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微波凝固联合黏膜下氟尿嘧啶注射治疗早期低位直肠癌
1
作者 管小青 陈焰 +4 位作者 吴建强 顾书成 吴际生 袁璞 袁牧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6年第12期939-940,共2页
目的探讨微波凝固联合黏膜下氟尿嘧啶(5-Fu)注射治疗早期低位直肠癌的适应证和疗效。方法1996年1月~2002年12月对9例早期低位直肠癌采用微波凝固联合黏膜下5-Fu注射,微波治疗后用含5.Fu1.0g的生理盐水100~200ml保留灌肠,1次/d... 目的探讨微波凝固联合黏膜下氟尿嘧啶(5-Fu)注射治疗早期低位直肠癌的适应证和疗效。方法1996年1月~2002年12月对9例早期低位直肠癌采用微波凝固联合黏膜下5-Fu注射,微波治疗后用含5.Fu1.0g的生理盐水100~200ml保留灌肠,1次/d,连续3d,随访其疗效。结果3例微波治疗前CEA增高,微波治疗后CEA下降至正常。术中、术后无出血等并发症。随访至2006年1月,9例全部存活。l例生存3年5个月;1例生存3年8个月;1例1年4个月后肿瘤复发,行Miles手术至今又生存2年9个月;6例生存5年以上,其中1例5年1个月,1例6年3个月,l例6年8个月,1例7年6个月,2例9年。结论微波凝固联合黏膜下5-Fu注射治疗早期低位直肠癌适应于早期、距肛缘7cm以下、肿块型、肿瘤直径0.5~3.0cm或肿瘤〈直肠周径的1/3、病理类型为高分化肿瘤、且患者强烈要求保肛的直肠癌。该方法具有创伤小、费用低和疗效满意等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波凝固 氟尿嘧啶 低位直肠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切除术和包膜外剥脱术治疗肝血管瘤的效果比较 被引量:3
2
作者 陈凯 李向农 +2 位作者 刘坤 南云广 杨军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17年第4期699-704,共6页
目的对比分析肝切除术和包膜外剥脱术治疗肝血管瘤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6年5月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行手术治疗的115例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分成剥脱组(n=79)和肝切组(n... 目的对比分析肝切除术和包膜外剥脱术治疗肝血管瘤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6年5月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行手术治疗的115例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分成剥脱组(n=79)和肝切组(n=36),进一步根据肿瘤直径将所有患者分成2个亚组进行分层比较:肿瘤直径在5~10 cm的肝大血管瘤患者89例,分为大剥脱组64例和大肝切组25例;肿瘤直径>10 cm的巨大肝血管瘤26例,分为巨大血管瘤剥脱组15例和巨大血管瘤切除组11例。分别比较2组患者之间术前、术中、术后的相关临床资料。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非正态分布数据2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分类变量采用χ~2检验和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2组间比较。结果血管瘤剥脱术和肝切除术患者的术中出血量[300(200~400)ml vs 300(225~500)ml]、手术时间[120(105~160)min vs 140(95~150)min]、术后引流量[280(165~520)ml vs 310(105~546)ml]、住院时间[16(14~19)d vs 14(13~19.5)d]、住院费用[(27 973.64±10 028.32)元vs(28 680.85±10 662.87)元]等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1.065、-0.036、-0.413、-1.283,t=-0.344;P值分别为0.287、0.971、0.679、0.200、0.732)。亚组分析结果也显示肝切除术和剥脱术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等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肝切除术和血管瘤剥脱术这两种手术方式在治疗肝血管瘤方面并无明显差异,选择哪一种术式要根据肿瘤的大小、部位及术者操作的熟练程度来确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血管瘤 肝切除术 剥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