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为蒂分叶股前外侧肌皮瓣设计的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106
1
作者 陈胜华 徐达传 +3 位作者 周小兵 安高 钟光明 吴坤成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37-241,共5页
目的为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为蒂的分叶股前外侧肌皮瓣的设计与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新鲜下肢标本20侧,动脉灌注红色乳胶,重点观察动脉进入股外侧肌的部位,及其在股外侧肌内的分支、分布与吻合情况。结果 (1)80.8%的降支发自旋股... 目的为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为蒂的分叶股前外侧肌皮瓣的设计与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新鲜下肢标本20侧,动脉灌注红色乳胶,重点观察动脉进入股外侧肌的部位,及其在股外侧肌内的分支、分布与吻合情况。结果 (1)80.8%的降支发自旋股外侧动脉,外径(3.7±0.9)mm,于股直肌深面,沿股外侧肌前缘下降,在起始下方(9.0±3.5)cm处分为内、外两侧支。(2)外侧支营养股外侧肌,肌外血管蒂长(8.1±3.3)cm,在股外侧肌中段肌内行走的全程发出6.6支口径1.0mm的肌支或肌皮支,平均支间距(1.9±0.9)cm。(3)股前外侧部出现皮支(2.5±1.2)支,外径(0.8±0.3)mm,其中肌间隙穿支占23.8%,而肌皮穿支占76.2%。57.7%(15侧)肢体有高位皮动脉出现。结论 (1)可以设计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为蒂的分叶股前外侧肌皮瓣,并用不同部位的血管支的距离来调整肌瓣和肌皮瓣的叶间距离,修复不同的创面。(2)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为蒂的分叶股前外侧肌皮瓣是临床修复复杂创面的一种极佳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股外侧动脉降支 分叶肌皮瓣 股前外侧皮瓣 应用解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腓肠外侧皮神经营养血管岛状筋膜皮瓣的解剖学基础 被引量:13
2
作者 陈胜华 谭建国 +3 位作者 唐茂林 向宇燕 曾效恒 王泽军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22-25,共4页
目的 :为腓肠外侧皮神经营养血管岛状筋膜皮瓣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采用巨微解剖、全身动脉放射显影及电脑图像分析技术 ,解剖观察了腓肠外侧皮神经及其营养血管的起始、走行、分支与分布情况。结果 :腓肠外侧皮神经于腓骨头上方 ( 7.... 目的 :为腓肠外侧皮神经营养血管岛状筋膜皮瓣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采用巨微解剖、全身动脉放射显影及电脑图像分析技术 ,解剖观察了腓肠外侧皮神经及其营养血管的起始、走行、分支与分布情况。结果 :腓肠外侧皮神经于腓骨头上方 ( 7.1± 1.3 )cm ,中线外侧 ( 1.8± 0 .6)cm起自腓总神经 ,分支分布于小腿后外侧上 2 /3部 ,末端与腓肠内侧皮神经相吻合。其营养动脉主要为窝外侧皮动脉 ,于腓骨头水平面上方 ( 4 .6± 2 .3 )cm处发自动脉 ,并于腓骨头上 ( 4 .6± 1.2 )cm ,中线外侧 ( 2 .1± 0 .5 )cm处开始伴行腓肠外侧皮神经下降 ,下端主要与腓动脉穿支吻合 ,形成一营养血管链。结论 :以腓肠外侧皮神经及其营养血管链为蒂可以设计近端或远端蒂岛状筋膜皮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腓肠外侧皮神经 腘窝外侧皮动脉 岛状皮瓣 应用解剖 显微外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三维重建与传统解剖学方法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8
3
