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经皮穿刺旋切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椎间隙感染(附5例报告)
被引量:
1
1
作者
高先亭
朱裕成
+3 位作者
杨太明
郑红兵
马军
许兴柏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7年第7期628-629,共2页
目的 探讨经皮穿刺旋切术治疗腰椎间盘术后椎间隙感染的价值。方法 1998年10月~2005年6月对5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椎间隙感染,采用经皮穿刺旋切术,在C形臂X线机下穿刺进入感染椎间隙,置管抗生素液持续冲洗引流。结果 5例术后腰痛明显减...
目的 探讨经皮穿刺旋切术治疗腰椎间盘术后椎间隙感染的价值。方法 1998年10月~2005年6月对5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椎间隙感染,采用经皮穿刺旋切术,在C形臂X线机下穿刺进入感染椎间隙,置管抗生素液持续冲洗引流。结果 5例术后腰痛明显减轻,冲洗时间4~7 d,平均6.1 d。4例细菌培养阳性。5例随访6~40个月,平均21个月,腰痛等症状未复发;术后半年X线复查:椎间隙变窄、模糊,椎体前缘有骨桥形成。结论 经皮穿刺旋切术操作简单,创伤小,能迅速缓解症状,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后椎间隙感染的有效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隙感染
经皮穿刺旋切术
腰椎间盘突出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PFNA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价值分析
被引量:
4
2
作者
朱爱祥
《中国实用医药》
2018年第34期76-78,共3页
目的分析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价值。方法 40例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利用电脑随机方式分为PFNA组(行PFNA治疗)和置换组(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各20例。观察...
目的分析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价值。方法 40例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利用电脑随机方式分为PFNA组(行PFNA治疗)和置换组(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各20例。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负重时间以及术后3个月Harris评分。结果 PFNA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3个月Harris评分分别为(43.1±10.9)min、(85.8±26.6)ml、(88.9±4.1)分,优于置换组的(96.9±16.7)min、(303.9±33.7)ml、(81.3±5.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FNA组术后负重时间为(27.8±11.2)d,长于置换组的(6.1±3.3)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FNA组术后感染1例、下肢静脉栓塞1例、内固定松动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5.00%(3/20);置换组术后感染4例、下肢静脉栓塞3例、假体松动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45.00%(9/20)。PFNA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置换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行手术治疗时, PFNA可作为首选。若患者术后需要早期下地负重,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则更为合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
人工股骨头置换术
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
临床价值
老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早期使用CPM机锻炼对老年患者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影响
被引量:
4
3
作者
张苏玲
《当代护士(下旬刊)》
2014年第12期54-56,共3页
目的探讨关节置换术后早期使用CPM机规律锻炼活动方案对下肢静脉血栓的影响。方法将行髋、膝关节置换术的住院患者10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早期使用CPM机规律锻炼,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术后2...
目的探讨关节置换术后早期使用CPM机规律锻炼活动方案对下肢静脉血栓的影响。方法将行髋、膝关节置换术的住院患者10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早期使用CPM机规律锻炼,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术后2天内两组患者下肢静脉血栓的相关临床表现,监测术后第7天血浆D-二聚体水平,并对相关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在术后第1-2天,观察组患者肢体温度均低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第1-2天,观察组踝上5 cm、髌下10 cm肢体周径均低于对照组(P〈0.05),而髌上10 cm肢体周径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第1-2天,疼痛程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第7天,观察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第7天,两组患者纤维蛋白原(Fg)、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活动度(AC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使用CPM机规律锻炼能够减轻关节置换患者术后DVT的相关症状,并可降低血液粘稠度,从而降低DVT发生风险,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置换
早期运动
静脉血栓形成
CPM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经皮穿刺旋切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椎间隙感染(附5例报告)
被引量:
1
1
作者
高先亭
朱裕成
杨太明
郑红兵
马军
许兴柏
机构
南京鼓楼医院集团宿迁市人民医院骨科
出处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7年第7期628-629,共2页
文摘
目的 探讨经皮穿刺旋切术治疗腰椎间盘术后椎间隙感染的价值。方法 1998年10月~2005年6月对5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椎间隙感染,采用经皮穿刺旋切术,在C形臂X线机下穿刺进入感染椎间隙,置管抗生素液持续冲洗引流。结果 5例术后腰痛明显减轻,冲洗时间4~7 d,平均6.1 d。4例细菌培养阳性。5例随访6~40个月,平均21个月,腰痛等症状未复发;术后半年X线复查:椎间隙变窄、模糊,椎体前缘有骨桥形成。结论 经皮穿刺旋切术操作简单,创伤小,能迅速缓解症状,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后椎间隙感染的有效方法之一。
关键词
椎间隙感染
经皮穿刺旋切术
腰椎间盘突出症
分类号
R687.3 [医药卫生—骨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PFNA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价值分析
被引量:
4
2
作者
朱爱祥
机构
南京鼓楼医院集团宿迁市人民医院骨科
出处
《中国实用医药》
2018年第34期76-78,共3页
文摘
目的分析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价值。方法 40例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利用电脑随机方式分为PFNA组(行PFNA治疗)和置换组(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各20例。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负重时间以及术后3个月Harris评分。结果 PFNA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3个月Harris评分分别为(43.1±10.9)min、(85.8±26.6)ml、(88.9±4.1)分,优于置换组的(96.9±16.7)min、(303.9±33.7)ml、(81.3±5.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FNA组术后负重时间为(27.8±11.2)d,长于置换组的(6.1±3.3)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FNA组术后感染1例、下肢静脉栓塞1例、内固定松动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5.00%(3/20);置换组术后感染4例、下肢静脉栓塞3例、假体松动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45.00%(9/20)。PFNA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置换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行手术治疗时, PFNA可作为首选。若患者术后需要早期下地负重,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则更为合适。
关键词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
人工股骨头置换术
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
临床价值
老年
分类号
R687.3 [医药卫生—骨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早期使用CPM机锻炼对老年患者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影响
被引量:
4
3
作者
张苏玲
机构
江苏省
南京鼓楼医院集团宿迁市人民医院骨科
出处
《当代护士(下旬刊)》
2014年第12期54-56,共3页
文摘
目的探讨关节置换术后早期使用CPM机规律锻炼活动方案对下肢静脉血栓的影响。方法将行髋、膝关节置换术的住院患者10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早期使用CPM机规律锻炼,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术后2天内两组患者下肢静脉血栓的相关临床表现,监测术后第7天血浆D-二聚体水平,并对相关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在术后第1-2天,观察组患者肢体温度均低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第1-2天,观察组踝上5 cm、髌下10 cm肢体周径均低于对照组(P〈0.05),而髌上10 cm肢体周径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第1-2天,疼痛程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第7天,观察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第7天,两组患者纤维蛋白原(Fg)、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活动度(AC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使用CPM机规律锻炼能够减轻关节置换患者术后DVT的相关症状,并可降低血液粘稠度,从而降低DVT发生风险,值得推广。
关键词
关节置换
早期运动
静脉血栓形成
CPM机
分类号
R473.6 [医药卫生—护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经皮穿刺旋切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椎间隙感染(附5例报告)
高先亭
朱裕成
杨太明
郑红兵
马军
许兴柏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7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PFNA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价值分析
朱爱祥
《中国实用医药》
2018
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早期使用CPM机锻炼对老年患者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影响
张苏玲
《当代护士(下旬刊)》
2014
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