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吡唑并嘧啶-4-酮衍生物的合成与除草活性 被引量:4
1
作者 刘惠 王宏青 刘钊杰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86-290,共5页
研究了膦亚胺(4)与芳基异氰酸酯、取代酚的连续aza -Wittig和关环反应合成 1 -苯基- 3- 甲硫 (砜 )基 -5 -取代芳基- 6- (4- (2 烷氧羰基)乙氧基)苯氧基吡唑[3, 4 -d]并嘧啶- 4- 酮类化合物的方法,其产物结构经元素分析、1HNMR、EI -MS... 研究了膦亚胺(4)与芳基异氰酸酯、取代酚的连续aza -Wittig和关环反应合成 1 -苯基- 3- 甲硫 (砜 )基 -5 -取代芳基- 6- (4- (2 烷氧羰基)乙氧基)苯氧基吡唑[3, 4 -d]并嘧啶- 4- 酮类化合物的方法,其产物结构经元素分析、1HNMR、EI -MS和IR确证。初步生物活性测试表明,该类化合物对单子叶和双子叶的根的生长具有较好的抑制活性。如浓度为 100mg/L时,化合物 6h、7a、7c对油菜根和稗草根的抑制率均超过 9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吡唑[3 4-d]并嘧啶酮 苯氧丙酸酯 AZA-WITTIG反应 合成 除草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磺胺二甲嘧啶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合成及其识别性能 被引量:6
2
作者 刘慧君 b项伟中 +2 位作者 徐伟箭 熊远钦 卢彦兵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83-86,共4页
以磺胺二甲嘧啶为模板分子,分别用甲基丙烯酸和4乙烯基吡啶为功能单体,二甲基丙烯酸乙二醇酯为交联剂,采用牺牲硅胶法合成了磺胺分子印迹聚合物,通过静态吸附实验,系统研究了不同单体对聚合物识别性能的影响;Scatchard分析表明,以甲基... 以磺胺二甲嘧啶为模板分子,分别用甲基丙烯酸和4乙烯基吡啶为功能单体,二甲基丙烯酸乙二醇酯为交联剂,采用牺牲硅胶法合成了磺胺分子印迹聚合物,通过静态吸附实验,系统研究了不同单体对聚合物识别性能的影响;Scatchard分析表明,以甲基丙烯酸为单体的聚合物具有较高的吸附能力,其离解常数Kd为959×10-4mol/L,最大表观结合位点数Qmax为3070μmol/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磺胺二甲嘧啶 分子印迹聚合物 硅胶 分子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环[2.2.1]-2-庚烯-5,6-二甲酸镍配合物的合成、晶体结构及热稳定性 被引量:5
3
作者 许金生 袁亚莉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917-920,共4页
The nickel complex Ni(phen)(H2O)3[C8H11O2(COO)] has been synthesized with bicycle[2.2.1]hept-2-en-5,6-dicarboxylic acid [C7H8(COOH)2] by means of solvent way. It crystallizes in the triclinic space group P1, with a=0.... The nickel complex Ni(phen)(H2O)3[C8H11O2(COO)] has been synthesized with bicycle[2.2.1]hept-2-en-5,6-dicarboxylic acid [C7H8(COOH)2] by means of solvent way. It crystallizes in the triclinic space group P1, with a=0.780 58(16) nm, b=1.189 9(2) nm, c=1.214 8(2) nm, α=66.20(3)°, β=88.28(3)°, γ=86.33(3)°, V=1.030 3(4) nm3, Dc=1.554 g·cm-3, Z=2, F(000)=502. Final GOF=1.107, R1=0.026 4, wR2=0.070 2. The crystal structure shows that the nickel ion is coordinated with four oxygen atoms from one bicycle [2.2.1]-2-hepten-5,6-dicarboxylic acid molecule and three water molecules, respectively, with two nitrogen atoms from the 1,10-phenanthroline molecule, forming a distorted octahedral coordination geometry. The result of TG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title complex was stable under 210.0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镍(Ⅱ)配合物 晶体结构 热重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