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鼠李糖乳杆菌培养上清液通过抑制NF-κB通路预防大肠杆菌性脑膜炎 被引量:4
1
作者 曾庆 何肖龙 +6 位作者 肖汉森 杜蕾 李雨静 陈乐程 田慧文 黄胜和 曹虹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4-29,共6页
目的体外探讨鼠李糖乳杆菌上清液(LGG-CM)能否通过抑制NF-κB通路来阻断大肠杆菌K1(E.coli K1)株引起的细菌性脑膜炎。方法用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HBMEC)构建体外血脑屏障模型;采用免疫印迹研究LGG-CM能否抑制E.coli K1激活NF-κB通路;... 目的体外探讨鼠李糖乳杆菌上清液(LGG-CM)能否通过抑制NF-κB通路来阻断大肠杆菌K1(E.coli K1)株引起的细菌性脑膜炎。方法用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HBMEC)构建体外血脑屏障模型;采用免疫印迹研究LGG-CM能否抑制E.coli K1激活NF-κB通路;通过侵袭实验和中性粒细胞迁移实验,研究LGG-CM能否抑制细菌侵袭和中性粒细胞迁移;通过免疫印迹研究黏附分子CD44和紧密连接蛋白ZO-1的表达;免疫荧光检测ZO-1蛋白的细胞内分布;用Transwell建立体外血脑屏障模型,通过跨细胞内皮电阻(TEER)值和细菌迁移实验评价LGG-CM对细胞屏障完整性的保护作用。结果免疫印迹结果表明LGGCM能抑制E.coli K1激活NF-κB通路,藉此抑制E.coli K1的侵袭和中性粒细胞迁移。同时,LGG-CM可抑制E.coli K1上调CD44蛋白和下调紧密连接蛋白ZO-1。此外,LGG-CM能够明显减缓TEER值的降低和抑制E.coli K1穿越体外血脑屏障。结论体外实验表明,LGG-CM能够通过抑制NF-κB通路激活、阻断E.coli K1侵袭和中性粒细胞迁移及维护血脑屏障完整性来预防E.coli K1引起的细菌性脑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鼠李糖乳杆菌 上清液 脑膜炎 人脑血管内皮细胞 E. COLI K1 E. COLI K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周血中血脑屏障损伤新型标记物脑微血管内皮细胞检测方法的建立 被引量:3
2
作者 李妍 杜蕾 +5 位作者 袁霖 陈德喜 邱嘉文 何肖龙 曹虹 黄胜和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733-1737,共5页
目的建立检测人血脑屏障(BBB)损伤新型标记物外周循环血中脑微血管内皮细胞(c BMECs)的实验方法。方法选取33名AIDS脑病病例与13名健康对照分组实验,应用免疫磁珠吸附AIDS脑病病例组及健康对照组外周血中内皮细胞后涂片,免疫荧光三重染... 目的建立检测人血脑屏障(BBB)损伤新型标记物外周循环血中脑微血管内皮细胞(c BMECs)的实验方法。方法选取33名AIDS脑病病例与13名健康对照分组实验,应用免疫磁珠吸附AIDS脑病病例组及健康对照组外周血中内皮细胞后涂片,免疫荧光三重染色法检测涂片中的c BMECs及相关内皮细胞(c ECs和EPCs),并观察其与BBB损伤的关系。结果免疫荧光三重染色法成功检测到细胞型为CD146+/CD133-/S100B+的c BMECs细胞,CD146+/CD133-/S100B-的c ECs细胞和CD133+/CD146+/S100B-的EPCs细胞。结果显示,病例组三种细胞含量均高于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c BMECs、c ECs、EPCs分别为t=4.298,P<0.01;t=4.886,P<0.01;t=4.889,P<0.01)。此外,以c BMECs含量与HIV病毒载量做散点图,可见c BMECs含量随病毒载量增加而增加,且具有统计学意义(r=0.928,P<0.01)。结论用临床病人标本成功建立了在外周血中检测BBB损伤新型标记物c BMECs的实验方法。BBB损伤病人外周血中c BMECs含量显著高于健康人。新型标记物c BMECs在无创检测BBB损伤方面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周血 生物标记物 脑微血管内皮细胞 血脑屏障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D44在新生隐球菌体外感染血脑屏障中对单核细胞迁移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张立科 邱嘉文 +7 位作者 梁晓路 黄宝怡 李妍 杜蕾 龙敏 罗军 黄胜和 曹虹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68-473,共6页
目的:新生隐球菌(Cryptococcus neoformans, Cn)荚膜主要毒力因子透明质酸由CPS1基因编码,能与宿主细胞受体CD44结合介导真菌侵袭。本文目的明确CD44分子在Cn体外感染血脑屏障模型中对单核细胞黏附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HBMEC)并迁... 目的:新生隐球菌(Cryptococcus neoformans, Cn)荚膜主要毒力因子透明质酸由CPS1基因编码,能与宿主细胞受体CD44结合介导真菌侵袭。本文目的明确CD44分子在Cn体外感染血脑屏障模型中对单核细胞黏附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HBMEC)并迁移穿越血脑屏障的影响。