作者 陈胜华 唐茂林 +4 位作者 徐达传 丁红梅 刘畅 李泽宇 田喜光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11-515,共5页
目的:将显示血管等结构的三维重建方法与传统的解剖学方法进行比较,评价其优劣。方法:新鲜成人下肢标本各2侧,分别从动脉与静脉灌注显影剂,CT扫描后利用三维软件进行分割与重建;解剖扫描后的标本,分别显示其血管系统。将三维图形与标本... 目的:将显示血管等结构的三维重建方法与传统的解剖学方法进行比较,评价其优劣。方法:新鲜成人下肢标本各2侧,分别从动脉与静脉灌注显影剂,CT扫描后利用三维软件进行分割与重建;解剖扫描后的标本,分别显示其血管系统。将三维图形与标本照片进行比较。结果:利用三维软件可分割与重建出独立的骨、血管、皮肤、肌肉,所重建的图形可以分别单独显示,也可以组合显示。可从不同角度与层面观察血管的走行、分布、吻合等情况,但有显示误差,不适合数据采集。剥制标本上可清晰地观察到血管系统,可观察任一支血管的来源、走行、分布与吻合等情况,可以进行数据测量,但不能同时显示多层结构。结论:血管灌注结合三维重建的方法对于观察人体血管的三维状态、不同角度与不同层面的走行与分布具有优势,但不能完全替代传统的剥制标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重建 血管 血管造影 应用解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逆行腓骨肌肌皮瓣设计的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曹磊 赵志杰 +3 位作者 谭建国 李美秀立 彭田红 陈胜华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49-253,共5页
目的为逆行腓骨肌皮瓣的设计与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新鲜下肢标本20侧,动脉灌注红色乳胶,解剖观测腓动脉、腓骨长肌、腓骨短肌及其表面皮肤与营养血管的的起始、走行、分支、分布的情况;新鲜标本2具,动脉灌注乳胶、氧化铅混悬液... 目的为逆行腓骨肌皮瓣的设计与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新鲜下肢标本20侧,动脉灌注红色乳胶,解剖观测腓动脉、腓骨长肌、腓骨短肌及其表面皮肤与营养血管的的起始、走行、分支、分布的情况;新鲜标本2具,动脉灌注乳胶、氧化铅混悬液,CT扫描后三维重建小腿与足部血管。结果腓动脉起始外径(3.7±0.7)mm,多条分支供给比目鱼肌、长屈肌、腓骨长、短肌及表面皮肤。腓动脉穿支的血管蒂可游离长度为(3.5±1.3)cm。腓动脉终末穿支在胫腓骨骨间膜中穿出,外径(1.2±0.4)mm,分为升支和降支。腓骨短肌肌腹的上部有一支较粗的腓浅动脉发自胫前动脉,向前穿骨间膜行于腓骨长肌与小腿前群肌之间,管径(1.8±0.5)mm,行向下营养腓骨短肌、腓浅神经和小腿前外侧部皮肤。结论以腓动脉中、下部穿支或终末穿支与其它血管的吻合部为蒂,可以设计切取逆行腓骨长、短肌肌皮瓣,修复小腿下部及足背部软组织缺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造影 三维重建 应用解剖 外科皮瓣 腓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D大鼠视网膜中央动脉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万炜 刘政海 +2 位作者 伍校琼 王晓晟 罗学港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79-282,共4页
目的为建立稳定可靠的视神经损伤动物模型寻求解剖学依据。方法用红色乳胶灌注技术显示正常SD大鼠视网膜中央动脉的来源、分支、分布及其与视神经的关系,并采用体视显微镜摄片测量;明胶墨汁灌注技术显示距眼球后极2.0 mm或6.0 mm处横断... 目的为建立稳定可靠的视神经损伤动物模型寻求解剖学依据。方法用红色乳胶灌注技术显示正常SD大鼠视网膜中央动脉的来源、分支、分布及其与视神经的关系,并采用体视显微镜摄片测量;明胶墨汁灌注技术显示距眼球后极2.0 mm或6.0 mm处横断视神经后视网膜的血供。结果视网膜中央动脉及其分支在视神经鞘内始终与视神经干伴行,视网膜中央动脉起始部到眼球后极的距离为(5.784±0.054)mm;距离眼球后极6.0 mm处鞘内视神经横断组大鼠视网膜单位面积血管数目高于其他部位横断组。结论在制备视神经损伤SD大鼠模型时,损伤视神经应在鞘内进行,损伤部位距眼球后极6.0 mm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D大鼠 视网膜中央动脉 明胶墨汁 乳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带血供正中神经腕部感觉束转位桥接尺神经的解剖学基础 被引量:1
