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顶椎位置对退变性脊柱后凸患者矢状面形态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1
作者 梁邦恒 李劼 +5 位作者 徐辉 范昌盛 蔡银琦 朱泽章 邱勇 刘臻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794-800,共7页
目的:分析后凸顶椎(kyphotic apical vertebra,KAV)位置对退变性脊柱后凸(degenerative kyphosis,DK)患者矢状面特征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2月~2022年12月在南京鼓楼医院骨科住院治疗的68例DK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 目的:分析后凸顶椎(kyphotic apical vertebra,KAV)位置对退变性脊柱后凸(degenerative kyphosis,DK)患者矢状面特征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2月~2022年12月在南京鼓楼医院骨科住院治疗的68例DK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男性8例,女性60例,年龄46~76岁(60.6±6.5岁)。根据KAV位置不同将患者分为两组:KAV位于L1及以上的38例患者纳入G1组;KAV位于L1以下的30例患者纳入G2组。在术前站立位全脊柱侧位X线片上测量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矢状面垂直轴(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T1骨盆角(T1-pelvic angle,TPA)、最大后凸Cobb角(global kyphosis,GK),计算PI-LL。采用国际脊柱侧凸研究学会(Scoliosis Research Society,SRS)-22量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量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分以及SF-36量表评估患者生活质量。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患者的矢状面参数和生活质量问卷评分的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研究矢状面参数与生活质量评分的相关性。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和性别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G1组GK、LL、TK、SVA、PI、PT、SS、TPA、PI-LL分别为61.3°±20.0°、26.9°±18.9°、32.3°±19.0°、53.5±48.1mm、40.4°±13.4°、24.8°±12.6°、17.0°±11.7°、23.0°±13.5°和21.6°±15.6°,G2组分别为38.8°±16.0°、14.4°±13.7、10.8±9.8°、96.5±67.8mm、44.8°±16.2°、30.1°±10.8°、14.7°±11.5°、32.6°±14.5°和33.8°±18.3°,G1组的GK、LL、TK显著性大于G2组(P<0.05),SVA、TPA、PI-LL显著性小于G2组(P<0.05);G1组VAS评分、ODI、SF-36生理功能总分(physical component score,PCS)、SF-36心理功能总分(mental component score,MCS)和SRS-22评分(功能情况、疼痛、自我形象、心理状况和亚总分)分别为4.2±1.6分、(37.9±15.2)%、45.8±11.3、48.6±12.7、(17.6±4.6、18.6±4.3、17.7±4.5、17.8±4.9、71.7±9.3),G2组分别为5.8±1.7分、(48.6±20.0)%、38.2±12.9、44.2±13.1、(15.6±4.5、16.0±3.6、16.6±4.9、17.1±4.3、65.4±11.1),G1组VAS评分、ODI显著性低于G2组(P<0.05);G1组SRS-22量表亚总分、疼痛评分、SF-36 PCS评分显著性高于G2组(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两组SVA与VAS评分和ODI均正相关(G1组r=0.437,P=0.006和r=0.356,P=0.028,G2组r=0.405,P=0.027和r=0.408,P=0.025),与SF-36 PCS评分均负相关(G1组r=-0.365,P=0.024,G2组r=-0.410,P=0.024);TPA与VAS评分均正相关(G1组r=0.343,P=0.035,G2组r=0.369,P=0.045)。G2组SVA与SRS-22量表亚总分负相关(r=-0.391,P=0.033),PI-LL与VAS评分正相关(r=0.390,P=0.033)。结论:KAV位置会显著影响DK患者的骨盆-脊柱矢状面形态,KAV位于L1以下的患者SVA、TPA、PL-LL明显大于KAV位于L1及以上的患者,且与患者的生活质量下降显著性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性脊柱后凸畸形 后凸顶椎 生活质量 矢状面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位次顶椎截骨术治疗顶椎位于T12的退变性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的中期疗效
2
作者 陈春晓 徐辉 +6 位作者 李劼 汤子洋 王明 胡宗杉 邱勇 朱泽章 刘臻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807-814,共8页
目的:探究下位次顶椎截骨术治疗顶椎位于T12的退变性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1年12月于我院行后路矫形融合术以及在顶椎下一位椎体行单节段经椎弓根椎体截骨术(pedicle subtraction osteotomy,PSO)... 目的:探究下位次顶椎截骨术治疗顶椎位于T12的退变性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1年12月于我院行后路矫形融合术以及在顶椎下一位椎体行单节段经椎弓根椎体截骨术(pedicle subtraction osteotomy,PSO)治疗的29例胸腰段后凸畸形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患者均为女性,后凸顶椎位于T12水平,平均年龄60.6±5.5岁,平均随访时间28.1±3.8个月。影像学评价指标包括术前、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于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片上测量的全脊柱最大后凸Cobb角(global kyphosis,GK)、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胸椎交界性后凸角(thoracolumbar junctional kyphosis,TJK)、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矢状面轴向距离(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T1骨盆角(T1-pelvic angle,T1PA)。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生活质量评估采用脊柱侧凸研究学会-22简明量表调查问卷(Scoliosis Research Society-22 questionnaire,SRS-22)、腰椎僵硬功能障碍指数(lumbar stiffness disability index,LSDI)、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视觉模拟评分表(visual analog scale,VAS)。统计患者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事件(introoperative neurophysiological monitoring event,IONM)、术后神经功能损害及并发症等情况。结果:接受下位次顶椎截骨的患者矢状面GK由术前63.3°±11.3°矫正到术后的27.3°±8.3°(P<0.001),矫正率为(56.4±12.4)%,末次随访时GK为29.5°±8.4°,有(10.1±14.6)%的矫正丢失。TJK由术前的52.9°±10.2°矫正到术后的17.0°±3.3°(P<0.001),矫正率为(67.0±7.8)%,末次随访时TJK为16.9°±3.0°,与术后相比无显著差异(P=0.609)。SVA由术前44.3±34.1mm改善至术后20.4±23.6mm(P<0.001),末次随访时SVA为25.5±24.9mm,与术后相比无显著差异(P=0.086)。经过手术治疗,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较术前得到了明显提高,随访时的SRS-22(疼痛、形象、心理、活动功能)、ODI、VAS、LSDI等评分较术前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1)。有2(6.9%)例患者出现了IONM事件,所有患者末次随访时未表现出神经功能损害相关的并发症,4例患者在随访时发生近端交界性后凸(proximal junction kyphosis,PJK)。未见感染、螺钉松动、断钉、断棒等其他并发症。结论:对于顶椎位于T12的退变性脊柱后凸的患者,行下位次顶椎截骨术矫形,不仅能够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而且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降低术后并发症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性脊柱后凸 胸腰椎 截骨术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