树种秋季叶子变色时序和变色周期,并利用综合评价法对调查区域中的彩叶树种进行综合评价,筛选出适用于衡阳市公园绿地的优势彩叶树种,为彩叶树种的筛选与配置提供依据。结果显示:彩叶树种秋季叶色大多呈现一个变化过程,开始变色时间集中在10月和11月上旬,可观赏时间集中在8~31d,变色总周期均在30d以上;通过层次分析法对所调查的彩叶树种观赏性评价,进行模型构建和权重值赋予,再根据模糊综合评价法将所调查的彩叶树种进行等级划分。通过调查评价观赏性表现优良的水杉、银杏、金枝槐、朴树、构树、梧桐等可广泛用于衡阳市各类园林绿地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彩叶树种 变色时序 变色周期 综合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种LID模式的深圳市内涝防治研究 被引量:17
9
作者 孙波 谢水波 +2 位作者 王志远 吴浩祎 刘慧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7-22,共6页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不透水面面积不断增加,城市内涝问题也日益严重。为有效降低城市雨洪内涝出现频率及其影响破坏,选取深圳市光明区光明凤凰城新城公园周围区域,通过SWMM模型构建区域降雨径流模型,对比分析了4种单独布置方案与...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不透水面面积不断增加,城市内涝问题也日益严重。为有效降低城市雨洪内涝出现频率及其影响破坏,选取深圳市光明区光明凤凰城新城公园周围区域,通过SWMM模型构建区域降雨径流模型,对比分析了4种单独布置方案与1种组合布置方案对于区域内径流总量和洪峰总量削减的效果。结果表明:①在削减径流总量方面,LID组合效果最佳,其次是生物滞留池、透水铺装、雨水桶,绿色屋顶最差;②在削减洪峰总量、推迟洪峰时间方面,LID组合效果最佳,其次是生物滞留池、透水铺装、绿色屋顶,最差的是雨水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涝防治 径流控制 洪峰流量 低影响开发(LID)模式 SWMM模型 海绵城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市县级限制开发区环境功能区划研究——以河北省张家口市为例 被引量:2
10
作者 李晟 郑重 +1 位作者 周伟奇 李伟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1期7851-7860,共10页
限制开发地区是我国主体功能区划中划定的提供重要生态功能和农产品的地区,对其进行环境功能区划对于推动环境功能区划制度落地与实施,以及限制开发区的保护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当前国家及省级的环境功能区划研究已经相对成熟,而市县... 限制开发地区是我国主体功能区划中划定的提供重要生态功能和农产品的地区,对其进行环境功能区划对于推动环境功能区划制度落地与实施,以及限制开发区的保护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当前国家及省级的环境功能区划研究已经相对成熟,而市县尺度的限制开发地区环境功能区划相关研究较少。在总结现有环境功能区划研究方法的基础上,以河北省张家口市为例,探讨了市县级限制开发地区环境功能区划体系设计和技术方法,提出了以公里格网作为分析单元,结合县域行政边界,基于环境功能综合评价的结果,从自然生态安全、维护人群健康和区域环境支撑能力等3个方面,开展环境功能区划。基于该方法,将张家口市分为自然生态保留区、生态功能保持区、生态功能恢复区、农产品安全保障区、环境开发准入区、聚居发展维护区6类环境功能区,并根据各环境功能区的主要功能及生态环境特点提出相应的发展建议,以期为该区域管理提供可行的操作手段。本文提出的方法也可为其他限制开发地区的环境功能区划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功能区划 限制开发区 环境综合评价 张家口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洞庭湖区绿地生态关键区综合识别及特征分析 被引量:5
11
作者 李晟 李涛 +2 位作者 彭重华 黄宗胜 齐增湘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48-57,共10页
以洞庭湖区为研究对象,在3S技术支持下,利用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量评估法、生物多样性综合指数评价法及形态空间格局分析法对绿地生态关键区进行综合识别及特征分析。结果表明:洞庭湖区绿地生态关键区空间分布不均衡,其主要分布在研究区的... 以洞庭湖区为研究对象,在3S技术支持下,利用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量评估法、生物多样性综合指数评价法及形态空间格局分析法对绿地生态关键区进行综合识别及特征分析。结果表明:洞庭湖区绿地生态关键区空间分布不均衡,其主要分布在研究区的西北部、西南部、东部、中部;由林地、灌丛、园地、草地、水域构成,其中林地面积为8415.18 km^2,灌丛面积为3410.31 km^2,水域面积为1922.27 km^2,这三者面积之和为绿地生态关键区总面积的95.90%,为研究区总面积的30.32%;关键区中的林地与灌丛的平均海拔高度分别为371.6、402.6 m,主要位于研究区内的山区,生物资源丰富;关键区中的水域平均海拔高度为33.5 m,主要为研究区中部的洞庭湖湿地,其周围的平原区域几乎无关键斑块分布,生态风险较高。研究结果能为洞庭湖区国土空间规划、绿地生态网络的构建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 绿地 生态关键区 识别 特征 洞庭湖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尖晶石及其改性材料活化过硫酸盐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2