6
作者 彭珍山 彭田红 +2 位作者 肖建忠 陈胜华 谭建国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35-37,共3页
目的:探讨带血供正中神经腕部感觉束转位桥接尺神经缺损的解剖学基础。方法:14例成人上肢标本,观测腕部正中神经和尺神经的长度、神经束、血供等。摹拟带血供腕部正中神经感觉束转位桥接尺神经缺损术。结果:①正中神经腕部长度为7.8 cm(... 目的:探讨带血供正中神经腕部感觉束转位桥接尺神经缺损的解剖学基础。方法:14例成人上肢标本,观测腕部正中神经和尺神经的长度、神经束、血供等。摹拟带血供腕部正中神经感觉束转位桥接尺神经缺损术。结果:①正中神经腕部长度为7.8 cm(7.5-8.1 cm)。神经束数为19-27束,以感觉束为主,感觉束位于尺侧,运动束和混合束位于桡侧。感觉束无损伤分离长度为10.0-14.0 cm。正中神经营养动脉距桡骨茎突上方6.2 cm(6.1-6.6 cm)处发自桡动脉,长度为5.7 cm(5.1-6.1 cm),起始外径为1.2 mm(1.1-1.4 mm)。②尺神经腕部长度为9.4 cm(8.9-9.7 cm),神经束数为14-19束,感觉束和运动束大致相等。感觉束位于掌挠侧,运动束位于背尺侧。结论:带血供正中神经腕部感觉束转位桥接尺神经缺损具有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中神经 尺神经 神经移植体 显微外科解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创经皮下颈椎椎弓根置钉的三维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周子嘉 孙秋敏 +6 位作者 温超轮 陈熙 王爱平 刘方 曹奇 周小兵 李严兵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619-624,共6页
目的 探讨颈椎椎弓根进钉参数与棘突的三维关系,为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及器械的设计提供参考。方法 20例健康成人颈椎CT重建模型导入UG imageware 13.2,以70%、80%、90%边界深度为研究基础,测量椎弓根通道进钉螺钉半径、外偏角、通道... 目的 探讨颈椎椎弓根进钉参数与棘突的三维关系,为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及器械的设计提供参考。方法 20例健康成人颈椎CT重建模型导入UG imageware 13.2,以70%、80%、90%边界深度为研究基础,测量椎弓根通道进钉螺钉半径、外偏角、通道长度(L)、通道与矢状面、水平面的角度;进钉轴与冠状面的交点与椎弓根的角度。B、C点到参考平面、棘突的距离。结果 (1)C3-7椎弓根通道内切圆半径在2.79-3.89 mm之间。(2)通道长度、外偏角随着边界深度的增加而增大。(3)C3-7的Ac最大值出现在70%边界深度。(4)B点到正中矢状面、冠状面的距离都随着边界深度增加而增大。(5)B点、C点棘突末端的距离随着边界深度增加而增大。结论 颈椎椎弓根螺钉进钉参数与棘突的三维关系,为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固定器械设计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棘突 椎弓根进钉通道 三维关系 颈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颌面部血管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15
8
作者 王爱平 彭田红 +4 位作者 周小兵 谢巍 吕运成 洪丽 李严兵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06-610,共5页
