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肺炎支原体P1C-IL-2融合基因疫苗鼻饲对小鼠免疫效果的检测 被引量:4
1
作者 朱翠明 余敏君 +3 位作者 高顺利 曾焱华 游晓星 吴移谋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585-588,592,共5页
目的研究肺炎支原体(Mp)P1C-IL-2融合基因疫苗经鼻饲免疫小鼠后的免疫应答水平和免疫保护作用,了解IL-2对P1C核酸疫苗的免疫佐剂效应。方法将构建的P1C-IL-2核酸疫苗鼻饲免疫BALB/c鼠,ELISA检测免疫小鼠血清IgG滴度、IgG亚类和支气管肺... 目的研究肺炎支原体(Mp)P1C-IL-2融合基因疫苗经鼻饲免疫小鼠后的免疫应答水平和免疫保护作用,了解IL-2对P1C核酸疫苗的免疫佐剂效应。方法将构建的P1C-IL-2核酸疫苗鼻饲免疫BALB/c鼠,ELISA检测免疫小鼠血清IgG滴度、IgG亚类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IgA及IFN-γ、IL-4的水平;建立小鼠Mp感染模型,观察Mp攻击后小鼠肺组织炎症情况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Mp菌落数的变化。结果 P1C-IL-2双基因疫苗组小鼠血清中的总IgG、IgG1、IgG2a亚类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IFN-γ和IL-4水平均较P1C疫苗组小鼠显著增高(P<0.05),但两组支气管肺泡灌洗液IgA差异无显著性(P>0.05)。用Mp滴鼻感染免疫小鼠,第1、3、6天P1C-IL-2双基因融合疫苗组小鼠肺组织炎症病理评分显著高于P1C单基因疫苗免疫组小鼠,两组小鼠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的Mp菌落数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IL-2能显著增强P1C疫苗的免疫应答水平,但在感染早期也激发了较强的肺组织炎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炎支原体 P1基因 基因疫苗 IL-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炎支原体荚膜多糖与DC-SIGN结合并促进IL-10的分泌 被引量:9
2
作者 刘紫玲 游晓星 +5 位作者 彭志平 张慧丽 高顺利 曾焱华 余敏君 朱翠明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0-13,共4页
目的研究肺炎支原体(Mp)荚膜多糖(CPS)与树突状细胞(DC)特异性细胞间黏附分子-3-结合非整合素分子(DC-SIGN,CD209)的相互作用及其对未成熟DC(iDC)分泌IL-10和IL-12的影响。方法提取并纯化Mp的CPS和脂质相关膜蛋白(LAMPs),用间接免疫荧... 目的研究肺炎支原体(Mp)荚膜多糖(CPS)与树突状细胞(DC)特异性细胞间黏附分子-3-结合非整合素分子(DC-SIGN,CD209)的相互作用及其对未成熟DC(iDC)分泌IL-10和IL-12的影响。方法提取并纯化Mp的CPS和脂质相关膜蛋白(LAMPs),用间接免疫荧光检测CPS与DC-SIGN受体的作用;ELISA法检测CPS和LAMPs作用后iDC所分泌的IL-10,IL-12水平。结果间接免疫荧光可见Mp CPS可结合到DC表面,且DC-SIGN的特异性封闭抗体可阻断CPS与DC的结合;ELISA检测发现CPS与LAMPs共孵育可促进DC分泌IL-10(P<0.05),而IL-12的表达水平刺激前后无统计学的差异。结论 Mp的CPS可识别并结合DC的DC-SIGN受体,并促进未成熟DC分泌IL-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炎支原体 荚膜多糖 树突状细胞 DC—SIGN IL-1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结核治疗后脂肪肝形成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4
3
作者 刘艳 刘丹 +4 位作者 朱翠明 黄泽智 朱瑾 蒙松年 李平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13年第11期1280-1283,共4页
目的:探讨抗结核药物所致脂肪肝(Fatty liver)和药物性肝损害(Drug-induced liver injury,DILI)的发生机理。方法:选取200例结核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于抗结核治疗前、后进行肝功能、血脂监测,治疗前、后均行肝区CT扫描。结果:抗结核... 目的:探讨抗结核药物所致脂肪肝(Fatty liver)和药物性肝损害(Drug-induced liver injury,DILI)的发生机理。方法:选取200例结核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于抗结核治疗前、后进行肝功能、血脂监测,治疗前、后均行肝区CT扫描。结果:抗结核治疗后脂肪肝发生率为28.00%(56/200),DILI的发生率为32.00%(64/200)。血清ALT、AST水平均高于治疗前(P<0.05)。其中ALT在治疗后的第1、2、3个月、AST在治疗后的第1、2、3、4个月升高最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B(apoB)水平均显著高于治疗前(均P<0.05)。其中TG在治疗后的第2、3、4个月,LDL-C在第3、4个月,apoB在第1、2、3、4、5个月升高最为明显(均P<0.01)。血清ALT、AST升高均与TG、apo B、HDL-C、LDL-C呈显著正相关(P<0.05,P<0.01)。结论:抗结核治疗中脂肪肝的形成提示DILI已发生。加强肝功能、血脂指标的监测可减少、减轻DILI的发生,防止脂肪肝形成,保证抗结核治疗方案的顺利实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 治疗 脂肪肝 药物性肝损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