作者 黄仕元 邓简 +3 位作者 王国华 林森焕 王振宇 李赢杰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2979-2984,共6页
归纳了不同金属基尖晶石(钴基尖晶石、铁基尖晶石、尖晶石硫化物等)活化过硫酸盐体系的研究进展,总结了其氧化降解污染物的主要特点。探讨了尖晶石催化剂的多种改性方式(复合改性、元素掺杂、耦合增强、结构修饰),比较了不同实验体系对... 归纳了不同金属基尖晶石(钴基尖晶石、铁基尖晶石、尖晶石硫化物等)活化过硫酸盐体系的研究进展,总结了其氧化降解污染物的主要特点。探讨了尖晶石催化剂的多种改性方式(复合改性、元素掺杂、耦合增强、结构修饰),比较了不同实验体系对有机污染物的降解效果,分析了改性尖晶石活化过硫酸盐体系降解性能提升的原因。阐述了该课题现阶段研究的不足之处,并对其未来发展方向做出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尖晶石 改性 过硫酸盐 有机污染物 氧化降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TTD-MCR-PLUS模型的三生空间格局优化——以长沙市为例 被引量:26
13
作者 张考 黄春华 +4 位作者 王志远 伍瑾意 曾志强 穆佳佳 杨文挹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4期9957-9970,共14页
优化三生空间格局有助于实现区域国土空间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研究提出利用动态交通时间数据优化最小阻力成本模型指标体系,对生态累计最小阻力与生活最小累计阻力差值进行聚类分析,利用突变点对各情景下的三生空间数量进行优化,从生活... 优化三生空间格局有助于实现区域国土空间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研究提出利用动态交通时间数据优化最小阻力成本模型指标体系,对生态累计最小阻力与生活最小累计阻力差值进行聚类分析,利用突变点对各情景下的三生空间数量进行优化,从生活扩张、生态优先及基于资源与环境承载力视角下的粮食安全3个方面,提出了一种基于DTTD-MCR-PLUS的三生空间格局优化方法。研究发现:(1)基于动态数据优化的长沙市生态功能优化分区结果显示生态空间保护核心区面积为4111.41 km^(2),生态空间保护边缘区面积为2285.29 km^(2),生产空间开发重点区面积为2144.79 km^(2),生产空间开发边缘区面积为1928.59 km^(2),生活空间扩张集中区面积为1235.55 km^(2);(2)耦合DTTD-MCR-PLUS模型模拟的多情景结果表明:生活优先情景下,生活空间面积增幅高达43.57%,主要分布在望城区南部,长沙县西部和雨花区东部;生态优先情景下,生态空间转出速度最低,与生活优先情景相比下降了3.11%;粮食安全情景下,生产空间侵占生态空间速度加快,增幅高达58.79%;(3)协调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以及自然保护区下的2030年长沙市三生空间格局优化布局方案结果表明: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比例分别为37.63%、7.67%和54.7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空间格局 PLUS模型 动态交通时间数据 最小累计成本法 生态安全格局 三生空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中游城市群空气质量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2
14
作者 刘逢璐 廖建军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72-186,共15页
明确空气质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背后驱动因素,对有效预防、控制及治理大气污染有重要理论价值。文章基于2015年1月-2019年12月长江中游31个城市空气环境数据(AQI和6项常规监测污染物浓度),运用统计分析法、克里金空间插值法分析城市空... 明确空气质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背后驱动因素,对有效预防、控制及治理大气污染有重要理论价值。文章基于2015年1月-2019年12月长江中游31个城市空气环境数据(AQI和6项常规监测污染物浓度),运用统计分析法、克里金空间插值法分析城市空气质量时空分布特征;采用空间自相关方法检验污染物空间依赖性和异质性,并借助空间回归模型和地理探测器识别影响空气质量的因素及其影响力。