目的对人体颌面部血管进行巨微解剖及血管铸型,为临床皮瓣设计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①3例正常成人头颈部标本,经颈总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由浅入深逐层解剖,观测并记录颌面部血管的起始处外径、走行、分支、分布、吻合及伴行情况;②3例正... 目的对人体颌面部血管进行巨微解剖及血管铸型,为临床皮瓣设计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①3例正常成人头颈部标本,经颈总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由浅入深逐层解剖,观测并记录颌面部血管的起始处外径、走行、分支、分布、吻合及伴行情况;②3例正常成人新鲜头颈部标本,加压注入红色过氯乙烯填充剂,经腐蚀后观察颌面部血管的来源、走行、分支、分布、吻合及伴行情况。结果颌面部的血供主要来源于面动脉、眼动脉、上颌动脉和颞浅动脉的分支。面动脉的分支主要供血面颊部、唇部、鼻部和颏区;眼动脉的分支主要供血眼球、眼球外肌、泪腺、鼻背和眼睑;上颌动脉的分支主要供血牙及牙龈、颊部、下颌关节、鼻腔、腭、咀嚼肌;颞浅动脉的分支主要供血腮腺、眼轮匝肌、上下睑外侧皮肤、颞部的软组织及面神经颧支、上颊支和颞支。结论颌面部动脉血管系统的解剖学资料,可为临床颌面部整形美容术提供了应用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颌面部血管 应用解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腮腺导管转移术治疗干眼病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4
9
作者 向宇燕 陈胜华 +2 位作者 谭建国 曾效恒 欧阳四新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88-289,共2页
目的:为腮腺导管转移治疗干眼病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手术显微镜下解剖10具经双侧颈总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头颈部标本。结果:(1)腮腺导管的长度为(3.5±0.7)cm,腮腺导管自腮腺前缘发出处至结膜囊的最短距离为(4.3±0.3)cm。(2)... 目的:为腮腺导管转移治疗干眼病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手术显微镜下解剖10具经双侧颈总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头颈部标本。结果:(1)腮腺导管的长度为(3.5±0.7)cm,腮腺导管自腮腺前缘发出处至结膜囊的最短距离为(4.3±0.3)cm。(2)腮腺导管与面神经颊支的关系十分密切,腮腺导管与面神经不在同一个层面上,面神经位于浅层,腮腺导管位于深层。面神经颊支以双干型、3干型较多,分别占45%和55%。结论:本文结果对腮腺导管转移治疗重症干眼病的手术具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腮腺导管 转移术 干眼病 应用解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带颞浅血管颅骨瓣修复颌面部缺损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3
10
作者 彭田红 徐达传 许本柯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38-40,共3页
目的 :为带颞浅血管蒂颅骨外板骨瓣转位修复颌面部缺损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在 30侧经动脉灌注乳胶的成人尸体标本和 8例头颈铸型标本 (5例保留骨骼 )上 ,对颞浅动脉的走行、分支及分布进行观测 ,并在标本上进行模拟术式设计。结果 :... 目的 :为带颞浅血管蒂颅骨外板骨瓣转位修复颌面部缺损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在 30侧经动脉灌注乳胶的成人尸体标本和 8例头颈铸型标本 (5例保留骨骼 )上 ,对颞浅动脉的走行、分支及分布进行观测 ,并在标本上进行模拟术式设计。结果 :颞浅动脉起自颈外动脉 ,于外耳门前方越过颧弓根部浅出至皮下 ,在皮下组织和颞浅筋膜之间向前上走行 ,至颧弓上方分为额、顶二终支 ,其分支营养颅顶部大至 区域的软组织、骨膜和颅骨外板 ,颞浅动脉主干及额支、顶支动脉外径均大于 1mm ,浅出部位至颞线处可游离长度为 8cm以上。结论 :设计以颞浅动脉为蒂颅骨外板骨瓣转位修复颌面部缺损具有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颞浅动脉 颅骨骨瓣 应用解剖 颌面部缺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膝上外侧血管髂胫束骨瓣移植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1