方法用单层HBMEC铺趋化小槽构建体外血脑屏障模型,利用Cn野生株B4500FO2、CPS1基因缺失株TYCC645#32和CPS1基因回补株PCIP,分别感染模型中的HBMEC,然后在上槽液中加入人白血病单核细胞(THP-1),计数从上槽液中迁移到下槽液中的单核细胞数量,观察Cn感染与单核细胞迁移时间和剂量关系;用抗CD44单克隆抗体和CD44抑制剂Bikunin分别作用于模型中单层HBMEC,通过趋化实验检查抗CD44单克隆抗体和Bikunin对Cn感染模型中单核细胞迁移的抑制效应。结果黏附和趋化实验结果显示,Cn感染HBMEC后,相比PBS对照组,THP-1黏附率和趋化效应均明显增加(P〈0.01),且黏附率和迁移率随Cn感染量和感染时间的增加而显著上升(P〈0.05)。通过抗CD44单克隆抗体和CD44阻断剂Bikunin分别作用于Cn感染后的HBMEC,结果发现THP-1黏附率和迁移率均显著降低(P〈0.01),且在一定范围内分别随抗体(0-1μg)和抑制剂(0-20 nmol/L)剂量的增加而减低。不同Cn菌株荚膜透明质酸的表达差异对THP-1细胞黏附和迁移有一定影响:与野生株相比,TYCC645#32感染组的THP-1黏附率和迁移率均明显降低(P〈0.01,P〈0.05),而回补株PCIP的THP-1黏附率和迁移率有所增加。结论体外血脑屏障模型中人脑微血管细胞表达CD44分子可能对单核细胞黏附内皮细胞和迁移通过血脑屏障起重要作用;荚膜透明质酸能介导Cn诱导的单核细胞黏附和迁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隐球菌 CD44 单核细胞 血脑屏障 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imentin基因敲除HIV-1 gp120转基因小鼠模型的构建 被引量:1
4
作者 何肖龙 彭亮 +9 位作者 张宝 李莉 吴春华 肖汉森 杨伟军 曾志节 杨枭 龙敏 曹虹 黄胜和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519-524,共6页
目的构建波形蛋白(VIM)基因敲除和gp120转基因(gp120 Tg)小鼠模型。方法将VIM基因敲除小鼠(VIM-/-)和gp120Tg小鼠杂交(F0代),然后在产生的子代(F1)中,取分组为VIM+/-/gp120Tg的小鼠一公一母杂交,得到基因型分别为VIM+/+、VIM+/-、VIM-/-... 目的构建波形蛋白(VIM)基因敲除和gp120转基因(gp120 Tg)小鼠模型。方法将VIM基因敲除小鼠(VIM-/-)和gp120Tg小鼠杂交(F0代),然后在产生的子代(F1)中,取分组为VIM+/-/gp120Tg的小鼠一公一母杂交,得到基因型分别为VIM+/+、VIM+/-、VIM-/-和VIM+/+/gp120 Tg、VIM+/-/gp120 Tg、VIM-/-/gp120 Tg的6组小鼠。其中VIM+/+、VIM-/-、VIM+/+/gp120Tg和VIM-/-/gp120这4组小鼠互为对照。用PCR法鉴定这上述6组小鼠的基因型,免疫印迹法检测小鼠脑组织中VIM和gp120的表达情况。结果4组基因型VIM+/+、VIM-/-、VIM+/+/gp120Tg和VIM-/-/gp120Tg小鼠的PCR结果符合预期,免疫印迹结果显示VIM-/-/gp120Tg小鼠VIM无表达,gp120过表达(P<0.001),符合预期结果。结论成功构建了VIM基因敲除gp120转基因小鼠模型,为深入研究波形蛋白在gp120神经毒性作用中的作用机制提供了坚实的研究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V 包膜糖蛋白120 波形蛋白 转基因小鼠 中枢神经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α7nAChR基因敲除HIV-1gp120转基因小鼠模型的构建
5
作者 胡彤彤 龚泽龙 +5 位作者 万宇 李煜彬 高雪锋 伦静娴 黄胜和 曹虹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184-1191,共8页
目的通过构建双基因编辑小鼠模型(α7R-/-/gp120+),为探索α7乙酰胆碱受体(α7 nAChR)介导gp120中枢神经毒性的作用和机制提供研究基础。方法α7 nAChR基因敲除小鼠(α7R-/-)与HIV-1 gp120转基因小鼠(gp120+)杂交(F0),从产生的F1小鼠中... 目的通过构建双基因编辑小鼠模型(α7R-/-/gp120+),为探索α7乙酰胆碱受体(α7 nAChR)介导gp120中枢神经毒性的作用和机制提供研究基础。方法α7 nAChR基因敲除小鼠(α7R-/-)与HIV-1 gp120转基因小鼠(gp120+)杂交(F0),从产生的F1小鼠中,选取基因型为α7R+/-/gp120+的小鼠进一步交配,得到F2小鼠。PCR法鉴定和筛选F3小鼠基因型,免疫组化分析双转基因动物模型蛋白表达;体外实验使用gp120蛋白和α7 nAChR抑制剂处理小胶质细胞,ELISA检测各组IL-1β与TNF-α表达情况。结果F3小鼠的PCR结果符合预期,其中有2只双基因编辑成功的小鼠。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双基因编辑小鼠(α7R-/-/gp120+)的脑组织缺乏α7 nAChR的同时高表达gp120蛋白。体外实验结果表明Gp120可促进小胶质细胞分泌IL-1β与TNF-α,而抑制α7nAChR后IL-1β与TNF-α表达明显降低(P<0.001)。结论α7R-/-/gp120+双基因修饰小鼠成功构建,且具有稳定遗传的特点,可为后续探索α7 nAChR介导gp120中枢神经毒性的作用和机制提供重要的动物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Α7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 HIV-1 gp120 基因敲除 转基因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