结果表明:(1)2015-2019年长江中游城市群AQI整体下降,除O_(3)浓度呈增长趋势外,其他5种污染物浓度均表现出下降趋势;季节上AQI、PM_(2.5)、PM_(10)、NO_(2)和SO_(2)浓度呈现“冬高夏低”的特点,O_(3)与之相反;近5年导致空气污染的首要污染物为PM_(2.5)、PM_(10)和O_(3);AQI及PM_(2.5)、PM_(10)浓度空间分布呈“西北高,东南低,中间过渡”格局,而O_(3)浓度呈“北高南低”特征,CO浓度为“西高东低”,SO_(2)和NO_(2)则集中分布在局部地区。(2)AQI、PM_(2.5)、PM_(10)、O_(3)具有空间依赖和溢出效应,CO、SO_(2)空间上有集聚趋势,NO_(2)无明显空间相关性;(3)AQI与PM_(2.5)、PM_(10)、O_(3)污染物浓度具有显著正相关,不同污染物之间也表现出一定的关联性;(4)二三产业比值、工业废气排放量、民用汽车拥有量是影响AQI及6项污染物浓度的共同因素,而气温、风速、降雨量、相对湿度、城镇化率、地区GDP、建成区面积、绿化覆盖率以及路网密度指标对不同污染物影响存在差异;自然因素中气温、降雨量,社会经济中工业废气排放量、二三产业比值、民用汽车拥有量对空气质量影响力较高,而绿化覆盖率、路网密度等城市空间建设方面因素作用力相对较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质量 时空特征 空间自相关 影响因素 空间回归模型 地理探测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城市增长边界划定研究:以衡阳市中心城区为例 被引量:12
15
作者 黄傅强 王志远 +2 位作者 刘慧 齐增湘 吴欣昕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115-1125,共11页
科学评估土地生态价值,并将其纳入城市规划实践,是落实国家生态文明战略要求的重要手段。城市增长边界是统筹城市开发建设与区域生态保护的重要政策工具,针对以往划定方法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考虑不足的问题,提出一种新的城市增长边界划... 科学评估土地生态价值,并将其纳入城市规划实践,是落实国家生态文明战略要求的重要手段。城市增长边界是统筹城市开发建设与区域生态保护的重要政策工具,针对以往划定方法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考虑不足的问题,提出一种新的城市增长边界划定方法。以衡阳市中心城区为例,基于反规划理念,以2005—2015年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为基础构建生态安全格局,通过耦合城市生态安全格局与基于未来土地利用模拟(future land use simulation,FLUS)模型的城市扩张模拟结果划定城市增长边界。结果表明:(1)2005—2015年衡阳市中心城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量从25.71亿元下降到24.75亿元,水文调节和水资源供给服务功能价值量呈上升趋势,其余各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下降趋势。(2)研究区城市刚性增长边界面积为17325.72 hm 2,主要沿湘江及其支流蒸水和耒水分布,形成“三廊、三片”的空间结构。(3)2030年城市弹性增长边界面积为20238.57 hm 2,空间形态呈“一个中心区、多个组团”分布。考虑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限制开发条件后,研究区生态用地得到更多保护,区域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比基准情景高0.61亿元,更利于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维持和区域生态安全的发展。该研究方法和结果可用于科学评估城市扩张的生态成本,有效解决城市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同时也可为城市总体规划、生态保护专项规划以及国土空间规划提供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增长边界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生态安全格局 FLUS模型 衡阳中心城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湘文化下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3
16
作者 武亚杰 黄春华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2863-2871,共9页