11
作者 彭珍山 丁自海 +2 位作者 谭建国 陈胜华 欧阳四新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30-532,共3页
目的:为膝上外侧血管髂胫束骨瓣移植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26例红色乳胶灌注的成人下肢标本,解剖观察髂胫束膝部和膝上外侧动脉。3例摹拟髂胫束骨瓣切取术。结果:(1)髂胫束膝部,长(6.7±0.5)cm,上端宽(2.1±0.1)cm,下端宽(5.9&#... 目的:为膝上外侧血管髂胫束骨瓣移植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26例红色乳胶灌注的成人下肢标本,解剖观察髂胫束膝部和膝上外侧动脉。3例摹拟髂胫束骨瓣切取术。结果:(1)髂胫束膝部,长(6.7±0.5)cm,上端宽(2.1±0.1)cm,下端宽(5.9±0.2)cm,中部厚度(1.3±0.1)mm,下端可区分为髁束和髌束,分别止于胫骨外侧髁和髌骨。(2)膝上外侧动脉在距股骨外上髁上方(5.6±0.4)cm处发自胭动脉,起始处外径(2.2±0.3)mm,外上行(2.9±0.4)cm后分为升、降支。升支起始外径(1.5±0.3)mm,发出肌支和髂胫束穿支。降支起始外径(1.5±0.2)mm,发出肌支、骨膜支及髂胫束穿支。髂胫束穿支外径(1.1±0.2)mm,在距胫骨外侧髁近侧(6.6±0.4)cm处分上、中、下支入髂胫束。髂胫束骨瓣血管蒂长(5.8±0.2)cm。结论:以膝上外侧血管为蒂设计多种不同类型髂胫束骨瓣,用于移植修复组织缺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髂胫束骨瓣 膝上外侧动脉 应用解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胰头血供的应用解剖及三维重建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李美秀立 彭田红 +5 位作者 石小田 李鉴轶 陈胜华 谢魏 王爱平 曹磊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644-647,共4页
目的为胰头癌手术及区域灌注疗法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新鲜成人标本15例灌注红色乳胶,解剖胰头及其周围的血管,测量相关数据。新鲜成人标本6例灌注聚乙烯醇-氧化铈用于血管显影,行CT扫描及三维重建。结果胰头主要血供来源于胰十二指肠... 目的为胰头癌手术及区域灌注疗法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新鲜成人标本15例灌注红色乳胶,解剖胰头及其周围的血管,测量相关数据。新鲜成人标本6例灌注聚乙烯醇-氧化铈用于血管显影,行CT扫描及三维重建。结果胰头主要血供来源于胰十二指肠上前、下前动脉,胰十二指肠上后、下后动脉及胰十二指肠前、后动脉弓;胰十二指肠前动脉弓和后动脉弓在胰头的最上端、最下端和十二指肠大乳头水平与十二指肠的距离分别是(1.08±0.21)、(1.23±0.22)、(1.12±0.25)cm和(1.15±0.28)、(1.25±0.24)、(1.05±0.25)cm;胰头血管的三维重建可以直观立体显示胰头血管的空间位置关系。结论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癌手术时,为避免损伤胰十二指肠前、后动脉弓,胰头部的缝线距十二指肠左侧不应低于1.5 cm;胰头血管的三维重建模型可为胰头外科手术、介入治疗等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头 十二指肠 血供 应用解剖 三维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视胸腔镜肺门迷走神经切断术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2
13
作者 赵云鹏 任家武 +3 位作者 蒋穗斌 周坤 胡弼 王元星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71-373,共3页
目的:为电视胸腔镜肺门迷走神经切断治疗支气管哮喘提供解剖依据。方法:观察4例甲醛固定尸体的双侧肺门迷走神经的分支,解剖1例成人新鲜尸体,重点观察双侧迷走神经分支进入肺门的情况,及其与临近的解剖关系。并在电视胸腔镜下解剖雄犬2... 目的:为电视胸腔镜肺门迷走神经切断治疗支气管哮喘提供解剖依据。方法:观察4例甲醛固定尸体的双侧肺门迷走神经的分支,解剖1例成人新鲜尸体,重点观察双侧迷走神经分支进入肺门的情况,及其与临近的解剖关系。并在电视胸腔镜下解剖雄犬2条,了解犬的肺门迷走神经分支是否与人相似,进行实验动物模型的手术。结果:胸腔内迷走神经主干在肺根处分前后支进入肺门支配支气管,个体不同分支数量和分支直径有所不同,左右侧不同,肺前支1~3支,肺后支2~6支,左侧分支直径比右侧略大,两侧在肺根的解剖关系相同。犬双侧肺门迷走神经分支的解剖与人相似。结论:肺门迷走神经分支,在肺根处从主干分出前支及后支,容易辨认,但要注意肺前支,因其分支少且细小,手术中不要遗漏。还要注意避免损伤支气管动静脉等周围结构,特别是左侧要避免损伤喉返神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门 迷走神经切断术 电视胸腔镜 应用解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X线填充剂新载体羧甲基纤维素最佳配比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0
14
作者 周小兵 范立新 +4 位作者 石小田 任家武 周坤 熊伟 伍中华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16-219,223,共5页
目的:研究一种适宜于标本管道灌注后X线摄影和CT扫描三维成像的新型X线填充剂载体。方法:(1)6%、8%、10%、和12%羧甲基纤维素水溶液和4种不同比例的氧化铅/水:50 g/L,100 g/L,150 g/L,200 g/L,按正交设计调配成16种氧化铅/羧甲基纤维素... 目的:研究一种适宜于标本管道灌注后X线摄影和CT扫描三维成像的新型X线填充剂载体。方法:(1)6%、8%、10%、和12%羧甲基纤维素水溶液和4种不同比例的氧化铅/水:50 g/L,100 g/L,150 g/L,200 g/L,按正交设计调配成16种氧化铅/羧甲基纤维素水溶液配比悬浮液,做成20ml棒状铸件封装行CT扫描,以获得最佳配比。(2)使用最佳氧化铅/羧甲基纤维素配比悬浮液,进行SD大鼠全身血管灌注后,摄X线片和CT扫描三维成像。结果:SD大鼠X线摄影血管清晰,填充良好,光滑连续;小血管显示良好。血管三维图像主干及大分支饱满清晰,立体感强;边缘连续平滑,无齿状伪影;小血管显示三级以上。结论:最佳氧化铅/羧甲基纤维素配比:羧甲基纤维素的水溶液浓度为12%、氧化铅/羧甲基纤维素的配比为200g/L,羧甲基纤维素/氧化铅水凝胶可作为一种适宜于标本管道灌注后X线摄影和CT扫描三维成像的新型X线填充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羧甲基纤维素 氧化铅 血管造影 三维重建 SD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旋髂深动脉穿支骨皮瓣3D可视化模型的制备 被引量:14
15
作者 金联洲 崔怀瑞 +3 位作者 戴开宇 胡斯旺 周小兵 唐茂林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8-10,共3页
目的:建立旋髂深动脉及穿支的数字化可视模型,为临床上旋髂深动脉穿支骨皮瓣的设计与安全截取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2具新鲜男尸,分别采用羧甲基纤维素/氧化铅水凝胶及明胶/氧化铅行一次性全身动脉造影,并进行连续螺旋CT扫描,运用Mimic... 目的:建立旋髂深动脉及穿支的数字化可视模型,为临床上旋髂深动脉穿支骨皮瓣的设计与安全截取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2具新鲜男尸,分别采用羧甲基纤维素/氧化铅水凝胶及明胶/氧化铅行一次性全身动脉造影,并进行连续螺旋CT扫描,运用Mimics软件,在计算机上对腰区相关重要结构进行计算机三维重建和立体显示。结果:该数字化可视模型能够清晰显示髋骨、髂外动脉、旋髂深动脉及其供血皮瓣的形态、位置及毗邻关系,并可任意方向的旋转观察。结论:重建的三维模型可以提供正常腰区皮瓣的三维动态解剖,为临床术前皮瓣设计提供了直观的数字化解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支皮瓣 旋髂深动脉 血管造影 三维重建 数字解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腰椎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经椎弓根植骨的生物力学研究 被引量:27