传统村落独特的空间分布特征是根据不同的历史民族文化和自然社会条件长期发展演变而成。依据湖湘文化为背景,以湖南省前5批共658个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利用ArcGIS空间分析平台,对湖南省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与其影响因素做出了分析... 传统村落独特的空间分布特征是根据不同的历史民族文化和自然社会条件长期发展演变而成。依据湖湘文化为背景,以湖南省前5批共658个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利用ArcGIS空间分析平台,对湖南省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与其影响因素做出了分析。结果表明:①湖南省传统村落是呈不均衡的空间分布,整体分布上呈“边缘集聚,中间分散”的凝聚状态;②湖湘文化的影响下,湖南省传统村落在空间上形成了湘西少数民族、湘南汉族两大集聚区;③湖南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布主要影响因素是公路密度、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密度,而城市化率和到中心城市的距离的影响力次之,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力最弱;④湖南省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存在一定的自相关性,在村落分布条件类似的区域展现出空间集聚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村落 湖湘文化 空间分布 空间自相关 湖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风险评估的生态补偿空间识别及分配:以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为例 被引量:8
17
作者 戈健宅 李涛 +4 位作者 齐增湘 巩雅博 王佳瑞 赵燕萍 王志远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72-484,共13页
科学识别生态补偿空间并确定生态补偿时序是制定生态补偿政策的必要前提。现有生态补偿研究中缺乏完善的生态风险评估,直接影响区域生态补偿政策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导致区域生态系统难以得到及时有效的保护和管理。研究构建了基于生态风... 科学识别生态补偿空间并确定生态补偿时序是制定生态补偿政策的必要前提。现有生态补偿研究中缺乏完善的生态风险评估,直接影响区域生态补偿政策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导致区域生态系统难以得到及时有效的保护和管理。研究构建了基于生态风险评估的生态补偿空间识别途径,通过依次评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生态供给和生态风险状况,并结合区域经济状况计算生态补偿优先指数,识别生态补偿优先区域,提出确定各单元生态补偿分配权重的方法。以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为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2010-2020年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整体增长333.7亿元,增长率为7.6%,湿地面积增加是其增长的主要原因;(2)将研究区的生态系统服务供给水平与生态系统服务风险水平评为0~5分,生态系统服务供给水平空间分布呈现中心湖区突出、北部较低、由东西向内圈层式递减形态;而生态系统服务风险水平东南部较高,中部湖区最低。总体来看,研究区东部和南部生态供给与生态风险都处于较高水平,应优先给予生态补偿;(3)将研究区划分为4类生态补偿区域:优先补偿区、次级补偿区、一般补偿区和潜在补偿区。其中研究区东部和南部的安化县、平江县、石门县和桃源县作为优先补偿区,分配权重最大,分别为0.182、0.129、0.108和0.110。次级补偿区和一般补偿区的分配权重较低,分别为0.332和0.139。潜在补偿区不参与生态补偿的分配。该研究方法有助于更准确全面地划定生态补偿优先区,确定生态补偿金分配权重,指导区域生态系统的科学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补偿 空间识别 生态风险评估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技术的城市居住环境客观评价——以广州市荔湾区为例 被引量:9
18
作者 谭德明 吴晋华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29-238,共10页
我国城市建设发展模式已从粗放式建设转向精细化演变,人们更加向往营造美好的居住环境.基于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居住环境的四个基本理念(安全性、健康性、便利性及舒适性),参照近年来我国实施的居住区有关建设标准,选取21项与居住环境相... 我国城市建设发展模式已从粗放式建设转向精细化演变,人们更加向往营造美好的居住环境.基于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居住环境的四个基本理念(安全性、健康性、便利性及舒适性),参照近年来我国实施的居住区有关建设标准,选取21项与居住环境相关的指标,构建居住环境评价体系.以广州市荔湾区为例,通过对城市(POI)数据的获取,建立荔湾区步行道路网络、服务设施分布及居住小区等数据库,利用ArcGIS技术进行空间叠加分析,结合田园城市、邻里单位等理论,从技术经济指标和设施的可达性等方面评价荔湾区居住环境质量.对广州市荔湾区的居住环境进行客观性评价,结果表明:荔湾区的城市居住环境具有从中心城区圈层向外圈层逐层递减的分化特征,且与城市建设历史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居住环境 客观评价 空间叠加分析 POI数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MSP/OLS数据的长株潭城市群建成区演变特征研究 被引量:11