16
作者 尹知训 丁红梅 +1 位作者 靳安民 唐海亮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96-198,共3页
目的:探讨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对骨质疏松压缩骨折椎体力学性能的影响。方法:5具老年女性胸腰段脊柱标本(T9-L4),CT检查无明显骨质破坏,骨密度检查证实为骨质疏松标本。随机选取20个椎体,用材料试验机压缩加载,压缩椎体高度25%,制造椎体... 目的:探讨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对骨质疏松压缩骨折椎体力学性能的影响。方法:5具老年女性胸腰段脊柱标本(T9-L4),CT检查无明显骨质破坏,骨密度检查证实为骨质疏松标本。随机选取20个椎体,用材料试验机压缩加载,压缩椎体高度25%,制造椎体压缩骨折,获得椎体原始最大载荷及刚度数据。对骨折椎体行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再测试植骨后椎体最大载荷及刚度。结果:椎体原始最大载荷及刚度分别为(1343.5±428.7)N和(1090.3±429.2)N/mm;压缩骨折经椎弓根植骨后椎体最大载荷及刚度分别为(1276.1±274.6)N和(366.1±102.7)N/mm。植骨后椎体最大载荷与原始最大载荷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椎体原始刚度大于植骨后刚度(P<0.05)。结论:骨质疏松压缩骨折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可恢复骨质疏松骨折椎体的最大抗压强度,但不能恢复其刚度,经椎弓根植骨治疗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有强化骨折椎体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 经椎弓根植骨 骨质疏松 椎体压缩骨折 生物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股前外侧逆行岛状皮瓣供血动脉层次关系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15
17
作者 丁红梅 唐茂林 +5 位作者 谭建国 苏波 何慧 谭双香 王泽军 卢书文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98-200,共3页
目的:为股前外侧带感觉神经逆行岛状皮瓣的设计提供动脉层次关系的解剖学基础。方法:在54侧下肢标本上解剖观察了旋股外侧动脉降支末端与膝周围动脉吻合的层次关系及股外侧皮神经的血供来源。结果:①在浅筋膜层内,股外侧皮神经的血供来... 目的:为股前外侧带感觉神经逆行岛状皮瓣的设计提供动脉层次关系的解剖学基础。方法:在54侧下肢标本上解剖观察了旋股外侧动脉降支末端与膝周围动脉吻合的层次关系及股外侧皮神经的血供来源。结果:①在浅筋膜层内,股外侧皮神经的血供来源是多源性,分节段的,这些营养血管互相吻合成网穿过皮下组织达皮肤。②旋股外侧动脉降支末端在膝关节上方的深筋膜层与膝周围动脉的吻合有三个类型。结论:以股外侧皮神经及其营养血管或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为蒂截取股前外侧带感觉神经逆行岛状皮瓣可用于膝周软组织缺损或膝下截肢创面的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外侧皮神经 旋股外侧动脉降支 岛状皮瓣 外科皮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膝关节周围血管螺旋CT可视化三维重建的初步探讨 被引量:9
18
作者 谢巍 周小兵 +4 位作者 尹知训 石小田 任家武 蒋穗斌 王泽军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95-297,共3页
目的:探讨螺旋CT(MSCT)重建膝关节周围血管,观察血管网形态及分布规律。方法:6具(12侧)新鲜成人下肢标本经股动脉灌注羧甲基纤维素(carboxyme-thylcellulose,CMC)/氧化铅(leadoxide,LO)血管造影剂后,利用16排多层螺旋CT进行扫描,图像采... 目的:探讨螺旋CT(MSCT)重建膝关节周围血管,观察血管网形态及分布规律。方法:6具(12侧)新鲜成人下肢标本经股动脉灌注羧甲基纤维素(carboxyme-thylcellulose,CMC)/氧化铅(leadoxide,LO)血管造影剂后,利用16排多层螺旋CT进行扫描,图像采集后导入Mimics软件重建膝关节周围血管。结果:重建后的图像均能显示3~4级血管,且直观、立体、多方位地呈现其与骨骼的关系。结论:采用羧甲基纤维素/氧化铅水凝胶进行血管造影,配合螺旋CT可精确显示正常人体膝关节周围血管,为膝关节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 动脉 多层螺旋CT 三维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脊髓全横断后TrkA和TrkB在前角运动神经元的表达 被引量:5
19
作者 聂笃余 邓盘月 +3 位作者 蔡维君 张建一 万炜 罗学港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24-328,T066,共6页
为了探讨脊髓全横断损伤后神经营养因子受体表达的变化 ,本研究取大鼠 C6 和 L5节段脊髓进行 Trk A和 Trk B的免疫组织化学反应。用 HPIAS-10 0 0高清晰度彩色图像细胞测量系统检测免疫阳性神经元的数量和平均灰度。结果显示 ,大鼠脊髓... 为了探讨脊髓全横断损伤后神经营养因子受体表达的变化 ,本研究取大鼠 C6 和 L5节段脊髓进行 Trk A和 Trk B的免疫组织化学反应。用 HPIAS-10 0 0高清晰度彩色图像细胞测量系统检测免疫阳性神经元的数量和平均灰度。结果显示 ,大鼠脊髓全横断后 ,两种受体 Trk A和 Trk B在运动神经元的表达均出现短暂上调 ,其中 Trk A在颈段的表达高峰出现在损伤后 14 d而腰段为损伤后 7d;与此不同 ,Trk B在颈段和腰段两个部位的表达高峰均出现在 3d。在高峰之后 ,两种受体的表达均下降 ,至术后2 8d已接近或低于正常水平。提示 ,大鼠脊髓全横断损伤后 ,神经营养因子特异性受体 Trk A和 Trk B的表达有一定的时空规律 ,即损伤后 Trk B的表达由短暂上调到表达下降 ,随之出现 Trk A的表达高峰 ,意味着 Trk B的表达下降可能促进 Tr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脊髓全横断 TRKA TRKB 前角运动神经元 表达 中枢神经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保留脑组织和颅骨的头颈部血管铸型标本的设计与制作 被引量:4
20
作者 石小田 易西南 +7 位作者 周小兵 黄奕弟 张显芳 王世界 陈敏 李泽宇 王兴海 李忠华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64-465,共2页
完整的脑血管铸型是管道铸型技术中较难制作的。有关头颈部血管铸型标本的设计和制作,已有诸多报道㈣,制作的标本质量较好。在内容显示方面.或侧重于颅内血管显示,或侧重于颅外血管显示;为兼顾血管与颅骨的毗邻关系,或全颅骨保留... 完整的脑血管铸型是管道铸型技术中较难制作的。有关头颈部血管铸型标本的设计和制作,已有诸多报道㈣,制作的标本质量较好。在内容显示方面.或侧重于颅内血管显示,或侧重于颅外血管显示;为兼顾血管与颅骨的毗邻关系,或全颅骨保留,或局部腐蚀部分颅骨保留;对脯组织处理,或采用全腐蚀法,或将脑组织移出颅腔.再将皮层腐蚀的方法:然而,既能兼顾颅内外血管的交通吻合.又能兼顾颅骨与血管.脑组织与血管,颅骨与脑组织的位置关系,此种铸型标本的制作与设计方法未见报道。为了满足脑外科的颅内外血管吻合术及显微外科对脑血管的临床应用解剖学基础的需要,我们采用Ca(OH)2饱和的酒精碱腐蚀法,结合去除部分颅骨,再作有控制地腐蚀掉表层的脑组织或一侧脑组织,暴露脑血管,达到预期效果。现将方法介绍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铸型标本 设计方法 脑组织 头颈部 颅骨 颅内外血管吻合术 脑血管铸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