19
作者 郑伯红 王志远 汪华 《国土资源遥感》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72-181,共10页
长株潭城市群是长江中游经济带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利用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提取长株潭城市群1993—2013年建成区空间分布,采用空间扩张分析、标准差椭圆法、重心变动、景观格局指数、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定量分析20 a间长株潭城市群建成... 长株潭城市群是长江中游经济带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利用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提取长株潭城市群1993—2013年建成区空间分布,采用空间扩张分析、标准差椭圆法、重心变动、景观格局指数、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定量分析20 a间长株潭城市群建成区空间演变时空特征,以期为长株潭城市群未来城镇空间发展提供决策依据。结果表明:1993—2013年间长株潭城市群灯光总量呈现出长株潭3市相对密集,而周边5市相对稀疏的核心—边缘结构;城市群各城市中心城区以面状发展模式为主,不规则圈层向外扩张。长株潭城市群向心力表现为“离散—向心”增强的趋势,建成区重心由长沙市岳麓区转移至望城区。长株潭城市群建成区分布不断集中,一体化程度不断提升;建成区斑块数量减少,形状复杂程度降低,建成区由“斑块数量增长”到“斑块规模扩张”。长株潭城市群建成区空间分布呈现集聚特征,空间集聚热点区主要集中在长株潭3市市辖区以及外围的长沙县、望城县、湘潭县、韶山市、醴陵市、宁乡市、湘阴市和汨罗市,而冷点区为沅江市、南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MSP/OLS数据 建成区 演变特征 长株潭城市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城乡建设用地演变特征及驱动因素 被引量:11
20
作者 黄春华 吕靖童 +2 位作者 王志远 张考 李欣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3期14062-14073,共12页
探究城乡建设用地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因素对促进国土空间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现有研究在政策量化方面往往只关注限制城镇扩张的约束政策,而较少考虑引导城镇发展的驱动政策,且多集中于整体尺度,对区域内部每个单元的差异考虑不足。... 探究城乡建设用地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因素对促进国土空间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现有研究在政策量化方面往往只关注限制城镇扩张的约束政策,而较少考虑引导城镇发展的驱动政策,且多集中于整体尺度,对区域内部每个单元的差异考虑不足。以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为例,探究其2000—2020年土地利用类型转移、景观格局演变,借助回归分析和景观扩张指数探究全域和县(市、区)级建设用地演变的主要驱动因素并定量化政策因素对建设用地扩张的驱动作用。结果表明:2000—2020年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耕地和建设用地景观结构变化明显,建设用地的增长主要以占用耕地为主,其年变化率由1.968%提高到1.973%;景观格局分析表明,建设用地景观优势逐步增强,耕地和林地的破碎化程度上升,水域分布更加集中,整体景观趋向于离散化和复杂化;全域尺度上,社会经济因素对建设用地演变的驱动作用较为明显,每单位距乡镇中心距离增加将使建设用地扩张机会减少到原来的0.615倍,各斑块以邻接扩张式为主,扩张中心小幅南移。县(市、区)尺度上,社会经济、自然与政策因素均表现出地区差异性,交通运输用地显著增加,建设用地增长以交通建设为主。研究结果有助于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实现“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目标,为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提供引导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建设用地 演变特征 驱动因素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